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共同准则、重要规范。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公民共同认可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一次中明确界定“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1]公德包含了人与群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他认为:“公德者,诚人类之基本哉”。[2]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公德意识的强弱关乎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展,公共领域的道德更加收到关注。社会公德不管是内涵和外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所谓现代社会的公德主要是指生活于同一空间下的、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共同“签订”的,并得到共同遵守和正常执行的“社会契约”,其根本目的在于“相善其群”。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不良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其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的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希望。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使其得以大力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愿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精力主要集中于获

取优异的成绩,找到心仪的工作,忽视了培养自身的生活能力和道德修养,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社会公德确实的现象。

1、人际关系上的社会公德缺失

大学生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一些大学生过于随意,过于张扬自身的个性,个人主义泛滥。在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看到任课老师不仅不上前打招呼还躲避老师,甚至于与同伴数落老师;课堂上玩手机,看电子小说,玩小游戏,聊QQ,刷微博,随意进出教室,对老师的教诲不听不闻;聊天、说话语言粗鲁,习以为常。

2、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缺失

公共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对公共领域生活中的社会公德秩序非常不重视,甚至于违背社会公德秩序。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3]对于大学生来说,遵守公共秩序能够有效的维护课堂秩序、校园秩序,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在校园里面的表现的最为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行为就是“占位”。有些学生喜欢用书刊或者其他物品抢占自习室的位置,并且有时占着位置好些日子不出现,使许多后来的同学无法享受这些教育资源。其次,许多大学生养成了晚起的坏习惯,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有学生把早餐、零食等带入教室,吃完后还不处理垃圾,出现垃圾满地滚的现象。大学生遵纪守法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做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随意乱穿,闯红灯等行为,甚至由于自己的车子被

偷后,为了心理的平衡买“黑车”等行为。

3、保护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社会公德缺失

作为大学生,本应该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浪费现象严重。大学生离开教室时没有及时关闭教室的灯、风扇、空调等其他电器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电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很多校园的绿化区尤其的大草坪上都可以看到有“曲径通幽的小道”,这些都是学生随意践踏草坪造成的后果。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变革是深刻的。面对这种变革,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思想困惑。这种困惑的产生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多元价值,社会利益是多样化的。“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处在现代化最激烈的阶段,往往会导致人们价值失落,道德错位,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无序。”[4]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使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下降,社会公德缺失,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良的现象,比如随地吐痰,乱抛垃圾,假冒伪劣,绿地践踏,抢位霸座,公共景点乱画乱涂,不扶老弱,不恤病残,放任宠物,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5]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前卫、从众心理强的群体,对这种社会潮流的影响比较大。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主要的阵地是大学校园,学校教育的强弱对大学生社

会公德的培养具有强烈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于以下问题,导致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首先,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力度不够。目前高校设定的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甚至有走形式的现象,对德育的重视不够,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其次,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与中小学社会公德教育脱节。社会公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踏入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都还在不断地养成。但是,目前,高等教育会错误的认为,德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的任务,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因此,不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始,父母是大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以自我意识强,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德育的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一些学生的家长道德素质较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都只是外在的因素,他们社会公德的养成的关键因素在于自身。然而大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行为也导致了其社会公德缺失。首先,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叫薄弱,遵循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差。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自控力差,道德意识不强,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其次,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实践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参与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

接受教育的理想课堂。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漠,在大学校园里,很少看见大学生相互自发组织去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协力合作,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与整个社会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受社会整体社会公德水平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越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会越强。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社会公德的奖励机制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1、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

“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其法律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法律几乎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6]在当今社会公德失范严重的背景下,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社会公德的权威性,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选择。例如将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财物、买票不排队、电影院内大声喧哗、网上恶意欺诈等行为纳入法律或制度制裁的范围。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着“花园城市”没称的新加坡政府从政治体制、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权利和义务到旅馆管理、停车规则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禁令。如“为保持地铁清洁,规定在地铁里不允许吃任何食物和饮料,否则罚款 500 新元。上厕所如果忘记冲马桶,初次

