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康德认识论的理论得失

浅议康德认识论的理论得失
浅议康德认识论的理论得失

[收稿日期]2008-03-17

[作者简介]兰师文(1978-),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30卷 第1期2009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HARBI N UN I V ERSITY V o.l 30 No.1

Jan .2009

[文章编号]1004)5856(2009)01)0009)04

浅议康德认识论的理论得失

兰师文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摘 要]文章在宏观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康德认识论的理论得失,一是其认识成果的角度,二是其认识路线及方式(方法)的角度;每个角度又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理性界限;启蒙精神;先验逻辑;认识论本体论一体化[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当西方哲学在18世纪下半叶遭遇那颗/理性批判0的德国心灵时,思想花朵的绽放似乎获得了另一种方式。整个西方哲学的来龙去脉注定要在康德那里以一种别样的逻辑被审视乃至于被重构。康德彻底批判的眼光在/正题0与/反题0之间、在/柏拉图路线0与/伊壁鸠鲁路线0之间追问和追求,即便最终陷入了/二律背反0,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洞见作为古典哲学开创者的睿智与深邃。如其所言,/批判哲学0是一场革命,正是这场/哥白尼式的革命0,在哲学和人类思想的天空里增添了更耀眼的智慧光芒。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便是/批判0,康德首先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的考察,并以此来划定知识的范围,同时康德认识论研究也没有离开对人类已经取得的各种知识的分析,正是在对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旧形而上学知识全面批判的基础上,康德认为,认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研究。由此可见,在康德认识论及其整个哲学中,人或者说人的理性被置于一种空前的高度。一般认为,认识论意义上的康德哲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颠倒了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特别强调了人(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

动性及其在整个世界中的独特价值。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康德的认识论以一种全新的/逻辑0和/机制0推动着其行程。这种区别于以往认识论的/逻辑0和/机制0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其感性论、知性论和理性论之中,展现出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认识论图景。这种充满创新意味的认识模式似乎可以表述为/认识形式逻辑在先0的模式,这种认识模式,理性统摄、综合着一切/现象0,无论是感性纯形式的/时空0、知性纯形式的/范畴0还是先验理念,都以逻辑在先的方式主导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在康德的认识体制内,一切知识都是理性(先天认识形式)的派生物,人的认识能力支配着认识对象,理性是/法0,似乎只有这样,所有的科学知识才能找到基础和依据。显然,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但这种先验论认识论既不同于柏拉图/灵魂不死0前提下的/回忆说0,也不同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0,康德一方面强调人类认识形式的先天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主观形式必须运用于感觉材料才是有效的。这种/先天认识形式0统摄下的认识论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康德/理性批判0旗帜下的先验认识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其所谓理论得失也无法一言蔽之。下文将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而且每个角度又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从康德认识论成果的角度看,我们着重强调两方面的成果:一是理性界限的划定及在此基础上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未来形而上学的启示;二是基于目的论的认识论所彰显的启蒙精神。当然,这两个方面远不能容纳康德认识论的所有成果,选取它们只是试图通过对这两个重要成果的深入认识来达到最终更准确理解康德认识论的目的。

