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 页 共 24 页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1)集合12{,,

,}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

的真子集有2n –2个.

2、p ?、

、的真假性判断

3?否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同真假 逆否命题(若非q则非p) 否命题(若非p则非q) 同真假 逆命题(若q则p) 4、特别强调:“都是”的否定———“不都是”; “全是”的否定———“不全是” “p q ∨”的否定——“p q ?∧?”

5、p q ?,q p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q ?,q p ?,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q ?,q p ?,p 是q 的充要条件; p q ?,q p ?,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全称命题:,()x M p x ?∈; 特称命题:00,()x M p x ?∈。 “,()x M p x ?∈”的否定是 —— “00,()x M p x ?∈?” “00,()x M p x ?∈”的否定是 —— “,()x M p x ?∈?”

二、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 b a c b c >?+>+; 0a b a b >?->

(2),0a b c ac bc >>?>; ,0a b c ac bc >

(3)0n n

a b a b >>?>; 0a b >>?

>(4)1100a b a b >>?<<; 11

00a b a b

<>

2、二次函数:

(1)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一般式:c bx ax x f ++=2

)( )0(≠a 顶点式:n m x a x f +-=2

)()( )0(≠a 顶点坐标:),(n m 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 )0(≠a ,

12,x x 是方程20ax bx c ++=的根。韦达定理:a c

x x a b x x =?-=+121,

(2)对称轴方程:a

b

x 2-=; 顶点坐标:)44,2(2a b ac a b -- (3)最值: 当a>0时,a

b a

c f 442

min -=; 当a<0时,a b ac f 442max -=

(4)单调性:当0a >时,()f x 在(,]2b a -∞-上单调递减;在[,)2b

a -+∞上单调递增; 当0a <时,()f x 在(,]2

b a -∞-上单调递增;在[,)2b

a

-+∞上单调递减。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2 页 共 24 页

3、根的分布问题 (主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联系二次函数的图像) 设12,x x 是方程2

0ax bx c ++=(0)a >的两个实根,则 (1)1x m <,2x m >?()0f m <

(2)在(,)m n 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0f

m f n ?< (3)在(,)

m n 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240

2()0()0

b a

c b m n a f m f n ??=->?

?<-

?>?>?? (4)两根分别在(,)m n 、(,)p q 内 ,且(,)(,)m n p q φ=? ()0()0()0()0

f m f n f p f q >??

?? 4、不等式2

0ax bx c ++>与相应函数2()f x ax bx c =++2

0ax bx c ++=的联系。

5、线性规划——

(1)二元一次不等式0Ax By c ++>表示直线0Ax By c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判断方法 —— 取特殊点,一般取(0,0)作为特殊点)

(2线性规划问题。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 (3)线性规划问题的解题步骤:

① 根据题意,设出变量,,x y z ② 找出约束条件(列不等式组) ③ 确定目标函数

(,)z f x y =

④ 画出可行域 (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的公共部分)

⑤ 令0z =,作直线(,)0f x y =,再进行直线的平移 ⑥ 观察图形,找到最优解,确定答案。

6、基本不等式:

(1)若R b a ∈,,那么2

2

b a +≥ab 2(b a =时等号成立)。

(2)若b a ,是正数,那么

2

b

a +≥a

b (b a =时等号成立) “一正,二定,三相等” (3)最值定理:若积xy p =是定值,则和x y +有最小值;若和x y S +=是定值,则

积xy 有最大值2

()2

S 。

7、(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

0(0)ax bx c ++><或:若0>a ,则对于解集不是全集或空集时,

对应的

解集为“大两边,小中间”.如:当21x x <,()()21210x x x x x x x <

()()12210x x x x x x x x <>?>--或.

(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3 页 共 24 页

ⅰ、当0>a 时,有:①a x a a x a x <<-?

②22

x a x a x a >?>?>或x a <-.

ⅱ、当0>a 时,有:①b a cx b a a b cx a b cx -<<--?<+?<+2

2)(;

②b a cx b a cx a b cx a b cx --<->?>+?>+或2

2)(

ⅲ、不等式

c b x a x c b x a x c b x a x c b x a x <-±-≤-±->-±-≥-±-||||,||||,||||,||||的

常用解法:①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的数形结合思想;

②零点区间法的分类讨论思想;③构造函数法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ⅳ、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①定理1 若b a ,为实数,则b a b a +≤+||,当且仅当0≥ab 时,等号成立; ②推论1 b a b a b a +≤-≤-||; (3)分式不等式: (1)

()()()()00>??>x g x f x g x f ; (2)()()

()()00

?≠≤??≤0

00x g x g x f x g x f . (5)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1a >时,()

()

