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最终整理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最终整理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最终整理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埃里克森人类发展阶段论

理论:人生有八大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经历一次危机或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挠乃至停滞。

埃利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1,婴儿期;爱的需求满足,信任对不信任2,幼儿期,探测环境,自主对羞愧3,幼儿期,独立策划做游戏,积极对罪恶感4,儿童期,学习学校里的课程,勤奋对自卑5,青少年期,认识自己-身份的确定,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6,成年期,社会化发展增进人际关系,亲密对孤立7,中年期,事业发展有助人意愿,创造力对停滞8,老年期,对一生成就之检讨,自我整合对绝望

二、抗逆力理论

抗逆力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状态;而在克服逆境后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

抗逆力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而言,抗逆力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方式。前者通常表现出常规的亲社会取向的行为方式,遵从社会规范与道德,认同主流社会文化,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后

者通常表现出反传统、反社会、反主流的行为倾向,具有挑战常规、对抗成人、批判现实的特征,往往会受到成人的指责、朋辈群体的排斥、公众舆论的压力。

抗逆力的构成要素

2、正向抗逆力:个人积极的自我肯定的能力,在家庭中及时沟通的能力,朋辈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能力,正面应对压力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面对生活创伤的康复与再生能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反思能力。

负向抗逆力:盲目性的逆向犯罪倾向,冲动性的暴力犯罪抗逆倾向,报复性的犯罪抗逆倾向,故意性的团伙犯罪抗逆倾向。

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中与我们发生交互影响的那些人,能够帮助或者增强我们的抗逆力,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内在优势因素(I am)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我们观察自己而得到的结论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称为自我形象,这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

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人际技巧是指适应不同文化的灵活性、同理心、幽默感及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懂得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目标订定是指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具备订定计划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儿童青少年危机介入

危机干预,是重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或群体心理失衡状态又称危机,给予及时处理或干预,即为危机干预,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纠正情绪失衡状态。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迁延。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后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患者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危机介入原则:由于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它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因而危机介入模式注重不同服务介入技巧的综合运用。在运用这些不同的服务介入技巧时,危机介入模式形成了有效调适和治疗危机工作的一些重要原则:

(1)及时处理

由于危机的意外性强、造成的危害性大,而且时间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

(2)限定目标

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只有把精力集中在目前有限的目标上,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和处理面临的危机。

(3)输入希望

危机发生之后,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失望的状态中,所以在危机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

(4)提供支持

在帮助服务对象面对和处理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如父母亲的关心、朋友的支持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

(5)恢复自尊

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

(6)培养自主能力

危机是否能够解决,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增强自主能力。虽然服务对象在危机中自主能力有所下降,但社会工作者不能认为服务对象缺乏自主能力。

(三)心理干预过程

(1)认真倾听,鼓励当事人的感情宣泄

耐心倾听受灾者的哭诉,不时地点头以表示情感上的共鸣。倾诉是一种很好的情感疏泄方式,泪水亦是心灵创伤的清洗剂;

(2)告诉他们什么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提供疏泄机会,让当事个人或群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认可其表露出的情感,尊重和同情非常重要,而不是说服当事者改变自己的感受。从而减轻这种正常情绪反应所带来的负性效应,阻断恶性循环;

(3)学会放松:缓慢地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呼出来,放松全身肌肉,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4)创伤性应激事件使当事者情绪焦虑水平上升,并影响到日常生活。要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让当事者相信我们的帮助能够缓解所面临的困境,生命是一个过程,总要经历风雨。让他们尽可能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和承受痛苦,如上面所说的倾诉,以写信的方式寄托对同学的哀思,高山之颠对同学的呼喊,等等,均可帮助卸载心理的负荷;总之,要让当事者适应现状,积极面对;

(5)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6)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及时的辅导,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管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

(7)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学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这个过程一般经过4-6周,绝大多数的危机当事个人或群体会渡过危机,情绪危机得到缓解。

案例:儿童创伤的危机介入

(一)什么是创伤

创伤是指儿童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受伤或看到意外发生(如地震、车祸、火灾等)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后遗症,进而影响儿童的日常行为以及今后的人生。

(二)儿童创伤的反应类型

1、重新经历型

(1)在游戏中不断重演灾难当时的情境。

(2)常常做噩梦或从梦中惊醒。

(3)体验的唤起。

2、逃避麻木型

(1)心情不好

(2)不涉及创伤经验

(3)个性改变

3、过度警觉型

(1)变得易怒或较为冲动

(2)广泛性的恐惧

(3)学习困难

(4)睡眠困难

(三)创伤后压力疾患的高危险群

高危险群特指在创伤事件后,特别容易出现严重创伤的一些孩子。

1、灾难严重度高如失亲儿童

2、灾难在很接近孩子的地方发生

3、与父母分离

4、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5、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

6、孩子原本就有其他疾患

失亲儿童可能出现的反应

1、否认失去亲人的事实。

2、整体的混乱行为。

3、错误的归因。

4、愤怒。

5、强烈的无力感。

6、幸存者有罪恶感。

7、唤起过去对死亡的种种经验与感受。

8、其他与一般创伤类似的经验。

(四)心理援助策略

1、充分表达危机后的情绪

倾诉、痛哭

独处的空间

写日记

绘画

游戏

(二)沟通

鼓励孩子与人交流、游戏、参与社会活动

耐心倾听孩子的需要

给予保证

你不能说的话:

