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刹车片的由来

陶瓷刹车片的由来
陶瓷刹车片的由来

陶瓷刹车片的根和本

今天,我们谈一谈刹车片。

人类最早用于车辆制动的材料是诸如木材、皮革等天然材料。由于当时车速很低,制动

产生的温度也很低,直到1897年一个叫Aerbertfrood的英国人首先发明了类似今天的制动鼓,并研制出一种以头发或棉花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制动带,用沥青浸透。这种材料不仅用于当

时的马车,也适用于早期的机动车。由于棉花等天然纤维在270°C下将变成碳,并失去它的摩擦性能和强度,因而限制了应用。Frood很快认识到这个缺点,并在1908年开发出了缠绕石棉摩擦片。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石棉摩擦材料一直是刹车片的主要材料。

粗略划分,刹车片摩擦材料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1930年前,主要以石棉长纤维加其他线类(如黄铜丝)编制浸渍方式为主。浸渍材料由

沥青发展到油和胶的混合物,并开始用短纤维替代长纤维。后期出现了无编制干法混合热压工艺。

1930年,化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柔性树脂粘合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这使得干法工

艺有了掺进更多填料的可能性,并逐步研制出我们今天熟悉的鼓式制动片。在后续的30年中,石棉一直是主要原料。与此同时,橡胶工业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摩擦材料工艺的改进。用橡胶

混合物胶液刷涂布状编制物,然后再折叠或堆积热压,此方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1950年,美国SKWELLMAN公司首先研制出来用铁粉、石墨和其他填料加树脂做粘合

剂热压而成的摩擦材料,即所谓半金属摩擦材料。1970年,这种材料被用于盘式刹车片,至

今仍被广泛接受,大量半金属刹车片仍占据着世界各地市场。

1960以来,随着汽车设计的不断改进,汽车对制动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使许多摩擦

材料公司开始研究摩擦材料与制动鼓/盘的关系,并寻求石棉的替代材料。经过分析人们认识

到石棉的应用受到很多限制。石棉资源是有限的,石棉的质量有很大差异,尤其是石棉对人体

健康和环境有较大伤害。这些问题的存在,推动了用玻璃纤维、矿物纤维、金属纤维替代石棉

的进程,近期则越来越多的采用芳纶纤维、钛酸钾晶须和合成纤维。

纵观刹车片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刹车片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它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汽车新技术所带来的速度、温度、舒适、稳定、环保等要求的变化。而地域和材料的不同则培育了不同的配方体系。

目前,全球市面上有三类汽车刹车片配方体系。一类是代表欧系的低金属配方,一类是代表北美的半金属配方,另外则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陶瓷配方。这三种配方体系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优点。

像宝马、奔驰类欧洲车原车基本是以低金属配方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给这些车配套的摩

擦材料公司都在欧洲,选择材料时以欧洲本地的材料为主开始研发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配方体系,这就是低金属配方。由于欧洲车重、且不限速,必须要求其摩擦系数很大。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了刹车片的使用寿命,并且这类产品的落灰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看宝马奔驰的车轱辘黑灰很多,就是这个原因。

以通用、福特为代表的北美汽车车体也很重,但在北美是限速的,区域材料和汽车性能

的不同产生了新的配方体系,就是北美的半金属配方。由于它的适中,既可以在比较重的欧洲、北美车上用,也可以在日韩等轻型车体上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长时间以来,半金属配方一直是市场的主流。

现在,我们该介绍一下陶瓷刹车片了。说到陶瓷刹车片,很多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我们平时吃饭用的碗和盘,实际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之所以叫陶瓷刹车片是因为材料中大量使用了无机类陶瓷纤维材料,和半金属、少金属配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刹车片的设计是以满足汽车性能要求为目的的。欧洲、北美和日韩的汽车设计风格不同,提出的刹车片设计要求自然也有差异。低金属配方和半金属配方很好的适应了欧美汽车车身重、惯量大的性能要求,但同时又有各自不理想的一面。低金属配方寿命短、落灰多;半金属配方含有很多的金属纤维,导热快,高温衰退大。这些缺失成为了刹车片配方研发的动力。

世界上最早解决半金属配方导热的方法是:采取两种混合料。表面的是功能性摩擦材料,而底部靠近钢背板的地方有2毫米厚度的一层特殊研发的材料。这层材料的作用是增加剪切面积、降低噪音和隔断热传导。由于技术和成本增加的原因,目前,国内只有信义“braxcel布

