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

(一)疆域

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

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

远地区高

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

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

稳定

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

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

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

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它

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

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

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

(四)人口

(五)气候

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

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

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

循环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

(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

(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

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

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3.社会内部因素: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可移的、暂时的并且是间接的

4.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

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5.在肯定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力存在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

(一)文化多元与政治专制并存

1.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经济文化多样化

文化回旋余地越广阔,越有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机会,这使中华文化遭遇

许多挫折而不至于中断。

2.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精神文化多样化

大一统与各自蓬勃发展

3.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政治文化多样化

诸侯政治与中央集权政治长期并存

中国内陆主要是由几大可以相互勾连的平原区形成,所以只要形成强有力的

政治实体,便可以向四周辐射而不受阻挡,专制因此得以形成且持续。

(二)独立性与封闭性共生

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离,这维

系了中国文化的延续,造就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中国文化鲜明的

民族特色。

1.文化的自足是因为文化的独立

2.文化的自足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封闭性

3.独立而封闭的文化个性使得传统中国社会缺少对外交往的动力

四、历史地理环境变化影响民族历史进程

(一)气候变化催生我国历史上的盛世

高温期

1.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也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期

3.汉代则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盛世,我国主体民族汉族在汉代形成

4.唐代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以与汉代相提并论的盛世

(二)气候变化引发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激烈的军事对垒

西周末、西晋末、北宋末、明末

(三)气候变化促使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1.黄河流域首先成为文化中心

1)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军

事家、学者绝大多数来自黄河流域(孔孟荀墨韩)

2)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

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

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

2.原因

1)文化交错区优越说

2)黄河中下游的旱作文化技术条件简单,易于发展

3)北方交通方便,利与人口积聚

3.经济文化中心呈现由北向南、从西至东的迁移趋势

1)从东晋到隋朝,农耕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精耕细作

的程度已超越黄河流域

2)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南移

3)宋代以后,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主要来自南方地区

4.文化中心南移原因

1)地质条件及气候的变化

地址条件及气候变化让南方的生态环境改善,使经济文化中心南迁成为

可能

2)北方人口的持续南迁

①秦始皇派50万青壮年士兵开发岭南

②三国时期,董卓作乱洛阳,长安、洛阳大批老百姓逃难至湖北荆州

(王粲《七哀诗》)

③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使得朝廷整体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

南北经济的文化结构(社会精英南移)

④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近千万人口随着南宋朝廷来到江浙一带

3)南方这几千年来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受战争的影响较少

4)南方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民族融合也让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成为必然

五、历史地理环境造就民族性格

(一)顺遂自然

1.农耕民族按照自然节律安排自己的生活

黄昏、秋天意象与客居异乡的游子形象相互映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对自然花草细致地、大量地、从不间断地描述、赞美

周敦颐《爱莲说》、龚自珍《己亥杂诗》

茅盾《白杨礼赞》、宗璞《紫藤萝瀑布》、朱自清《荷塘月色》

3.农耕民族所能构想的最美好的家园充满田园顺遂自然的气息

陶渊明《桃花源记》、孟浩然《过故人庄》、陆游《游山西村》

(二)注重伦理

1.农耕民族注重伦理,导致他们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2.农耕民族注重伦理,导致他们对传统极端尊重,恪守祖训,不敢标新立异。

(三)内向保守

1.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对外扩张

2.农耕经济内敛保守,缺乏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动力

3.注重血缘关系带来的结果:恪守祖先的规矩,对新思想、外来文化本能的抗

拒,造成了中国人内向保守的性格。

(四)安土重迁

恋家思乡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历代都层出不穷,而且千秋万代后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愚公移山》、叶落归根、《哀江南赋》

第二章中国的基本民族关系

一、农耕-游牧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一)农耕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1.距今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种植农业,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

黄河流域(小麦)、长江流域(水稻)。

2.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向于定居,这使它的发

展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传承的可

能→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较大范围的社会秩序

3.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农耕文化,它涵盖了很长的历时性和宽大的共时性

4.自然的次序(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慢慢地生成了有人文色彩的秩序(井

田制)

