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吴正宪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含义; 2. 掌握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的方法; 3. 能够解决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思考; 2. 讲解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应用方法; 3. 练习演练: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4. 小组合作: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解决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引入(5分钟)

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思考,如:小明手中有3个

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最后他手里一共有几个苹果?

2.引导学生思考“交换”对于这个问题的影响,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示范(10分钟)

1.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含义:对于任意两个

数a和b,a+b=b+a。

2.通过示例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运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演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式,要求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与同桌进行互相核对。

3.教师在黑板上逐步展示解题步骤和答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

应用方法。

第四步:小组合作(15分钟)

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教师出示一些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

并给出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进行总结。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

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

作学习的态度等。

2.练习演练环节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3.小组合作环节的展示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评价标准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含义;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3.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

4.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5.学生能够通过总结归纳,对加法交换律进行准确的概括和描述。

教学资源

1.幻灯片或黑板;

2.讲义和练习题;

3.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

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推广,例如:对于多个数的加法运算,

是否也适用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1,练习五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以天气问学生方式进行情景导入? 今天天气怎么样?你有在这种天气骑自行车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一共骑了多少米? 生: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米?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看看和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一样吗? 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板书)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40+56=96(千米)(板书)你是怎样想的?(上午骑的加下午骑的就是一天骑的路程)。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56+40=96(千米)(板书)说说你的理由?(下午骑的加上午骑的就是一天骑的路程)师:我们口算出他们的得数,观察列出的两道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数。 师: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板书:40+56=56+40)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么?小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三条等式)20+83=83+20 19+7=7+19 273+27=27+273 师: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生:不能写完。(板书:省略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等号两边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加法,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用手势来表示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名) 师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彩笔写交换位置,和)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探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教育界的名人——吴正宪老师,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备受关注和推崇。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为题,介绍他的教学实践和思路。 一、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 吴正宪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认为,学生不是被教育,而是在教育中成长和发展。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科的美妙和乐趣。 二、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他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2.注重启发式教学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注重启发式教学。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 3.注重情感教育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注重情感教育。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体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认为,只有在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践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发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2.注重实践教学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他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让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3.注重情感教育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注重情感教育。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四、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成果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赞誉。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他的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小学数学吴正宪案例展示课堂实录展示

案例展示:《加减乘除复习课》 吴正宪教授 好,感谢马老师的引领,马老师呢,从如何聚焦数学学科的本质,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个角度呢,对运算教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引领,虽然呢,仅仅半个小时的时间啊,但是马老师提出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足够我们大家认真的好好的去琢磨,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放三个教学片状,我做一个简要的解释,第一,这三个案例是旧的,疫情期间呢,我们的孩子没有来上课,我们没有能在这段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来创造这个有关数与运算的更新的教学案例,第二呢,我想说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案例呢。也是马老师与团队一起协商,那么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除法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他们之间有关系吗?如何打通他们之间的关系,抓住数学本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就以我个人,我这是抛砖引玉啊,这个拿出来了,让大家这个批评指导啊,肯定案例当中呢,有很多的问题。这个武维民看了这三个案例以后呢,他做了一点儿截取,因为时间的关系一共就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所以每课里边呢,就把最核心的那个点给列出来了,大家一边看一边思考,也可以边批判,然后呢,我们几位再和大家进行研讨。 那我们就走进这三节案例,看看这三个案例之间的关系。《教学案例展示》。卷首语: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主题建构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确定,引导儿童在“单元学习主题”中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促进深度学习。《小数的意义》这节课,思考:数的认识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能力是什么?课堂伊始,吴老师就从调动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利用“人民币”和“米尺”解释对一位小数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一位小数是在以“1”为标准,通过细化单位而得到后,同学们的挑战开始了。 吴老师:好了,我们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用0.6来表示,现在变了,好好的看,看这,我又在这张纸片上涂了一点红色,现在还能用0.6来表示阴影部分吗? 生:不能

