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派珍品展”图文介绍之《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法国印象派珍品展”图文介绍之《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法国印象派珍品展”图文介绍之《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1839年,巴黎-1899年,鲁安河畔的莫莱)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1873年

油画54×73cm

下端靠左签名并注日期:西斯莱,73年

约阿尼·贝泰尔赠,巴黎奥塞博物馆1986年藏

1870年西斯莱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他的第二个孩子,即第一个女儿雅娜-阿黛尔生于1869年1月29日)住在巴黎附近的布吉瓦尔村,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屋及屋内所有画作被进攻巴黎的普鲁士军队毁掉。逃离被毁的家园的西斯莱避难于巴黎,在那里待了整个1871年。这年年底,妻子又给他生了第三个孩子,也就是第二个儿子雅克,但不久即夭折。翌年,他多次离开巴黎去找莫奈。为了作画,他临时住在巴黎边上的两个小城阿尔让特依和维尔纳夫拉加莱纳。画商保罗〃杜朗-鲁埃尔买下西斯莱的几幅画,并请他到自己在伦敦的画廊展出。但这点收入不足以维持全家在巴黎的生活。于是,这年秋天他们一家移居鲁弗申附近的弗瓦赞镇。这个小镇因路易十四曾经住过而闻名,而其住所在大革命时已被摧毁。当时,西斯莱在艺术上是多产的,连这个地区冬天发的洪水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这使他有机会画了第一批以水灾为主题的画,例如《拉洛热岛的渡船〃水灾》(1872年,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馆藏)。后来在1876年他创作了同样题材的画,例如《马利港的洪水》(1876年,马德里卡门〃蒂森-波内米萨博物馆藏)。1872年的沙龙展评审团与1871年一样都显得极为严格,西斯莱的作品被巴黎拒绝了,而杜朗-鲁埃尔继续在英国的画展上展出他的作品。

那时他主要的创作对象是离他住所不远的鲁弗申村,他以多幅画作描绘村子的各个方面。他的画具有几何学般的严谨,华美地描绘了路易十四时代留下的不多的几样有纪念性的物品(《马利的机器》),1873年,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博物馆藏)以及这个村人们现在的生活。这个村子经历了两个世纪前的辉煌之后又恢复了乡村的宁静。这些作品首次为他赢得了新闻界对他的积极评价。埃内斯特〃舍诺在1874年4月2日的《巴黎日报》上这样评论上面提到的《马利的机器》:?我过去和现在都未曾见过这样一幅如此完美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表现‘露天’景象的画。?

用同样的溢美之词来评论此次展出的表现鲁弗申景色的画亦不为过。这幅画描绘的是这个村的花园小路。这条路从弗瓦赞镇沿着小山丘下来,直通塞纳河以及为现代风景画家所青睐的马利和布吉瓦尔村。画的右边是已不复存在的老城堡的墙,艺术家的画架就放在旁边。左边是把一排小房子和小路隔开的篱笆。路修得很漂亮,有人行便道,有一排修剪得体的树,这形成了一条指向朦胧的地平线的直线。朦胧中混杂着淡淡的蓝色和紫色,中间是远处房屋隐隐现出的乳白色。从右边树的颜色或左边树木修剪的样式,从左边妇女戴的黑色长围巾以及从投在

路上的大片阴影,都可明显看到时间和天气的痕迹:冬天来了,太阳低了,投下蓝紫色、近乎金属般光泽的阴影,同受光部分的金黄色相映成趣。用很少的颜料、疾速的笔锋画出的睛朗的、淡蓝中夹以淡紫的天空,使人越发感到冬景中的严寒。这幅画比第一大印象派画展还早一年,但它已表现出印象派绘画的造型和技法的各个方面,这使评论家和观众大惑不解。与美术学院及其追随者主张的绘画技法背道而驰的这种细腻并具震撼力的笔触在这幅画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编辑:温迪来源:中国美术馆特供作者:多米尼克〃罗勃斯坦

