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地质地貌景观

中国著名地质地貌景观

1.丹霞地貌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

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8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

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属于红

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风光特征:形态美:丹霞山以山石造型奇特而著称。其山峰四壁由赤壁丹崖构成,造型各异、拟人拟物、拟兽拟禽的造型地貌,构成其最基本的景观层次。

结构美:丹霞山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尤其是在晨昏霞光背景下,山群更富有结构美感。

色彩美: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机质沉淀,加上藻类生长,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或暗

褐色,干燥的红崖上藻类更是五颜六色,在蓝天、白云、碧水、绿树的衬映之下,和谐中产

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

意境美:丹霞山的意境美突出表现为雄、险、奇、秀、幽五字。从古到今文人墨客在咏

叹丹霞山水时,留下众多诗文题刻,就是从其山水中抽象、升华出来的意境之美。

2.雅丹地貌

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

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20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

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

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

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

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

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

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

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3.中国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

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

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

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

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④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⑤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

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喀斯特的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

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地下水

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阳泉的娘子关泉和济南的趵突泉等。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

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

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

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剥蚀面上

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

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

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4.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之滨的庐山,是座地垒

式断块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庐山地

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

构造形成众多山峰。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

高峻的山峰。

庐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景观,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具有世界瞩目的丰富的地学景观。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193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到庐山进行地质调查,首次发现了庐山及其附近存在着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冰川遗迹地貌,随之对庐山进行了多次深入调查,并于1933年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在中国大陆东部首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庐山特别发育的伸展构造,形成了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块山。庐山处在华南扬子地块北端,侏罗纪至早第三纪,大陆地壳处于强烈的伸展状态,大规模陆壳重熔型花岗岩侵入,庐山地区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下,庐山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处于盆岭构造的发展阶段。在距今两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庐山便形成了现今断块山形态。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庐山独特的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新构造运动使庐山形成了断块山构造,断崖地貌景观在山体四周到处可见,尤其是东西两侧,这是山体构造上升的体现。庐山山顶相对平缓,古剥蚀面表现明显。庐山进入更新世后,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动。受第四纪侵蚀作用,全山又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构造运动作用与冰蚀作用两种作用的叠加使庐山更显得雄峻奇险。中国古代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种写照。

5.黄山风化峰林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气势磅礴的峰林地带,成为黄山特有的地质结构。

6.五大连池火山群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五大连池市、小兴安岭西南侧山前台地上,距北安市60

“五大连公里。由于火山熔岩堵塞河道,形成了五个相连的火山堰塞湖,因其形如串珠状,

池”由此得名。五大连池地区火山群海拔高度为400米-600米,以火山锥的特殊结构、各种火山熔岩流动形迹、结满冰霜的熔岩隧道,以及冷碳酸矿泉而闻名于世。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松嫩断陷盆地北端,其东北是小兴安岭断裂抬升区。五大连池火山群还处于北西向五大连池—科洛火山带上。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千枚岩、片岩、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岩、第四系火山岩,并有华力西及燕山期花岗岩。

五大连池火山群有14个独立的火山锥和一系列盾状火山。火山锥和盾状火山形成于第四纪,而最近的火山喷发,则于公元1719年-1721年,发生在老黑山和火烧山。此次喷发溢流的熔岩在四个地方阻塞了区内的石龙江,形成了五个火山堰塞湖,最终形成“五大连池”。

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活动产物有熔岩、火山弹、火山渣、熔结集块岩、集块岩和火山角砾岩。岩石以富钾及部分含白榴石为特征。从岩石化学看,以较高的色率及全铁、MgO、CaO含量区别于响岩、粗面岩类,又以不含斜长石区别于碱性玄武岩类,一般沿用“石龙岩”命名。

7.登封朵岩

嵩山盘踞河南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称“中岳”。

嵩山古老的岩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后来嵩山先后经历

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巍然屹立于中州大地的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和岩石均有出露,“五世同堂”之称即由此而来。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