我了解你的感受。

做个勇敢的男(女)孩,别哭了。

起码你还活着。

你周围还有这么多关心你的叔叔阿姨,他们都会照顾你的。

一切都会很快好起来的,不会有事的。

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

都会过去的,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会变好的。

(三)处理离别

给孩子讨论丧失的机会

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

不恰当的说法:

妈妈在别的地方。

妈妈出远门去旅行了

死去就像睡着一样

不要立即将孩子送入新的环境

告别仪式

如:给逝去的亲人写信

放飞写有心情寄语的汽球

将写有心情寄语的小船放入河流中

面向未来的承诺

(四)调节自己

睡个好觉

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画画、做家务活、美好的回忆等

呼吸法、冥想法、肌肉松驰法

(五)密切关注自杀倾向

沟通中关注自杀主题

警告的行为

如:之前曾经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意图

出现结束性行为

突然的行为改变

(六)团体辅导

建立一个儿童之间相互信任的团体

促进孩子之间形成互相帮助、友爱温暖的支持性的关系

地震孤儿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辅导对象:6-12岁儿童,人数8-12人

基本情况:经历此次大地震,因为地震而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与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内的许多亲人失去了联系,亲人下落不明。

设计理念:

在这个团体中,所有的孩子都失去了父母或者和亲人失去了联系,而被集中在一起接受照料和教育,可以说是灾后儿童中心理创伤最大、危机程度最重的群体。对这类孩子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注意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随意或轻易触及敏感话题,说话要特别小心,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开展的活动既要给他们表露情感的机会,又不能让他们表露过度造成新的创伤,还要注意对哭泣的孩子进行安抚陪伴。孤儿群体容易产生自杀倾向,对此要给予高度关注,最好是通过活动让他们达成一项爱惜生命的承诺。

设计目的:

(1)给儿童创造表露情感的机会,但要注意度的把握。

(2)对儿童所表达的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3)体验团队的支持。

(4)表达思念,通过终结仪式来了结悲伤。

(5)对亲人达成爱惜生命的承诺。

辅导员团队组成:一名主讲,两名助手,一名录音和拍照人员。

道具和器材(略)

团体辅导过程与步骤:

1、选择干扰比较少的空地或者在比较大的空教室内,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坐下来。

2、自我介绍小游戏:

如耳朵鼻子谁是谁?

作用:暖场,并通过自我介绍增加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和团体感,为后面的活动作准备。

3、团体活动

(1)玩偶故事秀

小朋友们选择并戴上各自要扮演的小动物帽子。

上演玩偶秀:孩子们戴上帽子遮住眼睛,假装自己在森林里围着营火聊天。

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故事,其他人给予支持。

主持人鼓励他们尽量把细节说出来,并且说出他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孩子们可以讨论通过动物讲出自己的故事和感觉。鼓励他们不借用动物来说出自己的故事,其他团队成员给予鼓励和支持。

作用:让孩子们有创意地讲出自己的创伤故事,并且学习如何从其他团员中得到帮助,适合用于创伤后或丧亲后的儿童辅导。

(2)心手相牵

作用:通过肢体接触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团队的支持和互相扶持、心心相印的温暖体验。

(3)此时此刻,你最想见的人……

主持人提问:

孩子们,你们现在最想见的人是谁?为什么最想见他?

你们是因为什么才分开的?

你还记得那天发生了什么吗?后来呢?

作用:给予儿童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主持人要注意用词,少言语、多触摸,认真倾听,充分共情,做好安抚。

(4)埋葬悲伤

发给纸笔,请小朋友们把最想对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说的话写下来,写好以后还可以在纸上画一幅画,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写好后叠起来,叠成自己喜欢的任何形状,发挥想象力。

把盛有干净黄土的桶拎到中间,告诉他们我们手中的信满载着我们对亲人的深深思念,现在我们要把它埋在泥土里,把这份思念和悲伤埋葬。每一位小朋友都要上来亲手埋,埋好后在桶边闭上眼睛许下一个愿望,然后归队。

作用:终结仪式。通过埋葬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让孩子们为自己悲伤的情绪画上一个句号,就此结束对亲人的思念和失去他们的悲痛

(5)生命的承诺

发给小玩偶,告诉他这代表着他最想见的人。现在这个最想见的人来到了他的面前,请他想一想,这时候这个人会对他说些什么。

总结孩子们的发言,然后让孩子对亲人作出承诺,让他们放心。

比如:我以后不会是一个人

我以后要和大家一起玩

我以后要和大家一起上学

我不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我要帮助别的小朋友

作用:让孩子亲自说出失去的亲人对他的希望,从而使他珍惜自己的生命,明确自己以后要怎么做。

(一)小组背景

2008年7月1日,灾区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608人,教职工38人来到广东某职业培训学校异地复课。这些出川复学的学生多数为农村孩子,第一次离开大山来到城市,存在着文化与环境适应的问题(例如语言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孩子们有的因家中房屋倒塌、家园被毁而失去心理安全感;

