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Array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2 音乐知识:贝多芬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特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的水平

2、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

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3、学生基本上能够唱出两个主题部分旋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特征,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

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2 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钢琴(电子琴)等

课前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方法:兴趣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作品:1770

年12月16日,莱茵河畔的波恩诞生了一位

音乐巨匠---贝多芬,这座靠近法国的城市,

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比较活泼开放,法国的启

蒙主义,德国的狂飙运动及当时德奥实行的的

“开明专制”在这里都很有影响。贝多芬的童年

是不幸的,性情暴躁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第二个莫

扎特,用打骂的手段让他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

钢琴。但是,不幸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顽强自立

的性格,他钻研音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学,

哲学都抱有广泛的兴趣。1789年,贝多芬19

岁在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下创作了合唱《谁

是自由人》和《约瑟夫二世》康塔塔,反映了他对

“自由,平等原则”的明确信仰。1792年他离开了

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开始频繁的出入上流社会,资

产阶级的平等意识和他倔强的性格,和贵族们的恩

赐和他们的任性和无知,时时激怒着他,他和贵族

小姐的恋爱也从不成功。1796年他发现自己患有

耳疾,而且越来越重,这个切是贝多芬非常痛苦,

热烈的感到“命运”的残酷和不公正。1798年后,

他走向了民众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这个时期

的的作品都表现了他的痛苦和热情,钢琴奏鸣曲

《悲怆》《月光》《暴风雨》等他的反抗精神的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逐渐成熟。1803年后,他创作的交

响曲《英雄》《命运》《合唱》《田园》等相继问世。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有命运交响曲就是这时的作

品)

《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

乐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人

们战胜黑暗势力的伟大胜利,体现着“通过斗争,取

得胜利”的伟大精神。全曲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呈式部:主部

主题这响亮,震撼人心的音响,威严而有力的叩

响了我们的心扉。贝多芬以前说过:“那时命运在敲

门。“命运”的音型开始由弦乐器和单簧管强奏出来,接着这个音型在大

管和大提琴的长音衬托下,在第二

小提琴,中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之间迅速轮换模仿。

突然管乐进来了,问句结束在有力的属和弦上;答Array句的开始是全乐队的齐奏的主题,在轮回模仿后,

弦乐出现尖锐的二度摸进,增强了音乐的气势。连

接部:圆号吹奏出富有号角性的曲调,号角声的节

奏来自主部主题。连接部之后引出了一个充满温

柔,抒情,优美的旋律,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憧憬,这便是呈式部的副部。副部主

题是在连接部----------号角声的基础上派生出

来的,以小提琴(1)组与木管乐器(黑管)“对

答”表现出现纯良的品格和丰富的情感,在优美的

主题下面,低音部分不是出现主部主题的音型。然

后,两个主题汇合在一起,形成年充满着蓬勃豪

放气质的结束部。展开部首先仍以圆号的“命运”主

题开始,弦乐做了回响,象征着命运的“风暴”卷土

重来,声嘶力竭呼啸而来,连续持续的冲击着生活。

作者巧妙的使用了模仿,对比,复调等手法,频繁

的转调,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再现部基本上与

呈式部相同,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中,两个主题再次

汇合,音乐的气势宏大,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

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1导入:教师用钢琴弹奏《第五(命运)交响曲的》

的主题并提问: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乐曲,那么谁能

说出它的作曲者和乐曲的名称

2新课部分:

(1)播放完整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

章的CD,同时让学生在乐曲播放的过程中展开丰富

的想象。

思考题:听完讨论“你在听乐曲的过程中想到了什

么”?

注:命运与希望,抗争与胜利,压抑与悲愤,雄壮有

力与热情冲动

(2)第二次放乐曲,并用乐曲做背景,介绍贝多芬

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思考题: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与命运这部交响曲有着什

么样的关系?

