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完整)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的全部内容。

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利益最大化,导致许多珍贵植物濒临灭亡,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植物保护工作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为此,博兴县农业局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开展.本文主要就植物保护工作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更好进行植物保护。

关键词:植物保护;发展现状;新世纪展望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1974/nyyjs.20170532083

博兴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温度高,降水丰富,耕地面积大,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实行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对博兴县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建立完善的植物保护应用体系,将植物保护技术更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发挥其价值。

1 植物保护现状

1。1 推广效率低

从事植物保护推广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使得植保科技转化率低。在植物保护工作进行时,不能全面开展,不能把植保重点,植保目标不明确,不能够迅速地找到问题并解决,不利于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影响工作效率.

1。2 植物保护体系不健全

当前,相应的成立了植物保护机构和办公区,配置了植保工作技术员,但是植物保护体系还缺乏许多专业性设置,缺少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全程记录和监督,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无法

迅速得到解决,也无法真正发挥植保的作用,降低了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不利于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开展。

1。3 缺乏管理经费

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资金短缺,无法添置和更新设备,缺乏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影响植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缺乏资金,植保部门无法维持正常的开支,不能有效地运转,那么植物保护只能流于形式。

2 新时期植物保护展望

2.1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当今形势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建立专业的技术培训体系,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定时定点地组织专业植物保护技术人员对人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让人人都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技术,从而推动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促进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同时要让人们了解政府对植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决心和信心,由政府出资建设植物

保护基地,公开透明地开展植保工作,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让人们了解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直观的感受植物保

护技术的优势,亲身体验植保成果,增加人们的信任度,从而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

2。2 加??生物防治

对农田植物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生物防治,生

物防治的前提是要创造出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大环境,从而保证当地现有的天敌资源,协调好保护天敌与化学防治之间的矛盾,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保证有益生物,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2。3 提高农民保护意识科学除草

要大力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强化农民对植物的保护意识,改变固有的传统种植思想和方式,减少人们对农业化学物质的依赖和使用,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学农药对生态引起的破坏,有关部门要重视生物防治、物理科技和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运行,从源头上限制生物入侵情况,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4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人员要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将其纳入日常的核心工作之中,同时要统筹农业生产活动,要同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进行密切的联系,强化沟通交流,协调工作的一致性,相关负责人要签订责任状,积极组织各部门开展落实植保工作,确保农业健康发展。

2。5 绿色植保技术

植物保护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工作方式,调整工作结构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植保经验,大力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提倡使用生物、物理、农业、生态等方式应用.提倡绿色植保技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

植物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漫长的工作周期,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加大工作的投入力度,强化各项植保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植保工作者也要充分认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植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制定工作计划,科学的进行各种病虫害防治,帮助人们科学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高,促使农业安全生长,实现博兴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广泛地进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树楷.提高学生的植保意识[J].农业科技:商

情,2014(6)。

珍稀植物调查调研报告

珍稀植物调查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珍稀植物 调研目的:了解珍稀植物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研究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调研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调研地点:湖南省、云南省、四川省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 1. 珍稀植物分布情况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调研地点湖南省、云南省和四川省,我们发现了共计30种珍稀植物,其中10种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这些珍稀植物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森林中,生态环境相对较为特殊。 2. 珍稀植物保护现状调研结果 针对30种珍稀植物,我们进行了保护现状的调研。发现虽然相关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但由于资源有限和保护力度不够,部分珍稀植物仍面临采伐、过度开发等威胁。同时,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信息收集不及时、保护措施不科学等。 3. 珍稀植物研究价值调研结果