罚 1500 新元,再犯罚 500 新元”[7]。

2、加强社会公德的舆论监督

舆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网媒尚未的时代,主流媒体完成其自身的转型,既要在发挥自身的权威、高度和深度飞优势,又要完善民间舆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式的监督的结合,为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完善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

权利与义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对于社会公德的奉献与回报来说,它其实也是一种义务和权利的表现,然而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的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德的义务和内在自律,缺乏社会公德的权利和外在他律。这并不适合社会公德社会环境的营造,也不适合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建立社会公德激励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其实早在2006年的两会上陈丽明代表就开始呼吁尽快建立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公德行为的土壤,它有助于社会公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使社会公德行为能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公德义务。

(二)学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离开家乡到另外一个城市求学,学校生活占据了其生活的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学校教育的不懈努力。在自媒体星期、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原来依赖课堂的讲授、传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各高校正在尝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引进一些时代的内容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

资源在网上图书馆宣传一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创办网校来增加大学生学习社会公德的途径,还可以开辟和引导社会公德论坛。

1、创建社会公德教育网站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库,里面许多健康有益的道德资源,也有很多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具有的心灵创伤。学校应该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呢?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排除在学校的信号接受器意外,使我们的大学生免受其害;另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另辟蹊径,创建属于自己的社会公德教育网站。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红色网站来占领思想道德的网络阵地。要使“德育网站”具有吸引力,点击率高,就必须发挥网络自身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的特点,有效整合和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江苏大学的“江帆网”、西北工业大学的“红土地”等,在学生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网络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创办网上道德学校

长期以来大家都把道德看成是一种感性的表现,认为道德是人类情感方面的内容,其实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社会教育和灌输的结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灌输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辟道德灌输的新渠道和新途径。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以下简称网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

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网校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学生的主动学习,网校可以通过上载道德教育专题片(如中央台《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山东台《道德与法制》及道德典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充实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将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动态化、立体化,增强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以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

3、开辟与引导网上社会公德论坛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其开放性、自主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这里,多元文化价值并存,不同的道德意识相互交织和碰撞,模糊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开辟网上道德论坛可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交流平台,在网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互动性和民主性气氛很浓。学生可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道德困惑,道德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实效的道德教育。但是,由于论坛(聊天)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各种言论和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包括与主流道德相左的非道德、反道德内容,这就要求道德论坛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做好大学生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工作。为此,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论题,选择具有社会公德教育典型性、接近大学生生活的话题,如校园诚信问题、青年志愿者行动、见义勇为行为等,这些能起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公德教育。当然在讨论中,管理者要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道德价值。此外,网络还要积极传导和褒扬善举德行,谴责

和鞭挞缺德行为,以发挥论坛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教化功能。

(三)发挥家庭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力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应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公德启蒙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树起良好的模范,言传身

教,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习惯。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从小教会学生的做人的道理,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好品质,而不是一味的求学习成绩。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要想方设法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其举动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形象,这就要求在掌握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须提高自身公德形象,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提高公德修养,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得当,乐于对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爱护集体财产和公共财产,加强环保意识,不随手扔垃圾不践踏草坪,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插队、不乱闯红绿灯、遵守公共场合的各种公约,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对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公德形象,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第14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123.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第14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189.

[3]https://www.360docs.net/doc/93273592.html,/view/315239.htm?fr=aladdin

[4]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02.2.

[5]王菊.浅析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

[6] 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J].哲学研究,1997,(1):11 .