()()f x g x a

a f x g x >?>;()0

log ()log ()()0()()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2)当01a <<时,()

()

()()f x g x a

a f x g x >?<;()0log ()log ()()0()()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8、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b a >,只要证明0>-b a ,要证明b a <,只要证明0<-b a ,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2)分析法:“执果索因” (3)综合法:“由因导果” (4)放缩法

三、函数

1、函数的奇偶性:

(1)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 -=-,那么称函数()f x 为奇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 -=,那么称函数()f x 为偶函数。 (2)性质1: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性质2: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 性质3: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括0 ,则有(0)0f =。 (3)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步骤:

①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 确定()f x -与()f x 的关系。 ③ 作出相应结论。 2、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D 内的任意12,x x ,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则称()f x 是区间D 上的增函数;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则称()f x 是区间D 上的减函数。

(2)结论: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4 页 共 24 页

(3)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

在某个区间(,)a b 内,如果'

()0f x >,那么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 在某个区间(,)a b 内,如果'()0f x <,那么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 3、函数的周期性定义:对于函数()f x ,若存在非零常数T ,使得在定义域内总有

()()f x T f x +=,则称函数()f x 为周期函数,常数T 为函数的周期。 (1)三角函数的周期:①π2:sin ==T x y ;②π2:cos ==T x y ;③π==T x y :tan ;

④|

|2:)cos(),sin(ωπ

?ω?ω=+=+=T x A y x A y ;⑤||:tan ωπω==T x y

(2)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a x f a x f -=+或)0)(()2(>=-a x f a x f 或)()(x f a x f -=+或

)

(1

)(x f a x f ±

=+?)(x f 的周期为a 2 区别对称轴:)()2(x f a x f -=+的对称轴为a x = 4、指数式与对数式:

(1)根式:当n

a =; 当n

,0

||,0

a a a a a ≥?==?-

(2)幂的性质:0

1a =(0a ≠); n m n

m a a

= ; 1

p p a a

-=

; m

n

m n

a a a += ; m

m n n a a a

-=; ()n n n a b a b ?= ; ()m n mn a a = ;

(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换:log b

a a N N

b =?=,(0a >且1a ≠,0N >)

(4)对数性质: log 10a =; log 1a a =; log a N

a

N = ;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log log n a a M n M =

(5)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c a c b b a

=

; log log 1a b b a ?= (或写成:a b b a log 1

log =)

5、指数函数:x

y a =(

且)的图像与性质:

6、对数函数: a (且)的图像与性质:

(1)定义:形如y xα

=(R

α∈)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2)幂函数y xα

=在第一象限的图像:

01

α

<<0

α< 3

y x

=2

y x

=

1

2

y x

=

8、图像变换的规律:平移变换、翻折变换

(1)水平平移()()

y f x y f x a

=→=+:左加右减

竖直平移()()

y f x y f x a

=→=+:上加下减

(2)()|()|

y f x y f x

=→=:把在x轴下方的图像沿着x轴翻折到上方;

()(||)

y f x y f x

=→=:偶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5 页共 24 页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6 页 共 24 页

9、函数与方程

(1)方程()0f x =的根(实数x )就是函数()y f x =的零点。

(2)函数()y f x =的零点? 方程()0f x =的实数根? 函数()y f x =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3)方程()0f x =有几个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像与x 轴有几个交点?函数

()y f x =有几个零点

(4)方程)()(x g x f =有几个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像与()y g x =的图像有几个交点 (5)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直线,并且有()()0f a f b ?<,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6)二分法: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满足()()0f a f b ?<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

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7)用二分法求函数()f x 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必修1》的第90页 10

()0f x ≥;在

()

()

g x f x 中,()0f x ≠;在log ()a f x 中,()0f x >;在tan ()f x 中,()2

f x k π

π≠+

;在0

()f x 中, ()0f x ≠;在

x a 与log a x 中0a >且1a ≠,

列不等式求解

11、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2

2

2b a b

a a

b +≤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 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

a 、x sin 、x cos 等);⑨平方法;⑩ 导数法 四、导数

1、函数()y f x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物理意义 —— 就是物体在0x 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函数()y f x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 就是曲线()y f x =在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

3、常用的导数公式:

(1)0'

=c (2)1

'

)(-=n n

nx

x (3)x x cos )(sin '

= (4)x x sin )(cos '

-=

(5)x

x e e ='

)( (6)x x 1)(ln '

=

(7)21)'1(x x -= 不太常用的两个: (8)a

x x a ln 1)(log '

= (9) a a a x x ln )('=

4、导数的运算法则:

(1) '

'

'

[()()]()()f x g x f x g x ±=± (2)'

'

[()]()k f x k f x ?=?

