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重点自己整理归类

新闻传播法规重点自己整理归类
新闻传播法规重点自己整理归类

绪论:

什么是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各国传播法?我国新闻传播法渊源?新闻传播法与共产党的政策?与法律?与新闻职业道德?

1宪法规范

1.2言论、出版自由

概念和内涵

言论自由;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自由。

自由是有边界的理解:45页

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呈现复杂的状态46页

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表达权: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4项

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知情权:(消极与积极权利)

1保障公民从新闻媒介上自由地寻求、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受非法侵扰

2规定有关部门、组织有向人民群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的责任。这种新闻发布,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介传播。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

采访、报道、评论、批评、通信、传播,归结起来就是表达和获知

新闻工作者的一般原则:

消极权利,积极权利,约定权利,隐形采访

1.3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建议,经过新闻媒体的表达,得到集中放大,形成社会舆论,就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成为舆论监督。

公民的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都是监督权的范畴。

批评权和建议权又是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的组成部分,成为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大题注意)

主要特点:1共产党领导2党的个组织重视和支持3注重社会效果4实事求是5新闻媒介履行社会责任

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大题注意)

2:维护国家安全

2.1禁止煽动危害国家德尔言论

煽动:是一种言论方式,可以通过口述(讲演)、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书画等方式来表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言论,其特点是:一是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二是内容的非实性,如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还要进行造谣诽谤;三是直接面对公众,即公然散布;四是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希望激起他人反常的狂热,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的他人的行动。

关于煽动的五项罪名

煽动分裂国家罪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2.2保守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的定义: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三个要件:1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绝密,机密,秘密)

2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任何个人或组织任意确

3 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道。

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单位保密审查制度:自审和送审相结合的制度

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

新闻发布制度

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1窃露国家秘密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客体是国家保密制度。

2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客体是国家安全和利益。

3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3:保障社会正常秩序

3.1禁止淫秽色情内容

淫秽色情内容的认定标准

包括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电子信息的声讯台语音信息。

两项排除:

一是关于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

二是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

淫秽色情出版物的三个层次:

淫秽出版物(构成犯罪)

色情出版物(不构成犯罪)

夹杂淫秽内容的出版物

米勒准则

1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据当地社区的标准,能证明作品从整体上看,会引起对淫欲的兴趣

2作品对性行为的描述具有明显的冒犯性

3作品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者科学价值。

法律制裁

刑事处罚

行政处罚1对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处罚2对违反大众传播媒介管理秩序的行为的处罚

3.2禁止宣扬邪教和其他危害社会的内容

禁止宣扬邪教

定义: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其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其他禁止传播的内容

宣扬封建迷信,渲染暴力,赌博,恐怖

3.3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

5: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

人格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人格权不等于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只是人格权的一部分。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力,主要包括人格尊严权、自由权和平等权。

5.1新闻侵权行为与新闻侵权法

新闻侵权法的渊源

宪法

基本法律,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规章

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

作品已经发表

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具有特定的指向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5.2名誉权

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的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自然人

法人:法人名誉权不同于自然人纯粹的精神权利,在实质上是一种具有财产内容的权利

非法人组织

死者

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政府或民族负面形象的“与事实不符”的宣称。

侮辱

侵害名誉权的排除抗辩

真实

公正评论

特许权

侵害名誉权的犯罪

诽谤罪

侮辱罪,它们的行为特征:客观上制作捏造虚假事实损害他们名誉,主观上直接故意,情节严重(手段恶劣,后果严重)

5.3隐私权

隐私和隐私权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生活无关的而又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和个人资料,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二十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们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自己的通讯不受截听、窃取。

隐私权的分类: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

一是对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家庭,住宅等最基本的隐私事项予以保护。

二是对单项属于隐私的事项以专门立法予以保护。

三是明文规定禁止擅自公布的宣扬他人隐私

侵害隐私权的方式

在传播内容中公布和宣扬隐私

报道与性有关的话题而对当事人不避讳

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任意披露姓名肖像等

披露他人婚姻恋爱家庭情况

披露信件,电话等通讯内容

披露其他各种个人资料

侵入私人生活区域

侵入住宅

窃听电话,偷拆个人信件

侵入公共场所的私人场合

侵入互联网私生活区域

骚扰

隐私权的排除

公共利益:凡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事项,或者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必须公开的事项,不受隐私权的保护。

