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目《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本章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整体性地认识城市和城市规划,使学生能够确立起正确的城市观和规划观,为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掌握城市、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第二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一、规划的概念

二、规划的特征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

●城市空间的组合;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

2、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

社会改革理性:Howard的田园城市

建筑学传统: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1)《雅典宪章》(1933)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3)《华沙宣言》(1981)

(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

第四节城市规划体系

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职能

二、城市规划体系构成

三、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四、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五、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六、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中西方城市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比较

2、城市规划概念中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3、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与作用是什么?

4、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概论

本章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的定位的讨论,详细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以及编制的基本原则,并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途径,使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面章节中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一节城市规划阶段的划分

一、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二、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

一、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与内容

1、总体规划的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限一般为五年。

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结合案例具体介绍):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

*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

*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的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

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

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改革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

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三、总体规划的制定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

总体规划审批程序

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一、规划推进机制

二、城市政策是总体规划实施的调控机制

三、资金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四、法规是规划实施的保障

城市规划法规:按照国家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的总称。

五、管理是规划实施的中心环节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根据城市规划法规和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所实行的审批、监督检查以及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统称。

我国实行规划许可制度即“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思考题

1、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3、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4、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的要素的关系?

5、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为什么由城市政府进行组织?

6、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7、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制度是什么?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本章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调查研究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具体方法,为学生建立认识城市的不同维度以及具体把握认识城市的方法。

第一节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内容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2、发表格调查

3、访谈和座谈

4、文献查阅

5、类比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须为乡村人口相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参照国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城市职能(通过城市性质表现):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城市规模(以人口多少表示),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及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结合案例介绍)

四、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建筑风格;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第四节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自然地理因素

围绕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进行介绍。

土地适用性评定: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二、自然气象因素

风玫瑰,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

污染系数: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

三、自然生态因素

第五节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社会构成

(1)部门构成——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

(2)人口的劳动构成

二、社会结构

三、人类空间行为

第六节经济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聚集经济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

二、城市土地的研究

(1)土地是财富的第一源泉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土地资源的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固定性,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城市用地分类

(2)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Ⅰ 60.1—75.0 m2/人

Ⅱ 75.1—90.0 m2/人

Ⅲ 90.1—105.0 m2/人

Ⅳ 105.1—120.0 m2/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 18.0—28.0 m2/人

工业用地 10.0—25.0 m2/人

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m2/人

绿地9.0 m2/人

其中:公共绿地7.0 m2/人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用地 20—32%

工业用地 15—25%

道路广场用地 8—15%

绿地 8—15%

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思考题:

1、城市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适用条件。

2、区域环境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对象是什么?

3、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5、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6、当前我国城市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土地适用性评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8、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控制?

第四章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

本章以城市未来发展为导向,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介绍有关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概念,并结合案例介绍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从对城市的调查研究中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进行未来安排的方法。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含义:“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二、城市的主导产业

城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

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部门,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

产品的部门。

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的依据(三条缺一不可):

*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

*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研究内容:

*工业门类和规模与城市发展方向是否一致;

*主导产业部门与城市发展方向是否一致。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第二节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二、城市职能及其类型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

分工”。

三、城市性质的确定及其方法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

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是城市的区域功能作用的一种标志。

(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强调通过对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系统研究,拟定具体的发展部门和行业方向。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

其他主要职能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范围分析和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

第三节城市规模

一、城市规模的含义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二、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1)劳动平衡法

(2)职工带眷系数法

(3)综合平衡法

(4)一元回归法

(5)城市化水平法

三、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用地规模: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四、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第四节其他技术经济指标

一、技术型指标,如日照、防火、防震等

二、经济型指标,如居住标准、公建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

思考题:

1、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是什么?

2、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的关系是什么?

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4、城市性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确定城市性质的作用是什么?

5、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与适用性分析。

6、城市用地规模与农田保护的关系。

7、环境容量与城市规模确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本章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总体布局进行介绍,使学生明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义

“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二、城市发展用地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三、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在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2、尽量少占农田、菜地;

3、保护古迹与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节城市主要组成要素的布局及其原则

一、城市工业用地布局

二、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

三、居住用地的布局

四、公共设施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模式(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一、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1、集中式布局的特征

2、网格状

3、环形放射状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1、分散式布局的特征

2、组团状

3、带状(线状)

4、星状(指状)

5、环状

6、卫星状

7、多中心

第四节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思考题:

1、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意义与目的是什么?

2、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依据和具体方法是什么?

