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实质

考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实质

背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以巩固政权。

时间:1921年,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实质:社会主义改革(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易错微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人民的不能满,苏俄出现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例题1列宁认为,既然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基于这一认识,苏俄开始实行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列宁在国内战争结合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国内矛盾,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答案B。

例题2 《凯歌悲壮》一书认为:苏俄(苏联)在1921—1927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是历史上的“退却年代”。“退却”是指()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现农业集体化

C.“斯大林模式”形成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解析:1921年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经济,以恢复经济,答案A。

1.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列宁说:“在战争(指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为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俄国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

B.颁布《土地法令》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土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文中“另一条道路”是指实行()

A.斯大林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1921年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工业化建设

D.对付美国的“冷战”

1.A解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A。

2.A解析: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为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答案A。

3.C解析:《十月革命四周年》可知是1921年说的,这一时期列宁根据国情,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答案C。

4.B解析:“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其目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答案B。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备课资料1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备课资料1 一、“坚冰已经打破” 1、1917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巩固政权措施: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退出一战。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未来社会实现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未来社会基本特点: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未来社会实现途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措施及结果: (1)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国外:协约国的干涉 ②国内:经济上: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政治上:地主、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2)采取措施: ①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进攻 ②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特点: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2)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严格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评价: ①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特殊政策,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起到了保障作用。 ②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项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现是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环境所致,反映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性。战后,引发了1921年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措施是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 二、“道路已经指明”1921-1924 1、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过时;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海军基地反政府兵变。 2、开始实施的标志:1921.3,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时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后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 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踏步前进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迂回前进。而实际上,前者超越了现实,后者才是尊重现实的结果。列宁是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对理论检验,并注重从实践中得出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己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①针对1921年春的严峻形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采取了战略转变。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余粮收集制,改行粮食税;实行商品交换,恢复商品流通;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资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以及实施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列宁留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和提法。这是因为,从客观方面看,新经济政策本身是一个不断展开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实质内容由粮食税这个单一政策发展到多方面、一整套的政策;从主观方面看,列宁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和上升的历史过程,从初级本质逐渐深化到深层本质。 第一,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它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苏维埃俄国存在两个主要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前者掌握着国家政权,后者则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质上是调整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的关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解决国家如何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的问题。战争一结束,农民不能忍受这种近乎剥夺的经济关系。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工人阶级不能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是十分危险的。1921年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满足其最迫切的经济需要,建立牢固的经济联盟,首先提高生产力,恢复大工业”②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呢?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是同市场和自由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列宁认为:“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③当时的主要措施,除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外,还有组织商品交换、改革工业体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合作制等。贸易自由无疑会刺激小农特别是富农的发展,这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了大门呢?列宁说:这没有什么可怕,应当怕的不是小资产阶级和小资本的增长。“应当怕的是极严重的粮荒、生活贫困、产品缺乏的情况持续太久,这种情况己经使无产阶级变得完全软弱无力,……只要产品数量增加,小资产阶级不管怎样发展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情况可以使大工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小农业。我们必须尽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页。 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构造

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构造 湖北省仙桃中学历史组熊红荣 一、土地的私有和买卖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它同劳动的结合是以不平等的分配为前提的: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土地。虽说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会有张有弛,但在一个王朝的修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东西南北的普遍现象。土地的不平等分配驱使缺乏土地的农民同地主结成租佃关系,而后,佃农和自耕农一起,在零切碎割的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不息,组成了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土地提供了生存资料,但被割碎了的土地同时又限制着小农的视野、活动和发展。因此,小农经济总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生产单位同时又是自我消费单位;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以家庭手工业附属于农业。三者构成了自然经济的内涵和本色,这就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构造。显然,它的稳定性就存在于它的保守性之中。 同西欧封授世袭的庄园经济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构造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买卖。这种特点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土地在不断集中的同时又不断地分散。集中,是指地主阶级通过兼并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但是,对这个阶级的个人来说,土地的集中又是不稳定的。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更为常见的,则是因土地私有而发生的分家析产。汉代以后,中国在财产继承方面,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是和土地集中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趋向。与之相伴随的是:在对立的经济等级之间,其个别成员可以相互对流。即一部分人由贫转富,另一部分人则由富转贫。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很少有数百年不衰之家,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种财富占有权的非连续性,无疑提供了一种弹性,使封建社会能够弛缓地延续下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劳动力同土地的结合是实现于个体小农的一家一户之中的。一家一户可以完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因此,中国的小农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固然,小农经济是一种遭受剥削的经济,有它悲惨的一面;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它又把生产者的收益同自己的劳动联系起来,可以寄托追求。由于这种两面性的存在,遇到政治稳定的年份,小农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达到丰衣足食并不是不可能的。个体经济限制了农民,农民又执着地依恋着自己的个体经济。就连后来洪秀全建造人间天国的蓝图,也是按照小农经济设计的。这难道同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没有关系吗? 二、官僚政治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矗立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皇帝就高高踞于权力的顶峰,俯视着尘土中碌碌劳作的黎民。在他的下面,依照品级和人数的反比,是上下相承、左右相连的一层一层官僚。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构造。 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曾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它之前,中国社会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即政治权力和物质财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孙旭东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实行的,诚如列宁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1]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其弊端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广大农民也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这些问题,成为了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1921年爆发的喀琅施塔

