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解读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解读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解读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唐诗宋词选读》课题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时1课时教法学

诵读法,

情景感悟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

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学

习过的李煜的《虞美

人》吗?(全班一起

背诵《虞美人》)

2、一千多年前,秋

风中的西楼,一个帝

皇,一个亡了国的帝

皇,在漫天萧瑟的落

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

唱《虞美人》,也正

是透过这忧郁、悲怆

的词句,我们看到了

李煜那张孤寂的脸。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李煜的诗词,

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

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

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

切的关系,因而只有

知其人,论其世,即

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

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

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这就是我

们常讲的“知人论

世”。

2、现在,请同学们

结合这首词(投影

《虞美人》),给大

家介绍李煜其人。

(教师投影补充)

3、有人对李煜的为

文和为政作了一个评

价“做个词人真绝

代,可怜博命做君

王”!王国维《人间

词话》中说“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

血书者也。’后主之

词,真所谓以血书者

也。”今天让我们再

次走近李煜,去聆听

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

怨的浅唱低吟,去感

受这位亡国之君用血

泪所写成的作品。

三、反复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朗读作

品,理解字句,体会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2、昔日锦衣帝王,

今日笼中囚徒,强烈

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

从,于是他试图从梦

中抓住失去的天堂。

因此,他常常写梦。

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

中写梦的句子——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

贪欢。[注1]客,作

客,指寄居在别处,

如作客他乡。此处是

指身为俘虏,远离故

国。[注2]晌,音同

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

什么,可以结合这首

《望江南》(投影出

示)展开具体想象,

描绘他的梦境。梦

里,李煜又回到了金

陵,坐在金銮殿上,

接受百官的朝拜,听

着百官齐呼“万岁,

万岁,万万岁”;梦

里,李煜携后宫妃

嫔,佳丽美人在御花园里赏花品酒,笙歌艳舞;梦里,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南唐的大好河山,尽在脚下……

4、这是李煜的美梦,那词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写的梦境呢?(不是)那写的是什么?开篇两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潺潺,是细雨滴落的声音。阑珊是衰残、凋落的意思。这两句写的是景,是醒来时所听所见凄清之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凄清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阑珊”二字,既是写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生命亦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

5、他是怎样从梦里醒来,回到现实中的?是“雨潺潺”,是“五更寒”。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这“寒”不仅是因为下雨,因为五更时的寒冷天气,

更是因为“心寒”。

6、词的上片,先写梦后,再写梦中,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帘外雨,春意阑珊,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词人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一虚一实。(投影“故国梦重游,觉来双泪垂。”——李煜《菩萨蛮》)《菩萨蛮》所写与此词相近,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写得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具典型性。再读词的上片。

7、下片首句“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独自,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凭阑远眺是为了看什么呢?无限江山。是为了看昔日的宫阙楼阁,来满足故国之思。然而关山阻隔,见不到啊。更何况,这“无限江山”已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的属地,如此情况下再凭阑岂不是徒增心中的

悲痛吗?

8、“别时容易见时

难。”与谁分别?和

谁相见?“别时”又是

何时?与故国相别,

“别时”是当初投降

被俘,辞别金陵,被

押往汴京之时。想回

到故国,只是已不是

“难”,而是不可能

了。

9、结句“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

间。”“春去也”和上

片中“春意阑珊”相照

应,落花啊,虽流水

而去。“去”除了指自

然之景逝去之外,还

有故国已亡,还有自

己的命不久矣,和

“阑珊”一样饱含深

意。“天上人间”,便

寻天上与人间,也难

以再见故国。同时,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

从天上跌落人间的巨

大反差。昔日的锦衣

帝王,今日的阶下之

囚,对李煜个人来

说,是个悲剧,但也

正是这样的特殊经

历,给李煜的创作带

来了活力。

四、体味词境,走进李煜

请结合《虞美人》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感受李煜的内心世界,

然后,以“李煜,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浪淘沙令》,感受李煜的悲情世界,自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教后记

李煜 浪淘沙令 教案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背景知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 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 下世。” 据《乐府纪闻》云:“(后主)第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 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这,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 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历代讨余》卷一百十三引)该词和[虞美人]一词,成为 他致死之因。感怀故国之情可见。 二.词文赏析: 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说说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2.梦境与现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对比: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一国之君、歌舞升平),写现实的悲(阶下囚、 冷冷清清);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说明:有的同学认为梦欢是主,现实是宾,这种理解与全词的主旨不能较好的契合,故为 不妥。 3.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先写醒来听到雨声,又写梦中之事,开篇即以雨声渲染,由景入情,七处,痛切,突出现 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4.“莫”与“暮”的选用(品读与探讨第3题)学生自由阐发。 “莫”好: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娱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

是人间。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五代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他前期词写宫廷生活为主,后期词抒写被赵宋王朝所俘后的遭遇,虽然内容充满着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留念和亡国的哀伤,但毕竟已从狭窄、虚浮的小天地中突破出来,提高了词的抒情艺术表现力,在词史的发展上,自有着一定的地位。 作品鉴赏一: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

