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上)

【课程简介】

专题详细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胶体、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该讲座重点分析了以上内容的知识逻辑以及在整个高中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题还详细介绍了物质分类、胶体、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的难点与解决策略以及学习目标的检测。

【学习要求】

1. 把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学科知识深层次分析。

2. 把握新课程理念下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重点及转变策略。

一、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该主题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化学课标关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第1 条到第4 条内容如下:

内容标准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标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第一讲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是本主题的一条基本线索。

本主题知识结构如下:

2.该主题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物质分类: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反应分类:从多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基础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为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电化学基础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研究的思路方法。

3.该主题学科知识拓展

1 )胶体的特点: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和真溶液不同。溶液是自发形成的,而胶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胶体的形成需要外界的推动。

错误辨析:凡是有丁达尔效应的都是胶体(错误)。高分子溶液也可以有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还是溶液的关键是看反应是否自发。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1nm, 胶体的粒子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物质的组成、尺度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与功能。

怎么理解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质是不连续的相,分散剂是连续的相。分散剂例如水、油等。分散质属于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起着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分散系: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胶体虽然不是自发形成的,但有一定的稳定性。

胶体具有介稳性,首先是因为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称为带电稳定性)。其次是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相对较小,溶剂分子不断地碰撞分散质(称为动力稳定性)。

3 )胶体用眼睛看不到内相,但是通过仪器可以看出来。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丁达尔现象。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 之间,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 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4 )胶体带什么电荷取决于所存在的环境。

制备胶体:烧杯中蒸馏水煮沸后,慢慢滴加FeCl3 饱和溶液,要不断震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如果滴加FeCl3 很快,就容易生成沉淀而得不到胶体。说明在胶体制备过程中浓度的控制很重要。根据需要,人们可以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使用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以及细微的固体颗粒物,用石膏使豆浆变成豆腐,用明矾净水等。

5 )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纳米科技发展的作用

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力。为什么金属的超细粉末达到纳米级别时,都变成黑色的呢?原来,当材料的颗粒尺寸变小到小于光波的波长(1x10-7 m ) 时,它对光的反射能力变得非常低,大约低到小于1% ,我们看到的纳米超细粉末就都变成黑色的了。

二、该主题的教学策略

1.该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

2 )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

3 )了解金属(钠、铝、铁、铜等的)性质,认识金属的共性和特性。了解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铝和铁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相关实验技能,能用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进行简单的计算。

4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为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奠定基本的认识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类、实验、模型、比较等科学方法,学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和钠、铝、铁、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从重要的化学实验(例如:铝箔燃烧、铁与水蒸气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以及铝盐和铁盐性质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 )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价值,体会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3 )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好化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通过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该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该主题教学重点:

1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

2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 )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2+ 和Fe3+ 的转化。

该主题教学难点:

1 )学生是否能自主应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可以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树状分类),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交叉分类)。

2 )胶体学科本体的理解。

3 )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Fe2+ 和Fe3+ 的转化。

4 )利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及变化。

《金属和水的反应》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基于观察和推测的实验验证

(基本实验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滴水生火”,引起学生好奇、惊疑,以启发质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现象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变换问题“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学生预测后设计方案:滴加酚酞。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归纳出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方案的帮助。通过研究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水中微量氢离子反应,提出问题“铁与水能否反应”。预测能反应。通过不断的提升实验条件:铁片到还原铁粉,冷水到热水到水蒸气,最后实现了铁与水的反应。这个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和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Fe2+ 和Fe3+ 的转化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为情境素材线索贯穿始终。

本课设计了三个阶段即分成了三个“最近发展区”,不断的达到要求的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认识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及检验方法;

第二阶段,认识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及氢氧化亚铁的还原性;

第三阶段,了解金属化合物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其中前两个阶段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阶段是教学的难点。

围绕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过程,教师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问题链,反复刺激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解决问题:问题1 :腐蚀液并不神奇,就是常见的铁的化合物:FeCl3 。那么FeCl3 溶液为什么能够与铜反应呢?问题2 :FeCl3 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问题

3 :废液中含有FeCl3 ,怎样转化为FeCl3 再次循环利用?问题

4 :如果不依靠人为加入氧化剂,能不能实现Fe2+ →Fe3+ 的转化呢?学生们兴致勃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变得生动起来。

铝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以铝制材料为线索展开教学,材料的成分、性能等在明线,铝的化学性质在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

为什么易拉罐采用铝作为主要材料?易拉罐包装相对于其他包装材料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为什么Al 制品不易生锈?

