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学常识

盛唐文学常识
盛唐文学常识

《唐诗宋词选读》之文学常识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王勃(649或650~676),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官至盈川(属今四川)令。有《盈川集》。杨炯诗风: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其《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广东人,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有《曲江集》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李颀(690-751),居河南。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有《李颀集》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擅写各种体裁,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张九龄镇守荆州时,招为幕。世称“孟襄阳”。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高适(700—765) ,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有《高常侍集》等传世。与岑参并称“高岑”,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浑悲壮。

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市)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谥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韦应物(737~792),因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左司、韦江州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有《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盛唐诗歌

教案(四)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第四讲: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唐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1、隋代文学:国祚甚短,成就不高;炀帝尚艺文,推动南北文风合流; 2、初唐文学:宫廷文学发达,近体诗趋于成熟;四杰和陈子昂走上诗坛。 3、盛唐文学:诗歌大放异彩;涌现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大诗人。 4、中唐文学:讽谕精神再次激发;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对诗艺的探求、讽谕精神背景下的中唐古文运动;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5、晚唐文学:时代的没落导致感伤情调弥漫;爱情诗、讽刺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刺小品大放异彩;词体走向成熟。 6、五代文学:西蜀与南唐——乱世中的两个享乐集团创作大量精美而富于感伤意味的五代词。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前代诗歌艺术的积淀; 2、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发; 3、科举取士制度的涵育; 4、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隋代文学: 1、隋代文学总体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 隋朝国祚甚短,总体文学成就不高。苏绰、李谔等曾上书改革文风,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排斥华艳文风,然无实效;炀帝平陈后,南方文士入隋,南北文学渐趋合流。 2、隋诗名家举隅 由周入隋的文士多有辞气刚健之作,如卢思道《从军行》(史P19)、杨素《出塞》等;然无法抑制对南方华艳诗风的向慕,如薛道衡《昔昔盐》(史P20)、《人日思归》(选P231),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 1.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上官体“猗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上官仪贞观初即参与宫廷应制,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其诗体物精工,笔法精细,形式精巧,后人概括其诗风为“绮错婉媚”。 2.王绩: 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斗酒学士。不乐功名,性嗜酒,孤傲不群。 代表作《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真切而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东皋子集》《王无功文集》 王绩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是当时真正能够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诗人,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士人,官小志大,名高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同时,他们怀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猗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有壮大的气势,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盛唐诗歌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盛唐诗歌 第二章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 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瞑》。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 诗境。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 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 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 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 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使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 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 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禅境常通 过诗境来表现。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连,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

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 出清幽的禅趣。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 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 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 说的自然之美。 2.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终身不仕。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 坛群彦。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春晓》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的“客愁”,形 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使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二、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 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 了出来。 三、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即使他的诗中也有刻 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于模山范水,仅仅一时兴 到之语。四。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 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使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因为他们生 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盛唐诗歌鉴赏

浅析盛唐(时期)诗歌的文化融合精神 (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 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文化融合性)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

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强盛的唐朝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上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己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凛俱丰实”【2】。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3】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镇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4】。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5】。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摘要】:儒学是唐初文德政治构想的主要思想资源。儒学的复兴与重新制度化是唐帝国应对文化与地域问题的重要举措。经历长期分立的儒学于七世纪上半叶实现了大一统,在版本、义疏、音读等方面达成南北一致,并通过较为系统完备的教育与科举两大途径,深刻影响了唐初士人的知识构成。文学被重新纳入儒学的话语体系内部,通过一系列的官方文化行为——修史与整理五经,儒学笼罩之下的文学观,在回眸前世文学的基础上完整出炉。唐初的“文学”观认同儒家文艺观,但不失变通且其理论新创之处颇多。虽然理论自觉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脉络之间存有错位,贞观时期的文坛创作,大体仍为此文学观之践履,“雅正”成为此时期主流美学风格,诗作要以箴轨与颂美为主。但在贞观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段内,由于宫廷政局的变动与文化政策调整,复兴中的唐初儒学发展遭遇了障碍,与此相应,文风由箴轨与颂美并重,转向以颂为主而近谄。唐代是传统中国由中古向近世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传统家庭形态转变与士庶消长加剧的历史时期。处此历史转折关头的唐初儒学,在唐初剧烈的政局变动面前,逐步丧失对于社会生活的解释力。高宗以降的半个世纪,儒学落入了低谷,体制化程度削弱,儒学在教育与科举中的影响力较贞观时期大为降低,儒学与文学关系在原有的话语体系内部的矛盾加剧,士风失坠,官风失范,主流的官方儒学教育与以谄媚为主流创作风格而又极具保守性与排外性的宫廷文坛受到非主流思想界的强烈质疑。贞观与开元之间的以京城为舞