有的因丧失多位亲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而感到悲痛欲绝。他们的心理哀伤期还没有结束,本次出川,家长和孩子们都缺乏心理准备,而且,留在灾区的家长们目前基本上都滞留在救助点中,很难与正在异地复课的孩子们进行及时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异地复学的适应难度,令这些来自灾区的孩子们心理失衡,难以安心学习。为了让这600余名学生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提高心理素质和行为应对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学校3年的过渡期内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于是相关人员在该校开展了心理援助工作。以下是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

小组名称:心理支持小组

小组目标:

1、认识失落与悲伤是生命中的某些必然层面,在开放安全的情境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建立健康的态度面对失落、悲伤经历。

2、适应新的环境,安心学习、生活

3、让组员学会同感,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目标:

1、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独立性,学习对自己负责。

2、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规划好人生未来。

3、与他人积极沟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变得敏感。

4、通过小组活动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5、掌握面对突发状况控制情绪的技巧,学会控制自我情绪。

活动实施:

进行小组活动,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包括资料收集、需求评估、目标确定有方案设计等。为此,我们在活动之前就对组员进行了调查,对组员的一般情况及个别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

第一单元:认识彼此,形成团体(95分钟)

1、熟悉组员

2、形成规则

3、了解小组

第二单元“花”落知多少,珍藏到永远(150分钟)活动重点是引导组员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失落经验与感受,并帮助他们认识失落经验的正、负向意义。

1、回顾灾难事件过程

2、回顾自己在事件中的情绪、行为或身体反应

3、说明人的悲伤历程

4、通过放松训练或呼吸调节来缓解不良情绪

第三单元安抚心灵放飞话语(110分钟)

1、安抚心灵——充分发挥小组的动力,鼓励大家进行积极思考,帮助每个组员认清当前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寄托哀思,走出失落

第四单元我的情绪我管理(110分钟)

通过介绍情绪的基本知识,引导组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

1、问卷测试——了解我的情绪状态

2、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让同学们分享不良情绪的后果,讨论学习如何控制情绪

3、帮助组员在互动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单元有我与你同行(107分钟)活动重点要让组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进行同感训练,让组员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2、让组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六单元我爱我的新生活(120分钟)帮助组员更好地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增强组员对未来的信心

1、通过”三个自我”的活动帮助组员认识自身的优势。

2、引导同学们安下心来,爱上新的家、新的生活。

3、让组员畅谈梦,规划未来。

第七单元珍重再见,带着爱和力量启程(143分钟)

1、回顾小组活动的过程

2、处理离别情绪

3、回馈与祝福

4、强调组员之前所作的承诺,提醒他们要对小组的谈话内容保密。

四、智障儿童服务

案例:竹林小区智障人士互助网络

对于智障群体来说,迫切需要支持互助网络。青少年及老年人也存在着一定的互助需求空间。因此,应以邻里互助会为平台、以社工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提升其互助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动小区居民互助网络的建设。

智障人士的互助网络建设:

一、智障人士基本情况

目前,竹林小区有智障人士14人,其中有10人居住在小区内,有4人居住在小区外。他们的残疾等级从1级到4级分布不均,致残原因有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三种情况。

就智障人士而言,智障人士智力发育与行为控制等方面虽然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但都具有沟通困难、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有着与同伴交往的渴望。照顾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对智障残疾认识程度不同,对智障青少年的教育投入也不等。就智障照顾者而言,思想上放不开,认为子女是包袱,埋怨命运;对于如何管教智障子女很迷茫,甚至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于智障子女孩子的将来很茫然,很无助。

二、智障人士互助网络的构想

根据了解到实际情况,竹林小区邻里互助会残疾人社工服务组以智障人士及其照顾者为核心、以社工为载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其组成互助网络。智障人士的互助网

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智障人士本身为核心,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小区文娱活动等创造一个同伴交往、同伴学习的环境,建立初步亲密的同伴关系。二是以智障人士照顾者为核心,通过小组活动、亲子互动、照顾经验分享等唤醒照顾者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增进照顾者之间的了解互动,进而形成自发的互助行动。三是以小区内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青少年为核心,组成一个义工队。通过对其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小区居民对智障人士家庭的帮助行为。

三、目标

1、增强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利他行为及与他人合作,通过人际交往增强信心,形成友好的同伴关系。

2、形成一个家长支持网络,宣泄不满情绪,分享管教经验,起到情感支持的作用。

3、搭建小区居民与智障人士家庭相互认识、相互帮助的平台,构建邻里友爱、团结和谐的邻里互助网络。

四、互助网络的建设

1、智障人士互助网络的形成

“大家一起动动手”——智障人士同伴学习小组

目的:智障人士在小组活动中学习生活技能和一些手工艺,以增强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伴的学习和协作,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结交朋友,使他们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小组活动共有六节,每节都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供智障人士训练,历时两个月结束。

通过对智障人士有系统有步骤地教导,他们不但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系鞋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认知能力,如认识基本的生活标志等。

一些智障人士的行为和态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从惹事生非到主动帮助他人,从排斥他人到交到好朋友等。

2、智障人士照顾者互助网络建设

智障人士照顾者教育意识提升小组

目的:以分享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讨论、宣泄、分享,增进彼此的了解与熟悉,逐步完成网络的建构。同时,设计适量的亲子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活动共有六节,主要以照顾者对子女的成长经历及与子女的沟通问题的分享为主。

