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

一、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需求增长来自于:

1、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

2、医疗旅游的兴起,

3、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

4、“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

5、对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等也有利于行业发展。

二、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

1、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2、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3、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其中不乏共用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委托外资医疗机构管理的高端服务部门。专科高端医院门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但面临专家资源不足,这三类医院较依赖公立医院的医师资源。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发展最早,而且形式多样——干部保健、国际服务、一般特需医疗等,然而与普通医疗共用医师资源,而且从“满足特殊需求”走向单纯的“高端化、高收费”,引来了许多争议。

三、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大,外资医疗机构加快在国内的扩张;

同时,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服务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国内高端医疗机构的目标客户从国内工作的外籍人群转向国内高端人群。

随着高端医疗行业的发展,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共同投资加强高级医疗人才培训的同时,与外资医疗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医师资源,以解决医生资源不足问题。为避免公立医院的高端化,应该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端医疗的需求。

四、高端医疗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本文主要分析上海,北京,广州地区的高端全科医院、诊所和专科医院

–中国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保险主要由三井住友海上、保柏、金盛、美国安泰、招商信诺、MSH 中国、美亚、中国平安、丰泰、安联等提供

(8 资料来源:钟恬(2011),高端医疗险方兴未艾宜量力选购,证券时报,2011年5月9 2010 年5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

的安排》补充协议七)

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有29 个高端医疗品牌10,有11 个品牌已经采用了连

锁经营的方式,在多地设有诊所和医院

–新加坡百汇集团在上海已有7 个诊所(医疗中心),在成都拥有一个诊所,和睦家在上海、北京、广州有7 个自有诊所(医疗中心)

–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城市中的高端医院大多是这些医院的分支机构

□合资/合作是高端全科诊所和医院的主要经营方式

–按规定,目前外资投资医疗机构只能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而且与本地权威机构的合作使得外资品牌很快进入国内市场

三个城市中,近90%的高端医疗品牌是中外合资/合作背景

–合资/合作类型一:外资主导,建立独立医疗机构,拥有独立的医生资源

北京和睦家医院1997 年由美国美中互利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成立,而后来建立的上海和睦家是中美互利和长宁区中心医院合作

新加坡百汇集团在中国的上海百汇华鹰和瑞新医疗中心的医师大约80%来自国外

–合资/合作类型二:与公立医院合作,共享资源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由亚太医疗国际集团和天坛医院合资组建,许多天坛医院的专家在天坛普华坐诊

医生主要是与公立医院共用专家,缺乏独立的医生资源

–合资/合作类型三:公立医院将高端业务部分独立,并委托外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2010 年4 月,上海华山医院东院国际部挂牌上海国际医院,并委托和睦家进行管理,聘用的医生大多是具有国际经验的外籍医生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由交大医学院的12 家附属医院提供专科优势资源,拟选聘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运营、管理

□与公立和普通私立医疗机构相比,这些医疗机构的诊疗费很高,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高端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入门诊疗费(或挂号费)在200-700 元不等,药费、检查和治

疗费用也是公立和普通私立医疗机构的数倍

–上海、北京、广州的高端医疗品牌的平均入门诊疗费约为473 元左右

–相反,中国的公共医疗服务根据级别不同价格上也有些差异,但也低于大部分高端医疗机构的10%-20%

根据功能、设施、医疗水平,中国的医院从低到高分为1-3 级,每一级分为甲乙丙三等,另外还设有特级医院,因此共有10 个级别

–全国综合医院的收入中,药品收入占到42%(2009 年),但和睦家的药品收入仅占总

收入的11.8%(2011 年1 季度)

10 同__

高端医疗机构诊疗费情况

项目诊疗费标准(元)

上海市公立三级医院普通门诊14

上海全康医院初诊病人(20 分钟)650

上海瑞新医疗中心新病人医生诊疗(直接)510

上海森茂诊所时间内非会员初诊600

注:表中是医疗机构公示的价格标准

资料来源:上海市卫生局

□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客户一半以上是国内的外籍客户

–高端医疗保险在国内刚刚起步,拥有高端医疗保险保障的多为在华外籍人员□高端医疗机构受规模所限,以门诊业务为主

–上述统计中,近一半的高端医疗机构只有门诊服务,没有住院服务,因此床位基本都

少于50 张

–由于病床较少,上海沃德医疗中心、等机构采用日间病房、日间手术等经营方式,提供单日住院服务

日间手术:针对某些患者,在一到两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

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上海、北京、广州的高端专科医院涉及妇产、儿科、眼科、牙科、肿瘤、脊柱手术等多个领域

