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_白鲸_的两个译本比较_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白鲸》的两个译本比较

———兼谈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

文 军1,曲 艺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摘 要:翻译究竟应该等值还是再创造这一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译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认识又往往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有所影响。本文从不同层面对《白鲸》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度原则,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等值;再创造;译者思想;译文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3)06200632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T ranslation V ersions of Moby Dick

—With a B rief Comment on T ranslator πs Thoughts on T ranslated T exts

WEN J un 1,QU Y i 2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 :It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s that whether translation should be e quivalence or recre 2ation.Translator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will inevitably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ir translating processes and their translated text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wo translated texts of Moby Dick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proposes that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is to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ness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equivalence and recreation ,and to combine them in a better way.

K ey w ords :equivalence ;recreation ;translators ’thoughts ;comparison of translated texts

翻译究竟是等值还是再创造在文学翻译理论中

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等值翻译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把原作及作者放在首位,遵循原作的风格,再现原作的内容,甚至尽可能保持原作的语言结构”,而再创造翻译主张“文学翻译应该是建立在原作基础上的创作活动,译者可以充分展示主体特点,利用译文语言优势,努力创造出比原文更精彩的文学作品,为此可以不惜牺牲原作的语义结构,改变原作的艺术风格”。(姜秋霞、张柏然,1996)不同的译者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又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以及翻译作品。本文拟就《白鲸》的两个译本为例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体会。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巅峰之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高超的艺术功力。它不仅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而且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译成了多国文字。仅在中国就先后出现了至少五六种译本,本文所选取的是杨善录的译本和姬旭升的译本。

要分析译者的思想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两位译者是如何看待原作及翻译的。杨善录在《译者的话》中写道“这本巨著综合了他(梅尔维尔,笔者注)文学创作技巧的各个方面”,认为《白鲸》不仅融会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受到了戏剧和诗歌的明显影响,还带有强烈的寓言色彩。虽然杨先生并未谈及他对翻

收稿日期:2003-03-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批评概论》的部分成果(01B YY 030)作者简介: 1.文 军(1957-),男,四川大竹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英语》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词典学、外语教学; 2.曲 艺(1979-),女,山东牟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26卷 第6期 2003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6 No.6 Nov.2003

译的看法,但他所遵循的无疑是出版社在《出版前言》中所要求的“译风严谨,文笔流畅,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译本的经验,力求既保持原著的风采,又在叙述表达上具有新的风格”。姬旭升先生认为“梅尔维尔的《白鲸》是伟大的作品,是

力量和思想的所在,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史诗之作”。在谈及翻译时,姬先生在《译序》中写道:

不管是文学的创作也好,外国作品的译作也好,作者和译者都是作品中的又一个人物,虽然他没有出现在读者面前。

只有把自己融入其中,你才能感应其中和

反映其中。

所以任何一个作家和翻译家都应该是一个激情主义者,而不是机械主义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译本是在不同的翻译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杨先生力求“译风严谨”,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具有新的风格”,而姬先生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则把自己作为“一个激情主义者”“融入其中”,“感应其中和反映其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杨先生追求的是等值基础上的再创

造,而姬先生则把再创造置于等值之前,认为译者也应该在译作中得到体现。下面我们将就两部译作中的具体实例来分析翻译思想对译作的影响及其效果。 首先从整体来看,杨译比姬译更为完整,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白鲸》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献词”中,梅尔维尔将此书献给了霍桑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钦佩之情,这就对读者有一个提示作用,进而去了解霍桑在《白鲸》的写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语源”和“选录”中,梅尔维尔提供了大量有关鲸鱼或捕鲸的资料,从而将小说置于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中,增强了作品的气势,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杨译从“献词”到“语源”、“选录”,乃至“原本序言”均给出了译文,而姬译却仅有小说的主体部分,“献词”、“语源”和“选录”一字未译,大大削弱了原作的规模和气势。笔者以为虽然在翻译中允许一定的删节,但翻译既然是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信息传递的文化活动,那么译者最好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译本,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使读者拥有更大的阅读和理解空间,而过多的删节往往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甚至扭曲。

两部译作在各章标题的翻译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白鲸》各章的标题并不长,绝大多数都是

名词或短语,因此如果在翻译中追求等值的话,只可能是按单词或短语逐字翻译。杨先生采取的正是这一策略。这么做看似简单,毕竟不会产生大的失误,但也正是因其简单而难以有较大的成就,难以体现出译者的水平。姬先生则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

部分章节重新拟定了标题,可以说追求的是原著基

础上的再创造。这么做难度较大,往往会导致对原著的偏离,但如果把握得好的话,却可以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是两部译作中对部分章节

