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学习重点]。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学习难点]。

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学习方法]

快速浏览抓关键词法、圈点批注法

预习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写规范认真。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

(二)、关于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19岁东渡日本所写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时年84岁的邓颖超观赏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她与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也表达了她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思念。

(四)、关于海棠花

海棠花又名解语花。温和、美丽、快乐,是海棠花的花语。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引起人们许多美好的遐想。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素有“国艳”之誉。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

(五).文体知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内容上,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写景,可以状物,但所写必须是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六)整体感知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追忆的?

2、你对文中“看花的主人”了解多少?

二、预习自测

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知识就是楼基,下面挑战一下自己。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海棠()甬()道短暂()抛头颅()澎湃()

束缚()鸿雁()不屈不挠()浮想联翩()

2、解释下列词语。

(1)伴侣:

(2)救亡图存:。

(3)不屈不挠:。。

(4)浮想联翩:。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点缀挺拔寂寞伸展

B、婀娜飘渺收拢勇往直前

C、走廊绚烂朦胧俯仰天地

D、昌盛眉稍姿势若隐若现

“我的疑惑”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疑难和困惑?写下来准备和大家一起讨论。

三、信息链接

低头走路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探究案

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你对文中所写的周总理的誓言是怎样理解的?

2、文章为什么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为题?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探究点1:精句赏析

(1)春天到了,西方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提示:句中的“又”字,有何表达效果?

能否去掉?)

(2)(2)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的。(提示:这里的“短暂”和“漫长”是否矛盾?为什么?)

探究点2:文本理解

(3)、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4)、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5)、“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6)、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

我的问题:

我的理解:

(7)本文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有时寄情于事,有时直接抒情。你能找出几例并说说它们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解析指导:寄情于事指在叙事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着感情色彩;直接抒情指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文本拓展

按语: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但海棠依旧,怒放的海棠花见证了一代伟人的爱情故事,希望你可以好好品味这份情。

深情海棠

宋代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花中神仙”的娇柔之态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流露出一片爱花之情,然而,这爱却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支海棠的眷眷深情。位于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夫妇的住处。庭院里种有许多海棠树。这些海棠树每年都是花丰叶茂,姿影绰约。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我想,当年周恩来选中这里,定是被这海棠深深地吸引了。每当海棠花开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要抽空和邓颖超一起漫步欣赏那如霞似锦的海棠花。每每工作到深夜,累了,周恩来也爱在海棠树下散步。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于是,一切烦扰和疲劳都被暂时忘却。

有时,周恩来走到海棠树下,赞叹地说:“海棠是一种非常清香的花,人人喜爱。”夜空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还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夫人曾谈起,当年,邓颖超送给她一束新鲜的海棠花,并告诉她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斯诺夫人高兴极了,给花拍了照,然后压在书中保存了起来。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日内瓦参加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真是“羁客有家归来得,对花无语两含情。”看到这蕴涵着祖国亲人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不定期回中南海。回国家时,又把那枝海棠花带了回来。邓颖起随即用一张纸作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人们见了,都以为是一幅静物油画呢!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直到现在,这两枝花还完好保存着,看到它,就会使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

啊!深情的海棠!

四、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A、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

C、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产,一同上断送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

D、而我那对婚姻抱阗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那个年代,一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

2、200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活动,缅怀我们伟大的总理,讴歌他光辉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和“呕心沥血干革命”是从下面纪念总理的一副对联中抽取出来的,请你把它放回原处。

上联:戎马倥偬,,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

下联:日理万机,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3、文中引用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什么深刻含义?

有错必改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描述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借物思人,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伟大爱情、友情,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刻怀念与敬爱,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情怀。文章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课堂评价:。