浪淘沙令

《浪淘沙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及其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对词的意向有个把握,体会词人的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找出词眼,最能表达词人思想感情的词。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作者以“寒”统领全文。 三、精读课文,赏析词文 请同学们朗读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寒”的?选择你喜欢的句子鉴赏。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 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光无限好,好景不长,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虚隐着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罗衾不耐五更寒 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梦境与现实的结合,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晌”而已。以梦的短,写现实的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的情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不如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中国历从来不缺乏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些喜爱女色,有些喜爱男色,有些喜爱花鸟虫鱼,有些喜爱书法,有些喜爱木匠,还有些喜爱 诗词歌赋。李煜就是最后一种。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不称职的,终 日忙于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对国家政治基本上一窍不通。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 意境长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假如李煜不亡国,假如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 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 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 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时间荏苒,无论你贵为天 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 这句自问自答,是句千古名句。把愁思比作江水,而且是春水。 春天之水意味着勃勃生机,可是李煜的生命就要结束,这样强烈的反 差给读者造成剧烈的冲击。 李煜《浪淘沙》赏析 熟悉李煜的人应该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 期是他还是南唐君主,享受着软玉温香的时候,第二个就是南唐灭国,

他被宋朝囚禁,整日神伤的时期。而《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生 的作品。要赏析《浪淘沙》这首词,我们要从词上下阙慢分析它。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阕用了倒叙。在这里,李煜忘记了他现在的 困境,也忘记了他俘虏的身份,享受着只属于他的安静的时间。但这 毕竟是梦境,而梦,总是会醒的。窗外开始下雨,散进来的丝丝寒气 惊醒了他的美梦。他再也不是梦中那个金光闪闪的君主,而是流落异 乡的囚徒。这种反差是巨大的,也是现在和之前的生活的一种反映。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词并没有出现愁,怨,等字眼,却满满的全都 浸透着苦涩。 词的下阕写“莫凭栏”透着一股心酸的味道。不要凭栏,是怕远 眺会看到已经沦为别人国土的故都,又徒增难过。投落宋朝后就被带 到汴京,离开自己的旧都金陵,难舍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词的风格带有悲壮的意味,如同他其他的词一样,意境深邃,充分表达了亡国之后李煜心中的苦闷,家国俱毁,是多么残酷的事情。真可谓是字字诛心。说起来,李煜词的特色应该是清丽的,他就是善 于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他的这些词让读者们产 生了共鸣,其中,他的《浪淘沙》就是代表之作。 扩展阅读:人物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落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 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 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 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落 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落 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 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

李煜 浪淘沙 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2、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虞美人》 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4、教师多媒体: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朗读《浪淘沙》,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重点讨论“寒”字的“词眼”作用) “阑珊”——将尽,哀落。 “凭阑”——凭栏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令》中,就词的因果关系来看,为什么而“寒”?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以什么意象来写“寒”?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

古典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 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ng)”。一桁:一列,一挂。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众说皆可通。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秦淮: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据说是秦始皇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的,故名秦淮。秦淮一直是南京的胜地,南唐时期两岸有舞馆歌楼,河中有画舫游船。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他曾传信给旧时官人说,“此中日夕以泪洗面!” 【鉴赏】 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

届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素材含答案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 ①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②一任:任凭。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一桁:一列,一挂。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③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④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众说皆可通。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⑤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⑥”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⑦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⑧秦淮: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据说是秦始皇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的,故名秦淮。秦淮一直是南京的胜地,南唐时期两岸有舞馆歌楼,河中有画舫游船。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他曾传信给旧时官人说,“此中日夕以泪洗面!” 【鉴赏】 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有高墙围困之难。而在这小院中,秋风吹过,树叶黄落,唯一的绿色就是蔓延生长的苔藓,那层暗绿一直爬到了进入堂室的台阶上,看着令人心酸。刘禹锡的《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名句,表现高逸脱俗的文人雅趣。这里写苔藓,是说生活的孤寂,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对新中国那段历史及毛泽东的诗词比较陌生。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作为初中学生仍是激情澎湃,积累主席诗词名句加以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一、导入新课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诗人年轻时走出家乡,充满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5年革命热情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意气风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诗人登临塬上,目睹北国壮丽风光,追古思今,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人挥笔写下这样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人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为勉励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写下这句诗。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呢? 活动2【讲授】介绍毛泽东 1.关于毛泽东你知道多少?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活动3【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诗词 1.学生齐读诗词 2.放朗读音频对比示范 3.正音:燕、了 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1954年中央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活动5【讲授】介绍此的相关知识 词牌名:浪淘沙,词题:北戴河,词分上阙、下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活动6【讲授】赏析诗句、领悟意境、探究思考 1.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大雨、白浪、打鱼船,幽燕之地汉武帝途经此地,唐太宗东征至此但诗人关注的是小小打鱼船。 壮阔与微小,打鱼船搏击风浪,正是诗人高昂精神的写照。 2.下片抒情,往事指什么?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建安12年(207)夏五月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诗,以大海吞吐日月包蕴宇宙星辰自比抒发了统一中国的伟大气魄。 曹操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千百年来。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像魏武这样的人。今天人民翻身做主人,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7【讲授】教师小结 斯人已去,青史长存。一代伟人心中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将永远奔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感受诗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次吟诵这首词。 活动8【作业】作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下载、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煜的《浪淘沙》,并同毛泽东的《浪淘沙》比较,看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9【导入】积累诗词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古代诗歌赏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7~19题。(共12分)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18.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刘无极《漾花池》) 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苏轼《暴雨初晴》) D.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 19.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 17.(3分)A18.(3分)D 19.(6分) 【答案示例】 《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评分参考】 共6分。每首词3分;说明景与情的关系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浪淘沙》赏析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的情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