台、宫廷为中心的文坛形成了“颂”与“风雅”的实力并不对等的合奏。政局的剧烈变动与士人的个体命运遭际强化了士人的反思意识,儒学与文学及二者之关系的反思与调整成为贞、开之间士人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开元初年的吏能与文儒之争,是两大政治集团面对高宗以降唐代政局与儒学困境,出于不同思考而形成的儒学内部之争,其目的均指向仁政之实现。吏能与文儒派的努力成就了开元盛世,而也正是通过吏能与文儒之争,儒学与文学的关系在礼乐体系内部达成了相对平衡。“文儒”内涵的明晰,以及文学在礼乐体系中地位的确立、文学与士人心灵世界关系的重建,为盛唐文学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文儒集团代表人物张说与张九龄成为关键人物。唐代前期儒学在开元之时达到了前期发展的巅峰,与此相应,以儒学精神为底色的唐代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但建基于强大国力基础上以礼乐为核心的唐代前期儒学已难以适应盛唐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儒学与文学的关系也因礼乐自身的危机加剧而重失平衡。安史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唐代儒学发展的转折点。为应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危机,重建唐帝国的中央权威,文儒之士积极思考救世方略。儒学的核心问题自礼乐开始向道德内转,心性儒学成为唐代后期儒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以道统自任成为中唐文儒的主体人格。学术转型已露端倪,子学与史学开始兴盛,士人在回眸经典、兴复古道之时,力图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展现出追求理性化与个性化的学术特点。学术转型进而刺激了中唐文学,在中唐文儒的文学认定中,儒学与文学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文学成为明道与载道之具,但文学的美学风格却受到张扬,求新

盛唐诗歌

第二章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第一节张说、张九龄和王之涣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歌行。 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诗风清淡,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全篇对仗而自然流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意境壮美,富于展望,寓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宰相张说手题此联于政事堂,“令为楷式”,仿佛预告了诗歌高潮就要到来。 第二节王维、孟浩然和其他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是其代

盛唐文学

盛世大唐,诗壮文真 纵观华夏千年封建历史,无论是经济之繁荣昌盛,抑或文学的灿如星河,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唐文学以其磅礴大气的诗、朴素简洁的文,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热爱文学的热血儿女,后世称之——盛唐气象。 所谓之“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为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之总体印象.而盛唐,则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唐帝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亦是中国封建社会之鼎盛期。于如此一种欣欣向荣之社会大环境下,唐朝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朝气蓬勃而富有生机。而这种生机,在文艺领域则表现为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想象。 一、诗绝天下 在经过了两晋、南北朝、隋朝的动荡之后,以武立国的大唐帝国终于在这片苦难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一个无比辉煌的朝代在一代明君李世民的治理下,逐渐走向了强大。伴随着强大的武力和发达的农业共同崛起的,还有那举世无双的盛唐之诗。 盛唐之诗以两大流派最为出名。山水田园诗,诗风清新淡雅,飘逸绝伦,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其中,王维偏重山水诗,诗文之中以山水风景为主,后世称之“诗佛”,一手风景画也是出神入化,空明脱俗,北宋苏轼评价他“品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水平可见一斑。孟浩然则侧重田园诗,词句之间一片恬淡舒适,宁静祥和。二人后世合称“王孟”,为山水田园诗派之代表人物,名垂千古,卷留遗香。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给诗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悠闲的生活环境,同时,佛老思想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隐逸思想的流行,而这种流行与客观环境,也有意无意之间促成了这种清幽寂静的诗风。融平静与大气,唯有此时。“人闲桂花落,寂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客观,简洁的诗句之中,都蕴含着天衣无缝的哲理深意,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后世虽亦有山水田园之诗,其开阔大气较之远矣。 边塞诗派,荡气回肠。金戈铁马伴随着诗人的妙笔生花而愈显肃穆磅礴。隋唐以来一百几十年中,边境战争之频繁与疆土之扩展使诗人们开始熟悉边塞生活,同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促使诗人们开始将眼光转向边塞诗歌的创作。可以说,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在中国诗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批边塞诗人,以豪迈奔放的笔触,或奇峻瑰丽,或深沉雄浑,描绘出一幅幅新奇雄壮的边塞风景图。“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何其壮阔之景象!如此豪气,如此宏伟,如此气