2017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卷(E)学案

2017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卷(E)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默写。 ①此中有真意,。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通过对“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些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也有包含类似词语的诗句: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歼(jiān)灭提(dī)防戛(gá)然而止耳濡(rú)目染 B.剽(biāo)悍脑髓(suǐ)谈笑风生(shēng)杳(yǎo)无音信 C.愧怍(zu?) 庇护(bì) 脍(kuài)炙人口相形见拙(chù) D.追溯(sù)砭(biān)骨满载(zài)而归有条不紊(wěn)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jí【】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和无人问津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紫花地丁紫得淡雅,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它虽最微小但并不自惭形huì【】,而且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1)根据拼音在文中【】中写汉字。(2分) (2)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侵扰/侵袭清新/清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分) (4)运用“即使……也……”的句式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2分)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 (1)以下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劝学》《香菱学诗》《我的叔叔于勒》分别出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之手。 B.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孔乙己》《故乡》《社戏》则选自《呐喊》。 C.《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作品通过祥子的人生遭遇,批判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第一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买的车很快被大兵抢走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不久为安葬虎妞只好卖掉。 D.《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李鬼。《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或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慧骃国(国名),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 (2)阅读《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她问我是不是愿意住到宫里来。我把躬一直鞠到桌面上,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我是我主人的奴隶,但要是我自己能做主的话,我能终身为王后、陛下效劳,真是莫大的骄傲了。她接着就问我的主人是否愿意将我高价出售。我主人怕我一个月活不到,正巴不得脱手,就要了一千金币。王后吩咐当场就把钱给了他。每个金币大约有八百个莫艾多那么大…… “我”的这个“主人”是谁?被卖到宫里以后,我又经历了哪些危险的事情?试概括出三个。 二古诗文阅读 (一)【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权宽浮,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1自然段亦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 2.理解并能听写课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 3.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5.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活。 教学难点:背诵第2自然段。 四、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课文录音、梯田图片。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段,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列举葡萄沟生产水果的。 3.正确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读题。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 (2)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3)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与学习。 (1)葡萄沟在什么地方? ①读准三个带点的生字:新疆吐鲁番 ②出示"吐鲁番"、"葡萄沟"、"新疆"3个词,请同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 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2014?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背影》都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所作。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C.《钦差大臣(节选)》中众人得知受骗后,气急败坏,相互指责。 D.我们学过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解析:1. C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正误的辨识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以判别正误。本题中,C项中有

【精品】九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3课废墟的召唤

学案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轮廓.(kuò)远瀛.观(yíng) 甲胄.(zhòu)嗫嚅 ..(niè rú) 迤逦 ..(xī sū) ..(yǐ lǐ)窸窣 绮.辉(qǐ)黛.青色(dài) 2.读准多音字 (1)远瀛观.:guàn 其他读音:guān 组词:观赏 (2)悄.立:qiǎo 其他读音:qiāo 组词:静悄悄 二、重要词语 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 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 点拨:从“霞锦”是美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可以看出“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从作者描绘废墟的词语“寂寞”“空荡荡”“悠闲”“若无其事”,以及“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3.核心图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蘸.着(zhàn)驱.逐(qū)蓬蒿.(ɡāo) B.憔悴.(cùi)荇藻.(zǎo)堤.上(dī) C.折.断(zhé)荔.枝(lì)蝼.蚁(lóu) D.残损.(sǔn)寂寞.(mò)掠.过(luè)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字的拼音掌握情况。A项,“蒿”应读hāo;B项,“悴”应读cuì;D 项,“掠”应读lüè。点评:写拼音,要注意容易混淆的读音,如“蒿”;标调的位置要准确,一般有个口诀可套:a母出现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另一个知识点是:j、q、x与ü相拼时将ü改为u,其他则不能省略ü上的两点。 2.下面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B.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C.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D.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A项中,“锦障”应为“锦幛”。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3.选词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搜索)这广大的土地。 (2)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感到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3)无形的手掌(掠过擦过)无限的江山。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驱除)阴暗,带来苏生。 答案:(1)摸索|(2)触到|(3)掠过 |(4)驱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比较近义词的区别。点评:要根据语境结合含义正确判断,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也需要一定的了解。

4.《我用残损的手掌》选自《》,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 答案:戴望舒诗全编 |戴望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选自和作者,属于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点评:解答这题,要对作品、作者和作者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将重要的知识熟记。 5.按原文填空。 a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b这黄河的水。 c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坚固而蓬勃生春。 答案:(1)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夹泥沙在指间滑出(3)依然完整 |温暖 |明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点评:解答这题,要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关键性的语句牢记。 6.选出和例句修辞手法一样的选项() 例: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A.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 B.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C.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是比喻,相同的是C。点评: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7.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诵这首诗? 答案:用抑郁、痛惜的语调读出心头的沉重与痛苦;用激昂的语调读出对“辽远的一角”的深情赞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朗读情感基调,属于课文初读的整体把握。点评:解答这题,需要抓住朗读这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由此去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8.请用“/”给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节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作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作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能够围绕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投放题目 土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命脉。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信你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深情。你可以用优美的