吴正宪老师评课文本实录

吴正宪老师评课文本实录 吴正宪: 这两节课上完了,幸福在哪里?(杜答)幸福在学生里。(吴说)就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对课堂情有独钟?你说我们再研究,去写、去定课标、审查课标,那些博士、专家研究数学最终要落在哪?就定在课堂。我总说“是骡子是马课堂里溜溜”。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离不开课堂这块的沃土。我非常感动,看到哈尔滨市小学数学教师良好的职业状态、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不管是杜老师还是安老师的课都是啃了一个硬骨头----计算,不容易讲,除法乘法的笔试,多抽象!两位老师拿到这两节课一定有很多想法。每人给一分钟,最想说什么?搞个突然袭击。 杜:我认为计算教学要在重算理的基础上明确算法,通过数形结合、集合直观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不那么枯燥,变得更有乐趣。 安:课前我也做了小测,大家都会算和列,但孩子们都明白算理吗?这是我的思考,沟通加法与乘法的练习,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算? 吴正宪老师继续: 这两节计算课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计算课:法则、算理----尤其是第一节计算课、第一次讲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第一次讲乘法的竖式,最重要的是什么?两位老师用他们的理念和对计算教学的价值判断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思考。计算有这么几个事: 第一怎么算?就是法则。 第二得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就是算理。我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然后让他们交融在一起,互相给力。而不是“我要让你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我们提倡的是要明

明白白的算。因此对算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小学数学学习本质的理解,算理的分量就不能太弱。尤其是第一节课。培养他的计算能力技能是一个漫长、长久的过程。这一节课干不了这么多的事----0除外你没讲,除法你没讲,严谨吗?今天我带来一些思考,可能是颠覆性的、错误的。我希望大家能形成一个基本模式。 一、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途径路径,就是我怎么教啊?我怎么领学生走这条路啊?怎么交给学生这样算? 二、学生走到哪了?我的目标到哪了?这就是评价。 今天两位老师用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和过程诠释了他们的理念和思考。 优点一:他们第一引入计算时都注意了学生的情境。 不论是给班级分书和合唱团,两位老师都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把他们的经验拿出来进行思考和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需求。没有这两样怎么能去让学生发展呢?包括后面的问题解决,都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我在教材审定工作中,跟数学家对话、跟大学生对话、跟院士对话,他们说一定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充分对话。 优点二:两位老师充分利用儿童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而且关注学生认知、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提倡儿童数学教育理念。 优点三:两位老师都注意了一个用直观去理解抽象。尤其是第一节课用小棒图,一根小棒一本书,它有助于学生在直观图形中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几何直观是教育部在课标中十大核心理念之一。非常好。 优点四:两位老师都注意给学生空间,有机会尝试尝试、犯错误、自省、对话。有倾听、有自悟、有欣赏,有对别人经验的利用。 同时两位老师对孩子都非常亲近,跟孩子的交流很喜爱。后来没时间了,我真

吴正宪教学实录

吴正宪教学实录(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吴正宪教学实录 吴正宪教学实录 吴正宪教学实录:《解决问题》 师:谁能大点声音跟老师们说一句话。 生:老师们大家好 师:这个同学真勇敢,刚才不好意思说一下 师:谢谢你们的礼貌请坐 师:在这个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猴,桃子,桃树 师:就看到猴,树,还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第一只猴子采了4个桃子,第二只猴子采了7个桃子 师:瞧,她除了看到猴,树之外还发现了数学信息。我们把什么这只叫做猴哥哥,下面这只叫做猴弟弟。吴老师把你们发现的信息用文字记录下来。 师:请问你看到这两个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师:多好啊,她提的问题,这个题目你会做吗? 生:会。4加7等于11个桃子。 师: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你能理解吗我们用一个圈圈表示弟弟的4个桃子,那哥哥7个桃子大一点还是小一点