–上海、北京、广州的高端专科品牌超过40 家

–眼科、牙科和体检因为门槛较低,占了高端专科医院的60%

眼科、牙科和体检诊所的特点是,产品和服务的可选择性大,即便是最高端的诊所,也有廉价入门套餐吸引用户

–近年来,人们对妇产和儿科服务的要求提高,为了减少等待时间、享受高质量服务,愿意付出高价格,妇儿专科医院的占比为17%

–肿瘤、脊柱手术等新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专科医院

2009 年韩国我立德医院集团和天津天士力集团合资开设了共同投资兴建中

国首家

涉外脊柱专科医院上海我立德医院

上海、北京、广州主要高端专科医院的类型

牙科41%、美容5%、康复治疗5%、体检13%、眼科8%、肿瘤5%、妇儿15%

多类专科

□民营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门槛较低的眼科、牙科和体检领域

–眼科、牙科和体检的高端品牌中,中资民营企业占了近一半,而在其它的专科高科品牌中,几乎全部是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

□高端专科医院的医疗团队相对独立,但妇儿、眼科、牙科类专科医院较依赖公立医院的医师资源

–近年来新出现的肿瘤、康复治疗类高端专科医院由海外医师和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中国医师共同创立,如上海百瑞肿瘤中心

–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医生曾在公立医院中工作

–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几乎全部聘请北京儿童医院的现任专家,北京和美妇儿医院也聘请了许多公立医院的现任专家

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目前医院的高端服务主要分为三类:干部保健、国际服务、一般特需医疗

–干部保健专门针对高级别老年国家干部,国际服务主要服务大使馆外籍官员、

来访外

宾等,一般特需医疗针对普通病人,提供专家诊断和高质量服务

–针对大众的一般特需医疗在上世纪80 年代推出,一方面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

求,一方面为了提高医院收入

国发(1989)10 号文件允许医生有偿业余服务和医院进行不同档次收费,公立医院

引进医生出诊、专家服务、夜间诊断等特别服务

90 年代,国家卫生部门希望医疗机构能够降低对财政补贴的医疗,进一步鼓励这些

创收项目

□公立医院内的高端医疗逐渐从“满足特殊需求”走向单纯的“高端化、高收费”,引来

了许多争议

–公立医院内的高端医疗与普通医疗共用医师资源,针对特殊人群,通过高收费,预约、

就诊优先,引来了普通病人的不满

一般特需医疗的挂号费在100-500 元左右,其他治疗和药品费用也是普通医疗的2-3

倍,并且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

–几乎所有的二、三级医院中都设有此类高端服务部门

–最然国家要求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上限为10%,但具体的定义不明,是床

位、收入还是医师资源,导致很难进行管理

上海多家三甲医院中“特需中心”和“科室特需”共存,采用其他手段扩大营业

五.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新趋势

市场扩大

□外资医疗集团加快在国内高端医疗市场的扩张

– 2011 年3 月,和睦家宣布为天津和北京的医院扩充至少125 个床位

– 2010 年6 月,新加坡最大的私人医疗集团莱佛士医疗集团在上海经营面积达1 万3000平方英尺的医疗中心,提供多元化专科、牙科和体检等服务

– 2011 年6 月,金卫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上海东方国际医院56%的股份

□高端医疗市场受到关注,国内制药、医疗相关企业也开始进入,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趋势明显

– 2009-2010 年,上海复星医药多次收购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公司总共25%股份,从而迈入高端医疗产业;复星医药还与百汇医疗集团合作,在国内开设高端医疗门诊

–慈铭体检集团推出的奢侈体检中心慈铭?奥亚国际医疗会所将于2011 年年底开业

目前暂定的会费为99 万终身免费,并初次会籍全球限额200 名

– 2011 年6 月,玛利亚妇产医院的投资方百佳(中国)连锁妇婴医院投资管理有限

公司在广州建立了高端品牌广州伊丽莎白妇产医院

广州伊丽莎白妇产医院投资约1.5 亿元,面积近2 万平米,最豪华的产房面积120平方米。各地围绕高端医疗机构,建立综合旅游、休养等功能的高端医疗产业园,希望借此提高医疗服务的吸引力

–厦门计划在五缘湾建设五缘高端医疗园

用地面积约37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30 万平方米,医疗园将引进一些成熟的高端特色医疗机构品牌,并辅之以健康检查、医疗配套、度假酒店的康复疗养区

