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 · · · · · · · · · · · · · · (1 )

一、课程性质· · · · · · · · · · · · · · · · (2 )

二、课程理念· · · · · · · · · · · · · · · · (4 )

三、课程设计思路· · · · · · · · · · · · · · (6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 · · · · · · · · · · · (9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 · · · · · · · · · · · (13 )

一、经典· · · · · · · · · · · · · · · · · · (13 )

二、常识· · · · · · · · · · · · · · · · · · (17 )

三、技艺· · · · · · · · · · · · · · · · · · (24 )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 · · · · · · · · · · · · (31 )

一、教学建议· · · ·· · · · · · · · · · · · (31 )

二、评价建议· · · · · · · · · · · · · · · · (35 )

三、教材编写建议· · · · · · · · · · · · · · (37 )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 · · · · · · (38 )

第一部分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应对自然、社会环境的挑战时,其独特性、创造性智慧的体现,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它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和魂,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绵延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而且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激活自身的潜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面貌,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智慧,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烈氛围之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才能掌握并灵活运用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才能走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亲近、认同这个家园,增进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并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才能将自己生命的根系,扎植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当下非常紧迫的任务。制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旨在为已经或将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属性,明确目标,规范内容,指导实践。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目标,主要具有以下性质。

(一)综合性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由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的渗透性内容组成的综合性课程,是由经典文本(以下简称“经典”)、文化常识(以下简称“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以下简称“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严整的内在逻辑与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为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确保中小学生接受较为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确保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持久、有效地开展,不仅需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的渗透,而且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有必要独立开设一门课程。

(二)人文性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所包括的经典、常识与技艺,容纳了中华传统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智慧成果,蕴含了中华传统人文思想中对生活的认知与实践的方法,反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及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体现了中国人对价值准则、道德觉悟、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系统思考,以及对生活情趣、人生价值与高尚境界的不懈追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做人道理,形成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发现、感知、鉴赏中华智慧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力,了助,征兮矛一叮和乙厂前言卜人文生活的美,使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

文化只有与生活发生联系、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时才能回归其本质,中华文化在本质上反映的正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是由我们的祖先所创造、通过一代又一代先民接力、经由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筛选和过滤、从过去一直延传到现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表现我们民族自我和特色的那些东西。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注重从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礼仪规范的养成人手,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通过感受和体会古人的生活智慧,进而具备整全的思维方式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注重人文积淀,强调内省反思,重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进而形成完美人格。

二、课程理念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尊重现代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应始终坚持以下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应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也要有文化理解和文化包容。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坚持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

应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

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认识,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规律的统一

注重知识逻辑,就是要在课程建构上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注重生活逻辑,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不只是过去的事物,更是从过去传承到现在的事物,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要考虑地域、民族等因素,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在课程目标、内容、容量、形式等方面,注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并在遵循这三种逻辑的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它包括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渗透、融人的一系列内容,可以表述为“1 十X ' , 模式。" 1 ”是指已经或将要独立设置的、必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施形式,拥有相对系统的课程内容,其核心内容包括经典、常识与技艺三大类。" X ”是指有机渗透、融人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经典、常识及技艺等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地理、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学科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之中。在课程内容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1 ”和‘ ' X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妥善处理二者交叉的部分.

本标准主要面向已经或将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地区和学校,用于指导中小学独立设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即“1 ”的部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形成文化记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与情感积淀,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1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能记诵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了解特定文本的作者、体例、内容和特点等,体味经典文本凝练、优雅、精致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2 .通过对常识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知识世界,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感知古人的生活态度,体会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智慧。

3 .通过对技艺的欣赏、学习与实践,了解传统技艺的多样性,了解重要技艺的操作程序或修习次第,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要,在每个学段练习和掌握其中一两种,感知古人的工匠精神和审美趣味。

(二)增进文化理解

在文化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获得对其所承载内容或意蕴的解释、评析、鉴赏、实践的综合能力。

1 .能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感受、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逐步提高对其内容进行审辨性思维的能力。

2 .能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核心价值,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理解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3 .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融人生活实践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人人生理想之中。