在空气中,铝的表面很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保护了内层的铝。但是天然形成的氧化膜很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不够强,为了使铝制品适用于不同的用途,通常还需要用化学方法对铝的表面进行处理。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 胶体、溶液、分散系等概念混乱。

问题分析:学生学习时学习方式相对落后,基于概念关键词来学习概念,很难真正理解概念并建立起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创新不够,没有基于学科内容本体深层次分析以及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关键点和障碍点进行教学。

解决策略:

1 )重新梳理胶体的知识逻辑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共性是物质分散到水或其他液体中。区别是什么呢?

2 )案例教学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概念。

案例组1 :一杯食盐水、一杯豆浆、一杯泥水

案例组2 :CuSO4 的水溶液、Fe(OH)3 胶体

案例组2 用眼睛看不出两者太大的区别,借助实验手段: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区别,理解溶液和胶体的联系和区别(必做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Fe(OH)3 胶体电泳的实验。

3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给出胶体的定义。以上是基于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教学策略。

4 )由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理解提出分散系的概念,并且举例拓展讲分散系更多的类型。比如,合金,空气等。也就是说分散质可以是气、液、固,分散剂也可以是气、液、固。

2. 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太多,化学反应多,感觉杂乱,记不住。

问题分析:学生亲历亲为的机会较少,一些学校化学实验条件有限,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直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机会较少。此外,化学教师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还需要更新。

解决策略:

1 )整体设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循序渐进。

整体设计1 :先按金属(Na 、Al 、Fe) 典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教学,既关注共性也关注个性。再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材料的应用进行教学。( 侧重分类观的运用)

整体设计2 :元素与材料世界。

1) 从化学的角度看材料,铝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侧重元素观的运用,以材料学习为线索带动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

2 )情境、问题与活动设计

避免去情境的知识教学、避免学科中心,忽视学生认识过程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

3 )及时落实与反馈

例如:Al 、Al2O3 、Al(OH)3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建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提问和思考的第一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上黑板书写、在笔记上书写、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常见错误并给予纠正。上课时重点难点内容应该有板书,并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记笔记。

四、该主题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参见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下)的内容。

第三部分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载体和核心。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是学习本部分内容的一个好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元素化合物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元素化合物。 异。了解Na+、K+离子的检验方法。 铝单质及其重要化能说出铝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认识铝的主要 化学性质(与氧气、酸、强碱反应);认识氧化铝和 氢氧化铝的两性;认识氢氧化铝的制备原理及加热 分解的性质; 化学 第一、二、三节 一、知识整理 1.常见金属元素的位置和物理通性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金属材料的物理通性 常用的金属材料主要有金属和合金两类,它们具有如下的物理通性:①金属具有金属光泽;②金属具有导电性;③金属具有导热性;④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元素金属性的本质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它取决于金属的原子半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 (1)根据金属的原子结构; (2)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4)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 (5)根据与水反应的条件难易; (6)根据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情况; (7)根据金属间发生的置换; (8)根据原电池反应,做负极的金属比做正极的金属活泼。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在金属的复习中,充分发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金属及化合物知识整合方面的功能对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极为有利。 金属与氧气反应 常温极易氧 化,燃烧产生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 常温形成氧膜,点燃剧烈反应 常温与氧气缓慢 反应,高温下Fe 可在纯氧中燃烧 铜加热与氧化合,余难反应Mg 加热反铁与水蒸气反应 二、重点知识解析 1.钠及其钠的化合物 (1)钠及其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十堰市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引,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堂高效为出发点,以培养科学精神,落实人文素养为抓手,引领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5.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6.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从一元向多元发展:从强调“双基”到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陶冶等多种取向并存。 2.学科知识承载的教育价值更大:树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与综合。 3.知识逻辑向学生活动转化:教学进程设计:活动——体验——表现,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学习知识。 4.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发展: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四、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2.充分体现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利作用。 3.以化学问题为教学的起点,以自然科学方法论贯穿全过程的指导。 4.以化学用语为工具,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有机建构。 5.不同的学生可学习不同的化学,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物推断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物 推断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化学必修一“无机推断” 一、常见的突破口: 抓住题目的突破口,是解决无机推断题的关键。题目中的突破口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突破口通常是指物质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一些特征的反应现象;而隐性的突破口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或者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颜色 2、物质状态 固体状态:SO3液态单质:Br2、Hg; 液态化合物:H2O、H2O2、H2SO4、HNO3等;气态单质:H2、N2、O2、F2、Cl2等; 气态化合物:C、N、S的氢化物及氧化物等。 3、反应现象或化学性质 (1)焰色反应:黄色—Na;紫色(钴玻璃)—K。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火焰颜色: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淡)蓝色:H2、CH4、CO等在空气中燃烧; 黄色:Na在Cl2或空气中燃烧;烟、雾现象:棕(黄)色的烟:Cu或Fe在Cl2中燃烧;白烟:Na在Cl2或P在空气中燃烧;白雾:有HX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白色烟雾:P在中燃烧。 Cl 2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Fe(OH)2→Fe(OH)3; 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AgOH→Ag2O。 (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SO2;(不恢复的是Cl2、NaClO、Ca(ClO)2等次氯酸盐、氯水、过氧化钠、过氧化氢、活性碳) (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NO; (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I2;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Cl2、Br2、FeCl3、碘水等(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Na2O2; (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P4; (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的离子:Fe3+; (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Al(OH)3、H2SiO3;SiO2金属氧化物中Al2O3; (14)可溶于HF的酸性氧化物:SiO2;非金属单质:Si (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 (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通CO2变浑浊:石灰水(过量变清)、Na2SiO3、饱和Na2CO3、NaAlO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SO2、H2S;

