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生物地理学与异质种群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异质种群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异质种群

第三节、岛屿生物地理学与异质种群

一、岛屿地理学

(一)岛屿的种类—面积关系

S=cA z

岛屿效应: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二)MacArthur的平衡说

1 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

2 迁入率随物种数增大而下降,灭亡率随物种数增加而增加。

3 迁入率与岛距离大陆的远近和岛屿的大小有关,灭亡率受岛屿大小的影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三)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保护区面积问题,通道或走廊的设计

二、meta-种群理论

1、复合种群(meta-种群):生活在所研究景观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2、亚种群两个基本要点:

(1)亚种群频繁消失于斑块

(2)物种在斑块间的流动

3、三个层次:亚种群复合种群总种群

三种群连接度功能上的连同性

边缘效应物种类型,生物多样性,生物量

第四节、渗透理论

一、概念

二、临界值:0.5928

三、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地域分异原则

一、定义:景观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发并按照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类型: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

三、形成的原因

四、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训练指要 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 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 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Q | --------------- 0 -------------------------------------- f 时间 时间 C D 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 A ?共生关系 B ?共栖关系 C .竞争关系 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 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 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 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 &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 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 )

初中地理生物的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生物的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生物的学习方法一学习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一、“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联系自然实际。 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当学到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2 .联系生产实际。 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 .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 .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 .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

学生:世界主要半岛、岛屿、群岛分布图

世界主要半岛、岛屿及群岛分布图 1.半岛: 2.岛屿: 3.群岛:

世界主要海、海湾、海峡及运河分布图 1.填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2.填写出数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世界地形图 1.填写出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1)亚洲:①阿尔泰山脉②山脉③山脉④山脉⑤山脉⑥兴都库什山脉⑦山脉⑧山脉 (2)欧洲:⑨山脉⑩山脉?山脉?比利牛斯山脉 (3)非洲:?山脉?山脉 (4)大洋洲:?山脉 (5)南美洲:?山脉 (6)北美洲:?山脉?山脉?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

[世界主要大洲剖面图] 2.填出世界著名高原名称。 (1)海拔最高的高原:。 (2)面积最大的高原:。 (3)古老的高原:德干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3.填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盆地名称。 (1)非洲:a刚果盆地。 (2)大洋洲:b大自流盆地。 (3)亚洲: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e准噶尔盆地。 (4)北美洲南美大盆地。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1.分别写出图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气候名称: ①寒带苔原气候②气候③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⑤极地冰原气候⑥气候 ⑦气候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⑨气候⑩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在图中各气候类型中,只分布在北半球,而南半球没有的气候类型有:气候、气候、气候。 3.在图中各种气候类型中,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而大陆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气候、气候、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气候、气候、气候。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复合种群理论的关系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复合种群理论的关系 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和进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自然实验室,许多生态学家一直考虑空间异质性对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1947 年英国生态学家 Watt 就指出群落的斑块结构对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MacArthur 和 Wilson(1967)研究了海洋岛屿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发展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他们认为,岛屿上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两个过程,即物种迁入和灭绝。 传统的种群理论是以“均质种群”为对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种群是生存在充满斑块的破碎化景观中。因此有美国生态学家在1970年提出“复合种群”概念。复合种群表示“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即复合种群是指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互相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地种群斑块系统。亚种群出现在生境斑块中,而复合种群的生境则对应于景观斑块镶嵌体,“复合”一词正是强调这种空间复合体特征,因而复合种群动态往往涉及斑块与景观两个空间尺度,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繁的亚种群水平的局部性灭绝;②亚种群间的迁移和在定居过程。根据野外研究的结果指出,严格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复合种群在自然界并不常见,从而提出广义的复合种群概念,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斑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斑块之间存在个体(对动物而言)或繁殖体(对植物而言),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的种群定居-灭绝动态,都可称为复合种群。