(三)提升文化自信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世界主要民族文化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 .知晓中华民族多元一休的格局及其形成过程,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能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2 .知道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特殊形态和独特价值,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能够自觉学习、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在不同文明面前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

3 .知道世界不同文化的形态、特色及主要内容,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经典

(一)总体说明

经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气质的著作,是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生命力的著作。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

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经典,主要包括流传广、影响大的蒙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学作品,以“四书”和“五经”为核心的儒家典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史部、子部、集部著作。中小学的经典教学,根据中国传统教育的实情与现代教育的特点.在兼顾经典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二)学习口标

1 .总目标

( 1 ) 了解所学经典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懂得经典的基本内容,知道经典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思想钾慧,理解经典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

( 2 ) 函读、精读、研读经典,能背诵一些优秀的格言普句、段落和篇章,逐步培育对经典的亲切感、

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认识。掌握学习经典的基本方法,如坚持学、问、思、辨、行的统一,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和相关学习资源,了解古代典籍的分类,了解古书的通例等。

( 3 )亲近经典,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践行经典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格修养,增进社会关爱,培育家国情怀。

2 .学段目标

( 1 ) 1 ~ 3 年级:诵读经典,感知大意,体会蒙书和古诗所具有的句子短小、形式整齐、押韵便读、内容浅显、贴近炸粼分课程内容生活等特点,培育对经典的亲切感。能背诵蒙书中的部分段落、古诗中的名句。学习经典中蕴含的符合现代文明的行为规范,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 2 ) 4 ~ 6 年级:诵读经典,理解大意,知道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体会蒙书和古诗词所具有的语言精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增强对经典的感受力。能背诵蒙书中的核心段落和古诗词、格言警句中的名篇名句。理解并努力践行经典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 3 ) 7 ~ 9 年级:精读经典,理解经典的基本内容,了解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体会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提升对经典的理解力。能背诵经典中的重要段落和古诗词中的名篇。深人理解、自觉践行经典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 4 )高中年级:研读经典,探究、理解经典的思想内涵,掌握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全面认识、深入辨析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提升对经典的理性认识,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能背诵经典中的重要段落、篇章和古典诗词曲赋中的名段名篇。通过经典的研读,唤起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

(三)学习内容

1 ~ 3 年级

1 .重点诵读伦理道德类蒙书,如全文学习《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节选学习《小儿语》等。

2 .诵读一些篇幅简短、内容浅显、语言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古诗。语文课程之外,所诵读古诗不少于20 首,并以五言绝句为主。

4 ~ 6 年级

1 .重点诵读知识类蒙书,如全文学习《三字经》,节选学习《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

2 .诵读一些流传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语文课程之外,所诵读古诗词不少于20 首,并以七言绝句为主。

3 .诵读一些流传广、影响大的传统格言警句。

7 ~ 9 年级

1 .重点精读“四书”,即节选学习《论语》《孟子》,全文学习《大学》《中庸》。

2 .精读具有代表性的子部经典,如节选学习《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

3 .精读一些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语文课程之外,所精读古诗词不少于30 首,并以古体诗、律诗和词为主。

高中年级

1 .重点研读“五经”,即节选学习《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

2 .研读具有代表性的史部、集部经典,如节选学习《史记》《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史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楚辞》《古文观止》《文心雕龙》等,了解这些经典的体例。

3 .研读一些思想性、文化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古典诗词曲赋。语文课程之外,所研读古典诗词曲赋不少于30 篇,并以散曲和赋为主。

二、常识

(一)总体说明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广为人知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共识,小到一个称谓,大到各种制度,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的范畴。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博杂,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古人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提升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路径。要了解中华先民的生活,了解古人的想法和做法,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其形成的过程,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此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对于我们释读经典文本、了解今天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大有裨益。

《二)学习目标

1 .总目标

( l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常识,探索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礼仪、日用器物的历史渊源,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

( 2 )了解中华传统人伦关系、社会结构、国家制度、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2 .学段目标

( l ) 1 ~ 3 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日常礼仪文化,学习与个人、家庭生活相关的文化常识,知道一些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能在家庭生活中践行那些仍然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礼仪。

