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数概念及其分类

第十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一、指数的概念

(一)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上所说的“指数”不同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它是一种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或空间进行对比的分析指标。

统计指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指数是指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对比的相对数,一般都以百分数表示。例如,市场上某种商品今年的零售物价指数是99%,这就说明该种商品的价格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

狭义的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通常也称为总指数,它是指综合反映由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要素所构成的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统计分析指标。例如,我们要反映市场上电视机和汽车两种商品的价格综合变动幅度,显然不能将两种商品的价格直接相加总后与上一年相比。因为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价格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总指数就是要解决如何把多种不能直接相加进行对比的现象转化为可以相加和对比。

本章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指数。

(二)指数的特点

概括地讲,指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性。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分析指标,具有相对数的特点。故通常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示,具体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如果把作为对比的基准水平(基数)视为100,则所要研究的现象水平相当于基数的百分之多少。例如,已知某地区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107.3%,这表示,若将基期年份(通常为上一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看成是100%,则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就相当于基年的107.3%,或者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7.3%。

2.综合性。指数所反映的是一组变量在不同时间变动所形成的相对数,从这一相对数中看不出哪种变量具体变动了多少。因为它把各变量的不同变化的差异抽象掉了,用一个抽象的数值概括地反映所有变量综合变动的结果。因此,指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例如,上例中,某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上一年的107.3%。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许许多多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不同的最终产品产值汇总的结果。但我们从这个指数当中就很难发现具体哪种产品的最终产值变化了多少。

3.平均性。指数是一个反映复杂总体平均变动状况的统计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价格指数也好,或是物量指数也好,它们都是通过将其中各个变量分别乘上各自的同度量因素后,再相加对比后取得的结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市场上电视机和汽车的价格,我们要看一下两种商品价格综合变动了多少,就需要分别将电视机和汽车分别乘上它们各自的销售量,然后再将它们的销售额相加以后进行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商品销售量的多少对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就有一个重要的影响。这就类似于以前介绍的加权算术平均数。因此,指数具有平均性的特点。

此外,指数平均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三)指数的作用

指数在统计分析中具有广泛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指数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

1.指数能够综合反映复杂总体现象变动的方向和程度。由于指数都是用百分数表示,假如我们设所计算的某种复杂现象总体的指数数值为X%,则指数所反映的该总体变动的方向有以下三种:

从总体变动的程度看,通过用指数具体数值减去100%即可看出。如,

X% - 100% >0,说明该总体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多少

X% - 100% = 0 说明该总体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没有增加或减少

X% - 100%<0,说明该总体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减少了多少

2. 通过指数体系,可以对影响现象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当一个总指数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数相乘时,这一指数关系式就称为指数体系。例如,

商品销售额指数= 商品销售量指数X 商品销售价格指数

据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商品销售量指数和商品销售价格指数分别对商品销售额指数的影响有多大。

此外,依据指数体系还可以进行相互间的推算。

二、指数的分类

统计指数是对有关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相对比率,这是所有指数的共性,但不同的指数往往还有一些不同的特性。通过对指数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特性。统计指数的主要分类有:

(一)按指数化指标性质分类

“质量指标指数”与“数量指标指数”的分类,其划分标准是按指数化指标的性质加以区别的。

1.“指数化指标”的概念。在指数中作为被反映对象或对比关系的那种变量称为指数化指标。例如,物价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就是商品或产品的“价格”,销售量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就是商品的“销售量”,成本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就是“单位产品成本”,工业生产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就是工业品的“产量”,而股价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就是上市交易的“股票价格”,等等。

2.质量指标指数。如果一个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具有质量指标的特征(也即表现为平均数或相对数的形式),它就属于“质量指标指数”。例如,上面的物价指数、股价指数和成本指数等都是质量指标指数。

3.数量指标指数。如果一个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具有数量指标的特征(也即具有总量或绝对数的形式),它一般就属于“数量指标指数”。例如,上面的销售量指数和生产指数等则是数量指标指数。

4.总值指标指数。在指数中,还有一种诸如商品的销售额指数、产品的成本总额指数或总产值指数等,它们所对比的现象虽然都属于数量指标,却具有“价值总额”的特殊形式,这些价值总额通常可以分解为—个数量因子与一个质量因子的乘积,而相应的指数则反映了两个因子共同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指数分析中,它们既不属于“数量指标指数”,也不属于“质量指标指数”,可以单独列为一