–广东省计划在南沙区建设国际健康城,发展高端医疗健康产业

高端医疗服务集中在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妇幼儿童疾病防治、生殖医学中心、整形医学中心、五官科(眼科)中心七个领域–泸州市拟建“西南医疗康健城”,总占地1500 亩,投资20 亿元,集医疗、养老疗养、康健、教学、科研等为一体,以医疗为主

□公立医院剥离特需服务,高端服务业务有望借此进一步扩大

–上海医改征求意见稿提出,逐步“剥离”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将高端医疗服务集中到新建的浦东和虹桥两大国际医学园区。

考虑利用多点执业政策,让三甲医院的专家同时在国际医学园区服务

–在建的高端医疗园都计划邀请知名公立医院设立高端服务的分支机构

服务内容多样化

□目标客户从国内工作的外籍人群转向国内高端人群

– 2011 年初,上海和睦家医院推出了两款分娩套餐团购,价格相当于正常费用的八折,和睦家首次采用团购的广告模式,旨在吸引国内高端消费人群

–一些医院提供出国医疗服务,或海外医生诊断支持,以吸引国内高端患者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为需要前往美国医治的病人提供各方面协助服务,其中包括空中救护、签证办理、陪同翻译、住宿用膳及家庭协助等

2011 年上半年,日资医院上海森茂诊疗所宣布,为吸引国内患者,将引进远程医疗系统,使患者接受日本国内医生的远程诊断,以及帮助患者赴日就医。高端医院在全科门诊的基础上,设立以妇产、肿瘤等特色诊疗中心

– 2011 年1 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旗下启望肿瘤治疗之家正式运营,实行门诊式肿瘤治疗

–相比全科门诊,一些专科领域更能吸引国内高端人群

目前,上海和睦家医院75%病人是外籍人士,而妇产科、儿科中有逾50%病人为中国人11

在建立了多个全科诊所后,百汇近年来设立了肿瘤、妇产专科中心

新加坡百汇医疗在中国的大事记

年份事件

2007 与华山医院合作建立的上海百汇华鹰门诊部开业,由百汇控股70% 2007 收购上海瑞新医疗集团,后者已在上海建立了多家高端医疗诊所

2008 在成都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百汇成都医科中心

2010 与上海天坛普华医院合作建立“新加坡百汇癌症中心上海分中心”

2011 百汇成都医疗部进驻成都玛丽亚妇产医院。

六、总结和建议

□高端医疗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并向专业化发展,高端专科医疗具有市场潜力–最早吸引患者前往高端医疗机构的主要原因是便捷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但最近对专科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端全科医院由于规模有限,与公立医院相比竞争力很难超越,而高端专科医疗更容易通过设备、技术和服务创出特色

–与眼科、牙科、妇儿相比,肿瘤、心脑血管、康复医疗等高端专科医院的数量还很少,但市场需求会逐渐增加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已成为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前三大疾病(按死亡率排名,2009 年)12,这些疾病需要长期性治疗,需要私人医生式的医疗方式。高端医疗挤占公立医疗医生资源的现象可能日益严重,一方面要加强高端医疗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与外资医疗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医师资源

–民营医院在人才获得方面面临很多障碍,经常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局面

许多大型公立医院都设有教学医院,在医院内部进行学生培养、并提供实习,保证了医院人才的来源,而民营、外资医院只能通过公开招聘来获得人才

–公立医院内部的高端服务越扩大,其他医疗部门的医师资源越紧张

高端医疗机构聘请公立医院的专家多点执业,或是从公立医院挖角专家,都不利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开展

–国内高端医疗人才仍比较缺乏,要通过社会和医疗机构内部两个渠道加大培养力度

海南省近年来先后选派了200 多名优秀医师和护理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医疗专业技术,费用由省财政、各类公益基金等共同承担