语言抒写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深情的挚爱和眷恋。也可以关注眼前土地的变化,写一写对生存环境的担忧。更可以畅想未来,让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脚踏的这一方土,更加迷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状物写景绘人,都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适当借鉴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二、写前指导 土地的话题很宽泛,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土地的有关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题目要求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这就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1、一线串珠。无论是叙述、议论还是抒情,都要一以贯之,以对土地的情感变化为为线索串起全文。 2、情感要真诚。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3、语言要有文采。要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让文章荡漾在诗意的氛围中。“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4、表达要灵活。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 5、情理要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土地”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要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学实录

《葡萄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葡萄沟》课堂实录 一、导入: 1、师: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有一集叫做《三借芭蕉扇》,里面有个地方叫做火焰山,同学们觉得那个地方怎么样?(热)在火焰山西侧有一处峡谷,因为盛产葡萄而著名,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葡萄沟。板书:葡萄沟,请同学念一念“葡萄”)这两个字。 师:“葡萄”这两个都是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葡萄”两个字都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都是“勹”。 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小朋友拿出小手在桌子上写一写,记住这两个字。生:(书空) 2、师: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点击出示“沟”)发生了什么

变化?一起念一遍。 生:葡萄沟。 师:“葡萄”和“葡萄沟”有什么不同? 生:葡萄沟是一个地方,葡萄是一种水果。 生: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葡萄沟是一个地方的名称。 3、师: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葡萄沟在哪里?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来整体感知一下葡萄沟。 生:(看大屏幕——出示葡萄沟的资料。) 吐鲁番的葡萄沟[1]坐落于吐鲁番市东北,葡萄沟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沟谷狭长平缓。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葡萄沟像一条绿色的丝带,飘逸在吐鲁番盆地中央。葡萄沟是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这里是一处幽静的避暑、观光、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在葡萄沟里,您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品尝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还能领略到葡萄沟里维吾尔族小伙儿的热情舞蹈、惊险刺激的达瓦孜表演、热闹喜庆的少女采葡萄等,令人目不暇接。 ) 师:了解完了葡萄沟,谁能告诉大家葡萄沟在哪里? 生: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出示地图)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地图,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新疆有个吐鲁番,吐鲁番里面又有一个葡萄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0那树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0 那树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学法引导 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需要反复阅读和认真揣摩、品味。既要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看待,学习它的遣词造句、精妙构思,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看待,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三)审美鉴赏 含蓄隽永的语言美。 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课黄山奇石∣人教部编版

2019年秋期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9 课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 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 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 师生一起板书。 2. 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 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 初读要求 1.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 用“_____ ”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 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 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 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 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 自由读。 2. 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 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 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 整体感知 1. 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一?那里景色 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 字没有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