类,通常称之为“总值指数”。

(二)按指数的考察范围分类

“个体指数”与“总指数”的分类,其划分标准是按指数的考察范围加以区别。

1.个体指数。是考察单个总体中个别现象或个别项目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数。如,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指数或销售量指数。

我们用以下符号表示代表指数中各种含义:

i:个体指数

p:价格(质量指标)q:物量(数量指标)

1:计算期(报告期)0:基期

则个体物价指数和个体物量指数分别为:

(10-1)

(10-2)

个体指数实质上就是一般的相对数,包括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计划完成相对数。这些相对数的计算和分析没有形成专门的指数方法,因而仅仅属于广义的指数概念:狭义的指数概念不包括这种个体指数,通常用于专指总指数。

2.总指数。是考察由多个复杂因素构成的总体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数。

然而,正如后面的例子将会显示的,要考察总体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常常就面临着总体中个别现象的数量不能直接加总或不能简单综合对比的问题(这样的总体一般称作“复杂现象总体”)。因此,总指数与个体指数的区别不仅在于考察范围不同,还在于考察方法的不同。总指数不能简单地沿用一般相对数的计算分析方法,也不一定能够具备一般相对数的某些直观分析性质。

[例10—1] 假定有某市场上五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表10—1所示。

表10—1商品价格和销售量资料

商品计量商品价格(元) 销售量指数 (%)

类别单位基期P0 计算期p1 基期q0 计算期

q1

P1/p0 q1/q0

面粉猪肉食盐服装洗衣机百公斤

公斤

500克

300.0

18.0

1.0

100.0

1500.0

360.0

20.0

0.8

130.0

l400.0

2400

84000

10000

24000

510

2600

95 000

15 000

23 000

612

120.00

111.11

80.00

130.00

93.33

108.33

113.10

150.00

95.83

120.00

为了反映市场物价的动态和商品销售量的变动情况,可以依据这些资料编制有关的指数。如果我们需要考察的是个别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情况,那么问题非常简单:只需将计算期与基期的价格或销售量资料直接对比,即可得到反映个别商品价格或销售量变动程度的个体指数。由表中最后两栏可知,在五种商品中,服装的个体价格指数(130%)最大,表示其价格上涨了30%,食盐的个体价

格指数(80%)最小,表示其价格下跌了20%;另一方面,食盐的个体销售量指数(150%)最大,表示其销售量增长了50%,而服装的个体销售量指数(95.83%)却最小,表示其销售量减少了4.17%。上述这些个体指数就是一般的相对数(在这里是动态相对数),其计算和分析方法都很简单,可以用前面提到的公式直接算出。

如果我们所要考察的不是个别商品,而是全部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情况,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在此,我们所要编制的指数是全部五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为了编制出这些总指数,就必须慎重考虑怎样适当对各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资料进行综合比较的问题。这时,一般的相对数工具已经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制定和运用专门的指数方法。

(三)按编制总指数的方法不同分类

总指数有“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变动指数”三种。

1.综合指数。是指如果一个总值指标能够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指标加以固定,只反映其中一个因素指标变动状况的总指数。例如,商品销售额就是一个总值指标,它可以分解成销售量和商品价格两个因素指标,即

如果我们要编制销售量的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就可以将商品的价格加以固定(或固定在基期,或固定在报告期),只反映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变动了多少;反之,如果要编制商品价格指数,则将销售量加以固定。

综合指数的特点是,编制指数的方法采用的是先综合、后对比的方式。即首先将指数化指标分别乘以同度量因素,然后将所得总值指标数值加总,再进行对比。

2.平均指数。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别现象的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总指数。

平均指数的特点是,编制指数的方法采用的是先对比,后平均的方式。

3.平均指标变动指数。是指某种现象的平均指标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变化状况的总指数。即

(10-3)

平均指标变动指数的特点是,编制指数的方法采用的是先平均,后对比的方式。

统计学教案——统计指数

第八章统计指数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各种指数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 方法和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综合形式,总指数的平均形式,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等。 难点:各种指数(指数体系)编制的基础、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和应用的条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重点:主要讲授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反映研究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狭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按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所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总指数按其所采用的指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按比较对象不同,统计指数可分时间性指数、地区性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在指数数列中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性质 1.综合性。 2.代表性。 3.相对性。 4.平均性。 四、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1.综合地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计算的一般原理 指数方法论主要是研究总指数的计算问题,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两种方法有一定的联系,但各有其特点。 综合指数是对两个时期范围相同的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