极课大数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极课大数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梁峰丽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112)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极课大数据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大量作业及测试进行统计处理,快速得到详细的学生个体及班级整体的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诊断报告和个性化学习包等,从而让教和学都更有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极课大数据;e学习;个性学习;高中化学 一、什么是极课大数据 大数据,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能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1。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有很多难以收集和使用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经过收集和处理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些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保证,从而让大数据的价值被逐渐的利用起来。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的被开发出来,“极课大数据”就是其中之一。“极课大数据”是基础教育学业采集与学情追踪反馈系统,极课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像算法和数据分析模型2。通过对学生所做作业的扫描批阅,可以获得作业中反馈的大量信息,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科学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个性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使用极课大数据 极课大数据的硬件要求就是一台阅卷仪和一台电脑,在电脑中装入“极课”软件就可以使用了。教师按照以往习惯在电脑中用word编写好电子作业,按照极课系统的要求将作业导入,系统会为每份作业生成相应的二维码,便于系统在扫描的时候识别。根据实际需要,作业中会在每小题或每大题增加定位点和老师的打分栏,这些是为了系统扫描时识别老师在每小题上的打分。作业打印出来后,与以往的作业相比,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纸质作业,学生就像以往一样在作业纸上书写答案,但是要在指定位置贴好含有自己身份信息的二维码,此二维码是系统用于识别学生身份的;选择题可以直接用2B铅笔填涂答案。(见图 1) 图1 极课作业实例 1百度百科——“大数据”:https://www.360docs.net/doc/998680303.html, 2极课大数据的公司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98680303.html,/

化学必修常见无机物复习题有答案

江苏省苏州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物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直接做在答案专页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B.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大D.物体加速度很大,速度可能为零 2.小李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免从同一地点出发,发令枪响后龟缓慢地向终点跑去,直至到达终点,兔自恃跑得快,让龟跑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跑,当它超过龟后便在路旁睡起觉来,醒来一看,龟已接近终点了,于是便奋力追去,但最终还是让龟先到达了终点,据此,我们可以将龟兔赛跑的运动过程用位移一时间图象来表示,在下图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物体相对静止在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同向匀速运动。它受到的力是 A.重力、弹力、静摩擦力 B.重力、弹力 C.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 D.重力、滑动摩擦力 4.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此时受到水平向右外力作用F=20N,物体与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物体受到的合力是(g=9.8m/s2) A.20N,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水平向右 D.,水平向右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正确)5.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作质点 A.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运动情况 C.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 D.研究地球公转时的地球v F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物推断知识点