5.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形式感的文化形式,使中国古代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最为深远的文化现象:

1)土地信仰

对土地的信仰是最大的信仰,古人称之为“社”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信仰(社稷),是地地道道的农耕文化的本色信仰

→其与祖先信仰一起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所吸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

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村落聚集

农耕民族的基本耕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形式

→以村落聚集为固定形式

3)为“公”为“群”

(二)游牧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二、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相互依存

(一)相互依存,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主体民族

1.农耕民族中有不少部族与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2.很多游牧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逐渐融进农耕民族。

1)战争失利或内部矛盾激化不得不融进农耕民族

2)随着游牧民族在中原立国建都,大量游牧民族人口迁入中原

3)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为加强统治,主动采取措施融入农耕民族

(二)优势互补,在交汇融合种加速自身的完善发展

(三)民族融合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历代盛世

1.隋唐时,形成中国戎狄参半的居住格局

2.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胡汉互化,夷汉交错而居

3.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很好地阐释了农耕-游牧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

4.元朝未能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一)历史上的长期对垒状态

1.先秦、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2.隋唐与突厥之间的战争

3.蒙古族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战争

(二)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文化破坏巨大

1.破坏社会财富的积累

2.打断中原地区思想解放进程

3.导致商品经济倒退,专制制度强化

(三)中原农耕民族处于守势的原因分析

1.心理层面的原因

游牧民族在气候变化时南下求生存,迸发无限能量

2.现实层面的原因

游牧民族迁徙方便、团队作战、军事能力强

3.传统文化因素

第三章中国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度的定义

1.宗族的概念

2.宗族(家族)和家庭的区别

1)家族成员是同居共炊、共同拥有财产的;

2)家族则由不同的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组成,是不同居、不共炊、不

共财的,只有血缘关系。

3.昭穆制度

1)祭祀的目的

求得与祖先灵魂的通感,以便祈求庇护,祈求福寿。

2)尸祭

尸代替祖宗来接受祭拜。

尸一般是在孙辈中选13-16岁的男丁,先使其斋戒数日,然后在祭日接受

全族人的祭拜,享用祭品。

人们将醴酒和农产品让尸享受,只有看到迎接来的“尸”神坐在尸位上吃

喝,人们才感到释然。尸神酒足饭饱了,人们就好像看到了已故的亲人或

祭拜的鬼神酒足饭饱了一样,于是感觉到鬼神接受了人们虔诚的祭拜,确

信得到了祖先的保佑。

3)昭穆制度

原始氏族外婚制度下:祖为昭辈,父为穆辈,祖辈孙辈同属一个氏族集团,

父辈重孙辈同属一个氏族集团。

4.宗法制度的定义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

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二)中西宗法制度的差异

西方靠法律、契约,中国靠宗法。

二、宗法制度的发展形态

(一)西周宗法制度

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度

左昭右穆的宗庙祭祀制度:父称为昭,子称为穆。始祖之庙居于正中;始祖以

下,第一世居左朝南称昭,第二世居右朝北称穆。

(二)世家大族宗法制

1.西汉(形成)→东汉(蔚为壮观)→南朝(发展到极致)

2.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荫子→官员根据级别推荐若干子弟到朝廷任职→

形成世家大族→晋朝门阀制度森严

3.特点

1)西周宗法制是天子一家人的宗法制,世家大族宗法制是贵族一群人的宗法

制。

2)世家大族的领袖人物,往往不像西周宗法制度那样是血统最尊贵的人,政

治地位高、权力大的人也能成为领袖。

(三)家族式宗法制

1.产生于唐代,标志着宗法制最终确立。

2.内容

1)修宗谱

2)建宗祠

3)置族田

4)立族长由德高望重者推荐产生,一般不由在任的官员担任

5)订族规族规具有法律效力,由宗族代行国家职权

①已经为宗族家法惩处者,国家一般不再惩处。

②官府可以直接引用犯者所属家规族法作为对其处罚的依据

③官府直接授权其家族惩处

④官府直接批复宣布其家族所制定的家法有效

3.是古代中国整个政治架构的延伸和补充

三、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普遍实行父系单系世系原则,严格把女性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二)分封从不间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五)君主专制漫长