注:不幸的生平使贝多芬的热情和冲动达到顶峰,从

而迸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创作乐思。

(3)看《第五(命运)交响曲》的VCD。

思考题:乐曲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听

出或唱出主题旋律听完讨论

注: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对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对生

活的希望和憧憬,对贵族的厌恶和唾弃,感受着法国

大革命的震撼和激荡,对未来的坚定和激昂,和对幸

(4)教师用英文:I’t my fate 演唱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旋律和动机

展开活动:学生分为四各组:分别为第一乐章两个主题旋律和动机填词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出来。并把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打击出来。

(5)展开活动:让学生按照分组:用肢体语言把添了词的两个主题旋律和动机尽情的表现出来(能够自己表演也能够多个人表演)

(6)思考题:让学生总结两个主题旋律有什么不同?(尽量从情感变化,节奏和力度上考虑)

附:贝多芬作品的思想原则: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强调矛盾的对比,持续的反复来增强主题!贝多芬的重要创作: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还有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的重奏作品和声乐作品(他的作品所包含的内容,感情范

围要比他以前的音乐家丰富的多。在他的音乐中有沉重的痛苦,悲哀,也有胜利的凯旋和喜悦的狂欢,这些极其丰富的感情,是激动,冲突起浮的时代在贝多芬内心所引起的反映,为表现这复杂广阔的内容,他突破传统的风格形式和手法)

3课后总结:谈谈欣赏完《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深刻感受是什么?(从乐曲的主题中:获得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用这种思想怎样激励自己战胜困难?)

注:我们要树立坚强的意志,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学会做人,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第五(命运)交响曲》

1、贝多芬“贫民的骄傲”

2、交响乐: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音乐作品

课后反思: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教案新人教版(最新版)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音乐,使学生对欧洲交响乐产生兴趣,喜欢聆听德沃夏克的交响作品,愿意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认识英国管,能辨听音色。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参与形式,带领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初步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及内容,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想像力。 3、通过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演唱《念故乡》,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能对思念、热爱故乡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能听懂音乐吗?音乐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演奏(演唱)技巧、不同的艺术处理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和记忆。今天,这节欣赏课的音乐作品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来聆听、感悟。 1、连连看:请同学们辨别几个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以听为主”,通过“辨别音色、模仿演奏姿势、探究、联想”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熟识“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及各乐器组的经典片段,为后面大段欣赏做铺垫;通过有目的、有梯度的加深学生对乐曲旋律的印象,帮助大篇幅的音乐作品“瘦身”,让学生感到亲切易接受,为交流对作品的感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基础。 教学建议:每段音乐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聆听的次数。 (1)铜管组关于第一主题的片段。 师:铜管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大气、深远、恢宏……)铜管乐器属于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你还认识铜管组的哪些乐器?再听,大家可以自由地跟随视频模仿演奏。 (2)木管类的第二主题片段。 师:请你用一种线条来描述音乐,同学们会选择什么?为什么?音乐的什么特点给出了怎样的感觉?(旋律线的发展走向、情绪、气氛)是怎样的情绪或气氛?(激动、跳跃……)音乐中有哪些木管乐器在演奏?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模仿。 (3)弦乐类第一主题片段。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及演奏提示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龚易男 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 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13-17]新材料乐句从阻碍终止到完全终止巩固了调性。旋律的坚强要表现出来,切分音要特别强调。tr与装饰音可以合并为一个回音。16小节的渐强(cresc.)到f是抗争情绪的第一次爆发,力度要跟上。 二、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为18-61小节,使用了若干个主题动机,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结束。插部是大的扩充和丰富,演奏时要注意音量p仍然是克制的,但sf与cresc.的使用更为频繁,表现出音乐性格的“抗争”因素。 [18-24]连接部,两个全音符和弦的演奏应该丰满、柔和、持续音般的。要灵活运用手腕轻巧连贯的演奏19-20、23-24小节分解和弦变体。左手第20、24小节重复三次的音程也要轻巧。 [25-32]副主题,转调为明朗的bE大调,温柔的(dolce)音乐纯朴而明亮。28-29小节右手加入一点复调因素,全音符bB音的演奏要明晰。演奏31小节要强调cresc.及连续切分。