雷塞尔”等极少数品牌的产品采取这种工艺,一般的都是只使用一种摩擦材料,而没有底部的特殊材料。

通过分析低金属和半金属配方的缺点,并结合日本车的性能特点,日本的阿基波诺公司研发出了新的材料配方体系。它立足于实现耐高温、低导热、耐磨、不落灰、环保等多个传统技术要求,很好的解决了低金属和半金属配方的不足。理论上,半金属导热快是因为金属纤维多,它就用芳纶纤维(防弹衣所用材料)代替金属纤维;但仅有芳纶纤维又不耐磨,所以,又发明了一种新材料:六钛酸钾晶须(晶须:就是单个的晶粒。我们所说的金属是由一个个晶粒组成的,像动植

物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一样,金属断裂主要是从晶粒间裂开。但基本不会从晶粒中间断裂,所以晶粒强度极高。晶须就是通过工艺控制,让晶粒单方向生长,成须状。类似于我们冬天看到的窗上的冰花,冰花开始时就是往一个方向生长的。钛,属贵金属,常见于核潜艇壳体和航空发动机叶片)。做为粘接剂的树脂,考虑到

它要满足耐高温性能,而传统树脂高温不稳定,于是又开发出耐高温型号。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在半金属配方里面,金属纤维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盖房子所用的梁,摩擦材料由

10至20多种材料组成,除了纤维类增强剂、树脂粘接剂以外,还有一些工艺调节剂、摩擦调

节剂等颗粒填料。当金属纤维这种大梁换成晶须等小纤维后,空间小了,原来的大粒度填料都放不进去了,只能采用小粒度材料。而各种填料的纯度又必须很高,这样才能保证性能的稳定。

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可能多少有些了解,这种配方和少金属、半金属配方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技术要求的提高,导致从材料,到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摩擦材料配方体系。因为材料中大量使用了无机类陶瓷纤维材料,所以定义为了陶瓷刹车片。这就是陶瓷刹车片的由来。

日本人发明了陶瓷配方,也发明了陶瓷配方中的关键材料:六钛酸钾晶须。所以,在08

年以前,除了日本,其他国家没有陶瓷刹车片。

回到我们中国。我们靠着改革开放的30年迅速追赶着国外水平。我们真应该感谢党。开

始我们靠的是人力资源,靠给人家打工、贴牌来生产。在帮人家加工的同时,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国内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品牌和厂家,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看好市场保有量和刹车片工艺简单、设备投入少的原因,大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

和很多的行业一样,我们穷怕了,还没有时间学会沉淀,大家先赚快钱。老板们有钱买设备,搞展览,做推广,做高仿,给假货起个好听的名字:正包,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钻研刹车

片最核心的东西:配方。看看现在的市面上,假货、高仿、所谓的正厂副厂,让人晕头转向。有些经销商则迷信老外的品牌,生产厂家也借机打着来自于“非国内”的噱头招摇过市。

真为国内的消费者鸣不平啊!

我们习惯了欣赏和崇拜别人,却不去想如何让自己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别人高大是因为我们蹲着,没必要崇拜,自己努力站起来就可以了。看看这几天欧洲的新闻,挂牛头卖马肉的事也有,新西兰的牛奶也不完美。

市面上很多品牌打的都是陶瓷的旗号。但很少是和日本的阿基波诺类似的材料、工艺和技术配方。一是没有这个技术,二是用不起这类材料组合。陶瓷刹车片有着特别的效果,在各种路况、环境下的摩擦系数基本稳定;耐高温性能极佳;对盘的磨损极小;没有黑灰;使用寿命比半金属配方延长30%;刹车舒服;基本没有噪音。这些是鉴别纯正陶瓷配方很好的视角。市

面上,如用这些标准来判断,很多只能称呼为:“添加了零星芳纶纤维的低金属配方刹车片”而已,算不得纯正意义上的陶瓷刹车片。米饭就是米饭,加了点鸡蛋只能叫蛋炒饭,不会是蛋糕,米饭的本质是没变的。要想做蛋糕,不仅仅要用鸡蛋,还要用作蛋糕的其他材料和工艺。还有很多更炫的,这些品牌喊着卖“蛋糕”,而这个“蛋糕”连最起码的鸡蛋都没有。还不如城隍庙的蟹黄包,最起码人家还在包子顶上有那么一点用放大镜可以看到的黄色的蟹黄。我天,想起来心哇凉哇凉的。