四、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范式的影响

(一)导致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1.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孝亲情感,裙带关系、人情债层层裹挟,以权谋私,用人唯亲

2.对传统的极端尊重。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一定要证明学说是有来历的,思想是前代经典已经有过的,

新的著作不过是在阐发经典学说而已。

正面作用:使整个民族有凝聚力,大家很容易达成对待文化的认同和共识。

负面作用:因循守旧很容易让我们墨守陈规,从而限制我们的创造力。

3.很多观念都跟伦理挂钩。

(二)导致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1.两千年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

2.专制主义的政治论高度发达与早熟。

3.顽固的官本位。

第四章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一)中国文化精神

1.中国文化精神的概念:

1)中国文化精神是个中性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个褒义概念。

2)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

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

1)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

2)张岂之《中国文化概论》: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

3)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德精神、务实精神、

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

4)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

3.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

1)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

他精神的基础、前提。

2)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条件:

①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都发生根本性影响的、民族的、本源性的文化特质。

②在中国文化不同领域都发生根本性影响的、各民族普遍适用的文化特质。

(二)天人合一含义

1.天人同源

由“道”产生了气,气又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融合化生出万物。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宇宙观的核心)

《易传》:天地交而万物通。

在宇宙生成论领域,老庄学派和儒家学派都把阴阳交融作为化生万物的根

本。

2.天人同构

“头圆象天,足方法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3.天人同性

天地之性亦人之性,尽性则可以知天。

由儒家思孟学派提出,被理学家张载发扬光大,是儒家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天人合一的政治观

(一)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统治权力的来源

1.商王

宣称本人与天有血缘关系,是天之子。“以神为本”

2.西周周公

“以人为本”萌生民本思想。

强调周朝之所以能够取代商朝统治天下,就在于能够“以德配天”。

3.董仲舒

通过为新王立法、神化君主从而提升君主至上的权威性。

借《春秋》为君权神授寻找理论的支撑点,通过重新厘定天人之间的关系解

决了汉武帝的困境,以君权神授的形式肯定了皇权至上。

既把君主视为天命的执行者,又强调君主对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两者

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其天人理论申明君权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统治原则

1.自然无为。

神灵、人格、意志之天以及神人思想是中国古代实施政治管理的理论基础。

老子:循宇宙之性、宇宙之规律,而不逆性妄为。

儒家:奉天承运、以德配天、修齐治平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从而实现天人

合一的大治之世

2.依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一)自然界生命意义的内在价值

1.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不违背自然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

2.儒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1)“比德说”

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

可以感受到某种人格美。

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

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2)“天人合德说”

把“天”看作永不停息的生命本源、绝对至善的价值本体。

天道必然之理(自然法则)与人道当然之则(社会伦理)在逻辑上是一

理相通的。

把人的伦理道德法则看作是天的本性,强调了道德伦理的普遍必然性和

天然合理性。

3.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

1)对大自然的热爱

2)对事物存在多样性的尊重

3)对个体感性生命的珍重

(二)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主体

人是天地的产物,天地之间只有人又精神(心),所以人的精神就是宇宙的精神

(天心),或者说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四、天人合一的处世观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自然无为。

3.执中致和。

(二)“君子”人格的塑造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建功言事。

3.淡薄自由。

五、天人合一的养生原则与艺术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养生原则

(二)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

第五章中国人的哲学、政治主张

一、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前8-前2世纪,亚欧大陆的北纬25°-35°的区间,几乎同时涌现了一批影响

