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文献综述

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文献综述
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文献综述

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文献综述

党万斌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的背景,教师培养模式的释义,国内外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概括出了这个时期教师培养模式的情况与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出教师培养模式的展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国内外;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

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经

开始由专科向本科过渡,有的已经完全本科化,甚至硕士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发达地区逐步表现出对本科层次小

学教师的需求。尤其是从 1998 年南京晓庄学院开始试办小学

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本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就逐步在全国各地

推广,小学教师本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1999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

范大学等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于同年进行招生。2002 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在

学科门类上属教育学,这标志着小学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

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正式专业。目前,我国已有 70 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开办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还有一些综合性师范大学

如华东师大、西南大学、南京师大等开始招收并培养小学教育

专业的教育硕士。但是,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

育本科专业还不够成熟,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发布指

导性文件,虽然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很多研究,对小学教育本科

专业的定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

了分析,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不同的处理模式。因此,深入

研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也就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

的培养模式),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教师培养模式的释义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培养模式指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在一

定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教师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教

师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理想教育培养模式是:在教育理念上,

强调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同步发展,并把构建学生学习主体

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育人对象上,着眼于全

体学生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发展条件实施教育;在育人目标上,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

合作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创新;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尤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

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在教育教学途

径上,重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

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教育质量评价上,重视学生整体

素质的全面评价、重视学生和社会参与评价,等等。在学校素

质教育实践中,教师培养模式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形式是教育教

学模式

(三)国外教师培养模式

1.美国现行教师培养模。

目前,美国没有独立于综合性大学之外的师范学院,中小学

教师几乎全部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培养。由于美

国大学众多,且各州采用的教育政策有所不同,因此,美国教师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模式I:4+0模式。这种模式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新生人学后同步学习教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且随

着年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重,这使学生在人学初期就接触教育类课程,使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种常见于规模较大的院校,学生在第三年才开始学习

教育课程,第三、第四年的教育课程均占年总课程的75%。模式n:4+1模式。大学新生人学后,先在各文理学院专修4年专业课程,取得学士学位后,经过考试选拔有志从事教育事业者进人教育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科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素质。模式111:5+0模式。这种模式学制为5年,在这5年中,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

课程同时进行,强调这三类课程的平衡和有机结合。美国非常重视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环节。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

职业发展学校印roression滋development。ehool)大大密切

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法国的教师培养模式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教师教育制度的国家。法国教师的

培养主要由师范学校、综合性大学和各种教师培训中心负责。

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师范学校承担,招收的学员主要是来自

普通大学第一阶段(即高等专业院校预科班)的毕业生,经考

试录取,学制2 年或3 年。法国中等教育教师主要分初中普通课教师、证书教师、会考教师和职业高中教师等。初中普通课

教师由设在各学区首府的师范学校内的学区教育中心负责培养,学制为 3年,成绩合格者授予“初中普通课教学能力证书”。

证书教师由综合性大学和学区教育中心负责培养,证书教师是

指持有中学教学能力证书的教师,持有该证书的教师,既可以

教初中,也可以教高中。报考证书教师者须经三年的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取后由综合性大学和

学区教育中心联合培养 1年,学习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中

学教学能力证书”。会考教师是指通过国家专门会考的教师,

是法国中学里职称最高的教师,该类教师主要担任高中和大学

预备班的教学,也有少数人到初中或大学任教。从大学或其他

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的人员,通过国家组织的理论考试以后,还

须接受学区教育中心组织的为期 1年的学习,并参加实践考试,

合格者方能最终取得会考教师职称。职业高中教师由设在法国

各地的 6所学徒师范学校培养,该部分教师占法国整个中学教

师的 1/5,只有受过 2年高等教育并有 1年职业经验,或高

中毕业且具有 3年以上职业经验,或职业高中毕业且具有 5年以上职业经验的人员,方能报考学徒师范学校,在学徒师范学

校接受2年的培养,参加职业高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从而获

得职业高中教学能力证书,方能成为职业高中教师。

3、日本的教师培养模式

日本的教师培养制度创立于1 9 世纪7 0年代。1 946年,美国教育考察团在对日本教育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按照美国的

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日本教师培养的模式,即将教师教育结

合到大学教育体系中,建立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的混合型

教师培养模式,这就形成了日本现行的教师培养体制。如今,

日本教师培养由文部省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其中小学教

师在国立教师教育大学(四年制教育大学)、综合大学教育学

部或短期大学中培养;初中教师在四年制大学或短期大学中培养;高中教师在四年制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日本的所有教师

都要经过大学的培养,同时还要参加国家或地方的考试或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一定级别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分普