高化学必修一“无机推断” 一、常见的突破口: 抓住题目的突破口,是解决无机推断题的关键。题目中的突破口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突破口通常是指物质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一些特征的反应现象;而隐性的突破口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或者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固体状态:SO3液态单质:Br2、Hg; 液态化合物:H2O、H2O2、H2SO4、HNO3等;气态单质:H2、N2、O2、F2、Cl2等; 气态化合物:C、N、S的氢化物及氧化物等。 3、反应现象或化学性质 (1)焰色反应:黄色—Na;紫色(钴玻璃)—K。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火焰颜色: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淡)蓝色:H2、CH4、CO 等在空气中燃烧;黄色:Na在Cl2或空气中燃烧;烟、雾现象:棕(黄)色的烟:Cu或Fe在Cl2中燃烧;白烟:Na在Cl2或P在空气中燃烧;白雾:有HX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白色烟雾:P在Cl2中燃烧。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Fe(OH)2→Fe(OH)3; 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AgOH→Ag2O。 (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SO2;(不恢复的是Cl2、NaClO、Ca(ClO)2等次氯酸盐、氯水、过氧化钠、过氧化氢、活性碳) (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NO; (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I2;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Cl2、Br2、FeCl3、碘水等 (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Na2O2; (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P4; (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的离子:Fe3+; (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 (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Al(OH)3、H2SiO3;SiO2金属氧化物中Al2O3; (14)可溶于HF的酸性氧化物:SiO2;非金属单质:Si (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 (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通CO2变浑浊:石灰水(过量变清)、Na2SiO3、饱和Na2CO3、NaAlO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作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作用 摘要:如果教师在课堂能选择恰当的时机、以专业的眼光、欣赏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势必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使用专业化的语言,以欣赏的视角鼓励和赞美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课堂、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师;评价 1、案例背景 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都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校本教研。本期主题是:核心问题教学中的课堂教师评价研究。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包含四个环节:提出核心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运用反馈。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本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以发现:怎样的教师评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核心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2、案例简述 公开课由A老师承担,课题是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所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片段值得我们思考: 片段1: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甲上讲台分析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学生甲说:“我们组选择了碱性和酸性的溶液进行分析。我们首

先分析了盐的组成,发现盐的组成与其酸碱性相关。强碱强酸盐显中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以氯化铵溶液为例,在它的溶液中有四种离子,NH4+、Cl-、OH-和H+,其中NH4+和水电离产生的OH-结合生成了NH3·H2O,促进了水的电离。” A老师评价到:“甲说得很好!在他的分析中,我看到了化学基本方法——分类法的使用;化学基本观念——微粒观的建构;化学学科观点——结构决定性质的体现。非常精彩!” 全体学生鼓掌!学生甲很兴奋地走下讲台!同时又有两个同学举手踊跃发言! 片段2:在交流讨论环节,学生乙上讲台展示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时: 学生乙说到:“我们组选择了醋酸钠溶液来分析。因为CH3COO-是弱离子,它就可以跟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导致OH-和H+的浓度就不同,所以就呈现碱性。” 该学生说到此处的时候,A老师打断她的发言,问到:“那么在这个溶液,OH-的浓度变了没有?” 学生乙:“没有变。” A老师:“真的吗?请大家帮她想一下!” 没等全班学生思考,A老师就面向全体学生说到:“OH-的浓度肯定变化了!因为水的电离被破坏了,这就是我们平衡移动思想的体现!” 接下来,A老师就自行总结和分析了为什么醋酸钠溶液显碱性,

高考化学冲刺训练3.1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江苏省2013高考化学冲刺训练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类比关系正确的是( ) 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AlO2-,则与过量NH3·H2O反应也生成AlO2- 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则与SO2反应可生成Na2SO3和O2 与Cl2反应生成FeCl3,则与I2反应可生成FeI3 与Fe2O3能发生铝热反应,则与MnO2也能发生铝热反应 2.(2011·福建高考)下表各选项中,不能利用置换反应通过Y得到W的一组化合物是( ) 3.(2011·山东高考)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只生成氧化物 C.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Fe、Al 4.下列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元素可能为Al 元素可能为Si C.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 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不定项选择题 6.(2011·镇江模拟)A、B、C、D、E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 质,它们均含有同一种短周期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 图所示的转化,其中A是单质,B在常温下是气态氢化物, C、D是氧化物,E是D和水反应的产物。下列判断中不合理的是( ) A.A可能是金属 B.由C生成D肯定发生了电子转移 C.A生成C肯定属于离子反应 D.B和E可能会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盐

高中化学无机物除杂总结

除杂问题专题 除杂题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减、不繁。 气体的除杂(净化):气体除杂的原则: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 注意的问题: 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2)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O2不易完全。 (3)除杂装置与气体干燥相同。 典型例题 (1)H2、CO2的化学性质。 (2)SO42-的特性。 评析:①利用H2、CO2的性质不同,加以鉴别。 如H2有还原性而CO2没有,将气体分别通入灼热的CuO加以鉴别。 CuO+H2Cu+H2O 或利用H2有可燃性而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气体分别点燃加以鉴别。 或利用CO2的水溶液显酸性而H2难溶于水,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加以鉴别。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H2不能。 ②属于除杂质问题,加入试剂或选用方法要符合三个原则:(1)试剂与杂质反应,且使杂质转化为难溶物质或气体而分离掉;(2)在除杂质过程中原物质的质量不减少;(3)不能引入新杂质。