至深至远的伟大思想家和精神导师。

(二)中国学者的相关描述

1.余英时《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

2.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1943

3.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战国时期为全盛时代

(三)理论贡献

1.用理智摆脱了西方欧洲中心论的传统偏见,指出东西并无文化优劣之分。

2.每个地区的文化虽然各有自己的核心思想,但都是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思考,

对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本源问题的探求。

3.轴心时代所形成的核心理念为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崇高的概念和最根本

的原动力,这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文化的起源。

二、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

1.私门养士

楚有春申君,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

四君子门下未形成百家争鸣学术中心,原因:

1)人数众多,层次低下。

2)服务私门,学者稀少。

3)因人而养,聚散无常。

2.国家养士

1)楚国兰陵:地理位置难以成为学术争鸣的中心

2)稷下学宫: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至丰、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中心

(二)春秋张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1.华夏民族心智的成熟

1)标志一:《周易》。《易经》产生于周文王时期,《易传》产生于战国末年

秦汉之初。

2)标志二:周公所创立的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

2.社会的竞争、开放和剧变

春秋战国是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重大转折时期,是我们民族国家制

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面临重大转型的时期。

3.社会士人阶层的崛起

儒家是文士,墨家是武士,道家是隐士,法家是谋士。

共同特征:自由。人格自由、思想自由,能够对中国去向何处提出不同的看

法和见解。

三、先秦诸子的理论主张

(一)儒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

1.道家代表人物

1)老子

开创虚以自守、弱以自恃的道家思想。

传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李耳,字聃。

《老子》(《道德经》/《南华真经》)81章,深刻阐述“道”和“德”的

含义。和《论语》一起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

特征。

2)庄子

庄子名周(与孟子同期),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庄子》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

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

篇《齐物论》《逍遥游》等集中反映了这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2.道家思想内涵

(三)墨家思想

1.墨子名翟,出身于小手工业者,曾做过宋国大夫,相当有文化知识。原师从

孔子学派,以儒家为主要攻击对象。墨家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有

“非儒即墨”之称。

2.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钜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

3.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4.思想内涵

1)伦理思想:兼爱(理论基础)

政治思想:尚贤、尚同、非攻

经济思想:节葬、节用、非乐

宗教思想:明鬼、非命、天志(逻辑起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2)成就了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共有71篇,现存53篇,内容可分为①

体现墨家核心思想的十大主张。②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关的知识

(eg.小孔成像)。③墨子的军事思想。

3)质朴无华,但逻辑推理严密,在形式逻辑发展史上有重要位置。

4)社会改革方案:①自食其力,各尽所能;②按劳分配;③机会均等;④

互利互爱。

(四)法家思想

1.起源:春秋时期管仲(齐)

经过:商鞅

集大成者:韩非,韩国人。

2.《韩非子》55篇,包括《孤愤》《五蠹》《说难》,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

合;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以

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3.法家思想:公开、公平、公正。

(五)其他各家

1.名家

先驱为春秋末期郑国的邓析,著名的是战国中期的惠施和公孙龙。

2.阴阳家

齐国邹衍,用阴阳概念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在一

起,提出五德终始说,用来解释改朝换代的历史必然性。

3.纵横家

指战国时期一批凭辩才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一切以名利为目标。

4.农家

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市贾不仁”

百家争鸣是学术文化繁荣的前提,是政治清明的反应,是国家昌

盛、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

四、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焚书坑儒

李斯《焚书议》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98×5表示求5个9 8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98×4 3表示求9 8的4 3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 几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位置是相对的,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必须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就以谁为观测点。 2、东偏北30。也可说成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完整版)复变函数知识点梳理解读

第一章:复数与复变函数 这一章主要是解释复数和复变函数的相关概念,大部分内容与实变函数近似,不难理解。 一、复数及其表示法 介绍复数和几种新的表示方法,其实就是把表示形式变来变去,方便和其他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二、复数的运算 高中知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主要是用新的表示方法来解释了运算的几何意义。 三、复数形式的代数方程和平面几何图形 就是把实数替换成复数,因为复数的性质,所以平面图形的方程式二元的。 四、复数域的几何模型——复球面 将复平面上的点,一一映射到球面上,意义是扩充了复数域和复平面,就是多了一个无穷远点,现在还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猜想应该是方便将微积分的思想用到复变函数上。 五、复变函数 不同于实变函数是一个或一组坐标对应一个坐标,复变函数是一组或多组坐标对应一组坐标,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映射在另一个坐标系里。 六、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 与实变函数的极限、连续性相同。 第二章:解析函数