和睦家对护士开设专门的培养课程,并实行按级别晋升作为激励,并且鼓励护士全方位参与医院的运营

–上海国际医院等通过与外资医疗机构的合作,引入了国际化的医疗人才,计划将来要扩大引入

–新医改方案提出,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 一、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需求增长来自于: 1、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 2、医疗旅游的兴起, 3、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 4、“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 5、对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等也有利于行业发展。 二、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 1、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2、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3、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其中不乏共用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委托外资医疗机构管理的高端服务部门。专科高端医院门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但面临专家资源不足,这三类医院较依赖公立医院的医师资源。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发展最早,而且形式多样——干部保健、国际服务、一般特需医疗等,然而与普通医疗共用医师资源,而且从“满足特殊需求”走向单纯的“高端化、高收费”,引来了许多争议。 三、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大,外资医疗机构加快在国内的扩张; 同时,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服务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国内高端医疗机构的目标客户从国内工作的外籍人群转向国内高端人群。 随着高端医疗行业的发展,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共同投资加强高级医疗人才培训的同时,与外资医疗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医师资源,以解决医生资源不足问题。为避免公立医院的高端化,应该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端医疗的需求。 四、高端医疗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本文主要分析上海,北京,广州地区的高端全科医院、诊所和专科医院 –中国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保险主要由三井住友海上、保柏、金盛、美国安泰、招商信诺、MSH 中国、美亚、中国平安、丰泰、安联等提供 (8 资料来源:钟恬(2011),高端医疗险方兴未艾宜量力选购,证券时报,2011年5月9 2010 年5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 的安排》补充协议七) 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有29 个高端医疗品牌10,有11 个品牌已经采用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多地设有诊所和医院 –新加坡百汇集团在上海已有7 个诊所(医疗中心),在成都拥有一个诊所,和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医疗服务的特点 医疗服务具有所有服务的共性,同时它又有其非常独特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对医疗服务的开展有不利的一面,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扬长避短、发挥医疗服务的这些特点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具有以下10个特点。 (一)无形性 无形性是医疗服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人们也以此来界定服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首先,服务的很多元素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尝不着、无形无质。其次,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第三,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后,通常很难察觉或立即感到服务的利益,也难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医疗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感知和判断其质量与效果,他们将更多地根据服务人员、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线索和医院的口碑来进行判断。顾客为了减轻购买的风险,通常相信亲朋好友和同事的推荐;医院的社会声望和顾客过去的消费经验也会对顾客对医疗服务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医院的有形展示和树立医院的声誉(无形展示)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不可分离性 通常有形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产品被制造出来后,先储存,通过多重转销者分销,随后消费。而服务与之不同,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其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可分离的特点,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向顾客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医疗服务的时刻,两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而且提供者与顾客在医疗服务产生时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共同对服务结果产生影响。医疗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是医疗服务营销管理的中心。医疗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医患双方合作意识、指导、接受能力与配合程度的影响。 1、顾客参与生产过程:顾客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这说明医护人员的生产过程是在顾客的“监视”下进行的。 2、顾客参与消费过程:顾客在接受服务时不是被动的,他们在服务消费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消费过程中顾客必须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才能获得好的诊疗效果。 3、顾客的评价是质量的决定因素:一些营销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顾客认为的质量才是质量。一次很完美的医疗活动,对某位顾客是成功的,但对另一位顾客来说就可能是不理想或失败的,很多医疗纠纷就说明了这点,由于沟通不足或顾客的期望值过高都会引起顾客对医疗服务评价的低下。

2019年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2019年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一、行业洞察: 市场定位决定发展路径 1、以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市场 02 2、个性化、便捷化和深度化成为发展路径主要特征 02 3、私立为主,公立为辅 04 4、进入发展期,国际国内品牌并行发展 04 二、宏观环境: 消费升级、政策扶持、资本青睐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1、收入水平提高,高收入人群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06 2、政策放开推动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08 3、资本市场为高端医疗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0 三、市场格局: 医疗就诊服务市场呈现天秤形态分布,高端医疗与基础医疗齐足并驰 1、供给方:机构多类型发展,优质服务覆盖医疗全流程 17 2、需求方: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高质量医疗服务成为核心诉求 22 3、第三方就诊服务平台:搭建中间桥梁,提升机构运营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4 四、数据透视: 北上广及江浙地区成为高端医疗需求聚集区,口腔科、儿科成为热门科室 1、医疗费用——医疗健康占到高收入人群财富分配的16% 28 2、患者来源——北上广及江浙地区人群规模大,金融及IT行业接受程度高 29 3、就医偏好——中资高端医疗品牌越来越受信任,医疗设施和医生资质成为就医选择主要考虑因素 30

4、科室设置——口腔科、儿科最多,且儿科领域市场规模最大 31 5、医生资质——甄选严格,38.2%的医生从业年限在30年及以上 32 6、诊费设置——50%的机构收费在800元以上,外资机构高于中资机构 32 7、诊疗人次——北京地区的高端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最多 33 五、未来趋势: 患者增量红利到来,健康管理和医疗旅游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1、高端私立医疗迎来患者增量红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4 2、家庭健康管理将成为高端医疗未来重点服务内容 34 3、高端医疗与保险的深度融合 36