组员表示:“现在感觉不那么孤单了,原来以小区还有其他人像我一样有这样的子女。“有了一个说话的地方,精神压力减轻不少。”“本来对女儿的好转不抱希望,现在觉得还有很多人在关心她,别人也能理解接受的想法,我觉得轻松多了。”

通过小组活动,本来不太熟悉的家长们变得熟络起来,敞开心胸表达子女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和精神上的负担,以及对于子女未来的担忧。分享后,大家相互支持鼓励。子女在小组中的表现给了照顾者们一个惊喜的发现:以前一直关注于子女的缺点,忽略了子女的优点。这次小组提供给照顾者3、智障人士与志愿者之间互助网络

与竹林中学合作,在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向小区智障人士提供义务服务,组建成竹林小区智障人士爱心服务义工队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3、成立竹林小区智障人士展能班,并利用每周六下午开展活动,中学生义工在此时段提供义工服务,教智障人士唱歌与竹林小学合作在学校内成立小区青少年晚托班,招收放学后不能回家的小学生。

在小区内招募义工,主要是让他们负责看管晚托班的学生,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适时提供课业辅导。

跳舞、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内容。

他们一经过近一年的发展,竹林小区居民互助网络主体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层次性:由居民-家庭-小区三个层面构成的小区互助主体结构网络。目前小区智障人士互助网络、青

少年照顾的互助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未来的互助网络期望能覆盖小区内的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直至整个小区的全体居民都成为互助网络的受益者。

4、换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子女

六、隔代教养家庭儿童服务

隔代教养的形成:早期的隔代教养,多是由于父母双亡、离婚而产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双薪家庭的增加,现在隔代教养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且隔代教养的宝宝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和早期不同的是,现今造成隔代教养的原因非常多,涉及层面也非常广。例如:双薪家庭的父母为了生活而打拼,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而好的保姆可遇不可求,于是不得不狠下心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此外,随着离婚率的上涨,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经济负担本来就比较重,加上还要独自照料孩子,难免总是顾此失彼,因此需要长辈的协助。其他如未婚怀孕、父母亲身心有障碍、低收入户,或因工作原因使得父母都在海外等,这些都是出现隔代教养的常见原因。

隔代教养可能出现的5大问题

隔代教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爷爷奶奶全职照料;有的是白天由爷爷奶奶照顾,晚上则由爸爸妈妈照顾;或是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假日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随着隔代教养方式越来越普遍,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1 管教问题

人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会有所改变。许多当了爷爷奶奶的人,总是疼孩子多过管孩子,再加上活动力下降,面对孩子的吵闹,常沦为“吵闹的孩子有糖吃”的状态,这和父母期待培养孩子独立照顾自己的想法相去甚远。此外,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价值观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管教的态度、意见、想法、技巧也有所不同,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很容易造成彼此的冲突。经常会出现爷爷奶奶过分宠溺孩子,导致爸爸妈妈不满的情况出现。

2 老人的体力问题

从上文小伟的例子可以看出,年迈的爷爷奶奶面对孙子旺盛的活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体力上的限制,健康状况也是问题之一。过度的劳累可能会使爷爷奶奶原本就不健康的身体(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加恶化,或是增加发生意外的危险(例如为了追上乱跑的孙子而不小心骨折或是跌倒)。有些老人因为年纪大了,记忆力等都会慢慢下降,这些都可能影响照顾的质量(例如重复喂药等问题)。

3 语言沟通问题

6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让人头痛的是,许多爷爷奶奶根本没有语言教育的意识,觉得孩子只要能说话就是正常的,所以就出现了爷爷奶奶们一直用方言和孩子说话,从来不教孩子普通话的情况。其实这样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育。

4.儿童发展心理层面的影响

2~3岁是宝宝发展“依附关系”的关键时期,也是父母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父母即使不能亲自负责孩子的教养,也要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这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亲子关系的建立,都是非常必要的。

5.文化刺激问题

宝宝小时候处于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借助外界不断的刺激来增进发育。但一般来说,爷爷奶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不多,能提供的文化刺激很少能达到父母的要求。

七、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特点

儿童青少年工作,归根结底是指以群体儿童为工作对象,在有关儿童发展理论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特征:

(一)与家庭工作紧密相连

(二)关注儿童的需要

(三)倾听儿童

(四)文化敏感

(五)工作伙伴关系

(六)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搜集

八、儿童青少年需求

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

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

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

满足学习的需要

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

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

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

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九、理性情绪疗法

1、概念理性疗法(RE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就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以理性思维(合理思维)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不合理思维)方式,帮助病人改变认知,以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

2、治疗过程: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3、、案例

案主身份:

姓名大雄、年龄12、性别男

个案缘起:

在小组活动以及平时生活中的观察中,发现案主情绪状态不稳定,认知较偏执。

呈现问题:

案主认知上存在一定偏执性,倾向于选择暴力解决问题,朋辈关系存在问题。

照顾者以及院内工作人员都屡次反映,案主撒谎很严重。

青春期情感问题:

1、在学业方面,案主一直无法出外读书,在院内无所事事。

2、后期呈现背景资料:

一、家庭状况

父母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打工,母亲为工厂工人,父亲在与亲戚做些小生意。家庭状况不太好。案主与父母关系恶劣,所以离家出走来到福利中心生活。