《虞美人》《浪淘沙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美人》《浪淘沙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7~19题。(共12分)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18.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刘无极《漾花池》) 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苏轼《暴雨初晴》) D.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 19.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 答案: 六、(共12分) 17.(3分)A 18.(3分)D 19.(6分) 【答案示例】 《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评分参考】 共6分。每首词3分;说明景与情的关系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李煜 《浪淘沙令》赏析

春残花落尽亡国恨重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宋人比唐人更喜欢词中并入“帘”。帘的功能是遮光保暖隔音附带着装饰点缀,上讲究的是珠帘丝帘,一般的是布帘珠帘,古代的帘子多数是卷起来放下去,左右对开的比较少。大户人家有丫头专司其职,卷帘人。帘是最有诗意的居家饰物,不管是放下来还是卷起来抑或半卷,映着一方窗户一片雕檐、斜入一枝青梅掠过一双家燕,看过去便似舞台镜框,恍惚间不知帘外帘内哪个是真实的,凭栏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极易引发无尽的遐思。书写外面的世界的时候自然多了一重甚至是几重隔断,有了景深更有了立体感。画面更丰富更有层次。 晚景纳凉诗(南北朝·萧纲)“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 怀故人诗(南北朝·谢朓)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 赋得珠帘诗(隋·卢思道) 鉴帷明欲敛,照槛色将晨。可怜疏复密,隐映当窗人。 浮清带远吹,含光动细尘。落花时屡拂,会待玉阶春。 赋得婀娜当轩织诗(南北朝·萧诠)绮窗犹垂翡翠幌,珠帘半上珊瑚钩。 阑珊是复音单纯词,衰、尽的意思。春阑珊则是时序到

了晚春,夏天的气氛更加浓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去写这个交替变化,春意阑珊是春天的意蕴渐渐消失了。作者更在意这种变化中的盛而衰,并不关注一个新的开始。衰落衰老和他时下的处境是如此相应,触景生情境由心生。绵绵潺潺的春雨平添寒意,即使重帘也难阻断,帘外飒飒风雨声帘内孤客冷心寒。再好的被子都难以捂暖身体。冷得实在睡不着了,早早醒来。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定孤寂伤悲吧。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所能有的高兴只能在梦里,欢乐如此短暂难得,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令人悲痛的根源“身是客”,求之不得求之难得才显得珍贵珍惜,“贪恋”是自然的了。但愿一辈子不醒来,就在梦中,在往昔,在故国。梦碎湿巾伤心泪,罗衾不暖囚客身。此处才觉是倒叙入词,梦醒肠断难眠。往日繁花落尽。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江山改写恨悔微露平常言语百姓心情。凭栏即倚靠栏杆,凭栏必登高楼台,古人常观景望远怀古思乡,凭栏常常引发感慨“凭栏须是心无事,谁是凭栏无事人。《楼上寄友人》(宋·邵雍)”独自莫凭栏,谆谆告诫实为难抑胸中长久不平。凭栏惜别成为常态常情,其痛苦缠绵可见。凭栏吊客形象皆触目惊心。 (唐·卢仝)《楼上女儿曲》:相思弦断情不断,落花纷纷心欲穿。心欲穿,凭栏干。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课题《浪淘沙令》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3.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 他的词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也特别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凄凉心境。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试分析 寒: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思考2】这首词写了哪些情感,通过哪些物象表现出来的? 雨潺潺、春阑珊——惆怅、凄冷 无限江山(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怀故国――对往日荒淫误国的追悔 落花——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 “雨”意象拓展——以雨烘托悲凉的心境,还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骤雨初歇,都……”“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深切悲凉的亡国之痛,失去自由的囚徒之悲。 【思考3】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2)虚实结合,今昔对比:“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

浪淘沙令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上片前三句和后两句是采用倒装句法,为使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两者相反相成,互为映衬,从而造成心理时空上的转换和交替。以实写之现实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导出虚拟之梦境欢娱,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贪欢”之美梦的潜意识活动。梦是潜意识的心灵投影,梦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联想。词中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了。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以“流水”、“落花”、“春去”等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来反复暗喻南唐的灭亡和欢乐的消逝。“天上人间”一声呼唤,正透露了其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情结,也就是一种绝望者的希望。其实,对死的恐惧也就是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词人多么留恋这美好的人世间啊!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赏析【苏教版选修】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这种以梦后之苦去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从而更见梦后之苦的可憎与梦中之乐的可爱的写法,确实是很高明的。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而已。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实而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说:“《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今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李后主盖用此语耳。故长短句云:‘别时容易见时难’。”由此可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