( 2 ) 4 ~ 6 年级:了解中华传统器物文化,学习传统家庭、社会生活层面的常识,能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体味中华传统民俗的趣味,并感知其价值。

( 3 ) 7 ~ 9 年级:一了解中华传统社会生活文化,学习传统社会、国家层面的常识,了解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行业的历史文化渊源,能多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 4 )高中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学习传统国家观念、思想文化常识,知道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特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三)学习内容

1 ~ 3 年级

1 .知道姓、名、字、号的含义,会使用简单的尊称或敬称、谦称,知道避讳及其方法,懂得基本的中华传统人际交往礼节。

2 .知道时辰、生肖,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民俗活动。

3 .知道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等中华传统生活礼仪的内涵与文化习俗。

4 .知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主要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和民俗活动,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5 .了解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基本常识,如祠堂、家谱、家规等,懂得宗族关系的基本内涵,如五服、九族、堂、表、伯仲叔季、昭穆等,知道一些古代著名家族的历史故事。

6 .了解中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如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后弈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

4 ~ 6 年级

1 .了解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知道公服、吉服、常服的差异,了解冠冕、衣裳、履袜,如候头、凤冠、长袍、马褂、旗袍、木屐等,知道答钗、抹额、项圈、带钩等装饰用品。

2 .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理解中国饮食的地域和民族差异,能说出川、鲁、粤、闽、淮扬等主要菜系及代表菜品,了解茶文化、酒文化等饮食传统,知道部分地方小吃,能说出自己家乡的特色饮食。

3 .了解中华传统建筑常识,知道四合院、窑洞、土楼等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特征,了解不同地域传统民居风格的差异,了解亭、台、楼、阁等景观园林建筑,了解寺庙、道观、书院、牌坊等文化建筑,知道以长城为代表的军事建筑、以紫禁城(故宫)为代表的宫廷建筑。

4 .了解中华传统交通文化,知道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著名交通线路的文化意义,知道骤站、关隘、司南或罗盘等传统交通要素,知道轿舆、马车、舟船等传统交通工具。

5 .了解中华传统日用器物,知道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青铜器的类型特征及代表性作品,知道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知道屏风、几案、团扇、香炉、火镰等生活用品。

7 ~ 9 年级

1 .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教育常识。了解文字学、音韵学和训沽学的基础知识;知道“六书”,了解汉字字体、字形的发展演变,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能够识读常用简化字所对应的繁体字;知道四声、押韵、平仄、对仗等诗词格律知识。知道学塾(包括家塾、私塾和义塾)、府州县学、书院、太学、国子监、八股文等概念。

2 .了解中华传统农业和工商业常识。认识未相、犁耙等传统农具,知道五谷、六畜、桑蚕、农谚等;知道市坊、当铺、镖局、钱庄等,知道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知道刀币、交子、通宝等古代钱币。

3 .了解中华传统科技常识。知道古代科技成就,如九九乘法表、算盘、勾股、圆周率等传统数学常识;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三垣、四象、七政或七耀、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等传统天文常识;干支、闰月、三正、农历等传统历法常识;脏腑、经络、气血、六淫、七情、配伍等传统医药常识。

4 .知道中国古代皇室宗亲的称谓,如皇帝、太子、王公、殡妃、公主、骑马等。知道古代官职及其职掌,文官如承相、总督、巡抚、知府、知县、御史、师爷等,武官如元帅、将军、提督、校尉等,学官如教授、博士、祭酒等,社会基层人物如三老、乡绅、里长、保长等。了解传统官署及?1 } Itl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性人容卜职官制度,如三省六部、内阁、三公九卿、爵位、品阶、溢号等。了解古代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包括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

5 .了解中华传统地理常识。知道中国的古称,如华夏、九州、赤县神州等;了解中国的名山大川,如三山五岳、江河、五湖四海等;了解传统地理概念,如中原、西域、关中、江左、陇右等;了解传统行政区划,如京敬、行省、府州、郡县、乡里等;知道自己家乡地名的演变.