法国后印象

一、后印象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后印象派(可调节的现实)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 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发展过程 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 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 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 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 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 从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 更没有什幺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者”。 代表人物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及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塞尚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形成等 有较大促进作用。 凡高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这直接启发了野兽主义、表现 主义等流派。 高更则专注于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和象征性,给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以重 要影响。 二、后印象主义作品 保罗.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 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和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达达”(DaDa)是一个毫无具体含义的幼儿呓语,当时的一位达达主义作家偶尔翻开词典发现这个词,便以此为自己的文学运动命名,并解释说:“问达达是什么,便不达达。因为达达是不能理解的……”实际上,达达主义的宗旨是颠覆和破坏,颠覆资本主义社会既有的道德、宗教、政治传统,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是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效果。代表作是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根据达达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画家、诗人皮卡比亚斯所写的剧本拍摄的《幕间休息》,由一系列充满幽默感的即兴笑料汇集而成,全片以荒诞、幽默等隐含方式讽刺了资产阶级礼仪习俗及风尚和文化。 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这种电影常由达达主义者拍摄或参加演出﹐如达达派美国摄影师M.雷伊在法国拍摄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拍摄的表现物体和齿轮运动的《机器舞蹈》(1924)﹐克莱尔﹐R.导演的插在 F.皮卡比亚编写的一齣芭蕾舞剧内﹑在演出幕间休息﹑皮卡比亚这些达达主义者的演出。此外﹐还有H.修梅特拍摄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格莱米永﹐J.拍摄的《机械照相机》(1924)﹐因为他们都是表现抽象的物体﹐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超现实主义电影犟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犟烈的效果。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代表作有《贝壳与僧侣》(1927﹐杜拉克导演)﹐《一条安达鲁狗》(1928﹐布努艾尔﹐L.导演)﹑《一个诗人的血》(1930﹐谷克多﹐J.导演)﹑《黄金时代》(1930﹐布努艾尔导演)﹑《尼斯的景象》(1930﹐维果﹐J.导演)﹑《诺让──星期天的乐园》(1929﹐卡尔内﹐M.导演)﹑《无粮的土地》(1932﹐布努艾尔导演)。後3部影片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转向纪录电影的作品。 新达达主义 达达艺术在一战中的德国产生,经过一批艺术家,特别是杜尚的创作和活动,达达主义的精神影响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二战后,在文化和艺术中心的美国,新达达主义发展起来,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达达主义的很多艺术家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劳申伯格等。 法国印象派电影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

印象派解析

印 象 派 简 析 161411330

李豪伟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彩学。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

印象派作品赏析

印象派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 hpu chang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老师:

在后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梵高。梵高的画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印象派客观地看这个世界,而梵高则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不过他的涂色法多少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喜欢印象派画家所表现的色光效果。他使用厚涂大笔触.让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漩涡般打转。 梵谷的作品是激烈的个性反映,不安而神经质,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内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人物自画像《割了耳朵的凡高》、室内画《夜间咖啡馆》,还是风景画《星夜空》,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时候甚至于赤裸裸地说明了他自己。凡高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他画的《向日葵》。 塞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那么赏析这幅画之前,我还是查了下梵高的生平经历。在梵高一生中,悲惨、痛苦、混乱和贫困与他如影随形。他从27岁学习绘画,很长时间并没有获得成功,没有人买他的画,甚至没有人欣赏和赞扬他的

画。梵高的艺术道路短暂而辉煌,他27岁学习绘画,37岁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画家。然而,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转折点发生在梵高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这一年的2月,梵高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阿尔炙烈的阳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 难怪他可以用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 那是有些神经质和悲情色彩的梵高对生命的狂

印象派电影

法国印象派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拉克、爱浦斯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把光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德吕克的《狂热》(1921)和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等。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的表现了印象派画家对光的处理办法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有《车轮》中火车向悬崖即使最后发生翻车惨剧的场面和《忠实的心》中描写节日时的富于的镜头。 由于德吕克及其周围的一些人物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后来都同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也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电影,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术鉴赏重点 完整版