ZYQ的统计学原理-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 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一事物的变动进行分析,例如:研究某种商品价格或销售量的变动,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价格或者销售量的数值直接进行对比; 另外一种则是对由许多计量单位、使用价值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的某种特征进行综合对比,例如:研究多种商品的价格或者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此时,若采用简单的数量对比,将无法保证对比的结果具有实际经济意义!为了如实地反映他们的变动,人们转而求助于指数理论!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Index)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距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指数是指一种商品的现有价格与原来价格的对比,以此反映其价格变动的程度。 现在的指数,已经运用到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指数,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等,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憩相关;有些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股票价格指数(Stock Price Index)等,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1、广义的概念: ——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例如:计划完成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 2、狭义的概念: ——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例如:某商场同时销售棉布、鞋帽和成衣等商品,由于这几种商品的性质不同、使用价值不同,故不能直接相加,对比其报告期与基期的销售量; 又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指数、股指等; 3、狭义指数的特点: ——相对性:复杂现象总体的某个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对比所得的相对数; 例如:不同时间上对比即得时间性指数、不同空间上对比即得空间性指数;

统计学知识点6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意及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作用 统计指数就是用于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例如:我国199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上年的108.5%;1997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上年的118.3%;1999年某地甲钢铁厂的钢产量是乙钢铁厂钢产量的95.2%。从广义上讲,统计指数就是相对数,两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的比率是前面讲过的动态相对数,即发展速度;两省国内生产总值对比的比率,是前面讲的比较相对数。但是,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而不同于前面所讲的一般的相对数,即仅用来说明(反映)个别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例如钢产量、粮食产量),或者说明那些可以直接相加和对比的现象。狭义的指数是用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加总的多种现象综合对比的相对数。例如,钢、煤、石油、机床、棉布、自行车等这些产品分别具有不同的实物形态,不同的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是不可以简单地合计起来进行对比的。要测量所有这些工业品产量的总动态,就是狭义的指数要研究的内容: 统计指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统计指数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测定不能直接相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变动。例如,说明多种产品的产量,多种商品的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总变动。 (2)应用指数可综合分析某些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中各构成 127

128 因素的影响作用及程度,如:职工工资总额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受职工人数和各组平均工资两个因素变动的共同影响;又如,生产费用总额的变动受产品产量和各种产品单位成本两个因素变动的共同影响。为了从数量上说明职工人数的增(减),平均工资的上升(下降)对工资总额的影响作用;说明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对生产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都需要用统计指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统计指数按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总指数和组(类)指数。 个体指数用于反映总体中某一单个现象变动的相对数。例如:我国1997年水泥产量为1996年的104.2%(4.2%),1997年我国的发电量为1996年的105.0%(+5.0%)。个体指数的计算方法较简单,直接将报告期的水平和基期水平的对比就能求得。 个体产量指数:0 1 q q k q = 个体价格指数:01 p p k p = 式中:k q ——个体产量指数 k p ——个体价格指数 q 1——报告期产量 q 0——基期产量 p 1——报告期价格 p 0——基期价格 总指数是用于综合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全部要素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全部商品价格总指数等。如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996年的108.5%;1997年我

第七章 统计指数

第7章统计指数 【教学内容】 统计指数是统计分析中广为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章阐述了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 1、明确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2、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3、掌握统计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统计指数的编制方法: 2、指数的因素分析方法。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起源于度量物价变动或评价货币购买力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商品价格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一定时期内有的商品价格上升,有的商品价格下降,要综合反映该时期多种商品价格的总变动趋势,就需要寻求某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统计指数也就应运而生。 人们最先研究商品价格的总变动是从研究单种商品价格变动开始的,通常是在计算单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指标(即个体指数)后,再对其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几何平均或调和平均。后来发展至加权平均,以反映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变动,这便是统计总指数的雏形。统计学理论中,统计指数主要指总指数。 迄今为止,统计界认为,统计指数(简称指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 统计指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 2、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