音乐作品欣赏——《新大陆交响乐》赏析

《新大陆交响乐》赏析 《新大陆交响乐》赏析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1807—1882),在1855年写成美洲第一部歌颂印第安民族的史诗《海华沙之歌》。诗中新大陆,即指西半球陆地。如果说, 《海华沙之歌》是嵌在美洲本土上的一颗艺术明珠;那么,遥在欧洲大陆,在波 希米亚山川沃土中,也生出一株与海华沙相关的音乐之花—一《新大陆交响曲》。 这是一位异邦作家初到美洲的感受的结晶。 这部交响曲的作者,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1892#应琴妮·瑟勃夫人之邀赴美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侨居三年中,作曲家对美国各民族的历史和音乐文化 作了研究,并在1893年完成了《e小调第九交响曲》。1893年12月15日,交响 曲在纽约首演。作曲家接受琴妮·瑟勃夫人建议,加上“新大陆”标题。 关键词:新大陆交响乐德沃夏克

一写作背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 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二全曲赏析指南——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 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 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

c小调第五交响曲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教授对象:高中一年级 执教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 、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4、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5 、学生基本上能够唱出两个主题部分旋律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2 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材分析: 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作品:1770年12月16日,莱茵河畔的波恩诞生了一位音乐巨匠---------贝多芬,这座靠近法国的城市,在

