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区、腋区-V1

胸前区、腋区-V1

胸前区和腋区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也是很多人关心的地方。

本文将对这两个区域进行重新整理以及相关的介绍。

一、胸前区

1.胸部解剖结构

胸部是人体前部的高耸部分,由胸壁、胸腔和其中的各个器官构成。

胸壁包括前部胸壁和侧、后部胸壁。人体胸廓在构造上由胸骨及两侧

肋骨、胸椎构成,并形成前、侧、后三面,内有胸廓腔。

2.胸前肌肉

胸前肌肉包括胸大肌、胸小肌、胸筋膜等。胸大肌是胸前最大的肌肉,被皮肤、皮下组织、腋前皮脂腺等覆盖着,具有较明显的凸起感。训

练胸肌有助于使胸部更加挺拔。

3.胸前按摩

胸前按摩是一种能够改善胸部形态和保持乳房健康的方法。可以选择

经典按摩、点穴按摩、瘦身按摩等多种方法,经常按摩能够加速血液

循环,促进身体代谢,增加皮下组织的弹性,同时还能起到促进淋巴

循环的作用。

二、腋区

1.腋下解剖结构

腋下是人体最为敏感、渗透性最高的部位之一,其包括腋窝、淋巴结、乳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腋窝淋巴结是全身最大的淋巴集合处之一,主要负责排除上肢及胸部等部位液体。

2.腋下除毛

腋下毛发的除去是一种常见的美容行为。可以选择脱毛膏、电动剃须刀、蜜蜡等多种方式,其中蜜蜡除毛方式更为持久。

3.腋下手臂减肥

腋下是手臂减肥的重要部位之一,可以通过负重训练、拉力带训练等

方式进行锻炼,同时合理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本文对胸前区和腋区的重新整理,并简单介绍了胸前肌肉、胸

前按摩、腋下解剖结构、腋下除毛和腋下手臂减肥等方面的内容,希

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 一、切口 1. 沿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下达胸骨下端(剑突)作一纵行切口。 2. 从第一切口的上端,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至肩峰作一横行切口。 3.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沿肋弓,向外下至腋后线作一斜行切口。 4.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向外上至乳晕部作一斜行切口,达乳晕部时,沿该部作环形切口,然后再向外上斜行至腋前襞。 在切口处分离皮肤,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二、层次解剖 (一)浅层结构 这个区域的皮肤较薄,剥离皮肤时不要太深,太深将会损伤皮神经、浅血管和影响深筋膜。翻皮时还应注意皮肤与浅筋膜之间的关系(紧密或疏松关系)。皮肤剥开后,可见浅筋膜,一般女尸皮下脂肪较多,浅筋膜较厚。在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浅筋膜内,可见到菲薄的肌层,为颈阔肌。在浅筋膜内寻找下列皮神经和浅血管: 1. 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在锁骨下方之内侧、中间部和肩部,寻找由颈部下行的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 2.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沿胸部前正中线的切口切开浅筋膜,用解剖镊子将切口缘提起向外翻,注意在近胸骨缘的肋间隙处,寻找出肋间神经前皮支。此神经穿过胸大肌及深筋膜沿肋间方向行走,其形态特点是细并略带珠白色的条束,并有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伴行,依此可与邻近的结缔组织相区别。找到皮神经和浅血管后,可沿其行径追踪一段距离,同时观察一下肋间神经前皮支所分布的大致范围。这些皮神经和浅血管都很细小,一般以第3肋间的分支最大,可解剖1至2条作为代表,不必把所有的肋间神经前皮支和浅血管都找出。 3.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肋间后动、静脉外侧皮支自腋前襞沿胸廓外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将皮肤和浅筋膜分别向内翻起,沿肋间隙方向找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与其