当事人同意:当事人只要自愿或者亲自将自己的某一私事公之于众,这一私事就成为非隐私,他就不能再对所有传播此事的行为主张隐私权

使之不可辨认:对于某些应该批评的现象,有教育意义但是又涉及隐私的事情,可以采取略去当事人的姓名,模糊当事人的身份。

5.4:肖像权

肖像和肖像权

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特征:可辨认性,专属性,财产性。公民对于自己的肖像有制作权,使用权,还有保护肖像完整,禁止恶意损毁的权利。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就是自然人所享

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

新闻媒介使用肖像分析

广告使用:新闻媒介以盈利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广告中使用。

新闻报道中使用:1公共利益需要2肖像人默认同意3肖像淡化

其他使用:1插图2封面3非公共事务报道

肖像权与其他权的竞合

肖像权与著作权,肖像权与名誉权,肖像权与人格尊严,肖像权与隐私权

5.5:新闻侵权的责任和救济

新闻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

1作者,表达者:职务行为一般不承担责任,职务作品:新闻出版单位自身所属的记者编辑的作品,在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并体现了岗位职责要求的作品,又本媒体发表。

2新闻单位3重述者:转载,摘编,翻译,改编,表演4新闻源5内参6印刷者,发行者7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新闻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方式

更正与答辩

精神抚慰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3赔礼道歉

赔偿损失:经济损失赔偿,

精神损失赔偿1请求精神赔偿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2重申赔偿精神损害只是辅助

的责任方式3对确定精神损害的赔偿金额规定了六项因素:侵害

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

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

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8:新闻传播活动与著作权

版权即著作权,是作者或出版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法定权利。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在中国,按照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在学理上,根据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及邻接权

8.1著作权的基本内容

著作权的客体

是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她必须具有独创性,复制性(也就是可以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著作权主体

作者

法人或其他组织:报刊的社论,评论员的文章。

不是作者的自然人或组织:接受转让,赠与,继承以及通过委托获得他人的著作权

国家

有些作品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主体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它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是所在单位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什么是职务作品?首先,职务作品的作者,应是同本单位存在着隶属关系、具有一定的执委职责的人员。其次,职务作品应是有关人员接受上级布置,或者虽然上级并未布置、但是属于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应当完成并且体现了岗位职责要求的作品。最后,职务作品应

当是供本新闻单位使用的,或是发表在自己的媒体上,或是由本单位向外发稿。)演绎作品的著作权,汇编、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的人对演绎作品具有著作权。

汇编作品和其中被使用作品的著作权人: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汇编人享有。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人: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人:著作权由制片享有。作者可以单独行使自己对作品的著作权。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由委托人的合同规定。否则属于作者。

著作权的各项权利

著作权的人身权

发表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

署名权:标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署名权是著作权中的基本人身权。

修改权:修改或者授权他人进行修改

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著作权的财产权利

使用权

获得报酬权: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摄制,改编权,翻译,汇编,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著作权的使用许可和转让

许可

专有许可转让:独占性使用

非专有许可转让:共享性使用

转让

包括对前列各项著作财产权的部分转让或者全部转让。

8.2著作权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

时事新闻,但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则不单纯是事实消息,作者拥有完整的著作权。

时事新闻的作者由于投入了劳动,因此具有财产权。

合理使用(不需要支付著作权人报酬)

为学习,研究,教学科研目的而使用

为新闻传播使用:范围是新闻媒介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其他公益使用

免费表演

特定群体使用

法定许可使用(需要支付著作权人报酬)

报刊互相转载法定许可

电台电视台播放法定许可

录音制作者法定许可

教科书出版法定许可

网络传播法定许可

8.3传播者的权利

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意思是与著作权邻近的权利。邻接权是在传播作品中产生的权利。作品创作出来后,需在公众中传播,传播者在传播作品中有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亦应受到法律保护。在我国《著作权法》中,邻接权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制者权和广播电视组织权。

分类:

1出版者权

2表演者权:人身权,财产权

3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4广播组织权

5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传播者权利

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名词解释 1、舆论监督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2、名誉权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 3、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私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 4、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公开真实意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参与活动 5、抗辩事由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6、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不能直接作用于受众,影响他们的想法,但是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安排议题和提供的信息来影响受众 7、有偿新闻在新闻活动中,由采编人员介入的一切以金钱或者金钱等价物交易的行为 8、新闻侵权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9、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简答 1、记者需不需要暗访,要考虑哪几点? 答:1所要获取的信息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重要性2 一切获取信息的其他方式都无济于事3披露该事件而阻止的危害明显大于因采取欺骗手段而引起的危害的 2、隐性采访的合理运用? 答:1不得做为常规方式使用,使用了要向上级报告 2 隐性采访的内容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利益的重要性 3 不得伪装特定身份如公安、政府官员 4 不得为了获取证据对采访对象进行诱导 5 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 6 进行暗访之前尽量告知上级部门,获取上级的配合 7 隐性采访结束后,应对一些不宜公开的内容进行技术处理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事实的存在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4、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3导致损害结果的出现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5、新闻侵权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报导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3报道内容是真实的,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 6、什么是新闻侵权,其特点是什么? 答: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其特点是1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造成侵害,其中由以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2从传播方式上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3从后果上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教学目的: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回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新闻起源也慢慢出现,同时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了解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 新闻起源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早期的信息传播体现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导入】:上节课跟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什么是历史以及新闻的概念,简单介绍了新闻史的几个分期。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回顾一下新闻的三个概念,以及新闻史的几个分期。【提问】 总结,从新闻史的四个分期我们知道,其实新闻的出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同进行了,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闻才将出现。因此,在了解新闻起源之前要对人类发展进行掌握,并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对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发展进行一个探讨。 【新授】: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在新闻起源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加以简单概括。 从猿到人的演变 人类进化的谱系大致如下:埃及古猿(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是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猿类化石),此后分化为两支,猿科和人科。人科的演变序列是腊马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方古猿(500~100万年前)——直立人(300~30万年前)——智人(30~1万年前) 恩格斯认为直立“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在直立人的晚期和早期

智人阶段,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恩格斯又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因为不仅因光明驱散了黑暗和愚昧,熟食加快了大脑进化,开始产生了语言,人类告别野居进人了洞穴,可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而且这件事还标志着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动物只会利用自然而人却会改变和支配自然。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遍布全球,从最初时候的十几万发展到了上百万,人种开始分化,人类创造了石器(打制石器)进行狩猎,创造了壁画文化,有了原始的社会组织血缘家庭和氏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了。 农业革命与四大文明发祥地 大约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方位革命。农业革命的标志是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原始人无论是采集还是渔猎,都没有摆脱依赖天然食物链而生活的历史,这一切在农业革命中结束了,它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了。耕种补充或取代了狩猎,饲养家畜、栽培植物成为生存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并开始进入了定居和新石器(磨制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结构也开始发展。地球上的人类在缓慢地发展到了上千万人的时候,拉开了自然史过渡到文明史的序幕。 文明史的最早发展产生在几个居住在大河流域的人类群体中。水和火一样,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而另一个大智者泰勒斯则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因,可见自然因素在人类早期文明中的重要性。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称:“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衍生出来了。” 1.古埃及文明:大约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就出现了铜器,率先进入了金石并用时期,农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了犁耕,并且发明了图形文字。自前3500年左右统一的埃及王国建立,到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王国经历了11个王朝,那时这个地区有几百万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为了观察天象并在河水泛滥后重新测量土地,埃及的天文学和数学发达,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公元前4000年就把一年定为365天,他们很早就知道了10进制计数法,金字塔、木乃伊至今仍是人们无法解释的惊人成就。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禁止非法出版【P30】 定义:未经批准的出版物和出版活动都是非法的。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 1.非法出版:非法出版物是指未经批准印制的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的七种形式: 1)伪称根本不存在的出版单位印制的出版物 2)盗用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名义印制的出版物 3)盗印、盗制合法出版物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销售的出版物 4)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不署名出版单位或署名非出版单位的出版物 5)承印者以牟取暴利、非法利润为目的,擅自加印、加制的出版物 6)被明令解散的出版单位的成员,擅自重印或以原编辑部名义出版的出版物 7)其他非法出版单位印制的供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2.非法出版行为及处罚 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 新闻传播与肖像权【P51~53】 1.定义: 肖像:是公民以面部为中心的形态和神态的客观表现形式 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1)一般的侵权行为: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侵害他人肖像权;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侵害他人肖像权 2)网络上的侵权行为 移花接木:是将别人的照片作带有商业目的甚至是色情目的的使用,不仅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更有可能触犯他人隐私权。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指故意拍摄、制作丑化自然人形象的作品的行为等 擅自创制他人肖像:是指未经肖像权人许可,改编、创作他人肖像也构成侵权 以上侵害肖像权的方式往往并不单独运用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 A.对于当于国家领导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演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为了报道其活动和事迹 而使用其肖像,不构成侵权 B.使用参加集会、游行、仪式、庆典或其他公共活动的人的肖像 C.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D.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E.为了行使正当舆论监督而使用他人的肖像 F.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G.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这种使用是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而进行的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第三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一、概念题 1.曾格案件[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200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曾格案件是指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