一.文艺复兴:艺术流派,卓越贡献,哪些艺术家,作品及风格 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西欧和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艺的复兴,其变化的思想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主要艺术流派,艺术家,作品: 开端:13-14世纪,有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先驱之一,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的乔托《哀悼基督》,锡耶纳画派创始人杜乔。 锡耶纳画派注重抒情,人物形像秀丽多姿,用色精细,奠定了锡耶纳画派的特 事抒情皆佳,是由中世纪绘画传统过渡到文艺复兴新美术的成功之作。继起者是S.马丁尼,代表作《受胎告知》刻画圣母和天使的形像很有特色;天使前 趋报讯,圣母惊骇后仰,动势强烈,线条优美,犹未脱中世纪传统,金色背景和华丽的衣衫色调交相辉映,但在迈向现实主义方面则不如同时的佛罗伦萨画派激进。 早期:15世纪,画派有佛罗伦萨和翁布里亚画派、帕都亚画派 佛罗伦萨代表有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鼎盛期是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16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败,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成就最大的画派。及画家们对前辈大师盲目崇拜等原因,逐渐走向强调个人癖好,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风格主义。最终,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

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建筑师布鲁内莱撕基《天堂之门》,雕塑家多纳太罗,画家马萨乔〈出乐园〉, 波提切利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维纳斯的诞生〉、《春》 翁布里亚画派代表:佛朗切斯卡《基督受洗》 帕都亚画派代表:曼坦尼亚《哀悼基督》 盛期:15-16世纪上半叶就是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三杰:达·分奇代表作:《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米开朗其罗代表作:《创世纪》《创造亚当》《先知耶利米》. 晚期:15-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文艺复兴演奏一段豪华的终曲,创始人乔万尼. 贝利尼,代表作《湖中圣母》,其学生乔尔乔内代表作《三个哲学家》《田园合奏》《沉睡的维纳斯》,提香在色彩方面就很大,代表《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天上与人间的爱》,此外还有柯罗乔《丽达与天鹅》,委罗内塞《利未家宴》,丁托列托《圣马可的奇迹》 二.18世纪法国的主要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 18世纪法国主要存在两种艺术形式:体现封建贵族享乐主义的洛可可艺术和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中产平民理想的市民艺术。 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着名代表是华托(Watteau),他的画面在描绘优雅和梦境般气氛的同时带有淡淡的哀愁,代表作《舟发西苔岛》、《小丑》。其他着名的画家还有布歇(Boucher),善于使用明亮的色彩,尤其是玫瑰红和天蓝,笔下形象姿态大胆近乎色情,代表作《沐浴的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09124796 金雨佳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目录 介绍 重要成就 社会影响 诞生 新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主要画家 修拉 西涅克 后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画家 塞尚 高更 凡·高 展开 介绍 重要成就 社会影响 诞生 新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主要画家

修拉 西涅克 后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画家 塞尚 高更 凡·高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1]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9f17108240.html,):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

法国电影简史

早期发明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摄、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ématographe)。卢米埃尔兄弟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Sortie de l'usine)、《婴儿的午餐》(Déjeuner de b ébé)、《火车到站》(à l'arrivée à la Gare)、《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简化的cinema 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 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迭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由于他故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查尔斯·百代在巴黎万塞纳-马恩省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马恩省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莱昂·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爱丽丝·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艺术影片 1907年至1908年,世界经济萧条时,电影陷入第二次危机。为了摆脱这次危机,电影必须从改进质量着手。此时,电影技术已具备了放映长片的条件,可以用“高尚的”题材来吸引上流社会有钱的观众。于是拉菲特兄弟在财团的支持下,组建了艺术影片公司。艺术影片公司请著名的作家写剧本,重金聘请著名的戏剧导演担任导演,请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演

浅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浅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印象派的含义 官方上解释是印象派又称为“外光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1874年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现在更多认为印象派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程式。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 二、印象派的发展历程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 三、印象派的基本特征 印象派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派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印象派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派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印象派在中国