生:大一点 师:你们对数的感觉还真好,那一共有几个桃子,要怎么办? 生:把两个圈圈合起来 师:用手势帮助我们理解,真好。我画一个打圈圈,这是我们过去学习的旧知识。那么今天研究点新的问题。猴哥哥跟弟弟开个玩笑:弟弟啊,弟弟,我不行告诉你,你猜一猜哥哥会怎么说? 生:弟弟啊,我比你多采了3个。 师:真厉害,哥哥就是这样说的,我们也把它记录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求呢? 这个时候来个小智慧人,前看看后看看,你猜猜智慧人会喊什么呢? 生:同学们你们要动脑筋 生:你们要多动脑筋好好学习 师:你们可真冠冕堂皇啊,这些都没问题,这个小智慧人喊得话可会让你眼前一亮,就告诉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啊生:你要先算出哥哥的桃子啊 师:你可要算哥哥的'桃子,不然就麻烦了,第二个智慧人就会喊 生:再把它们合起来 师:小智慧人已经喊出来了,今天我们就尝试着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它算出来 请学生来黑板上画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以下是一个关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以期获得一等奖。 教学设计:加法交换律的探索与应用 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彩色粘纸或卡片 3. 练习纸和铅笔 4. 实际物品(如小球、糖果等)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1. 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展示一张彩色卡片,上面写着"加法交换律"四个字,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 2. 解释概念:简单地解释加法交换律是指加法中加数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和。例如,2 + 3 = 3 + 2。 探索与实践(15分钟): 1. 示范实验:使用实际物品(如小球或糖果),请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实验,例如2 + 3和3 + 2,将物品分成两组并计算总数。 2. 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选择两个数字并进行加法运算,观察加法交换律是否成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数字尝试多次实验。 3. 学生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并将他们的发现记录在黑板上。 概念巩固(15分钟): 1. 讨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规律,强调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应用。 2. 练习:分发练习纸,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的运用。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解释他们的思路。 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 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例如,班级有12个学生,其中有5个男生,问女生的数量是多少? 2.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将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并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 总结(5分钟): 1. 总结加法交换律:再次强调加

“交换律”课堂教学实录

“交换律”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严育洪(特级教师)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7年第04期 一、游戏与激趣 1.换字游戏。师(板书“换交”):同学们,你们知道“交换”是什么意思吗?生:严老师,你把“交换”写反了,写成了“换交”。师:你的眼睛真厉害,老师的错误逃不过你的双眼。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改正呢? 生:只要把“换交”两个字交换一下位置就可以了。(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演示交换过程,然后把板书的“换交”改成“交换”) 2.换位游戏。 师:谁愿意与老师交换所在的位置?(学生纷纷响应,教师与一位学生交换位置)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他交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答略)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交换后,我与他的位置变了,但我还是我,他还是他,不变的是我们俩。 师:我们就一直这样交换位置,好吗? 生:不好。因为你仍然是老师,应该在讲台上教我们的。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呢? 生:你们俩再交换一次位置就行了。 3.换物游戏。 师:同桌同学合作,你们会把身边的物品交换吗7想一想,存交换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同桌交换物品并互说)

二、体验与点化 1.报数活动中初步认识。师: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交换现象,那么,数学中有没有交换现象呢7我们来做一个数字交换的游戏。例如,我先说1再说2,你们就……生:先说2再说1。(教师相继报出2和3、4和7、5和9,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交换后的数组) 师:观察一下,这些数交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我发现它们两个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和不变。 2.成语故事中强化认识。 教师播放“朝三暮四”成语故事的动画片:养猴人对猴子说:“每天早上给你三个桃子,晚上给你四个桃子,好不好?”猴子反对。养猴人改口说:“那每天早上给你四个桃子,晚上给你三个桃子,好不好?”猴子大喜。 师:听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们认为猴子值得开心吗?为什么? 生:猴子不值得开心。因为3+4=4+3,即每天食物的总数不变。 3.具体事物中深化认识。 (1)书本。 师(出示两本书及相关的单价、页数、字数等信息):闭上眼睛想像这两本书交换的过程,你能得到哪些像上述这样的等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种等式)师:如果老师不提供这两本书的有关数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样的等式?