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些植物在药用价值、遗传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等方面都具备重要意义。珍稀植物的研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对推动科学进步具有积极影响。 4. 珍稀植物保护措施和建议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保护措施和建议: (1)加大保护力度:增加投入,加强巡逻监测,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珍稀植物的保护效果。 (2)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珍稀植物的研究力度,探索其遗 传资源、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科学发现。 (3)加强信息共享和宣传教育:建立珍稀植物保护信息平台,推动各地保护工作的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珍稀植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 同保护和研究珍稀植物,推动珍稀植物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珍稀植物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研究价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在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推动珍稀植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建议 1农业育种科研与良种生产现状 1.1育种科研中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从事育种科研的专 业研究所达400多个,建国以来共育成各类农作物品种5000余个,搜集、整理种质资源35万份以上,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品种无论在 增产,还是在抗病、抗虫、抗旱等方面,都比老品种有了较大的改进,特 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 界先进水平。我国的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数量正以年均40%以上的速 度快速增长,从1999年3月—2022年12月2日,我国国内共申请农业 植物新品种权5441项,授权1866项,其中大田作物4805项,授权1731项;具体包括水稻1662项(授权703项)、玉米2004项(授权717项)、普 通小麦507项(授权184项),年申请量进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 国排名前4位。10年间全国选育的新品种数量为新中国成立50年的1/4,平均每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40多个。全国种植面积6.67 万公顷以上的水稻、玉米、小麦品种中,国审占60%~70%。例如2000 年审定的郑单958玉米品种,2001年种植面积22.60万公顷,2022年发 展到400多万公顷,居全国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之首位;国审水稻品种金优207、两优倍九,种植面积均在6.67万公顷以上;国审小麦品种郑麦9023,种植面积达到133.33万公顷。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 物工程育种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2良种生产目前我国持证种子生产企业达7580家,甘肃省有200 家。70%的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 研发能力。种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有新兴的民 营种子公司,有科研院所开设的种子公司,还有一批享受优惠条件“下海”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科技水平和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大红树林植被恢复力度,保护候鸟,并且利用生态资源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营造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动人画面。但是,就在此前,沿岸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具体 表现为红树林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缺失,使得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台风、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生态环境愈发脆弱,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差。基 于此,经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所谓湿地生态恢复 主要就是指通过生态工程或者是生物技术对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或者是重建。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恢复 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产环境 之一,但又是比较脆弱的生态敏感区。因此,在修复目标的设置时,从关键生态 组分、关键环境因子以及关键生态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构建多目标修复模式,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一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为了追求利润,过度强调 单一目标的修复(如植被修复),采用单一品种(秋茄纯林)进行造林,忽视了 纯林对生物多样性、对周边物种带来的病虫害灾难,限制了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 1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存在的问题 1.1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顶层设计是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相关标 准涉及内容包括育苗、造林、植物控制、病虫害防治以及监测与评估,其中已经 包含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技术环节。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现行标准间的 内容关联性不强,衔接较差,各标准间相互独立,无法成为指导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全链条的标准体系。由于编制单位不同,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造成混乱。部 分地方标准会增加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需进行修订。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

植物保护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植物保护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生产领域的植物保护品得到了越来越广 泛的关注。在这个领域中,植物保护品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障。本文将对植物保护品产业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 一、植物保护品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植物保护品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 国的植物保护品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植物保护品产业也已经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我国植物保护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38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 农药和生物制品是植物保护品市场的主体,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市场中, 植物保护品的主要消费场景是农业生产领域,其中以农民为主要消费群体。除此之外,植物保护品还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逐渐向城市生态环境中延伸,并且加大了消费力度,商用地块等区域使用的比例也逐渐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植物保护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植物保护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一些小厂家和非法经营者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破坏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植物保护品产业发展趋势 作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产业,植物保护品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是比较乐 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环保化趋势明显 在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影响下,植物保护品产业将会向着环保化方向发展,强调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理念,更加注重保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融合。