[7] 王雁菊,盖括.社会公德在新加坡[J].党政干部学刊,1997,(2):47.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273592.html,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曾强邓喆元范一鸣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6期 社会公德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备受关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基于此,笔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根源以期找到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并从政治、立法,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近几年国内几家著名交流平台充斥着帝都雾霾的相关报道,微信朋友圈的一则标题为你不在北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会呼吸的痛”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促使人们对社会公德建设的深度思考。社会公德缺失的病理何在?该如何医治?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社会公德缺失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摒弃了一些同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此同时激发出众多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观念。如人们的公共领域观念和意识有所增强,热心公益事业,如广西的第一书记节目,使众多贫困青少年获得资助,开启新的生活。 这反映出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但是还要看到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如“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情冷漠;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损公肥私、损坏公物,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比比皆是。 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昭示了对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的紧迫性。 2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2.1.1人性的扭曲。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即人性。众多不文明 现象显示了人性不是固化在“人之初,性本善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巨大的改变。反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国人似乎处于一种“病态”,本来是有着道德标准答案的摔倒老人扶不扶问题,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2.1.2个体自身的趋利避害性。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一方面,通过追逐利益,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财富得以累积,社会不断发展。另一方,万事皆有“度”,要学会适可而止,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会照成个人的主体迷失,甚至会处于丧失道德准则的境遇。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全体社会成员中, 青年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社会群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 发展其专业素质固然重要,但塑造其思想道德素质, 对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则更为重要。社会公德是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最基本的、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联系最直接和最紧密的组成部分, 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所以,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 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不应该居于专业教育的从属地位, 而应当作为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首要和重点内容来抓。 当前,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震荡, 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涌动,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公德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呈现出多元分化发展的趋势, 这种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对正处于思想活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健全时期的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因此, 在高等教育中, 如何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 从

提升大学生的公德素质做起,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应当是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具体来说, 应当从剖析和透视大学生公德现状和公德教育现状的视角出发, 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公德教育。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社会公德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它不但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涵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社会公德主要是指相互尊重、举止文明、彼此融洽、互相包容、团结互助等, 集中体现为人际和谐理念; 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 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对社会的关爱, 表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集中地体现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善待自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积极维护良好的生态关系, 集中地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 大多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富有爱心,乐于助人, 善待他人; 他们热爱国家, 关注社会, 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能做到与人为善、礼貌待人、讲究诚信, 在校期间尊敬师长,乐于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维护环境卫生, 关注环境发展。所以,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现象调查3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现象调查3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现象调查 学院:理学院姓名:黄赛学号:101103108 道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 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当时悦悦躺在那里痛苦挣扎,在随后的7分钟时间里,先后路过的十八人离悦悦仅1米之隔全都当作没看见,甚至连个打电话报警的人都没有。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婆把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悦悦救起,但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

类似“小悦悦事件”的事还有很多。染色馒头: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正在销售用染色剂染出来的“馒头”。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两家超市卖的馒头均属于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在对生产公司的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生产的馒头存在过期、随意使用添加剂、有染色剂等问题。彭宇案:他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老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异口同声指责其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索赔未果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其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药家鑫事件: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2011年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无论是染色馒头、

2019年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以下是为您带来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上,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遵守情况,我们小组于11月6日至10日,就社会公德缺失这一现象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57.4%的人对今世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有思想,文化,但缺乏行动”,只有17.9%的人认为大学生“思维素质好,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的好,对基本的公德举动以及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方面还有待提高。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个词,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所以,我们针对这五个方面分别做了调查。 一、文明礼貌 大学生本是知识分子的一员,可是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有的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不知道在餐桌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有的大学生称呼他人一向只会说“你”、“喂”、“哎” 二、助人为乐