在混合物中加入BaC l2,与H2SO4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将其除去,同时生成物是HC l,没有引入新的离子。 答案: 2.下列各选项中的杂质,欲用括号内物质除去,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CO中混有少量CO2(澄清石灰水) B CO2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NaOH溶液) C O2中混有少量H2 (灼热氧化铜) D N2中混有少量O2(白磷) 分析: A 澄清石灰水能吸收CO2,不能吸收CO ,可到达目的. B CO2与HCl都和NaOH反应,故不能达到目的. C O2和H2混合二者体积比不知道,通过灼热氧化铜可能爆炸,不能达到目的. D 白磷自燃且生成物为固体,除去O2,能达到目的. 回答除杂问题,一定要全面分析,既要除去杂质,又要使主要成分(被净化的气体)不变质。答案: A D 3.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但氯化钠晶体里混入了少量硫酸钠和碳酸氢铵,设计一组实验,配制不含杂质的氯化钠溶液。 提示:本题为除杂问题的实验设计,这样的问题一般要遵循“甲中有乙,加丙去乙,可产生甲,但不能产生丁”的原则。 答案:将不纯的氯化钠晶体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滴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使SO42 -及CO 32-(原HCO 3 -与OH-反应后生成)完全沉淀。再续加稍过量的Na 2 CO3溶液,以 除去过量的Ba2+。过滤,保留滤液在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用PH试纸控制),得不含杂质的氯化钠溶液。 分析:为了除去杂质NH4HCO3和Na2SO4,一般可提出两个实验方案:第一方案是利用NH4HCO3受热(35℃以上)易分解成气态物质的特性,先加热氯化钠晶体除掉NH4HCO3,再加Ba2+除掉SO42-;第二方案是用Ba(OH)2同时除掉两种杂质,这种方法简便,“一举两得”,故优先选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将不纯的氯化钠晶体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滴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使SO42-及CO32-(原HCO3-与OH-反应后生成)完全沉淀。 检验Ba(OH)2是否过量的方法:取少量滤液,滴几滴Na2SO4或稀H2SO4,如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则表示Ba(OH)2已过量。 ②再续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以除去过量的Ba2+离子。过滤,保留滤液。 检验Na2CO3是否过量的方法,取少量滤液,滴加几滴HCl,如产生气泡则表示Na2CO3已过量。 ③在②之滤液中,滴加稀HCl至溶液呈中性(用PH试纸控制),就可得纯氯化钠溶液。 4、工业上制备纯净的氯化锌时,将含杂质的氧化锌溶于过量的盐酸,为了除去氯化铁杂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化学教育多数情况下仅有四年的教学时间,其具体分配为初中一年,高中三年,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就是缺乏基础化学知识教学的学生,这就使得教 [摘要]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化学教育多数情况下仅有四年的教学时间,其具体分配为初中一年,高中三年,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就是缺乏基础化学知识教学的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合适的高中化学知识教育、化学学科素养教育。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对于任何学科教学而言,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不可能是面对相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学生之间必然有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所有学生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但教师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层次进行划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推荐期刊:《化学研究与应用》创刊于1989年,属化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是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月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Ulrich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化工文摘》收录期刊、《中国药学文摘》收录期刊。本刊理论与应用并重,信息量丰富,可读性强,覆盖面宽。 一、教学中注重教学灵活性,重视学生学习差异性 对于任意一所高中而言,其在招生时显然都不可能只招收某一地区或某一层次的学生,这就使得高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各有特色的,既可能存在极具有挑战思维的学生也可能是具有极强应试学习能力的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灵活性,在重视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所要面对学生的第一个差异: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对于化学这一学科而言,其属于高综合性的知识学科,学生想要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取得较好成绩不仅仅需要牢固掌握化学知识,还需要学科实验能力与科学探究思维等综合性能力,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其在初中学习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可能仅仅只满

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 ②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 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③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 ④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2.有机物的密度 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酯(包括油脂)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 ....,沸点为 ...HCHO ...). ....-.21℃ ...-.24.2℃ .....).甲醛( .....CH ..3.Cl..,.沸点为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己烷CH3(CH2)4CH3甲醇CH3OH 甲酸HCOOH 乙醛CH3CHO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石蜡C12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甲烷无味 ☆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 ☆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芳香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高中化学论文:以“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为例

