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乡一体化成就的调查

苏州城乡一体化成就的调查
苏州城乡一体化成就的调查

苏州城乡一体化成就的调查

以高新区浒关镇为例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浒关镇是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成就的展示,贴地气地回答目前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及建议。

二、调研过程

通过典型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了解发展情况

进行样本容量为80份的问卷调查

采集可对照的照片信息

收集相关调查资料

三、苏州浒关镇城乡一体化现状

(一)成就及经验

1.成就

因为打破了城乡二元地域分割,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经济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再加之优化的结构布局,乡村地区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1.1.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市域交通与环境基础设施,形成城乡无缝对接,助推

生活同质化。

作为苏州城的出入关卡,浒墅关原本位居一隅,和苏州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现如今,浒墅关虽已经褪去了历史上交通要塞的功能,新的交通枢纽集结地却已然形成。

高铁、地铁、有轨电车在这里汇聚。沪宁铁路、京沪高速、绕城高速与31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穿镇而过,沪宁铁路在镇区设有车站。现规划的有轨电车2号线,和在建的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都经过浒墅关镇,大大提高了居民的交通。

公交网络连接市区,黄金中环线穿城而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镇内交织。

另外,上海、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已然在这里贯通。

1.2.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浒关镇率先实现了社保并轨和居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一体化。

2017年,按照商业保险运作的城乡社会保障覆盖全镇,例如,惠丰社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已达到每人每月700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并轨,每月1200元退休金,每年增速10%,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不受

损害。

1.3.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创新土地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工强农,以企带村。十余年间集体企业渐渐消失,民营企业日渐增多,镇区现有上海宝钢宝化炭黑集团有限公司,吉化集团苏州安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蚕种场、等县属以上企业50多家;有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浒墅关针织厂、苏州华美电器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400多家。

1.4.城乡商业中心建设一体化

永旺梦乐城、宜家家居、洲际酒店……现代化的商业印记接踵而至、一股国际范儿扑面而来,为本镇及周边城乡居民提供了周末丰富的活动内容。

例如,惠丰社区距离永旺梦乐城和宜家家居仅1.3公里。作为苏州的首家门店,位于浒墅关的宜家家居拥有60000平方米的宜家苏州店,永旺则有277家品牌集聚,区域内的综合体明星,为苏州北部居民呈现崭新的现代生活蓝图。

1.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社区管理方面,以惠丰社区为例,逢年过节,居委会给低保户送米油被子等慰问品。2015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1096元,而惠丰社区农民人均收入21578元,再加上各项补贴,集中化的公共服务缩小了收入差距。

治安方面,惠丰社区建立联防保安系统,完善报警监控系统,加大巡逻力度。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结合志愿者队伍形成了高效的“群防、群治、技治”网络,取得了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邪教组织、无黄赌毒现象的成就。

1.6科教文卫一体化

浒墅关镇近年来致力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大环境是,高新区政府耗重资新建和改建的学段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大批优质学校,布局也覆盖到了浒墅关全域,其中3所为三星级重点中学。例如惠丰社区旁边舍友文昌实验中学校,浒墅关中学,浒墅关培智学校。

惠丰社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也相对集中,医院有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体项目上,新建的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文体中心

项目建筑面积2.2万㎡,由阅览室、电影院、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及地下室组成,辐射整个镇。

2.经验

2.1集中化

(1)人口向社区集中

通过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规模化经营的态势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之前,2005年,自然村落数量多规模小201914个,800-2000人的只占1.07%,现在2517个。

集中居住的小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阅览室、保健室、老年活动中心。多家超市便利店、肯德基、菜市场、老字号。

楼房成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既享受城市现代文明又保留了乡村文明。

苏州确定了16个美丽镇示范点,高新区浒墅关镇。

(2)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城乡工业从分块发展走向联动发展,使得城市与农村相互联结,城乡经济的区域化发展。

以前乡镇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并且除了为数不多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村办小厂,没有一家现代化工业企

业。现在苏州市共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2个,其中浒墅关开发区,92%的农村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集中了的工业园累计引进现代化产业项目260多个,注册资金近130亿元,形成了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现代物流、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园内一般预算收入达 3.9亿元,占浒墅关全镇的75%。