3、反映同类现象变动趋势。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统计指数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一)按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二)按编制指数是否加权,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三)按指数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四)按反映的时态状况不同,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编制工业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量、农副产品收购量等数量指标总指数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不能直接加总的实物量变为能综合对比的问题。下面以产品产量指数为例说明其 编制方法。 [例7-1]某集团公司4个企业生产的4种产品的产量和出厂价格情况见表7-1。 要求:计算产品产量总指数,反映4种产品产量综合变动情况及产量变动对产值的影响。由于各种产品使用价值、计量单位不同,不能将它们的产量直接相加后进行综合对比。 从[公式7-1]可以看出,计算总指数时必须采用一种假定,即假定两个时期的价格相同 来测定产品产量的变动情况。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不同时期(基期或报告期)的价格得到不同的结果,且有不同的经济内容。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 期的称为帕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的称为拉氏指数。 第一,用报告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其公式和计算过程为: 第二,用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其公式和计算过程为:

统计学统计指数

统计学统计指数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社交学科、自然科学、商务经济学及工程学等学科的学科。通过合理地运用统计技术,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分析和解读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 在统计学中,有许多指数和统计量,它们可以有效地反映、衡量和比较实际问题的各种性质和特征,使得问题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今天,我们将主要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 一、基本指数 基本指数是我们最常用、最基础的几个指标。包括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大值与最小值。 平均值:属于高频使用指数之一,是指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总数。它是用于反映数据集合中心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值对于研究数据的趋势或规律,特别是用于对比两个或多个数据集时很有用。

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不同,是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上的数。它的好处在于不会被极端值影响以及能够 不失客观地反映数据的中间水平。 众数:众数与平均值和中位数不一样,是数据里出现最多的数字。通常用于从大量数据中检测出明显的模式,帮助研究者了解 整体数据的分布特征。 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是这组数据集合所包含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在数据研究分析中,它们可用于参考不同数据之 间的分布情况。 二、分散指数 分散指数是用于衡量数据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其中包括方差和 标准差。 方差:方差是数据集与其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总数的 操作得到的指数。方差越大,表示这组数据离散程度较大。反之,越小则表明数据离散程度较小。

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算术平方根的结果。反映了数据集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平均偏差值,是常用的反映数据集的离散程度的客观指标。 三、相关指数 相关指数是用于度量数据的相似程度或关联程度。其中包括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相关性或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之间,值越接近+1表示越正相关,值越接近-1表示越负相关。当相关系数为0时,两个数据集之间无关联性。 回归系数:回归方程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是这个回归方程的系数,它的值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是否显著。回归系数越大,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越密切。

简述统计指数的分类

简述统计指数的分类 统计指数,是统计学上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描述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数值型概念。为了全面地反映总体各单位的现象数量关系,就需要根据统计研究目标,将统计总体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部分,这样做的结果,就产生了统计指数。如何用指数表示对总体现象的数量描述呢?例如某种水果有多少产量,在不同地区该品种的产量各占 多大比重等等。由于有多个品种、不同地区等情况,因而采用不同的统计指数形式来反映这些总体的数量特征,也就是说,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数来描述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指数的种类很多,它们按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调和指数等。 在统计学中,除了应用概率论外,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对指数、平均指数、调和指数、标志变异指数、等级指数、构成指数、累计指数、离散程度指数、偏度指数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指数。相对指数又称变异指数,是描述现象数量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用相对数表示变量数值大小的方法叫做相对指数。如果变量x与y有一个共同的参数n,那么二者的相对指数定义为:其中: K是称为相对数的函数。例如: 0.1和-10两个数都表示10以下的小数,但0.1表示 的小数较大。 统计指数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研究的范围不同进行分类; 另一种是按变量的性质进行分类。(1)按研究范围不同进行分类按研 究范围的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总量指数、平均指数和变异指数三种。

总量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的相对数,它只能说明总体的“量”的特征,而无法说明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总量指数根据所研究的总体单位数的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数和总体单位平均 量指数。前者是说明总体中各单位占总体总量的百分比;后者是说明各单位的人均数量占总体人均数量的百分比。平均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内部构成的相对数,它既能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量”的特征,又能说明各单位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是描述现象数量差异的主要方法。 (2)按变量的性质进行分类根据变量的性质不同,统计指数又可分为连续性变量指数、离散变量指数和时间序列指数等。①连续性变量指数是用来表示现象在某一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数量指标,也可以用这种指数对现象进行连续性的描述。