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3.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 答: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4.塞缪尔·亚当斯 答:塞缪尔·亚当斯是波士顿和整个殖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他于1772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哈佛毕业生,是殖民地当时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首先来自于他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依据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 手机——接近人类最本初的传播。 绪论 WHAT WHY HOW 什么是新闻? 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 “人咬狗,狗咬人” 采写(录摄)、编(播)、评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董桥 什么是传播?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要素:传者、内容、受众、媒介、效果(反馈)

历史是什么? 过去? 往事? 记忆?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历史绝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僵死知识,而是融汇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的记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李大钊 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和理解,我们···· 课程重点 媒介——Channel 媒介发展变化的历史及成因 史:报纸、广播电视、数字媒体

论:新闻传播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及相互关系、媒介演化的脉络和传播生态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要学新闻传播史? 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学习新闻传播史是为了理解现在新闻业的发展状况,并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服务 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坐标 强调两点: 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知识。要学会的是如何用历史的方法(也就是历史性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以及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标。 重要的是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整体脉络和主导倾向,理解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本因素。 绪论

古代新闻传播 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报业 政党报刊西方现代包哦也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金林高教 外国新闻事业史邓超然等人大 推荐: 《美国新闻史》爱默生新华 《西方媒介史》让纳内广师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三联(重点推荐)《历史研究》汤英比商务 《历史的话语》汤英比等广师 课后思考 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是什么?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媒介的基本理想是什么?

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全球新闻传播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作者:李彬 1、Page 10 现代史学的一大趋势,是向文学靠拢或回归。历史与文学的联系本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史传往往具有鲜明生动的文学意味,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妨当文学作品看待:如《史记》等。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历史学著作一直有两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一种主要是学究式和股东式的,另一种则本质上是文学式的。” 2、Page 22 前三节小结:英美法三国革命犹如一部主题连贯的奏鸣曲。其革命报业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条生死攸关的战线,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这里殊死搏斗。第二,在宣传鼓动方面,报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大革命营造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对激发广大民众的斗争热情,促使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也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第三,革命报业都将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当成首要任务之一。 3、Page 56 美国的三大便士报线索:煽情主义——客观真实——道德关怀——新闻纯正、议论平和 4、Page 77 法国报刊两大特色:英美报刊比较追求新闻性与商业性,法国报刊比较突出政论性和文艺性。不过法国商业报刊与英美商业报刊在以廉价面目出现这一点是相同的。 5、Page 80 而正是现代印刷媒介的普及与发展,为这种民族国家的想象提供了可能。正是由于报纸、杂志、书籍以及随后的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达,人们才可能将互不认识大的人想象为声气相通的同胞。按照黑格尔的形象说法,读报就像现代人的晨祷。 读后感: 方汉奇老先生评价这本书时说:“本书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而不失深入细致的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副有机的而非机械、整体的而非割裂的、联系的而非分离的全球新闻传播史。” 这本书通过具体史实,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各种板块,比如总结一个报人的板报思想,经营理念等等。而且对一些事物的划分不是通过事件和空间等物理维度,而是有自己划分的标准。他就会新科技的发展划分为草根阶段,精英阶段。这种划分形式很新颖。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法的基本概念: 1、法的本质: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 2、法的基本内涵: 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②国家意志的表现 ③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④由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 ⑤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二、新闻传播法规的定义: 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但也不能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四、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 1、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方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并由人民日报负责转载。 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 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3、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有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站按照 职责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 4、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 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 5、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广告发 布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五、煽动,即煽惑,鼓动。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 视、喜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打到其非法的目的。煽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论。 煽动的四个特点: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一般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2、内容的非真实性。造谣诽谤,虚张声势,夸大其事。3、表现形式的公开性。它直接面向公众,公然散布。4、有激发他人反常行为的目的。煽动的目标不是“书生空谈”,而是希望激起他人反常性狂热,采取不利于社会的行动。 六、新闻出版保密规定: 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识相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七、新闻传播如何维护公序良俗从整体把握(详见书本) 1、禁止刊载有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2、禁止淫秽色情内容。 3、禁止宣传邪教、暴力和其他危害社会的内容。 4、禁止宣扬种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 八、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侵权行为也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 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世纪