人大马哲真题

201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真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 1. 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 3. 经济体制具有独立性,可以不与经济制度联系。 二简答 1. 价值的特性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过程的统一 3. 市场经济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 1. 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2008念得国际经济危机原因 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 1. 做到以为一个人的利益文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 中国共产党力道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简答 1.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总要求。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3. 简述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 三,论述 1. 论述怎样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2. 论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论述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4. 《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0*3=30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2.国家垄断资本就是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3.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二.简述15*3=451.为什么实践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货币量的方法有哪些?3.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论述25*3=75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辨析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前一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3.因为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此,二者在质上和量上没有本质区别。二.简答1.简单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2. 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3. 简单论述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三.论述1.试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2.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并阐述其政策和措施。3.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2009年马综真题

《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我国的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在夏商周三代,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奴隶主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形式上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项占有。与奴隶主阶级这种所有制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三国是指魏、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苏联的经济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知道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记住苏联成立的时间和全称;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涵及其两面性。 通过比较、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比较、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结果,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等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进一步学习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新经济政策内容、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进一步掌握提炼、归纳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典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进一步掌握读图、识图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

1.下载并截取视频片段:纪录片《世界历史》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片段。 2.准备《列宁会见农民代表》《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1940)》、漫画《片面经济》共四幅图片。 3.制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列宁会见农民代表》油画。)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幅油画由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名称叫作《列宁会见农民代表》。它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列宁眉头紧锁,正与农民代表认真地交换着意见。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何还会眉头紧锁?这幅油画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内容?就让我们到今天的课堂中去寻找吧!(课件或板书展示课题) 一、新经济政策(课件或板书展示) 教师讲述:同学们,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新问题。 起初,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军,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2.3)--第六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第2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B.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C. 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D.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剥夺剥夺者”B.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C. 发展商品经济D.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3.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题是( )。A. 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B. 以优先发展轻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C. 轻重工业并重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D. 优先发展农业4.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 )。A.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 是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C. 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D.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1.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包 括( )。A.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D. 推进国家工业化时期精品资源共享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无产阶

E. 实现农业集体化时期 2. 在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下列评价中,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 ) A. 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完全错误的 B. 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完全正确的 C. 作为一项临时性政策,对于集中一切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D. 这种临时性政策一度被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脱离了实际 E. 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 3.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 D. 禁止日用消费品的私人贸易 E. 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 4. 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特征是( )。 A. 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B. 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 C. 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 D. 完全采用行政手段 E. 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三、简答题 1.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论述? 2.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章第1课: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二.多项选择题 1.A BC 2.CDE 3.BCE 4.ACDE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

1、中国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起:1840 年止:1949年 2、近代史以哪年的什么事件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 3、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4、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1840年 发动国——英国 中国皇帝——道光帝 主战大臣——林则徐 结果——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6.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和英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而中国是正在没落的封建国家。 7.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白银外流,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政治腐败,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军备废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家破人亡,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8.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9.关于《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 签订双方:英国和清政府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这是谁给谁说的?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事实?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当时,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谁说的?当时国家的时局是怎样的?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20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0高考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难点: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评价 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 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90%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与作用测试题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例题1有人分析苏俄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与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一致,答案B。 例题2 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 A.实行全民配给制 B.禁止私人经营企业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取消商品买卖 答案:C 解析: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征收固定的粮食税,A、B、D选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答案C。 1.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3.“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这一论断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4.“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里评述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最新的就业政策目前有哪些