探究中的比较:实践与反思 ——以“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为例 摘 要:认识事物从比较开始,比较也是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在使用比较方法时存在着“易学难精”的现状,在化学教学中挖掘比较方法的内涵,尝试从表层的现象比较到深层的本质比较、从质的比较到量的比较的实践,反思比较方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比较;科学方法;化学教学 1 比较方法的一般认识 要区分就要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认识事物是从区分开始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选购商品如此,学习同样如此。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既可以揭示事物的运动及其发展的规律,又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还可以鉴别理论同实践是否相符。可见,比较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最为常见而又极为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正因为比较的基础性,经常被师生误以为是“方法简单、自然就会”,认识上的误解导致比较在实际的教学中的成为实践的盲点。事物之间的异同,有现象上的,也有本质上的。现象上的异同,甚至连小孩也容易识别,这就很容易导致比较方法在现实中成为“易学难精”的科学方法。化学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比较,而应深入到本质中去比较,着重抓住事物的本质异同进行比较。所谓“异中之同”是指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中之异”则是指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有本质上的差异。可见,抓住本质进行比较,对于科学地认识物质及其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教学中应聚焦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其实践的切入点在于通过探究学习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笔者认为,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形成科学观念,正是化学教学的精神实质所在。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2 比较方法的教学实践 基于对比较这一科学方法的认识,笔者尝试了“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经历从结构的比较到性质的猜想,从现象的比较到本质的认识,从而认识物质中存在的固有特征和客观规律。 2.1 比较中导出酚的概念 “酚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是由近期名噪一时的塑化剂——双酚A 引入的,通过比较双酚A 与苯甲醇(图1)的官能团发现,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含—OH ,但不同之处在于—OH 连接的位置不同。由此得到:酚——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醇——饱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 后形成的化合物。为了巩固新形成的概念,设置了一道课堂练习:下列物质属于酚类的有( ) CH 3 | —C — | CH 3 —OH HO — 双酚A —CH 2—OH 苯甲醇 图1 酚与醇的对比

精选高中化学听课评语汇总大全

精选高中化学听课评语汇总大全 1.教师基本功扎实,上课讲解清晰,注重实效,层次清晰,思路流畅,板书条理,有条不紊渗透化学科学知识。 2.教师非常敬业,课下时间积极辅导,对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 3.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用心,上课有激情,问题设计明确,问题设计有梯度,课堂气氛活跃。建议: 1.试题将评课要明确目标,试题讲评前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需要精讲,那些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做到心中有数。讲解时抓住关键点提高效率,注重变式训练。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课标上的相关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三方面来确定。 3.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评价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最好在学案上注明评价哪一个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学习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学生即是受评者也是评价者。 4.课堂讨论环节的问题设计要具体,要具有针对性,讨论前要学生要有所准备。 5.教学设计要依据目标,让学生写、记、说、讨论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她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化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对于刚步入初三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们产生学化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很重要的。在听课过程中,各科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王华中老师在讲授“爆炸”这节课时,演示了氢气的爆炸实验,当听到“砰”一声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开始遐想为什么在如此小的爆炸装置内,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就会听到爆炸声呢?于是整节课就在这样的爆炸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回味无穷。当然除了可以做实验外,还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启示我,在日常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总结身边一些关于化学的事例,如化学家们在研究化学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所用。 恰当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每位老师的导入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致力于走入教师讲台的我应注重平时的修养,多看看课外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做一个有知识、

第二章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碳硅及其化合物

第二章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第四节 碳、硅及其化合物 【考纲扫描】 了解碳、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考纲解读】 以新材料、新技术为背景考查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是高考考查本部分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知识梳理】 一、知识网络 二、碳及其化合物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 (2)具体形式:以存在于大气中。 2.碳的单质 主要有 4.碳酸盐

(1)水溶性 ①含碱金属阳离子(Li +除外)、NH 4+的碳酸正盐 水;酸式盐均 溶于水。 ②一般地,在相同温度下,难溶性正盐的溶解度 CaCO Ca(HCO 3)2;可溶性正盐的溶解度 Na 2CO 3。 (2)热稳定性 ①一般地,热稳定性顺序为: 如Na 2CO H 2CO 3。 ②可溶性正盐K 2CO CaCO (3)与强酸反应 碳酸的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均能与强酸反应产生如 : (4)与强碱反应 ①酸式盐均能与强碱反应,如:NaHCO 3与NaOH ②可溶性正盐均能与含Ba 2+、Ca 2+的碱反应,如:Na 2CO 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与盐反应 三、硅及其化合物 1.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 (2)具体形式:以其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 居第二位。 2.硅的单质 (1)结构及物理性质 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熔点硬度 (2)主要用途:可作 (3)化学性质 Si 与其它元素主要形成 化学性质不活泼,加热条件下与O 反应,方程 F 2、HF 、NaOH (43.二氧化硅 (1)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包括水晶和玛瑙等。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比较