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权宽浮,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1自然段亦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范进中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读课文两遍,运用工具书完成生字新词。 解.元( ) 作揖.( ) 兀.自( ) 带挈.( ) 绾.了( ) 相.公( ) 细丝锭.子( ) 醉醺.醺( ) 腆.着肚子( ) 啐.在脸上( ) 星宿.( )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3、情节梳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 原因 贺礼 称呼 态度 动作 5、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 化?表现了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当堂评价】 1、听写课后生字新词。 2、补充对联: 上联:忆往昔,无来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课后检测】 完成课后T二、三。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2、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合作探究】 1、主题归纳: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待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2、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 【当堂评价】 精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任务一学习鉴赏3 1.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 体性。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 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 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任务二 诗歌朗诵 1 任务三 尝试创作 2 名著导读《艾青 2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教案1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教学过程(一)引题激趣。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四)汇报学习情况。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区:共4画,笔顺是:区。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著:要和“着”区别字形。状:要和“壮”区分形、义。(五)理解词义。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重点理解:闻名: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3.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4.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 阅读39到52段,思考作者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与描写闰土方法有何不同? 答: 1 都通过了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2都写出人物的变化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我”的态度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如果说闰土代表了千千万万但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的悲惨生命,那么杨二嫂代表的又是什么? 城镇小市民从变化分析 总结,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命运,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二、简析“我”的形象(形象是怎么样?具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我的形象是怎么样的? 1.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从我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可以看出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3.我的一个思想变化是怎么样的?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 文章中,多次提到宏儿和水生,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那为什么还写宏儿和水生? 知道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的新生活的愿望 他们能过上新生活?——作者以为呢?——你以为呢?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送别诗) 一、什么是送别诗: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尤其以赠友送别诗最为典型和常见。 【“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学过的送别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二、送别诗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酒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月落、暮钟、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3、把握诗人情感特点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知识积累(20分) 1.根据拼音填空。(3分) 涕sì( )横流 kuò( )然无累 ruì( )智 一póu( )黄土怒不可è( ) 灵jiù( )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符。 B.枘凿:比喻两不相容。 C.亵渎:轻视,瞧不起自己。 D.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敬业与乐业》一文,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B.雨果的演讲,是对人类先贤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 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对女儿早恋。 D.通过书信形式,傅雷劝慰、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高峰。 4.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和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 A.修正评判辩论 B.辩论评判修正 C.评判修正辩论 D.修正辩论评判 5.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B.熊能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舀滔不绝。 6.填空。(3分) (1)《敬业与乐业》体裁为,文章选自,作者, 字,是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2)伏尔泰是法国家、家、家。 7.下列诗句中并非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2分)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葡萄沟》优质教案

11.葡萄沟 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老乡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下面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特别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板书生字带出来的词语:最喜爱、山坡、梯田修在、留着、味道、茂密。这样,为下一步借助词语定位联想生字做铺垫,注意指导第二段中描写葡萄的长句子。

3.采用猜字、定位联想等游戏识字,重点指导“梯”书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现在我们看看葡萄沟到底好在哪儿?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先标上序号,然后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读。 3.汇报 三、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1.听完后师问:你觉得葡萄沟怎么样?(板书好地方)为什么说是个好地方?她好在哪儿?自己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2.完成练习:(出示) (1)葡萄沟在()。 (2)葡萄在()月份成熟。 (3)葡萄种在()。 (4)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去,有的运到(),制成葡萄干。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葡萄沟出产这么多水果,我们不得不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葡萄沟盛产哪些水果呢?老师引读第二句。(老师读表示月份的词)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版)上册 第二课 囚绿记

2 囚绿记 教学目标 一、领悟文章深邃的思想意境以及深厚的时代背景 二、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掌握文章咏物的抒情方式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释题 “囚”为关押、囚禁的意思,“绿”在文中指常春藤,可见文章叙述了作者囚禁常春藤一事。 二、从文中找出能明显表达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变化的语句,而后加以归纳。 提示:语句——课文中划横线语句以示 感情变化:喜悦——怜悯——祝福——牵挂 感情在各个阶段不同,作者对待常春藤的态度各不相同,请各用一词概括。 提示:赏绿——囚绿——释绿——思绿 三、根据感情变化发展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1部分(1~7):作者抒发了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赏绿 第2部分(8~11):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常春藤不甘被囚的执著。——囚绿 第3部分(12~13):作者点明文章的主旨。——释绿 第4部分(14):含蓄表达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思绿 四、第1部分解析 1、第1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提示:交代时间,单独成段,可见作者对囚绿一事难以忘怀。 2、第2、3自然段描绘公寓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提示:表现公寓的简陋、狭小、炎热的特点,然而却选择了它,作者感到喜悦满足,设置悬念,从而引出下文内容。 3、第4自然段公寓里的伙计对作者的断然决定感到惊奇,说明了什么? 提示:侧面突出了作者喜绿的程度,为下文作者囚绿做好感情上的铺垫。 4、第5自然段的语句理解(语句在文中用划线以示) 提示:①点明作者喜欢绿的原因,揭示了绿的象征意义;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对“绿”的渴望之极;③语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作者的心理感受,现实生活让作者孤独,而常春藤却给了作者快乐与充实以及心灵上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