3、城市主要组成要素的布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城市重要设施的布局应考虑哪些因素?

5、城市集中式总体布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在规划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哪

些问题?

6、城市分散式总体布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在规划过程中尤其应该处理好

哪些问题?

7、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

么?规划布局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六章城市结构与形态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结构形态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掌握了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从而更为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一节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概念

一、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第二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

1、不同发展阶段原料地、生产地与市场地的关系

2、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与空间分布

二、区位竞争

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

2、竞租理论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

●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

三、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结构的骨架

1、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2、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

四、社会关系与空间组织

五、政治结构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

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描述理论

1、同心圆理论

2、扇形理论

3、多核心理论

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生长过程

1、企业内部的扩张与空间重组

2、城市地段的空间扩张——C.Alexander的实验研究

3、门槛理论

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结构类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1、均匀分布型结构

2、交通辐射型结构

3、主轴线型结构

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1、同心圆扩张

2、星状扩张

3、带状生长

4、跳跃式生长

5、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

思考题

1、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如何?

2、具体分析生产组织方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3、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如何?

4、具体分析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不同的城市交通政策对城市空间布局有否有影响?怎样的影响?

6、门槛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运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意义。

7、运用具体城市的案例具体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之城市总体布局

第XX讲城市总体布局 (4学时) 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含义 在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或者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具体地讲,城市总体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通过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等。 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 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 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落实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 见。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 力求城市总体布局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 ——城市总体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总体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科学技术的及城市产业 结构升级,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 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总体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主讲教师:韩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 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 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 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 (1)城市与城市化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城市总体规划 (4)城市道路设计 (5)城市居住区规划 9、教学重点: (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2)城市居住区规划 10、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 11、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 12、教学内容: 见各章节具体内容 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每章节课后布置 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第一章简介 1.1 课程背景和目的 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二章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2.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2 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2.3 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章城市规划原则 3.1 人本城市规划原则 3.2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原则 3.3 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原则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4.1 城市总体规划 4.1.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流程及要点 4.1.2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与要素 4.2 区域规划

4.2.1 区域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4.2.2 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4.3 区域性城市规划 4.3.1 区域性城市规划的特点与需求 4.3.2 区域性城市规划的编制流程与内容4.4 细部规划 4.4.1 细部规划的意义和范围 4.4.2 细部规划的编制程序和要素 第五章城市规划调查与研究方法 5.1 城市规划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5.2 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5.3 城市规划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第六章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6.1 国内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6.1.1 深圳市规划实践案例 6.1.2 上海市规划实践案例 6.2 国际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6.2.1 纽约市规划实践案例 6.2.2 巴黎市规划实践案例 第七章城市规划评估与监测 7.1 城市规划评估的意义和目的 7.2 城市规划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 7.3 城市规划监测的内容和手段 第八章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 8.1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8.2 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的发展 8.3 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第九章教学评估与作业要求 9.1 教学评估方式 9.2 课程作业要求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原则,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加深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同时,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综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指标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一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指标 城市用地规模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的总面积。城市性质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用地规模及各项用地的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单位为平方米/人,这是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经济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影响城市用地规模的因素较多,城市用地指标就有一定的幅度范围。例如,大城市人口集中,用地一般比较紧张,建筑层数和建筑密度比较高,用地指标就较低,用地较为宽绰。矿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受矿区与交通枢纽的要求,用地指标相应大一些;风景旅游城市主要根据风景区情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土地是国家极其重要的资源,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所以,当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土地的时候,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使用城市土地,适当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但有利于国土的有效利用,解决好城市与郊区农业争地的矛盾,而且可以节省城市各项工程设施的投资,节约能源,减少运输费用和整个城市的经营管理费用。当然,合理使用城市土地,适当提高土地利用率,也绝不是指标越低越好、用地越少越好。因为过度拥挤,并不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不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为有效地调控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用地指标,《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四级,I级为60.O〜75.O平方米/人,II级为 75.1~90.0平方米/人,In级为90.1~105.0平方米/人,W级为105.1〜120.0平方米/人。建议首都和特区城市可按W级确定,当用地偏紧时可在ΠI级内考虑;建议新建城市人均用地指标在∏级内考虑,当用地偏紧时可在∏级内考虑;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多人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低于150平方米/人的指标内确定;对其余所有现有城市,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基础上同时符合表4-5-2中的指标级和允许调整幅度的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进行调整。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为保证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同时又能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要求,在上述标准中对人均单项建设指标控制如表4-5-3所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注:①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级,有条件建造部分中高层住宅的大中城市,其居住用地指标降低到不少于16.0平方米/人。 ②大城市宜采用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中工业用地指标可提高到不大于30.0平方米/人。 ③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级的城市,道路广场用地指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第六章城市结构与形态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结构形态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掌握了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从而更为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一节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概念 一、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第二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 1、不同发展阶段原料地、生产地与市场地的关系 2、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与空间分布 二、区位竞争 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 2、竞租理论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 ●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 三、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结构的骨架 1、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2、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 四、社会关系与空间组织 五、政治结构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 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描述理论 1、同心圆理论 2、扇形理论 3、多核心理论 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生长过程 1、企业内部的扩张与空间重组