(3)'

'

'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4)'''2

()()()()()

[]()()

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 5、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① 求'

()f x ; ② '

()0f x >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所对应的区间为增区间; '

()0f x <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所对应的区间为减区间。

6、极值判别法:

如果0)('0=x f ,并且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

()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 如果0)('0=x f ,并且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

()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

7、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7 页 共 24 页

(1)求导数'()f x ; (2)求导数'

()0f x =的根; (3)列表,用根判断'

()f x 在根左右的值的符号; (4)确定()f x 在这个根处是取极大值还是取极小值。 8、求函数()f x 在[,]a b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1)求出()f x 在(,)a b 内的极值; (2)求出()f a 、()f b 的值; (3)将各极值与()f a 、()f b 比较,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注:恒成立问题:对于恒成立问题一般可以化为最值问题,若a x f ≥)(恒成立,则

min )(x f a ≤;若a x f ≤)(恒成立,则max )(x f a ≥。

9、求切线方程: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1)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2)求切线方程时,常设出切点),( y x ,则有切线的斜率为)( x f ',且切点),( y x 既在切线上,又在曲线上。 10、定积分:

(1)一般地,如果)(x f 是区间],[b a 上的连续函数,并且)()(x f x F =',那么

)()()(b F a F dx x f b

a

-=?,这个结论叫做问积分基本定理。即

)()()}()(b F a F x F dx x f b a b

a

-==?

(2)有关性质:

ⅰ、

dx x f k dx x kf b

a

b

a

??=)()((k 为常数)

ⅱ、dx x f dx x f dx x f x f b

a

b

a

b

a

x

???±=±)()()]()([2

1

1

ⅲ、dx x f dx x f dx x f b

c

c

a

b

a

???+=)()()((其中b c a <<)

注:

4

2

2

2a dx x a a

π=

-?

(为什么呢?)请思考

五、平面向量

1、向量的概念:(1)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记作:AB ,或 a 。 (2)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长度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向量a 的长度,也叫大小,也叫模,记作:||a (6)规定:0与任何向量平行。 2、向量的加法法则:(1)三角形法则 —— 首尾相接。 如:AB BC AC += (2)平行四边形法则 —— 同一起点。 如 ;AB AD AC +=

3、向量的减法法则: 三角形法则 —— 同一起点。 如:AB AC CB -=

4、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 ? ?唯一的实数λ,使得b a λ=。 5、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若 11(,)a x y =、22(,)b x y =,

则 ),(2121y y x x ±±=± (2)若 11(,)A x y 、22(,)B x y ,则 2121(,)A B x x y y =-- (3)若 (,)a x y = ,则 (,)a x y λλλ= 6、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若 11(,)a x y =、22(,)b x y =,则 a ∥b ? 12210x y x y -= 7、数量积

A B

C

D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8 页 共 24 页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它们的夹角为θ,则 ||||cos a b a b θ?=?? 叫做a 与

b 的数量积。

(2)投影: ||cos b θ? ——称为向量b 在a 方向上的投影;且 ||cos ||

a b

b a θ??= ||cos a θ?——称为向量a 在b 方向上的投影,且 ||cos ||

a b

a b θ??=

(3)运算公式及运算律:① 2

2||a a a a ?== , ② 2

2

22()()||||a b a b a b a b +?-=-=-

2

2

2

2)(+?±=+?±=±θ

④ a b b a ?=? ; )()()(b a b a b a λλλ?=?=?; ()a b c a c b c ±?=?±? (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若 11(,)a x y =、22(,)b x y =,则 1212a b x x y y ?=+ 。 (5)非零向量a 与b 的夹角θ:作OA a =,OB b =,则 AOB θ∠= ,其中 0θπ≤≤ ,

cos ||||

a b

a b θ?=

?

非零向量a 与b 同向时,夹角0

0θ=; 反向时,夹角0

180θ=;垂直时,0

90θ=。 (6)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a b ⊥ ? 0a b ?= ? 12120x x y y += (7)模的运算公式: 2

||a a =

或 22||y x a +=

8、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 ,A ,B 三点共线?x y 1OP xOA yOB =++=且。

六、三角函数

1、任意角和弧度制

(1)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集合

0{|360,}S k k Z ββα==+?∈

(2)角度?弧度: 0

180π=弧度 ; 弧长||l r α=?(其中,||α为圆心角的弧度数), 扇形面积1

2

S lr =

(3)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

P x y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r OP ==

,那么: sin y r α= ; cos x r α= ; tan y

x

α= ; 三角函数的符号:一全,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9 页 共 24 页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

2

sin cos 1αα+= ;