2. 营销渠道多元化 在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下,植物保护品产业的营销渠道也将会不断多元化。除 了传统的销售渠道,例如农资专卖店、农贸市场等,植物保护品的线上销售等新型渠道也将会逐渐普及。 3. 生物技术领域发展壮大 随着生物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一代的生物制品已经逐渐进入植物保 护品市场。这些新型植物保护品的使用安全性更高、保护效果更好,被视为未来植物保护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4. 数据化运营助力增长 在数字经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植物保护品的数据化运营也将得到 加强,为植物保护品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提供助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 三、植物保护品产业面临的挑战 除了发展的机遇,植物保护品产业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价格战、产能过剩、技术封锁等问题是植物保护品产业必须面对的难题。此外,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加大了风险难度,并催生了市场的商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高等多方层面的提升。 四、总结 植物保护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植物 保护品产业将会向着环保化、多个市场、数字化、智能化等多方面进行发展。同时,它也将面临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保护环境的多重压力。只有在这些挑战的驱动下,植物保护品产业方能不断发展,为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植物多样性研究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涉及到对地球上各种植物物种的分类、分布、演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本文将探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 1.1 野外调查与样本收集 植物多样性研究通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工作。野外调查是为了了解植物的分布情况和丰富度,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样本收集则是为了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包括对物种的形态、遗传、生理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分子标记(如DNA条形码)来进行植物多样性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物种,推进对植物系统发育及物种间关系的研究。同时,分子技术还能揭示物种的遗传结构和变异程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1.3 空间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 多样性研究中开始广泛应用空间技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理 空间数据,可以对植被覆盖、种群扩散、物种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测和 分析,有助于推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2.1 数据共享与整合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数据已经如涓涓细 流般积累起来。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提高研究效率,加强各国 之间的合作,数据共享与整合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趋势。国际植物多 样性信息系统(GBIF)等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研究者共享数据、交流 经验、开展联合研究。 2.2 多学科交叉与整合 植物多样性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地理学、气象学等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各学科的融合,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共同推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 入发展。 2.3 野外监测与保护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许多植物物种正面临濒危和灭绝的 风险。因此,野外监测与保护成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长期、定期的监测与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数量、生 长状态以及受到的威胁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植物保护 一级学科 排名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 摘要: 1.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简介 2.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依据及意义 3.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具体内容 4.我国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5.提升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实力的策略 正文: 植物保护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和防治各类植物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丰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植物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了解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本文将根据一级学科排名,分析植物保护的发展态势,并提出提升我国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实力的策略。 一级学科排名是根据学科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能够反映相关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有志于从事植物保护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提供了参考。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不仅关注学术成果,还注重实际应用,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具体来说,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影响力: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体现

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 2.科研能力: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科研能力体现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科研平台建设、实验设施等方面。 3.师资队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师资队伍实力,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职称结构,以及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国内外知名学者数量等。 4.人才培养: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表现,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教育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和影响力。 5.国际合作与交流: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活跃程度,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留学生培养等方面。 根据最新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排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逐年提升,多所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跻身世界前列。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科研创新能力、产业化应用水平等。 为提升我国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实力,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加大对植物保护科研和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2.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植物保护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3.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植物保护人才。 4.注重技术创新:鼓励植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以破坏环境 为代价,换取利益最大化,导致许多珍贵植物濒临灭亡,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 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植物保护工作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 为此,博兴县农业局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植物保护 工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开展。本文主要就植物保护工作展开分析,结合 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更好进行植物保护。 关键词:植物保护;发展现状;新世纪展望 一、我国植物保护现状 1.稀有植物面临危机 我国珍稀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不少是我国特有或世界上著名的贵重用材树种。长期以来,由于对珍稀植物保护不够,使其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濒于绝迹。 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中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已达 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主要由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负责。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了稀有濒危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多年来,我国开展 了全国各地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编制受威胁植物名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等多 方面的工作。 2.植物保护推广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 从事植物保护推广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使得植 保科技转化率低。在植物保护工作进行时,不能全面开展,不能把植保重点,植 保目标不明确,不能够迅速地找到问题并解决,不利于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影响 工作效率。 当前,相应的成立了植物保护机构和办公区,配置了植保工作技术员,但是 植物保护体系还缺乏许多专业性设置,缺少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全程记录和监督, 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无法迅速得到解决,也无法真正发挥植保的作用,降低了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不利于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开展。 二、新时期我国植物保护的展望 1.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作为挽救植物物种的重要举措,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植物园所应用。植物园已成为进行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研究的最理想基地。我国现已建 成200余个各类植物园,但具有科研、植物保护、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植物园 仅40个左右。其中,中国科学院的14个植物园引种保存了约2万种高等植物, 占全国植物园收集植物的90%左右,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储备了重要资源。如云 南西双版纳植物园是我国首个万种植物战略资源保存基地,武汉植物园、华南植 物园保存物种均已达到8000种以上,基本达到国际一流植物园的物种保护水平。 当今形势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完善植物保护体系, 建立专业的技术培训体系,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定时定点地组 织专业植物保护技术人员对人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让人人都了解和掌握植物 保护技术,从而推动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促进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同时要让人 们了解政府对植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决心和信心,由政府出资建设植物保护基地, 公开透明地开展植保工作,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让人们了解植物保护在农业 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直观的感受植物保护技术的优势,亲身体验植保成果,增加