肩关节解剖-软组织部分

肩关节软组织部分 一.肩部肌肉 一)腋区肌肉 位于肩关节下方,臂上段与胸前外侧壁上部之间。在上肢外展时,向上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为腋窝,其深面呈四棱锥体形的腔隙称腋腔。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 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第1~6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是肩关节前屈、内收和旋内;由胸内、外侧神经支配。 胸小肌:起于3~5肋;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由胸内侧神经支配。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由于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和小圆肌之间穿过,使腋后壁形成两个间隙。内侧为三边孔[上界小圆肌(后)和肩胛下肌(前),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称四边孔[上、下界同于三边孔,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 临床意义:四边孔综合症 当肩关节外展、外旋时,三块肌肉均受到牵拉,从上方、下方肌内侧对四边孔产生压迫。Johnson认为由于解剖上的因素,腋神经在肩后受压的可能性较大。四边孔综合症病因为腋后方受伤或四边孔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增生或骨痂。如肩部撞击伤、肩关节突然过度外展四边孔缩小卡压腋神经、肩部反复活动、肱骨外科颈骨折压迫神经,肩后部受伤等。 内侧壁:前锯肌

前锯肌:起于1~8肋;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作用拉伸肩胛骨向前;胸长神经支配。 外侧壁: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二)三角肌区 (一)浅层结构 三角肌区deltoid region 是三角肌所覆盖的区域。此区皮肤较厚,浅筋膜较致密,脂肪组织较少。腋神经的皮支即臂外侧上皮神经从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三角肌表面的皮肤。 (二)深层结构 1.三角肌deltoid 呈三角形,从前方、后方和外侧包绕肩关节,使肩部呈圆隆状三角肌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主要作是使肩关节外展。 三角肌是临床常用肌肉注射的部位,但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部肌肉较薄,且有桡神经由此到三角肌深面,故该部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乳腺的临床外科解剖—区域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解剖和临床分法)和肌间淋巴结及胸骨旁淋巴结

乳腺的临床外科解剖—区域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解剖和临床分法)和肌间淋巴结及胸骨旁淋巴结 展开全文 01 淋巴 概述 腋窝淋巴结与乳房的淋巴回流密切相关,通常75%以上的乳房淋巴均汇入腋窝淋巴结内,腋淋巴结总数30-60枚之间,沿腋窝神经血管排列。根据需要,有解剖分组与临床分组2种分法,因此腋窝淋巴结在乳房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2 淋巴 腋窝淋巴结(解剖分法) ① 胸肌淋巴结(前群):位于前锯肌浅面、胸小肌下缘和胸外侧动、静脉周围,接受胸壁和乳房外侧的淋巴,乳腺癌转移首先侵及这群淋巴结。 ② 肩胛下淋巴结(后群):位于腋窝后侧壁肩胛下血管周围,接受项、背、肩部的淋巴回流。

03 淋巴 腋窝淋巴结(解剖分法) ③ 外侧淋巴结(外侧群):位于腋窝侧壁腋动、静脉周围,收集上肢的淋巴。

④ 中央淋巴结(中央群):在腋窝基底中央,腋筋膜深面的疏松脂肪结缔组织内,收纳上述三群的淋巴。输出管注入尖淋巴结。 04 淋巴 腋窝淋巴结(解剖分法)

⑤尖淋巴结(尖群):在腋窝尖部腋血管周围,收集中央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乳腺上部与上肢伴头静脉回流的淋巴管。 尖淋巴结的输出管汇为锁骨下干与颈外侧淋巴结相通,锁骨下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05

腋窝淋巴结(临床分法) 腋窝淋巴结的分组以胸小肌为界限标志分为3组(level)。 Ⅰ组(levelⅠ):在胸小肌外侧,包括乳腺外侧组、中央组、肩胛下组及该段腋静脉淋巴结,胸大、小肌间淋巴结(Rotter 淋巴结)也归于本组,又称胸小肌外侧组或腋下组; Ⅱ组(levelⅡ):是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又称胸小肌后组或腋中组; Ⅲ组(levelⅢ):是指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又称锁骨下组或腋上组,即锁骨下淋巴结。 06

