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

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2)

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备注

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韩非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秦的1、徭役繁重、暴政2、赋税严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更加残暴

导致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起义失败

2、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

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十二课大统一的汉朝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

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

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

“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

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作“大秦”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阅读材料题含答案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 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 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族诛”、“连坐”。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 ..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材料二“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 ....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皇帝:汉武帝(刘彻)。 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5.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 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西域都护的设置。 6.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请回答:(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汉高祖: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整理

七年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 一、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 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懂得使用火,学会把 石快打制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旧石器时代”。 三、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半坡聚落(黄河中下游流域), 距今约8000多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聚落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二、河姆渡聚落(长江下游流域),是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掌握一定原始的纺织技术。 三、当时,南、北方的先民都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为“新石器时代”。 四、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半地穴式。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干栏式。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相传5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后结成联盟,于涿鹿之 野打败蚩尤。 二、炎帝和黄帝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一、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以 原始民主方式推举首领,史称“禅让”。 二、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禹采取“疏”的办法,降服了洪水,史称“大禹 治水”。 三、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 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起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 止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而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史称“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三、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由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 侯国,历史上称“授民授疆土”。(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四、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五、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一、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1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

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1)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在教育,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 了解(2)孟子;老子;韩非子各家学说及其主X 2能力:通过学习“孔子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树立浩然正气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作为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的警句名言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X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一)儒家 1“诸子百家”主要有哪些学派? 2百家争鸣的局面怎样形成? 3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什么时期的人?他是怎样的人? 4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有哪些?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5孔子从事编审的文化典籍有哪些?他的言论被整理成的书是什么? 6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 (二)道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著作是什么? 2老子的思想是什么?他的主X是什么? 3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 (三)法家 1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著作是什么? 2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

(四)其他 1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主X有哪些? 2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军事格言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师参与)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2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名字,是时期的鲁国人。是家和家。他主X和。是做人的道理,要求要有和。是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X。 3孔子是教育家,他广收门徒,著名的有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如。 4孔子的言论被弟子编成一书。 5孟子是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X是 他的名言是。 6老子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一书。他的思想,主X。 7韩非的主X是,今世必然胜过前世,强调主X君主要有 建立的国家。他的理论被所采用。 8墨子的主X是,,,。 9孙武的军事格言是。 10材料分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讨论: A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B他生活在哪个时代?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 C作者在思想方面提出什么主X?他的言行被弟子整理成一本什么书? (2)塞翁失马的故事中老子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 作者: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提要 七年级上册共五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的重点是北京人及其生活状况。因为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北京人的遗骨比较完备,既有头盖骨,又有肢骨,同时又遗留了大量的石器,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尘等等,有比较全面的材料来揭示北京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另一些问题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即可。如人类的起源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学术界仍有很多争论,教师只要让学生知道人是从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神创造的即可。关于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只要记住170万年以前元谋人就在我国境内活动了。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黍米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在课文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的聚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仅是从血缘角度或种族角度来讲的,而且还包括文化。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诸子百家》文字素材2华东师大版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网络]

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 科技领域代表 人物 时期主要成就 造纸 西汉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蔡伦东汉 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使得纸逐渐普遍 使用。 数学东汉 《九章算术》问世,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医学华佗东汉 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 创举。 张仲 景 东汉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地理张衡东汉 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 仪器。 宗教汉朝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传播开来;道 教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兴起 史学 司马 迁西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 学与史学著作。 艺术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现了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是世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线索,秦朝的建立、巩固和灭亡,西汉的建立、巩固和灭亡,秦汉时期(侧重于西汉)与匈奴和西域的关系。 2秦末汉初大事较多时间间隔较近,可利用下表掌握: 3对于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可通过下列表格对比掌握: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秦始皇、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张骞等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 5本单元用到的地理知识较多,学习时,注意结合课本的地图进行知识的掌握。对于丝绸之路作以下简单的图示学习: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考点透视] 本单元的考点主要集中在秦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的民族关系和丝绸之路等,中考在本单元出现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将成为命题的热点,而与地理等学科联系的题型也会不断出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学案(含解析)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楚汉之争”,把握西汉建立的史实。 2.把握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基本知识。 3.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4.认识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为西汉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 重点:X 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 难点:X 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军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帝位而厮杀,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2009年7月,在徐闻三墩开发工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挖掘出一批汉代文物,其中一些属于 珍贵文物。 西汉初年,经过70余年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 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的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 宏大。2000多年过去,至今三墩一带还随处可见汉代砖瓦,可以想象当时三墩一带的繁荣程度。 从材料看出,汉代的繁荣是休养生息的结果。休养生息政策为何能促进汉代的繁荣?汉代的繁荣是哪些皇帝努力的结果? 四、教材精华 (一)知识 1.楚汉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战争进行了四年,最后X 邦战胜了项羽。 楚汉战争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之后,但性质却发生变化,它不再属于农民战争,而成为统治阶级之间的争夺帝位的战争。 2.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3.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安定的局面,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二)互动探究 1.P53“思考与讨论” 提示:陆贾这句话的大意是: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用战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难道能用战争 X 邦建国 休 养 生 息 楚汉战争:X 邦、项羽争夺帝位之战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 汉初国家呈现残破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休养生息” 与“文景之治” 原因 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措施 作用: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经济发展,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的统一-秦统一六国》文字素材1 华东师大版

