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题库】2021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国际法723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专业基础(战后国际关系、法理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概念题

1.非正式法律渊源

【答案】非正式法律渊源是指那些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却具有法律意义并可能构成法官审理案件之依据的准则来源。

在我国,习惯、判例、政策属于非正式法律渊源。

2.法律与宗教戒律的异同

【答案】(1)法与宗教戒律的相同之处

任何宗教中都有许多戒律、规则,从他们的内容看,这些宗教规则不仅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约束,也是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指导,是对人的行为的精神控制。一般说来,宗教戒律与法律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宗教戒律的实现也像法律一样依赖于特定的机构,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规的实现就需要教会这样的组织;宗教戒律的执行与法律的执行都需要特定的解释机构,法律的执行需要解释机构,宗教也是如此,如伊斯兰教规定,只有伊斯兰法学家才能解释《古兰经》。

(2)法与宗教戒律的区别

尽管法律与宗教戒律之间有上述相同的方面,但宗教戒律同法律之间又有许多区别:

①产生方式不同,宗教戒律是宗教创始人和领袖借助于神的名义规定的;

②内容不同,宗教戒律的主要内容是义务;

③实施方式不同,宗教戒律主要通过信仰机制依靠自愿行为;

④适用原则不同,宗教戒律以属人主义原则为标准,只对教徒具有约束力,不同于法律的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3.社会规范

【答案】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4.法定解释与学理解释

【答案】法定解释:主体: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其授权范围内。效力:有法律约束力。

学理解释:主体: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效力:无法律约束力。

5.限制解释

【答案】限制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作出比字面含义窄的解释。

6.法制与法治

【答案】“法制”一词在当今中国社会政治法律生活中大体有以下两种含义:

第一,静态意义上的法制,即将法制理解为法律制度的简称。

第二,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将法制理解为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

法治即法律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在法治之下,“法”应当是良法,而不是恶法。只有在民主国家才有法治。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但实行法治必须以存在法制为前提。

法治是与民主密切相关的,它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法律;另一方面这种良好的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核心是依法办事。它除了强调依法治国,还注重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极大的限度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

国家的原则和方式。

“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虽然法学界很多人主张两者在依法办事的意义上可以通用,但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把“法制”限定在法律制度的意义上使用,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法治不是法制的必然结果。有法治必然有法制,但有法制不一定导致法治。法制关注的焦点是秩序,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至上权威。为了不产生歧义,有助于对法制问题的研究,在使用中,还是把“法制”与“法治”明确分开为好。

7.法律文化

【答案】法律文化,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主要包括:(1)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全部法律活动的产物和结晶,既包括法律意识,也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2)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对于法的态度,包括对法的性质、价值及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利用程度等。(3)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长久不变、始终延续的习惯、定式或历史传统,或特指法律意识中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个意义上的法律文化是法社会学和法人类学特别重视的。

8.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答案】(1)法与道德的联系

法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作为社会规范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调整社会关系。它们从合法与合理,从国家与社会,从外在与内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调整人的行为。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社会强调以道德为主,以法律为辅;有的社会强调以法律为主,以道德为辅,但在共同使用二者方面概莫能外。即使在强调和实行法治的现代社会,道德的功能还是不能被否认,二者仍然表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

(2)法与道德的区别

法与道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作为两种社会规范,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产生的方式不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善恶、正义非正义的观念和依此评价、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法一般以国家机关创制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自己,道德则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和社会舆论中,或者以语言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

第三,调整的范围不同。首先,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的调整范围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道德要调整;法不调整的社会关系,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等,道德也要调整。其次,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整比法律的更有深度。法律调整人的行为,尽管也涉及行为的主观状态,但这种主观状态依附于行为。道德则不然,它可以单独评价人的行为动机道德与否,而不问行为效果如何。再次,道德(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调整比法律的调整更有高度。

第四,内容结构不同。法有明确具体的权利义务,且有明确的法律后果。道德内容一般比较概括和原则。

第五,实施的方式不同。法依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则依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等方式加以实施。

9.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

【答案】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一般指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在内的法律实践,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习惯、理论。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的内容包括:人们对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理解、解释、态度和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对法的精神、价值的理解,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10.社会成本内在化

【答案】是指通过法律责任把行为的外部负效果归行为人承担。

11.法律责任的归结

【答案】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以及获得国家授权的其他社会组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将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归责于特定主体来承担的活动。它是关于责任判断和认定的专门活动,立法、行政机关都可以进行归责活动,但以司法机关的归责活动最为专门化。

12.法律继承

【答案】所谓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