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发布时间:2018

疾病分科:脑病科

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

(1) 头痛的诊断依据: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

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 西医诊断标准

采纳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

断标准[2] .

(1) 疼痛源自颈椎,且头部(含枕部、头顶、额部、颞部)和/或面部≥1个部位疼痛,满足标准(3) 和(4) ;

(2) 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检查证据支持颈椎/颈部软组织疾病是诱发头痛的原因;(3) 支持疼痛源自颈部疾病或损伤的证据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①临床症状提示疼痛的病变在颈部;

②诊断性阻滞(颈部结构或神经根)治疗阳性。

(4) 成功治疗致痛性的病因后3个月内,疼痛缓解。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中“头痛”的辨证分型:

1. 风寒湿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刀闭合性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采纳《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中关于颈源性头痛的针刀闭合性手术方案|3] .

1. 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 操作方法

(1) 体位

俯坐位,额下垫枕,颈部前屈;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部前屈。

(2) 体表定位

以下解剖部位有压痛并能诱发头痛反应者为针刀闭合性手术的施术部位:

①枕大神经点:枕骨隆凸与乳突尖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

②枕小神经点:乳突后缘内侧及第2颈椎棘突水平后正中点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

③耳大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④枢椎横突点:第二颈椎棘突水平两侧的骨性突起。

⑤颈椎关节突关节点:颈椎各关节突关节体表投影,棘突间隙旁开1. 5-2. 5厘米处。

(3) 消毒与麻醉

施术部位常规消毒,0. 2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每点注射1毫升,铺无菌洞巾。

(4) 针刀操作

①枕大神经点:枕大神经邻近的筋膜组织。取枕外隆凸与乳突尖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为进针点,左手拇指压在进针点处,右手持针刀使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呈外30度,左手拇指压在进针点处,右手持针刀使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腱膜,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感觉刀口接触到骨面时停止进针。轻提针刀至皮下,再依上述过程切至骨面,反复3~4次,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②枕小神经点:枕小神经邻近的筋膜组织取乳突后缘内侧及枢椎棘突水平后正中点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为进针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左手拇指压在进针点处,右手持针刀使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锁乳突肌附着区,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感觉刀口接触到骨面时停止进针。轻提针刀至皮下,再依上述过程切至骨面,反复3~4次,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③耳大神经点:耳大神经邻近的筋膜组织。取乳突尖下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进针点,左手不压迫进针点,以便准确掌握进针深度。刀口线与额状面呈45°角,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达到胸锁乳突肌表面(中等身材者进针深度约1cm) , 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1. 5cm (不必深达骨面)。轻提针刀至皮下,再依上述过程反复3~4次,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④枢椎横突点:枢椎横突处筋膜组织。取第二颈椎横突尖于体表的投影点(即压痛点)稍内侧处为进针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左手拇指紧紧按压枢锥横突,右手持针刀使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锁乳突肌,感觉刀口接触到骨面时停止进针。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轻提针刀2~3mm, 沿横突上、下及外侧缘各切割2下,使针下有

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⑤颈椎关节突关节点:颈后部各层肌肉(斜方肌、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等)、项韧带及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选择I型4号针刀,刀口线与矢状面呈外下内下45°角,在在定点处将针刀刺入皮肤,穿过浅筋膜、各层肌肉、项韧带至关节突关节骨面,然后,将针刀提至皮下再重复切割至骨面3~4下以松解各层肌肉及项韧带张力,使颈神经后支在组织中的走行环境得以改善。然后在关节突关节骨面调转刀口线方向约45°使之与水平面平行,探索寻找关节突关节缝隙,轻提针刀2~3mm至关节囊表面,再切割至骨面2~3下以松解关节突关节囊。操作完毕后出针,压迫止血,无菌辅料包扎。

(二)辩证论治

1. 风寒湿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 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 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 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特色治疗