政治上,文化上都比较活泼开放,法国的启蒙主义,德国的狂飙运动及当时德奥实行的的“开明专制”在这里都很有影响。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性情暴躁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用打骂的手段让他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钢琴。但是,不幸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顽强自立的性格,他钻研音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学,哲学都抱有广泛的兴趣。1789年,贝多芬19岁在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下创作了合唱《谁是自由人》和《约瑟夫二世》康塔塔,反映了他对“自由,平等原则”的明确信仰。 五、教学方法: 跟唱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互联网、书籍、音响等)收集有关交响音乐,贝多芬与《命运交响曲》地资料,以备这节课交流、补充。 老师:准备相关资料,音响、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两名同学表演见面握手的情景: 1.互相看得见 2.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位出什么了吗?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龚易男 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 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13-17]新材料乐句从阻碍终止到完全终止巩固了调性。旋律的坚强要表现出来,切分音要特别强调。tr 与装饰音可以合并为一个回音。16小节的渐强(cresc.)到f是抗争情绪的第一次爆发,力度要跟上。 二、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为18-61小节,使用了若干个主题动机,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结束。插部是大的扩充和丰富,演奏时要注意音量p仍然是克制的,但sf与cresc.的使用更为频繁,表现出音乐性格的“抗争”因素。 [18-24]连接部,两个全音符和弦的演奏应该丰满、柔和、持续音般的。要灵活运用手腕轻巧连贯的演奏19-20、23-24小节分解和弦变体。左手第20、24小节重复三次的音程也要轻巧。 [25-32]副主题,转调为明朗的bE大调,温柔的(dolce)音乐纯朴而明亮。28-29小节右手加入一点复调因素,全音符bB音的演奏要明晰。演奏31小节要强调cresc.及连续切分。 [33-36]补充段,开放于4个小节的半终止。与副主题的温柔相对比,音乐性格变得强硬。回音和连续音阶下行要演奏出风一般的感觉。 [37-43]第1结束主题。是副主题的补充,演奏要延续之前的风格。 [44-50]第2结束主题。加连线的顿音造成一种十分安静的印象。半终止结尾做出强音(sf)和渐强(cresc.)使得音乐又产生抗争性。 [51-61]第3结束主题。其主题材料与第1结束主题相同。左右手轮奏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左手50-51小节的bA音到G音应该用滑奏来保持线条的连续。54-55小节右手低八度而左手底了两个八度使得音区对比进一步扩大加强了音乐的抗争力量。56-61小节转回c小调,抗争情绪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急速下行音阶中又一次爆发,力度和紧张感达到新的高度。 三、第一再现部: 62-78小节是呈示部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插部主题。演奏时注意控制好音量来跟前后段落产生对比。 四、第二插部: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1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基本情调和结构体式,学唱其音乐主题。 2、了解曲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基本情调和结构体式,了解命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第九交响曲是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 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 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 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德沃夏 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 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 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 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二、乐曲分析 广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三、拓展 1、什么是交响曲,交响曲的发展? 2、听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四、课堂小结。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创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有人认为该作品时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的性格。也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在察觉到自己的耳朵有毛病时忧伤而作。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相关看法见维基百科)第二乐章的节奏是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版),速度大约在35~40 Beat per minute。b A大调,2/4拍子,总体来说比较轻柔而从容,像是在叹息,在力度上较弱,在速度上较慢。1-8小节是一乐句,以弱而进入。9-16节是乐句,与之前相似,前16小节是主要主题,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接受悲伤的现实而叹息,色彩暗淡,很平静。 17小节开始是第一个插部,稍强一些,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上起了波澜,一些高音和强音体现了作者的挣扎、不甘心。17~23小节是乐句,旋律跨度较大,之后24~28小节这一乐句又回到中低音,却暗流涌动,然后向主题过渡,复归平静。在此段可以增强力度上的变化,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波动。 29~36小节是主题的原调再现,复归平静,淡淡的忧伤。 37~50小节是第二个插部(中段主题),力度比较强烈一些,左右手交替呈示旋律。37~44小节是一乐句,音域跨度大,尤其是42、43两个小节,很强烈、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不屈意志和抗争精神,力度上的对比更大,比第一个插部更加紧张,情感不只是波动了,而是在沉默与压抑中爆发。我不禁想起《琵琶行》里的一句话:铁骑突出刀枪鸣。很有火药味。45~50是一句,比前几小节稍弱,但也是强的,再次向主题靠拢。 51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的原调复现,复归平静,淡淡忧伤,可以比之前的主题部分稍强一些。织体也由从前的二等分变成了三连音节奏。其实这个节奏在第二插部中已经出现了,作了铺垫。51~58小节、59~66小节分别是乐句,哀伤,前后呼应,首尾相照。67~73小节是最后一个乐句,在乐章的尾声,可以强调一些力度上的对比变化,由强及弱,有收束感,最后平静地结束。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篇名作是被人们称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名字,而是一个机缘巧合: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又名《月光奏鸣曲》。 这篇注视瞩目的名作的产生也存在着故事和传奇。不论成就多大的伟人也有困苦,也有坎坷。我们都知道大师贝多芬的绝大多数或者说所有作品都是来自于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充满着快乐和享受,也同时充满着折磨与痛苦。耳疾和贫苦同时折磨着他,他就在苦难中寻找那个她。他一次一次地找到一个她,一次一次地憧憬希望和幸福,然而悲惨的现实一次一次地将他从爱河中“救出”。《月光奏鸣曲》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碰撞中产生的。 进入第一乐章,一副静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银色的月光下,潺潺的流水伴着银色的粼粼波澜。但是静谧之中又伴随着几种不同的情感,有希望与绝望的交织,有疑惑与坚定的冲击。整章的节奏清淡,细致而沉静,有带有一点忧郁。再后半段,音乐错落有致地走向了高音区,显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又缓缓地走向低音,在轻轻的尾奏中慢慢消失,又将听众带入了淡淡的伤感之中。 第二乐章,短小而且十分轻快又轻快的节奏,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与第一乐章的徐徐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截然不同的轻快与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氛围衔接得恰到好处。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让人体会到了此章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笔者仔细的聆听中,第二乐章不是在流露出贝多芬的伤痛之情,而是贝多芬在缓解心中的一股怒气,转换思考快乐的元素,然而这又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贝多芬最终无法寻觅到渴望中的清泉,于是在第三乐章中释怀了,倾泻了,爆发了。 第三乐章,急风暴风雨式的旋律,无法遏制的沸腾情绪,在突发跳动的节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汹涌澎湃的心情达到了最高潮。这一章具有美妙的钢琴效果,旋律动听而充实,旋律之间的停顿少,衔接十分紧凑,表达了高昂的斗志,使听众也充满了激情。在结尾,展现的是不断的呐喊声,突然又沉寂了下来,这是澎湃的积蓄,最终用迅速的节奏圆满收尾。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先生真实生活的鲜明写照,苦难与机遇的并存,幸福和绝望的变换,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无不在这奏鸣曲中通过钢琴显现。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该作品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自首演之日起,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不应该向命运屈服。只要我们勇敢的和命运作斗争,就一定会像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第四乐章那样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我们与命运的决战一定会以光明的彻底胜利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 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 贝多芬作品13 写于1799年《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概述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这段严峻感情的开端,这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与现实中的他被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存在着暗自的契合关系。它的写法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整个内心激动不安的形象始终浮现在安静、单一的音色背景之上。该乐章采用了单三部歌谣曲的曲体结构,升C 小调,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引子为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主题为第6-15小节,E大调的调性将我们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e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 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主题的再现为第43-51小节,是对主题的重复与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尾声为第52-69 小节。整个乐章贯穿着三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连音的连贯音型,低音八度进行、圣歌式的和弦进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一种空灵、朦胧、安静、忧伤的气氛。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降D大调,复合歌谣曲式。整个乐章的色彩明亮,情绪明朗、轻快,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与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乐章所塑造的形象直接让我们联想到了美丽、轻佻的琪里爱太·吉却娣,切分音的使用、跳动的旋律、节奏上的变化不定都具有典型的贝多芬色彩。 第1-36小节为主歌谣曲式。第1-16小节为第一部分,1-7小节为主题,8-16小节为该主题的变奏;第17-24小节为第二部分,由主题的因素发展而来,似乎在与主题作着诙谐幽默地问答;第25-36小节为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变化再现。第37-60小节为三声中部。第37-44小节为第一部分,第45-60小节为第二部分,是具有主题性格的16小节乐句,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第三乐章为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以狂风暴雨般突进的方式,铿镪的节奏进行和丰满的和声效果,表达了贝多芬暴风雨般的热烈感情和准备向封建等级制度发起攻击的态度。这也是贝多芬所写的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