第三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1.《每日新闻》 (1)《每日新闻》是英国的第一张日报,1702年由E.马利特(E.Mallet)在伦敦创刊。其报道都译自国外报刊,没有本国消息,在它的创刊号上写明:本报创办的目的,在于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 (2)巴克利从马利特手中接办《每日新闻》后,对报道内容和版面形式均作出重大改进,如将原来的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并用地图、表格、数据以使报道内容更加明确易懂

等,《每日新闻》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2.杂志的勃兴 (1)笛福的《评论》(1704) 笛福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世界上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笛福1704创办了《评论》。《评论》可以看作是辉格党的喉舌。 《评论》上的文章如其刊名所示,全是各种各样的评论。 (2)斯威夫特的《检查者》(1710) 《检查者》(Examiner)1710年由斯威夫特创办。斯威夫特任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检查者》是托利党的阵地,充当托利党的喉舌。1714年停刊。 (3)《闲谈者》(1709)与《旁观者》(1711) ①《闲谈者》 《闲谈者》,在1709年由斯梯尔和艾迪生创办。属于文化生活类杂志。刊物每周三期富有文学趣味,面向伦敦的中、上层市民。《闲谈者》因政治原因于1711年停刊。 ②《旁观者》 《旁观者》是于1711年3月1日由斯梯尔和艾迪生合办。这份杂志每天出刊,每期一篇文章,一共是五百余期。1712年12月6日《旁观者》停刊。 (4)《绅士杂志》(1731) 《绅士杂志》创刊于1731年,一直发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历时约两个世纪。它是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杂志。这是一份月刊,每期四十二页,内容广泛,从文学到政治无所不及。《绅士杂志》的创办人,是印刷商爱德华·凯夫。

全球新闻传播史作业

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在17世纪40年代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不仅使人类社会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也为推动了当时新闻事业的发展。 首先看新闻事业狂飙突进的历史背景 英国作家H.G.韦尔斯在论及英国革命时写道,要理解新闻事业这次“狂飙突进”的影响及意义,首先需从“统治者的极端行为”谈起。 就新闻传播方面,就是对印刷出版实施严格的管制,具体体现在这三种制度 许可制,检查制,惩处制。 为了控制印刷出版活动,专制王朝成立了文具商公司,星法院。 文具商公司实为御用出版垄断组织,它使专制王朝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管制更趋严格。 星法院同枢密院、高等法院等构成英国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专制机器,特别是在 惩治印刷出版商上一直充当急先锋。 封建专制王朝是以马基雅弗利为代表的集权主义思潮漫天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一套所谓“报刊集权主义理论”(the 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正是以此为 依据,对萌芽状态的新闻事业实施控制,加以管制。 然后从新闻事业顽强的生命力 封建专制王朝的高压政策能有效扼制新闻事业的生长,但却不能扼杀它。因为,新闻事业乃是生机盎然的新文明的表征,即使备受压抑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革命爆发前的舆论准备阶段,新闻事业更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正像F.基佐在《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里描述的:“英格兰在1636年间,小册子满天飞,它们反对宠信天主教徒,反对宫廷的一片混乱,特别是反对劳德与主教们的独裁苛政。星法院严惩这样小册子的出版已经不止一次,可是现在小册子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多,都是十分激烈,传播得十分广泛,人们又还急于先睹为快。”(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具备了上述的两个条件,在结合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报业时期来临,具体分为两个时期:革命时期和复辟时期 1642年出版了2 000多份小册子。1645年发行了700多份报纸。在1640年到1660 年之间,小册子和报纸加起来一共是2.2万份。 随着《国会纪要》这类报刊大量涌现,英格兰这个时期刊行了许多小册子,有的是公家刊行的,亦有不是的,它们风行于全国各地其中关于政治、宗教、历史问题、新闻、宗教经论无所不谈,此外还有计划、建议,还有骂人的文章,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无论什么问题都有人提出来讨论。 影响:新闻事业的这次“狂飙突进”,不仅使报刊数量激增,影响扩大,还导致现代报刊的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插图、广告等纷纷问世,从而使报刊逐渐从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广告人》(Public Advertiser)的创刊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是第一份纯登广告的报纸,昭示着新闻事业的商业化趋势 在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有个思想家跟他的文章闻名于后世,这就是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如果说“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是专制政体钳制新闻事业的依据,那么出版自由的思想就是现代新闻事业顺畅发展的根基,而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便是为此根基奠下的第一块 基石。 T·卡莱尔评价:弥尔顿是那种有创见的先知,思想家,精神领袖,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北美独立战争的爱国者,以及革命的仁人志士,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复辟时期 在当时使得人们不得不再度采用已被淘汰的传播手段,如新闻信一一“古老的手抄新闻信札