而岛屿是一种面积有限的孤立生境,其生态位有限,已定居的生物种越多,留给外来物种迁入的空间就越小,而已定居物种随外来种的侵入其灭绝概率增大。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中的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降或上升趋势;当两者相等时,岛屿物种丰富度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虽然种的组成可不断更新,但丰富度数值保持不变。就不同的岛屿而言,种迁入率是资源群落(种迁入源)之间距离的函数,而灭绝率是岛屿面积大小的函数。这种离大陆越远的岛屿的物种迁入率越小,被称为距离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小其灭绝率越大,被称为面积效应。因此,面积较大而距离较近的岛屿比面积较小距离较远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目要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促进了人们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生态学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之间存在某种空间格局的相似性,因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大大启发了景观生态学家对生态空间的研究。例如, Forman 和Godron1986)联系景观斑块的物种多样性与理论的平衡假设有不少批评,在实验数据的验证上也存在争议,较多的意见认为,单凭种与面积关系不足以保证其在任何岛状生境研究中应用的合理性,但它在自然保护规划和研究异质环境中的种群动态等定性方面的合理应用仍然有积极意义。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条件: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 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 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光和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生物学零度: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也叫生物学零度。 偏利共生:一方有利,另一方不产生有害影响。 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完全相互依赖。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投影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所覆盖的面积。 盖度是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反映植物的同化面积的大小,还表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频度: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的频率。 F=r/R×100% F-频度;r-某物种出现的样地数;R-总样地数 重要值: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相对密度(%)=(某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和)×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显著度/所有种的显著度和)×100 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数量最多,盖度最大。 建群种:群落中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盖度最大,生物量最大。 伴生种: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地位的种类。 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 层片划分: 一级层片:群落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二级层片:群落中属于同一生活型的不同个体组合。 三级层片: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个体的组合。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Natural Geography (0705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 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哲学Philosophy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学位基础课: 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3)学位专业课:

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2、选修课程: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程序设计Programming 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 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3、实习 4、专业调查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 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总学时,讲授与讨论学时,讲座学时、实验学时,实习天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系统地理学、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涉及植物相和动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区系分布及生物生态地理学这两大分支。此外根据作为对象的生物群来划分,有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昆虫地理学等在千变万化的气球环境中不断发生的新物种形成()、分化和最终灭绝是生物地理格局背后的根本过程。由突变、基本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库的变化导致新的物种和亚种的形成。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一些物种形成了渐变群——物种某些特征出现地理变异。物种形成的机理是复杂的而且存在很多争论。 物种的形成、扩散、存在方式、分化、灭绝等,与地球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地球的地史演化改变着物种的这一规律,如气候改变、海平面改变、小行星影响以及其它灾难性事件等。 因而,《生物地理学题》作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选修课。 目的与任务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是第一位。中国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达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处于世界第三位,其中余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珙桐、金钱松、钟萼木、杜仲等,均为孓遗物种。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种,占总种数的。在“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种,约为其总数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另外,中国现在又是生物入侵种类日益增加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达种之多,紫茎泽兰( )、薇甘菊( )、空心莲子草( )、互花米草( )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种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海关、农林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外来生物入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再者,中国是为世界提供植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必需品大都来源于植物资源,中国为全球社会提供了青稞、黄豆、赤豆、芥菜、杏、桃、桔、芝麻、茶等一系列重要的食物及其它植物遗传资源;同时,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进入世纪以来,生物品种的国际登录(注册)、物种标识、基因注册已经成为国际抢夺生物资源的潮流,这方面亟待引起国家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际上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物种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已取得大量成果,但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是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克隆”生物技术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与轰动,因此,开设《生物地理学》这一传统学科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西南大学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为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2.生态位和生态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②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3.生态平衡[中科院2015年研]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

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4.生物群落[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 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5.温带草原[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有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6.生态系统[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BIOGEOGRAPHY 总学时32,讲授与讨论26学时,讲座2学时、实验4学时,实习2天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性质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 变万化的气球环境中不断发生的新物种形成(specification)、分化和最终灭绝是生物地理格局背后的根本过程。由突变、基本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库的变化导致新的物种和亚种的形成。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一些物种形成了渐变群——物种某些特征出现地理变异。物种形成的机理是复杂的而且存在很多争论。 物种的形成、扩散、存在方式、分化、灭绝等,与地球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地球的地史演化改变着物种的这一规律,如气候改变、海平面改变、小行星影响以及其它灾难性事件等。 因而,《生物地理学题》作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选修课。 2 目的与任务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是第一位。中国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达3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处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0余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珙桐、金钱松、钟萼木、杜仲等,均为孓遗物种。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另外,中国现在又是生物入侵种类日益增加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达380种之多,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种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海关、农林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外来生物入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再者,中国是为世界提供植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必需品大都来源于植物资源,中国为全球社会提供了青稞、