高中化学无机物颜色知识点

高中化学无机物颜色知识点 卤族: 固体:I2 紫黑;ICl 暗红;ICl3 橙;I2O5 白;IBr 暗灰;IF3 黄色. 液体:Br2 红棕;BrF3 浅黄绿;IBr3 棕;Cl2O6暗红;Cl2O7 无色油状;HClO4 无色粘稠状;(SCN)2 黄色油状;(SCN)n 砖红色固体. 气体:F2 浅黄;Cl2 黄绿;I2(g)紫;BrF 红棕;BrCl 红;Cl2O 黄红;ClO2 黄色. 氧族: 固体:S 淡黄;Se 灰,褐;Te 无色金属光泽;Na2S,(NH4)2S,K2S,BaS 白,可溶;ZnS 白;MnS 肉红;FeS 黑;PbS 黑;CdS 黄;Sb2S3 橘红;SnS 褐色;HgS 黑(沉淀),红(朱砂);Ag2S 黑;CuS 黑;Na2S2O3 白;Na2S2O4 白;SeO2 白,易挥发;TeO2 白,加热变黄;H2TeO3 白;PoO2 低温黄(面心立方),高温红(四方);SO3 无色;SeO3 无色易潮解;TeO3 橙色;H6TeO6 无色. 液体:H2O 无色;纯H2O2 淡蓝色粘稠;CrO(O2)2(aq)蓝;纯H2SO4 无色油状;SO4^2-(aq)无色;SeO2(l)橙;TeO2(l)深红. 气体:O2 无色;O3 低浓度无色,高浓度淡蓝;S2(g)黄,

上浅下深;H2S 无色;SO2 无色;H2Se 无色;H2Te 无色. 卤化硫(未注明者均为无色): Liquid:SF6;S2F10;SCl4 淡黄;SCl2 红;S2Cl2;S2Br2 红. Gas:SF4;SF2;S2F2. 卤砜、卤化亚砜、卤磺酸: Liquid:SOCl2 白色透明;SO2Cl2 无色发烟. 氮族: Solid:铵盐无色晶体;氮化金属白;N2O3 蓝色(低温);N2O5 白;P 白,红,黑;P4O6 白;P4O10 白;PBr3 黄;PI3 红;PCl5 无色;P4Sx 黄;H4P2O7 无色玻璃状;H3PO2 白;As 灰;As4O6 白;AsI3 红;As4S4 红(雄黄);As4S6 黄(雌黄);As4S10 淡黄;Sb 银白;Sb4S6 橙;Sb4S10 橙;Sb4O6 白(锑白,颜料)SbX3(X<>I)白;SbI3 红;Sb4S6 黑;Sb4S10 橙黄;Bi 银白略显红;Bi2O5 红棕;BiF3 灰白;BiCl3 白;BiBr3 黄;Bi4S6 棕黑. Liquid:N2H4 无色;HN3 无色;NH2OH 无色;发烟硝酸红棕;NO3^-(l)无色;王水浅黄,氯气味;硝基苯黄色油状;氨合电子(液氨溶液)蓝;PX3 无色;纯H3PO4 无色粘稠状;AsX3(X<>I)无色;. Gas:N2 无色;NH3 无色;N2O 无色甜味;NO 无色;NO2 红棕;PH3 无色;P2H6 无色;AsH3 无色;SbH3 无色;BiH3

常见无机物质颜色表

常见无机物质的颜色表 卤族(VIIA): Solid:I2 紫黑;ICl 暗红;ICl3 橙;I2O5 白;IBr 暗灰;IF3 黄色;I2O4 黄;I4O9 黄. Liquid:Br2 红棕;BrF3 浅黄绿;IBr3 棕;Cl2O6暗红;Cl2O7 无色油状;HClO4 无色粘稠状;(SCN)2 黄色油状;(SCN)n 砖红色固体.Gas:F2 浅黄;Cl2 黄绿;I2(g) 紫;BrF 红棕;BrCl 红;Cl2O 黄红;ClO2 黄色;Br2O 深棕. 氧族(VIA): Solid:S 淡黄;Se 灰,褐;Te 无色金属光泽;Na2S,(NH4)2S,K2S,BaS 白,可溶;ZnS 白↓;MnS 肉红↓;FeS 黑↓;PbS 黑↓;CdS 黄↓;Sb2S3 橘红↓;SnS 褐色↓;HgS 黑(沉淀),红(朱砂);Ag2S 黑↓;CuS 黑↓;Na2S2O3 白;Na2S2O4 白;SeO2 白,易挥发;SeBr2 红;SeBr4 黄;TeO2 白加热变黄;H2TeO3 白;TeBr2 棕;TeBr4 橙;TeI4 灰黑;PoO2 低温黄(面心立方),高温红(四方);SO3 无色;SeO3 无色易潮解;TeO3 橙色;H6TeO6 无色. Liquid:H2O 无色;纯H2O2 淡蓝色粘稠;CrO(O2)2(aq) 蓝;纯H2SO4 无色油状;SO4^2-(aq) 无色;SeO2(l) 橙;TeO2(l) 深红. Gas:O2 无色;O3 低浓度无色,高浓度淡蓝;S2(g) 黄,上浅下深;H2S 无色;