浒关工业园优势强劲,潜力巨大。形成了产业群和产业链优势。如浒关工业园内形成了以苏州安泰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工业电器产业,以宝钢冶金机械厂等企业组成的机械制造产业,以苏州塑料九厂等企业组成的轻纺产业,以大润发康诚仓储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物流产业以及最近引进的模具产业。

2.2政府强力推动

(1)外资引进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已有落户项目70多只,注册资金近30亿元,总投资达40多亿元,其中,有宝钢冶金机械厂、苏州安利化工厂、宝化炭黑厂、荷兰斯塔尔涂料、大润发康诚仓储有限公司等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达10只,相继还有50只在引入。

(2)政企合作的新模式

2003年6月,经苏州高新区批准,浒墅关镇与苏高新集团公司合作组建苏州新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浒墅关路东10平方公里地区——即后来的新浒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一个政企合作的新模式由此诞生。这是一种政企合作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浒墅关镇政府发挥行政资源优势,主要负责农村工作、动迁安置、社会服务和管理、协调和争取上级各部门给予地方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权益等工作;苏高新集团重点发挥资金和人才优势,主要负责资金筹集、土地整理开发、公共设施配套等载体建设和经营管理。”(3)巨大财政资金投入

高新区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工业园区建设资金方面,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规划了2000亩的模具产业基地,使浒关工业园成为融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等产业链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模具产业基地,为全镇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

(二)存在的问题

1.速度过快,质量有待提高

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的理念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延伸。高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着中国高速度,仅浒墅关为例,今年又将拆迁保丰村,保卫村,牌楼村。可是产业集聚效果不并明显。第一产业比重已经很低,继续下降的空间很小,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期间应当注重发展的质量,重点解决好民生关系。

以惠民社区为例,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让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城市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公共文化等覆盖到乡镇。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的学校质量普遍不如老城区和新区,四星级中学凤毛麟角。

2.土地资源短缺,面临无地可用危机

苏州全市包括高新区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年均减少耕地7.3万亩,按照当前的速度工业用地需要难以得到合理适度的保障。加之拆迁难度大,地方政府每次土地征用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3.主导力量需要由政府向市场转变

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这一方面,政府热情高涨,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但配套投资资金愈加匮乏,企业搬迁的成本抑制了企业的热情。除此之外,现在的集中是为了集中而集中,只是为了让工业企业在某一地区

空间集合,故而只是差强人意,缺乏闪亮点。

四、对策建议

1.稳步推进,厚积薄发

坚持系统规划,一旦有了优质的平台、全方位增强的城镇吸引力之后,自然会有城乡内外的投资,发展速度随之加快。苏州的政府有着较为雄厚的财力,可以周密部署,用于大力发展便捷交通,工业园区的完善,镇容村貌的改善,社会事业中的文教与就业……发挥政府在引导城乡一体化目标逐步达成中的作用。

2.充分利用集聚效应

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居于核心位置,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应当借助于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契机,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形成某个产业的集中化后的优势,甚至打出某个园区的特色品牌。比如按照产业链关系打通某一个园区的供应链上下游,节省物流资金流成本。

3.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增加为吸引投资而创造的公共环境来保证政府负担的费用较少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另一方面,政府更多地承担起居民的福利,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生活保障等

服务,以减轻企业负担。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提供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需要政策引导和规范的服务交由政府执行后还能避免短期化的发展战略,实现长期多快好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篇一 标题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一、选题范围 在具体的案例或者某一类型的案例做分析报告。 二、报告内容 所有报告均应为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案由 即对案例提供内容的高度概括, 2.案情 案情材料应当事实完整、要素齐备、行文简洁、层次清晰、,涉及个人隐私的,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不得使用与案件原始材料相同的当事人名称、地名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内容(案件原始材料应当附随报告提交,并注明案件来源或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 3.案件焦点 应当根据案情归纳、提炼、列举出案件焦点所在,如本案焦点在于:1.关于合同的效力问题;关于合同的履行方式

