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4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一 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

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二 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各种表演辅助工具(棍子、悬挂铁丝、小物件等,两个特大号的袋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表扬同学们的第一次研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我们就会越来越像科学家。”)二、研究动物的运动方式。1、小组活动。每组积极准备,选择教师提供的辅助工具,模拟一种或多种动物运动的方式。2、表演,全班一起评价。边讨论小结各种动物运动方式。3、竞赛。教师准备两个特大号的布袋或较厚的塑料袋,全组同学一起模仿袋鼠妈妈带着两个袋鼠宝宝一起跳跃。看哪组速度快。三、小组集体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完成后讨论小结。 四、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看哪组的分类标准最多分得最恰当。鼓励发散思维。


三 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2、能够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3、能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接受运动对人类健康有好处的观点。2、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科学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出动物运动对其生存的意义。其他目标:
意识到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知道运动前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学准备:计时工具。学生小组活动用表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 及时做好记录。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六、小结。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推荐资料:为什么要从小参加体育运动1、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需要不断地吸收蛋白质和无机盐(特别是钙和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维生素才能使钙和磷很好地吸收。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另外,体育锻炼中,?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2)肌肉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3)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在体育锻炼中,?肌肉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4)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的儿童,心肌健壮,?跳动次数比一般儿童要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日”提出的口号。????2、体育锻炼能使儿童更聪明。????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聪明”功能。????3、体育锻炼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医生常说,体育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比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一分钟只能?摄取1/4公升的氧气,

而跑5?公里,一分钟能吸取2公升的氧气,等于坐着不动时的8倍,仅从获氧量来看,锻?炼与不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就大不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

四 小 吊 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 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 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 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其他目标:
1 能对一种仿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描述,体会到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2 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例如,飞机的飞行与鸟的飞行方式相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启疑,引入新课。
1、? CAI场景:货轮靠岸了,同学们想想看, 有哪些办法可以把货物搬上岸?(滑梯 、直升机、吊车……)
2、? 激趣: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好了一辆小吊车(出示小吊车)。别小看它呀,它一样可以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不信的话,看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
3、? 激发提问:对于这个有趣的小吊车,你有什么疑问吗?
4、? 引出课题: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小吊车工作奥秘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板课题:小吊车的奥秘)
二、制作小吊车模型,探究发现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1、CAI:探究问题1:小吊车工作奥妙在哪里?
2、学生分组制作小吊车模型。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表演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师生共同评价。
4、分组有目的的”玩”小吊车.
注意观察:小吊车工作的几个关键构造是什么?
注意体验:两根牵引绳如何协调作用牵动吊臂?
6、说出我的发现:小吊车工作的奥妙。
三、通过感受肢体运动,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动物肢体的运动原理。
1、讨论:你觉得我们身体有哪些部位可以象小吊车这样提起和放下重物?
2 设疑:我们的手臂也可以象小吊车这样灵活的提起和放下物体,你觉得它们相似吗?引出探究问题2:手臂与小吊车的运动原理相类似吗?
3、摸一摸(手臂) 看一看(CAI提供手臂剖面图)手臂的构造怎么样。
4 学生类比手臂与小吊车模型,描述手臂与小吊车相类似的构造。
5、? 用手臂模仿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观察

体验手臂的变化。感觉手臂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
6、类比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的运动原理,并简单描绘猜测图。学生投影展示猜想图并表述推测依据。
四、动画模拟手臂的运动过程,领会和归纳: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牵拉前臂骨完成曲臂运动。反之则是伸臂运动。
2、学生修正手臂运动原理的推测,展说。
五、体验肢体的其他运动,进一步认识肢体运动是多个运动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1、引导迁移: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原理是不是一样呢?
2、学生再体验踢腿等运动,说说原理。
3、帮助学生提升认识:肢体运动需要多个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任何一块肌肉、一块骨,孤军作战都不足以完成运动。
六初步了解仿生学和仿生方法,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1、启发:事实上,吊车正是人们在研究了手臂的运动原理后发明出来的一种机械。
2、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仿生产品?
3、讲述仿生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STS)
4、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仿生方法(视频:仿生典例)
6、头脑风暴:学生分组探讨一个仿生创意。
7、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回家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七、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课外自主进行仿生实践活动
把小组的仿生创意进行仿生制作、制图或科幻绘画。


五 位置与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2、?能够与本组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做好各项活动。3、?对搜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感兴趣,并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2、??能够说出通用地图的主要标识的功用。(东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标记等。)其他目标: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去乙地的地图的大体制作过程,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家或经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置。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3、?能够找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准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

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记忆游戏。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每组分发一张晋州市地图,
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准备工作: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六 做 沙 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制作出沙盘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做校园沙盘模型
1 教师介绍沙盘是什么样的,沙盘是如何制作的。
2 学生讨论、摆弄模型,在沙盘上建造所观察到的校园。
3 各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看哪组做的在最形象、最准确。形象方面侧重沙盘中一些建筑物的比例、形状、大小等,准确方面侧重平面图的准确,设计沙盘中物体间的距离、摆放位置等。
★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1 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方案。
2 征求其他同学或家长的意见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修改设计方案。
3 根据拟订的方案准备材料,并在沙盘中展示出来。



七 动 与 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其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荡秋千
1 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2 “荡秋千”活动:
让秋千上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秋千下面的同学说说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析为什么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看到的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4 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电扇工作时个部分的运动情况。
1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 选择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八 快 与 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比较列车的快慢
1 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
2 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