高中年级

1 .了解中国传统文献学常识。了解巾国古代文献载体的演变,如甲骨、金石、简犊、嫌帛、纸等;了解古代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如卷轴、经折、线装等;了解传统图书分类法,如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了解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史书的体例,以及方志、年谱、笔记等文献的特点;了解有代

表性的丛书、类书和总集、别集及其特点;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常识;了解训话、笺注、章句、义疏、正义、集解等注释体例;知道著名的藏书楼,如天一阁、百百宋楼等。知道如何使用现代数据库查找古代文献。

2 .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学术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等概念或命题的含义。了解古代主要学术流派,如九流十家、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魏晋玄学、汉学与宋学、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乾嘉之学等。

3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如诗言志、诗教、诗无达话、知人论世、得意忘言、文以载道、风骨、韵味、妙悟、童心、性灵、格调、诗话等。

4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如宗法与封建、大同与小康、仁政、无为而治、大一统、公羊三世、五德终始、三纲五常、托古改制、德主刑辅、内圣外王等。了解古代法律制度及常识,如连坐、春秋决狱、会审、秋决、讼师等。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如编户、保甲、乡约、地丁、租佃、贡赋、平准等。

5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常识,如中国道教、佛教的基本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知道道士、黄冠、羽客、真人、天师等道教称谓,三清、四御、八仙、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城陛、灶神、妈祖等道教神仙,斋醛、法器、胎息、导引、辟谷、服食、符篆、炼丹等道教科仪方术,洞天福地等道教主要宫观仙境。知道禅林或丛林、殿堂、国师、传戒、度喋、清规、俗讲、浴佛等仪轨制度,变文、宝卷、藏经等文献形式,如来、弥勒、四大天王、菩萨、罗汉、比丘、沙弥等佛教称谓。了解道教、佛教的主要民间信仰及习俗。

(一)总体说明

技艺指的是需要长时间反复演练才能习得和掌握的富于技巧性的游戏、手艺、艺术和工艺等。中华传统技艺有的在于表现技巧、娱悦心性,如琴、棋、书、画;有的在于满足生活所需,如制陶纺织、印染刺绣、冶炼铸造、炮制中药。纳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技艺,指的是那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合课堂组织教学的内容。

中华传统技艺极富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情趣。它不仅是感知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欣赏美、践行美的重要途径。通过技艺的学习,能帮助中小学生切实理解先民的智慧,感受古人的情志,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学习目标

1 .总目标

( 1 )厂解中华传统技艺的形式和内容.参与技艺的赏析与操作,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态。

( 2 )通过对中华传统技艺的学习,达到娱悦心性、激发兴趣、表达情感、增强体魄、磨炼意志的目的,从而提升文化素养。

( 3 )体会技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独特性。

( 4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并创新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呈现新形式、表现新特征、展现新风貌,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 .学段目标

( 1 ) 1 ~ 3 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游戏规则、手工制作技巧,会玩至少两种游戏,能制作两种以上的传统手工制品。体验古代儿童的游戏和生活情趣。

( 2 ) 4 ~ 6 年级:了解古人衣、食、住、行、用的相关技艺,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每类技艺至少参与一次操作或赏析,并学习具有家乡特色的传统生活技艺。

( 3 ) 7 ~ 9 年级: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艺、中华传统体育及民间音乐、舞蹈等多样的艺术形式,感受古代的雅俗文化及其差异。根据兴趣,至少选择一种技艺进行练习,感受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和体育形式。

( 4 )高中年级: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中医和百工工艺,感受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精湛技艺。根据兴趣,每类技艺至少挑选一种进行学习或深人赏析。

(三)学习内容

l 一3 年级

1 .学玩捉迷藏、跳百索、踢毽子、抖空竹、放风筝、拔河、踩高跷、荡秋千等传统体能游戏;学玩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打算盘等智能游戏;学说(玩)童谣、拍手歌、绕口令、灯谜、歇后语、属对等文字游戏。了解游戏的起源,知道游戏规则,掌握基本动作(常见花式)和基本技巧。

2 .学习制作折纸、剪纸、年画、风筝、灯笼、泥人、中国结等中华传统手工制品,知道其用途,掌握其制作方法和技巧,了解中华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3 .选择一种本民族、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游戏或手工(如朝鲜族跳板、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北京兔儿爷等)进行学习.了解基本规则或技巧.并尝试学习、制作或赏析,感受家乡和民族文化。

4 ~ 6 年级

1 .衣:了解纺纱、织布、印染、刺绣等中华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知道基本的工具材料和工艺流程,尝试体验一种技艺。

2 .食:参与制作饺子、棕子、春饼等中华节令食品或传统美食,学习制作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制茶、酿酒、酿醋、榨油、制盐等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知道其基本流程.