问题等。 4.争议与分歧意见 从学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炼出法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应当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的观点、主张或意见,并清晰、明了地叙明各自的理由及其依据。 5.研究结论 应当明确表作者对于案件性质或其处理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并从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两方面详细阐明其理由和依据,使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案例本身,或者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帮助,或者提出理论上需要深化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材料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a) 其中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 ii. 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本行业情况,本公司概况) 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包括公司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iii. 公司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相关文献理论(即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现拟采取解决措施) iv. v.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解读4 城乡一体化 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

解读4 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 □本报记者陆晓华 ◎报告亮点 战略高度 城乡一盘棋,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苏州一贯以来坚持的发展方针,也是苏州的一大特色。进入新时期,苏州又以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来推动全局工作,城乡建设在一体发展中呈现新亮点,城乡结构由原来的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8%;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区域城市群,城市化率提高到70.6%;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高效农业比重达59%。苏州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政策制度框架体系。 如今,在新形势下,我们又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做几件事,农村做几件事,而是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站在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整体布局,统筹安排,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整体提升。 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第十一次党代会,都把“城乡一体”作为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施战略之一,党代会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确保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路径,是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通过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谋篇布局 “五句话”勾画“七个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既定,接下来关键是要理清、找准推进的路径和举措,来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新格局。党代会报告用“五句话”进行了谋篇布局。 富民优先是导向。苏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没有筑起城乡差距的鸿沟,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连续多年维持2∶1低位运行,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区之一。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有差距,收入分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通过加快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支持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措施,来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科学规划是龙头。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系等规划相互衔接,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融合。就是要求我们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和勇气,以大思路、大手笔整体谋划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制度创新是关键。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但有一个工作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放手放开,先行先试”,允许试、允许闯、允许错了改,那就是鼓励和支持基层的首创精神。党代会报告明确:“凡是有利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事情都要敢闯敢创、先行先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报告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报告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自20**年底正式推进以来,街道按照市府办发(20**)110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抓落实,在20**年底圆满完成 了城市社区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为市委市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制定民生改善政策提供了真实、可靠、有效的依据。 一、组织安排到位,工作保障有力 自工作启动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纳入日常工 作重点来抓。一是及时成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为 副组长,联系调查点社区的机关干部、财政所所长、统计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 小组,确保了工作组织领导协调到位;同时落实专门指导员1名,调查员3名, 确保了具体实际工作有人做。二是及时制定《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 确保了工作开展有的放矢。三是全力保证工作开展中办公经费、人员务工补助等 日常费用开支。 二、服务到位,基础工作开展扎实 辖区涉及3个调查点,分别是南街社区点、普贤路社区点、公园路社区点,每个 点抽取10户调查户,共30户调查户。一开始,被抽中的少部分居民户对这项工 作都不理解配合,不愿意接受登记,甚至在工作人员上门的时候有相当大的抵触 情绪,推这推那。为此,办事处工作组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到3个社区点逐一 登门做宣传解释,现场办公解决被抽中的困难家庭户的实际困难,并落实1+1对 口帮扶措施,从而赢得了调查户的理解与支持,维护了调查网点稳定。一年来, 帮扶调查户8户,解决就业岗位8个,临时救助1户3000元资金。 三、调查工作开展到位,各项任务落实有效 严格按照《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按 时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 1、基础培训工作落实。协调市农调队对调查员、调查户进行了基础培训,明确 账页所需填写内容,强调摘要填写方法,确保了日常业务水平规范。 2、日常指导到位。建立健全入户指导登记台账,包括调查户的家庭人口、基本 情况、从业情况、收入情况等,并不断加以完善。通过掌握调查户的总体情况进 行督促检查,提高了入户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及时检查账页上存在的问题,跟调查员沟通,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将记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 反馈给调查员,通过调查员反馈给调查户,由调查员指导调查户解决这些出现的 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记账户的记账水平,保证记账质量。通过以上举措便于及时 发现问题,如调查户收入出现明显波动时可以及时了解具体情况,确认是否符合 实际,便于及时纠正错误,确保调查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邵帅郝晋伟 摘要:在分析总结现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渭南市华县的规划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华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引发了愈来愈多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为破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城乡一体化”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并相应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这一新的规划形式,在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往往偏离了“统筹城乡”这一基本命题,成为类似于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形式,并未实现创设这种规划形式的初衷,受到较大质疑。 城乡一体化思想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认为,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乡村城市化”这一理念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及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等的消失,就是城乡融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的城乡发展的特征和结构上存在差别,但都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1] 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200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具有研究意义。城乡规划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理论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宏观的省域范围到微观的村域范围均有涉及;从研究的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东部地区研究较为深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及实践(赵钢等[2],2009;袁奇峰等[3],2009;胡滨等[4],2009;扈万泰等[5],2010;杨德智等[6],2010;舒沐晖等[7],2010;马璇等[8],2011;黄闯[9],2011),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陈国生[10],2009;马和等[11],2009;谢晖等[12],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苏州城乡一体化成就的调查