日本阿基波诺之所以是陶瓷刹车片的鼻祖,是因为它创造和控制了核心的材料:六钛酸钾晶须,创造了新的工艺和技术。08年,中国东营信义公司和中科院合作,开发完成了六钛酸

钾晶须和晶片,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推动陶瓷配方技术实现了和国际同步。市面上,只通过加盟店专卖的信义“braxcel布雷塞尔”品牌的陶瓷和半金属配方为20多家汽车厂原车配套,使用了信义六钛酸钾晶须、美国杜邦的芳纶纤维、瑞典的陶瓷纤维、瑞士特米高的高纯度石墨、进口高纯度硫酸钡,芬兰的矿物纤维、日本伊腾忠的耐高温树脂等材料。高端材料的使用固然大幅增加了成本,却从根本上保证了陶瓷配方的原汁原味。

当然,陶瓷刹车片也不是万能。消费者选择时可根据自己的车况自由选择,三种配方体系的都不错。尽量选择原车的或有原车配套实力的品牌会最保险。

最后说个秘密:只要是正宗的陶瓷刹车片,不管是阿基波诺、信义“braxcel布雷塞尔”

还是其他品牌,凌晨第一脚倒车时会有轻微噪音,只是第一脚,其他时间不会有,第二脚都没

有。什么原因?不知道。从陶瓷配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这样了,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因此,它也成了鉴别纯正陶瓷刹车片的一个视角。这个秘密很少有人知道哦。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一年五班 江岳娇 摘要:本文简述了陶瓷的起源,从野人期间到清代的演变历史, 还有现代的陶瓷发展与应用,包括现代陶瓷艺术与陶瓷 的工业用途两部分。 正文: 一、陶瓷的由来与演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7391707.html,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作者:司忠辉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8期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 的陶瓷艺术。 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 到了隋唐时期,经济的高度发达,民族的大一统使得唐朝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空前繁荣。而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代表这种盛唐气息的便是唐三彩。它多用于陪葬,作为一种冥器,它的实用性远不如当时的青瓷、白瓷。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白瓷,到隋朝时,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至唐朝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浅析明清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浅析明清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摘要:明、清两代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由于两代政治局限。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各自陶瓷文化的迥然不同。本文试从明、清两代陶瓷造型、釉色和陶瓷装饰等方面浅析其艺术特点的差异。 关键词:明清两代、陶瓷文化、陶瓷造型、釉色、陶瓷装饰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ART CHARACTERISTIC OF CERAMIC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bstract: Ming and Qing dynasty are very important periods in China histor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situ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 view, their ceramic culture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 of art characteristic by the shape of ceramic/ the color of glaze and the decoration of ceramic. Key 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y ceramic culture shape of ceramic color of glaze decoration of ceramic 1序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明清两代在政治、经济上所达到新的高峰,带来了艺术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陶瓷艺术在两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但是由于明清两代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陶瓷艺术特点上的差异。 2一花独放——明代陶瓷艺术特点 明王朝继元而立,结束了历时几百年的异族统治,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带来了经济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前进,陶瓷艺术作品也得到了充分的改进。经由元代过渡后,到了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一统天下、以一花独放的的形式取代先前百花齐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①景德镇有丰实优良的原料和方便的水路交通。②宋室南渡时不少北方瓷业工人逃到此方,元时将俘获的工匠又集中于此,致使制瓷技术力量更加集中,