这一章主要介绍解析函数这个概念,将实变函数中导数、初等函数等概念移植到复变函数体系中。 一、解析函数的概念 介绍复变函数的导数,类似于实变二元函数的导数,求导法则与实变函数相同。 所谓的解析函数,就是函数处处可导换了个说法,而且只适用于复变函数。而复变函数可以解析的条件就是:μ对x与ν对y的偏微分相等且μ对y和ν对x的偏微分互为相反数,这就是柯西黎曼方程。二、解析函数和调和函数的关系 出现了新的概念:调和函数。就是对同一个未知数的二阶偏导数互为相反数的实变函数。而解析函数的实部函数和虚部函数都是调和函数。而满足柯西黎曼方程的两个调和函数可以组成一个解析函数,而这两个调和函数互为共轭调和函数。 三、初等函数 和实变函数中的初等函数形式一样,但是变量成为复数,所以有一些不同的性质。 第三章:复变函数的积分 这一章,主要是将实变函数的积分问题,在复变函数这个体系里进行了系统的转化,让复变函数有独立的积分体系。但是很多知识都和实变函数的知识是类似的。可以理解为实变函数积分问题的一个兄弟。 一、复积分的概念 复积分就是复变函数的积分,实质是两个实二型线积分。所以应该具有相应的实二型线积分的性质。复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是实部函数和虚部函数都连续。 二、柯西积分定理

六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汇总

六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10.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1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以后称为“标准量”)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是”、“占”、“比”、“相当于”的后面 (3)画出线段图,标准量与比较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即可,标准量与比较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即可。(4)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5)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12.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 (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是、比、相当于、占、等于”后的规则。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计算方法是:(甲-乙)÷乙= 甲÷乙-1甲比乙少几分之几?计算方法是:(甲-乙)÷甲 = 1-乙÷甲 (4)“增加”、“提高”、“增产”等蕴含“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 等蕴含“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意思相近。 (5)当关键句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要把关键句补充完整,补充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之几”或“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的形式。(6)乘法应用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 (7)单位“1”不同的两个分率不能相加减,加减属相差比,始终遵循“凡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实变函数论主要知识点.docx

实变函数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 1、集合的并、交、差运算;余集和De Morgan公式;上极限和下极限; 练习:①证明(A-B)-C = A-(BUC); ②证明E[f>a]=QE[f>a + -]; ?=i n 2、对等与基数的定义及性质; 练习:①证明(0,1)□口; ②证明(0,1)0 [0,1]; 3、可数集的定义与常见的例;性质“有限个可数集合的直积是可数集合”与应用;可数集合 的基数; 练习:①证明直线上增函数的不连续点最多只有可数多个; ②证明平面上坐标为有理数的点的全体所成的集合为一可数集; ?Q =________ ; ④[0,1 ]中有理数集E的相关结论; 4、不可数集合、连续基数的定义及性质; 练习:?(0J)= _______ ; ②卩= ________ (P为Cantor集);