统计学原理——统计指数

统计学原理——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学原理,它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群体或变量之间的相对差异。通过统计指数,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差异以及其对总体的贡献。 在统计学中,常用的统计指数有多种,其中包括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协方差等。这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首先,平均数是最常见的统计指数之一、它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中心位置。平均数可以通过将所有数据值相加并除以数据的个数来计算得到。通过计算平均数,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总体特征和整体水平。 其次,标准差是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和波动性的指数。它衡量数据的每个数据点与平均数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这些距离的平均值。标准差越大,表示数据的分布越分散;标准差越小,表示数据的分布越集中。 另外,相关系数是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指数。它可以告诉我们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取值范围从-1到1、当相关系数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接近于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此外,协方差是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总体变化趋势的指数。它可以告诉我们两个变量之间的总体变化方向和程度。当协方差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协方差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协方差接近于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几乎没有线性关系。

这些统计指数对于统计学原理的应用非常重要。通过计算和分析这些指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数据的特征和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指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为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比较两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系数和协方差来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广告投资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总之,统计指数是统计学原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的统计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特征和关系,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统计指数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经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了解和掌握统计指数的原理和应用,对于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统计指数概念及其分类

第十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一、指数的概念 (一)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上所说的“指数”不同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它是一种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或空间进行对比的分析指标。 统计指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指数是指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对比的相对数,一般都以百分数表示。例如,市场上某种商品今年的零售物价指数是99%,这就说明该种商品的价格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 狭义的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通常也称为总指数,它是指综合反映由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要素所构成的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统计分析指标。例如,我们要反映市场上电视机和汽车两种商品的价格综合变动幅度,显然不能将两种商品的价格直接相加总后与上一年相比。因为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价格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总指数就是要解决如何把多种不能直接相加进行对比的现象转化为可以相加和对比。 本章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指数。 (二)指数的特点 概括地讲,指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性。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分析指标,具有相对数的特点。故通常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示,具体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如果把作为对比的基准水平(基数)视为100,则所要研究的现象水平相当于基数的百分之多少。例如,已知某地区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107.3%,这表示,若将基期年份(通常为上一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看成是100%,则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就相当于基年的107.3%,或者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7.3%。 2.综合性。指数所反映的是一组变量在不同时间变动所形成的相对数,从这一相对数中看不出哪种变量具体变动了多少。因为它把各变量的不同变化的差异抽象掉了,用一个抽象的数值概括地反映所有变量综合变动的结果。因此,指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例如,上例中,某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上一年的107.3%。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许许多多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不同的最终产品产值汇总的结果。但我们从这个指数当中就很难发现具体哪种产品的最终产值变化了多少。 3.平均性。指数是一个反映复杂总体平均变动状况的统计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价格指数也好,或是物量指数也好,它们都是通过将其中各个变量分别乘上各自的同度量因素后,再相加对比后取得的结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市场上电视机和汽车的价格,我们要看一下两种商品价格综合变动了多少,就需要分别将电视机和汽车分别乘上它们各自的销售量,然后再将它们的销售额相加以后进行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商品销售量的多少对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就有一个重要的影响。这就类似于以前介绍的加权算术平均数。因此,指数具有平均性的特点。 此外,指数平均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三)指数的作用

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Statistical Index) 什么是统计指数 指数的编制是从物价的变动产生的。18世纪中叶,由于金银大量流人欧洲,欧洲的物价飞涨,引起社会不安,于是产生了反映物价变动的要求,这就是物价指数产生的根源。有些指数,如消费品价格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有些指数,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指标具有相对数的形式,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若把作为对比基准的水平(基数)视为100,则所要考察的现象水平相当于基数的多少。譬如,已知某年全国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5%,这就表示:若将基期年份(通常为上年)的一般价格水平看成是100%,则当年全国的价格水平就相当于基年的105%,或者说,当年的价格上涨了5%。 从对比性质来看,指数通常是不同时间的现象水平的对比,它表明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动态)。此外,指数还可以是不同空间(如不同国家、地区、部门、企业等)的现象水平的对比,或者,是现象的实际水平与计划(规划或目标)水平的对比,这些可以看成是动态对比指数方法的拓展。可见,指数在经济分析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领域。 迄今为止,统计界认为,统计指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数是泛指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比较指标,即用来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实际与计划对比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狭义指数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例如,要说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商品价格综合变动情况,由于各种商品的经济用途、规格、型号、计量单位等不同,不能直接将各种商品的价格简单对比,而要解决这种复杂经济总体各要素相加问题,就要编制统计指数综合反映它们的变动情况。 [编辑] 统计指数的性质 正确应用指数的统计方法,必须要对指数性质有深刻的了解,概括地讲,指数具有以下性质。 1、相对性