国内高端医疗分析

国内高端医疗服务发展分析 一.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 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上海市卫生局保守估计,目前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在 106 亿元以上;但目前各大医院特需服务加上中外合资医院的收入每年还不足 40 亿元。富裕人群和在华外籍人士注重服务质量与私密性,不愿接受公立医院嘈杂拥挤的就医环境,他们对价格不敏感,或是享有高端的医疗保险,能够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医疗旅游兴起带动中国高端医疗需求 医疗旅游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 年行业总收入为 400-600 亿美元,预计 2012 年即可增长到 800-1000 亿美元。 随着入境、出境医疗的增加,国内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海国际医疗咨询和服务的公司,例如达达医讯、盛诺一家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针对高端医疗的保险产品日益丰富拉动市场 高端医疗保险不限医院、不限就医区域、不限医疗服务、不限社保目录、直接赔付,成为在高端医疗机构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 从 2010 年起,招商信诺、永诚财险、平安、金盛等多家公司都在国内推出了高端医疗保险产品。 有利于高端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医师多点执业”开放,使得盈利性医院能够获得公立医院的专家资源。2009年 9 月,卫生部明确了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允许医师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多点执业,地点不超过 3 个这让很多公立医院专家倾向于选择民营高端医院执业,获得更高的收入。 大连、上海、天津等城市提出建立多层次医疗体系,鼓励高端医疗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建高端医院,使公立医院能更好服务中低收入人群。 对境外资本投资设立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 2010 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将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将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境外资本独资医疗机构将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万国牌”尽显市面,而国产货在自家门口却面临尴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如今医院里所用的高端医疗器械几乎是“洋货的天下”——不要说省市级的三级医院,就是大部分市县级二级医院都用起了进口医疗器械,街道、乡镇级的一级医院有的也在向进口医疗器械看齐。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形成标志性产品、核心竞争力、国际化品牌。有专家戏言: “只有棉花、纱布可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事实上,在国内医疗器械的出口结构中,手术用巾、按摩器具等仍是传统项目,而独资、合资企业出口则占有绝对的优势。 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能够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 1."1万多种规格的产品,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可是,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超过 1."2万家,市场集中度却比国内药品制造业更低,每年600多亿元的工业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 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在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而国内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

在普及新型医疗产品方面也是“中不敌洋”。众所周知,心血管病突发后,如10分钟后未得到适当抢救,死亡率几乎为100%。由于美国大量装备了可供公众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复苏器械,病人在医院之外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 1."4%提高到31%。日本也大规模普及这类医疗急救器械,规定每5000人社区配备1台,可与消防龙头的密度相比。而在这一领域研究,国内除了有高校涉足外,目前只有一家龙头企业做出了样机。 软肋突显先天不足 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缘何“西风尽吹”?笔者以为,内因和外因兼有。 内因上,自身软肋突出。 在我国,虽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小,科研力量弱。不少企业厂房陈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无力从事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因此在科技含量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当大;而在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企业片面追求成本价格优势,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返修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用户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积极性。 此外,与制药行业一样,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缺乏新品开发投入资金。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只占1%左右。很多企业长期以来生产不景气,状态低迷,经常连这个比例都难以保证。有些国产医疗器械即使有好的第一代产品,但苦于缺乏产品持续创新必需投入的资金而后劲不足,导致竞争力减弱,最终失去市场分额。 外因上,用户迷信洋货。 除了在产品性能方面不及国外,用户过于青睐进口货,也对国外高端医疗器械长驱直入我国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医院总觉得国产医疗器械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不如进口的,明确表示不用国产货。 行业潜规则也是造成国产医疗器械“俯首称臣”的因素之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概念及范畴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

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

"防——治——养"一体化模式。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健康领域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市场现状和分析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目前利润率较高的领域有医药制造、医疗器械、保健行业,2010-2014年年均销售利润率达10.11%、10.61%、20.80%.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比例超过17%,而我国目前的水平还较低。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据估算,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2万亿元,2014年大健康产业规模达 2.5万亿元,2011-2014年均复合增长率16.03%,从国际比较看,未来大健康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包括儿童医疗、医疗美容等领域;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亿元。 2011-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 大健康产业中十大热点的市场规模和前景分析如下:

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高端医疗市场发展报告

消费升级背景下的 高端医疗市场发展报告High-end Healthcare market development report under comsumption upgarding