标题的不同翻译:章 数原文标题

杨译姬译第7章The Chapel 小教堂生死之念第16章The Ship 船

“裴廓德”号第19章The Prophet 预言家以利亚

第58章Brit 小鱼专横的海洋第119章

The

Candles

蜡烛

力挽狂澜

在第7章中,以实玛利(故事的主人公和叙述者)在一座捕鲸者教堂内见到了捕鲸者的墓碑,并因而产生了对生与死的思索和感慨。原著以地点为标题,杨先生直译为“小教堂”,而姬先生译为

“生死之念”。笔者以为两种译法各有千秋,杨译自然更贴近原文,但姬译也很好地概括了该章的内容与内涵。第16章叙述的是以实玛利第一次登上“裴廓德”号的经历,因此“The Ship ”指的应该是“裴廓德”号。原著的特指是由英文定冠词the 完成的,但汉语中却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杨译中仅仅将ship 翻译为“船”,而没有把the 翻译出来,相比之下,姬译似乎就稍胜一筹,索性点明是“裴廓德”号,干脆利落,简洁明了。但这样做有时也会存在不足。例如第19章The Prophet 和第16章一样,此处的the 同样是特指以利亚这个人,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可能许多读者都不知道《圣经》中的预言家以利亚,不如直译为“预言家”更一目了然。虽然第19章和第16章具有相同之处,但是应该区别对待,既不能生搬硬套,逐字死译,又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第58章Brit 的字面意思是“小鱼”,该章借小鱼描述了海洋的宏大无情以及人类的渺小脆弱。仅就该章来看,译成“专横的海洋”倒也未为不可,但如果注意到前后章节的联系,就会发现译成“小鱼”更为妥帖。因为前几章的命名均与鲸鱼有关,而后一章

Squid 意为乌贼鱼,这就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宜分开看待。与此类似的还有第119章The Candles ,此处的“蜡烛”指的是燃烧的桅杆,在小说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象,而译成“力挽狂澜”则仅仅体现了

?4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情节,而且是姬先生所理解的情节。因为该章中船长亚哈迫使萌生退意的众人继续追剿白鲸究竟是力挽狂澜还是执迷不悟尚有待探讨。因此笔者以为姬先生此处的翻译不仅与原文相差甚远,而且导致了原文风格的改变、思想的扭曲和意象的破坏。此外,姬译的一大特色就是归化法的运用,大量采用汉语的成语、格言来传达原著的内容,有的使用得恰到好处,但也有的较为勉强,而且还存在着过多过滥的倾向,诸如“运筹帷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甚至连“拨乱反正”都用做了标题,这往往会导致“文化错乱”,模糊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笔者以为,在翻译中不论是等值还是再创造都有一个“度”的问题。首先,译者要明白何时应该追求等值,何时应该追求再创造。其次,译者要明白在多大程度上追求等值,在多大程度上追求再创造。最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效果,不仅要关注章节的内容,更要关注上下文的联系,做到从整体上理解,从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翻译。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两种译本对小说正文的不同翻译。首先选取的是小说的开篇。

Call me Ishmael.Some years ago—never mind how long precisely—having little or no money in my purse,and nothing particular to interest me on shore, I thought I would sail about a little and see the watery part of the world.It is a way I have of driving off the spleen,and regulation the circulation.Whenever I find myself growing grim about the mouth;whenever it is a damp,grizzly November in my soul;whenever I find myself involuntarily pausing before coffin ware2 houses,and bringging up the rear of every funeral I meet;and especially whenever my hypos get such an upper hand of me,that it requires a strong moral prin2 ciple to prevent me from deliberately stepping into the street,and methodically knocking peopleπs hats off—then,I account it high time to get to sea as soon as I can:This is my substitute for pistol and ball.With a philosophical flourish Cato throws himself upon his sword;I quietly take to the ship.There is nothing surprising in this.If they but knew it,almost all men in their degree,some time or other,cherish very near2 ly the same feelings towards the ocean with me. (Melville,1984:11)

杨译:就叫我以实玛利吧。许多年前了———别管它究竟是多少年———那时,我的钱袋里没有钱。海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儿引起我的兴趣,我想我还是出去航行航行,见见世界的水域。这是我驱逐忧愤、调剂精神的方法。每当我觉得嘴巴变得冷酷,灵魂像是潮湿的十一月天,淋着淅沥的小雨时;每当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驻足在棺材铺门前,尾随在送葬的队伍之后时;尤其当我的忧郁症占了上风,需要强烈的道义才能制止自己蓄意闯上街头,把人们的帽子一顶顶掀掉时———我便感到我得尽快地到海上去。这是我的手枪和子弹的代替品。昔日的加图以哲人的达观扑向了自己的尖石,我则悄悄地登上了海船。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差不多所有了解大洋的人都会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大洋产生同我完全类似的情感。(杨善录,1997:1)姬译: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得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

这已是我惟一的去处了。

每当我心烦气躁,肝火直升脑门时;每当我心忧绪乱,眼前一片11月的愁云惨雾时;每当我身不由己,跟着不相干的送葬队伍走向墓地时;每当我忍无可忍,马上就要在街上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时,我都得赶紧去出海!