简述统计指数的分类

简述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计量经济指数1、集中趋势指数2、离散程度指数 我们平时所用的各种数字,可以分为三大类:连续性数字、基本数字和特殊数字。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的统称为“计量经济指数”,又叫做统计指数。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人口增长率、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等都属于计量经济指数。其实,计量经济指数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要掌握了它们的特征,就能正确地使用它们。例如:集中趋势指数是反映一个时期内总体的发展水平或情况;离散程度指数则用来衡量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异。二、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指标的时间值的连续变化形式,它也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但由于不方便比较,所以通常采用时间序列指数来表示。时间序列指数包括:定基指数、环比指数和定比指数。 当然,时间序列指数是个广义的概念,它还可以用其他指数来表示。比如,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用环比指数表示,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数来表示,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用加权平均发展速度指数来表示。三、平均指数平均指数就是利用样本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一种 综合性数据。它的特点是:以样本观测值为依据,以总体的平均数作为样本指标的代表值,以现象总体的平均数作为总体指标的代表值。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平均指数最常用。它主要有简单算术平均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指数。例如,全市第三季度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简单算术平均数是215元,如果该市的职工工资总额不变,即工资水平不

变,则工资总额是5元的企业的工资水平是215元。加权算术平均数是把算术平均数进行加权处理后得到的平均数。它是由全部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对总体数据进行一次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数。例如,全市第三季度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加权算术平均数是215元,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不变,工资水平不变,则工资总额是5元的企业的工资水平是215元。四、总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总指数是在一组连续性数字的基础上,综合地反映这一时期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数字,因此总指数也称综合指数。 在具体应用中,总指数一般用来反映某个具体时期的总体状况。而平均指数则是综合反映各个时期平均水平的指数。它主要用来说明一个时期内平均发展水平。

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指标,它可以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应用相当广泛,它们可以用来衡量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活动的状况,以及人口、生产力、财富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统计指数的概念。统计指数是一种可以用来测量一组数据的指标,它将一组数据的总体特征和趋势反映出来,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具体情况。统计指数可以分为总体指数和分类指数两种,其中总体指数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总体趋势的,而分类指数则是用来衡量不同类别的数据的总体趋势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统计指数的应用。无论是在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其他领域,统计指数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统计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包括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分配等;在社会领域,统计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社会状况,包括人口、犯罪率、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在文化领域,统计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一个文化的文化状况,包括文学、艺术、传统、历史等。此外,统计指数还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生产力、财富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 最后,我们来谈谈统计指数的优缺点。统计指数有着很多优点,它可以将一组数据合并在一起,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它还可以比较不同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研究问题。但是,统计指数也有一些缺点,它有时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也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总之,统计指数是一种可以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指标,它可以将一组数据的总体特征和趋势反映出来,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而且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统计指数的总分类

统计指数的总分类 统计指数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指标体系。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统计学中,统计指数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本文将从总体指数、质量指数、可比性指数和误差指数四个方面介绍统计指数的总分类。 一、总体指数 总体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总体特征的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平均数和中位数。平均数是将所有观测值相加后除以观测值的个数,用来表示总体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将所有观测值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用来表示总体的典型值。总体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统计数据的集中程度和总体特征。 二、质量指数 质量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指标。其中常见的指标包括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和非响应误差。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方法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抽样方法来减小。非抽样误差是由于样本选择和调查方式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改进数据收集方式来减小。非响应误差是由于样本中一部分单位没有回答或无法调查而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调查方法来减小。质量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可比性指数 可比性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可比性的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时间序列比较和地区比较。时间序列比较是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统计数据来评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地区比较是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来评估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水平。可比性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 四、误差指数 误差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误差的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用来表示观测值的准确性。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用来表示观测值的相对准确性。误差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统计数据的误差水平和准确性。 统计指数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总体指数、质量指数、可比性指数和误差指数。通过计算这些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统计学六个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六个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系列指数来衡量和总结数据。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六个重要的统计学指数。 1.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它是最常用的统计指数之一,用来衡量数据集的集中趋势。算术平均数对异常值非常敏感,因为它把所有数据都纳入计算中。 2.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数据集按升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中位数对于数据集中的异常值不敏感,它能更好地反映数据集的典型值。 3. 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众数适用于描述分类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分布情况。 4. 方差:方差是衡量数据集分散程度的指标。它衡量了每个数据点与算术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点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就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 5. 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是最常用的衡量数据集分散程度的指标之一。标准差的计算相对方差来说更易于解释和理解,因为它与原始数据集的单位一致。

