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养殖的四个关键时期

黄颡鱼养殖的四个关键时期
黄颡鱼养殖的四个关键时期

黄颡鱼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是一种适温性很广的鱼类。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嫩、少细刺、含脂肪多、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也逐渐推广养殖黄颡鱼,并收到了较好的效益,黄颡鱼养殖有四个关键时期,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亲鱼培育时期

1.亲鱼收集

作为亲鱼,要求其体色鲜艳体形丰满、体格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冬龄以上,雄性个体在14.8cm以上,雌性个体在l1.7cm 以上,雌雄比例为l:1.5。在选择雌雄亲鱼时,注意合理鉴别。收集亲鱼的最好时机是在上一年的冬季。

2.亲鱼培育

收集的亲鱼可用2%~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l 0~l5分钟后放入专池进行培育。池塘面积在2亩以上,水深宜在1.5m左右,要求池底平坦,水质有一定的肥度,池水透明度在30cm 左右。可在池塘内种植聚草、轮叶黑藻等植物,以为亲鱼提供饵料生物和栖息场所;也可套养部分青虾,以充分利用水体和为黄颡鱼提供饵料生物。亲鱼培育时期,可投喂小鱼、小虾或磨碎的螺、蚌等,也可投喂鳗鱼饲料,搭配螺、蚌等动物性饵料。在亲鱼培育过程中,每隔2~3天冲水1次,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二、鱼苗培育时期

黄颡鱼鱼苗存繁育池中经过20~3 0 天培育,可达到体长2~3cm 的夏花规格。在鱼苗培育时期,要求池塘面积l~2亩,水深l m 左右,pH7~8,溶解氧在5mg/L以上,并要求池水经过严格消毒。

初下塘鱼苗的最佳适口饵料生物为轮虫、无节幼虫或小型的枝角类,所以鱼苗下塘前应在全池泼洒粪肥l 50 ~300kg/亩肥水。当鱼苗达到体长0.9~1.0cm时,可投喂少量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的3%~5%,但须适时施肥,使鱼苗始终都有丰富适口的饵料生物。

三、鱼种培育时期

鱼种培育是将体长2cm左右的夏花培育达到体长5~6cm 的大规格鱼种。要求培育池面积2亩以上,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放养密度为10~15尾/m2。

在培育过程中,一是要科学投喂,因为黄颡鱼有集群摄食的习性,所以应在池塘中搭置好饲料台,将饲料投喂在饲料台上,每天投喂2~3次,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5%左右,饲料中粗蛋白喷的含量在40%以上;二是要适时调水,定期加水、换水,合理施肥,保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饵料牛物丰富,必要时还要开增氧机增氧;三是定期消毒,每隔半个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饲料台,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确保鱼种成活率。

四、成鱼养殖时期

1.池塘主养

(1)池塘选择

选择面积2~5由的零散小池塘,要求有充足的水源,水质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池塘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能保证l.5~2.0m水深,同时要求池塘底质以沙质士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l0cm左右,且保水及保肥性好。最后,每个池塘必须配备增氧机和抽水机等机械设备。

(2)消毒与施肥

在苗种放养前,新旧池塘都必须清整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只保留l0cm 即可,用l50kg/亩生石灰干法清塘,彻底杀灭寄牛虫、病原体及野杂鱼等。l周晾晒后蓄水达80cm 深,进水口应设置30目筛绢进行过滤,以防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粪肥肥水,量为l50~200kg/亩,待池水中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再投放鱼种。

(3)鱼种放养

大规格商品鱼受市场欢迎,因此应投放30g/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规格为30g/尾的黄颡鱼种的放养密度为1500尾/亩左右,并可搭配50g/尾的花白鲢200尾/亩左右。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l0分钟。

黄颡鱼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种要在黄颡鱼入池半个月以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

(4)饲料投喂

天然水域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是小鱼虾、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如小鱼虾、畜禽加工下脚料等,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麸皮等。一般多采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喂养,饲料采用进口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配合而成,养殖前期蛋白含量在3 5%~4 5‰ 以上,粗脂肪含量在5%~8%;养殖后期可用小杂鱼替代部分进口鱼粉,蛋白含量3 0%,脂肪含量6%左右即可。参考配方是:鱼粉25%、豆饼20%、菜饼30%、小麦粉2 0%、玉米粉3%、矿物质2%、维生素0.2%。