8.云台山石灰岩层

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距郑州市98公里。对地理学了解的人都知道,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的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著名景观都属于岩溶地貌。岩溶是石灰岩上的地貌,往往有瑰丽独特的景观。石灰岩是质地优良的璞玉,被水这位伟大的雕塑师镌刻出万般姿态。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水少天寒,并不利于岩溶地貌发育。所以云台山石灰岩层的形成,主要原因不是水参与的化学变化,而是以断裂、崩塌等物理因素为主的自然破坏。

9.张家界风光

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约3亿8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波涛翻滚的海洋。地质上著名的“燕山运动”后,海底抬升为陆地,经亿万年的流水切割、侵蚀、自然崩塌,形成今天这原始生态体系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10.云雾缭绕云台山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公里的修武县境内。北邻山西省,东接辉县市,西与方山对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峦叠翠,雄奇险秀。春日山花烂漫,夏季满目苍翠,秋季红叶似火,冬天苍茫雄劲。风景之美,兼有泰岱之雄、华岳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于一身。

云台山在元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11.山崩地貌:翠华山

“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山川皆震,文中的“岐山”,据推测,就是陕西省西安市城区以南约20公里处的翠华山。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秦岭北麓,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整个山体与秦岭山脉一起由一条东西向的深大断裂与北边平坦的关中平原相隔。这条深大断裂(也称“秦岭断裂”)是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直到今天,造山运动仍然没有停止——秦岭山脉在缓慢地抬升,关中平原在缓慢地下沉。位于断裂带上的翠华山如同坐在了一条蠢蠢欲动的巨龙的背上,地壳运动

的巨大能量使得翠华山经历着一次次的摇动和震撼。2000年,奥地利地质学家J.T.威登格

尔博士和H.J.艾尔斯格博士在考察了翠华山之后惊叹道:“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个强烈吸引地

质学家科普考察的景点……我们考察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看到这样巨大的山崩堆积物还

是第一次!”2001年3月16日,翠华山被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陕西山崩地质灾害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成为了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在石海里还有上百个洞穴,它们是巨石崩落后相互搭构而成的。其中有两个极具特色的石洞,一是风洞,二是冰洞。风洞其实是翠华山规模最大的山崩大裂石,它原是一块长约70米、宽约30米、高10多米的巨石,在山崩时它破裂为两块,下落时两块石头顶部相靠、底部叉开,形成了一个宽约1米、高10米、长达40米的狭长岩洞,由于洞内终年照不到阳光,所以洞内外温差较大,再加上狭管效应,能形成“过堂风”,从而使洞里常常凉风习习,故名“风洞”。

冰洞是由山崩时体积大小不等、运动速度不同的石块在堆积时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由于它深入地下,常年不见阳光,所以洞内气温原本比较低,再加上冬季时,山上的冷空气下沉,挤走了洞里的暖空气,使得洞里滴水成冰,而夏季洞外温度升高时,暖空气较轻又不容易进入洞中,所以洞内在夏季都能见到结冰的现象,故名“冰洞”。翠华山的山崩地貌是“中国

少有、世界罕见”的,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山崩形成的各种地貌,并进而追溯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在追溯的过程中,人们便能明了地球的面貌是如何在地球内力与外力的交织作用下缓慢而显著地改变的。

风洞

12.中岳嵩山

中岳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东西绵亘75公里,主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由

太室、少室两山组成。嵩山古称外方山,夏商时称嵩山为高山。西周时称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为“天地之中”,称为“中岳嵩山”。

嵩山自古天下奥。《诗经·大雅篇》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清乾隆游嵩山诗云:“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嵩山之奥首先表现在嵩山是一部地球发展的史书,其地质文化为中国名山所独具,主要由前寒武纪古老片岩、片麻岩及古英岩构成。嵩山历经几十亿年漫长的地质演变,是中原大地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嵩山在百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露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被地质界称为“五世同堂”,在这里,各类地质、地貌景观遍布,地层发育完整,构造形迹复杂而清晰,岩石类型齐全、岩龄古老,古生物化石丰富,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13.华山望古