只有出海可以阻止我对自己举起枪!

我没有伽图那一边吟诵诗歌一边拔剑自刎的勇气,只能悄悄地走上船去。

怎么样,朋友,你有类似的感情经历吗?我始终相信,不论是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他都会对海洋产生类似的情绪的。

噢,我的姓名!其实这无关紧要,好了,你就叫我以实玛利吧。(姬旭升,1999:1)

杨善录先生的翻译基本忠实原著,从内容、风格到句式结构都力求与原文一致。在这一点上,杨先生可以说做得是比较成功的。不但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内容与风格,同时也并没有忽略译文的可读性,基本没有造成读者阅读上的困难。但也还存在某些不足,例如“嘴巴变得冷酷”的说法有点让人不知所云,而且与原文的“about the mouth”也不甚相符,而将“having little or no money in my purse”译成“我的钱袋里没有钱”也不够确切,倒不如姬译中“我的钱包瘪瘪的”来得生动形象。

姬旭升先生的再创造成分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原文的行文结构基本被推翻,将一个整段分为了7个小段。这么做的确使译文更有力度,更有“激情”,但笔者以为经过这么一改,原文的风格意韵已经荡然无存。另外,原文的第一句话“Call me

?

5

6

?

第6期文 军,曲 艺 《白鲸》的两个译本比较

Ishmael.”被移到了该段的结尾。事实上,《白鲸》的开篇第一句话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开头语。短短3个字不仅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叙述者,同时还极具戏剧效果,遗憾的是在姬译中这一点丝毫未能得到体现。其次,姬先生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删节、改写、甚至增添。例如“never mind how long precisely ”和“growing grim about the mouth ”等都没有译出,却加入了“怎么样,朋友,你有类似的感情经历吗?”以及“噢,我的姓名!其实这无关紧要,好了……”等原文没有的句子。这么做的好处是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却无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文的叙述口吻和风格。最后仍然是前面曾提到的归化法的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大量采用口语化、语气词以及四字成语等来进行叙述。姬译在措辞上尽量口语化,例如钱包“瘪瘪的”,陆地上“没什么好混得了”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语气词的多次重复出现虽然更容易直抒胸臆,表达激情,但同时也损害了原著的叙述口吻和风格,减弱了原著的艺术性和严肃性。四字成语的运用在那个长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不足100字的译文中总共用了6个四字成语,占了篇幅的四分之一。这使得原本就大大偏离了原文的译文更加汉化,完全丧失了原著的风格和意韵。

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到书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同一人物在不同译者的笔下往往呈现

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下面是两位译者在第29章中描写船长亚哈的翻译片段。I was struck with the singular posture he main 2tained....His bone leg steadied in that hole ;one arm elevated ,and holding by a shroud ;Captain Ahab stood erect ,looking straight out beyond the ship πs ev 2er 2pitching prow.There was an infinity of firmest for 2titude ,a determinate ,unsurrenderable wilfulness ,in the fixed and fearless ,forward dedication of that glance.Not a word he spoke ;nor did his officers say aught to him ;though by all their minutest gestures and expressions ,they plainly showed the uneasy ,if not painful ,consciousness of being under a troubled master 2eye.And not only that ,but moody stricken A 2hab stood before them with a crucifixion in his face ;in all the nameless regal overbearing dignity of some

mighty woe.(Melville ,1984:120)杨译:那单一不变的姿势,给我的印象极深。……亚哈船长的鲸骨腿牢牢地插在那个洞孔里,他抬起一只胳膊,抓住一支侧支索,直挺挺地站在那里,遥望着那颠簸不停的船头的远方。他那凝结、

无畏、专注向前的目光里,含有无限的坚定和刚毅以及一种坚不可摧的任性。他一句话也不说,他的几个下司也不跟他说一句话,不过,从他们各种最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上,人们能明显看出,他们有一种虽不是痛苦却饱含忧虑的神态,因为他们感到总有一双烦恼的眼睛在盯着他们。不仅如此,而且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忧心忡忡的亚哈,脸上似乎摆着一种苦刑,某种巨大的悲痛赋予他满脸难以言喻的威严。(杨善录,1997:115-16)

姬译:亚哈船长的姿态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把那只鲸颚腿插在甲板上专为他钻的镟孔里,手扶船栏,身体笔直,目光犀利地盯着前方的海面。

这个姿态之中隐含着一种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精神,一言不发之中有一种指挥一切的力量。甲板上的水手们分明地感受到了这种力量的压力,紧张地忙碌着,各司职守,不敢稍有懈怠。

如果说亚哈船长的姿态之中所隐含的力量让人畏惧的话,那么他眼神之中的抑郁和悲愁就更增添了他凛然的尊严,这说明他不仅有威严之力而且有可敬之德。(姬旭升,1999:88)