局解大纲word版

临床医学五年制《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前言 局部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的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科学。局部解剖学是解剖学的分科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的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人体各局部主要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完成人体各局部的操作。按要求程度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 本大纲根据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Essential clinical anatomy, second. 时间安排: 授课内容总时数理论时数实验时数绪论、股前区 4 1.6 2.4小腿前外侧及足背 4 1.6 2.4臀区、股后区 腘窝、小腿后区及踝管 4 1.6 2.4胸前区、腋区 4 1.6 2.4腋区(续)、臂前区、肘前区 4 1.6 2.4前臂前区、手掌 4 1.6 2.4臂后区、肘后区前臂后区、手背、 脊柱区 4 1.6 2.4上、下肢评讲和考绩 4 1.6 2.4头面部 4 1.6 2.4颈前区 4 1.6 2.4颈前区和胸锁乳突肌区 4 1.6 2.4颈根部和颈外侧区 4 1.6 2.4胸膜、肺、纵隔 4 1.6 2.4纵隔(续) 4 1.6 2.4腹前外侧壁 4 1.6 2.4腹膜、结肠上区及结肠下区 4 1.6 2.4腹后壁、腹膜后间隙 4 1.6 2.4头颈、胸、腹部评讲和考绩 4 1.6 2.4合计72 28.8 43.2 第八章下肢

胸前外侧壁及腋窝

胸壁 境界 上界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连线 下界剑突、肋弓、第11肋前缘、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两侧三角肌前后缘 分区 胸壁胸前区、胸外侧区、胸背区 胸腔中部和左、右部 表面解剖 颈静脉切迹(成年男性:平第2胸椎,女性:平第3胸椎) 胸骨角(两侧连第2肋软骨,主动脉弓起止处、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4胸椎下缘) 剑突(平第9胸椎) 体表标志锁骨(锁骨下窝,有腋血管和臂丛通过;喙突) 肋和肋间隙 肋弓(肝、胆囊和脾的触诊标志;胸骨下角;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进针位置) 乳头(男性:锁骨中线和第4肋间隙相交处;女性的位置多变化) 标志线1、前正中线经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2、胸骨线经胸骨外侧缘最宽处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经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的垂直线 5、腋前线经腋前襞与胸壁相交处的垂直线 6、腋后襞经腋后襞与胸壁相交处的垂直线 7、腋中线经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中点的垂直线 8、肩胛线两臂下垂时经肩胛下角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沿棘突尖的垂直线 层次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浅层覆盖于胸大肌和前锯肌表面,上附锁骨,下街腹外斜肌表面筋膜,内附胸骨,后与胸背区深3.深筋膜筋膜相续 深层胸大肌深面;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称锁胸筋膜。穿锁胸筋膜结构:①头静脉②胸肩峰血管③胸外侧神经④淋巴管 4.胸廓外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前锯肌瘫痪,肩胛骨内侧缘与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 下,称“翼状肩”) 胸固有肌 5.胸廓和肋间肌 6.胸内筋膜 7.壁胸膜

乳房mamma / breast 位置(女性)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之间,平第2~6肋高度。 构造(1)由皮肤、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乳腺组成 (2)乳腺叶、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3)Cooper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连结皮肤、乳腺叶与胸肌筋膜之间 ①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 ②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乳房的淋巴引流③深部→胸肌间淋巴结 ④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 ⑤内侧部的浅淋巴管→对侧乳房淋巴管 ⑥内下部→通过腹壁和膈下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相交通 临床要点:乳房手术切口的选择--放射状切口 乳腺癌--“桔皮样外观”、“酒窝征”(乳腺癌时,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乳房水肿,同时乳腺癌局部 的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使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橘皮样改变)。 腋窝 境界 顶:第一肋、锁骨、肩胛骨 底:腋筋膜(属深筋膜)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 后壁: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旋肩胛血管通过;四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内侧壁:前锯肌 外侧壁:喙肱肌、肱二头肌、肱骨上端 腋窝的内容 1.腋动脉第1肋外缘至大圆肌下缘(第一段)①胸上动脉 (第二段)②胸肩峰动脉③胸外侧动脉 (第三段)④肩胛下动脉⑤旋肱前动脉⑥旋肱后动脉 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 3.臂丛外侧束①胸外侧神经②肌皮神经③正中神经 内侧束④胸内侧神经⑤前臂内侧皮神经⑥臂内侧皮神经⑦尺神经 后束⑧桡神经⑨腋神经⑩肩胛下神经⑾胸背神经 4.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内,腋血4-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 管及其分支的周围。)4-2.胸肌淋巴结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4-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 4-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中央的脂肪组织内 4-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 5.疏松结缔组织