ααα

t a n c o s

s i n = 3、诱导公式:(1)公式一:sin(2)sin k απα+=,cos(2)cos k απα+=,tan(2)tan k απα+=

公式二:sin()sin παα-=, c o s ()c o s παα-=-, t a n ()t a n παα-=- 公式三:sin()sin παα+=-, c o s ()c o s παα+=-, t a n ()t a n παα+= 公式四:sin(2)sin παα-=-, cos(2)cos παα-=, tan(2)tan παα-=- sin()sin αα-=-, c o s ()c o s αα-=, tan()tan αα-=-

公式五:sin()cos 2π

αα-=, c o s ()

s i n

2

π

αα-= 公式六:sin(

)cos 2π

αα+=, c o s ()s i n

2

π

αα+=- 4、两角和与差公式:

辅助角公式:)sin(cos sin 22?ααα++=

+b a b a (其中2

2s i n b a b +=

?,

2

2

cos b

a a +=

?)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 ,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

αβαβ

--=+

5、二倍角公式:αααcos sin 22sin =, 22tan tan 21tan α

αα

=-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降幂公式:21cos 2sin 2αα-= , 2

1cos 2cos 2

αα+=

6、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与性质: (1)sin ,[0,2]y x x π=∈ 3sin ,[,

]

y x x ππ

=∈-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0 页 共 24 页

tan ,(,)22

y x x ππ

=∈-

最小正周期7(1)函数sin()y A x ω?=+的物理意义:振幅:A ,周期2T π

ω

=, 相位:x ω?+, 初

相:?

(2)图像变换: s i n s i n ()y x y x

?=→=+: 左加右减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1 页 共 24 页

sin()sin()y x y x ?ω?=+→=+: 当1ω>时,横坐标缩短;当01ω<<时,横坐标伸长。

sin()sin()y x y A x ω?ω?=+→=+: 当1A >时,纵坐标伸长;当01A <<时,纵坐标缩短。

(3)由函数的图像求sin()y A x B ω?=++的解析式的步骤:

① 求A ,max min 2y y A -= ; ②求B ,max min

2y y B += ; ③ 求T ,从而求得2T

π

ω= ; ④ 求?,通常是利用图像上的已知点。

七、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R 为外接圆半径)

变形1:(边?角)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变形2:(角?边)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变形3: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 余弦定理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变形:(角?边)

222cos 2b c a A bc +-=, 222

c o s 2a c b B ac

+-=, 222cos 2a b c C ab +-=

3、 三角形中常用角的变换:

sin()sin A B C +=, sin()sin B C A +=, sin()sin A C B += cos()cos A B C +=-, c o s ()c o s B C A +=-, cos()cos A C B +=-

sin cos 22A B C +=, sin cos 22B C A +=, sin cos 22A C B +=

cos sin 22A B C +=, cos sin 22B C A +=, c o s s i n 22

A C

B +=

4、面积公式:B ac C ab A bc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八、数列:1、n a 与n S 的关系:1

1n n

n S a S S -?=?-?

1

2

n n =≥ n n a a a S +++= 21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若满足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直接用通项公式; (2)若1()n n a a f n --=,且()f n 可以求和,可用累加法;

(3)若

1

()n

n a f n a -=,且()f n 可以求积,可用累积法; (4)若1n n a pa q -=+(,p q 为常数),可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等比数列求通项。

(5)间接法(例如:41141

11=-?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6)取导数法(例如:1

111

2112---+=?+=n n n n n a a a a a )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2 页 共 24 页

3、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1111n

q q

==-

-

(2)等差中项:如果,,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作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

A = 如果,,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作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2

G ab =,ab G ±=

4、数列求和的方法:

(1)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2)分组求和法:拆开之后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 (3)裂项相消法:

11

11

()n n n n c c a a d a a ++=- (其中{}n a 为等差数列,1n n d a a -=-) 常见的拆项公式:

1

11)1(1+-

=+n n n n ;

1111()(21)(21)22121n n n n =--+-+ ; =(4)错位相减法:适用于{}n n a b ,其中{}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 (5)构造法:把不是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来解决。

5、等差数列的常用判定方法:

① 定义法:1n n a a d --= (d 是常数) ② 中项公式法:122n n n a a a ++=+ ③ 通项公式法:n a pn q =+(关于n 的一次函数)

④ 前n 项和公式法:2

n S An Bn =+(A ,B 为常数)

6、等比数列的常用判定方法: ① 定义法:

1

n

n a q a -=(q 是不等于0的常数) ② 中项公式法:212n n n a a a ++=? ③ 通项公式法:n

n a c q =?(关于n 的一次函数)

九、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有关概念

(1)倾斜角α: 0απ≤<

(2)斜率k :① tan k α=(0

90α≠);当倾斜角0

90α=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3 页 共 24 页

② 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 21

21

y y k x x -=

-

直线的方向向量()b a v ,=,则直线的斜率为k =

(0)b

a a

≠. (3)截距:直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叫做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 ; 直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叫做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

(4)中点坐标公式:11(,)A x y 、22(,)B x y 两点的中点(,)M x y 满足: 121222

x x x y y y +?=???