(5)调节水质

为防止水体老化,在5、6月份每月注水1次,每次换入新水30cm;6~9月份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l5cm左右,保持水深在1.2~1.5 m。同时,坚持定期消毒,每月使用l 5ppm 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净化、消毒水质。

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等科学使用增氧机,使溶解氧保持在3mg/L以上。

(6)病害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很少发生病害。一旦发生疾病要及时准确诊断,精确用药进行治疗。

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家鱼,因此要以防为丰,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建议以定期投喂药饵作为预防手段,每月使用土霉素以及大黄、板蓝根等中药以0.1%~0.4%添加量投喂3~5天。在捕捞、放养、运输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以防在初舂、秋冬低温季节鱼体感染水霉。

2.池塘套养

在黄颡鱼专用饲料不具备、又没有充足的小杂鱼虾等饵料生物供给的情况下,可在主养其他鱼类的池塘中套养黄颓鱼冬片.放养密度为80~150尾/亩,经过5~6个月的养殖,15g/尾左右的冬片可生长至l00g/尾,亩产黄籁鱼商品鱼10kg左右。

3.网箱养殖

(1)养殖条件

一是精心制作网箱。网箱由聚乙烯制作而成,网衣网目一般要求在2.0~3.0cm,网

底网目为1.5cm,网箱的规格以12~24m2为宜,网箱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箱深2.0m。

二是台理放置网箱。网箱设置水域的水质要求活、爽,溶解氧较高,在鱼种放养前l周将网箱沉入水中,使网箱壁粘附藻类,减少鱼体擦伤。网箱间距在2~3m,阳光强烈的地区应在网箱上方加遮阳盖。

三是注意水源水质。要求水源充足、稳定且无任何污染,网箱设置地的水深要求在2.5米以上,并保持良好的水质,要求水体的透明度在30cm以上,水体交换量不大。

(2)鱼种放养

一是鱼种来源必须为正规的苗种场生产,规格整齐,体色鲜艳,体表无伤,体格健壮,游动活泼,优良纯正,最好使用人工繁殖的鱼种。

二是网箱养殖黄颡鱼的放养时机一般在春节前开始投放鱼种,鱼种下箱前需用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

三是放养密度一般在100~l 50尾/m2 。此外,可适当套养一些团头鲂、细鳞斜颌鲴,以充分利用饵料生物,净化网箱水质。

(3)饲料投喂

一是投喂的饲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最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饲料,且饲料最好为粉状,投喂时将饲料调成糊状,投放在网箱的饲料台上;二是做好驯化投喂工作,在苗种入箱2天后开始采用人工驯化投喂,并经过耐心驯化5~7天后即可正常投喂;三是合理投喂,每日投喂2~3次,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3%~5%。

(4)日常管理

一是规范操作,定期检查鱼体生长情况,认真观察和分析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网箱养殖日志,记录每天水温、摄食、投喂、死鱼及病害相关情况,以利积累经验;二是经常刷洗网箱上的污物及附着藻类,使水体充分交换;三是经常检查网箱,发现破损及时修补,以免逃鱼或凶猛鱼类入箱;四是随着水库水位的涨落,须及时将网箱调节到水深适宜的位置;五是根据市场行情和鱼体生长情况,适时轮捕轮放,尽可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网箱养殖黄颡鱼一般从8月初开始分批起捕销售。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 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臵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 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 4."0- 5."0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 2."0- 3."0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kg,或亩施绿肥200-400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 2."0×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