1.假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A. 会37.4%B.不会62.6% 原因分析 ★会的原因: 老人需要帮助,出于同情心;如果别人不去,自己才会去;这是社会公德啊。 ★不会的原因: 怕被敲诈、害怕惹麻烦、赶时间 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然而,当助人为乐者被周围的人看成是“傻瓜”、“精神病”并陷入深深的孤独时,究竟衬托出助人为乐者的高尚,还是现代人精神的贫困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上助人为乐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似乎早已将助人为乐这类依稀的字眼抛在了脑后。常常遭遇助人不讨好的尴尬,做了好事反而被人当成“傻冒”,甚至被人认为另有所图。不得不问,助人为乐的时代真的在人情淡漠中,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吗? 毋庸讳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抬头,确实有不少人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助人为乐过时了,只有金钱,只有个人舒服快活,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正是在这种思想冲击下,助人为乐等很多传统美德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逐渐弱化,在善恶的交锋中,向善者的身影显得孤立而落寞。 三、爱护公物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这次我写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很明了他的主语是社会公德,因而不能不弄清楚其真正含义,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那么我们可以先以当今社会的公德现状为切入点,透过社会调查和各种案例反映出社会公德的流失,再分析其原因,从原因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思路,从而可以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字:社会公德缺失现状问题原因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意念准则.自古至今,社会公德通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传承着,期间其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历史的巨轮亦步亦趋.时至今日,他也同我们的新时代磨合着,当然,金无足赤,我们现今的社会公德是存在缺陷的,那么到底我们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是什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该从哪些角度反思?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一、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指出,社会公德,它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为: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爱护环境。那么反过来讲,个人的行为也是对自身于社会公德实践的体现,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又该怎样看当的今社会公德,这是值得商榷的。 经常同朋友和同学聊天,在他们的谈论中经常会涉及到社会公德方面,他们会感慨当今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很严重,一些连小孩子都懂得的社会公德正在人群的主流中淡漠、流失,这多么让人惋惜,悲哀啊。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来了解一下当今社会公德的现状,虽不很全面,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公德是人们日常生活是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一个指导和约束的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不遵守社会公德的问题。对此,本调查重点从环境与卫生、文明交通、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促进人们遵守社会公德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社区社会公德问题 一.引言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在高中思想政治中我们就学过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比如,当你进入公园游览时,你的身份就是游客,你就必须遵守公园的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当你进入影剧院时,你的身份就是观众,你就应该按照影剧院的规定,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壳,当一个文明观众;当你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时,你的身份就是读者,你就应当爱惜图书报刊,保持安静的环境,如此等等。不论你的职位高低、年龄大小、职业背景如何,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共同遵守这些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生活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公德同个人私德相对,前者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则指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个人的品德、作风、习惯等。两者虽有区别,但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无阶级的社会里,社会公德为人们所公认,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维护和调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并为全体人民所接受。 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我国宪法还明确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一切公民的义务,违反社会公德,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重的如破坏公共秩序、扰乱社会治安的要绳之以法。 (二)调查的时间地点 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楼和润园社区 (三)调查方法 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的范围,对象 和润园小区居民 二.调查内容 (一)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