。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认识列车时刻表。
4 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第二课时
★???? 玩小车
1 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
2 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
3 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
4 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
5 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第三单元 力与运动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九 推 和 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 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 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教学时间: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活动过程:
一、? 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

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单人推拉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支撑身体的动作及方法。
二、? 能运用手脚支撑身体,并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三、? 培养学生坚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动物奇观: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二、? 顶天立地:双(单)手支撑身体。
三、? 中秋月圆:俯撑或仰撑,然后以手或脚为轴心画圆圈。
指导要点:
1、教师可让学生来讨论各种动物行走的动作。
2、手脚支撑身体前进时,可以变换手脚著地的顺序。
3、动物行走,可前后或左右行进。
教学评量:
一、能够了解并模仿几种动物的行走动作?
二、看看能否顺利地操作手和脚来支撑身体。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双人推拉2
教学目标:
一、?了解推拉的动作及方法。
二、? 能操作自己的身体,做出推拉的动作。
三、? 培养学生友爱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力拔山河:两人以三七步面相对站立,然后以单双手做互拉的动作。
二、背负重担:两人蹲著或坐著,利用背靠背,往上推顶,然后站立。
三、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四、手推车:

十 常 见 的 力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教学准备: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棋子等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2、演示:双手同时压粉笔盒,粉笔盒(物体)怎样了?要求:用简单的图形

来描述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二、观察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2、给力起名称。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让学生立足现实感受,以利于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三、发现、认识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分析与发现科学规律,并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对力的概念认识。)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四、探究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2、游戏:弹棋子要求:弹棋子的方法。(教师演示)记分方法。(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学生进行游戏。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力有大有小。力有方向……)五、反馈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思维,通过对新问题的提出以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拓展性的学习。)










十一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 、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 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图片等
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
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 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
1 小组智慧,想让小

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3???????? 在以上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试一试,怎样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通过交流,体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法中用到的力有弹力、风力、冲击力、浮力等。
二 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1???????? 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2???????? 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子弹射出去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转动的;水轮是在水的冲击力作用下转起来的;......
三 阅读科学在线
1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2阅读: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平动、转动、振动。理解机械运动的三种方式。












十二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教学重点:
活动1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设计、掌握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小球、风车、自行车、钢尺、摩擦力利与弊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活动1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你能用哪些方法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把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
2实验设想(室内外结合)。
3交流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认识阻力和摩擦力。
二、活动2 感受摩擦力
1找一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体验感受大小和方向。小组可以设计体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2交流体验结果。
三、拓展活动 摩擦力的利弊
1、结合课件认识摩擦力的利弊两面。
2、联系生活体会摩擦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去指导生活。







十三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

提出探究问题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十四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知识技能: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2.学生猜谜。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二、画影子(一)画自己的影子。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的影子。]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3.观测记录: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1.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1)量出杆影的长度(2)交流发现比较杆

影,有什么发现?(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3.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八、?总结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五 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

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德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哥白尼之后,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发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十六 昼夜与生物行为
教学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

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肌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相对应。⑴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⑵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⑶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⑷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蜇、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观察法就是在野外的自然状

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有的动物学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或草丛中,有的隐藏在伪装得很好的隐蔽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经常相互攻击。如果将与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放入水中,它们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模型的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相像,但是在这种模型的下半部涂上红颜色,却会无一例外地受到雄三刺鱼的猛烈攻击。可见,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依据是根据颜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现代化。例如,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应用,能够真实地再现观察现场的情景。闭路电视可以每时每刻观察笼内或圈养动物的活动。录音机不仅能使研究者听到声音,并且能将声音输入到声频分谱仪上分析研究。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处理。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动物行为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十七 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 能独立分析搜集的资料。
3 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4 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标准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2 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3 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 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3 能说出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缺点。
其他目标:
1能说出一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称、特点和优点。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谁来说说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识。
(二)授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挂图。
(2)请学生认一认哪些

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现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类。
(4)小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
2、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样的工具方便?
(2)自己设计并画出一个简单的行程图。
(3)汇报。
3、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
(3)汇报。
(三)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了,刚才同学们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我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书籍再,画一幅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画。








十八 交通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发现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通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
2 能用图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调查表示出来。
3 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海产品旅行线路图。
4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与本组同学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2 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及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 能描述海产品的运输过程。
其他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在独立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生活中交通问题的设想或方案,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利用图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相信多数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多数同学都是步行来的,但你们爸爸、妈妈上班都是步行的吗?
学生:
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交通与生活》,探讨一下交通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授新课
调查爸爸妈妈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时间。
分组
发表格,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汇报。
分析并小结:(为什么会距离不同,但能同时到达,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产品的旅行路线图,说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谈话:荔枝是我们岭南的特产,而且保鲜时间短,但时现在远在外国的人都能吃到鲜美的荔枝,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谈话:荔枝运输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运输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学生思考回答:
谈话: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交通运输有

关的事例吗?
学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结:
做个小主人。P66
谈话:在P66的课文中,有两个方案,你对哪个方案有兴趣,就设计那个方案。但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了事,你的设计可能会使我们的社会有个更大的进步的。
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进行方案设计,以便下节课进行讨论。






十九 展示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2能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3能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4能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位置、运动、力等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3能形成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习惯,并能认识到整理总结资料、展示成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教学难点: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放有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学习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的“科学小本本”或“科学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网页等;教师准备展示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内容:
活动1 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来源、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和自评。

第二课时内容:
活动2 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观看科技馆展览、六一作品展览录象片。对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铺垫。
2设计布置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3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4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5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