1. 针刺治疗

颈项部取穴(翳风、风池、天柱、完骨、颈部夹脊穴等)为主,远部取穴(太冲、合谷等)为辅,取平补平泻法。取患侧风池一天柱(如双侧发病则取两侧穴位)、另取上颈部一对夹脊穴连接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2. 手法治疗

治疗目的:松弛颈项部肌肉,缓解神经刺激。

(1) 基本手法:在患者颈项部以推法、揉法、一指禅手法、擦法及叩击类手法中的一项

或几项进行操作,一般3-5分钟,使得患者局部有发热酸痛感即可,动作宜轻柔,避免过度的强刺激手法。

(2) 通调督脉法:患者可取俯卧位,医者依次在百会、风府、大椎、至阳、命门等穴行点按法,再于两侧华佗夹脊穴由颈椎点按至胸椎,可根据患者情况,从上到下顺序操作2-3 遍,最后于膀胱经循行部位行直擦法,以透热为度。

(3) 颈部拔伸法:患者仍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扶住患者后枕部,纵向用力牵引,一般持续2-3分钟,可重复2-3次,拔伸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应减小拔伸力度或暂停拔伸。

(4) 如患者枕骨下肌群紧张明显,可选用患者坐位,以一手拇、示两指分别点按住患者两侧风池穴,另一手用肘关节拖住患者下颌,垂直向上协调发力进行牵引。此法刺激量较大,用后应对患者枕后行揉法患者刺激,结束拔伸手法。

(5) 头面部的操作: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推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穴,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还可应用拿法拿头部两侧胆经循行部,两侧进行十次。配合按揉双侧角孙穴。手法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3. 牵引治疗

可根据病情及临床经验制定牵引的重量、牵引的角度以及牵引的体位,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四)其他外治法

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物理治疗等,均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需要而采用。

(五)西医治疗

1. 西药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患者头痛症状较重、不能耐受时,可依具体病情选择皮质类固醇药物、非体类消炎药(外用或口服)或肌肉松弛剂。

2. 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可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条件选择性地采用颈椎旁病灶、颈椎关节突关节、寰枢椎间关节、寰枕关节、颈部硬膜外间隙等部位的神经阻滞方法,以尽快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3. 手术治疗

患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依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可选择的方式有:颈椎硬膜外腔置管术、颈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颈神经后内侧支乙醇阻滞术、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术、颈后路小关节减压术、第二颈神经背根神经节消融治疗、椎间盘消融治疗等。

(六)护理调摄要点

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等,使患者抛开顾虑,积极配合护理。

生活方式指导:

1. 避免过于劳累,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姿势。使用电脑时,应使用适合自己的高靠背糜椅,座椅靠背的高度以到自己的枕部为宜,使用电脑时选择后仰位一一即身体向后紧贴座椅靠背,头颈部向后仰,靠在座椅靠背上缘,让座椅靠背支撑起头部的重量而颈部肌肉则处于松弛状态。同时调整电脑屏幕至与目平视之高度。对于长期从事低头位性质工作的人群,应注意每隔30分钟做一次颈部的屈伸活动。

2. 仰卧睡眠并正确选择和使用枕头

建议使用乳胶颈椎枕。也可采用以荞麦皮、黄豆、决明子、蚕砂等填充的枕头,填充程度需要根据自己的体型来调节,通常以填充70%~ 80%为宜。睡眠时将枕头放在枕颈部,将枕头的形状整理成“6”字型(侧面观)以符合自己的颈部曲度,将“6”字的圆圈部分置于颈部下方将颈部托起,其高度相当于自身拳头的高度,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并使颈部的肌肉和骨关节得到充分的放松。

3. 注意颈肩部保暖

4. 加强颈部的锻炼

方法:仰卧于床上,颈部垫枕,以头、臀、双肘为四个支点,颈部、腰部及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胸腹部向上挺起,使身体呈弓形,持续约1 0秒,放松片刻,再次重复上述动作。每天早、晚各10-15分钟。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采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ZY/T001.1-94)

临床控制:治疗后头痛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头痛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 ≤90%.