二、家庭结构

父母、奶奶、姑姑等。案主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直到9岁才来到父母身边生活,从而与父母之间缺少一种亲昵感。问题主要集中在与父母的关系上面,不愿意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且对父母不接纳。

三、社交方面

案主在院内生活,总是认为别人因为他是新来的而欺负他,所以不喜欢周围的男生同伴与照顾者;此外,与女生关系更加恶劣,常采用打骂的方式与女生交往,从而造成女生都不太喜欢他。

问题分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成长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

二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三是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最后,该理论十分重视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认为它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案主的问题如下:

一、性格特征

案主因长期缺少家庭关怀,与父母紧密感建立不成功,造成案主喜欢过于表现自己,引起他人注意,以获得重视的满足感,常常以“天才”自居。同时案主在“自大”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在真正受到关注或者是被安排做某事时,案主又会显得很焦虑,不能承担。这种自卑与自大同时并存的情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无能的全能感”。这种感受在行为上就会造成案主情绪非常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并且也会影响案主的行为,使之一直停留在“幻想”阶段。另一方面,案主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都有情绪强烈和不稳定的表现。进入青春期的案主也遇到了青春期感情问题,对此特别苦恼,焦虑不安,甚至失眠。

二、生活环境和小群体的作用

案主在院内算是最晚来到的孩子,所以,其他同伴会对案主有一种陌生感,同时加上案主本身就比较敏感,所以会认为其他孩子老是排挤他。同时,院内有名年龄较大的男生在院内称霸,案主对此很愤怒但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就导致案主在院内信任感很差,对待其他弱小的孩子也常采用暴力行为。

三、人际关系

由于案主个性问题,院内女生一直对案主印象很差,这也造成了案主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对待女生,从此造成恶性循环。从与案主深层次的接触中,发现案主对女性的态度很极端,不接纳,且存在盲目性。从深层次的心理层面分析,这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事件来自于女性有一定关系。

四、家庭关系

这是案主所有表现出来的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案主从小未跟父母生活,懂事以后才回到父母身边,加上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所以案主与父母关系恶劣。最后案主离家出走,跑到福利中心,直到其亲生父母找到案主,案主也不愿意跟随父母回家,且加回到家中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适应和沟通问题。

辅导策略:主要辅导策略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主,即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即对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和修补;并结合行为治疗模式中的微型技巧。

一、与案主一直对其困扰和困惑进行深入探讨

利用心理动力学及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些方法,帮助案主了解问题的根源;并对自我有进一步的认识,同非理性理念辩论等。

二、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

主要是在案主回归家庭前对案主做一些回家前的适应性准备工作,并在案主回归家庭后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进行家庭关系介入,以期对案主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三、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新的应激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工作员会主动设计一些“挫折”让案主去经历,并在案主不知如何解决时,引导案主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尝试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

承担,并在实际活动中给案主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宣泄不满

主要是通过一些宣泄方法,来发泄案主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并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合理地发泄出来。而这种愤怒和不满,最后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助感。在这一阶段,案主也学习了一些放松技巧,以缓解其常有的焦急心情。

第二阶段,自我认知阶段

用了理性情绪疗法中的“与非理性观念”相辩驳的技巧。在通过一些专门的心理学技巧对案主的心理层面进行介入的基础上,服务目标将注意力引入到现实层面。此阶段案主同工作员一起解决“青春期”情感问题,制订院内生活计划书,参与“团队建设小组”活动,参与“院内儿童联欢晚会”中“音乐剧”的策划等活动,发挥其潜力;且案主尝试通过自己的主动努力,改善了与同伴的关系。

第三阶段,调节案主家庭关系

首先,工作员引导案主对自己父母有一个更全面的子解,体会自己对父母真实的感情。并做了回归家庭后的“生活小秘籍”,以求能够对案主回归家庭有所帮助。

然后,在案主回归家庭后,工作员曾进行家访,以及与其母亲多次电话联系,尝试对案主的父母有些情感支持;

并通过分享工作员对案主的理解以及各个年龄段儿童的行为模式,协助父母采用更有效的抚养方式。在此过程中,案主的母亲曾多次与工作员联系,反映自己在抚养孩子时的困扰,和对孩子行为的不理解;但最后母亲还是逐渐看到了案主的改变,感到欣慰。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2004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 1. 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 4. 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 三、原因分析( 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的低保金,所以蔡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加之父母平时缺少对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最终在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并将近一半的赃款与同案犯挥霍消费。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青少年社会工作解读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 研究报告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12年6月份,通过专升本考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李某在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时候,因为作弊被抓住。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相应的处罚之后,李某采取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失望。此次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所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当代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急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