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 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 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 每亩鱼种池设臵饵料台6-8m2 ,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 1."8- 2."0m,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 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俗称黄甲、黄鮟。为小型底栖鱼类,喜集群,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白天静栖于水底或隐藏于洞穴内,夜间活动、觅食,摄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软体动物和小鱼。一般个体体长120mm,重30—100g,最大个体达300mm,重500—750g .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肌间刺少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名贵鱼类之一,市场价在40元/kg以上。福建水口电站建成后闽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水质变肥,小型野杂鱼、虾增多,十分有利于黄颡鱼的繁衍生长。库区群众采捕、收购野生苗种进行网箱养殖,3m×3m×3m 的网箱,放养尾重25~50g的鱼种600—1000尾/箱,经6个多月的饲养,尾重可增至200~400g,单产可达10~20kg/m2,经济效益显著。现就主 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水域的选择 选择靠近村庄、向阳背风、水深8m以上的库湾安置网箱。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库区水位正常升降落差为3m)。或选择远离航道、码头、水流在0.1m/秒以内的水域。这样的水域环境相对安静,可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 上游及周边地区有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选择。 2网箱的制作 2.1网箱材料采用3×3聚乙烯网。 2.2网箱规格为带盖的六面体封闭式双层网箱。网箱长3m,宽3m,深3m;外层网目3cm,内层网目1.5cm。 2.3网箱支架由4根长3.5m,尾径4cm左右的带皮毛竹制成3m×3m的四方形漂架。 3网箱安装 3,1网箱的固定采用锚绳固定法。每10箱为1组,每组由2根直径2cm的聚乙烯纲绳沿网箱2边结扎串联为一排。箱间距1m,排间距5m。每排2端由锚绳拉直绷紧固定。铁锚每只重10kg。锚绳直径3cm,长度大于水深2.5倍。 3.2网箱下水时间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10—15天安装下水,箱壁附着藻类后可防止鱼体摩擦损伤,以提高鱼种成活率。 3.3饲料台的制作用直径6mm圆钢筋做框架,40目筛绢包衬缝扎制成1.5m x1.5m、边高0.2m的长方形饲料台。饲料台吊挂于网箱中央,以贴近箱底为准。 4鱼种的放养 4.1鱼种的采捕采用虾豪、定置张网捕捉。小丝网捕捉时,应用小剪刀将网线剪断后取鱼,不可用手强拉硬摘。电捕的鱼种不可选用。 4,2品种的选择水口库区有4种黄颡色,即黄颡鱼(P.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nitidus)、江黄颡鱼(P.vachelli)、细黄颡鱼(P.virgatus)。其中黄颡鱼生长快、个体大,最有养殖价值。在采捕、收购中,上述4种常混在一起,应注意辨认挑选。黄颡鱼主要特征:体黑褐色,口大,吻短而圆钝,胸鳍硬棘内外缘均具锯齿,其他3个品种体灰黄色,口中、小,吻较尖,胸鳍硬棘外缘光滑,内缘具锯齿。 4.3放养密度鱼种尾重25g的放养密度100尾/m2,尾重50g的放养70尾/m2。4.4鱼种消毒鱼种人箱时用3%~ 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分钟。 5饲喂方法 饵料以新鲜鱼肉为主,辅以蚯蚓、猪血、螺蚌肉等。饵料鱼主要来源于采捕、收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全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地点选择 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上游周边无污染源,排灌方便、高进低出,交通方便、车辆能直接到达池边,池底为泥沙质、壤土的地方挖池建塘。其中尤以泥沙质为佳。 二、池塘规格 1.面积。每口池塘以1~3亩为宜。太小,水质易突变;太大,不好管理。 2.水深。1.7~2.0米。太浅易缺氧。水体深,水质稳定、养殖容量大、增产潜力亦大。 3.形状。以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最为理想。但在实际建池中尚应按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以投资省、工程量小、易施工为原则,择优而定。 三、机械设备 1.增氧机。采用 1.5千瓦涌浪式增氧机,一般1~3亩的池塘配备1台,5亩池塘配备两台。 2.自动投饵机。采用220伏单相照明电源,功率90瓦,料箱能装80公斤料,投饵面积80平方米的投饵机。自动投饵机可安装在池中部,抛洒远程达10米,抛洒面积为80平方米,饲料投喂完毕(每餐的投喂时间设定为1小时左右)可自动关闭电源。一般面积在20亩以内的池塘安装1台即可。 四、清塘消毒 冬季干池,清除塘埂杂草、池底多余淤泥(黄颡鱼为底层鱼类,淤泥越少越好,一般保留5厘米厚左右),让池底冻晒干裂。池底经风吹、霜冻、曝晒,变得干燥疏松,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有利于底泥中有机质的分解。放苗前10天左右,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化水趁热全池泼洒。 五、鱼种放养 1.准备工作。放养前4~6天注入新水,进水口用双层密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 2.鱼苗质量。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游动敏捷、光泽鲜艳、规格整齐、无伤病、无寄生虫附着的健康鱼苗。 3.鱼苗规格。全雄黄颡鱼为体长3厘米的夏花苗,配养25克/尾重的鲢、鳙鱼。 4.放养密度。全雄黄颡鱼放养量为10000尾/亩,鲢、鳙鱼放养量为100尾/亩(鲢、鳙比例为9∶1)。鲢、鳙能滤食水体中多余的浮游生物,起到调节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草鱼、鲫鱼、鲤鱼的抢食能力强,会与黄颡鱼争食,不宜搭配混养。 5.放养时间。当水温基本恒定在24℃以上时即可放苗。福建省古田县一般在6月中旬放养。搭配的鲢、鳙鱼应在黄颡鱼放养15天后再下池,以利于主养鱼生长。 6.鱼苗消毒。用100公斤水、40公斤食盐和80万单位青霉素配制成药浴溶液,鱼苗放养前在此溶液中浸浴10~15分钟(具体视当时的水温和鱼体忍耐度灵活掌握),可有效地防止各种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的发生。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中进行。 7.注意事项。 (1)同一口塘,要放同一规格的苗,并一次性放足。 (2)运苗容器里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要小于2℃,若温差太大,要进行缓苗调温处理,即先把装苗的尼龙袋连苗带袋浸泡于池水中,半小时后,解开袋口并往袋内少量多次地添加池水,直到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近时,再行放苗。 (3)有风天气,应在池塘的上风处放苗,让鱼苗自动随风分散于水中,避免被风浪拍打群集、拥挤于岸边而造成窒息或损伤。 六、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前期选用鳗粉料,一个月后改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膨化料(蛋白质含量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作者:孙明珠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俗名黄辣丁,长江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昂刺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喜底栖生活,适应性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以虾类、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黄颡鱼因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池塘人工高效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一、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目前江苏省养殖的黄颡鱼种类有: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乌苏里拟鲿(乌苏里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体长为体高的3.5~4.5倍,体呈黄色,具暗色纵带及横纹带。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cm.2~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二、黄颡鱼的池塘养殖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爱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宜于各地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1.池塘主养 1.1池塘条件 要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面积2~5亩,水深1.5~2米的池塘,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每个池塘配备1.5~3.0千瓦的增氧机。鱼苗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放苗前2天,每天用浸泡8小时的黄豆磨浆全池泼洒,黄豆用量为每亩用干黄豆5千克左右,以使水蚤、棱角类等浮游动物达到最高峰。 1.2鱼种放养