中国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中国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姓名:小星星 班级:xx级种工一班 学号:xxxxxxxx

中国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一、现状 中国植物资源(botanical resources of China)按照遗传学观点,每一植物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都应视为不同的种质。 现知中国高等植物有2.7万多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利于人类的。各种有用植物都归属不同分类单位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可以进行杂交育种,产生新的优质后代。长期栽培的植物也因不同程度的特化,而往往具有不同的种质特征。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天然植被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以及局部地方的强烈污染,已使一些植物种类濒危或绝灭,而种质的损失是不可再造的。因此在中国必须建立有用植物的“种质库”。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应担负起保护种质资源的重大任务。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据60年代初的普查,按单项用途一种一次计,共2411种,尚不及全国植物种类的1/10。植物的资源按用途可分为食用、药用、工业用、保护改造环境用和种质资源5大类:【食用植物资源】包括直接和间接(饲料、饵料)食用的植物,可分为7类。①淀粉、糖类植物。如橡子、薯芋、蘑芋、蕨类、葛根、百合、慈姑、菱等,是中国野生淀粉植物中较主要的种类。各种橡子种实淀粉含量多在50%以上,可供食用及酿酒等;含糖及甜味植物有龙眼、荔枝、柿、枣、罗汉果、马槟榔、甜茶(石栎幼叶)等。②蛋白质植物。包括小球藻、叶蛋白、食用菌类、四棱豆、派克豆等。③油脂植物。初步查明全国野生油料植物含油量在15%以上的约1000种。其中木本油料含油量在20%以上的约300种,能够食用的百余种,如蝴蝶果、油瓜、榛子、文冠果及各种野生油茶、核桃、松籽等。④维生素植物。以各种野生植物为主,如猕猴桃、阳桃、沙棘、山楂、海棠及蔷薇属的许多种,其鲜果一般每百克含维生素200~800毫克。缫丝花(刺梨)可达2000毫克。⑤饮料植物。除茶叶、可可、咖啡三大饮料外,还有若干地区性饮料植物(主要是代茶植物),如云南的扫把茶,四川的白茶,广东的布渣叶、鸡蛋花及中国传统的槐花、桑叶茶、菊花茶、金银花等。⑥食用香料色素植物。苏仿木、茜草、红花、姜黄等为中国传统食用色素。香茅、木姜子、花椒、茶辣及砂仁、三奈、八角、桂皮等为中国特产调味香料。⑦植物性饲料、饵料。包括大部分禾草类、豆科植物的枝叶荚果、构树叶、高山栎、各种野芭蕉、