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从根本上说,道德危机是道德权威性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们的道德判断陷入没有公准、没有客观尺度的道德相对主义。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一个道德混乱或败坏的国家或社会,其最终必然走向衰败和灭亡。中国社会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人是自己割断了道德的根,破坏了道德的本。“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但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又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面对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我们的传统彻底丧失了信心,迫切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够立刻享受到西方人所享有的自由以及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全盘颠覆传统的思想和社会运动中,其结果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作为维系家庭、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的功能荡然无存,遗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道德、规则、价值,精神也就逐渐被掏空,堕入了道德危机的深渊。 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金钱观。“不管怎么赚钱,别管我通过什么方法赚钱,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成功,就应该得到崇拜”,“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就是金钱社会的道德现状。 三是法制的不健全成为道德危机的“软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新型的犯罪不断出现,却没有相应的法律与之配套,从而导致在道德领域出现盲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屡禁不止,虚拟的网络更是出现一波又一波的“人肉搜索”,人们在网络上毫无忌惮的谩骂,以揭露他人的隐私为悦,这些现象法律上尚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法无禁止皆自由”,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皆可以去做,即使与道德标准不符合,也不会被定义为违法。 四是信仰的缺失是导致道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信仰缺失造成了社会道德危机。中国社会今日的道德问题,根源就在于缺少了这种敬畏之心,缺少了信仰体系的支撑。1979年以后我们陷入了信仰缺失、甚至信仰真空的状况。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的发展使共产主义理想多停留于宣传层面,而政治信仰功能的减退又未能由宗教信仰及时的弥补,致使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信仰真空。信仰的缺失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 当然,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远不止上述几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相对落后等等,都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陷入日益严重、不断蔓延的道德危机的人类社会来说,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公德,缺失,对策]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公德意识,表现为功利主义的道德倾向、自律性较差、诚信观念淡化、缺乏协作意识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发挥家庭对社会公德的引导作用;重视品德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完善社会公德示范机制;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公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表现;原因;对策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性能。[1] 一、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益普及和深化,国民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提升,大多数公民道德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潮流的影响,一些违背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的现象任然存在。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表现出一些有违公德的社会现象。 1、功利主义的道德方向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其心理倾向向自我利益倾斜。当大学生的活动动机仅仅围绕着自身功利旋转时,外在的社会利益就会在他的视野之外。[2]大学生从功利主义的视角出发,把个人利益看成是至关重要的必将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滋生,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忽视社会道德,造成社会道德意识淡化。 2、自律性较差,行为容易失范 有一定比例的高校大学生有上课迟到、早退、无故不到、课堂纪律较差、肆意喧哗、随处乱扔乱画等失德现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有违公德,由于缺乏自律精神和习惯使然使其屡屡出现这类现象,再加上没有正视和面对自己的错误,也不愿听取他人教诲,所以失范行为不得纠正。 3、知行不一,诚信观念淡化 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但就个别学生和个体行为来说言行不一,往往是光说不做。诚信观念较弱,不遵循规则办事,比如每次考试之前学校都让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但仍有不少学生作弊,在他们的思想里诚信观念逐渐淡化,往往是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 4、缺乏协作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探析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探析 摘要: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入手去求得答案。 关键词:传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自然地它也应该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必须从决定这一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作为这一结论合乎逻辑的推论,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去求得答案。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关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结论及上述推论,我们说,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对该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公德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关系即经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即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是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每个人心里,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的、次要的。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很难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出售自己的商品及服务为目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团体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团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与“差序格局”的对比中提出的。他认为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社会是

论社会道德缺失

论社会道德缺失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和交往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分化、发展而逐渐产生、完善的一种公共精神;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平等、尊重基础之上的,以公民相互之间的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调整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系列有效性要求。作为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起作用的、较稳固的生活方式和样式表现出来。 中国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在中国转型时期,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就更是我们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社会公德建设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 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 2.职业道德缺失 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 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 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 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 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 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 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状况方面的原因: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现在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个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其次,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匾乏.但是法制建设却明显的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现象调查3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现象调查 学院:理学院姓名:黄赛学号:101103108 道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 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当时悦悦躺在那里痛苦挣扎,在随后的7分钟时间里,先后路过的十八人离悦悦仅1米之隔全都当作没看见,甚至连个打电话报警的人都没有。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婆把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悦悦救起,但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

类似“小悦悦事件”的事还有很多。染色馒头: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正在销售用染色剂染出来的“馒头”。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两家超市卖的馒头均属于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在对生产公司的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生产的馒头存在过期、随意使用添加剂、有染色剂等问题。彭宇案:他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老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异口同声指责其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索赔未果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其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药家鑫事件: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2011年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无论是染色馒头、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共同准则、重要规范。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公民共同认可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一次中明确界定“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1]公德包含了人与群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他认为:“公德者,诚人类之基本哉”。[2]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公德意识的强弱关乎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展,公共领域的道德更加收到关注。社会公德不管是内涵和外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所谓现代社会的公德主要是指生活于同一空间下的、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共同“签订”的,并得到共同遵守和正常执行的“社会契约”,其根本目的在于“相善其群”。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不良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其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的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希望。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使其得以大力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愿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精力主要集中于获