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访谈

外来的少年缩影 一、访谈对象 周海霞周海涛 二、情况简介 访谈对象为兄妹两人,哥哥海涛15岁,上初二,妹妹海霞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们的父母在浦东新区某街道开了一家新疆拉面馆,妹妹海霞出生在上海,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在上海读的,哥哥海涛是初一的时候才转到上海就读的。妹妹性格极为内向,平时喜欢运动,曾经获得过班级举办的跳绳大赛一等奖,妹妹平时还喜欢画画,但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所谓的喜欢,也就是在上课走神的时候会在自己的课本上随便的画一些东西,但是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她觉得看着自己画的东西,就像是和自己说话一样。相比较妹妹而言,哥哥比较外向,在谈话中比较放的开,但是在表达方式上还很不流畅,常常会看着别处和别人交谈,在用语和声音方面也有一些不良的状况。 三、家庭情况 会谈对象的父母自己开了一家拉面馆,平时生意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们兄妹俩,周六周日哥哥会去补习功课,而妹妹就只能呆在家里。偶尔的时候,一家叫“乐群”的社工机构会举办活动,这是兄妹俩除了在学校以外,唯一能和外界进行长时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在家里是明显的严父慈母的模式,但是慈母很善良,对兄妹两个都非常善良,而父亲却不是很严厉,那次和机构的人员去他家里沟通安排家

教的事情,父亲既没有说可以,也没有完全的否定,而是说这些就看孩子们的吧,他们如果同意的话就行。在其中的一次会谈开始后哥哥要求离开,因为上次卖的衣服不合身,要去换掉,但是是自己过去,由此可见,两兄妹在家里的自主性还是很强的。 家里面的居住条件并不是很理想,两间卧室,一个厨房,三间房子是并排着在一条线上,厨房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作为厕所,家里的正门也在厨房。家里只有一个最里面的房间可以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的时候照得到太阳,在这间房子的最里面是一个阳台,但是堆满了杂物。靠近阳台的卧室是两个兄妹住,哥哥身材比较大,住在一张床上,妹妹的身材比较小,住在一张床式沙发上。中间的卧室是父母两个人住的,在中间的走廊上挂了一个窗帘。房间比较潮湿,有严重的异味,卫生条件比较差。 四、案主问题剖析 1.与人交流障碍 与人交流障碍并不是说不能和别人沟通和交流,而是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从而不能很顺畅的与人交流。这个问题妹妹的情况比哥哥要明显。妹妹的说话声音很小,即使是别人没有听清,她第二次的回答也绝对不会比第一次高,而且音量是惊人的一致。在说话是时候常常低着头,唯一令人满意的就是常常带着浅浅的微笑,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微笑完全是出于害羞而非其他。哥哥与人交谈时常常会看着别的地方,在语言的挑选和语调方面听着并不是让人很舒服,常常说了一段话,我却没有把握住哥哥到底要表达些什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解析文本材料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资料: 马艺,女,是一名初二的学生,近半年来常与不良少女集会,并参与打架斗殴,并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原来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目前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知道她的这一情况后,天天看着她不让她与不良少女接触,到网吧里看着劝她也无法将她劝回。后来,马艺不仅三天两头旷课,甚至经常一星期不回家,只愿意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现在,马艺的父亲天天在家看着孩子,即不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马艺也不能正常学习。马艺的父亲很苦恼,找到社会工作者。 二、背景资料 马艺的父母已离异多年,她目前由父亲抚养,母亲另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所付的生活抚养费很少,也不经常来看她。其父迫于生计,父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马艺的学习,甚至她的生活也只是给她一些钱,让马艺自己做或者买些吃的。马艺与父母沟通得很少,平时也很少与长辈人群沟通,话语很少。从小生活很自立,在学习方面也很少让老师和家长操心。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学习很吃力,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极少交往,很少与人言语。由于无人看管,性格冷漠,她结识了校外社会闲散人员,觉得她们能给她关爱,找到了友谊。出于义气,也参与到她们的打架等不良事件中。

三、主要问题 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 案主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沉迷网游、难以自拔的现状;案主与父亲之间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案主对母亲冷漠的态度;小艺在校表现不佳,学业有困难,存在逃学等不良行为;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由于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对生活和学生产生厌倦心态,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五、理论基础 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⑴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技巧性的特点; ⑵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要评估,也包括开展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案例二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过程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名解5*8 简答2*10 论述2*20 1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及原因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应根据我国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就普遍状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之间,特别是男童,其青春期大多数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部负责,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2为什么儿童受保护? 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浓厚的受保护色彩。具体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理解。物质上,不具有生产能力,需要借助监护人或是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维持生命。精神上,儿童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离开周围人与社会的支持,不可能健康成长。另外,在自我权利的争取方面相对弱势。 3 青少年的含义 每一个青年人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在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具有破坏性 4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有功利观和权力观两部分。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思考和认识。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

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能

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能一、组织机构 二、部门职责 (一)理事会理事会是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 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 1.修改章程; 2.决定业务活动计划; 3.负责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4.决定增加开办资金的方案;

5.决定机构的分立、合并或终止; 6.聘任或者解聘机构主任及其提名的机构副主任及财务负责人; 7.罢免、增补理事; 8.决定内部组织的设置; 9.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 (二)人事行政部 人事行政部负责机构内部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传达上级指示,协助领导开展活动方案的审批等。 1.具体执行机构人事招聘、调动、辞退事务; 2.负责机构行政管理,员工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管理; 3.负责来访接待、会务安排、文件收发及下达; 4.负责机构设备设施及物品采购、使用和管理; 5.传达并跟进上级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指示、信息及意见; 6.落实机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7.负责收集机构内部员工建议和满意度调查; 8.协调各部门行政关系,重大事务的跟进及协调; 9.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宣传策划部 宣传策划部负责机构战略规划、品牌策划等。 1.负责机构网站、简报、年刊、折页等宣传刊物的策划、设计; 2.与政府及相关专业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争取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和便利;