+?=?? 2、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

(1)点斜式:)(00x x k y y -=- ;当k 不存在时,0x x = (2)斜截式:b kx y +=,(b 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3)截距式:

1x y

a b

+=(0ab ≠) ,a b 、分别是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 (4)一般式:0=++C By Ax ,(A,B 不全为0)

3、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1l ∥2l 21k k =?且21b b ≠ ; 垂直:12121-=??⊥k k l l (注: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要特殊处理。) (2)直线1111:0l A x B y C ++=, 2222:0l A x B y C ++= 平行:1l ∥2l 111

222

A B C A B C ?

=≠ ; 垂直:1212120l l A A B B ⊥?+= (3)两点间距离:若11(,)A x y 、22(,)B x y

,则||AB =(4)点00(,)P x y 到直线 :0l Ax By C ++=的距离: 2

2

00B

A C

By Ax d +++=

(5)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直线11:0l Ax By C ++=,22:0l Ax By C ++=, 2

2

21B

A C C d +-=

4、 直线系的有关结论:

(1)与直线b kx y +=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y kx m =+(m b ≠)

(2)与直线0Ax By C ++=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0Ax By m ++=(m C ≠) (3)与直线0Ax By C ++=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0Bx Ay m -+= 5、几种特殊的对称:

(1)点00(,)P x y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00(,)x y - (2)点00(,)P x y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00(,)x y - (3)点00(,)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00(,)x y -- 6、点与点对称的坐标关系:

设点),(y x P 关于点),(00y x M 的对称点'

P 的坐标是),(''y x ,则:???

?

???+=+=22'0'0y y y x x x 7、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坐标关系: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4 页 共 24 页

设点),(11y x P ,),(22y x Q 关于直线0:=++C By Ax l 对称,则:

???

???

?=++?++?=--022********C y y B x x A A

B

x x y y 十、圆与方程

1、圆的方程:

(1)圆心为(,)C a b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2

22)()(r b y a x =-+- 特殊:圆心在坐标原点,2

2

2

x y r +=

(2)圆的一般方程:2

2

0x y Dx Ey F ++++= (表示圆的充要条件:22

40D E F +->)

其中,圆心坐标是(,)22

D E

--, 半径是

2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若点P 与圆心C 的距离为 ||d PC = ,圆的半径为r ,则: d r >?点在圆外 ; d r =?点在圆上 ; d r

对于点00(,)P x y 和圆222)()(r b y a x =-+-或22

0x y Dx Ey F ++++=,则:

(1)点P 在圆内?22200()()x a y b r -+-

00000x y Dx Ey F ++++< (2)点P 在圆上?22200()()x a y b r -+-=?22

00000x y Dx Ey F ++++= (3)点P 在圆外?22200()()x a y b r -+->?22

00000x y Dx Ey F ++++>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判断方法: ① 几何法

直线与圆相离d r ?>; 直线与圆相切d r ?=; 直线与圆相交d r ?< ② 代数法: 联立方程组,得 2

2

00

Ax By C x y Dx Ey F ++=??

++++=?

消去y 得一元二次方程()0f x =,则:

直线与圆相离0??<; 直线与圆相切0??=;

(2)圆的切线的几何特征:① 过切点的半径垂

直切线; ②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d =(3)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 (即:半径、弦心距、半径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1r 、2r 1212d r r >+?外离 ; 12d r r =+?外切; 1212||r r d r r -<<+?相交 ;

12||d r r =-?内切; 120||d r r <<-内含

十一、圆锥曲线

1、椭圆:(1)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即:a PF PF 221=+ )2(21F F a > (2)2

2

2

b a

c -= )0(>>b a ||AB =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5 页 共 24 页

(4)两种标准方程的一般形式:1Ax By += (0,0,)A B A B >>≠ 2、双曲线:(1)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即:a PF PF 221=- )2(21F F a < 注意:

122PF PF a -=,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2)2

2

2

b a

c += )0,0(>>b a

(4)两种标准方程的一般形式:1Ax By += (0)AB < 3、抛物线:(1)定义:平面内一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F

F F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6 页 共 24 页

定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即:PF d =)