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品和诗人

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品和诗人 文学史所谓“盛唐”,一般指从开元元年(713)到大历元年(766)的半个世纪,包括玄宗、肃宗、代宗三个历史时期,即陈子昂之后、大历十才子之前的时期。盛唐文学也可指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爆发时(755)的文学(郑振铎),依此说则仅指玄宗一朝,共四十三年。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另外一个方面,“盛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林庚:“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唐诗综论·盛唐气象》)李泽厚:“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过程。”(《美的历程》)盛唐时期的主要诗人(1)由初唐入盛唐的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九龄等。(2)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祖咏、裴迪等。(3)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李颀、崔颢等。(4)李白与杜甫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

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起自晋宋之间,山水诗源于谢灵运,田园诗源于陶渊明。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隐逸之风盛行,山水田园诗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其中最能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成就和独特风貌的,当推王、孟二人。孟浩然诗的艺术特点平淡自然,清旷冲逸,是孟诗的总体风格。具体表现为:其一,诗风古澹,近于自然,闻一多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其二,取景阔大,洋溢壮逸之气;其三,情语寄于景语,诗中多“有我之境” ;其四,兴象超逸,别有妙境。王维生平亦官亦隐、亦儒亦释的艺术通才(1)廿一举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陷贼充伪职(2)以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热衷政治,奋发有为,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呼啸山林,隐逸自适,耽于佛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3)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神秀弟子)三十余岁”——“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能禅师碑并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旧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唐诗繁荣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基本知识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盛唐浙江文学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5435740.html, 盛唐浙江文学的特点 作者:何勇强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2期 盛唐时期浙江文学有三个亮点:第一是产生了贺知章这样开启时代风气的文学人物,第二是漫游文学的兴盛,第三是道教文学的兴盛。 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盛唐时期浙江文学家,最著名者莫过贺知章。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号“秘书外监”。唐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监,故后人又称为“贺秘监”。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和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旧唐书》载:“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於上京。”1这些人中,贺朝、万齐融、包融三人皆浙江人。賀朝,越州唐会稽人,曾官山阴尉,《全唐诗》存诗8首。万齐融,亦越州人,《全唐诗》存诗4首,以《上巳绿潭篇》最有名。 这些人中,自以贺知章诗名最著。他的作品《咏柳》、《回乡偶书》脍炙人口,为千古传诵之作。贺知章现存作品不多,但题材十分广泛,如边塞诗有《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懮。 写人送子从军的场面。又如田园诗《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写宫怨诗则有《望人家桃李花》: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浅谈对盛唐诗歌的理解