通教师资格证书和临时教师资格证书两类,普通教师资格证书

授予有一定资格条件的人,终身有效,全国通用。而临时教师

资格证书主要由地方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地区师资需要,对志愿

应聘者进行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临时教师资格证书。

4、英国的教师培养模式

英国的教师教育虽然渊于 17世纪,但真正建立起现代教

师培养制度,还是在 20世纪,特别是在1 972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教育规划白皮书,强调教育学院要朝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至此,英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进入到由综合性大学、大学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等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培养的新阶段。小学和

5年制中学教师主要由高等教育学院培养,学制为 3年。文法

中学和技术中学教师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和大学教育系培养,学

制为4 年。从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发展状况

不难看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教师培养模式并不是随意确

定的,是受到本国所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制约的,是有规律

可循的。不仅如此,教育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

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在选择教师培养模式中发挥指导作用。当

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之后,

中小学教师培养从定向型教师培养模式过渡到非定向型教师培

养模式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任何国家都必须从本国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选择既体现发展

趋势又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教师培养模式。

(四)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基本上沿袭了中师时

代的模式,由本专业的系主任、各学科任课教师根据以往的经

验开会、研讨来确定。这在实质上是一种闭门造车。在这种模

式里制定的培养方案过分依赖课程理论的指导,而忽略小学一

线教师与使用这个方案的大学生的意见,按照这种方案培养出

来的小学教师不会受到小学、学生、家长的欢迎,难怪有的小

学校长非常怀念以前的中师毕业生,他们甚至认为现在本科毕

业的小学教师还不如中师毕业生能适应小学教育。目前,本科

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还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培养方案,人们在不

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做了许多研究、探索,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几种:1 综合模式综合模式培

养方案侧重于综合,以培养小学教师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在课

程设置上不分学科,以小学的各门学科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课

程为主,且通识类、技能类课程比例较大。这种模式强调小学

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目的是培养适应面广的、能胜任小学多个

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这种模式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广

泛学习与小学学科相对应的课程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通常

侧重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兼顾其他学科。按这种模式培养出

来的学生知识面很广,专业技能也较高,比较能适应小学教师

工作。但所学知识往往深度不够,知识底蕴不足,教育科研能

力和自身发展的后劲较弱,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2 分

科模式,分科模式培养方案侧重于分科,针对小学开设的学科

来设置专业方向,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有八个专业

方向。这种模式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这种模式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一开始就要选择专业方向。

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精通所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长于

这门学科的教学,而且从事专业教育科研的能力较强,有较大

的发展后劲。但这种借用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其知

识结构往往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3 中间模式,中间模式的培养方案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既有

综合,又适当分科,既承认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也考虑到

了专业发展的问题,相当于“综合培养,分科发展”。这种模

式的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小学教师。这种模

式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多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要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有所专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并且具有某

一学科的教学研究能力。但这种“综合+专长”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学习太多的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现有的课时根本满

足不了课程需求。这样既加重了本专业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往往鱼和能掌不能兼得。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常处于师范性和

学术性的矛盾之中,培养目标在“通才”与“专才”之间徘徊,这势必影响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4“3+1”模式,目前有的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采用“3+1”的模式培养学生。学校招收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先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到相应的院系学习

三年,主要是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到了第四年,学生再回到

小学教育专业,集中、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小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在这一年,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这种

模式带有较明显的机械拼凑的痕迹,实质是仍然是分科模式的

一种变体。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采用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不尽相同,而且几种模式并存的局面还会继续存在。高校的小

学教育专业采用哪种培养模式,往往跟本校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以上几种模式都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毫无疑问也都存在

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选

择和确定,应该适应小学教育的发展,应该满足当前社会对小

学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在确定培养模式时要对几种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在培

养模式上处理好综合培养与学有专长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处

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关系,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五)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展望

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潮流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培养模式,应该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培养规格、教育思想,探索教

育的多样化等方面入手,建构新课程条下教师的培养模式。培

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竞争型

素质的骨干教师,从而提高素质教育,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牛晓东.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 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3] 牛晓东.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 李斌.构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 吴东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6] 钟海清,陈时见.比较教育管理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 001.

[7] 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成有信.教师养成方式的演变和 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 [J] .教育研究, 2000,(1).

[9]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1.

[10]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3.