中国的陶艺历史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魅力陶艺世界

魅力陶艺世界 教学活动指导目标: 1、实践过程中,走入陶艺世界,欣赏我国的一些现代与古代的陶艺作品,培养审美情趣。通过了解陶艺知识,加强学生对陶艺这门艺术的认识,热爱我国的艺术文化。 2、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展示方案、质疑提问、完善修改等方法探讨出最适宜的制作方案。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确定制作主题、内容及其方法,感受我国传统手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研究主题、制作方法的确定。 教学指导:PPT课件、学生分组、方案设计表格。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了解陶艺的起源、制作工具等。 活动一:陶瓷制品大搜索 教学指导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些我国优秀的陶艺作品,播放陶艺制作的一些片断,让学生谈感受、谈想法,学生自己都想“玩泥巴。”自然引出主题,创设陶艺艺术的欣赏与娱乐价值。为后来学生的实践创新酝酿感情。 2、讨论比较现代陶艺与古代陶艺的异同点。 二、讨论研究内容感知陶艺 1、中国的陶艺文化,它有独特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图片)你知道些什么呢? 2.了解陶艺的流程(成型、干燥、上釉、烧制)及技术方面的注意事项,着重介绍有关成型方面的问题。 三、讨论制作方案走进陶艺 中国的陶艺文化丰富多彩,在参观完南宋官窑之际,在我们的课堂上,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分成小组,来讨论讨论陶艺制作的方案。 1、组织各合作研究小组。 ①学生相同兴趣组成小组。 ②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制作陶艺的方案。 2、指导制定方案。 ①想要设计什么形状的陶艺。 ②陶艺制作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3、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 引导学生小组开展讨论和研究,确定“陶艺制作”的活动主题,根据自己的活动侧重点谈谈预想。

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十一月底,我们来到江西最富盛名的城市——景德镇寻访陶瓷意蕴。景德镇是江西的代表,这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的,陶瓷让景德镇名传千古,曾创造中国陶瓷史辉煌的景德镇,其陶瓷创作的立身之本和“根”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大量接触现代美术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文化根源的洗礼,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作品提醒我们景德镇之所以久盛不衰——因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 陶瓷的制作是一件艺术品精雕细琢的极致体现,陶瓷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与其他艺术品相比,具有制作材料特殊、制作工艺特殊、生产工艺的难以掌握性等特点。古时的陶瓷产品制作,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瓷工流下的汗水,拉坯、上釉以及将瓷坯送入窑中进行煅烧,其辛苦远非创作国画作品所能比拟。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炉,并不亚于人类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它是经过艺人用生命在进行创造、并经历火之升华才得以完成。过小明称景德镇仅凭陶瓷制造这单一产业,便可让老镇的兴旺与盛名延续千年之久,足可证明陶瓷的不凡之处。 我们这次的旅程,幸得一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研究生陪同讲解,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许多家庭作坊,并且详细的介绍了瓷器的四大构成要素:坯、釉、彩、法。例如釉上彩综合式是将两种以上釉上彩绘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例如新彩与粉彩的综合、墨彩与刻瓷的综合。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釉下褐彩、釉下黑彩等。如果任意将上述两种形式和技法结合起来,形成两种艺术效果的综合效应,即是釉下彩综合式。我们常常在电视节目上听到的名词,清华釉里红,到那里才得到讲解:实际上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它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 而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却不是传统的技艺的精湛,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里的留学生工作室,那里的陶瓷作品没有束缚,充满了趣味,毛主席可以是陶瓷做的,头与身体的比例失衡,陶瓷也可以组合成一个远古的生物,仅凭印花,也可以制作出几十上百种陶瓷的组合,这让我们想到,景德镇的传统会不会受到冲击? 显然,通过几天的观察,传统技艺在景德镇占据了主导,瓷器的创意,可能在表面的装饰上比较显见,景德镇是陶瓷综合装饰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地方,同时也是产生和造就陶瓷综合装饰的摇篮,景德镇拥有陶瓷综合装饰艺术辉煌的昨