整理版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全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答案(总论篇) 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 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如何? 三、简述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是怎样的? 《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是哪些?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163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欧美其他国家较早的主要日报有: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有何共同规律?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雅致,发展进程缓慢。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进行论争,这就是史称的政论报纸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2)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六、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业进程如何?他们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2)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七、西方各国报业为什么都经历了正的报刊时期?政党报刊有何特点?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其原因是:1)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2)报刊对政党不得已的经济依赖。 这些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1)政治上有明显倾向;2)内容上侧重时政新闻和言论;3)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八、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他们有何共同特点?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7世纪

第二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印刷与印刷新闻 1.纸张与印刷机 (1)就欧洲的情形而言,纸张与活字印刷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前者在14世纪,后者在15世纪。 (2)纸张普及为印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纸张,就不可能有印刷。 (3)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古登堡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宗旨乃在破除罗马教廷对人们精神的专横统治,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转向《圣经》。早期印刷物的四分之三差不多都是《圣经》。 (2)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新闻事业的原始形态也便开始孕育、萌芽、滋生。15世纪下半叶已有印刷的新闻传单流行,如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 (3)16世纪后,又开始出现印刷的小册子(pamphlet)和新闻书(news-book)。它们比原始的传单又进了一步,不但信息的容量增加,而且逐渐趋于定期发行。 (4)印刷开创了第一个记者职业、第一个文学敲诈者、第一个色情作品的批量生产者,这三种身份全部集中在皮特罗·阿伦提诺一人身上。 (5)除这些简易的印刷新闻物之外,在新闻事业的初期还能见到以月刊、半年刊及年鉴形式出现的印刷品。 二、新闻事业的萌芽 1.荷兰 (1)最早的一批定期报刊兴起于欧洲西北部的尼德兰(约当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德国,继而由此扩散开来。 (2)17世纪时,“大多数法国报纸都是在荷兰印刷的,在那里,它们享有当地报刊所没有的自由权利。这一类报纸被统称为‘荷兰的报纸’”。 (3)当时的荷兰报纸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被译成外文远销海外。如最早的英文报纸、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通讯社概述 1.通讯社的成因 (1)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2)通讯社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它和商业报刊一样,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3)通讯社的出现,为报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从而使以新闻为主的商业报刊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世界性通讯社的拓展,才使全球新闻传播开始真正形成。新闻传播领域的生产和消费,也开始呈现彼此分离的趋势。