3 .住:欣赏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等中华传统建筑,了解其营造流程、工艺形式和样式特色,了解桦卯、斗拱、飞檐、瓦当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及建筑部件的制作方法。

4 .行:了解中国古代舟、船、车、轿等交通工具,简单了解其基本构造及制作流程,了解中国传统的交通及通信方式。

5 .用:了解饮食器皿、文房四宝等常见日用器具的传统制作技艺,了解基本的制作技法。

7 ~ 9 年级

1 .乐律、乐器:了解五音、十二律等中华传统乐律知识。知道中华传统乐器的分类,认识编钟、古琴、古筝、琵琶、二胡、鼓、笙、箫等传统乐器,了解其历史和演奏技巧,欣赏不同乐器的代表名曲,尝试演奏一种独具家乡或民族特色的乐器.

2 .棋类:学习围棋、象棋等中华传统棋种,了解其起源、基本术语和行棋规则,体会棋类游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 .书法:掌握书法的基本笔法和书写技巧,赏析传世名作,摹写经典碑帖,创作书法作品。尝试描摹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书体。了解与书法相关的技艺,如篆刻、传拓、装裱等。

4 .美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赏析传世名作,了解用笔、用墨和设色的基本技巧,尝试创作国画作品。了解敦煌壁画、唐卡等其他传统绘画以及玉雕、石雕、木雕、陶塑、泥塑等中华传统雕塑的发展历史,赏析传世作品,知晓基本技法。

5 .体育、武术:了解跳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华传统体育活动,了解拳法、棍法、刀法、剑法等中华传统武术形式,了解赛龙舟、舞狮子、扭秧歌、跑早船等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知道具有家乡或民族特色的体育和武术形式,选择一种进行练习。

6 .民歌、舞蹈:欣赏多民族、多地区的传统民歌和舞蹈,如山歌、号子、渔歌、秧歌、狮舞、孔雀舞等。尝试学唱或学跳具有家乡或民族特色的歌舞。

高中年级

1 .戏曲、曲艺:知道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戏曲,了解口技、双簧、相声、评书、快板、弹词、评话、单弦、大鼓、二人转等传统曲艺以及杂技、木偶戏、皮影戏等。赏析著名选段,选择一种自己喜欢或具有家乡特色的戏曲、曲艺进行学习。感受各地区不同戏曲与曲艺的差异,探寻地域文化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2 .中医:了解望、闻、问、切的诊法,了解针灸、拔罐、推拿、正骨等简单的治法和疗法,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技艺。

3 .工艺:了解百工工艺,如陶器、瓷器、琉璃等的烧制技艺,青铜器、金银器等的铸锻技艺,云锦、蜀锦等的织造技艺,苏绣、湘绣、粤绣等刺绣技艺,竹、藤、草、柳、麦秸等材料制成的实用、观赏器物的编结技艺以及木作与漆艺。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或自己感兴趣的手工技艺,了解其发展历史,知道其制作流程,体味其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传统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传承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深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索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表现为对经典的诵读、理解及审辨能力,对常识的知晓、理解及运用能力,对技艺的了解、欣赏及传习能力,最终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2 .制订具体、清晰、适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师在制订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以具体、清晰、适度为原则。具体,是指目标生成条件具体、目标操作条件具体及目标效果评价具体;清晰,是指目标对象清晰、目标指向清晰及目标维度清晰;适度,是指目标数量适度、目标难易适度及目标要求适度。

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目标的可实现性和教学效果的可评价性。在经典教学时注意学不跟等、循序渐进,在常识教学时注意由点到面、先浅后深,在技艺教学时注意次序流程、寓教于乐。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差异,将有层次差异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在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目标层次的完成程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1 .正确处理,' l ”与“ x ' ,课程之间的关系