碳陶刹车片

优点在1999 年法兰克福国际汽车交易会(IAA)上,碳陶刹车片首次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高科技材料的使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刹车片技术:与传统的灰铸铁刹车片相比,碳陶刹车片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非悬挂质量减轻了近20千克。碳陶刹车片更显著的优点还有:刹车反应速度提高且制动衰减降低、热稳定性高、无热振动、踏板感觉极为舒适、操控性能提升、抗磨损性高等等。因此,碳陶刹车片的使用寿命更长,而且几乎不会产生灰尘。最初,保时捷公司于2001年将碳陶刹车片作为配套设备装配在911 GT2型跑车上。此后,其他知名品牌汽车也陆续开始通过采用这一创新型刹车技术来提高车辆安全性并改善踏板舒适度。其中包括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奥迪、宾利、布加迪和兰博基尼等跑车与豪华汽车。 材料碳陶刹车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是采用陶瓷复合材料制造而成。碳陶刹车片本身及两侧的摩擦层均由碳纤维增强碳化硅材料制成。主要基体成分有碳化硅(SiC)和工业硅(Si)。碳纤维(C)增强了材料的强度。主要基体成分碳化硅决定着复合材料的硬度。碳纤维的作用是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并为材料提供技术应用中所需的断裂韧度。陶瓷复合材料的同韧性剪切断裂特性为其抗高热负载和机械负载性能提供了保障。因此,碳纤维增强碳化硅材料完美结合了碳纤维增强碳(C/C)和多晶碳化硅陶瓷这两者的物理特性。C/SiC 材料的拉断伸长率从0.1% 到0.3% 不等。这对于陶瓷材料而言是极高的数值。正因为具有这些特征,碳纤维增强碳化硅才成为高性能刹车制动系统的首选材料:尤其是较轻的重量、良好的硬度、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抗热冲击性和同韧性剪切断裂特性等特点延长了碳陶刹车片的使用寿命,并避免了传统灰铸铁刹车片因负载而产生的所有问题。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碳陶C/C-SiC) 汽车刹车片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碳和碳化硅陶瓷基体复合材料,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热结构材料出现,具有密度低、抗氧化性能好、耐腐蚀、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良好的自润滑性能等优点,是一种能满足1650℃使用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作为刹车材料不仅具有碳盘密度小、刹车平稳,磨损失重率小、热容量大等优势,而且克服了碳盘吸湿性大、湿态摩擦系数低、静摩擦系数低、适应性差的不足,因此美军率先在F16战机上应用,效果良好。美国四大摩擦材料公司(Aircraft Braking Systems,Goodrich,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连接

摘要: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抗热震冲击、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和抗烧蚀低膨胀、低密度、热稳定性好的优点,这些优点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耐高温结构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连接不仅具有陶瓷材料连接的难点、异种材料连接的问题、加强相与基体的不利反应及加强相的氧化与性能的降低,还具有陶瓷基复合材料承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连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1.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陶瓷复合材料虽然具有高温强度高、抗氧化、抗高温蠕变等耐高温性能和高硬度、高耐磨性、线膨胀系数小及耐化学腐蚀等一系列优越的性能特点,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即脆性,它不能承受激烈的机械冲击和热冲击,这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用粒子、晶须或纤维增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则可使其脆性大大改善。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是目前备受重视的新型耐高温结构材料。[1,2,3]陶瓷虽然具有作为发动机热端结构材料的十分明显的优点,但其本质上的脆性却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增韧的思路经历了从消除缺陷或减少缺陷尺寸、减少缺陷数量,发展到制备能够容忍缺陷,即对缺陷不敏感的材料。目前常见的几种增韧方式主要有相变增韧、颗粒( 晶片) 弥散增韧、晶须( 短切纤维) 复合增韧以及连续纤维增韧补强等。此外还可通过材料结构的改变来达到增韧的目的,如自增韧结构、仿生叠层结构以及梯度功能材料等。目前陶瓷基复合材料分为:非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状陶瓷基复合材料。 1.1非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相变增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陶瓷材料的常温韧性和强度,但因在高温下相变增韧机制失效而限制了其在高温领域的应用。颗粒弥散及晶须复合增韧CMC 制备工艺较简单,可明显提高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将颗粒、晶须等增

陶艺论文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李照宇工科试验班(工学) 3130104748 摘要: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篇论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的陶瓷艺术。 关键词:中国陶艺文化;发展历程;现代陶艺。 正文: 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仰韶文化的彩陶。仰韶文化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曾出土了像人面鱼纹盆这种艺术珍品。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采用快轮制陶技术,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自身的黑色取胜,表面光亮如漆,器体薄如蛋壳,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

新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doc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