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柴氏“悲怆三部曲”中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这“表现生命、欢乐和幸福”的音乐十分动人,无数历经苦难的人们倍感亲切。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从一开始直接由“命运”主题叙述引入,单簧管领衔序奏,忧郁而沉重的主导动机,恰似一首送葬进行曲,p和f形成强弱反差,象征给人以威胁的力量,音调富于讲话的韵味,听者无意间会产生关于死亡的联想;“怀疑、怨诉、谴责”的主部,确立了音乐的戏剧性特征,并与清新愉快、优美抒情的副部形成对比;新的主题逐渐把情绪转化为明朗的抒情段落,而欢乐热烈中总是笼罩着不安的色彩;大管奏出的第一主题,更为阴郁的雾障黯淡了那一线光明,只留下苦难和绝望的形象。 第二乐章 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二乐章是三部曲式。这是柴可夫斯基最情感横溢和感人至深的明朗篇章, 也是整部交响曲的中心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对幸福的无比向往和依恋。弦乐奏出的引子似圣咏般严肃而深沉。 第一段圆号奏出了温暖而抒情的第一主题, 好似老人的暮春诗意, 气度高雅而颇具魅力。被称为“ 一线光明” 的牧歌风。 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奏出, 明朗而真诚, 好象是对第一主题的回答和补充。大提琴和弦乐器的两次陈述进一步深化了“一线光明” 主题, 音乐激昂地走向高潮。中段是林木青翠, 宁静迷人的大自然情调。 突然, “ 命运主题” 以雷霆万钧之势闯人, 铜管粗野地喧嚣, 定音鼓隆隆, 主人公的幻想被砸得粉碎。静静的拔弦中, 再现的第一段第一主题无力地、哭泣般地流淌着、倾泻着。强有力的“ 一线光明” 主题坚决而激动, 迎来了胜利般的高潮。恶毒的“ 命运主题”再次闯人, 肆虐的铜管否定了“ 一线光明” 主题。 尾声中, “一线光明” 主题平静而温柔地渐渐消失。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聆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聆听、演唱、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变现力、创造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交响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生聆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 2.难点 初步了解交响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 多媒体播放乐曲《春节序曲》,并提问:乐曲的演奏形式(交响曲) 学生聆听感受歌曲,老师由此引出新课《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二)初步感知 1.初听:多媒体播放歌曲,提问:歌曲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仿佛看到了家乡的美丽景色) 2.复听:老师弹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思念家乡,对家乡的热爱) 3.拓展交响曲: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大型音乐作品,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至 少有一个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1快板,2慢板,3小步舞曲或诙谐曲,4急板或快板。 (三)深入了解 1.聆听引子部分,提问演奏乐器(管乐) 2.聆听A段,老师弹唱主题a,提问主奏乐器(英国管),感受音乐情绪(忧伤、平静) 播放主题b,提问乐器(弦乐、小提琴),比较和主题a情绪的变化(明朗秀丽,更加欢快活泼) 3.聆听B段,播放主题C,提问主奏乐器(长笛、单簧管),对比音乐情绪的变化(更 加柔和) 播放主题d,对比主奏乐器(单簧管)又加入长笛,情绪更加高涨,再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4.介绍作曲家: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歌剧《水仙女》等。 (四)音乐活动 播放歌曲《念故乡》,我国音乐家李叔同根据乐曲主题a填词,学生分组有感情演唱 歌曲《念故乡》。 (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引导同学们自主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旨:认识交响曲,感受了作者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为家乡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