2、城市地段的空间扩张——C.Alexander的实验研究 3、门槛理论 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结构类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1、均匀分布型结构 2、交通辐射型结构 3、主轴线型结构 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1、同心圆扩张 2、星状扩张 3、带状生长 4、跳跃式生长 5、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 思考题 1、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如何? 2、具体分析生产组织方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3、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如何? 4、具体分析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不同的城市交通政策对城市空间布局有否有影响?怎样的影响? 6、门槛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运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意义。 7、运用具体城市的案例具体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一、背景介绍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 1. 人文环境原理: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历史、社会需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 文化遗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休闲设施,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2. 经济发展原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供就业 机会,吸引投资,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生态环境原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合理利用土 地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态景观。 4. 交通运输原理: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减少 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空间布局原理: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城市的紧凑性和功能分区, 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6. 社会公平原理:关注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减少 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应用 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2. 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 分区,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框架。 3. 分区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细化的分区规划,确定各 个区域的用地用途、建造密度、建造高度等规划要素,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4. 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具体区域或者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考 虑人文环境、交通流线、建造风格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5.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确保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6. 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方面,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7.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制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保护古建造、文物古迹等重要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重要性 1.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原理将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机结合,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2.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原理注重人文环境和社会公平,提供优质 的公共服务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原理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提高城 市的空间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4. 促进城市竞争力:科学的城市规划原理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 吸引人材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的发展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亦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也可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一)自然因素与城市发展 人类在与自然共生中学会了与自然的协调、趋利避害。在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的诸多自然要素中,水或许最能说明问题。一方面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不能受洪涝灾害的侵袭,所以早期的城市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部分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管子?乘马篇》中曾经这样描述到:“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上也最早出现农业居民点和形成城市。除此之外,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的土质等等也都是古代城市选址中考虑的因素。 (二)防御功能与城市发展 人类最初的居民点就具备防御功能。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是防御其他部落的侵袭。陕西半坡原始居民点外

围的壕沟,就是防御设施。在后来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城址的选择一般都考虑防御要求,常常会选择一些易守难攻的地点筑城。传说夏代就已经“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就记载了有关城市建设和攻防战术的内容,提出了城市规模大小要与城廓农田和粮食储备保持相应关系,以利于城市的防守。中国古代城市周围往往都有城墙护卫,有的城市由一套方城发展到两套方城,都城甚至是三套方城,如明清北京城,每一层城墙为还有城壕环绕。由此可见,防御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存。 西亚巴比伦城(Babylon)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欧洲古罗马帝国盛期,环地中海地区都在古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辖的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军事营寨,其平面相当规范。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还保存得非常完整。不少军事营寨成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基础,一些交通区位条件好的营寨城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的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等都可以在其古城部位找到营寨的遗迹。 (三)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对立在城市建设中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较大的面积。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授课目标: 1.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掌握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 3.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5.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操作。 教学大纲: 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60分钟) 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 3.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80分钟) 1.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经验; 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 3.当代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和挑战。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90分钟)

1.人本性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 2.经济可行性原则和环境友好原则; 3.文化传承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120分钟) 1.规划前期调研和问题定义; 2.规划目标和发展愿景的确定; 3.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估; 4.规划实施和监督。 第五节: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240分钟) 1.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2.交通运输和交通网络规划; 3.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4.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5.城市体系和产业结构规划。 第六节: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180分钟) 1.案例分析:不同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实践; 2.实地考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规划实践的观摩; 3.实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城市规划项目。教学方法:

1.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2.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3.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设计,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 1.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综合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实验设计成果。 教学资源: 1.课程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电子资源: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工具软件等。 备注:以上教案仅为示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学时数:48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实际工作,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课程要概括地介绍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工作性质与学科特点,为相关的园林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通过城市规划原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关于城市及城市规划的正确概念及思想;(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工作内容; (三)结合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和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协调能力,培养用城市规划理论指导园林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形成 二、中外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规划学科 二、城市规划的概念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 四、城市规划的内容 第三章城市与环境

