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7年第11期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

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

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

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

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

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

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

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

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

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

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

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

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

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

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

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

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

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

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

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

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

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

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

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

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

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

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

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

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

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

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

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

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

项安全工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

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

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

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

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险制度,确保每个 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 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加强对贫困 人口的救助和扶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学校的建设 和师资力量,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确 保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当。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 济发展。 三、加强就业创业支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就 业率。加强终身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市场支持,促进创业 就业的发展。 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可及性和可负 担性。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推进医疗 体制,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降低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减轻人民 群众的医药负担。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的力度。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加强 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环境违 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

以上只是一些列举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正确√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正确√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正确√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正确√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正确√ 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正确√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正确√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7年第11期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 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 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 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 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 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 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 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 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 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 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 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 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 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 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 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 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 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 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材料展示3篇

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材料展示3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材料展示3篇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下是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材料展示1 11月22日,九龙坡区召开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典型案例评选暨经验分享会,来自华岩镇、黄桷坪街道和区检察院等镇街、部门相关人员推介了各自基层的社会治理案例。 从今年4月起,区委政法委面向全区征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案例。经过推荐,共收集案例27个。经过审核筛选,10个案例入选典型案例,如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春风化雨、铸魂聚力倾力打造五彩福居温馨家园,黄桷坪街道创建黄桷义工队伍、探索群众自我管理服务新路径,二郎街道迎宾路社区党建引领多网合一深化社会治理新实践,金凤镇金凤一群杨主动来帮忙推行老杨群工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等。 当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推介和评比,最后老杨群工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荣获一等奖。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三惠出席会议。

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材料展示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发现各地创新社会治理先进典型,研究和探索省、市、县社会治理创新规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总结和弘扬社会治理的典型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由人民网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联合主办的202X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已于近期启动,请支持并组织本地各级相关单位踊跃参与。 在各地领导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本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前七届的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案例近6500份,吸引投票5400万人次,并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在江苏、四川、重庆、北京、天津、湖北、重庆举办论坛。以这七届成功经验为基础,202X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整体规模与宣传效应预期会有进一步提升。 一、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人民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实现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现了我国的民本文化及执政传统 民生思想在也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民本思想有关。早在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便纷纷提出了早期的民本观点。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就被孟子发扬光大,提出“民贵君轻”等影响后世的理论,而管仲也曾说过“政之所兴,在于顺民生”。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仁政的思想开始成为后

世统治者的重要执政原则。这样的民本思想底蕴也造成了中国对民生问题的特别关注。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大意为: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辛勤劳作,财务才不会匱乏。古语还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食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如此问。”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这实际上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原文如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下,得乎天下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直到中国近代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民生思想的关键就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思想明确了,只有完成国家统一、推翻帝国主义,才有可能发展生产,进而发展民生。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把满足人民需求、为人民带来物质利益作为民生的根本目的,以及发展民生要以人民为主体。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力,不仅在历史上被确认是完全正确的,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民生思想中意识到了发展生产力是发展民生的重要前提,共同富裕是发展民生的重要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民生的最终目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即是经济建设,并把生产力的提高看作是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其精髓也是民生。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改善民生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