有效:治疗后头痛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 ≤70%.

无效:治疗后头痛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二)评价方式

1. 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进行评价。

注: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来判定并画在数字上,如患者标注在6上,则“疼痛”记6分。

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急性进行功能评价。

总评分为以上各项评分综合:优:95-100;良:75-89; 可:50-74; 差:<50%

头痛的鉴别诊断

1.头部的痛敏结构包括:①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和骨膜;②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③颅底动脉及其分支、硬脑膜动脉、颅内大静脉窦及其主要分支;④三叉、舌咽、迷走神经及其神经节和颈2~3神经。小脑幕上部由三叉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面部、额部、瓢部及顶前部疼痛;小脑幕下部(颅后凹)由舌咽、迷走神经和颈2~3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枕部、耳后及耳咽部的疼痛。脑组织本身无感觉神经分布,大多数硬脑膜、较脑膜、脑室管膜、脉络丛、软脑膜静脉、颅内小血管和颅骨没有或很少有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对疼痛不敏感。 如果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压迫、牵张或高级神经话动障碍都可引起疼痛;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颅内外动脉扩张、收缩或移位,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压、损伤或化学刺激等均为头痛的常见原因。 2.头痛的分类①根据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头痛(病程在2周内)、亚急性头痛(病程在3个月内)和慢性头痛(病程大于3个月);急性起病的第一次剧烈头痛多为器质性病变,尤须提高警惕,进一步查明病因;②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头痛、中度头痛和重度头痛; ③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和继发性头痛(如因外伤、感染、肿瘤等所致的头痛)。 国际头痛协会(1988)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发作性偏头痛等13类,每类头痛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已在临床广泛采用。 3.头痛的诊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详细询问患者的头痛家族史、平素的心境和睡眠情况;②头痛发病的急缓,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缓解及加重的因素;③先兆症状及伴发症状等;④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如颅脑CT或MRI 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 偏头痛 【诊断】偏头痛的诊断可依据国际头痛协会(1988)的诊断标准 1.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1)符合下述2~4项,发作至少5次以上。 (2)如果不治疗,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 (3)具有以下特征,至少2项: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活动被强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动;④活动后头痛加重。 (4)发作期间有下列之一:①恶心和呕吐;②畏光和畏声。 (5)无其他已知的类似疾病:①病史和躯体的其他方面正常;②无其他已知类似疾病。 2.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

颈源性头痛

“声东击西”的颈源性头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杨立强倪家骧 1983年,美国医生肖斯塔(Sjaastad)首次报道了颈源性头痛的病例总结和研究结果,并正式提出了颈源性头痛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是头痛研究领域中的重大进展。由于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头部,而病因却是颈部神经受刺激,所以在临床上有很大的隐蔽性,具有“声东击西”的特点,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67岁,北京某著名大学教授,患有头痛30余年,接受过各种检查和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也未找到明确病因。最后根据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头痛略有缓解,被诊断为抑郁症。 近几年患者头痛逐渐加重,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长期服用各种止痛药物还导致了胃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疾病,此时患者已经无法正常生活。