印象派在中国 1874年,莫奈在巴黎展出他那幅著名的风景画《印象·日出》。当时中国艺术界对发生在遥远的欧洲的这一艺术事件一无所知。在京城里,大清王朝的同治皇帝病入膏肓,慈禧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开始实施她独揽大权的宫廷阴谋。在中国南方,聚集在上海的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画家格调清新的作品,得到上层文士和市民阶层的一致好评。他们被称为“海派”画家——中国的“海派”是与法国的印象派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另一波创新浪潮。 1905年,中国天津的李叔同(1880—1942)去日本留学,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成为黑田清辉教授的追随者,他的作品从1909年开始,连续两次参加白马会展览。李叔同就这样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接受印象派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的画家。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姜丹书记述李叔同的绘画,说他的风格属于印象派:“上人于西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现存于东京美术学校的李叔同毕业作品《自画像》让我们看到李叔同确实是当年东京美术学校所流行的“准印象派”(刘晓路语)风格的实践者。 虽然中国青年去欧美留学的不比去日本留学晚,但中国美术家对印象派的了解与接受,主要是通过日本美术教育这一环节展开的。“印象派”这一词语,也间接地来自Impression school的日译,古代汉语中没有“印象”一词,当然更没有“印象派”一说。由前引姜丹书描述李叔同画风的话里,可以感觉到印象派绘画开始传入中国时,中国艺术界对它缺乏确实的理解。“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实际上与前辈文人批评西方写实绘画“笔法全无,随工亦匠”之说近似;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这种种说法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公众对印 象派以及西方现代绘画的片面印象,但不同的是姜丹书提出印象派画家都是具有“大天才真功力”者,这一断语透露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人对西方绘画的态度已经出现了 根本性转变。

印象派与表现主义

印象派与表现主义 —光影瞬息与心灵呐喊 【摘要】:印象派和表现主义作为美术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艺术形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一个着重客观化的主观,一个主张主观化的客观。到如今已然渗入到了艺术的方方面面,本文就其特色以及区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充分体现了两者独到了的艺术特色。主要采用了文献参考的方式。 【关键词】:印象派表现主义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印象派不同于传统的古典主义强调严谨的人体构架,强调一种对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怀旧复古主义,严谨细腻,在《瓦平松的浴女》中,安格尔就以非常深厚的素描技巧展现了一种照片式的画风。绘画中蕴含了许多隐喻的部分,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情感。印象派与之针锋相对的则是仅仅表现画面本身,没有图腾式的寓意,没有过多理性的追求。回到一种欣赏式的本源。也就是画面本来就是画面。表现主义则突出鲜艳的色彩、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以一种近乎毫无绘画技巧的随意泼墨式表现手法来凸显人物内心的呐喊,纠结,社会的扭曲,心灵的枯槁。 一,绘画技巧 不同于古典主义细腻描绘,印象派画家往往抓住丛林郊外的一个侧影,以极快的速度将瞬间的景致轮廓加以描绘,不重视事物的细枝末节,将光影的瞬息流动记录下来以表现一种最纯粹光感,一种科学式的绘画技艺。看似无心之笔,极尽的粗糙,从某个方面来说与国画里的写意几分神似,然而国画虽然不乏寥寥几笔之作,无论是齐白石的虾,还是郑板桥的竹,都没有通过工笔的手法。因为工笔的细腻会让人忽视画作寓意本身。因此,国画虽然很随意,仍旧以表现神韵为主,绝非印象派的仅仅追求光影本身。在莫奈的日出印象中,日出时,作者以凌乱的笔法将雾气迷朦,水天一线的模糊感描绘反映在天空太阳间光线的流动感,力求透露出一种似有似无的迷幻感,捕捉每一瞬间的色彩变幻,定格最真实的景色。同样在当时被人批判毫无映衬铺垫的《吹短笛的少年》中,莫奈则是用极致简单的写意手法表现一个缺乏生气的男孩,没有影子,显得单薄而真实。由于日本十七世纪所兴起的浮世绘艺术同样是通过平面式的绘画表现人物性格,印象画派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印象画派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点的运用,比起传统意义上的线面结合,印象派近看有的只是无数点,而正是通过一个个色彩各异的点才充分表现了光线色彩的迥然相异。 表现主义则将印象派没有突出的人物情感发挥到了尽乎癫狂的境界,扭曲的线条,拼盘式的人物结构,对比夸张的色彩运用。哥特蛮族式的人物形态,其原因之一主要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了突出静态的美,怪诞的假面,散乱结构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在蒙克的作品《呐喊》中就以空间的扭曲,骷髅式的人物,夸张的叫喊表情,最简单也是最强烈将人物内心超乎想象的纠结显现出来。 二,表现内容 印象派画家注重表现乡间小道,林间小路,村庄,荷塘等色彩丰富的景色,同时也常常将自己身边的琐碎小事及确实见闻以客观真实的笔触加以记录,突破传统写生的刻意为之,印象派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客观世界的客观现实,因为印象派画家对于光线色彩的过分追求,光影变幻也就成了几乎所有印象派画家画面上着墨最多的部分。在他们看来,只