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⑴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 ②政治基础: ③民族基础: ⑵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过程:(10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1)先灭弱韩:前230年“先取韩以恐他国” 2)离间灭赵:前228年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水灌灭魏:前225年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王翦灭楚:前223年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北灭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完胜灭齐:前221年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3、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简要介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问题: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郡县制。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呢?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的局面。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18))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多万民工) 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多万人/年)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 加上修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百万之多,男 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法律 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 4、刑法严酷: 5、赋税沉重: 前221年统一,前209年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秦亡(14年)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赋税过重,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老师早上华东版的历史课时,做一些教案设计是有必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 【内容标准】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惧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要点】 本节课要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重点:《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

北、中南、西南地区,和平解放西藏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1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相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 〔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精彩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实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实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嘉奖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实力。 〔4〕通过课前准备,造就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实力。承受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熬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造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时势造英雄。精彩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开展紧紧连在一起;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 〔3〕商鞅“嘉奖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开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思路】

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即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根底。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嘉奖军功、加强集权。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斗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紧要,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漫长,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缘由。 讲授本节内容时,留意和已经学过的学问相联系,构建学问构造。建议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材料,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踊跃参与,增加对商鞅变法的相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允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苛刻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独创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北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指责:“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立的根本责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知识要点提纲华东师大版

第1课北京人 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1、元谋人〔最早〕〔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3、北京人的“模样”:额骨低平,眉骨强壮,嘴巴前伸,双臂运用自如能直立行走 4、北京人的生活: 〔1〕采集、狩猎〔2〕运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3〕运用自然火 5、北京人运用自然火与保存火的宏大意义是什么?P5其次段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1、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当时南北先民都已会制作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史称运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时器时代”。 第3课神话与历史 一、炎黄的传闻 1.炎黄联盟:〔1〕黄帝,号轩辕氏时间:距今约5000年 地点:黄河流域社会地位:部落联盟首领 〔2〕炎帝:因教民耕种,被尊称为炎帝神农氏。 2.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蚩尤被战胜 3、传闻中黄帝时期的独创:黄帝独创船和车、仓颉缔造文字、嫘祖独创养蚕缫丝,当时还独创了天文、历法、医药、音律等 4、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答: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成分。因此,中华民族尊奉黄帝、炎帝为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二、尧、舜、禹时期

1、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2、传闻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引荐继承人,大家推举了舜。舜年老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把首领位置让给了禹 3什么是禅让? 禅让的传闻反映了远古时代以原始民主方式引荐首领的历史情形。,这说明白当时还没有形成世袭的政治特权。 4、你认为传闻和史实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神话传闻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它或多或少能帮助我们复原那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第4课夏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1、尧派鲧治水,鲧曾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 2、舜派禹治水,禹用疏的方法治水,成功 3、禹死后启遵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 4、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建立夏朝。启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5、国家的产生的缘由? 落联盟内部发生了财产和地位的分化,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6、国家产生的标记:必需数量的军队,设有监狱,各种职守的官员 7、国家的产生是一种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异,但是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国家的产生,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开展。为物质、文化的开展旺盛缔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 上古三代:1、上古三代是指:夏商周 2、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时迁都殷,称殷商。 3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 武王定都镐,史称西周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由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 2、受分封的诸侯国有:卫、鲁、齐、宋、晋、燕 3、分封者的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远古的传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