入法(又称相关点法或坐标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消参法;(6)交轨法;(7)几何法。 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判断方法:① 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成方程组。 ② 消去y (或x )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③ 若0?>,则直线与圆锥曲线有2个交点; 若0?=,则直线与圆锥曲线有1个交点; 若0?<,则直线与圆锥曲线没有交点。

6、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若弦端点为A ),(),,(2211y x B y x ,则

AB =或2211k x x AB +-=, 或22111k

y y AB +

-= 7、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①联立的关于“x ”还是关于“y ”的一元二次方程?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 考虑了吗?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点差法-----代点作差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 1,y 1)、B(x 2,y 2);②作差得 =--=

2

12

1x x y y k AB ;③解决问题。

十二、立体几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柱体:棱柱、圆柱 (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2)锥体:棱锥、圆锥(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F

F F F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7 页 共 24 页

(3)台体:棱台、圆台(正棱台: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侧面积公式:

① 直棱柱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② 正棱锥'

12

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斜高)

③ 正棱台'121

()2

S c c h =

+(12c c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周长,'h 为斜高) ④ 圆柱2S rh π=(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S rl π=(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⑥ 圆台12()S r r l π=+(12r r 、分别为上下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2)体积公式: ① 棱柱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② 棱锥1

3

V Sh =(S 为底

面积,h 为高)

棱台121

()3

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④ 圆柱2

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2

1133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圆台121

()3

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3、球:(1)球的表面积公式:24S R π= (2)球的体积公式:3

43

V R π= (R 表示球的半

径)

(3)球的任意截面的圆心与球心的连线垂直截面,若设球的半径为R ,截面圆的半径是r , 截面圆的圆心与球心的连线长为d ,则:222

d R r =-。 4、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

(1)三视图:正视图(自前面向后投射)、侧视图(自左面向右投射)、俯视图(自上面向下投射)

(2)直观图——斜二测画法:① ''

'

45x o y ∠= ; ②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保持平行;

③ 平行于x 轴的线段的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的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5、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平面的基本性质:

① 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② 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③ 公理3:若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④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 定理: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异面

②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作与这两条异面直线平行的两直线所称的锐角或直角。(0,

]2

π

θ∈

(3)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相交、 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l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8 页 共 24 页

(4)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平行(没有公共点)。 7、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直线和平面平行:

①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 符号语言:,,////l m l m l ααα???

② 任意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 符号语言://,,//l

l m l m αβαβ?=? )

(2)平面和平面平行:

①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

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符号语言:,,,//,//l m l m O l m ααββ??=② 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 符号语言://,,//l m l m αβγαγβ==?③ 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 符号语言://,//l l αβαβ?? )

8、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直线和平面垂直:

① ② 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 符号语言:,,,,m n l m O l m l αα??=⊥⊥③ 性质定理1( 符号语言:,l m l m αα⊥??⊥ )

性质定理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l m l m αα⊥⊥? ) (2)平面与平面垂直:

① 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符号语言:,l β⊥②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

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符号语言:,,,m l l m l αβαβαβ⊥=?⊥?⊥ ) 9、其它结论:(1)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3)若一个平面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这个平面与另一条也垂直。

(4)若一个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

10.空间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②用向量法 空间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2

3

2

22

12

32

22

13

32211b b b a a a b a b a b a ++?++++=

,其中

()321,,a a a =,()321,,b b b =. 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求法:??=b a

,cos cos θ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用向量法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19 页 共 24 页

直线AB 与平面α所成角]2

,0[π

θ∈满足

:=

=cos sin ?,其中为面α

的法向量.

(3)二面角βα--l 的平面角],0[πθ∈满足: θ

cos =,其中、为平面α、

β的法向量.

11空间距离

(1)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222111,,x B ,,z y z y x A ,则

()()()212212212,z z y y x x d B A -+-+-=

.

(2).点Q 到直线l 的距离

:h =

,点P 在直线l 上,直线l 的方向向量

=,向量PQ b =.

(3).点B 到平面α

的距离:d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面α的一条斜

线,α∈A .

十三、概率与统计

1、 抽样方法和数据统计:(1)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① 简单随机抽样(主要有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特点:不放回逐个抽取,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

② 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特点: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部分,等距地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

③ 分层抽样特点:按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抽取。 (2)统计图表:

① 频率分布表:表格主要有分组、频数、频率等三个项目。

② 频率分布直方图:横坐标表示数据的分组区间,纵坐标表示频率/组距,小矩形的面积是相应分组的频率。

③ 频率折线图:把频率分布直方图各个矩形上边的中点用线连接起来,所得的折线图叫做频率分布折线图。

④ 茎叶图:竖线的左边表示十位数,竖线的右边表示个位数。 (3)数字特征: ①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②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