我国植物利用与开发现状及战略

我国植物利用与开发现状及战略 摘要:当今时代是能源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大,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越来越大,而植物则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植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认知较晚,原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为了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能稳步前进,所以,有必要了解我国植物利用与开发的现状以及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植物利用,现状,战略,改进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我国的高等植物占世界总量的1/10,居世界第三。中国拥有30,000多种高等植物,物种特有程度高,高等植物中有特有属256个,特有种15,000-18,000种,特有种约占总数的50%~60%。同时,中国生物区系起源古老、成份复杂、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的珍稀孑遗物种,其中许多是具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植物,如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银杏(GinkgobilobaL.)、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Chunetkuang)、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等,在全球植物多样性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从木材到稻米、从兰花到玫瑰、从茶叶到竹子,中国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全人类提供了最为重要的食物、药材、观赏植物和建筑用材。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有很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它们的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被人们更深度地挖掘出来。 近30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15~20%。我国如今已然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然而,整个森林覆盖面积还在不断缩小。海南的天然雨林覆盖率从1956年的25.7%,到1964年的18.1%,再到1981年的8.5%;云南的森林面积从1945年到1975年减少的1100万hm^2,覆盖率从55%减少到30%。与此同时,我国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盐碱化也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我国也与其他不发达国家一样,其发展仍然建立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基础的化石燃料的工业基础之上,其开发利用的主要是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然而额这些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越迫眉急。再者,这些化石能源的消费释放出大量的so2和co的有毒气体,危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的后果。而植物能源的丰富性、可再生性和一氧化碳的零排放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加以利用。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经过广泛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比如,《中国植被》、《中国经济植物志》(上、下)、《中国木本药用植物》、《中国香料植物栽培与加工》、《中华药海》等,这些资料的积累,为我国植物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这些年来,我国的植物利用与开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利用绞股蓝茎叶中的两种结构和功效,类似人参皂苷成分,研制成立绞股蓝饮品;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分离的青蒿素,是一种速效、低毒的抗疟药,从广西美登木等植物中分离出的美登素、美登普林和美登布丁等三种生物碱,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在食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方面,从大金鸡菊植物中提取的大金鸡菊黄色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许多野菜植物如蕨菜、剌五加的嫩芽、荠菜等已成为餐馆中的常见菜;在工业用植物资源开发方面,利用芳香植物苍山子生产柠檬酸,并且用种仁生产月桂酸;用田菁胶来代替国外胍胶,作为水基压裂原料;从桑科植物中找到了用于冶金工业试剂桑色素;用甘蔗、甜菜和甜高粱

植物保护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植物保护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先进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得到了多元化 的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植物保护的常用技术之一,对植物保护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也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本文 主要概述生物技术,并对其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 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生物技术也随之发展,尤其 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包括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微 生物农药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等,促进了植物保护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用于植 物保护有很多好处,但是当前这项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应用研究, 不断进行完善,以提升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植物保护综合成效。 一、生物技术简述 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类的技术,其是以生物学、遗传 学、基因工程为基础,辅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 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技术。生物技术是非常伟大的 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谓 生物技术就是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 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 些成果,但科研人员还在继续研究生物技术的特点,将基因工程与遗传学相结合,推动生物技术与植保相结合,做好植保工作。 二、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应用的基本现况 1. 农药的过度使用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传统的化学农药存在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抗体滋生等 问题。其中,抗体滋生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促使病虫 害对农业中的化学成分产生免疫力,进而导致化学农药“失效”,无法发挥应有 的杀虫功能。农药残留则指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促使农作物表面残留少许 农药,严重为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因此,国内外科学 家们将研究重心,从化学农药逐渐转向生物农药,并希望生物技术的有效应用, 促使植物保护及农作物生产变得更加有效、安全、环保。而且在应用微生物农药 技术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促进宿主植物抗病虫害能力的增强,实现植物良性生长,全面推进微生物对植物保护以及增产的目标。 2.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类从植物中获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很多人一味从植物里获取利益,却没 有考虑植物自身也需要一定的保护。经济越发展越快,就越不能忘记对植物的保护,但很多人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而没有意识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植物在 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生态平衡。除此之外,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 极为重要,能够促进植物生长质量提高,进而保障高产,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升。对植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对植物的保护还是运用传统的手段、植物的保护 体系不健全、运用的保护设备更新换代较为缓慢等,这些原因导致了植物保护工 作的开展较为缓慢。 3. 植保制度不健全 对于许多小城市来说,没有健全的植保制度,对植物的保护程度不够,对植 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完善的植保制度将使部分植物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并会对经济效益造成损害。因此,要积极完善植保制度。 四、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微生物农药技术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2021年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2021年野生动植物和湿地 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公布日期】2021.04.09 •【字号】京绿办发〔2021〕99号 •【施行日期】2021.04.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 2021年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公园管理中心,各区园林绿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21年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区、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21年4月9日2021年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贯彻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为核心,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强化监管、提升水平,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一、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湿地生态质量 1.制定湿地保护修复行动计划。依据《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北京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的相关任务和要求,明确保护修复工作目标、内容、重点项目以及时序。 2.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聚焦集雨型小微湿地建设,以温榆河公园、沙河湿地公园、康西森林湿地公园等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计划全年恢复湿地1000公顷,优化完善"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 3.推进湿地分级分类管理。积极协调国家林草局,推进野鸭湖、翠湖、密云水库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的报批工作。督促指导丰台、怀柔等有关区开展区级湿地名录制定和发布。 4.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印发《北京市湿地资源年度监测操作细则》,建立健全湿地资源年度监测工作机制,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每年定期更新湿地资源底数。 5.加强市级湿地监管。对市级湿地人类活动点位进行监测,不断完善基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湿地资源监管模式和工作机制。 6.完善湿地配套制度。加强与市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沟