黄颡鱼(黄骨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黄骨鱼)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 1、黄颡鱼的特征: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黄颡鱼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颡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克,二龄鱼50—150克。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克。 黄颡鱼适应性很强,是淡水养殖鱼类,盐度要低于2‰,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二、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面积3—5亩,水深1.5—2米,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淤泥池塘淤泥不宜过厚,低于10厘米,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 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鱼种投放密度:黄颡鱼及搭配品种的每亩放苗量见下表: 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 乌鳢等。 黄颡鱼规格(厘米)每亩放养数(尾)配养鱼(鲢、鳙)备注 2 2000—2500 300(规格为10厘米)主养 3 1800—2000 同上主养 4—5 1500—1800 同上主养 1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曾宪凯,等: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2019(2):70-71,73?养殖业? 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曾宪凯(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1715) 李桂花(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上海市青浦区201717) 摘要: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 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特点。2018年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杂交黄颡鱼水花苗种 池塘培育试验,经实践和探索,从池塘选择与准备、放苗操作、套养花白鲢、饵料驯化、水质管理、病害预 防和出池操作等环节,总结了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在上海地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关键词: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 中图分类号:S96 黄颡鱼养殖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养殖面积在(2?3) x 1〇4hm2,年产量为(4?5) x 105t,年产值近100亿元。同时,该鱼从“名特 优小品种”一跃发展成为很多地区的特种水产养殖 “当家品种”,且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黄 颡鱼养殖品种从以前的普通黄颡鱼、江黄颡,到后 来推广全雄黄颡鱼,最近几年开始推广杂交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 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黄颡 鱼,其养殖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杂交黄颡鱼生 长速度快,比全雄黄颡鱼生长速度快20%以上,5月的水花苗养殖到当年年底即可达到100 g/尾的规 格;杂交黄颡鱼抗病能力强,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容 易反复发生细菌性疾病“一点红”,给养殖户造成较 大损失,但该病目前在杂交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少 发现。 目前,杂交黄颡鱼在华中、江浙地区逐渐被市场 所接受,但在上海地区尚未有养殖。为此,2018年 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引进杂交黄颡鱼水花苗种,开展了池塘培育试验,经1年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笔者拟对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予以总结,以期促进该技术在上海地区进一步示范 推广。 1池塘选择 杂交黄颡鱼水花培育池塘面积宜在〇.4?0.6 hm2,池塘面积过大,不利于训食管理,面积过小, 收稿日期:2018—11 —15 基金项目:上海市农业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项目(编号: 14391918300)水质不稳定。同时,池塘要求东西走向,坡比为1 : 3?4,过于陡峭的池塘不便于进行投喂饲料、观察 鱼苗等活动。 2池塘准备 2. 1清塘晒塘 由于杂交黄颡鱼水花放苗时苗体特别细嫩、游 泳能力弱、喜欢聚集在一起,池塘内如有野杂鱼虾、泥鳅黄鳝、龙虱水虿等,都会批量捕食杂交黄颡鱼 水花苗种。因此,放苗前需彻底清塘。 具体方法为:放苗前1个月,池塘注水至深〇.8 m,然后使用生石灰2 000 kg/hm2带水清塘,以杀灭池塘野杂鱼、敌害生物、病原微生物等。一周 后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於泥,保持淤泥厚度在30 cm以内,然后让阳光暴晒池底,将塘底哂干至龟裂,并清除池边杂草。对于淤泥厚度超过30 cm的老塘 口,可直接用推土机推除淤泥或用泥浆泵吸除。2. 2搭建鱼巢 由于黄颡鱼水花出膜仅2?4 d(规格为180?230尾/g),苗体很嫩,卵黄营养还没有完全吸收,不能四处游动散开,故池塘内需利用芦苇或活树枝 叶建一排鱼巢,以供鱼苗栖息,并用气泵增氧。2. 3检测水质 鱼苗培育池塘水质要求pH7.5?8.5、氨氮含 量<0.5g/m3、亚硝酸盐含量<0.15g/m3。 2.4进水肥水 放苗前2 d开始进水,并根据塘口淤泥厚度和 放苗季节调节进水量,淤泥厚度在15 cm以上,进 水深60 cm;游泥厚度为10?15 cm,进水深80 cm;游泥厚度在10 c m以下,进水深100 c m以上。高温季节水位要适当增加。进水时需经80目筛 -70-