前言 需求升级必然倒逼供给变革,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推动了高端医疗市场的发展。在消费升级、政策放开和资本驱动的共同作用下,高端医疗市场已经进入发展阶段,2018年,高端医疗品牌数量已经达到近百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北上广等城市成为其主要市场。 高端医疗与基础医疗的市场定位不同,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和质量也就不同。那么,高端医疗的用户具有哪些特征,医疗服务机构是如何运营的,第三方就诊服务平台又能发挥哪些作用。本报告通过高端医疗市场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试图拨开上述问题的迷雾。 报告中的数据主要来自对部分高端医疗机构的实地调研、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数据库以及育果医生后台数据库。我们相信,在数据的佐证下,将更加准确、有力地反映和论述高端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报告说明: 高收入人群:是指年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上或者总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人群。

一、行业洞察: 市场定位决定发展路径 1、以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市场 02 2、个性化、便捷化和深度化成为发展路径主要特征 02 3、私立为主,公立为辅 04 4、进入发展期,国际国内品牌并行发展 04 二、宏观环境: 消费升级、政策扶持、资本青睐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1、收入水平提高,高收入人群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06 2、政策放开推动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08 3、资本市场为高端医疗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0 三、市场格局: 医疗就诊服务市场呈现天秤形态分布,高端医疗与基础医疗齐足并驰 1、供给方:机构多类型发展,优质服务覆盖医疗全流程 17 2、需求方: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高质量医疗服务成为核心诉求 22 3、第三方就诊服务平台:搭建中间桥梁,提升机构运营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4 四、数据透视: 北上广及江浙地区成为高端医疗需求聚集区,口腔科、儿科成为热门科室 1、医疗费用——医疗健康占到高收入人群财富分配的16% 28 2、患者来源——北上广及江浙地区人群规模大,金融及IT行业接受程度高 29 3、就医偏好——中资高端医疗品牌越来越受信任,医疗设施和医生资质成为就医选择主要考虑因素 30

北京高端医疗人群分析报告

北京高端医疗人群研究报告 撰写:私人医生网 概述: 由于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长期缺位,中国医疗市场上形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这让中国3000万以上的高端人群(保守估计)的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无法满足。近两三年来,随着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外资和民资大举进入高端医疗行业,这些高端医疗机构高收费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高收入群体的信赖,获得了快速的成长空间。 私人医生网的调研显示,这些高收入人群年家庭医疗或医疗保险支出,一般在2-5万之间,年家庭收入在60-100万以上,其中享受高端妇儿生育服务的人群基数更大一些,一般家庭生育支出在8-10万左右。这些高端医疗的消费群体,大多年龄在25-45岁之间,大多处于外资或国企中高管理层或为私营业主,他们积极向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其中很大比例的人员有过海外留学经历。 私人医生网的调查还显示,这些高收入人群选择医疗服务通常有几个重要的途径:高端医疗保险、高端(外资)诊所或医院、三甲医院外宾部、私人医生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等。健康正在成为这些高收入人群热爱的话题,他们对此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一些高端医疗机构也开始了会员服务,定期讲座、发行内刊、举办旅游活动等,这些高端医疗会员都能够很好的响应和参加。 奥迪这样的高端品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组织方式,相信也会被这些高端医疗人群认可与信赖 一、什么是高端医疗 高端医疗,在广义上还包括私人医生、健康管理等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1、高端医疗: 近年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这些需求增长来自于: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医疗旅游的兴起,以及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富。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专科高端医院门槛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 2、私人医生: 私人医生在国外称为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私人医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科医学理论为指导,以家庭为单位,维护与促进个人整体健康,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健康的守门人”。注重提供私密、细致、耐心的服务是私人医生与公立医院医生的最大区别。私人医生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致力于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3、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 Care),其核心内容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美国最初的健康管理(Managed Care)概念还包括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签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同名9861)