③平均数 ④方差与标准差 方

222

2

12()()()n x x x x x x s n

-+-++-=

标准差

2

s ==

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字特征主要有: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 (2)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数字特征主要有:方差和标准差。(标准差越小,表示数据越稳定。) 3、两个相关变量的回归分析:(以下的公式不用记忆)

(1)作出两个变量,x y 的散点图,若所有的点看上去都在一条直线附近波动,则称变量,x y

新课标广东高考理科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第 20 页 共 24 页

线性相关;否则,称变量,x y 非线性相关。

(2)建立回归方程:若变量,x y 线性相关,则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y bx a =+,

计算公式是: 1

1

2

2

2

1

1

()()

()

n

n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x y nx y x x y

y b x

nx

x x ====---=

=

--∑∑∑∑ , a y bx =-

(3)回归模型好坏的评价: ① 相关系数r

:()()

n

i

i

x x y y r --=

若0r >,则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若0r <,则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r 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弱。通常当||0.75r >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② 相关指数2

R :2

2

12

1

()

1()n

i

i

i n i i

i y y R y y ==-=-

-∑∑ ,2

R 越

接近1,表明回归效果越好。

4、两个分类变量的独立性检验的一般步骤: (1)列出两个分类变量的列联表: (2)假设两个分类变量,x y 无关系;

(3)计算2

2

()()()()()

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 ;

(4)把2

K 的值与临界值比较,确定,x y 有关的程度或无关系。

特别:当 2.706k <时,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x y 有关系”。 5、随机事件的概率:

(1)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

(2)频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n 次试验,如果某一事件A 在这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次,则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

m

n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频率 = 频数÷总数) (3)概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事件A 发生的频率

m

n

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即事件A 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这时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作()P A 。( 性质:0()1P A ≤≤ )

(4)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① 互斥事件:一次试验中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A 与B 称为互斥事件。

② 对立事件:一次试验中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事件A 的对立事件记作A ;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③ 事件的和:事件A

与事件B 至少有一个发生,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的和,记为A B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高考数学(理科)知识点总结(精辟)

2012高考数学(理科)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 B A a ?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I Y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Y I I Y ==,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2593510 55 550 35 3322Y ??? ???∈?≥--?<--∈a a a M a a M 5.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逻辑连接词有“或”,“且”和()()∨∧“非”().?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至少有一个为真、为真,当且仅当若q p q p ∨ 若为真,当且仅当为假?p p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y x x x = --432 lg ()()() (答:,,,)022334Y Y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0义域是_。 [](答:,)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 ) 如:,求f x e x f x x +=+1(). 令,则t x t = +≥10 ∴x t =-21 ∴f t e t t ()=+--2 1 21 ()∴f x e x x x ()=+-≥-2 1 210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 ;②互换x 、y ;③注明定义域) () () 如:求函数的反函数f x x x x x ()=+≥---

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 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 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尽量约分,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常考的质因数有11×11=121;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b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 +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 -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 -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 -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 60°+ cos 2 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加与减》知识点 (一)十几减9、8、7、6等的减法 1、一个一个地减:这个方法一般借助图形,减一个划一个。 2、破十法:把十几分成十和几,先算10减去减数,结果再加上另一个数。例如:15-9,把15分成10和9,先用10-9=1,再用1+5=6就可以了。 3、平十法:把减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和十几的个位相同。例如:15-9,把9分成5和4,15减5等于10,10再减去4得出6就可以了。 4、想加算减法:例如:15-9,想9加几得15,那么15减9就等于几。(二)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 1、看图列式,已知总数和去掉的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2、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求一种比另一种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3、根据图,能恰当地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三)20以内减法的规律 1、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增加几,减数不变,差也增加几;被减数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减少几。 3、减法算式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增加几;被减数不变,减数减少几,差就增加几。 (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只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写0。 (五)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用它们的结果加上整十数。 (五)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计算整十数加减,最后再加上一位数。(六)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1、口算: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2、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相减的结果就写在那一位下面。 (七)解决应用题 1、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时,弄清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2、所求的数是大数就用加法计算。 3、所求的数是小数就用减法计算。 (八)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九)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位的1。 (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十位上的数不要忘记减借去的1后,在进行相减。 (十一)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在计算十位的时候,先去掉借走的一,不够减时,再从百位借一,这样逐步相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文科】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B A ? (或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A ?(1)A A ?? (2) A C ?,则B C ?且B A ?若(3) A B =,则B A ?且B A ?若(4) A(B) 或 B A 真子集 A ≠?B (或B ≠ ?A ) B A ?中至少 B ,且有一元素不属于A 为非空子集) A (A ≠ ??)1( A C ≠ ?,则 B C ≠ ?且A B ≠ ?若(2)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 都属于A B ?(1)A A ?(2)B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个子集,它有21-个真子集,它有21-个非空子集,它有22-非空真 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A B I {|,x x A ∈且 }x B ∈ (1) A A A =I (2)A ?=?I (3)A B A ?I A B B ?I B A 并集 A B U {|,x x A ∈或 }x B ∈ (1)A A A =U (2)A A ?=U (3)A B A ?U A B B ?U B A 补集 U A e {|,}x x U x A ∈?且 ()U A A U =U e2 ()U A A =? I e1 (1不等式 解集 ||(0)x a a <> {|}x a x a -<< ||(0)x a a >> |x x a <-或}x a > ||,||(0)ax b c ax b c c +<+>> , ||x a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ax b +把 型不等式来求解 ||(0)x a a >> (2()()() U U U A B A B =I U 痧?()()() U U U A B A B =U I 痧?