亚哈船长在《白鲸》一书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在梅尔维尔的笔下,亚哈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却又复杂难辨,高深莫测。多年

来,评论家对此众说纷纭,却始终莫衷一是。可见《白鲸》中的亚哈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是一个多面

体。在杨译中,亚哈“坚定”、“刚毅”而又“任性”,尽管“忧心忡忡”,但在下属面前仍有着“难以言喻的威严”,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和性格刻画做了铺垫。

但是,姬译则不同。姬先生认为“亚哈……是一个英雄,一个为了既定目的殊死奋斗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英雄”,(姬旭升,1999:5)因此在他的翻译中,亚哈不仅“坚定不移、无所畏惧”,而且“有一种指挥一切的力量”,尽管“抑郁和悲愁”,但这非但无损于亚哈的英雄形象,反而“增添了他凛然的尊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这说明他不仅有威严之力而且有可敬之德”。如果说“威严之力”在原文中还勉强有迹可循,那么“可敬之

德”则纯粹是姬先生基于自身的理解认识对原文做

的添加了。姬先生在《译序》中写道“亚哈担起了

进击自然的使命,他赢得了所有勇敢的人的尊敬和爱戴”,因此,在他的笔下,“裴廓德”号上的水手们“紧张地忙碌着,各司职守,不敢稍有懈怠”。

?6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但在原文中,这些水手们“plainly showed the un2 easy,if not painful,consciousness”,按杨善录先生的翻译,就是“有一种虽不是痛苦却饱含忧虑的神态”,而姬先生却对这一句描述水手内心感受的话避而不译。即便是在这寥寥几句对侧面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可看出译者对原著的不同理解和把握。

姬旭升先生在翻译《白鲸》时的再创造不仅体现在对个别语句或段落的翻译之中,而且还体现在对原文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的改造和变异。例如原著第111章、第114章以及第132章的开头部分与其他章节在形式上并无不同。但在姬先生的译文中,它们却是以自由体诗的形式出现的。姑且不论译文质量的好坏或是自由体诗是否能够更好地表达原著的思想感情。这一大胆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相对于其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手法,姬先生对细节的把握明显做得还不够,以第132章中的一节为例: ...From beneath his slouched hat Ahab dropped a tear into the sea;nor did all the Pacific contain such wealth as that one wee drop.(Melville,1984:491)杨译:一滴泪水从亚哈那耷拉着的帽子里边落了下来,掉进了海里;整个太平洋还从来没有装过这一小滴泪水所包含的重大价值咧!(杨善录,1997: 514)

姬译:他苦涩的眼睛里流出一滴泪水/直掉进微微荡漾着的海里/可对于浩瀚的太平洋/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姬旭升,1999:453)

亚哈望着海面上的景色,一时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不禁滴下了一滴泪珠。正是这滴泪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亚哈的人格,使读者认识到在坚强、威严的亚哈背后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亚哈。因此,这滴泪珠的价值是巨大的,甚至于整个太平洋所蕴涵的财富也无法与之相比。姬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明显出现了偏差。

最后,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位译者对《白鲸》结尾的不同翻译。

“AND I ONL Y AM ESCAPE ALON E TO TELL THEE.”

Job.

The dramaπs done.Why then here does anyone step forth?—Because one did survive the wreck.

...On the second day,a sail drew near,nearer, and picked me up at last.It was the devious2cruising Rachel,that in her retracing search after her missing

children,only found another orphan.(Melville,1984: 521)

杨译:“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约伯。

戏已收场。那么,这里怎么又冒出了一个人呢?———因为确有一个人幸免遇难。

……第二天,一艘帆船驶了过来,越靠越近,终于把我救起了。它就是那艘到处迂回巡游的“拉吉”号,在它折回来寻找那两个失踪的孩子时,想不到又找到了一个孤儿。(杨善录,1997549-50)姬译:“裴廓德”号终于不复存在了。

同它的生命一起结束的,还有这个自开始以来,一直令人震颤着的故事。

然而你一定要问,既然那个最后旋涡接纳了所有这一切,那么这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我告诉你:

有一个人,仅仅有一个人,他幸免遇难,那,就———是———我!

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给你们讲述这个复仇的故事。

……

第二天,恰恰是在“裴廓德”号沉没的那个时辰,一条船驶了过来,捞起了我。那正是我们先前碰到过的“拉吉”号,船长正在为寻找丢失的孩子们而到处东奔西闯。

他们没能找到他们的孩子,但是却找到了我———另一个失去了依靠的孤儿。

就这样,我侥幸逃脱了灾难,回来给你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姬旭升,1999:488-90)

姬译与原著的出入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卷首引语的被省略。这一句话出自《圣经》,在此引喻Ishmael逃出生天,并向后人叙述这一故事。该句的寓言色彩十分强烈,因此省略这一卷首引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说的深度,弱化了小说的气势。其次,原文中第一段只有短短3句话,姬译中却将其扩充成了6个小段,而且再次加入了译者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如“这个自开始以来,一直令人震颤着的故事”一句。笔者认为杨先生对这一段的翻译称得上恰到好处。例如将第一句“The dramaπs done.”译为“戏已收场”以及对强调语气的翻译,特别是“冒”这一动词用得极为生动形象,可谓一字传神。另外,原著中并未提及Ishmael 获救的确切时辰,可姬译中却加入了“恰恰是在‘裴廓德’号沉没的那个时辰”。(下转第78页)

?