显示胸前区及腋区解剖学结构的标本制作

显示胸前区及腋区解剖学结构的标本制作 关键词:胸前区及腋区;解剖;方法 一直以来心血管手术在临床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临床手术中难度较大、危险较高 的手术。因此,详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胸前区及腋区的解剖学结构,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 重要知识基础[1]。但是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胸前区及腋区深层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学生容易弄混,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相关技术指导下,我们设计并 制作了胸前区及腋区的解剖标本,运用该标本进行教学后,教学效果较好,故将标本制作过 程介绍如下。 1.材料准备 甲醛固定的成年女性整尸标本,医用纱布,塑料布一块,解剖用操作台,解剖用不锈钢方盘,弯止血钳,解剖刀,有齿镊,尖镊,直剪,红色乳胶,玻璃插管,50ml注射器,502胶水。 2.制作方法 2.1标本的选取与乳胶灌注 选取由甲醛固定的成年女性整尸标本,解剖出颈根部处锁骨与第1肋之间找到锁骨下动脉, 并在第1肋骨外缘找到锁骨下静脉。然后在两侧锁骨下动脉与锁骨下静脉上做一切口并分别 插管,并用粗棉线进行固定。用50ml注射器抽吸经过纱布过滤的红色乳胶经玻璃插管缓慢 注入左侧锁骨下动脉,当观察到左侧锁骨下静脉切口处有红色渗出即可,并用止血钳钳夹住 插管乳胶管部分。同法继续灌注右侧锁骨下动脉。用塑料布包裹灌注好的头部标本。放置三 天待乳胶凝固。 2.2皮肤切口 将标本处于仰卧位,先触摸并找到以下骨性标记:颈静脉切迹、胸骨角、锁骨、肩峰。(1)做胸正中切口:自胸骨柄上缘沿前正中线向下切至剑突。(2)胸上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上 端向外沿锁骨切至肩峰。(3)胸下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下沿肋弓切至腋后线。(4)胸部斜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上方切至乳晕,环绕乳房,继续向外上方切至腋前襞上部,继而延伸到上臂前面,再沿臂前面正中向下切至臂中部,然后向内侧折转切至臂内侧缘。 从前正中切口的上端和下端用有齿镊或止血钳提起皮片的转角部,将上内和下外两块皮瓣翻 向外侧。然后将上内侧皮片翻至臂外侧,下外侧皮片翻至腋后襞。 2.3解剖浅层结构 2.3.1解剖女性乳房:从乳头根部向上作一垂直切口,再自乳头根部外侧缘向外侧作一水平 切口。清除掉乳腺表面的脂肪组织,修洁出乳腺的大致轮廓。随后用手提起乳头,以乳头为 中心,用镊子尖沿放射方向轻划,仔细剖出输乳管,并追踪分离乳腺叶。用同样的方法,解 剖出整个乳房。 2.3.2解剖肋间神经的前皮质:距胸骨侧缘外侧约1-2cm处纵行切开浅筋膜,并提起浅筋膜 向外侧剥离翻开。可见第2-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穿出肋间隙前部。 2.3.3解剖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沿腋中线附近,胸大肌下缘稍后方,纵行切开浅筋膜,翻向 前并修洁、分离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穿出肋间隙外侧部,尤其是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发出 的臂神经的走行。 2.4解剖深层结构