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即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几乎可以说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了。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Quasi una Fantasia Op.27 No.2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像好像的意思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 una 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月光》奏鸣曲在音乐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这部作品预示了古典主义像浪漫主义的转变。第一乐章持续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 摘要:《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创作,却将贝多芬推入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本文将从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结构,以及演奏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命运结构赏析 前言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同时,也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因此,他父亲也很希望他走上音乐的道路,甚至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贝多芬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强迫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公开表演。父亲为了实现他对儿子的期望,聘请管风琴师 C.G.内费做指导,贝多芬也因此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认识到了德国的民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贝多芬的一生,可谓是饱受痛苦,甚至可以说,怎一个“悲”字了得。四岁时开始,就受到父亲魔鬼式的训练,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1787年在维也纳,遇到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偶像,莫扎特。他在大键琴上演奏了一会后,向偶像莫扎特要了个主旋律进行即兴演奏,这次的演奏很成功,莫扎特也听得兴致勃勃,并当场对其他地音乐对这个新人大加赞赏:“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会在世界哈桑留下英名。”后来,也应了莫扎他所言,贝多芬很快就成名了。本以为是先苦后甜,在童年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贝多芬应该享受下一丝甜意,可是悲剧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在贝多芬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耳朵却在慢慢的变聋。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耳朵的音乐家,就像离开水的鱼。谁会去听他的作品,但是贝多芬没有像命运屈服,在自己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正如他这首曲子表达的意思一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本文将着重分析他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创作及演奏。 一、创作背景 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长期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贝多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带着他们的影子,《第三交响曲》的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摆脱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实现了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这部作品脱稿时,贝多芬就已经开始构思创作第五交响乐,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 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那时,他已经写好了“海利根遗书”1,命运似乎非要和贝多芬开玩笑,在他身上,似乎 1 1802年10月6日写给他亲爱的兄弟卡尔和约翰·贝多芬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 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 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 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 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 (66-73) 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