7

6

?

第6期文 军,曲 艺 《白鲸》的两个译本比较

Care of Themselves ”:G ender and Storytelling in Washing 2ton Irving πs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J ].S tudies in S hort Fiction 30(1993):175-184.

[10]Punter ,David.The L iterature of Terror :A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to the Present Day [M ].Lon 2

don :Longman Group ,1996. 1.

[11]Ringe ,Donald.New Y ork and New England :Irving πs

Criticism of American S ociety [J ].A merican L iterature 38(1967):455-67.

[12]Roth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6010530.html,edy and A merica :The L ost World of

W ashington Irving [M ].N Y:K ennikat Press ,1976.162

-68.

[13]Rubin 2Dorsky ,Jeffrey.A drif t in the Old World :The

Psychological Pilgrim age of

W ashington Irving [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118.[14]Smith ,Greg.Supernatural Ambiguity and Possibility in

Irving πs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J ].The Midwest Quarterly 42(2001):174.

[15]Springer ,Haskell.Irving and the Knickerbocker Grou p

[A ].Columbia L iterary History of the U nited S tates [C].Eds.Emory Elliott ,et al.New Y ork :Columbia U P ,1988.230.

(责任编辑 马为民)

(上接第67页)

也许姬先生是希望加重作品的戏剧性色彩,利用这一时辰上的巧合来使读者受到更大的震动。但笔者以为虽说翻译中并不反对再创造,但是如此的自由发挥是利是弊还需再三斟酌。在原著中,梅尔维尔以“only found another orphan ”结束全文,戛然而止,余韵无穷,因此姬译中的最后一句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保守有余,创新不足;而姬译在创新上又过于自由,有时甚至完全脱离了原著。这也正是等值和再创造容易出现的倾向。等值法往往更容易传达原著的内容、思想和风格,但也容易为之所限而过于拘泥,不敢突破原文的形式进行大胆创新,而再创造则更利于译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但这又会导致与原著在内容、思想和风格上的偏离,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

误导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前面所提的对“度”的把握。不论是等值还是再创造都要确保“适度”,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参考文献:

[1]姬旭升.白鲸(中译本)[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2]姜秋霞,张柏然.是等值还是再创造?[J ]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6,(4).53-56.

[3]杨善录.白鲸(中译本)[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4]Melville ,Herman.Moby Dick [M ].Toronto :Bantam

Books ,1984.

(责任编辑 周光磊)

?87?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6010530.html,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作者:张梦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益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外事活动越来越多,与世 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英语翻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做好外宣翻译,应充分了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同时注意翻译策略。本文将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事翻译;翻译特点;翻译要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1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常态,而翻译则架起了一座人类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的变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翻译活动。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的翻译领域,外事翻译日益显其重要性。由于外事翻译中处处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此外事翻译不同于其他普通翻译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外事翻译中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国家带来不良后果,有损我国的国家尊严。 一、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外事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方针的桥梁。 1.政治性:外事活动无论大小,都涉及本国政府的立场,地位和政治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本国政府的政治立场,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外事翻译首先要具有政治上严肃性,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和政治有关的细节,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外宣翻译。我国的政治主权及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常常会在外事活动中提及。如果翻译人员政治敏锐性不强,一个小的疏忽就会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损害国家尊严。 2.时事性:外宣翻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政治的及时掌握。翻译要做到精准,就要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中,一些细节也要关注。如中方要根据对待其他国家的观点立场在发表言论时注意用表示不同感情的词汇。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 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 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 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5.Mr. 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 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 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 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 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 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 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喜爱音乐的白鲸》_教案教学设计

《喜爱音乐的白鲸》 本文是关于《喜爱音乐的白鲸》,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查看地图,找到北极,了解北极的特点,搜集白鲸及《蓝色多瑙河》的有关资料。 2、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导入课文 1、板书并齐读课题。 2、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请学生分节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zhāowánhánjiānyìngyōuyǎqìqū 召唤顽皮寒冷坚硬优雅奇迹冰区 jīngjǐlièzáozhèngfǔyuán