为了解除病痛,患者曾雇佣杀手结束自己生命,幸好被家人发现,避免了一场悲剧。一个偶然的机会,患者到疼痛科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排除了抑郁症的诊断,患者十分高兴,但当医生告知患有颈源性头痛,患者将信将疑,因为是第一次听说该病。 经住院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了80%,出院时患者说了一句话:虽然我患的算不上绝症,但给我造成的伤害却一点儿不亚于绝症,是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误诊原因 ?患者被误认为患有抑郁症的原因是,部分医生不了解抗抑郁药物的药理作用。抗抑郁药物除具有抗抑郁作用外,还具有止痛作用。抗抑郁药物不仅可用于头痛治疗,而且在治疗其他顽固性疼痛时,也是常用的辅助止痛药物,能够发挥较好的止痛作用。 因此,当找不到真正病因而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疼痛缓解时,并不能据此诊断为抑郁症。 ?慢性头痛的患者长期在生理心理上忍受病痛的折磨,有时也会出现精神异常,甚至是抑郁症。但此时治疗重点是缓解头痛,而不是精神异常,因为头痛缓解后精神异常也会随之缓解。 ?上述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临床医生对颈源性头痛这个疾病还很陌生。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入我国,目前对其真正了解的临床医生并不多。实际上,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在疼痛门诊常见的疾病。 对于慢性顽固性头痛患者,在排除其他颅内器质性疾病后,常规治疗无效时,应该首先考虑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 但年幼者也不少见,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少年患者,年龄最小的患者仅7岁。本病以女性多见。 症状患者早期多表现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至前额、颞部、顶部和颈部。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