《自然地理学III》(生物与土壤)试题(一)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土壤次生矿物根据构造和性质大体可分为 、 和 三类。 2、土壤的热状况可分为 、 和 三 个类型。 3、《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是以土壤 原则,以 作 为分类基础。 4、生物进化的方式主要有 、 两种。 5、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生态类型有 、 和 。 6、种群根据其年龄结构可分为 、 和 三 个基本类型。 7 、相同自然带内,草地的生物种类比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比 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 。 8、世界上最大的鸟类是 ,最大的陆栖动物是 。 9、从整个生物圈角度可把物质循环分为 和 两大类型。 10、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 、 和 等 三个方面。 1、土壤肥力 2、生态系统 3、自然区划 4、竟争 5、生物多样性 三、比较题(每题5分,共10分) 1、棕壤与褐土

2、热带雨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概念有何不同? 2、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群落的演替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5、什么是土地分等?分等的依据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土壤矿物质风化的阶段性和地带性。 2、试述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土壤矿物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通常分为两大类: 、 。 3、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包括 和 。 4、在生物进化史上, 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纪是 生物界由水生到陆生的转折点。 5、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可分为 、 和 三个基本类型。 6、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 、 和 三个方面。 7、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和差异的因素可归纳为 和 两大类。 8、我国的草原有 、 和 三种类型。 9、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和 。 10、生物多样性是指 、 和 三个主要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土壤质地 2、土壤分类 3、生活型 4、土地 5、地域分异规律 三、比较题(每题5分,共10分) 1、灰化过程与钙化过程。

【高中生物】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

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A cta Zoo taxonom ica S in ica,35(1):158-164(Jan.,2010)动物分类学报 I SSN 1000207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830017)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90013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KSC X 32I O Z 20612),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N SFC 2J 0630964/J 0109)和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O 529YX 5105)项目资助. 3通讯作者,E 2m ail:q iaogx @ioz .ac .cn 收稿日期:2009210219,修订日期:2009211217. 158 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黄晓磊 乔格侠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 要 近年来,众多分子证据和古生物学证据的出现促进了对生物地理学领域一些关键问题(如,扩散和隔离)的理解,并达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1)扩散和隔离都是解释生物地理学格局的重要假说,并可能同时影响了生物的分布格局;2)历史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生物地理学不是截然割裂的,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从不同层次上理解生物地理和生物多样性格局;3)不同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应相互补充以揭示复杂的生物地理过程。学科思想的演变也使得生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发生变化,本文还综述了当今生物地理学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并重点论述了生物地理学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扩散,隔离,全球变化.中图分类号 Q 958 从达尔文时代起到20世纪末,生物地理学的发 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代表时期:1)19世纪后半叶起,起源中心和扩散用于解释生物分布(N elson and P latn ick,1984;Ebach and H um p h ries,2003);2)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生态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岛屿生物地理学发展起来(M ac A rthu r and W ilson,1967;W h ittaker,1998);3)同样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和分支系统学理论的发展,隔离思想出现并促进泛生物地理学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C ro izat,1964;B riggs,1987),后者后来被称为分支生物地理学(clad istic b iogeograp hy )(H um p h ries and Pa ren ti ,1986);4)20世纪80年代末,在线粒体标记应用和溯祖理论(coa lescen t theo ry )的基础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p hy logeograp hy )(由于中文翻译的差异,也被称为谱系地理学或谱系生物地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A v ise et al .,1987)。这些时期生物地理学不同领域的发展,前人已有较多的总结(陈宜瑜和刘焕章,1995;A v ise,2000,2009;Posadas et al .,2006;B riggs,2007)。 近年来,随着众多分子证据和古生物学证据的积累,有关扩散和隔离的争论有了新的进展,扩散在生物地理格局演化中的作用被重新认识(扩散的 “反革命” )。同时,生物地理学不同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笔者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并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出于对当今生物地理学发展状况进行梳理 的考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扩散对生物地理格局演化作用的重要证据,就生物地理学领域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今生物地理学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同时,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还对生物地理学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期望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启示。1 扩散的“反革命”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扩散一直是解释历史生物 地理格局的首选。随着分支生物地理学综合了分支系统学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思想而兴起,相关的研究迅速成为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主流,隔离也成为解释生物地理学格局的首要选择(H um p h ries and Pa ren ti ,1986;B riggs,2007)。分支生物地理学家认为只有隔离导致的生物地理格局是可检验的(不同类群的一致性),而扩散是随机过程且在不同类群发生的情况不同,因此是不可检验的。 从逻辑上来说,分支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框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1,过分关注于间断分布格局及寻找地区一致性关系,使其并不能适用于现实中所有的分布格局(如发生在特定类群的事件导致的非一致性格局),某些分布格局并不适合用分支生物地理学方法进行研究(Knapp,2005;B riggs,2007);第2,如同分支生物地理学批判扩散生物地理学将扩散作为先验性假定(a p rio ri assum p tion )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赵江晨 (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142班,201020142031) 摘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强度加剧, 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仍在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便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是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建立起了联系,本文通过对生物地理学保护物种多样性方法入手,重点谈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多样性,物种保护 从达尔文时代起到20世纪末,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代表时期:1) 19世纪后半叶起,起源中心和扩散用于解释生物分布;2)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生态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岛屿生物地理学发展起来;3) 同样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和分支系统学理论的发展,隔离思想出现并促进泛生物地理学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后者后来被称为分支生物地理学; 4)20世纪80年代末,在线粒体标记应用和溯祖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物地理学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历史成因。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以下方面。1) 物种多样性格局,利用生物地理学在空间格局分析上的优势研究多样性格局,包括大空间尺度及全球多样性梯度;2) 遗传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包括遗传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格局的历史成因、揭示隐存多样性等;3) 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历史机制,关注地质运动、生境保守性、灭绝事件等历史事件对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以下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将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为一些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 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造成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基因库 英国曾斥巨资建立“千年种子库”,自1997 年启动以来,已实现了保存全部的英国植物物种和全球10% 的植物物种的目标。我国也有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于2005 年动工建设,2009 年11 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如果在某个物种灭绝以前,能把它的种子(基因)保存下来,那么就有希望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安全的复制。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岛屿的面积与物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但是本世纪60 年代以前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基本上没有定量的理论。MacArchur 和Wilson[的岛屿生物地