动机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系别: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年级: 2008级 专业(班):体育教育专业(2班) 学号: 20082701027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2 月 29 日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1 选题依据 在体育社会化的社会里,体育社会化程度越高,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就越大,反过来社会对体育的期望值就越大,对从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①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而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从查阅书籍得出学习的积极性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发动、维持学生活动的一种心里状态。动机对人的行为是有巨大的作用的。所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对我国体育社会化有重大的意义,经过上网收集,我国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研究比较少,研究得比较泛,广州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还没,所以我选择这个研究题目对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有重要的意义。 2、选题意义 2.1理论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并探讨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可以构建学习动机的因素及价值框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价值,不仅对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广州是体育教育专业的管理层提供实际的参考借鉴的意义。 2.2实践意义: 通过对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的确立及价值推广,明确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从而有可能使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学习受不同的因素影响,从而明辨那种因素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激发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还有使教育管理层,明确学生在各个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利用这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激发,如何把师范生应有的技能以更好的方式灌输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①[1]周华.我国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透视[J].中国软科学,2003(4):156-158 ② [2]王美,戴俭慧.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03,19(4):1-5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

国外卓越教师内涵与培养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总体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一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人才呼吁卓越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将目前的已有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外各个国家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建立与发展,这里主要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展历程;第二,收集国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内涵理解与把握,旨在分析各个国家在国外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上的异同点;第三,主要是分析国外各个国家对于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一、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1999 年,澳大利亚政府创建《21 世纪教师》(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计划,意在提高澳大利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努力追求教育的卓越及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提高。2001 年,新加坡出台《教师事业发展计划》(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lan),旨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也为新加坡教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保证。2007 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正法》 ( Staff education amendment act),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要求,旨在提高教师必要的资质和能力,使教师能够习得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做到自信、自豪地从教,从而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赖。(李贵安,2016)2011 年,英国出台《培养我们下一代的卓越教师》( Training our next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计划,规定中小学为优秀教师设置卓越教师岗位,并大力拓展卓越教师在校内发挥作用的空间。2012年,联邦德国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 Excellent teacher scheme),旨在激励大学教师改革教育方式,推动教师的州际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师教育质量。2014 年,美国教育部启动“让所有人拥有优秀教育者”( 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 initiative) 项

教师专业成长阅读书目

教师专业成长阅读书目 教师专业成长阅读书目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曾经针对教师的成长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让我们静心阅读,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前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序号书名作者 1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托德.威特克尔 2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特伦斯.迪尔 3给新教师的忠告莫尔盖恩.唐纳森 4一分钟教师斯宾塞.约翰逊 5欢乐课堂黛安娜.罗曼斯 6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罗兰.巴特 7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语文卷)雷玲 9班主任兵法万玮 10不跪着教书吴非 11彼岸的教育李茂 12教有所思李镇西 1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 14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辑)张文质 15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二辑)张文质 16轻风掠过心灵----99个感人的教育故事张文质 17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张文质 18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王晓春 19教师专来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张万祥万玮 20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 21教师礼仪李兴国 22教育中的心里效应刘儒德 23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 24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 25我的教育苦旅高万祥 26玫瑰与教育窦桂梅 27坚守讲台商友敬

2816位教育的家的智慧档案张彦春 29体验新加坡----27留学生眼中的中新教育差异朱默军 30好学校与好学生----美国优质教育之借鉴赵勇 31班有天才----普通班级中培养天才儿童的策略与技巧Susan Winebrenner 32谈话的艺术戴博拉.弗恩3320世纪我国中小学数学方法变革高天明 34澳洲课程故事----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许新海 35破解班主任难题张万祥 36不做教书匠管建刚 37走在教育的路上朱永新 38麻辣学生酷老师苏静 39魔法作文营管建刚 40守望高三的日子陈晓华 41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张菊荣 42奖励的惩罚埃尔菲.艾恩 43学校是一段旅程特林.芬瑟 44解放孩子的潜能马丁.洛森 45教育课----培养天才小孩的18**则 D.A汤姆 46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胡东芳 47教育童话----另类眼光看教育陈炯 48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庞守兴 49让教育唤发生命的价值----审思教育中的罪与罚刘德华 50与学校对簿公堂----校园官司启示录姚云 51学校管理新思维----成为智慧的学校管理者胡东芳 52基础教育改革案例(上下册)陈永明 53教育小语----100位中外教育家的智慧感悟单中惠 54学校文化赵中建 55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 56班级经营林进材 57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吴明隆 58小学课堂管理卡罗尔.温斯坦 59小学课堂管理 C.M.Charles 60不分级小学约翰.古德莱德 61课堂观察指导陈瑶 62研究报告撰写指导陈建 63校本研究指导郑金洲 64小学教育论文撰写与例举叶昂龙 65快乐教育法鲁道夫.德雷屈尔

文献综述教师评语

文献综述教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XX-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20XX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

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论文文献综述评价 论文文献综述评价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研究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1.前言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国内近几年有关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回顾,然后比较得出了评论,并总结得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教育改革这一大的趋势下,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然而笔者在检索相关信息时,发现2001 年至今这类文章只有28 篇而且都不是权威人士所写,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更少,而且对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笔者通过文献法,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 2.主题 2.1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回顾 (一)顾富民的观点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由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第一,理论素养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理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从理性上认识各种常用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的步骤、程式和运用的原则,如有关投影片制作的知识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 第二,技能素养是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实践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就技能素养而言,教师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制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教学设施,诸如电化教室、视听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微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无线)广播系统以及投影、幻灯教材制作室、电视教材制作室、多媒体软件开发室、教学备课室等等的使用。实施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技巧,学会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掌握教学的原则、模式与组织形式,学会编写教学教案,实施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