印象派绘画特点

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

西方艺术史:法国印象主义美术-莫奈【53】

西方艺术史:法国印象主义美术-莫奈【53】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动荡不定。刚刚问世不久的摄影术,保存下来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风貌。巴黎是公认的世界艺术之都,但所有大城市如伦敦和纽约,都各自有艺术家团体。詹姆斯惠勒和玛丽卡萨等美国艺术家到了巴黎,是向往这个 艺术革命的中心。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的大部分地区,法国还须偿付50亿法郎的赔款。在围困 期间死伤累累的巴黎,后果尤其严重。伴随而来的骚乱很快演化为一场内战,战火遍布巴黎的大街小巷。莫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的拉菲特街,父亲是杂货商。幼年时,父亲为了参与家族的批发业务,举家迁往沿海 的勒哈佛尔。莫奈17岁时,母亲亡故。他早年习艺的唯一印记是他的漫画,当时每幅10或20法郎。当第一位名叫欧仁· 布丹的艺术家在艺术家的材料店中看到莫奈的漫画,鼓 励他从事绘画。布丹领着莫奈去乡间写生,这种在“户外”绘 制油画的方法在当时确实异乎寻常。莫奈说道:”我之所以成 为一名画家,完全归功于布丹……我告诉我父亲,我想当画家,然后就前往巴黎,去学习艺术。” 布丹对莫奈的一生影响甚大。莫奈的母亲死后不久遇到了布

丹,他引导莫奈在室外对主题直接描绘。据说,布丹曾告诉莫奈:“在现场绘制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在画室中无法到达的力量、强度和生动性。” 莫奈在巴黎求学时,不肯接受刻板的学院派训练。他无法说服自己,埋头于画室根据生活的模型作画;或顺从于正统的学院派观点,为理想而牺牲现实。莫奈很快结识了一些在艺术上与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像奥古斯特·雷诺阿和阿尔弗雷德·西斯莱。莫奈从摄影家纳连尔的工作室望出去绘画了<卡皮西恩大 道>>。此画与一副早期的照片约略相似,决非巧合。那幅照片拍下了大街上模糊一片、来去匆匆的人流。巴黎对年轻的莫奈,显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他在这里生活工作,推动了艺术史家E.H贡布里奇所谓的艺术的“永恒革命”。摄影术的影响当时不为人所察觉,但摄影术的即时性:它捕捉某一瞬间的能力,以及它对场景的随意结构,都是莫奈和其他印象 派画家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 莫奈与在巴黎学习的弗雷德里克·巴齐耶结为好友。他们在巴黎的巴蒂加诺莱区共用一间画室,印象派画家因此得名为“巴 蒂加诺莱团体”。当时的所有艺术家,包括莫奈,都期望在沙龙展出作品。 莫奈生前就已享有盛名。早年他曾因贫困而奋力挣扎,但最终找到了赞助人支持自己。其实生活对他来说,从不像其他艺术家,例如文森特·梵高那样艰辛,但他绝对忠实于自己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