注意作为独立课程的“1 ”与“ X ”课程或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师应在全面理解和掌握“ 1 ”课程

所包含的经典、常识及技艺三大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其与“ X ”课程或活动的交叉部分,做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指在把握各学科、活动特.点的基础上,从各自学科、活动的视角出发,组织教学内容,避免知识点的重复,避免学习内容的雷同;联系,是指要体现“ 1 ”课程和“ X ”课程或活动的互补与衔接,相互支撑,以形成教育合力。

2 .正确理解经典、常识、技艺的定位经典、常识、技艺三大模块各有明确的定位。经典教学以中华原典为依托,注重人文性与思想性;常识教学以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为中心,注重生活性与知识性;技艺教学以对中华传统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为指向,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经典、常识、技艺三个模块承担不同的目标任务,又相互支撑,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设计上,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模块,应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 .总体原则

注重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习得常识、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注重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体验。注重传统和现实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各模块的具体建议

( I )在经典的教学中,注意对经典文本的准确解读,合理进行文化诊释,适时开展价值引导。文本解读可从历史背景、语音语义、典故常识、内容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人手;文化论释应注重人文精神、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价值引导是在适当的时机,将文本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2 )在常识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常识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点面关系,突出其历史意义与生活意义,并适当延伸拓展。在全面把握常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既突出核心要素意蕴的阐释而又不忽视其他要素意蕴的阐发;在把握常识之间逻辑和结构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和知识谱系之间的关系,做到“点中有面,面中现点”;在把握常识本身内涵及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常识的生活意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 3 )在技艺的教学中,注意对技艺的灵活选择、示范体验,并创新教学方式。注意技艺的灵活选择,既要考虑民族与地区的差异和特色,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限制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地施教、因材施教;注意根据技艺的步骤和次第,做到准确讲解或示范,并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指导学生练习,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技艺内容繁复多样,仅凭一位教师讲授,显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摩、赏析、探究、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相关学科教师或技艺传承人共同完成教学,还可以利用各种数字资源组织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评价应以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为中心,以目标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评价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原则

1 .兴趣导向原则在评价的取向上,应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避免过度的记诵和单纯的知识传授,尽可能避免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

2 .持续推进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长期作用和隐性影响,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3 .全面发展原则在评价导向上,应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三)评价方式与方法

1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中要综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与教师、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发展的过程。

2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倡采用展示、实践、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法。通过评价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 .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不能局限和拘泥于某一具体学段,而应以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持续、动态地通过评价反映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过程与成果。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材的编写,应依据本标准的基本理念进行。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内容结构应与本标准相吻合,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2 .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逻辑体系,保证内容的系统严谨,避免内容选择的随意化、碎片化,避免重要内容的遗漏和缺失。

3 .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材内容的编排,要以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为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避免出现明显与学生认知能力不相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同学段内容的重复与混乱。

4 .教材要保持开放性和弹性。教材在结构上应为各地区、各学校和各教师留有选择、开发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重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 .注重形式和载体的丰富与多元.充分关注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综合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网络等多样化资源,体现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教材设计要立足当下生活,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衔接与融通,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6 .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独特性,处理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内容编排上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征,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 .充分发掘校内资源,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用好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

2 .有效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资源,从家庭生活中找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存留和精神传承;用好家庭中的文化资源,实现家校资源的融通与对接。

3 .有效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本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探寻、发现本地历史遗迹、文献档案,整理、总结本地民间文学、民风民俗,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恰当地融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有效发挥、增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4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广泛了解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网络数据库、图片、音视频等数字