SO2 无色;H2Se 无色;H2Te 无色. .卤化硫(未注明者均为无色): Liquid:SF6;S2F10;SCl4 淡黄;SCl2 红;S2Cl2;S2Br2 红. Gas:SF4;SF2;S2F2. 卤砜、卤化亚砜、卤磺酸: Liquid:SOCl2 白色透明;SO2Cl2 无色发烟. 氮族(VA): Solid:铵盐无色晶体;氮化金属白;N2O3 蓝色(低温);N2O5 白;P 白,红,黑;P2O3 白;P2O5 白;PBr3 黄;PI3 红;PCl5 无色;P4Sx 黄;P2S3 灰黄;P2S5 淡黄;H4P2O7 无色玻璃状;H3PO2 白;As 灰;As2O3 白;As2O5 白;AsI3 红;As4S4 红(雄黄);As4S6 黄(雌黄);As2S5 淡黄;Sb 银白;Sb(OH)3 白↓;Sb2O3 白(锑白,颜料);Sb2O5 淡黄;SbX3(X<>I) 白;SbI3 红;Sb2S3 黑↓;Sb2S5 橙黄;Bi 银白略显红;Bi2O3 淡黄;Bi2O5 红棕;BiF3 灰白;BiCl3 白;BiBr3 黄;BiI3 黑↓;Bi2S3 棕黑. Liquid:N2H4 无色;HN3 无色;NH2OH 无色;发烟硝酸红棕;NO3^-(l)无色;王水浅黄,氯气味;硝基苯黄色油状;氨合电子(液氨溶液) 蓝;PX3 无色;纯H3PO4 无色粘稠状;AsX3(X<>I) 无色;. Gas:N2 无色;NH3 无色;N2O 无色甜味;NO 无色;NO2 红棕;PH3 无色;P2H6 无色;AsH3 无色;SbH3 无色;BiH3 无色. 卤化氮(未注明者均为无色):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即是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的评判。因此,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审视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树立新的评价观,改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 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

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 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 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组 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知识点

第三部分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一、知识整理 1.常见金属元素的位置和物理通性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金属材料的物理通性 常用的金属材料主要有金属和合金两类,它们具有如下的物理通性:①金属具有金属光泽;②金属具有导电性;③金属具有导热性;④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元素金属性的本质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它取决于金属的原子半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 (1)根据金属的原子结构; (2)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4)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 (5)根据与水反应的条件难易;(6)根据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情况; (7)根据金属间发生的置换; (8)根据原电池反应,做负极的金属比做正极的金属活泼。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二、重点知识解析 1.钠及其钠的化合物 (1)钠及其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2 2 2 O O 2 O O 22 (4)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3 HCl NaCl HCl NaCl 2HCl2NaCl NaOH 2 NaHCO 3 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玻璃、造纸、 食品工业,泡沫灭火剂等2.铝及其铝的化合物 (1)铝及其铝的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2)铝 ①铝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物理性质 铝在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ⅢA族,是一种银白色轻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它可应用于制导线、电缆、炊具,铝箔常用于食品和饮料的包装,铝还可以用于制造铝合金。 ②化学性质 2Al 2 2 6HCl Al O 3 (3)氧化铝 ①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不溶于水。是冶炼铝的原料,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 ②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与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Al、Al2O3、Al(OH)3、弱酸的酸式盐(NaHCO3、NaHSO3)、弱酸的铵盐[(NH4)2CO3、(NH4)2SO3]、氨基酸等。 O Al 3HCl NaOH 3 (5)Al3+、- AlO、Al(OH)3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Al3+Al(OH)3- AlO 2 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的现象:先出现白色沉淀,NaOH溶液过量白色沉淀又逐渐消失。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两瓶无色的溶液其中一瓶是AlCl3溶液,另一瓶是NaOH溶液,采用互滴法可以对这两瓶无色溶液进行鉴别) 在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的现象:先出现白色沉淀,盐酸过量白色沉淀又逐渐消失。 NaAlO2+HCl+H2O Al(OH)3↓+NaCl;Al(OH)3+3HCl AlCl3+3H2O 3.铁及其铁的化合物 (1)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