最新的就业政策目前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最新的就业政策目前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毕业后需要注意就业与创业的信息,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是什么?具体就业创业政策的内容是哪些呢?我整理了就业创业最新政策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最新的就业政策一、就业形势及... 毕业后需要注意就业与创业的信息,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是什么?具体就业创业政策的内容是哪些呢?我整理了就业创业最新政策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 最新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形势及政策 (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全国高校毕业生是770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辽宁省29.3万人,比去年增加0.8万。 2015年我市接收高校毕业生6.6万人,就业率94.6%。预计接收7万人左右,就业率不低于去年。 (二)我市有哪些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近两年,我市出台的政策有:《关于做好2015年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意见》(沈人社发[2015]19号)、《关于做好沈阳市困难家庭高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沈人社发[2014]55号)、《关于印发沈阳市企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的通知》(沈人社发[2014]56号)、《关于沈阳市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操

作办法的通知》(沈人社发[2014]25号)、《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沈人社发[2014]80号)、《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九家单位关于实施沈阳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沈人社发[2015]12号)、《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快我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通知》(沈人社发[2015]61号)、《关于优化创业环境、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通知》、《关于做好我市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沈政发[2015]36号 二、具体业务办理条件、流程 (一)办理《就业创业证》? 1、高校毕业生由其本人凭《身份证》、《毕业证》到户籍所在地、常住地、单位注册地、单位经营地社区申领《就业创业证》。 2、在校生毕业年度内(指毕业生所在自然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由本人凭《身份证》、《学生证》向就业创业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创业证》。 3、出国(境)留学回国人员由其本人凭《身份证》、《学历认定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常住地、单位注册地、单位经营地社区申领《就业创业证》。 (二)税费减免政策? 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在3年内按照相关规定依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

2020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含答案)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点展示]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已经历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一旦实现公有制,就可以逐步取消商品经济,向产品经济过渡。列宁最初的想法也是如此。 (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3)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 提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的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 典例1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答案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

中国的封建社会应该是哪个时期

中国的封建社会应该是哪个时期? Neon Yasushi,孔聖徒Cosmopolitan 5 票,来自俞越、莫莫、夏小筱更多 既然我们用汉字,那必须先承认「封建/Feudalism」二字的意思的是「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自黄帝至秦,为中国合法正式全面施行封建制的时期。始皇帝将秦楚郡县制推广到全天下,强力终止封建制,自此皇帝一统,造成「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辉煌战绩,也建成了很多庞大工程。 秦亡后,汉初建有大小不等的同姓或异姓封国,可以看做是封建制的反复。但不久封建制就遭到彻底的颠覆(七国之乱),由于封建制的颠覆,国家统御力空前强大,资源配置的干涉力骤增,这是汉武帝 彻底击败匈奴游牧民的国力基础。以农耕社会之地位维持巨大骑兵和供给并彻底击败强大游牧民,除汉武帝外,举凡古今中外,并没有第二例。 汉末权臣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元年开「许都幕府」,开创「幕府政治」,建安七年曹氏幕府迁邺城(献帝仍居许),曹氏幕府长达二十五年,至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为止,同期诸葛亮也有类似行为。此后 魏晋南北朝政治均有极大的「幕府政治」成分,所谓六朝金粉就是指这一段,帝王威权受挫,贵族世家掌握军权,其子弟垄断文化,形成了一个文化极为活跃但民众生活惨苦的时代。「幕府政治」是典型的封建制复辟(参见七百年日本幕府)。至北周-隋进行集权制改革,吞齐灭陈,封建制在中华再次灭亡。隋唐开科举,绝封建,然上承六朝,贵族世家的力量仍然强大,虽屡经打压,中唐以后仍藩镇纷起。宋太祖对症下药,令两宋文士地位之高,冠绝古今,牢牢把握住了国家政制方向。 隋唐之后,除短期外,封建制完全不再有大的市场。究其原因,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彻底埋葬了贵族与世家。 相应地,我们可以看到专重门阀、尚未产生科举这种相对公平入仕通道的南北朝,幕府和军阀可以强大到完全不甩皇帝,禅让闹剧不绝于史;不好好搞科举的元朝,封建成分就比较重;科举搞得有一搭没一搭的日本,幕府制就维持了七百年。我们还可以看到,凡封建制时期,多礼崩乐坏而文化昌盛,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同学最喜爱的时代;然而封建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相对不足。 唐人柳宗元《封建论》认为封建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下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诚然科举制更进步,也让更多读书人参与文化的创作,但并不是处处优于封建制,比如读书人虽然多了,读书人说话的尺度却大打折扣,这对思想的争鸣必然有害。不过毕竟柳宗元是维护大一统皇朝的怀「天下」之忧的士人,封建制会妨碍这些「天子门生」的利益;我们现代人没有利益纠葛,应该能看得更客观。 新远以为,中国人应当自信,有对自己历史的解释权。这个自信,首先不能唯西方马首是瞻,包括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