第二章点集 1、度量空间,n维欧氏空间中有关概念 度量空间(Metric Space),在数学中是指一个集合,并且该集合中的任意元素之间的距离是可定义的。 n维欧氏空间:设V是实数域R上的线性空间(或称为向量空间),若V上定义着正定对称双线性型g (g称为内积),则V称为(对于g的)内积空间或欧几里德空间(有时仅当V是有限维时,才称为欧几里德空间)。具体来说,g是V上的二元实值函数,满足如下关系: ⑴ g(x,y)=g(y,x); (2) g(x+y,z)=g(x,z)+g(y,z); (3) g(kx,y)=kg(x,y); (4) g(x,x)>=0,而且g(x,x)=O当且仅当x=0时成立。 这里x,y,z是V中任意向量,k是任意实数。 2、,聚点、界点、内点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求法);开核,导集,闭包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求法); 聚点:有点集E,若在复平面上的一点z的任意邻域都有E的无穷多个点,则称z为E的聚点。内点:如果存在点P的某个邻域U(P)eE,则称P为E的内点。 3、开集、闭集、完备集的概念、性质;直线上开集的构造; 4、Cantor集的构造和性质; 5、练习:?P=__________ , P' = ______ , P= 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例如:-2.-5.33.-45.-2/5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1、税率(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2、利率(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6)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率=利息÷时间÷本金×100%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率) 购物策略: 估计费用: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学后反思:做事情运用策略的好处 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要点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要 第一章集合基本要求: 1、理解集合的包含、子集、相等的概念和包含的性质。 2、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余集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3、会求已知集合的并、交、差、余集。 4、了解对等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可数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6、会判断己知集合是否是可数集。 7、理解基数、不可数集合、连续基数的概念。 8、了解半序集和Zorn引理。 第二章点集基本要求: 1、理解n维欧氏空间中的邻域、区间、开区间、闭区间、体积的概念。 2、掌握内点、聚点的概念、理解外点、界点、孤立点的概念。掌握聚点的性质。 3、掌握开核、导集、闭区间的概念及其性质。 4、会求己知集合的开集和导集。 5、掌握开核、闭集、完备集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一批例子。 6、会判断一个集合是非是开(闭)集,完备集。 7、了解Peano曲线概念。 主要知识点:一、基本结论: 1、聚点性质§2 中T1聚点原则: P0是E的聚点? P0的任一邻域内,至少含有一个属于E而异于P0的点?存在E中互异的点列{Pn},使Pn→P0 (n→∞) 2、开集、导集、闭集的性质§2 中T2、T3 T2:设A?B,则A ?B ,· A? · B, - A? - B。 T3:(A∪B)′=A′∪B′. 3、开(闭)集性质(§3中T1、2、3、 4、5) T1:对任何E?R?,?是开集,E′和― E都是闭集。(?称为开核,― E称为闭包的理由也 在于此) T2:(开集与闭集的对偶性)设E是开集,则CE是闭集;设E是闭集,则CE是开集。T3:任意多个开集之和仍是开集,有限多个开集之交仍是开集。 T4:任意多个闭集之交仍是闭集,有限个闭集之和仍是闭集。 T5:(Heine-Borel有限覆盖定理)设F是一个有界闭集,?是一开集族{Ui}i?I 它覆盖了F(即Fс ∪ i?IUi),则?中一定存在有限多个开集U1,U2…Um,它们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分数的倒数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0.25,把0.25化成分数,即1/4,再把1/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9.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1/0.25等于4,所以0.25的倒数4,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13.分数除法应用题:先找单位1。单位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14.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合而成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是比的意义。比例有4项,前项后项各2个. 1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 16.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比例的性质用于解比例。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重点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日中:正午。及:到。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匆匆》(散文) (写作特色: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2014年4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 ...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 ...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 ...《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实变函数论主要知识点

实变函数论主要知识点

实变函数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集 合 1、 集合的并、交、差运算;余集和De Morgan 公式;上极限和下极限; 练习: ①证明()()A B C A B C --=-U ; ②证明1 1[][]n E f a E f a n ∞=>=≥+U ; 2、 对等与基数的定义及性质; 练习: ①证明(0,1):?; ②证明(0,1)[0,1]:; 3、 可数集的定义与常见的例;性质“有限个可数集合的直积是可数集合”与应用;可数集合的基数; 练习: ①证明直线上增函数的不连续点最多只有可数多个; ②证明平面上坐标为有理数的点的全体 所成的集合为一可数集; ③Q = ; ④[0,1]中有理数集E 的相关结论; 4、 不可数集合、连续基数的定义及性质; 练习: ①(0,1)= ; ②P = (P 为Cantor 集);