解剖实习报告上肢

Members: Operator: Assistant: Region of Dissection:上肢(胸前区、腋窝、臂部、肘部、前臂部) Dissection Record: 一、解剖胸前区和腋窝: (一):皮肤切口: 1、将尸体按仰卧位摆正后,做切口。 2、胸前正中切口自胸骨柄上缘沿前正中线向下作一正中切口至剑突。 3、胸上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上端向外侧沿锁骨作横行切口至肩峰。 4、胸下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下沿肋弓作弧形切口至腋后线。 5、胸部斜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上对乳头方向作第一段斜形切口,至乳晕(本具尸体为小女孩,故作男性处理);自环形切口上与第1段斜形切口相对处继续向外上作第2段斜形切口至腋前壁上部。 6、臂部外切胸部斜切口的上端向下沿上臂内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至臂部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再转向外作环形切口至臂外侧缘。 (二)浅层解剖: 1、去除浅筋膜,把胸部脂肪用血管钳一点一点去掉之后,在胸骨旁找出第2~7肋之间肋间神经皮支。 2、沿腋前线寻找,可见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从肋间隙穿出,并伴有肋间后动脉的分支。 (三)深层解剖: 1、头静脉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切开深筋膜,即找到头静脉。 2、胸大肌除去胸大肌表面的浅筋膜,沿胸大肌起点作弧形切断该肌,向上翻起,观察到胸小肌,胸肩峰动静脉,(上组同学实验时,已把锁骨剪断,锁胸筋膜已遭破坏)。 3、胸小肌同样沿胸小肌起点作弧形切断该肌,向上翻起(实验不小心,将前锯肌也掀起来了一小块)。

4、胸小肌下缘 1)胸小肌表面挑出自其内侧穿出的胸内侧神经。 2)在其下方,前锯肌的表面,找出胸外侧动静脉,并发现有灰黑色淋巴结。 5、中央淋巴结将臂外展90度,剔除腋筋膜后,发现有腋淋巴结中央群。 6、腋鞘清除腋静脉远侧端排列的腋淋巴结外侧群后,切开腋鞘。小心清除腋鞘结缔组织,暴露出腋动静脉及臂丛。 1)去除腋静脉分支,保留主干。 2)腋动脉分支:以胸小肌为界,根据其分为三段,细心寻找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后动脉。 3)臂丛各束:分辨内外侧束合并:正中神经 外侧束:肌皮神经,胸外侧神经 内侧束:尺神经,胸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 后束:桡神经,腋神经,胸背神经 其他部位:肩胛下神经,胸长神经,肩胛上神经 7、腋窝 1)后壁:找出腋神经及腋动脉第3段发出的旋肱后动脉,两者伴行通过四边孔; 找到肩胛下动脉其分支旋肩胛动脉,其通过三边孔; 胸背神经行于背阔肌表面,支配该肌; 肩胛下动脉附近找到肩胛下淋巴结。 2)内侧壁:胸外侧动脉后方可见胸长神经,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 3)顶部:腋窝尖处找到腋淋巴结尖群。 二、解剖臂前区、肘前区与前臂前区 (一)、皮肤切口 1.使上肢呈外展位,手掌向前。 2.前臂前横切口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下方约3~4横指处做一横行切口。 3.臂前切口在上述切口的中点处向上做一纵行切口,直达臂上部的切口处,将皮肤剥离翻向两侧。 4.腕前横切口在腕前区近侧横纹处做横行切口。

气胸超声检查

气胸超声检查 气胸是指胸膜腔暂时性或持久性与外界相通,空气内入所致的病理状态。临床上气胸分三种类型: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常见病因包括:胸部外伤、肺部疾病、肺大泡破裂和机械通气。创伤患者中气胸发病率高达20%。气胸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和胸痛,轻症患者可无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心脏骤停。目前认为超声检查诊断气胸的效能,优于X线与CT相当。气胸超声的有关概念有关术语简介:(1)胸膜线:超声探头垂直于肋骨方向扫查,位于2肋骨间高回声的亮线,是两层胸膜在超声声像中的表现。 ▲胸部长轴切面(探头垂直肋骨)正常肺声像图:两水平位箭头指示两肋缘间,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对应的高回声带,后方伴彗星尾征(注意:非B线,因未达远场边缘)。