朱永新推荐教师阅读书目100种

朱永新推荐教师阅读书目100种 基础篇(30部)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 《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 《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S226;阿&S226;&S226;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 《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 《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有效教学方法》, (美D&S226;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2, 《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7, 《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28,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0,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老师作文之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06-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 2006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 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 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 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 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 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 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 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 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 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及答辩教师评语集锦】

评语: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 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 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3、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4、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评语: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 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 论文的各种要求。 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 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 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 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 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评语: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 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 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 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 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评语: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 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 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 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 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

文献综述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 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梅琴 0906032017 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 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 一.引言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 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学者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书目清单 (2012)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参考书单( 2012年9月修订) 一、外语语言学习和教学原理 ●Lightbown, M. & Spada, N. (2002)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外语是如何学会的?》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Brown, D. H.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原理》 Longman,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Johnson, K.(2002)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外语学习与教学 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ook, V. (2000)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 ●Arnold, J. (2000)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Williams, M. & Burden (2000)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二、英语学习策略 ●潘淑敏(2007)《英语学习策略---成功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亚玲(2004) 《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维友(2004) 《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孙勉志(2001) 《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三、语言学基本原理 ●McCarthy, M & Carter, R. (2004)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作 为语篇的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乐眉云(2004) 《应用语言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ichards, J. & Rodgers, T.(2008)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的流 派》(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McDarthy,M(2002)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语言教师的语篇分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辰诞(1999)《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四、英语课程标准与英语教材分析 ●中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教育部(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何安平(2001)《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 广东教育出版社 ●程晓堂(2011)《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朱晓燕(2007)《中学英语单元教学的行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McDonough, J. & Shaw, C. (2004)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英语教学 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师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Alan, C.(2002)Choosing Your Course Book 《如何选择教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ubin, F. & Olshtain, E. (2002) Course design 《课程设计》,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武尊民(2008)《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学者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影响因素,基本阶段以及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途径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 刘湘溶在《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成为教学的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1] 周慧霞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一文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是适应当今时代潮流与改革潮流的。”[2] 2.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很多资料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得出:就专业发展而言,语文教师应有什么不同数学教师之处,小学老师应有什么不同之于中学老师之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方面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而这样的分学科分学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周慧霞主要从语文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阐述小学语文的专业发展。她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魅力;再次语文教师要树立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最后,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努力在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周慧霞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背景支持下,通过反思基本认同或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并不断扩充、更新原有专业结构,主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作为主体性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实现如理论上所提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实的影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人为的氛围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周慧霞认为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

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研究

学生美术课成就动机的培养初探 浙江省义乌市五爱小学张怀清 [摘要]成就动机的培养,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本研究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指出了“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总结。 [关键词]成就动机;培养;激励;营造;期望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麦克里兰德通过研究发现: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希望获得成功,当他失败之后,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就小学生而言,成就动机强的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具有更饱满的学习热情、更坚强的学习毅力及更高水平的学习自觉性。实践证明: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越高,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对学习好的学生寄予厚望,使得优等生成就动机长盛不衰,而忽视了最需要转变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因此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他们经常在责怪声中学习,很少有人为他们创造多方面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受当前评分制度的影响,及对学生的划一要求,使有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即使作出最大的努力也不能达到要求,这样这两部分人在心理上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成就动机”的培养与研究。 二、“成就动机”的涵义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成就动机”的涵义 “动机”就是发动和维持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动机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其含义有三个方面:1、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兰州城市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方案 兰州城市学院课程期末考试论文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周泰霖 任课教师:徐丹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一、学习动机简述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并维持学习活动、并致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认识兴趣(求知欲)及成就动机。外来学习动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 因此, 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学习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强的大学生不但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学习对象上, 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总体主流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高效的, 大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很好地完成学业。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正确, 出现盲目厌学混日子,毕业应聘无所长的现象。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积极思考和寻求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学习管理, 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除具备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复杂性等动机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大学这一人生特殊学习阶段自身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四类: (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 (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3)谋求职业和保障生活的学习动机。 (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同时存在,并由一种或多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而对于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又会随时问及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问接性。 根据肖钱瑛对华南四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如分数、赞赏奖励、避免惩罚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间接性学习动机,如求知欲,探索、成就、创造、贡献等,将会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并且,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职业定向相对明确,而刚进校的大~新生对于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并不十分了解,随着年纪的升高和对自己专业的日益了解和喜爱,职业化的学习动机也随之强化。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 调查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应用性学科(包括外语),其次是实验、实践课,最后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