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刹车片基本知识

刹车片基本知识 刹车片也叫刹车皮。在汽车的刹车系统中,刹车片是最关键的安全零件,所有刹车效果的好坏都是刹车片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好的刹车片是人和汽车的保护神。 刹车片是指固定在与车轮旋转的制动鼓或制动盘上的摩擦材料,其中的摩擦衬片及摩擦衬块承受外来压力,产生摩擦作用从而达到车辆减速的目的。 组成结构 刹车片一般由钢板、粘接隔热层和摩擦块构成,钢板要经过涂装来防锈,涂装过程用SMT-4炉温跟踪仪来检测涂装过程的温度分布来保证质量。其中隔热层是由不传热的材料组成,目的是隔热。摩擦块由摩擦材料、粘合剂组成,刹车时被挤压在刹车盘或刹车鼓上产生摩擦,从而达到车辆减速刹车的目的。由于摩擦作用,摩擦块会逐渐被磨损,一般来讲成本越低的刹车片磨损得越快。摩擦材料使用完后要及时更换刹车片,否则钢板与刹车盘就会直接接触,最终会丧失刹车效果并损坏刹车盘。 传统制造工艺中,在刹车片上使用的摩擦材料是由多种粘合剂或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并在其中添入纤维以提高其强度,起加固作用。刹车片生产厂家在关于使用材料的公布上特别是新配方上往往是守口如瓶的,当然,一些成分配料如:云母、硅石、橡胶碎片等是公开的。而刹车片制动的最终效果、抗磨损能力、抗温能力及其它性能将取决于不同成分间的相对比例。 刹车片原材料的组成 一般分为粘结剂、增强纤维、摩擦性能调节剂、填料四大部份:

粘结剂是摩擦材料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元,它可以影响材料的热衰退性能、恢复性能、磨损性能和机械性能。一般有热固性、热塑性、橡胶类、复合型类几种,汽车摩擦材料中一般采用的是热固化型粘结剂,具体应用的有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聚酰胺树脂等。应用最广泛的是酚醛树脂及其改性树脂。改性的目的是改善树脂的高温性能。为了更大的提高粘结剂的高温性能,现在先进的汽车摩擦材料已经有些采用聚酰亚胺树脂,但目前这种树脂成本太高,普及不容易。 增强纤维是摩擦材料也是主要的摩擦组元起增强基的作用,传统材料用的是石棉等矿物纤维,半金属汽车摩擦材料中使用的是钢纤维,同时加入少量铜纤维及其少量矿物纤维。近年来,增强纤维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芳纶(Kevlar)的应用。有机纤维的加入,可以降低材料的密度、减小其磨损量,但同时也会降低材料的摩擦系数。为了提高摩擦材料在各温度段的稳定性及其纤维和粘结剂的亲和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多种纤维混合使用。 摩擦性能调节剂可以分为2类:(1)减摩材料:莫氏硬度一般小于2,它的加入可提高材料的耐摩性,减小噪音及降低摩擦系数。这类材料主要有:石墨、二硫化钼、铅、铜等。(2)摩阻材料:莫氏硬度一般大于4,它的加入可以增加材料的摩擦系数。大部分无机填料和部分金属及其氧化物属这一类。摩擦性能调节剂的加入主要是调节材料的热稳定性能以及其工作稳定性。 填料主要以粉末的形式加入。填料的作用很多,比如说加入铜粉,它的作用是可以在摩擦材料和对偶间形成转移膜,既能提高摩擦力矩和稳定摩擦系数,有能减小对对偶件的损伤,提高整个摩擦副的耐摩性能。加入硫酸钡,可以提高材料的密度。

汽车知识-鼓刹与盘刹

鼓刹 鼓式刹车的原理: 鼓式刹车应用在汽车上面已经近一世纪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它的可靠性以及强大的制动力,使得鼓式刹车现今仍配置在许多车型上(多使用于后轮)。鼓式刹车是藉由液压将装置于刹车鼓内之刹车片往外推,使刹车片与随着车轮转动的刹车鼓之内面发生磨擦,而产生刹车的效果。 鼓式刹车的刹车鼓内面就是刹车装置产生刹车力矩的位置。在获得相同刹车力矩的情况下,鼓式刹车装置的刹车鼓的直径可以比盘式刹车的刹车盘还要小上许多。因此载重用的大型车辆为获取强大的制动力,只能够在轮圈的有限空间之中装置鼓式刹车。

简单的说,鼓式刹车就是利用刹车鼓内静止的刹车片,去摩擦随着车轮转动的刹车鼓,以产生摩擦力使车轮转动速度降低的刹车装置。 在踩下刹车踏板时,脚的施力会使刹车总泵内的活塞将刹车油往前推去并在油路中产生压力。压力经由刹车油传送到每个车轮的刹车分泵活塞,刹车分泵的活塞再推动刹车片向外,使刹车片与刹车鼓的内面发生磨擦,并产生足够的磨擦力去降低车轮的转速,以达到刹车的目的。 鼓式刹车之优点: 1.有自动刹紧的作用,使刹车系统可以使用较低的油压,或是使用直径比刹车碟小很多的刹车鼓。 2.手刹车机构的安装容易。有些后轮装置盘式刹车的车型,会在刹车盘中心部位安装鼓式刹车的手刹车机构。 3.零件的加工与组成较为简单,而有较为低廉的制造成本。

