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

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

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怎么求 昼长就是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光照图中昏线所在地方时减去晨线时间(记住两个都是以昏线地方时为标准) 光照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经线并计算出他的经度,一般来说光照图中都是标出0°经线(不会计算的话追问我)算出直射经线与北京时间经度(120°)的差值除以15得出相差时间.然后东加西减,算出北京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部分一些规律的总结 比如说,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时顺序和方向、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几种情况等等 希望有经验的哥哥姐姐们提供一下、就是平时做题积累起来的那种规律、再做题时就可以直接用的、、、 你是走高考吧,那就把你们省份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地球运动部分题目研究下就行. 平时考试的考点跟高考不一样,要掌握平时所有的知识点就比较繁琐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考察时区计算比较多,太阳高度角计算几乎不考,时区计算往往是晨昏线四个点(与赤道交点6和18点,与纬线圈切点0和12点)和两条日界线(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日出为夏季东北升西北落,冬季东南升西南落,日影与日出方向相反. 多做你们省份近五年高考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 但直射经线怎么算呢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直射点的经线是12点也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在时间是0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四):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案 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 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 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 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 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 A.a B.b C.a+b D.a-b 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 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就能力考核来说, 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 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 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 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 针。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板书)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约24小时 约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转动特点

地轴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 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 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东西方时间的差异 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季: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3,4,5月为春季。2.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②夏季: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为夏至日。6,7,8月为夏季。 ③秋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9,10,11月为秋季。 ④冬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冬至日。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 ⑴五带的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 ②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 ③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 ④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⑵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⑶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⑷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梳理202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要点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 【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五带的形成 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9419164607.html,] 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 要点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 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如图所示: 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5.地球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的椭圆。 6.公转产生的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除赤道外,地球上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直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1 -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7 -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7 -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4 -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下面三幅图中的箭头指向)。 A B C 4.自转周期 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 太阳日24时太阳 5.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

(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微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 [提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易误提醒]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从教材图1.3中显示的信息去归纳总结即可。 2.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提示:从教材图1.3中显示的信息去分析即可。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恒星年其他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 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微思考] [提示]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有多深,价值就有多大,意义就有多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1恒星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篇1 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使地表温度相对均匀,不让一部分地面长时间受阳光加热而过热,一部分长时间收不到光照而过于寒冷,气候相对稳定的条件,生命存在的前提之一。 三、自转是地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磁场保护着地表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辐射。没有地磁场,被阳光直射的区域均不适合生物生存。此外,地磁场还与很多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如迁徙) 四、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又是全球几大风带和洋流的形成原因之一,没有地转偏向力世界气候不可想象。 自转规律:速度、周期 地转偏向力:河岸侵蚀 风向偏转:如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 洋流流向偏转:如秘鲁寒流离岸 实验模拟:伞 光照图(侧视、俯视、斜视、变形、局部)与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日出或日落)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春秋分 除春秋分外,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即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地方时为0时或12时

日出先后顺序(晨昏线的移动)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地方时计算 我国太阳接近正南:接近12时 春分时我国各地升旗时间 已知该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确定该地经度 已知经度求时区:区时计算 夏令时 日界线: 今天或昨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计算经过多长时间进入新的一天 由某天范围计算某经度地方时 由某地区时计算某天范围 地球公转示意图 公转方向 局部:某一节气光照图(注意图中所绘的公转方向)画某一天地球位置:如2001年10月4日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经度的确定:地方时为12:00所在经线纬度确定:正午太阳高度为90° 移动方向:某季节某日内:由东向西 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黄赤交角变为0° 黄赤交角变为35° 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纬度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某段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 某日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由昼夜长短确定纬度高低(注意半球) 由昼夜长短确定节气或月份(注意半球) 由某段时间的变化确定季节或月份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2021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问题导学 主题一地球的自转 活动与探究 材料: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方向是什么?画图说明。 (2)“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日”是多长时间? (3)“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哪个地区?为什么? 主题二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黄赤交角示意图. 材料二: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什么是黄道?什么是黄道面?什么是赤道面? (2)什么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 (4)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与应用 (1)根据经度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顺着东经度数越来越大的方向或顺着西经度数越来越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东经度和西经度 经度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经度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减小为西经,如图所示: 2.掌握黄赤交角的方法 掌握黄赤交角要把握好“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 (3)“三角度”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 ),30度 1447km/h ,60度837km/h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类型 绕转中心 方向 速度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 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 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

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如表1-4所示。 表1-4 地球运动的特点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剖析:(1)昼夜产生原因和昼夜更替原因的区别: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也会有昼和夜,只是没有通常意义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知识结构图为: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章末总结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课 标 解 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结合观测,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与方向。(地理实践力) 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 3.动手绘制图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章末总结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综合思维——光照图的判读 一、光照图的解读思路、方法 1.光照图解读的一般思路 2.光照图类试题的常用解法 (1)图图转换的空间思维法 解决日照图问题,需要足够的立体几何知识基础,要能够把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也要能把立体图转换成平面图。侧视图、立体图和俯视图要能够相互转换,在进行图形转换时要能够将一幅图的点正确转绘到另一幅图上。如下图:

(2)对称思维法 很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南北半球、昼夜半球都存在对称现象,因此,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时都要用到对称思维。例如:当66.5∘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时,66.5∘S以南一定出现极夜现象;晨昏圈与70∘N相切时,它一定同时与70∘S相切。 (3)添加辅助线的割补思维法 局部日照图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应树立“全局”观点,即把局部图恢复为全图。局部图一般均可用“补”的办法回归至全图。命题者之所以要将一个本来完整的图形割下一块,就是为了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我们应将陌生的图形还原成我们熟悉的图。例如:下面图1中A、B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与30∘N纬线圈的交点,图2是利用添加辅助线法还原的日照图全图。 (4)基础的数学计算法 不少同学在解地理题目的时候,不善于灵活地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其实,日照图的有些题目,如果用数学思维的方法解决会更简单。 二、光照图的具体判读技巧(以下面俯视图为例) 素养专练 (2021山东潍坊五县联考)图中EF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①点是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②点位于东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的最短距离是3330km(赤道上经度差1∘,纬长差111km)。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了地球 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理坐标等基础知识。以下将逐个知 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 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有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组成。地幔是地壳和 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分为外 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 心轴进行的旋转运动,自转周期为一天,造成了昼夜的变化。公转是 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公转周期为一年,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来描述地球上位置的一种方法。地理坐标包括经度 和纬度两个要素。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 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离赤道的距离,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共同组成了地理坐标系统,可 以精确地表示地球上任意一个位置。 4. 地球的四季变化

地球的四季变化主要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有关。地球公转 轨道倾斜23.5°,使得太阳光照在地球上的角度和面积有所变化,从 而造成了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因为地球 倾斜使得太阳光照射北半球的面积有所变化。 5. 地球的气候带和生物带 地球的气候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来划分的。主要可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寒带位于北极和南 极附近,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少。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 适中,植被较为丰富。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植被茂盛。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生物分布和农作物适宜性。 6. 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地球的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 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大规模种植和城市化等都会引起 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每个 人一起行动。 以上就是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 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掌握地球的运动 规律,使用地理坐标来描述地理位置,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和不同气 候带的特点,以及认识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这 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 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这篇总结文章,可以帮助大 家对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以多种方式运动着。了解地球的运动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本文将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同,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两极附近的自转速度最慢,约为每小时0公里。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日 夜交替的现象,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昼夜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以近乎椭圆的轨道进行公转,完成一次公转所需的时 间为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地球的公转轨道被称为黄道,而根据 黄道的倾角,我们也能够观察到季节的变化。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夏 季来临;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冬季到来。 三、地球的倾斜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形成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度,被 称为地球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交替变化。当 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半球时,北半球经历夏季;而当太阳直射地球的南 半球时,南半球经历夏季。 四、地球的黄道倾角

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形成一个约23.5度的角度,被称 为黄道倾角。黄道倾角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观测天空时能够看到太阳、 月亮和行星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 五、地球的潮汐现象 地球的运动还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潮汐是由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 的引力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的现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潮汐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为了精确定位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位置,人们引入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形成了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经度表示东西方向上的位置,纬度 则表示南北方向上的位置。通过这种坐标系统,我们能够准确地表示 和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总结: 地球的运动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自转和公转导致了日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地球的倾斜和黄道倾角也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重 要影响。此外,地球的运动还与潮汐现象有关,并通过地理坐标系统 帮助我们准确定位地球上的位置。了解地球的运动知识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4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4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4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4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考点4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 自西向东错误! (3)周期 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1.判读地球公转示意图要把握“四个一致” (1)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一致。 (2)地轴指向要一致。 (3)近远日点与直射半球一致。(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 (4)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对应要一致。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夏至日靠近远日点。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 (2)大小:如图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3°26′。 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一轴:地轴。二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地轴与赤道面夹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 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 题。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地球自转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速度: 类型角速度线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同, 由于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规律 约15°/时 4.自转周期: (1)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恒星日,时间长度是23小时56分4秒。 (2)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 【思考】 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附近的星辰看上去似乎以北极星为中心旋转,你知道它们旋转的方

向吗?解释该现象。 提示:它们逆时针绕北极星旋转。因为地轴的北端始终对着北极星,北极星看起来是固定不动的。在面向北极星方向观测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北半球观测者则围绕地轴(北极星)顺时针旋转,所以其他星辰看起来是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旋转。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②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③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现象及其成因。 ①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②昼夜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为黑夜。 (2)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3)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4)昼夜交替的周期:1太阳日,时间长为24小时。 【思考】 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会不会出现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交替? 提示:会有昼夜现象,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也会有昼夜交替,因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故地球上向着太阳的部分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变化,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