苏州城乡一体化成就的调查 以高新区浒关镇为例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浒关镇是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成就的展示,贴地气地回答目前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及建议。 二、调研过程 通过典型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了解发展情况 进行样本容量为80份的问卷调查 采集可对照的照片信息 收集相关调查资料 三、苏州浒关镇城乡一体化现状 (一)成就及经验 1.成就 因为打破了城乡二元地域分割,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经济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再加之优化的结构布局,乡村地区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1.1.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市域交通与环境基础设施,形成城乡无缝对接,助推

生活同质化。 作为苏州城的出入关卡,浒墅关原本位居一隅,和苏州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现如今,浒墅关虽已经褪去了历史上交通要塞的功能,新的交通枢纽集结地却已然形成。 高铁、地铁、有轨电车在这里汇聚。沪宁铁路、京沪高速、绕城高速与31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穿镇而过,沪宁铁路在镇区设有车站。现规划的有轨电车2号线,和在建的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都经过浒墅关镇,大大提高了居民的交通。 公交网络连接市区,黄金中环线穿城而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镇内交织。 另外,上海、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已然在这里贯通。 1.2.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浒关镇率先实现了社保并轨和居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一体化。 2017年,按照商业保险运作的城乡社会保障覆盖全镇,例如,惠丰社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已达到每人每月700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并轨,每月1200元退休金,每年增速10%,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不受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案例分析 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定的运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六个典型案例简介,我们对六个案例做系列的基本情况梳理并对其中存量盘活的方式做重点关注。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城市排水污水一体化运营管理,有效盘活铜陵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存量资产约7.88亿元,实现政府、投资方、城市居民的共赢,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质提效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内容。该项目是指将包括市新民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相关实物资产、11座城市排涝泵站、城市污水提升泵站9座(含狼尾湖泵站)、总长约290公里道路排水管(渠)及总长约206公里主城区污水管网在内的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排涝泵站站网一体的资产“打包”对社会投资人转让,转让项目总资产约为78203.74万元(资产评估价)。还包含新建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他在特许经营期内需建设的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考虑到为有效降低特许经营期初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本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 (二)资产转让程序。本项目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在经省国资委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产权交易。

(三)资产转让款的使用安排。资产转让价款应优先安排支付下述款项:1.原资产产权所属公司剥离的债务;2.职工安置费用(如有);3.城市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4.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购买服务费。 (四)项目公司情况。项目公司名称: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6804万元。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将《特许经营协议》项下项目收费权(即购买服务费应收账款)质押给工商银行进行融资。 二、项目运作模式 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对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整体招商的要求,本项目采用TOT模式进行运作。由于本项目一方面应符合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符合国家关于公用设施产业化特许经营政策的有关规定,所以本项目在实施中需要将已建设施的资产产权转让和授予特许经营权同步进行,具体运作模式为:

苏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苏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苏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发稿时间:2010-3-8 15:43:20 阅读次数:1872) /images/line2.gif" height=1> 2010年2月1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省委、省政府交给苏州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苏州实现发展新跨越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在思路理念上坚持“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发展导向上突出富民强村,在组织保障上强化整体推进,在改革实践上注重完善政策制度和构建长效机制,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带动全局改革,促进全面发展,对全局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市已列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国家发

改委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国家发改委中澳管理项目四个试点城市(重庆、成都、苏州、嘉兴)之一。 为了切实巩固提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开创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局面,有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三区三城”,全面提升苏州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扩大内需为动力,以组织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推动“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使苏州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成果由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文本