浅谈对盛唐诗歌的理解 概要:本文从唐代文学的分期说起,总体概述了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热情洋溢,豪迈有着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充满着生气,光彩熠熠,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恬静优美之作,然后又具体从盛唐文学的分期、历史文化的角度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细评了盛唐诗歌;从发展趋势、风格来分析了盛唐诗歌,最后总结了盛唐诗歌发展的原因、偶然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大眼光、大格局、文化的交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这是无可否认的。自公元618年灭隋建唐以后,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朝代,直到公元907年唐灭以后,唐代才告一段落,但唐朝文学却从此流传,尤其是诗歌,其水平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已达到很高的地步,再加上题材的形式和流派的多样性,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1胡应麟有诗为证,说:“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有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具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巨细、精细、巧拙、强弱,靡弗诣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预矣。” 2唐朝前接建安风骨、魏晋南北朝之风,后续宋骚之雅,也因为唐诗众体俱备,加之政治环境等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四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四年(836)—昭宣宗开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从分期可以看出。 3盛唐是指唐玄宗在位开元年间,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的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赞歌黄金时代。 4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文学上的盛唐

②文学上的盛唐 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 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鹿柴》、《送别》、《山居秋暝》、《送朱大人入秦》、《使至塞上》等。 孟浩然原名“孟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代表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从军行》,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除上述两大诗派外,在盛唐还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两大诗人。

中国文学史 盛唐笔记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五、隐逸情结。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 (二)没有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目的: 1、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终南捷径”; 2、更多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显示人品高洁,进而作为精神慰藉,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三)山水情怀对明秀诗境的促成,对自然细致观察和敏锐感觉,以虚灵的胸襟体悟山水。孟纵情山水,不时流露寂寞孤独;王的归隐自得闲适,已达到“无我”境界。因此,在表现山水宁静美方面,王诗心态更具典型意义 1、是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诗,表露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 2、明秀的诗境表现宁静的心境。 (四)王孟隐逸心态有脱情志于俗谛的义蕴,具丰富的思想文化蕴涵。 六、佛禅思想。 (一)上述诗人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受禅宗影响,有禅意禅趣。 (二)佛禅思想的影响最主要是“无生”观念。“无生”说: (三)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境界对王孟等人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 1、使他们习惯于把自然作为凝神观照、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创作由早期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的意境创造; 2、魏晋以来用玄学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为以禅趣为主,用禅境表现诗境。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 3、喜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景物都笼罩清幽寂静的情思氛围,形成偏于表现自然山水宁静之美的清淡诗风。 4、空灵境界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中追求的艺术极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表现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还善于写静中之动,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于空寂处见生气流行,清幽禅趣转化为诗的悠远情韵。 (四)王诗直接契入空灵禅境,其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在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正宗地位。 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清刚劲健之美—豪侠型才士: (一)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热衷功名富贵,气概狂傲;尽管入仕后境遇与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不失雄杰气,具豪爽俊丽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 (二)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活动。

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的比较

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的比较 摘要:古往今来历史文化总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发展,盛唐文学是续建安文学之后文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鼎盛时期,盛唐诗歌的繁荣与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但是他们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盛唐风骨建安风骨比较内涵时代风格 正文: 《文心雕龙》中有《风骨》篇,对风骨问题做了专论。《风骨》篇指出:“是以招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志必须充实感人,才能有风,所以刘勰说:“诏怅述情,必始乎风”。他进一步把“风”与“情”的关系比作“气”与“形”,形指人的形体,气指人的生命力,那么风骨显然指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充实的能够感染人的精神活力。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风骨也是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两者的内涵上来比较下异同点: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时代特色鲜明、感情真挚强烈、风格慷慨悲壮、文笔华丽雄健是其风格特点。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

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而建安之后的盛唐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其为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盛唐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 与建安风骨不同的是,”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为什么虽然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所以,“建安风骨是在感情浓烈、壮大之中,带着悲凉或悲壮的情调,而盛唐,除了个别诗人(如高适前期)略带一点悲壮之外,却只有壮大、明朗,而没有悲凉。”作者又指出,“盛唐诗歌创作反映出来的另一种文学思想倾向,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盛唐诗坛反映出来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追求自然的美。”作者明确指出:“盛唐诗歌的兴象与风骨,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得到表现的。它的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它的浓烈的感情,壮大的气势,都以其质朴的、自然无华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盛唐诗歌表现的,不是一种错采缕金的美,而是一种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诗歌空前繁荣,创造了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唐代文学的发展,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诗文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基本知识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