3.策划机构各项宣传活动,协助机构做好形象和品牌建设; 4.负责机构各部门及各领域对外宣传事务; 5.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向上级部门提出机构发展建议; 6.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督导培训部 督导培训部负责理论实务研究、制定员工的培训计划,统筹一线社工的督导和培训工作等。 1.负责理论研究、实务服务开发; 2.制定机构年度督导培训计划; 3.组织员工参加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4.统筹机构岗位和项目社工的实务督导工作协调; 5.定期走访服务单位,了解服务需求,提出有关建议; 6.加强机构与督导、督导助理的沟通; 7.负责组织实务交流学习小组; 8.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项目拓展部 项目拓展部主要负责项目的研发与拓展、课题研究等。 1.发掘社会需求,组织人员策划、撰写和申报项目和课题; 2.根据机构的拓展计划,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可拓展的项目,收集、整理、分析并保存相关资料,为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4.根据机构项目成本控制要求,负责拟定项目拓展费用计划,控制拓展成本;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 作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名解 5*8 简答 2*10 论述2*20 1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及原因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应根据我国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就普遍状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之间,特别是男童,其青春期大多数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部负责,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2为什么儿童受保护? 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浓厚的受保护色彩。具体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理解。物质上,不具有生产能力,需要借助监护人或是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维持生命。精神上,儿童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离开周围人与社会的支持,不可能健康成长。另外,在自我权利的争取方面相对弱势。 3 青少年的含义 每一个青年人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在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 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

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具有破坏性 4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有功利观和权力观两部分。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思考和认识。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另一个组成是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5 八大新型儿童观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倡导的八大新型儿童观:价值观、权利观、亲子观、健康观、发展观、学习观、养育观、性别观。价值观,儿童自诞生以来就拥有和成人一样的价值和意义。权力观,儿童的权利与生俱来而且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亲子观,父母要言传身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健康观,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观,每个孩子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出生起就开始学习的过程,而随时都在学习。养育性别观,男孩和女孩具有同等的价值,对儿童的养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 6 儿童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儿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制度化的儿童服务的活动,其功能在于对儿童和社会的贡献。包括: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社会工作实务教案——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 王平(化名),男性,1985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待业。沉溺于网络游戏,泡吧。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亲是一家建筑装潢公司的老板,时常在外地承包工程,在家时间不多,对案主较溺爱。母亲是家庭主妇,喜欢在外跳舞、搓麻将。案主的父母感情不太和谐,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观念不一致。 案主生活经历:案主在读小学四年级时,随其父母从外地迁往上海,居住在徐汇区虹梅街道某小区,转学到徐汇区某小学。在外地读小学时成绩较好,后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诱惑增多,家境富裕,使其放学之余,常与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初中时进了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时,被分在差班。这时的王平更无心读书,时不时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休息日更是整天泡吧。而且,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哥们”,为讲“哥们义气”还打过群架。好不容易读完初三,由于成绩差而未考上高中,其母认为职校、技校学习氛围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不愿让其继续读书。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不时和一帮“哥们”出去蹦迪、泡吧、下馆子。2002年5月与一位才十四岁的女孩在舞厅认识,后来发生了性关系,女方家长知道后以强奸罪将其告上法庭。由于当时未满18岁,后经调解、协商,案主家赔了女方一笔钱,女方撤诉才平息此事。强奸案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应有惩戒的王平并未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而因此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我行我素。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设计方案

.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情况 站员姓名:小斌 性别:男性 出生年月:1998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小斌上初中时父母离异,因父亲在外地工作,小斌交由母亲扶养。母亲忙于工作,由外祖母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外祖母十分宠爱外孙子,父母与小斌平时交流较少。 2、生活经历 小斌一直在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上小学时成绩一般,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跟得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上初中后,父母离异,缺少对他的管教,小斌开始与学校内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来往,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201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某职校,2011年年底由于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被学校劝退。2012年1月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鞍山市公安分局取保候审。 3、学校评价 小斌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酷爱运动,体育很好。为人很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人讲究仗义,易冲动。 4、社区评价

小斌所在居委的干部反映李斌很少在社区活动,没有与社区居民发生过正面冲突。经社工、居委干部、当地民警与李斌及其母亲接触,发现李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悔改之意,其母也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故居委、民警、父母、社工四方一致同意组成帮教小组,对其实行诉前考察教育。 三、个案分析与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12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社工认为,在不当行为背后常常存在多种目的。人是能够自主的社会性动物,生命的主要力量就是追求优越或自我肯定。人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肯定。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会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重视的信念、感觉及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李斌之所以常觉得灰心、沮丧,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得到“归属”,但又希望获得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在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研究评审表