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适宜放养密度试验

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适宜放养密度试验 摘要利用3口池塘开展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适宜放养密度试验,分别放养平均规格为18.1 g/尾的大规格黄颡鱼鱼种15.0万、13.5万、12.0万尾/hm2,同时搭配放养鲢、鳙鱼种分别为300、750尾/hm2进行对比试验。经过2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3口试验池塘黄颡鱼产量分别为3 627、3 759、3 665 kg;个体平均规格分别为139、153、166 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7%、91%、92%;平均产量分别为18 135、18 795、18 330 kg/hm2;3口试验池塘盈利分别为19 892、23 774、22 225元,合计盈利65 891元,平均盈利109 815元/hm2。 关键词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放养密度;产量;效益 为探索池塘主养黄颡鱼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课题组利用池州天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人工繁育的黄颡鱼鱼种,于2010年进行了池塘主养殖黄颡鱼不同放养密度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用3口池塘,编号分别为13#、14#、15#,池塘面积均为2 000 m2,池深2.5 m。池塘均为东西走向、长方形,堤埂坚固、不漏水,池底部平坦,底质为黏土,池底淤泥15 cm左右。池塘进、排水方便,进、排水口均安装了40目的防逃网,其中排水口端底部挖有比其他地方深15~20 cm的浅坑,便于成鱼捕捞时操作。水源和水质方面,试验池塘养殖的水源来自升金湖湖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每池配备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试验黄颡鱼鱼种为池州天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人工繁育的冬片鱼种,规格整齐、活力强、无病无伤,平均规格为18.1g/尾,搭配放养的鳙冬片鱼种规格为100 g/尾,鲢冬片鱼种规格为50~70 g/尾。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个黄颡鱼放养密度处理,分别为15.0万、13.5万、12.0万尾/hm2,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供试池塘搭配放养规格为100 g/尾的鳙冬片鱼种300尾/hm2,以及规格为50~70 g/尾的鲢冬片鱼种750 尾/hm2。 1.3 试验方法 1.3.1 池塘准备。池塘的清理、消毒与施肥:鱼种放养前27 d排干池水,清整池塘,并曝晒数日。在投放鱼种前10 d,清除池塘中杂草等,用生石灰1 125 kg/hm2清塘消毒;隔2~3 d后,施用发酵的有机粪肥3 000 kg/hm2左右,以培养大型浮游动物作为黄颡鱼鱼种下塘时的适口饵料。