取优异的成绩,找到心仪的工作,忽视了培养自身的生活能力和道德修养,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社会公德确实的现象。 1、人际关系上的社会公德缺失 大学生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一些大学生过于随意,过于张扬自身的个性,个人主义泛滥。在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看到任课老师不仅不上前打招呼还躲避老师,甚至于与同伴数落老师;课堂上玩手机,看电子小说,玩小游戏,聊QQ,刷微博,随意进出教室,对老师的教诲不听不闻;聊天、说话语言粗鲁,习以为常。 2、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缺失 公共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对公共领域生活中的社会公德秩序非常不重视,甚至于违背社会公德秩序。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3]对于大学生来说,遵守公共秩序能够有效的维护课堂秩序、校园秩序,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在校园里面的表现的最为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行为就是“占位”。有些学生喜欢用书刊或者其他物品抢占自习室的位置,并且有时占着位置好些日子不出现,使许多后来的同学无法享受这些教育资源。其次,许多大学生养成了晚起的坏习惯,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有学生把早餐、零食等带入教室,吃完后还不处理垃圾,出现垃圾满地滚的现象。大学生遵纪守法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做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随意乱穿,闯红灯等行为,甚至由于自己的车子被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上,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遵守情况,我们小组于11月6日至10日,就社会公德缺失这一现象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57.4%的人对今世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有思想,文化,但缺乏行动”,只有17.9%的人认为大学生“思维素质好,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 大学生普遍表现的好,对基本的公德举动以及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方面还有待提高。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这五个词,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所以,我们针对这五个方面分别 做了调查 一.文明礼貌 大学生本是知识分子的一员,可是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有的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不知道在餐桌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有的大学生称呼他人一向只会说“你”、“喂”、“哎”…… 二.助人为乐 1. 假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A.会 37.4% B.不会62.6% 原因分析

★会的原因: 老人需要帮助,出于同情心; 如果别人不去,自己才会去; 这是社会公德啊。 ★不会的原因: 怕被敲诈, 害怕惹麻烦。 赶时间 老人面目不善就不帮; :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然而,当助人为乐者被周围的人看成是“傻瓜”、“精神病”并陷入深深的孤独时,究竟衬托出助人为乐者的高尚,还是现代人精神的贫困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上助人为乐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似乎早已将助人为乐这类依稀的字眼抛在了脑后。常常遭遇助人不讨好的尴尬,做了好事反而被人当成“傻冒”,甚至被人认为另有所图。不得不问,助人为乐的时代真的在人情淡漠中,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吗? 毋庸讳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抬头,确实有不少人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助人为乐过时了,只有金钱,只有个人舒服快活,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正是在这种思想冲击下,助人为乐等很多传统美德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逐渐弱化,在善恶的交锋中,向善者的身影显得孤立而落寞。 三.爱护公物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

对当今社会各种公德现象的反思

对当今社会各种公德现象的反思 人类是一个群居团体,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更加普遍和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众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一、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以及思想传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我国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倡导和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七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也大量存在,例: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套说一套等等。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滑落,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据调查发现,如今违反社会公德较突出的现象有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上公共汽车不排队、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穿行马路、公交上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传播垃圾邮件及短信、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下雨天开车溅湿行人、在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乱写乱刻等。 三、社会公德匮乏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把人分为亲疏远近,因此行为准则也分档调级,不讲求一以贯之。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 在传统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

社会道德缺失的现况、成因、危害及建议

从“碰瓷”、“看到老人跌倒无人搀扶”说起—— 浅析社会道德缺失的现况、成因及危害 近期关于社会道德缺失的话题不绝于耳,老人跌倒了没人去搀扶,好事没人敢去做,怕被讹诈,关注到社会道德现状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样下去的可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由此网上出现了“撑腰体”。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目今中国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笔者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从法律层面来考虑认为,这一状况的出现,一定程度正是对不法行为的打击不力,才导致了对此种危害行为的纵容,使一些不法分子觉得有恃无恐、有利可图,进而为所欲为。一些法院在判案时过于注重个案正义,而忽视这样下判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缺少对整个事件的价值考量,使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似依据法律十分公正的判决实则违背法律精神,造成了对恶意行为的维护,对善意行为的冷漠,造成了一些人无辜受累,不法者不但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还因此获利。也许有些案件确实应该这样判,但是法官也缺少对这样下判将造成怎样社会影响,将对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造成如何冲击后果的考量,一味下判,使得社会风气受到不正确引导,整个社会对社会道德缺失的恐慌。这样的司法导向,显然也加剧了道德问题的出现。