规范小区管理,搭好组织机构,架起沟通桥梁 ——助理社会工作师一一爸爸 一、背景介绍 HW小区于2010年交付,房价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小区原定计划分一期、二期,一期主要是商住房的建设,二期主要是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开发过程中,一期开发商HW因故将所有产权转让销售给了另一个开发商公司YT。四年多来,因房屋质量、设计原因、居民入住情况等原因,小区矛盾逐渐凸显,亟需业主团结起来共同解决,成立业委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案例分析 1、HW小区属于商住小区,因销售期间更换了开发商,中途衔接不够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新接手的开放商因初涉房地产,政策不熟悉,加上已有业主拉横幅抗议开发商,导致开发商对业主态度也不尽友好。 2、业主构成。HW小区建设之初起点高,宣传阵势十分庞大,房价在周边小区中是最高的,但实际入住之后发现周边配套奇缺,业主自购入住比例不足50%,每幢每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群租、淘宝人群,令业主苦不堪言。 3、该小区物业未更换,且不是开放商物业,所以得不到开放商的大力支持,但小区地下车库扬尘大、污水倒灌、墙体脱落、车辆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生活,物业的无能为力更令业主怒火中烧。 4、HW小区建在排灌站旁,船只进出每次鸣笛噪音大。小区开

发商未在小区外围建商铺,无配套,居民十分不便,经营性收入也十分少。同时,开发商正在建造二期酒店项目,施工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三、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本社区辖区有八个小区,3个小区居住规模近1000户,3个小区超1500户,全体社工不足14人,范围广不足以服务好每个小区。所以成立业主委员会,选出全体业主的代表,制定规范,让小区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势在必行。 2、服务策略 (1)理论依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2)理论实践:对于小区来说,环境友好、小区安全、生活便利是居民的基本需求,挖掘一批热心的居民,学习了解法律,参与到业主委员会这一公益民间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共同为小区发展无私奉献,就是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工角色:本案例中,各方对业委会概念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法律定位、工作方向都十分不明朗,社工需要担任使能者、资

青少年社工服务

“大手拉小手,青少年增能计划” 薛家岛山里社区居民大部分是山里村落拆迁户和外来务工租房户,相对其他社区地理位置偏远,北庄小学作为社区内的小学,教师队伍相对老龄化,孩子获取资源有限。“大手拉小手,青少年增能计划”旨在整合孩子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以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陪伴、正向引导为核心,突出社会工作的增能理念,通过提升个人、家庭、学校能力,实现青少年全人正向成长。 服务内容: 1、个案结对 大学生社工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们建立关系,定期与孩子进行电话访谈、面交流谈及家庭访问。孩子们以大学生社工为榜样,社工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2、社工小组 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和性格特点,项目实施期间开展“情景剧社小组”和“开心国学小组”,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3、社区活动 开展“暑假安全知识普及”、“奔跑吧,少年!”、“梦想青春演唱会”、“爸爸妈妈陪我过六一”等社区活动,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孩子、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4、社工课堂 秉承尊重、平等、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故事、轻松活泼的互动游戏、畅所欲言的分享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5、社工小信箱 孩子们将学习、生活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告诉社工哥哥姐姐,社工秉持专业理念和价值观,运用社工的同感、共情、尊重、真诚等专业服务原则,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爱在紫金山·四点半课堂” “小学生课后四点半”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放学后的管教真空成为家长最头疼的问题。“爱在紫金山·四点半课堂”将有需求的孩子集中到社区中来,社工组织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生命教育”、“品格塑造”、“拓展训练”等板块,通过教师、大学生社工的成长陪伴,填补四点半课后孩子教育空缺,引导培育孩子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服务内容: 1、功课辅导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免费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解决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孩子们以大学生哥哥姐姐为榜样,好好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生命教育 社工根据专业《生命教育》课程,通过绘本故事、讨论、互动游戏等,以“自我认知与成长”、“成长中的人际关系”、“家庭学校与社会”、“感悟生命”四个板块,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成长的教育。 3、手工制作 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价值成就感,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制作出来的小物品可以进行义卖,所得资金用来奉献爱心。 4、棋思妙想 大学生象棋协会的志愿者教孩子们下象棋,不仅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在游戏中能不知不觉地锻炼头脑,提高智慧。同时可以开发和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心算能力、想象力。 5、开心国学 国学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背诵原文、理解内涵,通过学习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书

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书 篇一: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一.服务立项 (一)项目名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二)服务对象:碧江区“社区青少年” (三)服务时间:(共一个月) 二.项目背景 (一)问题与需求评估 1、由于现在大多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比较溺爱,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父母都会满足,对父母形成依赖,导致很多青少年都不能独立自主,有些甚至变成啃老族,导致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变成闲散青少年和失业青少年等。 2、现在很多家庭父母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家庭属于双职工家庭,父母都没时间管教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特别少,导致很多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同时也是对孩子缺乏管教,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络暴力游戏,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很多青少年犯罪。 3、因为现在辍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辍学后有的在社会上闲散着,出现了边缘青少年,同时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 4、由于我国的教育基本属于应试性教育,只重视学业,

不重视体育锻炼,很多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弱,同时也养成很多青少年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习惯,导致体质越来越不达标。 5、因为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家庭都比较贫困,形成了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 (二)介入理念与理论 1、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 我国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一大特征是“无法就学”。所以,我们需要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各种特征的科学的青少年教育。比如:道德观教育、法制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2、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时期。如果青少年心理与生理上不同步发展,会导致心理发展的滞后。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情绪困扰、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绪辅导;对已经出现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及时进行矫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3、社区青少年行为矫正 有些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来一些行为问题,比攻击行为、络成瘾、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犯罪等,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是他们成为了问题青少年和边缘青少年群体。所以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