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作者:杨清哲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8年第9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 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 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群众在民生改善上的新期盼,给未来民生 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所有发 展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民生事业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关切,通 过深化民生改革、出台惠民举措,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当前,随着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的新期待,期待民生建设的各个方面能有质的飞跃。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在就业、教育、收入、保障、医疗、住房以及文化惠民等工作上作出新的安排和部署,充分体现“民之 所盼,政之所向”。 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实现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是长远改善民生、维护国家稳定的必要保证。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在发展中”和“在 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不平衡表现在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地区 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不充分是指发展质量和效 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难题,社会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有待加强。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保障 水平,是促进社会矛盾解决的有效手段。因此,改善民生决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才是 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如果经济不发展,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可见,经济发展的水平直 接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实力与能力。对于民生和经济,我们都要重视且科学定位,防 止出现“社会腿变长、经济腿变短”的现象,不仅要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更要确保 发展步伐相协调,使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 成果能让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紧扣“民生痛点”、注重制度保证民生痛点即人民群众 生活中最急迫、最忧心又难于解决的问题。在民生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痛点最多 的地方。因此,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紧扣这些痛点,这既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改革的落脚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民生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在就业领域,首次把涵盖农民工 等城镇常住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性指标,以便更好地体现共享发展要求;在居民收 入问题上,明确提出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在 教育方面,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对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根据本讲,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检验一个政党, 错误×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好报告, 正确√ 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书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工作在过去五年取得 正确√ 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但是回避了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6. 本讲提到,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十九大报告非常清醒的指出了在社会治理方面,已经不存在突出问 正确√ 题。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 十九大报告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好报告。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根据本讲,2016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2017年大学毛入学 正确√ 率 42.7%。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根据本讲内容,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正确√ A.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B. 一线城市房价虚高问题 C. 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交织叠加 D.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2. 十九大报告讲“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正确√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句话中()是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四十年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但也承受着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 重压力,以及消费社会、信息化、全球化乃至逆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的艰巨 性也因此越来越凸显。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打造共建 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明确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到2035年,我国现代社会 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 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怎样走好新时代社会治理之路?下面主要从新时代社会治 理的内涵、面临的问题和路径取向三个方面来谈谈陋见。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城乡基层社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也就是说,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从理论层面看,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社 会治理的根本逻辑,也是健全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是以民 生为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是解决我们过去想解决但未解决或没解决好的突 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党机制的改革创新要有整体性的思维观,要更加注重城乡社会治理 体系的内在联系。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家底不清,问题不明,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治什么”的问题。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讲 就是要解决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把不顺畅的社会关系理顺,首先表现在 社会治理过程中没有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状况,其次表现在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中矛盾主 次关系不明,其三表现在没有把问题类型弄清楚,没有把问题程度、问题原因等搞清楚,找 不对问题症结,不能对症下药。比如,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一些基层政府不清楚服务对 象究竟需要什么、需要的程度怎样,只是按照自己的所谓的计划来“配备”,结果不仅造成公 共资源配置不合理,还可能引起新的矛盾,增加新的社会风险。 问题二:治理结构不合理,协作困难,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谁来治”的问题。社会是多元主 体生活共同体,社会治理是一项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完成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完成这 样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一种分工有序的合理的治理结构。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 场域中,治理主体分工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协作困难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三、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摸清家底,合理规划,解决好“治什么”的问题。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 生态等因素均存在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千差万别,摸清家底是解决好“治什么”的基础条件,清晰本地社会关系的发展情况,理解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把准自身社会治理问题的脉,找到社会治理的短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理顺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之路。那么,怎样才能摸清家底呢?基本路径可以是“望闻问切”,即,察言观色,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看出问题、看出需求;倾听心声,闻悦耳之言,闻逆耳忠言,闻弦外之音;找寻诉求真意,真正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痛痒;问需于民,问 政于民,问计于民;切中要害,找准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突破点。其次,需要合理规划。社 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如何规划才能称得上 是合理的呢?我想,应该把“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作为其基本要求,即,规划既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又要立足自身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同时还要汲取古今中外社会治理 精华,存真取精;以及遵循社会治理规律,使规划具有可持续性。 (二)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融合共治,解决好“谁来治”的问题。从理论上看,社会良序的养成,取决于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完整的社会治理结构,是合理优选的层级集

改善民生工作措施

改善民生工作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民生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实现民生幸福是国家的基本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便捷、节约能源的电气化、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路和铁路的通行能力,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增加运动休闲场所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将对民生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改善教育水平和医疗设施 教育和医疗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只有让人民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了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政府需要加大教育和医疗建设,扩大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三、加强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要关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加大扶贫力度,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四、深化改革和创新 改革和创新是改善民生工作的动力源。政府需要加强改革和创新力度,打破垄断,加强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五、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保护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六、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保障人民权利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政府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制定更加完善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加强司法公正和监管力度,有效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正义。 以上列举的措施只是其中的部分,改善民生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关注和改进,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努力和协作,共同实现这一目标。相信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善民生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姜坤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既可能是稳定的根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深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和创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因此,要把在基层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放在首要的核心位置。基础环节就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成果的取得和整个农村面貌的改善,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领导。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明显与否,取决于当地党组织尤其是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力。一名优秀的村书记,可以带动一个高效的基层党组织,进而引领整个村级自治工作走向良性运行。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又是村书记

的作用。无论是从当地推选任命还是上级组织下派,前提都是要能够找到一个切实为村民着想、为村民办事、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来担任村书记。还要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储备中坚力量,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引导,让更多青年人加入党组织。 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主选举,直接影响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际运行与效果。所以要切实规范基层民主选举。在实践中,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过程存在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宗族观念和宗派势力的干预。要想从根本上完全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最直接的办法,是在国家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尽量保证程序的合法和步骤的落实,能够最大可能地选出相对被村民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村委会主任和委员。长远的方法还要依靠广大农村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依靠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村干部领导能力的提升,还有国家干部选任机制的不断科学完善等根本措施。基层民主,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农村社会的法治氛围较城市有很大差距,群众没有形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用法治方式解决的思维习惯,甚至一些干部也没有以法治思维开展工作的自觉,再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法治意识,采取什么样的最贴近农村现实的宣传教育方式就特别重要。可以引导村干部有侧重地利用农村文化广场等平台,适当加入一些以法治宣传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向群