也许,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钻法律空子,绞尽心机设计出种种如碰瓷等行为,意图获取非法利益。可能在短期内这样的人确实获得了利益,然而若这样的情况成为常态,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长此以往,若以后某个特权阶层真的撞了人,以此为借口来进行掩饰,那么不但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处理,而受害者还要背负骂名,这又在另一层次上加剧了社会道德的问题,而碰瓷者一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倘若碰瓷的行为得不到纠正,长此以往,以后凡是撞人就会让人往碰瓷上想,下层民众若因此而进行的正常行为被诬蔑为碰瓷,那么当他们的受到痛苦时,痛苦显然会更深,而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大。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使一些下层民众为所欲为,进一步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造成整个社会对道德的担忧和恐慌,长远来看还会使一些权贵以后出现非碰瓷等事件而以碰瓷来收场,侵害下层民众的利益。 所以,笔者认为,以后法院在判案时,不能目光只看到一案,只关注一案的得失,而应有全局眼光,考虑到这样判的社会影响,进而做出更为合理的价值衡量。不至于使做好事者觉得不公正,而做坏事者不但受不到惩罚反而还会获得利益,应使恶意行为受到打击,善意行为得到保护和弘扬。只有在法的威慑作用下,做出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更好的扭转社会风气,使社会道德问题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使做好事者能够安心的做好事,做坏事者不再挖空心思的做坏事。社会风气才能纯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安心。

论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

论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社会公德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公民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公德缺失现象。本文从公民道德的含义出发,然后将公民道德上升到社会道德,即社会公德,通过对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公民道德的要求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论述,然后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和对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重构社会公德的对策。 【关键词】公民道德社会公德缺失教育对策 黑心棉、回炉月饼、染色面包、切糕、豆腐渣工程、毒奶粉、毒面粉、地沟油、塑化剂、瘦肉精、速成鸡、黄金米、拖欠赖账、偷税漏税、强买强卖、制假售假、强拆强征、骗汇骗保、价格欺诈、短命桥、恶意欠薪、虚假宣传、刑事诈骗、权色交易、利益输送、贪污受贿、包庇罪犯、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剽窃、抄袭他人作业、买假证书、编造假简历、购房骗贷等……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总会有一些败坏道德的新闻被披露,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由此引发有关社会道德话题的讨论,既“老人跌倒后该不该扶”的社会诚信问题后,小悦悦事件再次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严重的问题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近段时间,备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和“李天一”案,迟迟没有结果,屡屡发生的校长、教师“性侵”未成年幼女事件,更是将公民教育与道德缺失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公民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社会公德的含义 每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那么道德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中就成了每个人要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即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损害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上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社会公德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不互帮互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礼治国,从而实现大治。后又有孔子将礼仪之道发扬光大,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义、礼让。可见,中华民族具有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但是,现代的公民在文明礼貌方面却屡屡出丑,损害了我国国民的形象。200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民时评——“这样的提醒让人汗颜”,文章中谈到:“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明确了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合参与他人的争吵等。文明礼仪本来是个人修养问题,现在却要由外交部门发文提醒,实在令人汗颜。近年来,诸如大声喧哗、不讲卫生、不守秩序、贪小便宜等陋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形象的问题。有些国家还将“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中文警示牌摆放在公共场所,深深的刺痛了国人的自尊心。外交部的提醒,毫不留情的展示着我们国民素质的残缺,惭愧之余更让人反思,来自礼仪之邦的“国人”为何给人以“不文明”、“粗鲁”的印象?① ①曾革楠:这样的提醒让人汗颜(人民时评).人民日报,2007-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