(4)伴随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步化、标准化、一律化等趋势,新闻传播也告别小农时代的各行其是,而越来越趋于统一一律的专业化操作,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日渐盛行的所谓“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其中包括一系列专业理念、职业操守、行业技能等。 2.通讯社的种类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讯社分为三类。 ①国际通讯社。比如,过去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等所谓四大通讯社。 ②国家通讯社。比如,新华社、德新社、安莎社、共同社等。 ③专业通讯社。 (2)专业通讯社中最典型的,当数美国的“辛迪加”——又称为“特稿辛迪加”、“报业辛迪加”等。 ①辛迪加是英文syndicate的音译。所谓syndicate,是指向若干媒体同时出售特稿供同时发表的组织。 ②它与一般通讯社的最大区别在于:辛迪加主要提供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特稿,故有“特稿辛迪加”之称;而一般通讯社的主要产品是新闻,以及新闻类材料如背景分析、人物专访、新闻评论等。 ③辛迪加必须获得材料,然后把材料进行编辑(指书写材料和连环漫画),再送去制作。制作人员将稿子准备就绪,发送各媒介机构。 ④专业通讯社主要仰仗专栏作家。专栏作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姑且称之为“精英型”(elite),另一类姑且称之为“大众型”(mass)。精英型的专栏作家,以沃尔特·李普曼等为代表。

新闻传播法规期末考试大纲

名称解释 1、新闻传播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传统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3、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即新闻传播法规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法律、判例、习惯和条约等。 4、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新闻传播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5、媒介审判: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媒介审判具有两大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制原则。 (2)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 6、煽动,即煽惑,鼓动。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视、戏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其非法的目的。 7、依照法定程序确定:是指国家赋予一定管理职权的单位,根据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对该事项才能作为国家秘密受国家有关法规的认可和保护,特殊情况下,需经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审定后,确定为密或非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 8、所谓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简而言之,是指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密切相关的保守国家秘密的一切活动。 9、所谓泄密: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10、窃取:是指使用秘密手段盗窃属于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资料或物品的行为。 11、刺探:是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手段,非法探知国家秘密或者情报资料的行为。 12、收买:是指用金钱、色情和其他物质利益等手段向掌握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人员获取国家秘密或者情报资料或者物品的行为。 13、非法提供:是指国家秘密持有者或知悉者非法出卖、制服、告知其他不应知悉该项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人的行为。 14、故意泄密行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家机密失控、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损失的结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这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地违反保密法规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15、过失泄密行为,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泄露国家机密的后果,却因思想麻痹、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已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后果的行为。 16、淫秽出版物:淫秽出版物是指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具有下列内容之一,挑动人们的信誉,足以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艺术价值或各学价值的出版物。其他淫秽物品:包括具体描述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地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电子信息和声讯台语音信息。 17、制作:是指编写、摄影、绘画、录音、录像等行为。 复制:是指用印刷、影印、翻拍、翻录等手段使淫秽物品从意见变成许多件,从少量变成大连。 出版:是指以书籍、报纸、杂志、图片、音像制品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出售,不管是合法的形式,还根本是非法的。 贩卖:是指通过购入、销售淫秽物品赚钱的行为。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篇 第一章: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史”,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依据恩格斯的分析,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如下: 1)世界地理大发现时的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之后则示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欧洲大陆王权削弱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市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问你话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18~19世纪,现代报刊编辑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1.7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1665英,1702俄),或者特许少数网全新人的出版商出版报刊(1631法),对报刊内容实行书包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形式书报检查。 此时期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任何批评,越是事实,越是诽谤),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期)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这种情况的典型国家是美国(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约60年),其他西方国家的党报时期语商业报刊并存时期,有时相当长。

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

新传法 1.法: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与政策: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即关于行动方向和原则的指导性·规范性的规定。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法是成熟稳定的政策,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政策 3.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一整套严密的人民司法制度,包括检察制度·审判制度·侦查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正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 4.新闻传播法规: 广义: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识的,用以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规范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狭义: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5.报刊出版禁载内容管理: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完整的,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6.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素: (1)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2)行为人传播了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3)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7.新闻传播与司法的关系:一致性,矛盾性,必要性 8.媒介审判: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的后果两大负面影响:一是亵渎了法治原则,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审判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奋的舆论氛围,二是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 9.司法审判: 10.新闻传播机构活动受法律规范外还受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机关行政手段调控,对新传机构与媒体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传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手段 11.外国常驻记者是指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外国短期采访记者记者团到中国采访,应向中国驻外使馆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到中国使领馆办理签证 12.台湾记者始于1987年9月到大陆采访,首派《自立晚报》徐璐·李永得 13.广播电视播出程序监管: (1)设台的主体资格确认(2)登记事项变更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