白鲸脊背猎人凿开政府援助 2、共同讨论该如何记住生字 3、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得好看? (练习书写) 4、重点理解词语:召唤顽皮坚硬优雅脊背 5、选词造句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 招()玩()坚()雅()区() 召()顽()竖()准()医()第二课时 一、听音乐,导入新课。 播放《蓝色多瑙河》师述:居住在海洋中的白鲸也喜欢这首曲子,它们还和这首乐曲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 二、小组讨论学习 1、读课文,说说小白鲸和蓝色多瑙河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对白鲸的关爱?找出来读一读。 4、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三、自由读课文,质疑。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跟课文讲到的内容有关的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四、学生间交流相关资料,解决部分问题。 五、老师提供“知识大餐”,供学生“点单”。 六、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七、指导朗读(听音乐读课文) 八、发散:听声音编故事。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整个课堂设计我以“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目标,将学生收集的大量资料和自己整理的大量资料作为“知识大餐”供学生“享用”,确实达到了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高巍

Vol.9No.1 2012年1月 第9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2一、引言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作者借《促织》揭露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社会现实,并以此层层深揭封建社会官吏贪残的根源。《促织》先后被翟理斯(Herbert.A. Giles )于清朝光绪年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上世纪80年 代,Denise.C&Victor H .Mair 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过,三篇译 文的翻译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本原著的多个译本进行历时分析,文化因素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的主要观点“三原则”中的“初步准则”为理论依据,从意识形态这一个变量来窥觑它是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 二、在“初步准则”下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行为并非是一种独立于其它因素之外的纯语篇操作,在翻译行为开始之前,一些已经存在的系统结构,例如意识形态、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等,都将会影响和制约将要实施的翻译行为。多元系统理论专家认为,译语文化系统的社会准则与文学常规决定译者的美学观点,从而影响译者在翻译中的抉择(Gentzler ,1992:107)。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和勒菲弗尔(Andrew Lefevere )是文化操纵学派的代表,他们指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它随时都影响或左右着译者的思维或行文,甚至连译者呼吸的空气都可能被某种莫名或无形的(意识形态)力量所操纵(Bassnett&Lefevere ,1990: 13)”。也许上述言论有些夸大意识形态的操控作用,但在某种 程度上,强调意识形态也是对研究翻译的一大进步。 图里(Gideon Toury ),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翻译的观点不同于往常的忠实对等。描写翻译学派进行的研究不是为了制定规范,而是通过描写产生译作的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作,从而分析译者的实际抉择。其中的初步原则(Preliminary Norms )探讨的是控制选材的因素,决定在某一时期选择什么文本类型或文本,通过翻译进入译语文化。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活动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翻译都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另外,译者作为社会中的人,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保证绝对中立和客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有系统的社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王晓元指出“意识形态与翻译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从翻译的动机和原文文本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删改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王晓元,2002:576)”。 (一)意识形态对三位译者翻译动机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译者的翻译动机和文本的选择上。 翟理斯(Herbert.A.Giles ,英国,1845~1935)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汉学家,曾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泰斗之一。翟理斯翻译《促织》时正值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以文兴国,大量的翻译外国的科技文献,主要代表人物有严复,但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为数寥寥。翟理斯作为一个外籍译者一直积极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在《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序言中曾写道:“为了增进西方人对中国民间故事的了解,我对聊斋的翻译可以作为一个引导,让大家了解天朝中国的习惯,习俗和社会。而且这部翻译作品也是十分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为了译入语读者,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这一点从他的翻译策略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戴乃迭夫妇,中国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很少谈自己的翻译,只是在澳大利亚一个“作家周”的座谈会上说:“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外国也应该知道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指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本译文是杨宪益先生在1982年发起并主持“熊猫丛书”系列时完成的,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20世纪90代中至7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80年代,中国文化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此时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却仍很片面,对其文化精华的深邃更是知之甚少。在翻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高潮之际,杨宪益先生的翻译动机非常明确,希望把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广到全世界,让外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从描写翻译学角度高 巍1,姚 晨2,董 琳3 (1.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3.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摘 要:文章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提出的“初步原 则”为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促织;翻译动机;翻译策略 132··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等,这些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中英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一、翻译与文化 1、翻译与文化的定义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的差异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不同,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2