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2021)

探究 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 正文目录 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 (2) 1、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2)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效对策 (2) ①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2) 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3) ③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监控体系 (3) ④制定应急方案,加强宣传教育 (3)

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 野生动植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切实做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林业保护区又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点区域,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履行职责,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争取在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同时,也能促进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野生动植物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为此,我国通过建立林业保护区来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有效的保护对策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而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林业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1、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动植物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自人类诞生以来,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失去了生长的环境,最终遭到破坏,甚至灭绝。近年来,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着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前进。一方面,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都处在同一食物链中,只有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充足,才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促进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保护好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效对策 ①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要想切实做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作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經常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杀戮和破坏,而要想制止这种行为,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一方面,立法部门应该不断完

植物基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植物基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 科学研究投入到植物基因技术领域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植物 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品质、 改良抗病性、增加抗旱能力和提高抗虫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植物基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植物基因技术的现状 1.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叶绿 体和质体基因被定位,并可以通过基因转移进行转移。1980年代,第一颗基因被克隆,并且成功地转移到了外源受体宿主中。随着 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技术和研究方法被应用到植物基因工程 领域中。 2.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

(1)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转移外源基因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品质,比如在水稻中转移外源基因来提高该作物的粒重和产量等。 (2)改善植物抗病性:转移外源基因来提高植物对病原体和病毒的抗性,比如在甜菜中转移外源基因来抵抗轮纹病毒等。 (3)增加植物对抗旱能力:通过转移外源基因来增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如,在番茄中转移外源基因来提高其对抗旱的能力。 (4)提高植物对抗虫能力:通过转移外源基因来提高植物对害虫的抵御能力,比如在玉米中转移外源基因来提高其对玉米螟的抵抗力等。 二、植物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崛起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中出现,这种技术 可以实现对基因序列的剪切、替换和插入等操作。相较于传统的 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更加准确,不会影响植物的整个基因组。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农作物和植物基因的改良、筛选和培育中。 2. 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在基因技术中的应用 目前,在基因技术领域中,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技术也被广 泛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在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上完成基因序 列的计算和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植物基因的特征和功能。 3. 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由于植物与 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研究这种 相互作用可以在植物基因改良和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人们还将更深入地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寻求更好的 协同关系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 一、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围绕重要基因发掘、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作物种质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种质资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通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收集,明确不同农作物种质资的品种多样性和演化特征,预测今后农作物种质资的变化趋势,丰富国内农作物种质资的数量和多样性,不仅能够防止具有重要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的灭绝,而且通过妥善保存,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不断的基因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对农作物种质资进行了两次征集,一大批种质资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农家地方品种消失速度加快,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为此,20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加快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家底,保护携带重要基因的优异资。 与前两次征集相比,这次普查收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点:一是全面普查与系统调查同步进行、实物收集与信息采集同步进行、普查收集与鉴定入库同步进行。 二是制定统一的普查与收集技术规程,广泛采用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等现代技术,科学普查收集资。 三是国家、省、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相关科研单位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协同推进。