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

我省农民专业养鱼合作社已在古田、武平和上杭等地建功立业,但常有人询问,养什么样的鱼能赚钱?做什么样鱼饲料有赚头?或许鮠科黄颡鱼属(P seudo bagrus sp)值得一提。现特撰《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一文供参考。 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 艾春香 黄颡鱼(P seudo bagrus sp)是鮠科黄颡鱼属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的统称,主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分布在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营底栖生活,杂食性,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尚具食疗功效,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青睐,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其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将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研发概要总结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 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光线要求暗,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6.0~9. 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mg/L 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会窒息死亡。

2.食性 黄颡鱼食谱较广,且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食物组成有所变化,它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鱼卵、虾、螺、蚌、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而且随环境、季节变化和鱼体的大小不同,其食性有所差异,春季常吞食鱼卵,季节寒冷时食物以小鱼居多,底栖动物渐渐减少;体长2cm~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cm~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 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3. 生长特性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成熟个体重一般为50-200g,常见个体重200g~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 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龄~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4.生殖习性 黄颡鱼一般二冬龄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2000-6000粒。卵呈扁圆形、淡黄色、沉性,卵膜透明而粘性较强,经吸水后卵直径为1.86-2.26mm。在天然水域中,黄颡鱼繁殖水温21-28℃,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物,形成一浅蝶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一个鱼窝直径25cm左右。雌鱼产卵后即离巢而去,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用胸鳍不停地搅动水流,孵卵和看护仔鱼,直到仔鱼能自营摄食时(大约5-7d)为止。 二、黄颡鱼的营养需求 1.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要量 蛋白质是维持黄颡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黄颡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种类、鱼体大小、生理状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养殖模式、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黄颡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性成果。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发育,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也有

黄颡鱼“一点红”的治疗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的治疗方法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了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病,俗称“一点红”,其暴发速度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解剖可发现肝脏肿大,充血变性,胆汁颜色变淡或变蓝,胃内无食物或有少量食物,有积水现象。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腿,离群独游,有的在水面做间歇性狂游、打转、更有甚者鱼体弯曲成S型。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是头顶穿孔,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 发病原因: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高的精养池塘易发病,经多年养殖发现:“一点红”症状尚未出现时,检查正常鱼的内脏特别是肝脏已有不同程度的轻微损伤和病性,主要表现为肝的质地变脆,无弹性,有轻微的变色。所以本人认为“一点红病”是继发的细菌感染,发病处期,用纯中药即能控制。在治疗“一点红”时分清主次显得尤为重要。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和爱得华氏菌 预防方法: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菌毒双杀、德邦毒抗和德邦红色经典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⑦定期用德邦混安、德邦三合一、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治疗方法: 1、检查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如有先作杀虫处理。 2、全池泼洒“调水解毒救星”或“一泼安”后,间隔4-6小时泼洒“红色经典”或“超聚碘”。 3、内服“一点红速治”,预防时必须配合A套餐同时使用。 4、“一点红”发病时必须配合B套餐同时使用。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内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黄颡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技术 一、环境条件 1.1 池塘要求 不同养殖阶段的池塘要求见表1。 表1 不同养殖阶段池塘要求 1.2 水源水质 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水源水质无污染。 二、人工繁殖 2.1 亲鱼培育 2.1.1 池塘消毒 亲鱼放养前10 d,每667㎡用75㎏~100㎏生石灰清塘消毒,一周后灌水施肥。 2.1.2 亲鱼要求 宜从良种场引进或从成鱼塘及外荡等大水面水体中择优挑选,年龄在2冬龄以上5龄以下,雌性规格不小于80克/尾,雄性不小于120克/尾。体形正常,体格健壮,体表光滑、无疾病、无畸形、性腺发育良好,体色正常。 2.1.3 雌雄鉴别 黄颡鱼性别鉴别见表2。