▲胸部长轴切面(探头垂直肋骨)正常肺声像示意图。 (2)“肺滑动”征:正常肺实时超声模式下,可见胸膜线上脏层胸膜随着呼吸运动相对于壁层胸膜的滑动,即为“肺滑动”征。M型超声模式下,可见胸膜线上与其平行的回声线胸膜线下均质的颗粒状声影,被称为“海岸”征。 ▲正常肺M型超声模式“海岸”征。 (3) B线:也称“彗星尾”征,是从胸膜线垂直发出的窄条、激光束样的高回声条,直达屏幕边缘。B线的特征是:由胸膜线发出、激光束样、无衰减的直达远场屏幕边缘、随呼吸而运动。 ▲正常肺B线声像图。 (4)肺点:气胸时,“肺滑动”征消失,在气胸与正常肺组织交界处探查,吸气时肺与壁层胸膜接触时产生相应的急速征象即为肺点。M 型超声模式下,胸膜线下均质的颗粒状声影被平行的线状回声影代替,称为“条形码”征。

▲气胸“肺滑动”征消失时,M型超声模式下的“条形码”征。 ▲气胸声像示图。 (5)A线:从胸膜线开始可以观察到与胸膜线平行、重复且间距相等的数条高回声线。是由于气胸时壁胸膜下气体及肺内气体(air)导致胸膜线出现的多重反射,故而叫做A线。 ▲肺气肿时,A线声像。本例无B线出现,故而A线显得更清

人体浅层神经血管起止点

全身浅层血管神经结构 2012级临床七大班攸洋 201202359 面部 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经口角、鼻翼外侧至内眦,更名为内眦动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止于下颌角下方 三叉神经:眼神经:止于眶上神经 上颌神经:止于眶下神经 下颌神经:止于颏神经 面神经:颞支:止于额肌、眼轮匝肌上部 颧支:止于眼轮匝肌下部、上唇诸肌 颊支:止于颊肌、口裂周围诸肌 下颌缘支:止于下唇诸肌 颈支:止于颈阔肌 颅部 (一)颅顶 前组:滑车上动脉:眼动脉的终支之一,分布于额内部皮肤滑车上静脉:汇入内眦静脉 眶上动脉:起自眼动脉,分布于额、顶部外侧皮肤 眶上静脉:汇入内眦静脉 滑车上神经:起自额神经,分布于额内部皮肤 眶上神经:起自额神经,分布于额、顶部外侧皮肤

外侧组:颞浅动脉: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从腮腺的深部发出,分布 于额、顶部皮肤 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 耳颞神经: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和颞区的皮肤 耳后动脉:发自颈外动脉,分布于腮腺和耳廓 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枕小神经:分布于耳廓及其周围皮肤 后组:枕动脉:发自颈外动脉,分布于枕部 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枕大神经:分布于上项线以上颅顶部皮肤 (二)颞区 颞深动脉:起自上颌动脉 颞深神经:起自下颌神经,支配颞肌 颈部 颈前静脉:由颏部、下颌处的小静脉汇合成,汇入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颈丛皮支:枕小神经:分布于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分布于耳廓及腮腺区皮肤 颈横神经:分布于颈前区皮肤 锁骨上神经: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上部及肩部皮肤 面神经颈支:止于颈阔肌

胸部 胸廓内动脉:在椎动脉起始处的相对侧发出, 肋间后动脉的分支:第1—2对来自锁骨下动脉, 第3—11对由胸主动脉的后外侧壁发出 胸腹壁静脉:起自脐周围静脉网,汇入胸外侧静脉 皮神经:锁骨上神经: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外侧部的皮 肤 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的皮肤 腹部 腹外侧壁:腹壁浅静脉:注入腋静脉 胸腹壁静脉:汇入股静脉 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的分支 腹前壁正中线附近:腹壁上、下动脉的分支 下半部: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向上越过腹股沟韧带前面上行, 走向脐部 旋髂浅动脉:起自股动脉,分布于皮肤和筋膜 7—12对胸神经前支:止于腹前外侧壁肌和皮肤 髂腹下神经:发自腰丛,止于腹股沟区 髂腹股沟神经:发自腰丛,止于腹壁肌、阴囊(大阴唇)