苏州高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随着高新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加,因此,优先发展公交、特别是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必然选择。为落实公交优先,加快公共交通建设,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编制《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范围一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 平方公里。 2、交通现状 根据高新区居民出行调查报告,高新区居民出行以通勤出行为主,在交通出行方式中以个性化交通出行为主,现状公交出行方式的承担比例不高,高峰小时交通需求较为集中,导致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居民对大容量快速公交方式普遍比较认可和期待。 3、现代有轨电车特点 现代有轨电车符合高新区“科技、人文、生态、高效”的发展主题,现代有轨电车不同于传统有轨电车,代表了现代交通发展趋势,能够弥补高新区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能之间的空档,成为高新区骨干公交网络的组成部分。

□科技: ●现代化:多种供电方式、智能化 ●经济性:造价为地铁的1/6~1/4 □人文: ●舒适新颖、造型美观、100%低地板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特色交通 □生态: ●噪音比机动车交通低5~10dB ●能耗:小汽车1/9、公交车1/4 □高效: ●客运能力大:0.6~1.5万人次/h ●速度快:营运车速25~30km/h ●周期短:2年左右,满足发展需求 4、功能定位 现代有轨电车是高新区内部公交次骨干系统,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过渡和补充,以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的生态公交系统。 5、线网规划 规划确定6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布设有轨电车的道路总长度约80公里(其中,共线段长度约14公里),在规划年形成苏州乐园站、城际站、生态城站、湿地公园站四大综合枢纽。 高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城乡一体化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城乡一体化实现方式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

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方式和工作的改进。元体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为促进苏州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保障高新区山水生态格局,指导苏州高新区范围内镇、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特委托江苏省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特编制《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区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 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 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3、功能定位 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4、规划结构 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一核:以阳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山体屏障转化为生态绿核,并成为各个独立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汇聚点。 两轴:太湖大道发展主轴:是新区“二次创业”的活力之轴,展现科技、人文、生态的融合。 京杭运河发展主轴:展现运河文化的精华,是城市滨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公共功能与滨水风光的活力融合。 三心:以浒通片区中心、科技城片区中心、狮山路城市中心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城镇建设组团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六片:包括狮山片区、浒通片区、横塘片区、科技城片区、湖滨片区(苏州西部生态城)、阳山片区。 空间布局特征:“紧凑组团、山水环绕” 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布局模式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空间。各城市组团之间强调规模、功能和区位等方面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

2010年 第01期(总第192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01,2010(General No .192)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 张琳琳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措施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更好更快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构建;措施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2-),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释义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要求“四个实现一兼顾”,即: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乡两方面都发展,并非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或是城市向乡村靠拢。” [1](P .13-23)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 内容应该包括: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产业分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的一体化,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一体化等。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三个最需要”问题,也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产生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导致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只有统筹城乡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最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收入。“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2] 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维护和实现了 ? 78?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江苏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江苏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1,在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最小。”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5月31日表示。而全国的平均比例是3.33∶1,江苏的平均比例是2.56∶1。 “苏州的这个比例相当了不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解释说,“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苏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8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800多元。” 与这一比例相对应的是,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科学体制规划设计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就意味着苏州以富民为核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旨归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新突破。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苏州调研时,把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验概括为四个结合,就是加快新型工业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并将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归纳为四句话:就是让更多的农民转为市民,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据了解,省委省政府将推广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注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苏州全域作为江苏省唯一

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09年6月,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统筹城乡发展中澳管理项目试点。 按照江苏省委提出的“五个一体化”总体思路,苏州市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组织建设为保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相继出台90多个政策文件,通过“三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置换”(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三大合作”(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了一套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运行机制。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认为,苏州的股份合作,不仅促进了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对全国城乡统筹改革与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 在苏州,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打破,一个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互动发展、城乡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到去年底,苏州共成立“三大合作”组织2821家,入社农户104.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95.6%,绝大部分农民实现“持股进城”,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787亿元,村级集体年收入平均接近400万元;四分之三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一半以上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超过三成农户迁入配套完备、环境优美的集中居住区;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超过95%,90%以上的村建立了垃圾无害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