鼓式刹车的缺点: 1.鼓式刹车的刹车鼓在受热后直径会增大,而造成踩下刹车踏板的行程加大,容易发生刹车反应不如预期的情况。因此在驾驶采用鼓式刹车的车辆时,要尽量避免连续刹车造成刹车片因高温而产生热衰退现象。 2.刹车系统反应较慢,刹车的踩踏力道较不易控制,不利于做高频率的刹车动作。 3.构造复杂零件多,刹车间隙须做调整,使得维修不易。 盘刹 盘式刹车的作用方式: 由于车辆的性能与行驶速度与日遽增,为增加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刹车的稳定性,盘式刹车已成为当前刹车系统的主流。由于盘式刹车的刹车盘暴露在空气中,使得盘式刹车有优良的散热性,当车辆在高速状态做急刹车或在短时间内多次刹车,刹车的性能较不易衰退,可以让车辆获得较佳的刹车效果,以增进车辆的安全性。 并且由于盘式刹车的反应快速,有能力做高频率的刹车动作,因此许多车款采用盘式刹车与ABS系统以及VSC、TCS等系统搭配,以满足此类系统需要快速做动的需求。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

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与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就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

刹车片材料基本知识、摩擦材料和发展方向

摩擦材料 一、概论 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在动力机械上,依靠摩擦作用来执行制动和传动功能的部件材料。它主要包括制动器衬片(刹车片)和离合器面片(离合器片).刹车片用于制动,离合器片用于传动。 任何机械设备与运动的各种车辆都必须要有制动或传动装置。摩擦材料是这种制动或传动装置上的关键性部件。它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摩擦来吸收或传递动力。如离合器片传递动力,制动片吸收动能.它们使机械设备与各种机动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所以说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又甚关键地材料. 摩擦材料是一种高分子三元复合材料,是物理与化学复合体。它是由高分子粘结剂(树脂与橡胶)、增强纤维和摩擦性能调节剂三大类组成及其它配合剂构成,经一系列生产加工而制成的制品。摩擦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损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车辆或机械的传动与制动的性能要求.它们被广泛应用在汽车、火车、飞机、石油钻机等各类工程机械设备上。民用品如自行车、洗衣机等作为动力的传递或制动减速用不可缺少的材料。 二、摩擦材料发展简史 自世界上出现动力机械和机动车辆后,在其传动和制动机构中就使用摩擦片.初期的摩擦片系用棉花、棉布、皮革等作为基材,如:将棉花纤维或其织品浸渍橡胶浆液后,进行加工成型制成刹车片或刹车带。其缺点:耐热性较差,当摩擦面温度超过120℃后,棉花和棉布会逐渐焦化甚至燃烧.随着车辆速度和载重的增加,其制动温度也相应提高,这类摩擦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人们开始寻求耐热性好的、新的摩擦材料类型,石棉摩擦材料由此诞生。 石棉是一种天然的矿物纤维,它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还具有较长的纤维长度、很好的散热性,柔软性和浸渍性也很好,可以进行纺织加工制成石棉布或石棉带并浸渍粘结剂。石棉短纤维和其布、带织品都可以作为摩擦材料的基材。更由于其具有较低的价格(性价比),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棉花与棉布而成为摩擦材料中的主要基材料。1905年石棉刹车带开始被应用,其制品的摩擦性能和使用寿命、耐热性和机械强度均有较大的提高。1918年开始,人们用石棉短纤维与沥青混合制成模压刹车片。20世纪20年代初酚醛树脂开始工业化应用,由于其耐热性明显高于橡胶,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橡胶,而成为摩擦材料中主要的粘结剂材料。由于酚醛树脂与其他的各种耐热型的合成树脂相比价格较低,故从那时起,石棉-酚醛型摩擦材料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至今.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石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开采或生产过程中,微细的石棉纤维易飞扬在空气中被人吸入肺部,长期间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比较容易患上石棉肺一类的疾病。因此人们开始寻求能取代石棉的其它纤维材料来制造摩擦材料,即无石棉摩擦材料或非石棉摩擦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钢纤维为主要代替材料的半金属材料在国外被首先采用。80年代-90年代初,半金属摩擦材料已占据了整个汽车用盘式片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NAO(少金属)摩擦材料在欧洲的出现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无石棉,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以无机纤维为主,并有少量有机纤维)只含少量钢纤维、铁粉.NAO(少金属)型摩擦材料有助于克服半金属型摩擦材料固有的高比重、易生锈、易产生制动噪音、伤对偶(盘、鼓)及导热系数过大等缺陷。目前,NAO(少金属)型摩擦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取代半金属型摩擦材料。2004年开始,随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制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开始研发陶瓷型摩擦材料.陶瓷型摩擦材料主要以无机纤维和几种有机纤维混杂组成,无石棉,无金属。其特点为: 1.无石棉符合环保要求; 2.无金属和多孔性材料的使用可降低制品密度,有利于减少损伤制动盘(鼓)和产生制动噪音的粘度。 3.摩擦材料不生锈,不腐蚀; 4.磨耗低,粉尘少(轮毂)。 三、摩擦材料分类 在大多数情况下,摩擦材料都是同各种金属对偶起摩擦的。一般公认,在干摩擦条件下,同对偶摩擦系数大于0.2的材料,称为摩擦材料。 材料按其摩擦特性分为低摩擦系数材料和高摩擦系数材料.低摩擦系数材料又称减摩材料或润滑材料,其作用是减少机械运动中的动力损耗,降低机械部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高摩擦系数材料又称摩阻材料(称为摩擦材料). 1。按工作功能分可分为传动与制动两大类摩擦材料。如传动作用的离合器片,系通过离合器总成中离合器摩擦面片的贴合与分离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轮上,使车辆开始行走。制动作用的刹车片(分为盘式与鼓式刹车片),系通过车辆制动机构将刹车片紧贴在制动盘(鼓)上,使行走中的车辆减速或停下来. 2。按产品形状分可分为刹车片(盘式片、鼓式片)、刹车带、闸瓦、离合器片、异性摩擦片。盘式片呈平面状,鼓式片呈弧形。闸瓦(火车闸瓦、石油钻机)为弧形产品,但比普通弧形刹车片要厚的多,25~30mm范围。刹车带常用于农机和工程机械上,属软质摩擦材料。