《加法交换律》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加法交换律》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行,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在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在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最后是加法交换律的应用。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三、教法学法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谈话的情境给同学们一个轻松的氛围,然后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引出两个加法算式。 40 + 56 = 96 56 + 40 = 96 2、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尝试解决问题。 列式,说用加法的原因,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感知。 (2)通过学生汇报,引出:40 + 56 = 56 + 40 (3)在举例中验证 先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再在练习本上写出几个式子验证一下,进一步讨论得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最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知识抽象概括的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初步基础。 3、请同学思考:50+3+4=50+4+3是否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然后,用加法交换律填空: 20+16+80=20 +()+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教科书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随着气候渐渐变冷,同学们都将要进行冬季锻炼了。请看:这是某班同学进行冬季锻炼的场景。(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参加跳绳的男生有28人。 生2:参加跳绳的女生有17人。 生3:参加踢毽子的女生有23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要求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17=45(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生2:17+28=45(人)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都是求什么?可不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 生:它们的结果都相等,都是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 师: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1:17+23=40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怎样? 生2:还可以写成23+17,它们的结果都是40人。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17+23=23+17 师:像这样的等式会写吗?谁来说一说? 生1:100+200=200+100 生2:45+16=16+45 生3:…… 师:这样的等式多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7-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有点。 师:现在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请同学们认真听,看看有没有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电脑播放音乐) 师:谁听出与我们数学有关的内容了? 生:你加我,我加你。 师: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谈话: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人们有的到户外运动,有的去郊游。你们看,李叔叔也准备骑车去旅行了。(请看屏幕) 2.提问: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自由答) 二、探索——互动释疑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 生1:40+56=96(千米) 生2:56+40=96(千米) 师:同样一个问题,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行走路程加上?(下午行走路程)“56+40”呢?( 上午行走路程加上下午行走路程)比较一下它们的计算结果,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得数相等。 师: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等于号”来连接这两道算式,写成像这样的等式。(一齐读一下这个等式) 师:仔细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这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没有变化。 2.举例说明,加强感知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下面老师说前边的算式,你来补充后面的算式,好吗? 师:17+2323+17;45+6060+45 师:同学们顺利说出了这些算式,老师觉得你们很聪明,那谁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呢?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同桌合作,深化认识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等式,另一个同学做判断,现在开始。(生独自举例后,引导学生相互检验一下,是不是等式。) 师:请问,你同桌说的是什么等式,他说的对吗? 生:因为他说的跟我们刚才举的例子规律一样,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没有变化。 4.谈发现,说规律 师指黑板上等式问:那谁来说说,像这样的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说)大家看,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几个数相加?(两个)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得数和变不变?(和不变)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没有)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7例1(加法交换律) P18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或符号表示。 2.在探究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 李叔叔就非常喜欢骑车旅行。不仅锻炼了审题,还开阔了视野。(播放课件)你们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你能计算出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吗?列出算式 算法一:40+56=96(千米) 算法二:56+40=96(千米) (2)、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得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同) 那么这两个算式什么关系呢? 总结出: 40+56=56+40 (3)、这一组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预设:符号表示:△+☆=☆+△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用字母表示:a+b=b+a(板书) 3、小练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65=65+35 78+( )=43+( ) a+12=12+( ) 二、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2主题图,你能帮忙算出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教学巡视,搜集不同的方法) (88+104)+96 88+(104+96) 3、小组交流:观察两个算式,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三个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和也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学生继续观察比较下面的算式。 出示:(69+176)(176+28) 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4、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男生35人,女生33人,一共有几人? 生1:男生35人加上女生33人等于68人。 生2:女生33人加上男生35人等于68人。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5+33=68 33+35=68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两道算式的加数一样,得数一样。 生2:两个加数的位置不一样。 师:两道算式的结果一样,可以用等号相边,板书: 35+33=33+35 师:发现什么?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任何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生1:不一定 生2:有这样的规律? 师:如未检验我们的猜想呢? 生:举例子