幻灯片1 课后练习 ●blue films ●bluebottle ●Greenfly ●common criminal ●common informer ●hard labor ●free love ●blue-eyed boy ●bluestocking 幻灯片2 参考翻译 ●blue films 蓝色电影(×) ●淫秽电影(√) ●bluebottle 蓝瓶子(×) ●绿头苍蝇(√) ●greenfly 绿苍蝇(×) ●蚜虫(√) ●common criminal 普通罪犯(×) ●臭名昭著的罪犯(√) ●common informer 一般的告密者(×) ●职业告密者(√) 幻灯片3 参考翻译 ●hard labor 艰苦的劳动(×) ●(监禁)苦役(√) ●free love 自由恋爱(×) ●(无婚约的)自由性爱(√) ●blue-eyed boy 蓝眼睛男孩(×) ●宠儿(√) ●blue sky research/thinking 蓝天研究/思维(×) ●天马行空式的(√) 幻灯片4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1. 支谦与《法句经序》(229年)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开篇即强调了佛经翻译之难,即语言不同,语境不同,名物不同,翻译起来确实不易。幻灯片5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2.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源自其在公元382年所作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幻灯片6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三者,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幻灯片7 ●“五失本”是: ●一、佛经词序多是颠倒的,汉译时改从汉语语法,容易失本; ●二、佛经文字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汉语读者,译文作了润饰,容易失本; ●三、佛经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颂文更是翻三覆四,翻译时删繁就简,容易失本; 幻灯片8 ●四、佛经有“义说”(长行之后,另加的偈颂复述)类似汉人韵文后的“乱辞”(总结),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激发学生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纷纷”、“立刻”等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们对白鲸的关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体会人们对白鲸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人们为了解救白鲸付出的努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5 1、上课前,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美妙的乐曲。(ppt播放《蓝色多瑙河》) 2、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看着大家欣赏乐曲时陶醉的样子,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很喜欢这首曲子。不只是我们,连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动物朋友也很喜欢这首曲子,它就是(板书:白鲸) 3、了解白鲸吗? 4、老师这里也有介绍白鲸的一段话,谁来读一读!(ppt出示第一段话) 5、因为白鲸和音乐之间的缘分,我们亲切地称呼它为:补充板书 6、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5 1、自由朗读课文(1)标出自然段 (2)把生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反馈课文段落 3、反馈词语 顽皮着了慌绝望一动不动害怕成群结队 抢救发电报请求援助开出通道放音乐 7、观察这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是描写谁的?第二组词语都是描写谁的? 8、课文中白鲸和人类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三、精读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感受白鲸的贪玩3 1、这白鲸啊不仅聪明还非常的贪吃、贪玩呢,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 2、3两段。 2、它们吃着、玩着,连回家的时间都忘记了。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句话吗?(流连忘返) 3、男生读第2段,女生读第3段,读出快乐的感觉。 (二)学习第四段,体会白鲸突遇危机的慌张8 1、可是两天以后,引读第四段。这段话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白鲸的心情,你找到了吗? 2、它为什么着了慌?不仅是因为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上了,还因为这冰层来得? 3、哪几个词语告诉我们海面结冰很快?(突然、转眼)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极具海明威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自问世之初便广为流传,颇受欢迎。海明威凭该作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年,即由张爱玲女士在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首个中文译本。此后陆续推出了不下二十种中文译本,其中堪称经典的有 1957年大陆学者朱海观译本以及之后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吴劳译本。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译本中的措辞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翻译;用词;理解;风格 纵观近代及现代世界文坛,海明威总是一个显得突兀的名字,他独特的生长环境、脾气秉性和人生轨迹铸就了他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最为大众所认知的是其“冰山理论”。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而有深度,电报式行文力求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正如冰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八分之一的那一小部分。《老人与海》是其创作晚期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秉承了这种风格,并可称为其发挥的又一极致。纵观本文选取的张海玲、海观以及吴劳三个译本,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意识形态,三位大家的汉语底蕴自是不必待言,本文关注他们各自基于对作品、对故事、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各人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对作品的演义和诠释,从他们的用词派字体味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用词的精确 词是构成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作为名家,文字功底均不容置疑,但倘若将他们译文的细节放大来看,依旧会发现有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之处。这些不准确不正确或是缘于对原文文字的把握不足,或是对描述对象的不了解,抑或可能是自身的语言习惯。 1.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on him. 张译: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即使那人身上并没有鱼血的腥气或是鱼的黏液。 海译: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粘液。 吴译:就是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鳍状肢,如果碰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这人身上并没有鱼血或者粘液的腥味。 例1讲述铲头鲨是一种如何富有攻击性的鲨鱼,其中讲到它们会袭击在水面睡觉的海龟和水中游泳的人。张爱玲将“turtles”译为“乌龟”。“turtle”通常指的是生活在大海边或大海中的海龟,脚上通常长有蹼,也就是“flipper”,而通常人们理解的“乌龟”在英语中的用词是“tortoise”,是陆生的爬行类动物。鲨鱼通常生活在海中,不会到陆上发动袭击,这样的翻译便是理解上的偏颇。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1. It is flattering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too profound to be expressed so clearly that all who run may read, and very naturally it does not occur to such writers that the fault is with their own minds which have not the faculty of precise reflection. 翻译:认为自己的思想深奥,不可能表达得很清楚,让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虚荣的念头。这样的作家当然不会想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脑子缺乏精确思考的能力。 2.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翻译:他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3.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Thackeray)翻译:(当时)这个世纪刚过了十几年。六月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阴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一个肥胖的车夫带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是一小时四英里。(萨克雷)