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概论 一、国内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需求增长来自于: 1、富裕人群对医疗服务提出新需求; 2、医疗旅游的兴起, 3、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日益丰 4、“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 5、对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等也有利于行业发展。 二、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 1、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2、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3、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在全科医院行业,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已经有29个品牌、近百家高端医疗机构。其中90%是合资/合作企业。其中不乏共用公立医院医生资源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委托外资医疗机构管理的高端服务部门。专科高端医院门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眼科、牙科、妇儿专科医院在国内发展迅速。但面临专家资源不足,这三类医院较依赖公立医院的医师资源。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发展最早,而且形式多样——干部保健、国际服务、一般特需医疗等,然而与普通医疗共用医师资源,而且从“满足特殊需求”走向单纯的“高端化、高收费”,引来了许多争议。 三、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大,外资医疗机构加快在国内的扩张; 同时,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服务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国内高端医疗机构的目标客户从国内工作的外籍人群转向国内高端人群。 随着高端医疗行业的发展,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共同投资加强高级医疗人才培训的同时,与外资医疗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医师资源,以解决医生资源不足问题。为避免公立医院的高端化,应该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端医疗的需求。 四、高端医疗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高端全科医院(诊所)、高端专科医院(诊所)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 –本文主要分析上海,北京,广州地区的高端全科医院、诊所和专科医院 –中国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保险主要由三井住友海上、保柏、金盛、美国安泰、招商信诺、MSH 中国、美亚、中国平安、丰泰、安联等提供 (8 资料来源:钟恬(2011),高端医疗险方兴未艾宜量力选购,证券时报,2011年5月9 2010 年5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 的安排》补充协议七) 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有29 个高端医疗品牌10,有11 个品牌已经采用了连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精编版]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精编版] 大健康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概念及范畴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

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

"防——治——养"一体化模式。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健康领域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市场现状和分析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目前利润率较高的领域有医药制造、医疗器械、保健行业,2010-2014年年均销售利润率达10.11%、10.61%、20.80%.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比例超过17%,而我国目前的水平还较低。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据估算,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2万亿元,2014年大健康产业规模达 2.5万亿元,2011-2014年均复合增长率16.03%,从国际比较看,未来大健康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包括儿童医疗、医疗美容等领域;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亿元。 2011-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 大健康产业中十大热点的市场规模和前景分析如下:

国内外成功医疗服务盈利模式

国内外成功医疗服务盈利模式 国内外成功医疗服务盈利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模式导语:医疗服务价格处在上升通道中。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社会 公共产品色彩浓厚”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上海2012年率先在4 家公立医院试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摘要 1、医疗服务价格处在上升通道中。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社会公共产品色彩浓厚”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上海2012年率先在4家公立医院试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2、我国高端医疗服务供应严重短缺、其市场需求远远未被满足。2009年原卫生部发文规定: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收入占比不能超过其总量的10%,这就为民营医院经营高端医疗服务留足了巨大空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应运而生、今年将营业。 3、多年以来,医生定点执业,医生多点执业逐步推开后,医生群体的整体工作时间增多,将促使医疗服务总量上升。 4、多年以来,专家集聚在大三甲医院、导致三甲医院的患者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一级医院门可罗雀。浙江省将从今年4月1日起,在全省推行“基层首诊”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这将大大提高基层、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量。我

们预计照此趋势,全国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量都将上升。 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增长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医院“以药养医”医疗服务价格严重偏低,二者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畸形。发达国家医疗服务市场是药品市场的8倍,而我国仅1.2倍。 国内外医院经营模式: 1、泰和诚医疗(NYSE:CCM) : O2O 2、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亚洲最大高端私立医院,成功基因“私人诊所+酒店式管理” 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上海发展高端医疗的先行者 4、爱尔眼科:分级连锁、满足不同眼病不同层次患者的全部需求、创新激励 机制黏制医生 5、美国HCA医院投资管理集团:连锁、贴近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一、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前景 1、医疗服务政策 我国促进社会办医圈地运动浪潮发展的里程碑式政策是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非禁即入”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 2014年1月9日,由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 各地正在和即将推行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为我国医疗服务大发展扫除了根本障碍。更多落地政策有望在两会之后逐步推出。 美国医疗服务市场与药品市场的比例是8:1,而我国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5 : 4,2011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8296亿元,而当年医院终端药品销售收入规模6639亿元。 我国新医改政策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并提高诊疗服务收入,我