师:举几个? 生:两个,三个,一个…… 师:我们班有68人,每人举两个,就举了多少个? 生:136个。 师:那同学们在草稿本上每人举两个例子,如果通过交换位置再算,结果一样,用等号相连,如果有不相等的告诉老师一声。 生:认真举例计算,有的用一位数加一位数,有的用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用两位数加三位数。 师:有结果不一样的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同桌相互交流举例子。 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如: 356+275=631 27+398=425 275+356=631 398+27=425 356+275=275+356 27+398=398+27 师:同学位通过刚才的计算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师:加法的得数也叫什么? 生:和 师:刚才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生1:我用图形表示 △+□=□+△ 生2:我用汉字表示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3:我用字母表示 a+b=b+a 师:真好,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 但为了统一,便于记忆,我们常用字母表示: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师:我们学习加法交换律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生:(沉默) 生:可以验算加法 师:真棒,对用加法交换律可以验算加法。 师:怎么验算可以举个例子吗? 生:47+395=442 47 验算:395 + 395 47 442 442 师:同学们对今天的学习掌握得怎样呢?检验一下。请同学们完成当堂检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实录.docx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力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加法的运算律。同学们请看图:图中的人是谁? 你还知道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生:李叔叔一个星期骑了多少千米? 生:上午比下午多骑了多少千米?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生:李叔叔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也就是说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吗? 生:40 + 56 = 96 (千米) 师:你们认同吗? 生:认同。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56+40 = 96(千米) 师:第一个算式表示什么? 生:表示上午和下午骑的距离。 师:第二个算式呢? 生:表示下午和上午骑的距离。 师:既然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那我们可以怎样啊?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师:观察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的? 生:都是两个数相加。 师:都是两个数相加,并且他们的得数一样。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两个数交换了。 师:两个数的什么交换了? 生:位置交换了。 师:象这种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情况在数学中经常遇到。你能举例吗?生:能。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表示? 生:a+b=b+a 师:下面我们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练习。你会填吗?生:300 + 600 = 600 + 3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加法交换律来填的。 师:看第二题,怎样填? 生:35 + 65 = 65 + 35 师:想一想,我们在那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的时候,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师:用练习本验算297 + 167 师:看图:图中呈现了李叔叔三天汽车的路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吗?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体验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的常用策略。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学实录: 活动一: 师:同学们,老师出两道题考考大家,请看黑板:4+6=多少? 生:=10 师:6+4呢? 生:等于10 师:所以4+6和6+4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4+6=6+4 师:再看第二组,3×5=多少? 生:=15 师:5×3? 生:=15 师:所以3×5? 生: =5×3 活动二: 师:来,请同学们分别观察这两组中的两个算式,(停顿5-8秒),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都能用等号连接?你根据老师给出的这两个例子,在练习本上再写一组加法算式和一组乘法算式吗?(举例)(停顿3秒)请你在堂练本上写一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生独立写算式,师巡视。 师追问:刚才,老师观察到很多同学写的都是一位数的,两位数行不行?再大一点的多位数呢?接下去,再写几组。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很强,很多人都写了很多组算式了!范老师要请同学上来展示你写的加法算式。谁先来呀? 生1: 师引:第一组 生1:------- 师:这组算式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组 生:-------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个同学都写对了。好!掌声把他请下去。 师:谁再来? 生2说。 师:哇,这个同学也全写对了!看来他们找到了一些规律。来,掌声把他请下去。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说一组看看。 生说: 师:还有吗?再说一组。 生说。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一直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可以用省略号表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堂练本上。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生1:两个数反过来了,得数一样。 师:指黑板。比如说这个这组算式是谁和谁的位置反过来了?得数一样。 生1:4和6的位置反过来,得数都是10 师:谁来再说说你的发现。 生2:两个数转换了,得数不变。 师:比如说—-- 生:10和20换转了,得数都是30。 师:刚才这么多的例子,无论说是两个数反过来呀,或两数换过来,最后每组的得数都不变。那看看在你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这样反过来,换过来后,不能用等号连接的? 生尝试,最后结论:没有。 师:其实不但你们写不出例子,老师也写不出来,地球人也写不出来。这样的规律满足所有的加法算式。因此,我们说:在加法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请把这个规律大声的读出来。 生读: 师:加法有这样的规律,乘法又有什么规律呢?先观察你写的式子,再观察同桌写的式子,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巡视。 师:谁来分享你的发现。 生:在乘法里,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你的概括得非常准确。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在乘法里,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你很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一起说一说。 生说,师写。 师:哎,在你们写的例子中,有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相等的吗? 生:没有。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5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5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篇一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做得不够好。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XXX《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XXX《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XXX《加法交换律》课堂实录 师: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结合生发言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

作一个猜想(教师将生1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考证。 师:怎么考证呢? 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如许的例子? 师:如何的例子,可否具体说说? 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学生普遍认可) 师:那你们觉得需求举多少个如许的例子呢? 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当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永远没有压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恰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考证都需求如许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获得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

吴正宪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吴正宪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