从中国历史演变看古陶瓷艺术发展

从中国历史演变看古陶瓷艺术发展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陶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先人们因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创造了它,后又在发展创新中赋予了它实用、欣赏、收藏等多重价值。直至当今世界,它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在生产瓷器,究其根源,都或多可少地受到过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因此,中国被誉为“瓷国”。中国陶瓷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成就,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美术家、考古学家从各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现代,从没有间断过,几乎贯穿于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5000年中,陶瓷文化无不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相连,它的规模与质量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记载了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伴随我们炎黄子孙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通过对陶瓷从古到今发展变化历程的了解,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辉煌与衰落的更替变迁,感觉到中国陶瓷史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且从中国的陶瓷艺术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看到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对外贸易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变换等等。所以说陶瓷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古陶瓷工艺的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它经过了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的技术突破,正是由于这五个里程碑和三个突破才使中国具有连绵不断,长达10000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陶瓷发展史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五个里程碑是: 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全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个里程碑:商周时期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烧制成功,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四个里程碑是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从“南青北白”两大体系相互争艳格局的形成到唐青花的出现,从明火支烧到用匣体装烧技术革新的完成,创造了不仅在我国也是国际上领先的水平。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末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的辉煌成就。宋代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窑的兴起,无一不是在颜色釉瓷及彩绘瓷著称于世。使我国的陶瓷艺术与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三大突破:1、从就地取材到过滤精制实现了原料的第一次突破(材料选取)。 2、从无窑堆烧到挖地为窑的穴烧到带有烟囱的室形窑烧,实现了窑炉的改进,烧成温度最开最初的900℃到近1400℃,实现了突破性的提高。(温度提高) 3、瓷釉的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提高直至丰富多彩,完成了第三次突破。(釉的增加)下面,我们就沿着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的顺序,来探寻我国文化历史发展的足迹…… 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剩余食品出现,对熟食的需求,加之原始村落的出现,人们开始迫切的需要制作一种用具来煮熟食物、储藏食物、汲水。他们就发现,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

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