新时代加强社区治理的政策建议

新时代加强社区治理的政策建议 作者:刘理晖 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5期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在城乡社区。2017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 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新时代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城乡基层社区和居民的发展需求,切实提高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新时代我国城乡社区治理面临新形势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广大农村,治理方式均发生了 深刻变革,其性质、力度、范围和影响之大前所未有,逐渐形成了当前以街道居委会制为基础,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综治维稳、公共服务、多元参与、社区管理的独特模式,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 (一)社区治理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工作的关键基础环节,对社会治理的成效起着根本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中,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尤其重视发挥好社区作用,深刻揭示了社区在维护社会团结稳定、畅通社情民意 渠道、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2016年,我国共有城乡社区66.2万个。其中城市社区(街道)10.3万个,下设居民小组142 万个;农村社区(行政村)55.9万个,下设居民小组447.8万个。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279.3万人。过去10年我国社区建设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城市社区数量逐 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10年净增1.9万个,农村社区逐年减少,10年净减4.3万个,“合乡并村”不断推进,社区的规模布局和公共服务内容出现巨大变化,城市社区过度负载和农村社区建设不 足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 盾的积聚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成为我们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政策、把握社情民意、维护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和阵地。目前,社区不仅担负起统合基层社会秩序、重构居民社会归属感的作用, 而且承担了提供基层公共服务、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任。 (二)政府对社区治理的责任要求出现新的变化 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从政府和社区的治理边界看,主要形成以美国为典型的自治型社区、以新加坡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社区、以日本和北欧为典型的混合型社区三 种治理模式。20世纪末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理论的兴起,政府向社区赋权、培育社 区内生力量、实行参与式治理逐渐成为西方各国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元治理理论的提出,又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府在治理中的协调作用。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坚持党对城乡社区治理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社区治理中不仅行使行政职能,同时肩负政治领导职能。《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与此同时,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引导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聚焦主业主责,推

2018继续教育答案98104

单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在经济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列对其表述错误的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消失 4.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X畴的是()。思想 6.十九大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重大战略新部署,在()上,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 7.下列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内容,表述不当的是()。把党的组织建设摆在首位 8.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由()提出的。党的八大 9.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富强XX文明和谐美丽 10.十九大报告提出,用()武装全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未来三至五年乃至十年内,我国将面临的安全问题包括()。(全选) 12.下列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表述,正确的有()。(全选)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成部分的有()。(全选) 14.总书记提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多选)B.和平赤字C.发展赤字D.治理赤字 15.关于十九大报告的框架结构,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全选) 16.全党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选) 17.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选) 18.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标志包括()。(全选) 19.全党要坚决防止和反对( ),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B.宗派主义C.圈子文化D.码头文化 20.党的十九大具有划时代的()。(全选) 21.依法治国是国体的安排,是国家根本制度的安排。(判断题3分)错误 22.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判断题3分)正确 23.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人民,即全心全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正确 24.共产主义这一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和最根本的制度。错误 25.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错误 26.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需要遵循的发展的理念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 27.根据中国的国情,国体、政体的特点,确定依法治国的内容,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正确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集中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正确 29.以互联网霸权领衔为背景和工具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我国未来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之一。正确 30.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重大战略新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正确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创新管理的要求也更为迫切。 十八大报告不仅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而且突出社会体制改革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通篇饱含民生情怀,高扬民生主题。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作出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十八大报告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重点强调了 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党在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流动加剧,各种利益格局多元,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了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和资源支持,以及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管理方面还存在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利益关系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协同程度低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提出的“四个加快”,突出体现为“四个结合”、“四个创新” 一是注重党政主导与多元主体相结合,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法治保障的思维创新。在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保障公民权利中,法治具有人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是从传统礼俗社会,走向现代法理社会的必然趋势。为此,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党委

大报告道简答题

大报告道简答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什么 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十九大报告共分几大部分,内容是什么 答:十九大报告共分13个大的部分,分别是:⑴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⑸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⑹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⑼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⑾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⑿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着。

4.报告对反腐败成效是如何定性的 答: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5.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答: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 答: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