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新课标2李揆传原文及翻译

2013高考语文新课标2李揆传原文及翻译
2013高考语文新课标2李揆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xx传》

【原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

“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

“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

“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旧唐书·xx传》

【译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

“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请他们任意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

“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

“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

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

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目:关于同学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满分作文例文1: 淡抹了年华 17岁以前的我,想哭就大声地哭,想笑就大声地笑,真是不知愁滋味。 那时的我,敢这么说,还不懂得什么叫做忧伤。周围有很多好同学,可以让我不开心的时候随意“打骂”以消心头之气,可她们的脸上却依然绽放着最美丽的微笑,无论我怎么任性、怎么胡闹,她们都会最大限度地包容我,也许她们会因为我过分的蛮横而生气,没关系,她们第二天照样会和我继续疯玩打闹,然后再继续忍受我的“无理取闹”。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远去之后才想转身再重复一遍来路。 在一家杂货的遇到小学时的同桌,其实,我一眼便认出了她,只是名字记不得,模样不如从前,路边疾驰的卡车掀起满地灰尘,我低头绕开,转身装作不曾认识。 远隔人海我回望,发现她望了我一眼,两人默默地背道而驰。原来她也当我是个陌生人。 时间是最无情的刻刀雕刻着我们岁月的流逝,却不允许你做任何的缅怀。无聊时,经常翻着手机通讯录里滚动的同学的名字。内心总会有一瞬间的冲动,想按下绿色的电话图标键,但最终还是迟疑地把手僵持在半空。手机却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又惊又喜。你说:“我想打耳洞已经很久了,你到底什么时候陪我去啊!不知道要和最好的同学一起打吗?我等你很久了!”“白痴啊!你着什么急?马上放暑假了啊!到时候一起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默契,我相信它还在,所以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当过尽了千帆,你还在我身边。还有什么好奢望的美好呢?”

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ùo)栩栩如生(xǚ) 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 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 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 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课标1)

(新课标卷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

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及解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长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么?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的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中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word版)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得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得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得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得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得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得保留有合法得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得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得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得经济学,使得海量得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得成本更低,记忆与遗忘得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得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得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得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得权利,并且有着更深得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得意义。学·科网 首先,“被遗忘权”不就是消极地防御自己得隐私不受侵犯,而就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得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得边界,进一步说,就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得权利,与纯粹得“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就是一项主动性得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就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得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就是数据主题对自己得个人信息所享有得排除她人非法使用得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得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与人类记忆与以往得平衡具有重要得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得监狱之中,不论就是个人得遗忘还就是社会得遗忘,在某种程度都就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与更新得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得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得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得主体身份得“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得表征,个人生活得方方面面都在以数

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word版)(没有错误)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

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黄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015全国二卷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5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海南、广西)新课标II)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

2018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康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默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遭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时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遭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遭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因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缺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息,

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2高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后期在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风属的鸑贫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 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敬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2及答案详解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答案解析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答案解析|2013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答案解析|2013年高考语文新 课标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 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 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 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 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 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 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 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 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再伤害,陈纳德收到民众 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 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名族团结和争取 新生活的人名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 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 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

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 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 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 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 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 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 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 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 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率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