第二章点集 1、度量空间,n维欧氏空间中有关概念 度量空间(Metric Space),在数学中是指一个集合,并且该集合中的任意元素之间的距离是可定义的。 n维欧氏空间: 设V是实数域R上的线性空间(或称为向量空间),若V上定义着正定对称双线性型g(g称为内积),则V称为(对于g的)内积空间或欧几里德空间(有时仅当V是有限维时,才称为欧几里德空间)。具体来说,g是V 上的二元实值函数,满足如下关系: (1)g(x,y)=g(y,x); (2)g(x+y,z)=g(x,z)+g(y,z); (3)g(kx,y)=kg(x,y); (4)g(x,x)>=0,而且g(x,x)=0当且仅当x=0

时成立。 这里x,y,z是V中任意向量,k是任意实数。 2、,聚点、界点、内点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求法);开核,导集,闭包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求法); 聚点:有点集E,若在复平面上的一点z的任意邻域都有E的无穷多个点,则称z为E的聚点。 内点:如果存在点P的某个邻域U(P)∈E,则称P为E的内点。 3、开集、闭集、完备集的概念、性质;直线上开集的构造; 4、Cantor集的构造和性质; 5、练习:①P=o,P'=,P=; ②11 1,,,, 2n ' ?? ?? ?? L L= ; 第三章测度论 1、外测度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非负性,单调性,次可数可加性); 2、可测集的定义与性质(可测集类关于可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例如:-2,-5.33,-45,-2/5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实变函数学习心得

实变函数学习心得 实变函数课在我国高等学校数学系的教学计划中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实变函数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实变函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实变函数这们课已经一个学期了,对于我们数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最难的一门课就是实变函数论与实变函数这门课了。我们用的教材难度比较大,所以根据我自己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与方法,有以下几点: 1、复习并巩固数学分析等基础课程。学习实变函数这门课程要求我们以数学分析为学习基础,因此,想学好这门课必须有相对比较扎实的数学分析基础。 2、课前预习。实变函数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龙老师上课也讲得比较快、比较抽象,因此,适当的预习是必要的,了解老师即将讲什么内容,相应地复习与之相关内容。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你的学习就会变得比较主动、深入,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龙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上课内容涵盖许多知识。因此,上课应注意老师的讲解方法和思路,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好课堂笔记,实变函数这门课比较难,所以建议听课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听、记、思相结合的过程。 4、课后复习,做作业,做练习。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我们要学

会抓住零碎的时间复习实变函数课堂的学习内容,巩固学习。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应当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再现所学的知识,例如对某些定理证明的复习,不是再读一遍书或课堂笔记,而是离开书本和笔记,回忆有关内容,理解并掌握其证明思路。做作业、做练习时,大家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不要一头扎进题海中去。 所以,我们学习实变函数总的来说要把握课前、课时与课后的任务,学习内容要多下功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证明思路,尽可能地掌握作业题目,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完成练习中深化理解,在比较中构筑知识结构的框架,是提高学习实变函数课程效率的重要途径。 实变函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 古语有云:微机原理闹危机,汇编语言不会编,随机过程随机过,量子力学量力学,实变函数学十遍。其它的不好说,这实变函数确实要多看几遍的。虽然我曾旁听过这门课,但是对于其中的种种总感觉模模糊糊,不甚明了。前几日在网上down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便想着把这门课重新来过,遂借着这片地方留下一些印记,好督促自己万不可半途而废。 1、集合列的极限有上下极限之分,只有当上下极限相等时,才称集合列存在极限。对于上极限可以这样定义: {x|x属于无穷多个An}.无穷多是用文字语言来进行形象的描述,那么转换成数学的语言应该是怎样的呢?类比数学分析中的聚点原理,我们可以假设若x属于某个Am,那么一定可以找到mm,使得x也属于m,如若不然,x就属于有限个集合,而不是无穷多个了。上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