地理专题练习——岛屿图

地理专题练习——岛屿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四组岛屿的名称,与图排序一致的是 A.冰岛、海南岛、塞浦路斯岛、斯里兰卡岛 B.斯里兰卡岛、斯里兰卡岛、海南岛、冰岛 C.冰岛、斯里兰卡岛、塞浦路斯岛、海南岛 D.海南岛、冰岛、塞浦路斯岛、斯里兰卡岛 2.下图四个岛屿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的是 A.第1 幅 B.第2幅 C.第3幅 D.第4幅 读下面四幅岛屿图,回答3—5题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个岛屿的气候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① B.温带大陆性气候—② C.亚热带季风气候—③D.温带海洋性气候—④ 5.沿海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 A.① B.② C.③D.④ 读图,完成6—7题。 6.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世界某些岛屿或大陆轮廓示意图,回答8—10题。

8.山脉西坡降水较多,且乳肉畜牧业发达的是 A.①B.②C.③D.④9.山脉两侧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关于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③位于印度洋板块,②④位于亚欧板块上 B.④岛位于①岛的西北方向 C.第一次技术革命,对④地区的工业发展影响最大 D.四地沿岸均有暖流经过 下图为世界几个著名的岛屿,就这些岛屿回答11—13题: 11.四岛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四岛中时间从早到晚依次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13.四岛中属地中海气候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宝岛台湾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分析完成13—14题。1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台湾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4185 J/cm2)分布的是:C 14.台湾树种丰富,有“森林宝库”之称,其根本原因是: A.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B.离海近,降水丰富 C纬度低,山地海拔高 D.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在挪 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78055/N,11056/E)建成并正式投入使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第七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题 问答题 1.简述六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基础P281)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88) 3.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1)4.简述生物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5) 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自然地理学基础P299) 6.简述生物旱生植物演替的过程(自然地理学基础P302)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然地理学基础P307) 8.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3)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5) 10.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地理学基础) 11.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25) 1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2) 1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6) 14.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自然地理学基础P345) 15.简述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自然地理学P380) 16.试述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结果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海平面、农业、林业、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地球是个极其敏感的生态系统,平均气温的任何微小变化部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剧烈的震动。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将会使海洋上层水温升高造成体积膨胀,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将直接

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经电脑模拟试验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厘米~50厘米时,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将被海水淹没。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厄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大贩、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气候变暖仍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加干旱。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亚洲低洼三角洲水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许多科学家担心,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升温,因为它会使其它变化发展为灾变。升温将使壹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壹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趋向于恶劣化的趋势,出现局地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 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 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 (一)光与生物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 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 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 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2,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 3,风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五)土壤与生物 1,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 2,土壤的酸碱度(pH) 3,土壤盐渍化: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