推拿手法配合药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

推拿手法配合药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 发表时间:2013-05-08T09:01:36.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何金石[导读] 颈源性头痛是一类指因颈椎病引起的椎间隙变窄导致颈神经受刺激或是椎动脉受压迫所致的头痛。 何金石 (广西凭祥市中医院广西凭祥 532600)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408-02 颈源性头痛是一类指因颈椎病引起的椎间隙变窄导致颈神经受刺激或是椎动脉受压迫所致的头痛。其标准定义为:由颈椎或是颈部组织的器官性或是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1]。笔者运用药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相关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2010年1月至2112年6月本科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39例,年龄20-60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7d,最长2年,平均49d。 1.2 诊断标准采用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1],A颈部症状和体征:(1)以下情况,头痛症状加重:①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异常体位时;②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3)同侧颈、肩或是上肢非根性疼痛(定位不明确),或是偶有上肢根性痛;B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C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临床上符合上述两项即可确诊。 1.3 症状及体征:本组患者均有头痛,以后枕部及枕下为主,常向同侧的前额或是眼部扩散。或是伴有头顶、颞部、前额部疼痛,疼痛以胀痛或是跳痛为主;有的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眩晕等。查体: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可有枕外隆突到乳突连线上下项线间有压痛,可向同侧头部放射,或是有异常阳性反应物,颈椎棘突旁压痛、棘突偏歪,颈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颈部时头痛加重。 1.4 影像学资料:颈椎正侧位加开口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寰齿间隙不对称,头颅CT排除其他类型的头痛和颅内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2.1推拿①松筋理筋:用一指禅推法、滚法点按或拿法放松肌肉,从上到下从中央到两边,从健侧到患侧,力量由小到大,层次由浅至深,使颈部、后枕部、肩部充分放松。②点揉痛点:在颈部、肩部痛点部位重点按揉、弹拨、达到止痛、缓解痉挛、分解粘连的作用。 ③缓解头痛:轻抹分推前额,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百会,四神聪等穴;梳头栉发。④扳法复位:若有棘突偏歪的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向前屈至要扳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声或手指感觉棘突移动即表明复位。 2.2药枕取川芎茶调散加小活络丹加减具体药物为: 川芎40、甘草10、细辛40、荆芥40、白芷40、羌活40、防风40、薄荷40、清茶25、川乌60、草乌60、地龙40、没药60、乳香60、天南星40、蜈蚣2条、全蝎15、苍耳子60、辛夷花60一剂,研粗粉,装入枕套制成药枕,于睡觉时当枕头垫。 手法治疗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药枕一剂可枕一个月,需要时换新药再枕。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头痛、颈部疼痛或板硬等症状消失。好转:头痛、颈部疼痛或板硬等症状减轻。无效:头痛、颈部疼痛或板硬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3.2治疗效果本组64例,治愈45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 4.体会 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病引起的,要根治此类头痛必须从颈椎病入手。针刀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根源是动态平衡的失调:在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中,首先是从椎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后,人体通过无菌性炎症的形成进行自我修复、自我代偿,最终引起病变软组织本身、病变软组织与邻近软组织之间、相关软组织与之所附着的颈椎骨质之间形成广泛的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这四大病理机制,如果在人体调节范围以内,没有引起动态平衡失调,就不会出现临床表现,反之,四大病理因素直接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就会引发神经、血管受压的临床表现[2]。通过手法治疗,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松解粘连、分解瘢痕、解除挛缩和堵塞,恢复颈椎动态平衡,从根源上治疗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偏头痛范畴,《金匮要略》:“偏头痛者,由风邪收于阳经(少阳经),其气偏虚也,邪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素问.举痛论》列举了14种疼痛的病因病机,其病因以“寒”为主,寒则气血凝聚而不通,不通则痛;其因“热”者,气血壅塞逆乱,壅而不通亦痛;亦有因“虚”者,气血虚其行亦涩滞不畅,不足以濡养脏腑百骸,故亦痛。总之,“痛”之机理均与“不通”有关,故后人云:“不通则痛”,及其治疗疼痛大法,则有“通则不痛”之说【3】。可以说,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风邪”和“不通”两方面。川芎茶调散能疏散风邪,小活络丹能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蜈蚣全蝎加强搜风活血止痛之功,加苍耳子,辛夷花开窍醒神。两方合用共同解决“风邪”和“不通”这两大病因病机。改内服为外用,睡时枕用,通过颈枕部的穴位持续性吸收,方便而高效。所以,推拿和药枕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颈源性头痛这一难题。 使用本法应注意:①药枕的高度以患者本人一个拳头的高度为宜,过高或过低均易造成颈部肌肉的劳损。②手法治疗应特别注意上颈段及枕后肌群的放松,尤其以枕大神经体表投影点(C2棘突至乳突连线中点)、枕小神经体表投影点(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缘)、耳大神经体表投影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C1-3横突处[4]。③复位手法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做,定位定性要准确,手法轻柔,切忌用力过猛,不要强求弹响,旋转度数适中,不可过大,年老体弱、高血压、动脉硬化、椎动脉型颈椎病及诊断不明者慎用或禁用。④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等),适当进行颈部锻炼,如此才能避免继续损伤,否则会影响疗效或容易复发。参考文献 [1]冯金升,李义凯,邹建荣,等.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1):45-46. [2]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70-171.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星状神经节阻的临床疗效观 黄国志黄稳萍梁东辉史垡登墅匿兰苤查至QQ2生!旦笙鱼鲞笙!塑£鱼也!堕!旦塑塑!堕:丛盟至QQ2:yQ!鱼:丛Q:!治疗颈源性头痛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中有40例治疗后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的产生与颈部的交感神经受激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是颈源性头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颈源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8925(2007)05—514一003 Cnnicalemcacyofstellateganglionblockfor56patients呐thcervicogenicheadacheHⅢⅣGGuo叶托4,小伪ⅣG5撕叩i懵LMⅣG Dong一.Iz“i.。D印州胱m矿尺e九曲耽以抽凡,劢巧i嗍丑os础盔,so拓加m拖矗幻盔浼始e邢泓G“僦铲的珏57D282,蕊inⅡ 【Abstract】ObjectiveTo0bserve廿leclinicale伍cacyofstellateganglionblock(sGB)forthethecerVicogenicheadache.Methods0n56patientswithcercvicogenicheadache,SGBwasperf.o加ed锄dmeirtllempeuticoutcomeswereobsen,ed蚰danalyzed.ResllltsExcellentresultswereobtainedin40cases.TheimproVementwassigIlificantaftertlle仃eatrllent(氏0.01).Concl吣ionTherewasacloserelationshipbe铆eenmesyrnpatlleticnen,estimulationand也ecervicogenicheadache.SGBisane仃ectiVe仃eatmentforceⅣicogenicheadache. 【Keywords】Stellateg加glion;Cervicogenicheadache 颈源性头痛主要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 素致使椎动脉及交感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 狭窄、折曲而造成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 症状的症候群。自从Slaastad等介绍颈源性头痛以 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 临床所接受,但是直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 才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颈源性头痛是颈椎的增生 性改变,尤其是钩椎关节病变造成上中段神经根刺 激引起颅表神经疼痛发作【{]。也有学者认为颈源性 头痛多与枕大、枕小神经有关,并且由3节段的病变 所引起【2】。近年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 颈源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颈源 性头痛是引起头痛临床症状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 颈交感神经受激与颈源性头痛关系密切.星状神经 节阻滞对部分颈源性头痛治疗有效【扪。我们应用星 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56例.取得良好的治 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单位: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康复科(黄 国志),中医科(梁东辉);518028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黄穗萍)?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0~59 岁(平均45岁)。有落枕史者27例,有颈部外伤史者 19例。病程3个月至20年不等。 二、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 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4】,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病程 不小于6个月;(2)近3个月未经药物治疗;(3)颈椎 X线示颈椎退行性改变。56例患者均有头痛.其中 枕部、枕顶部痛28例,额部痛6例,眼眶痛22例。 眩晕25例,上肢麻痛27例,听力减退18例,视物不 清、复视12例,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25例。56例 患者触诊检查,C:棘突有偏歪现象36例,C:小关节 处压痛32例,C。小关节处压痛23例,C:及C,小关 节处均有压痛18例,16例伴耳后及颞部的放射痛。 排除标准:(1)排除其它类型头痛;(2)通过影像学排 除颈部的肿瘤、骨折脱位等;(3)无神经系统其它疾 病。 三、头痛的程度 滞察 万方数据