外企独占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国产品牌遭弃

外企独占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国产品牌遭弃 2014,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会议称,将建立三甲医院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 但是,记者经过近一个月调查发现,所有接受采访的医院都使用进口医疗器械,在这些医院很难觅到国产器械的踪影。进口医疗器械的强势,很大程度上跟本土品牌的孱弱有关,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取代进口品牌的道路仍然漫长。 此外,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外资公司完全垄断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定价权。他们还通过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使得中国医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后期维护费。 国产品牌不被认可 对于绝大多数本土医疗器械厂家来说,尽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有一字之差,但这其中的征途却相当坎坷。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3年,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4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7%。其中,34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元规模,以通用诊疗设备、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弥补生理缺陷的康复用具、X射线断层检查仪、内窥镜、医用导管、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而国产医疗设备的出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9.92%。但出口规模最大的是按摩器,为15.73亿美元。尽管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全球市场份额逐年扩大,但民营企业仍以出口医用敷料、医用高分子等低附加值的大宗无源产品为主。而境外售后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限制,多数出口部分有源产品的企业尚无法克服售后技术服务短板。 先健科技首席执行官赵亦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对全球市场的贡献占到60%~70%,但以初级产品居多,出口最多的是棉签、纱布,中国制造是低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在风控等级最高的植入性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制造”很难西方国家认可。 谈起六年前在德国进行心脏缺损封堵器CeraFlex临床实验的一场手术,先健科技的张博士仍耿耿于怀。他告诉记者,当时医生与患者都已经准备好进行手术,包括他在内的几名先健科技工程师在记录产品使用情况,患者在手术台上突然听见他和同事的中文对话,立马拔掉了身上的仪器,拒绝手术。“这件事情对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只占世界的3%,不仅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7%的水平也不相称。目前,国内市场上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被国外或跨国公司占领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200亿元,但目前国内生产的医疗器械90%以上为中低档常规产品,加快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一、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医疗器械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许多医疗器械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技术医疗设备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医疗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多亿元,但国际高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我国的医疗器械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容量的50%~60%,进口产品大量占据国内市场。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药品与器械人均消费比例仅为10:1,而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医药卫生消费药品和器械的比例已达到1:1。(剩余2664字) 阅读整篇文章 国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日前发布报告称,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约3360亿美元,比2007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12%。尽管2008年金融风暴 席卷全球,但世界医疗器械市场总体销售情况良好,反映出医疗器械增长动力强劲。其中,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

销售额的60%,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万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只占40%的份额。可见,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报告发布数据称,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产品销售额合计约占国际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50%。这一数据表明,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日益壮大、增势强劲的产业,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10年医疗器械销售额增幅会有所下降,但增长率仍可保持在10%左右。其中亚太区、中东区仍为增长的主力。 中国、日本、印度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属于“远东三大工业经济强国”。这三个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合计约占亚洲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70%。 高技术医疗器械及设备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它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激光技术、放射技术、核技术、磁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化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影像处理技术等相结合而研制的高技术产品,其竞争的核心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此类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是各国和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高技术医疗器械市场由美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统治地位,其次为德国和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包括美国的G E、皮克、强生、美敦力、锐珂等,德国西门子,日本的东芝、岛津、日立、奥林巴斯等和荷兰的菲利普。 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市场化程度高度集中,美国占到40%左右,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20%。 一、医疗器械现状分析 1.医用耗材 (1)一次性医用耗材市场介绍

(完整版)高端医疗惹争议

高端医疗惹争议 今年5月底,位于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下称SIMC)正式对外营业。乳黄色的大理石地面、胡桃木的家具、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无处不在的舒缓轻音乐置身其中,倒有种星级酒店的感觉。 两个月前,SIMC对外试运营,由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百汇医疗集团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上海长征医院旗下的8所附属医院提供技术支持。近100多位顶尖专家在此尝试多点执业,一周时间里,他们有四天在公立医院上班,另有一天在SIMC看病。 最为百姓所关心的看病价格也随之公布:挂号费最少300元,看顶尖专家最高1200元,普通病房每日收费1800元,医保暂时不能使用。 作为上海第一家医疗改革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SIMC承载着上海医改“试验田”的角色。然而,医生多点执业、数倍于公立医院的诊疗费引发“占用公共医疗资源”、“倒逼公立医院涨价”等种种质疑。 SIMC医疗院长、大内科首席医师缪晓辉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采访时强调,理论上,该中心仅仅承接了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的特需医疗,不会占用基本公共医疗资源。国

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还是要啃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 以技养医 “我觉得价格挺合理的,这里的服务值这个价。”体验过后的王先生表示。 和常规看病不同,该中心医生仅接受预约看诊。每名医生每天最多看24个病人,每个病人至少20分钟,超声波检查至少20分钟以上。病房都是单人间,床护比1:2,相较而言,不少公立医院连国家36年前制定的1:0.6床护比指标都难以达到。 缪晓辉介绍,该中心参照新加坡同等医疗水平定价,“但实际上比新加坡收费要低2%左右,比中国公立医院收费高3%-5%。收费高是必然的,但不会过度医疗。” 近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 诊疗费是对医师技术服务价值的定价。缪晓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上海三甲医院专家门诊(教授级)挂号费20元/人,医生能拿到的不过1/3,按照看诊病人50人来计算,医生到手的门诊费300多元/天,相比医生背后的付出,这个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