局部解剖局解思考题

局部解剖学思考题 一、胸部思考题胸前区及腋区思考题P10-11 1.胸前外侧壁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在胸小肌上、下缘各能观察到哪些结构?2.以喙肱肌、胸小肌和背阔肌为标志了解腋腔内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的安排。3.乳房脓肿应采取什么样的切口为什么 4.乳房外侧部癌肿时,癌细胞常先侵入哪些淋巴结群临床上在何处能摸到这些肿大的淋巴结 5.乳癌根治术要防止损伤哪些神经为什么?如损伤后将会发生什么后果你根据什么特点掌握这些神经的位置和行径 6.复习系统解剖学腋腔的组成及其内容,并结合实际解剖操作,请你叙述一下在腋腔内的神经血管及淋巴结的互相联属关系。 7.根据解剖操作情况,你能讲出腋区皮肤及浅、深筋膜的特点吗胸壁、胸膜及肺思考题P121 1.试述胸部、胸腔及胸膜腔的区别。肋膈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2.肋间血管及神经在胸壁如何行走胸膜腔积液时在腋后线进行胸膜腔穿刺,应从何处进针为什么 3.试述左、右肺根的组成及其异同点。 纵隔思考题P127 l .心脏的主要毗邻有哪些根据心脏的局部位置,心内注射应在何处进行心包穿刺应在何处进行 2.纵隔的位置在哪里包括那些器官3.总结纵隔的左侧观与右侧观结构安排的异同点。 4.从胸部的左侧入路,进行食管手术应在何处进行需要经过哪些结构 二、腹部思考题 腹前外侧壁思考题P146 1. 腹壁的一侧,依腹直肌外侧缘和髂前上棘的水平线划为四个区,各区的层次结构有何特点如图6—12 所示,腹前壁各种纵、斜切口,应经过哪几层2.根据解剖形态特点,如何鉴别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应用解剖形态知识如何理解疝的修补原则 腹膜及腹部脏器的初步观察思考题P157 1. 打开腹膜腔可以看到哪些器官,哪些器官可以移动哪些器官不能移动为什么有这些区别有什么临床意义 2.为什么阑尾炎穿孔可引起膈下脓肿从形态学的特点来看,应采取什么措施予以防止? 腹腔结肠上区器官思考题P162 1. 供应胃的动脉有那几条?行径有什么特点?各位于什么韧带内? 2. 胃后壁穿孔食物易入何处?可与哪些结构粘连? 3. 手术如何确定胃与十二指肠的分界点? 4.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什么结构?怎样辨认胆总管? 5. 十二指肠球部后面有哪些结构? 6. 如何寻找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胆囊手术出血时,应如何止血? 7. 网膜孔位于何处?它的境界如何? 8. 脾切除时,要先切断哪些韧带?结扎哪些血管?

心电

目的要求 (一)了解心电发生原理及心电向量的关系。 (二)掌握心电图检查方法、常用心电图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三)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一、心电发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 1、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心电向量概念 由体表采集到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位置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临床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 1、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2、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的Einthoven三角。上肢电极板固定于腕关节上方3cm处(上肢内侧);下肢电极板固定于内踝上方7cm处。红色(R)端接右上肢电极;黄色(L)端接左上肢电极;绿色(F)端接左下肢电极;黑色(RF)端接右下肢电极。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其电极具体安放的部位及其主要作用见表。 导联正极位置负极位置主要作用 常规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无干电极反映右心室改变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无干电极反映右心室改变 V3 V2与V4连接线的中点无干电极反映左右心室移行变化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右心室移行变化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心室改变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心室改变 选用导联 V7 左腋后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心室壁改变 V8 左肩胛骨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诊断后壁心肌梗死 V9 左脊旁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诊断后壁心肌梗死 V3R-V5R 右胸部与V3-V5对称处无干电极诊断右心病变 VE 胸骨剑突处无干电极诊断下壁心肌梗死 S5 胸骨右缘第5肋间无干电极诊断下壁心肌梗死 A 剑突下胸骨柄双极导联,重点显示P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