沪教版 一年级上册 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 一、认识加减符号 2 + 3 = 5 加数加号加数等号和 5 -- 3 = 2 被减数减号减数等号差 二、加减法的应用:加法: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 少,用加法计算。减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求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已知两个数的和 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加减法中的一些规律: 1、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几,和也跟着增加或(减少)几。 2、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3、当减数不变的时候,被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增加(减少)几。 4、当被减数不变的时候,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减少(增加)几。 5、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四、加减法的类型: 1、不进位加法:12 + 3 = 15 进位加法 5 + 8 = 13 (凑十法) 10 2 5 3 2 10 2、不退位减法:13 -- 2 = 11 退位减法12 -- 9 = 3 (破十法) 10 3 1 2 10 1 3、连加法、连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4、加减混合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3 + 8 — 6 = 5 11 5 5、区分箭头和等号: 9+6 (15 )+3 (18)--8 10 9+6 = 8+7 = 10+5 = 20—5 6、计算要熟练准确,并能运用计算的技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奥数书P37 填填数字:先填只有一个未知数的那一行。P43 按规律填数一:依次加几;依次减几;跳格加或跳格减;前两个数相加得到第三个数。) 五、20 以内各数的认识: 1、能正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奥数书P3 数一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16年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生活中的数学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

最新高考理科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必修模块知识点总结 2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网络 3 集合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姓名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78×(125×8)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字母表示:(a+b) ×c=a×c+b×c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完美打印版)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 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 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高考理科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3)德摩根定律: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a a (答:,)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13.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14. 如何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取值、作差、判正负) 如何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

15. 如何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值是() A. 0 B. 1 C. 2 D. 3 ∴a的最大值为3) 16. 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注意如下结论: (1)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奇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奇函数的乘积是奇函数。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各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 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 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 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 §1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如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 符号“??,”或“?,”或“ ”等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 线(面)的关系 。 (2)A B =;A B =;U C A =. (3)交、并、补的运算性质:对于任意集合A 、B ,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切记:A B A B A ???=?A B A B B ???=. (4)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2n ,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2n -1),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n -2)。 二、常用逻辑用语: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 则q ;⑵逆命题:若q 则p ;⑶否命题:若?p 则?q ;⑷逆否命题:若?q 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p q ?否定形式是p q ??;否命题是p q ???.命题“p 或q ”的否定是“p ?且q ?”;“p 且q ”的否定是“p ?或q ?”.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 p q p ∧q p ∨q ?p ⑵或(or ): 命题形式 p ∨q ;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 ):命题形式?p .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2函数和导数 一、函数的性质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全)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有理数?????---)3,2,1:()3,2,1:( 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8.4,3.2,31,21:( 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 如正分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 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 2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复习要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知识结构: 数与代数部分 20以内 100以内数的量与计量找规律 退位减法认识及加减法(一) 人民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 简单计算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 上下、前后、左右相对位置图形拼组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统计表整理数据解决问题 三、复习的方法: 1、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 5、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地方还需努力。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搭积木、打地基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

高中必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必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高中数学重难点知识点 高中数学(文)包含5本必修、2本选修,(理)包含5本必修、3本选修,每学期学习两本书。 必修一: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必修二: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必修三: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必修四: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必修五: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文科:选修1—1、1—2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 2、圆锥曲线: 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一、四则运算 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 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5、混合运算中有中括号的,一定要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全部算完,才能去掉中括号。 6、列综合算式时,代换前后,算式的运算顺序要相同,如果运算顺序不同,要用加括号的方法来调整。 7、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最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这种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8、探究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是要租单价低的,二是要保证空位最少。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①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②辨认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的方法:在哪个位置观察物体,就从那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图形。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6、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时,从前面观察到的形状比较容易确定,而从上面、左面观察时则要发挥空间的想象能力,需慎重考虑哪部分被遮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