表2 黄颡鱼性别鉴别 2.1.4 亲鱼培育 每年11月~12月,在池塘水温高于15℃时,每667m2放养1000尾,雌雄比例为2:1~3:1。饲料以粗蛋白含量在42%以上的浮性配合饲料为主,可适当添加新鲜小杂鱼。日投饲率根据水温决定,水温在20℃以下为鱼体重的1%~2%,水温在20℃以上时为3%~4%。4月初开始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5%的Vc,经常冲水,保持水质清新,用水产养殖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2.1.5 亲鱼选择 雌亲鱼腹部膨大、饱满柔软,卵巢轮廓明显,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生殖孔变圆,红肿外翻;雄亲鱼生殖突膨大,末端略红肿。催产亲鱼雌雄比例以3:1为宜。 2.2 催产受精 2.2.1 时间 4月下旬至8月下旬,适宜水温21 ℃~32 ℃,最佳水温23 ℃~28 ℃。 2.2.2 设施 产卵池可利用原亲本培育池塘,或面积为20 ㎡~50 ㎡、水深1.0 m~1.2 m的水泥池。鱼巢宜采用直径为40 cm、高度为35 cm的深色塑料桶,并在底部铺设固定棕片。 2.2.3 自然产卵受精 水温在21℃~28℃时,在亲鱼培养池的离岸1 m的塘坡上水面下30 cm~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唐玉华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具有体形优美、刺少无鳞、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和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群体产量高、市场需求大、销售价格高等特点,是当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名贵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现将相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1 养殖技术 1.1 养殖条件 1.1.1 塘址选择 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要求,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开挖(改建)池塘。 1.1.2 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以10×667m2左右为宜,池埂宽2.5~3.0m,池坡比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网片护坡,水深为1.5m左右,土质为偏碱性的黏壤土,池底基本平坦。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个底于池底20~30cm的洼坑,面积为50m2左右,以便成鱼捕捞。池中应配有相应的自动投饲机、进排水泵、叶轮式增氧机等机电设备,并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1.2 养殖准备 1.2.1 清池药塘 冬季排干池水,铲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分解。于放养前15~20d,先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干法药塘。5~7d后,向池内加水80cm左右,再用100g/667m2的溴氯海因(24%)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1.2.2 培育生物饵料 鱼种放养前5~7d,向池内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宝,用量为200~250g/667m2,以促进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快速生长,为接将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适口天然生物饵料。然后每隔10~15d,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膏,用量为0.5~1.0kg/667m2,以激活水体中各种环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1.3 鱼种放养 1.3.1 黄颡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g/尾左右,密度为6000~8000尾∕667m2,时间在4月份。 1.3.2 “调水”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滤食性的鲢、鳙鱼种,利用其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让其司职“水体保洁工”,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营养化,改良水体环境。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60~75g/尾,密度为100尾∕667m2(其中鳙鱼20~30尾),时间在4月底。 1.3.3 “改底”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鲫鱼种,利用鲫鱼翻动底泥,寻食池底碎屑、残饵的特性,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阻止池底致病菌维生物生长,修复和改善底质环境。鲫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g/尾,密度为100~150尾∕667m2,时间在5月初。 1.3.4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左右,以杀灭体表粘细菌及寄生虫。 1.4 养殖管理 1.4.1 投喂管理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饲机前方用密眼网围成一个20~30m2的食场。围网四周用竹竿固定,上缘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