颈源性头痛中医诊断治疗

颈源性头痛是我们在临床诊疗中经常遇到的疾病。在神经内科常常被定性为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或者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经常给予一些止痛的药物来治疗。有些能够缓解,有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造成这种头痛的原因是由于颈椎的问题。是继发于颈椎病之后的一种疼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病损而引起的慢性头痛。 临床表现: ①头部疼痛; ②疼痛首发与于颈部,随之扩散至病变的额头、颞部及眼眶周围; ③间歇性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④颈椎存在僵硬甚至活动受限。 ⑤还有一些其他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其产生头痛的主要分布大多表现为额头的疼痛,头顶的疼痛,还有脑后的疼痛,以及出现两侧的头痛。从解剖上讲,造成颈源性头痛的神经大多是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下神经,还有耳大神经。相关

联的肌肉软组织包括,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环枕筋膜。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这些肌肉软组织的紧张和痉挛,或是由于它的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卡压了它周围的神经,就会产生神经的相关症状,表现为针刺样或刀割样烧灼样的疼痛感觉,但有周围的放射感,由于压迫神经的不同反应的症状也不一致。在临床查体中,可以通过找到类似的扳机点,也就是说神经卡压的位置可以明确的诊断出压迫神经的具体情况。这些位置也就是所谓的阿是穴,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临床。 在临床中治疗这种疾病,首推的方法就是通过针刺和推拿的方法来治疗,要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快,疗效好。所选穴位大多选择天柱穴,这个位置也是枕大神经,穿过斜方肌的位置。在这个学,我们可以选择直刺或者斜刺的方法来治疗,能够有效的松解斜方肌的紧张减少神经的卡压。这些就是局部取穴的情况。当然在具体临床中还要应用一些远端取穴,比如列缺、风池、翳风、玉枕。还要根据表现出的症状部位的经络进行远端取穴。 头顶为足厥阴肝经,两侧为足少阳胆经,后脑为足太阳膀胱经,配合这些进入的远东继续能够有效的提高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当然在临床中应该配合一些手法的推拿治疗,对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紧张度非常有帮助,有些患者一次就能够达到满意的缓解症状的效果。后期的功能康复的训练,也就是说减少长期的伏案工作,加强局部肌肉的力