资源,注意甄选、整理和审辨,确保所用资源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2.通过初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养成勤读、善思的读书习惯。3.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4.初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在读哪本书呀?有什么感受? 师:读书讲究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做什么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书的方法。 拿到新书时,我们该怎么去读呢?(看封面、前言后序、目录……)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读本》。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共有几个单元?你已经读了几个单元?你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经典启蒙、古诗诵读、古文今读、品味汉字、中华名人、民间传说、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每一个单元都由经典名段、精彩的故事等内容组成。 2.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读了这些目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是啊,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治国齐家的经典诗文,有的是寄托情怀的诗歌,有的是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还有介绍汉字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关系的。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朗读、理解、感悟。 1.(板书“大学”)谁能说说对“大学”的认识? 2.是啊,在我们看来,大学是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那么,你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大学”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简介《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首篇就节选了《大学》的重要语段,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二、朗读经典名句,渗透阅读方法 1.名句示例,初步学会阅读古文。 出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2)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 《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目前,我国的书法专业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不断趋于成熟,一批名牌大学更是引人注目。高校书法专业正以蓬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书法专业高考的优势: 第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平时在班级中等成绩(320-480分)的学生、都有机会。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太华办八一小学 2018年3月28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承华阴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出特色,打造品牌。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员中涛 副组长:娟周红亚 成员:翠萍建侠甄洁贠西玲王春艳 芬亚利宝平丽蔡晶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又善于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 2.坚持文化修习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的学习,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及时代价值,冶高尚人格。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4.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成效,又加强各学段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容的有机衔接、次序推进。 5.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推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2018年春季开学,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持续开展老腔、迷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活动容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诚信、勤奋好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巩固课改成果,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彰显青少年的青 春活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本学期,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各教研组开展了丰富 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1) 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2)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3)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 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1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中学阶段教育在应试教育指导下了,在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在学习生活中,多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多注重成绩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而导致许多中学生道德缺失,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缺乏基本爱心,集体主义淡漠,责任感不强,没有正视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差等不良表现,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美好前程毁于一旦。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1]。中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面分析新时期中学生道德现状,了解问题形成因素,寻求适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对中学生道德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1、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及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意识等特点,勇于抛弃旧意识、旧观念,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些都是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1)基本道德情感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表现出来,令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成绩欺骗老师和家长,以获取名利,不守诚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从而缺失正义,对于不平、不公之事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社会责任意识弱。 (2)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还有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2]。(3)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当代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久而久之,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数学课堂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二)各阶段具体安排和计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低年级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中高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

2、校本课程开发: 2018年9月以前完成《经亦求精》校本课程的印制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2018年9月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文化长廊建设,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9月以前,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 5、学科渗透:2018年9月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6、2018年9月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

《中国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

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 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 (一)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 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 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要在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德育处负责人副组长:年级组长组员:各班班主任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

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 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活动方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凌源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的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我校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音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我校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和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精髓,使学生书写出优美的中国汉字为主要抓手,使其成为我校特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造与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在逐渐学会认识汉字、熟练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临摹名家书法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意境美与艺术美。 我们将指派专人教师任教,安排专门的课节并上课程表,纳入教学计划,营造写字氛围,每周二的第七节课全校都上写字课,有教师亲自指导,每班还另外加出一节写字课,由赵兴久老师进行指导讲解,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跟着学习,以便对学生进行指导,坚持每天让学生写半个小时,教师要认真进行讲评,平时的作业老师要严格要求,按照练字的要求去写,全校齐动员,共同营造写字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2017年学期初开始,成立组织,编写教材,采购资料。一、二年级经典诵读,《弟子规》。三至六年级学写钢笔字,四、五年级到六年级后,在钢笔字的基础上,学写毛笔字。做到有步骤、有层次、有创新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力争在2017年底见成效,2018年接受上级领导检查验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一、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各部门主任具体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全体班主任和相关科室负责人、部分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的指导;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德育处负责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并组织开展诵读比赛;语文教师负责安排学习内容,并进行专题讲座;办公室负责所有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此外,我校还结合革命烈士命名的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地成立传统文化大讲堂专业团队。讲师团成员各司其职,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学,为全校师生快速解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提升个人修养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我校积极开展符合本地本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颂读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灌输,让学生懂得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并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如:让学生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认知;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形式使学生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三、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内容,我校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力图让校园的每面墙壁说话。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宣传,从浅显的语句,到古典的美图,从学生简短的感悟体会,到稚嫩的简笔画,无不渗透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每个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积累学生的所见,所思,所想。我校还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