6.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介于-1和1之间,如果相关系数为正值,表示两个变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为负值,表示两个变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强。 总结:以上六个统计学指数涵盖了许多统计分析的要点,不同的指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分析目的。了解和使用这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提取其中的信息,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统计学统计指数

统计学统计指数 标题:统计学中的统计指数 在统计学中,统计指数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测量和解释复杂数据集的变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如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市场趋势等。本文将探讨统计指数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基本概念 统计指数是一种度量工具,用于比较和衡量一组或多组数据的变化。它通常被用来反映一个经济指标的相对变化,例如价格、数量或其它衡量标准的变动。统计指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定制,以适应各种研究目的。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1、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的统计指数。它被广泛用于监测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的统计指数。它被用于评估企业成本和预期通货膨胀。

3、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总体经济产出的价值变动的统计指数。它被用于评估经济增长率和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动。 4、股票市场指数:股票市场指数是衡量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统计指数,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等。 三、统计指数的应用 1、经济分析:统计指数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等。 2、政策制定:政府和决策者使用统计指数来监测和评估政策效果,例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企业决策:企业使用统计指数来评估市场趋势、消费者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以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4、学术研究: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统计指数来进行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四、总结 统计指数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复杂数据集变动的能力。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统计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监

中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中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中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采购经理指数PMI 识记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读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PMI通畅以50%时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涨;低于50%时,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采购经理指数的计算数据库获取渠道为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全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大类中的企业,按照行业规模进行样本分配,最终抽得820家企业,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阅读问卷调查。 采购经理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 二、国房景气指数 识记国房景气指数是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的简称,由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土地开发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商品房待售面积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6个分类指数构成。它由国家统计局按月计算并对外发布。 “国房景气指数”是反映房地产市场景气变化趋势和程度的综合指数,其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房地产统计机构进行的全面调查。

“国房景气指数”的编制方法是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景气指数原理,采用合成指数的计算方法 三、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识记企业景气调查是一项制度性季度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 调查以重点调查和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法人企业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产业活动单位负责人。 企业景气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用以综合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以100为临界值,指数在100以上,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下降或改善;低于100,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下降或衰退;等于100,反映景气状况变化不大。 识记企业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和信心。 四、消费者信心指数 识记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级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管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势的一个先行指标。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与其指数构成。消费者满意指数反映了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消费者预期指数反映的是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预期。

统计指标分类

统计指标分类 统计指标分类 一、按测量对象分类 •人口统计指标:用于描述人口特征的指标,例如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结构等。 •经济统计指标:用于描述经济活动的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劳动力参与率、物价指数等。 •社会统计指标:用于描述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指标,例如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犯罪率等。 二、按数据类型分类 •定性指标: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或属性的指标,通常采用分类、预设的概念进行测量,例如性别、民族、职业等。 •定量指标:用于描述事物的数量或程度的指标,通常采用数值进行测量,例如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发展指数等。 三、按统计目的分类 •描述性指标:用于对已有数据进行概括、总结和描述的指标,例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比较性指标:用于对不同对象、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进行比较的指标,例如增长率、差异指数等。 •分析性指标:用于研究数据之间关系和内部机制的指标,例如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 四、按时间特征分类 •静态指标: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指标数值,例如人口数量、失业率等。 •动态指标:反映某一时间段内数据变化情况的指标,例如年度增长率、季度销售额等。 五、按数据来源分类 •官方统计指标:由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统计得出的指标,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 •非官方统计指标:由研究机构、学术机构或民间组织进行统计得出的指标,例如民意调查、市场调研等。 六、按空间特征分类 •全球统计指标:适用于全球范围的统计指标,例如全球人口总量、全球GDP等。 •国家统计指标:适用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统计指标,例如中国人口数量、美国失业率等。