长期低头当心颈源性头痛来袭

长期低头当心颈源性头痛来袭 据《大众健康》报道,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是除了头痛外,还常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当头颈运动或处于某种姿势时,有可能诱发头痛或加重头痛,检查时可见颈部、枕部有明显压痛点,在按压时可引起头痛症状加重。 颈源性头痛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器质性头痛多系颈椎增生所致,少数见于寰椎畸形或寰枢椎半脱位。生理性头痛多系长期低头作业所致,少数情况下系颈部处于不当位置所致。目前,家用电脑十分普及,不少人长时间呆在电脑旁低头工作、学习或娱乐,造成颈源性头痛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门诊病例日渐增多,不少是青壮年患者,值得关注。 长时间低头作业可造成颈部筋膜处于异常紧张状态,使得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肌肉僵硬,长期下去可使筋膜挛缩,形成慢性无菌性炎症,从而引发头痛、颈部疼痛和僵硬感等一系列症状。为此,专家劝告人们不要总是呆在电脑旁,更不要长时间处于低头状态。一般在电脑旁呆上1个小时左右,就要站起身来活动10~15分钟,并尽量抬头和用手按

摩颈部几分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的紧张状态。 一旦出现颈源性头痛症状,患者要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呆在电脑旁的时间,避免低头作业。同时,患者可根据头痛程度及持续时间,选择小剂量止痛药服用,如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等,以促进症状改善、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经过休息、放松及服用止痛药效果仍差时,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可行局部痛点封闭治疗,或行封闭与牵引、松懈术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以有效缓解肌肉、筋膜痉挛,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和减轻疼痛。 据《大众健康》报道,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是除了头痛外,还常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当头颈运动或处于某种姿势时,有可能诱发头痛或加重头痛,检查时可见颈部、枕部有明显压痛点,在按压时可引起头痛症状加重。 颈源性头痛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器质性头痛多系颈椎增生所致,少数见于寰椎畸形或寰枢椎半脱位。生理性头痛多系长期低头作业所致,少数情况下系颈部处于不当位置所致。目前,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发布时间:2018 疾病分科:脑病科 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 (1) 头痛的诊断依据: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 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 西医诊断标准 采纳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

头痛的部分鉴别

神经内科头痛的鉴别 1、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如脑膜脑炎、脑血管病、颅内肿物及颅内压增高、低颅压综合征; 2、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系因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所致,多为前头部、枕颈部或全头部持续性钝痛。病因大多为精神紧张或焦虑所致,也可继发于血管性头痛或五官病变的头痛,有时为头颈部肌炎、颈肌劳损或颈椎病所致。 3、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引起的头痛:焦虑症头痛多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表现。抑郁患者也常有头痛,抑郁症状反被忽略,应高度警惕。癔症的头痛多部位不定,性质多变,且有其他癔病表现,症状夸张,常号哭、翻滚、呼叫,除有零乱的感觉障碍和双侧腱反射亢进外,体检及神经系统无其他异常。当询问病史及查体以吸引其注意力后,头痛可明显减轻,暗示治疗可迅速痊愈。 4、低颅压综合征:由于脑体积减小、脑脊液的减少或脑内血液量的减少形成颅内总的体积减少而使颅压下降,并且造成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临床分为症状性低颅压和原发性低颅压,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呈全头痛或枕颈额颞持续性胀痛或无固定位置痛,可向项肩部放射。坐位站立及活动时头痛加剧,多在平卧或头低脚高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恶心呕吐,耳鸣,畏光,眩晕,步态不稳。少数可短暂的晕厥发作,精神障碍,抽搐,心悸,出汗,站立式头痛加剧可能与脑脊

液压力减低本身以及站立式脑穹窿面的疼痛敏感结构移位有关。体格检查部分有直立时脉搏徐缓、颈强直、颈部肌肉压痛、克氏征阳性、双侧或一侧外展神经不全麻痹眼底视乳头迷糊,神经系统亦可无阳性体征。颅内压低颈部抵抗较真行脑膜刺激征出现的颈部抵抗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