四是范围更广,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323个农业县 (市、区、旗)。 二、主要目标 全面完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323个农业县(市、区、旗)的普 查与征集,以及其中种质资丰富的679个农业县(市、区、旗)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明确各地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p 演变趋势,为实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抢救性收集珍贵、稀有、濒危、特有种质资,新增种质资10万份以上;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意识。分年度实现 以下目标。 2021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完成剩余的707个农业县(市、区、 旗)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征集,20个县(市、区、旗)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 新增资2.6万份;完成3.8万份种质资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22年,全面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完成剩余的188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新增资1.8万份;完成2.6万份种质资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2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完成1.8万份种质资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普查、征集、收集种质资及相 关信息纳入全国农业种质资大数据平台,实现有序开放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农作物种质资普查和征集。对主要农业县(市、区、旗)开展农作物 种质资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每县(市、区、旗)征集当地古老、珍稀农作物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20-30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征集表》。

林业和草原局关于2021年自然保护地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林业和草原局关于 2021 年自然保护地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林业和草原局关于 2021 年自然保护地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局通过机构完善、一线巡护、保护宣传等工作,实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下面对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设立自然保护地 x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x 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 x 个,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湿地公园 x 个,省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六个自然保护地管理总面积 xxxxxx.xx 公顷,占县国土面积的 xx%。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队伍建设情况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业巡护队伍建设,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的五个乡中选聘 xx 名临聘人员作为自然保护区一线巡护人员开展资源安全等巡护工作。 二是统筹各级资源,以基层一线护林员为自然保护地巡护主体,完成自然保护地巡护工作,xxxx 年以来,共招募配置巡护员 xxx 名,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人员为 xxx 人,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巡护人员 xxx 名,四个省级湿地公园巡护人员共 xx 名。三是将护林、护草、护湿、护沙、野生动植物巡护纳入一线巡护责任清单中,将巡护情况纳入一线巡护员考核范畴,落实一线巡护责任到人,全面开展一线资源巡护工作。四是落实自然保护地网格化环境监管工 作,持续推进县、乡、村、护林员四级网格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全覆盖、常态化监管。 (二)保护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我局统筹安排,深入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牧区、农区,大力宣传保护地相关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条例》,严格落实保护地内原住民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做好农牧民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解释工作,转变群众思维,由被动参与到积极参与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率队开展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x 场次,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率队开展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乡镇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x 场次,截至目前,我局今年共实施宣讲宣传会议 xx 场次,合计发放宣传资料 xxxx 余份。 (三)环保督查成效