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86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英文中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 差别。因此初看到blue films 时还以为是 那种比较悲伤忧郁的蓝调电影,后来发 现居然是指“黄色电影”!yellow dog 也 不是指“好色之徒”而是“忘恩负义之 人”的意思。红色在中文里往往跟吉 祥、喜庆,兴旺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 "红利"、"红火"、"红包",“走红”,“红遍大江南北”,"披红"、"开门红 "、"满堂红"等等。红色在中文里还象 征着女性,如“红颜”,“红粉知 己”。红在汉语中还有象征“革命,进 步”的意思,如“红军”,“红旗”, “又红又专”等等。在英语中红色虽然也有喜庆的含义,但是远没有中文里红色的象征意义强烈。此外,红色在英语中有不少贬义的象征,如在英语词典中 “red”是共产主义或共产党的同义词,表达这一意思时常常有贬意,甚至谩骂的意味。red belt指的是赤化区,而且在英语中red使人联想到的是暴力与流血。Red Brigade(红色旅)是指意大利的秘密恐怖 组织,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恐怖活动。red lining(圈红线),指美国金融机构将贫困地圈上红线,拒绝向这一地区提供住房贷款,使这些地区陷 入了更大的贫困。四.动物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 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英两 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 涵。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它象征着 权力,力量,威严,智慧等等。中国 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披 “龙袍”,坐“龙椅”,高兴时“龙 颜大悦”,发怒时则“龙颜大怒”。 在 今天,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神圣的, 翻译是在语言的平台上进行的,而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当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体系,彼此间具有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习语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 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从广义上来 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少习 语蕴涵的文化寓意在另一种语言中未必能 找到对应的表达,翻译时忌直译,死 译,需要视情况作灵活处理。例如,英 语成语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采取鸵鸟政策),如果直译的话,中 国读者还是不能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 比喻意义。又如,汉语成语 “扬眉吐 气”,如果直译成“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恐怕会贻笑大 方。 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英汉习语中的比喻体往往不同,但是两者的比喻意义相同或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即在另一语言中找出与之对应的习语。例如,英语习语“rats desert a fallinghouse”,可以用中国读者熟悉的“树倒猢狲散”来套译,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中文中的“杀鸡取卵”,在英文中可以找到对应的习语:“kill the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采用类似方法翻译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如:落汤鸡-like a drowned rat ;a poor fish-可怜虫;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似热锅上的蚂蚁;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等等 。 二.俚语俚语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和内涵最丰富的那部分语言,由于文化含量重,较难理解,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俚语意思的误解常会导致尴尬。曾有这么个笑话,有位在中国的外国客人问翻译:“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 翻译却回答说:“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 关于上厕所的俚语还有不少,如: "Last night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在别人家里作客时可以这么问:“May I use the facilities?"或 “Whatis the geography of the house?"女厕所的表达最是委婉,如dressing room (更衣室),loungge (休息室),powder room(化妆室)等。广义的俚语包括行话,如在青少年中比较流行的语言:“bur" 指头发,"flutter bum"指男朋友, "party-pooper"指扫兴的人。美国的黑社会组织经常使用的一些行话,如用juice 或 ice 指贿赂。扒手的切口语,如 moll buzzing (扒窃妇女),shorts (电车或公共汽车),hole (地铁)。这些五花八门的俚语就算对于英语国家的人自身来说也是个难以理解,令人头疼的东西,因此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更是个难题。三. 色彩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陈萍 (上海金融学院 200000)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有效的交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主要就习语,俚语,色彩,动物四个切入点列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对翻译中遇到的一些文化差异提出了恰当处理的方法。文章最后还对译者提出要求。 关键字: 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 利用率。加强机械租赁计划的管理,避 免机械设备在项目上的闲置。第三,加 强对水平运输机械台班量的控制,杜绝 签发“人情台班”。督促设备管理人员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使机 械设备尽可能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提 高完好率。 3、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遵守以下几个 原则:认真研究项目概况,提出有针对 性的施工方案,确保重点及难点处施工 的顺利安排;遵守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操 作规程,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尽量使 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4、健全项目各项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犹如身体的神经系统,协调着各方人员的行为及准则,按照可控的程序来运行。如岗位责任制、材料入库制、限额领料制、(半)成品的保护及回收制、集中搅拌制、成本分析核算制等。而以上制度的健全与维护均为项目成本的中间考核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依据,加强中间成本考核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加强风险管理风险是实际情况与主观预测之间的差异,建筑工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政治、经济、工程、公共关系和管理等几个方面。企业可以采取策略投标、合同谈判、风险共担、购买保险、风险转嫁等一些措施,防范或规避风险,而有些风险的发生对项目的成本影响甚至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在企业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怎样合理的研究及防范风险,已自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孙义.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8:11-12[2]陈宠,王宁.浅谈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05:22-23[3]王仙萍.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5,07:3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