一、城市与生态环境 二、城市自然环境分析 三、城市人为环境分析 四、城市用地评价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布局 一、城市性质与规模 二、城市用地分类及用地构成 三、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布局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第六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概述 二、商业区规划设计 三、城市中心规划设计 三、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第七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一、城市居住问题 二、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三、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四、城市居住用地指标 五、城市旧居住区的改建 六、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教案标题: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教案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城市规划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则; 3. 掌握城市规划的不同层级和要求; 4. 分析和评价城市规划案例。 教案过程: 引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否十分宜居?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你所居住城市的规划情况? 2. 通过图片展示现代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 理论讲解(15分钟): 1. 定义城市规划和其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更新和改善进行战略性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则: a. 城市可达性原则:确保城市中各个区域的便捷交通和可达性。 b. 城市紧凑性原则:提倡城市发展向上竖向扩展,减少土地和建筑的过度浪费。 c. 城市多功能性原则:鼓励城市综合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和服务。 d. 城市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e. 城市美观性原则:追求城市的艺术性和文化氛围。 案例分析(20分钟): 1. 选择一个城市规划案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规划。 2. 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个小组将研究樟宜机场规划的不同方面,如交通规划、绿化设计、航站楼布局等。 3.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巩固与评估(1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他们所居住城市的规划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2. 个人反思:学生个人撰写一篇关于城市规划的反思文章,包括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城市规划的个人看法。 扩展活动: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1)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二○一一年一月

教案(扉页) 注: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当堂测试,提问教 学,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学生讲授,师生互动等。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录相等。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科技作品,课堂答辩等。

第一章绪论 §1-1 城市的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 1.从字面意义理解: (1)城市的含义: 从字义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 “市”是交易的场所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规定,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关键在产业结构的不同 *人口规模城市的人口规模比农村要大 *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2.城市起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起源: (1)因“城”而“市”: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 (2)因“市”而“城”: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一个灵魂”。 3. 就目前涉及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 1)、城市的发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城”与“市”功能的叠加,即政治行政中心和商业活动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原因与城市的基本职能。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言:“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250万人力量增加了100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所谓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区域的中心,通过辐射和吸引机制来影响广大的区域。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说:“所谓城市,就是包围起来的地域中心”。日本学者奥井龙太郎则认为:“城市是辽阔区域上的核心地区,是整个国土上的中心地点”。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美国学者L.芒福德说:“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组合,又是占据这一组合的结构,并不断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联系、各种社团、企业、

《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4044073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筑】 /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学分:4 学时:64 (实验:上机:课外实践:)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学 建议修读学期:6 开课单位:建筑与工程管理系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李德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主要参考书:城市规划·修订版,谭纵波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内容概述:中文:本课程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构成与土地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和工程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等。 英文: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ityplanning and desig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conomic problem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city and city development, content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city construction and land use planning,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city layout, city traffic and road system, city planning and project plann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city public space, c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ityrenewal, city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城市用地分类与指标

第六讲城市用地分类与指标 (2学时) 一、城市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的构成,是指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在数量与空间上的关系,它由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的差异,以及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构成特征。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中心区、开发区等。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构成的形态也不一样。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行政区划上常有多层次的隶属关系,例如市辖县、市辖镇和一般镇等;在地理上有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等。 二、城市用地分类 不同国家对城市用地的分类不尽相同,我国台湾省(1983)将城市用地分为:住宅、商业、工业、行政、文教、仓库、风景、农业、和保护等9种用途;日本将城市用地分为:第一种居住专用地域、居住地域、近邻商业地域、商业地域、准工业地域、工业地域和工业专用地域等8种用途。 1990年,我国制定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把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以满足不同层次规划的要求。城市用地的10大类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达到中类为主,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达到小类深度。 1. 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根据这些用地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配备的情况、居住设施布局完整性情况、环境良好性情况等,将居住用地分成四中类,十六小类。 ),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一类居住用地(R 1 住宅为主的用地; ),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二类居住用地(R 2 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 ),是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 3 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R ),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各类居住用地内再进一步细 4 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每一中类的居住用地又包括4个小类: (1)、住宅用地(R ):住宅建筑用地 X1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 X2 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 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3)、道路用地(R X3 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4)、绿地(R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X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