•区域统计指标:适用于特定地理区域的统计指标,例如亚洲国家的出口额、欧洲地区的人均收入等。 以上是统计指标常见的分类方式,对于不同的统计需求,选择合 适的分类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解读。 统计指标分类(续) 七、按数据单位分类 •绝对数指标:以具体数值表示的指标,通常反映数量、金额或比例等,例如人口数量、总产值、占比等。 •相对数指标:以相对关系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指标,通常通过比率、指数或系数进行表示,例如增长率、比重、密度等。 八、按数据粒度分类 •总体指标:对整体进行测量和描述的指标,例如总体均值、总体比例等。 •样本指标:对样本数据进行测量和推断的指标,例如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 九、按测量层级分类 •个体指标:针对单个个体的指标,例如个人收入、家庭支出等。•群体指标:针对群体或集体的指标,例如企业利润、城市人口等。

统计指数的名词解释

统计指数的名词解释 统计指数是表示某个指标在总体中的程度和方向的数值。通过统计指数,研究 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一系列数据背后的趋势和变化。统计指数在经济、社会科学、市场分析等领域被广泛使用。 一、什么是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的相对位置和变化的数值。它通常基于一组数据 的基准值(如时间序列中的初始值或某个参考点),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组的数据,计算得出一个数值,用以说明相对的变动幅度。 二、常见的统计指数 在经济领域中,常见的统计指数包括通货膨胀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总 值增长率等。通货膨胀指数是衡量物价上涨幅度的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则是反映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数。生产总值增长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在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统计指数有失业率、人口增长率、文化程度指数等。失 业率用来说明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比例。人口增长率则是衡量人口数量变化速度的指标。文化程度指数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情况。 市场分析中,常见的统计指数有股票市场指数、价格指数等。股票市场指数反 映了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指标,如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等。价格指数则用来描述商品价格相对于初始价格的变化情况,如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 三、统计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统计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加权平均法、基期比较法等。在计算统 计指数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基期或基准值作为参考点,然后计算其他时间点或其他组的数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动。 统计指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所蕴含的趋势和变化。通过计算统计指数,研究者可以追踪某一指标的发展变化,分析其所代表的现象或趋势。例如,通货膨胀指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物价的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股票市场指数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市场整体表现,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统计指数还可以用于进行比较和排名。通过比较不同地区、行业或群体的统计 指数,人们可以揭示出其中的差异和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四、统计指数的局限和挑战 统计指数虽然有助于理解数据的趋势和变化,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挑战。首先,选择合适的基准值和计算方法可能涉及主观因素,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其次,统计指数只能反映相对变动,无法提供绝对数值,因此在分析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此外,还需注意统计指数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以免误导分析和决策。 总之,统计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相对位置和变化的数值。通过计算统计指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一系列数据背后的趋势和变化。然而,在应用统计指数时需注意其局限和挑战,并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指数对于经济、社会科学、市场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指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最早是用于测定物价的变动。此后的200多年,其应用逐步扩大到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工资、生活费用、成本、劳动生产率、股票证券等各个领域。统计指数已成为社会经济统计中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同社会经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统计指数应用的发展,统计指数的理论在发展,统计指数的概念也在发展。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由于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统计学家对指数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迄今为止,统计指数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对比关系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反映现象动态变化的动态相对数、反映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对比关系的比较相对数、反映实际完成数和计划任务数比较的计划完成相对数等都可以称为指数。例如,2005年我国人口数为130756万人,2006年为131448万人,则2006年的人口数是2005年100.53%,这个动态相对数就是指数。 狭义的指数是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例如:零售物价指数,是说明全部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的相对数;股票价格指数,是指某一交易所内某个类别的所有股票价格总变动的相对数;工业产品产量指数,是说明一定范围内全部工业产品实物量总变动的相对数,等等。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 ㈠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这是总指数的主要作用。指数的计算结果如果大于100%,说明现象的数量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小于100%,则说明现象的数量报告期比基期减少。例如,股票价格指数为103.28%,说明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各种股票价格可能有升有降,但总的说来是上升的,上升幅度为3.28%。此外,还可以利用综合指数或综合指数变形形式从它的分子与分母指标的比较中,分析由于指数的变动而产生的实际效果。 ㈡分析多因素影响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