植物保护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

植物保护在农业开展中的奉献 “十五〞是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不平凡的5年,也是植物保护工作大开展、大提高和取得卓著成效的5年。5年来,全省植保系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体系网络优势,围绕中心,效劳大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狠抓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不断加强农药、药械平安使用技术管理与推广,努力强化植物检疫执法管理与效劳,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1主要工作成绩 1)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围绕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重点抓了“三化〞。一是测报工作标准化。除认真执行国家测报调查标准外,先后制定了23种农业有害生物地方测报标准、标准,在全省实施;发布了?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管理暂行方法?和?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山东区域站建设管理暂行方法?;在全省大力推广了测报会商制度和测报工作历制度,标准了测报工作。二是信息传递网络化。建成了山东植保信息网,开发了测报数据远程报表系统,实现了测报数据资源共享。三是预报发布多媒体化。加强了与播送、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发布病虫预报。重点加强了电视预报工作,到2021年底,全省已有10个市50个以上县(市、区)先后开展了电视预报工作。省站每年通过山东卫视向社会发布电视预报52期,平均年播出时间1500min以上。 通过加强工作管理,严格落实测报“三化〞,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平均达85%,短期预报准确率平均达90%,分别比“九五〞期间增加了3个和5个百分点。 2)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大力推广各种防治新技术,及时开展大规模应急统一防治行动,成功控制了东亚飞蝗、小麦条锈病、农田害鼠等重大农业有害生物,有效控制了100多种常发病虫害。连续5年对东亚飞蝗实施飞机防治,总体防治效果90%以上;在多种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情况下,坚持早部署、早行动、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将病情控制在爆发前,连续5年保持流行程度在中等以下;集中开展了统一灭鼠活动,有效扼制了农田害鼠上升的势头。“十五〞期间,全省农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达2.07亿hm2次,在各级植保部门的科学指导下,组织防治2.0亿hm2次,占发生面积97%,比“九五〞期间高4个百分点,挽回各种农产品损失1.3亿t,比“九五〞期间高29%。 3)平安控制农业有害生物进程不断加快。先后组织制定和推广了21种农作物病虫平安控制技术规程,建立示范区30多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0万hm2以上。建立了平安用药示范区、病虫无害化防治基地、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大力推广了以新型施药机械和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为主的平安控害技术。2021年,全省农业病、虫、草、鼠害生物防治面积超过240万hm2,比“九五〞末增加86.7万hm2。

黑龙江省植物保护“十四五”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植物保护“十四五”发展规划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公布日期】2022.01.07 •【字号】黑农厅发〔2021〕341号 •【施行日期】2022.01.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野生动植物资源 正文 黑龙江省植物保护“十四五”发展规划 黑农厅发〔2021〕341号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植物保护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深入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快推进传统植保向现代植保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病虫疫情在线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强化监测预警,开展重大病虫鼠害疫情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更新改造施药机械,推动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安全生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发展现状 1.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跨越式发展。持续推进乡村病虫疫情监测点建设,将

病虫监测点和边境地区马铃薯甲虫监测点整合为病虫疫情监测点,数量由600个增加到2200个,其中重点监测点460个;每个监测点聘用1名兼职植保员,制定完善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调查技术规范和监测网络体系管理办法,实行重点监测点、普通监测点分层级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平台和田间调查手机APP,在全国率先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预警雏形,实现了监测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自动化在线上报与管理,成为全国唯一省区全覆盖的病虫疫情在线监测网络体系。增配1.1万台高空灯、虫情测报灯、性诱捕器等现代化监测设备,病虫疫情监测对象扩展到60余种,全省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十三五”期间,植保部门共发布省级病虫预报100期、市县级预报5140余期,及时指导科学防控病虫害。 2.植保防控作业能力大幅提升。地面植保施药机械不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超过50马力的大型悬挂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保有量达2.2万台,日作业能力超过1000万亩次。植保无人飞机呈爆发式增长,数量由不到1000台快速增长到10000多台,2020年作业面积达到1.16亿亩次,累计作业面积超3亿亩次,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田施药作业效率低和旱田后期用药作业难的问题,大幅提升了我省植保防控作业能力。同时,通过“黑龙江省植保无人飞机作业质量监测平台”,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省级重大病虫统防任务无人飞机作业质量的数字化监管,累计监管面积430万亩次。至2020年底,全省农作物施药标准化作业面积累计达2.1亿亩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推进。开展生物农药、理化诱控、纳米农药、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及电解水提质防病、无人飞机精准施药、风幕喷药机减量控害及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治用药筛选等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212项,示范面积887.8万亩。各级财政投入开展的重大病虫统防统治中,生物、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措施占比达到69%,其中采取性诱杀统防二化螟面积25.8万亩。2020年全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