华山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北坡。华山地质构造就是花岗岩,地质地貌,就是大约在古中生代,中生代的时候,一大块完整的花岗岩侵入到固态化群的岩层之中,七千万年左右的时候,华山地区有造山运动,使华山地区强烈抬势,渭河平原下降,华山抬势,就把华山突兀起来,形成斧劈刀切。

华山这么大一块花岗岩,还有人能够把它形如刀劈吗?那他就联想到劈山救母的故事,

故事是从元代开始流传的,这里面大概是讲二狼山杨间的弟弟思凡嫁给一个老百姓,最后翻脸给他压到地下了,最后他儿子陈香把华山劈开,救出母亲。

华夏民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繁衍成长,而华山刚好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中枢地位,所以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一直到半坡文化,包括蓝田猿人,都在这一带,所以这一带的古遗址很密集,一直到后面的青铜器文化,都在华山周围,包括我们先民一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也都在这一带,龙氏、父系氏、低哭林、炫耀皇帝,包括尧舜禹,以及周秦汉唐,也就是我们早期的历史都是围绕华山进行的,华山在西方是一座比较雄伟山,他们把华山称为西岳,同时认为五岳是通天的地方,能够通天,所以每年到五岳去祭祀祭天。同时还有一种神话传说,认为世界的万物是盘古创造的,盘古又叫太浩,太浩死了以后变作五岳,它的头变作东岳泰山,它的脚变作西岳华山,它的儿子叫做邵浩,人们把他咏推为西岳华山之神,历史上人们又认为西方是百,所以人们把绍浩称作是白芨,又认为西方是金,把绍浩认为是金钱神,五岳当时是很重要的地方,你的呼吸可以支通天神,尤其是泰山、华山,相对的高度是显得非常险峻,所以在这里边就是仰望,感到一种崇高。曾经有个笑话说,为什么一部分猴子变成了人,就是因为他学会了望天,它不是老在地上找吃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古人绝对认为华山是神明的,那是最靠近天的地方。

14.泰山地貌

泰山地势差异显著,地貌分界明显。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山前岱庙海拔145米,相对高差1400米。以北东东向的泰前断裂为界,分为高耸的山地和南部低凹的盆地两部分。以北西向的牛山口-笤帚峪断裂为界,把北部山区分为西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总

体地势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泰山主峰南陡北缓。山南受北东东向云步桥断裂、中天门断裂和泰前断裂组成的向南东倾斜的阶梯状断层影响,形成主峰南坡明显的三大台阶的地貌特点。河流呈树枝状-格状组合格局,分布于泰山周围,大部南流入大汶河;雨季常形成山区洪流可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构造剥蚀,携带大量砂砾,堆积在谷口处,形成山前洪积扇群。泰山地貌低山地形、剥蚀堆积丘陵地形、倾斜平原堆积地形。

强烈切割的中低山地形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545米。此处峰高谷深,地形陡峭,侵蚀切割深度500米至800米;尖顶山头、锯齿状山脊和深谷广泛发育;悬崖峭壁、谷中谷地形、阶梯式瀑布和大小冲沟到处可见。交代式花岗岩的柱状节理发育,受重力作用及新构造运动影响,在山顶或山坡上常见如仙人桥等各种崩塌现象。长期强烈的侵蚀作用,造成主峰及其周围的天柱峰、日观峰、天烛峰等险峻山势。

中浅切割的低山地形分布在傲徕峰、中天门、摩天岭及西北部的歪头山、尖顶山、蒋山顶一带,海拔高度在700米至1000米左右。侵蚀切割程度较主峰一带稍弱,地形陡峻,深壑绝壁随处可见,如天胜寨、扇子崖等。此外,形成傲徕峰、摩天岭、歪头山等一系列孤立的尖顶山峰。

本PDF使用金山WPS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