在谈论理性界限的划定之前,我们先对/理性0一词作些说明,/在康德之前,理性主义认为感性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知性,反之,经验主义认为知性仅仅是被完善了的感性,康德主张感性与知性同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而理性就广义而言,包括知性和狭义的理性,,0[1]在这里,我们使用广义理性这一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理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意义上的追求知识的一种能力,包括感性、知性和理性(狭义)三个层次。立足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的认识论里,理性统摄整个认识过程;在感性论中,理性表现为时空的纯形式;在知性论中,理性表现为十二个知性纯范畴;在/理性0论中,理性则表现为先验理念。在感性论和知性论中,康德逻辑必然地获得了理性的胜利,为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找到了/何以可能0的理性依据,以理性方式确立了这两种知识的基础。但问题在于,在/理性0论中,先验理念的/自在0本性阻碍了理性的逻辑行程,无往不前的理性在此遭遇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知性范畴、先天认识形式不再有效,因为在这里超验地行使理性(即运用知性范畴进行判断)被视为一种不合法的僭越,结果只能是/先验幻相0的横生以及/二律背反0的悖论,这是旧形而上学的必然宿命,在这种情况之下,康德果断地否定了旧形而上学作为知识的可能性,因此,才有了/纯粹0的/理性批判0,康德哲学的研究起点便在于此。/批判哲学的真正研究起点并不是经验主义问题或休谟问题,而是理性在运用知性范畴认识世界整体时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特别是关于自由和自然必然性之间的背反关系。0[2]面对这种困境,康德采取了限制理性的做法,或者说为理性划定了一个界限:把理性限制在/现象世界0的范围内,把/自在之物0)))世界、灵魂、上帝等先验理念排除在理性之外,理性界限划定的同时,客体世界也随之二重化为/现象0和/自在之物0。这种限定和划分明显地/强调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认识过程看作是一个主体不断建构客体并认识客体的过程,主体思维的综合统一是使现象成为可知对象的绝对条件,也是认识的可能条件,而且主体运用知性思维作用于现象,更有效地摆脱了认识的偶然性、局部性和随意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靠近必然性,实现认识与对象的符合。01另外,在/有限理性0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另一重要的认识论观点,即理性可以超出/现象0去把握/现象0与/自在之物0的关系,这一论断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在之物0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既可以否定旧形而上学,又可以肯定形而上学本身的价值,并最终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建立起有关信仰的理论:既否认人格化的上帝,又肯定作为/自在之物0的上帝的永恒存在。可以说,康德的理性界限理论不仅直接关系着批判哲学体系的构建,而且深远地影响着整个西方哲学未来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实质。正是这个被限定的/理性0展示着理性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全局意义,并通过康德哲学在人类认识历史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当然,也正是理性界限的划分在/现象0和/自在之物0之间横亘着的那条鸿沟,导致了康德认识论对科学发展的消极限制和负面影响;同样,限制理性最终是为了给信仰腾出地盘,而就是这块理性无法靠近的地盘终究演变成了彻底埋葬理性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的泥潭。

康德认识论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基于目的论的认识论所蕴涵的启蒙精神。张汝伦先生在5康德二百年祭6中说道:/如果我们把康德哲学的理性批判仅仅理解为是界定理性有效的范围,那就完全低估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理性批判的目的,恰恰是要恢复理性的目的,或者说,用目的论来给理性奠基。0[3]依照康德的逻辑,我们不妨把/人是什么0这一问题当作康德

10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

哲学的基本线索。理性是人的本性和特质, /给理性奠基0的目的论最终指向的是/人0这个最宏伟的目的。确立理性的价值,实质上就是确立哲学的人学旨趣。可以看到,始于文艺复兴,经历法国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历史在康德哲学中给予一种更深层次的观照和关注,也许不仅仅是法国人卢梭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康德哲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启蒙精神的向往和思索,显示着一种巨大的自觉性和彻底性,这种源于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启蒙精神,深深地牵引着康德的/理性批判0。康德在意识到理性受限的同时,意识到最后的出路在目的论,他认为目的论是理性批判的最终归宿。尽管他最后将目的领域留给了实践理性,但如果没有基于目的论的认识论(即所谓理论理性批判)做指导,其实践理性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以发现,在启蒙精神的探索方面,康德采取了一种比卢梭更为乐观、更为简明的方式,而这种乐观和简明从根本上说正是来自于他对理性本性的孜孜探求,以及对理性基础与终极目的之间必然关系的坚定信心,康德坚信/目的论的设定的历史进程将引导人类最终到达一个完美世界0。[3]要言之,康德基于目的论的认识论通过为实践理性确立基础,为高扬启蒙精神、关怀人的终极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范导。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康德认识论从理论上捍卫和彰显了启蒙精神的地方,就在于它发动了一场思维方式(或者说认识方式)的革命,极力推崇主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主张每个人独立思考,宣扬个体的理性倾向和理性本性,并以此来推动全人类理性的彻底解放。

同样,在启蒙精神这个层次上,由于康德没有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知识进步和道德退步之间的紧张和背反,而且无法最终解决工具理性(或理论理性)与/人学目的0(终极关怀)的矛盾和冲突,末了只能遁入虚无主义,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些渴望人类解放却无可奈何的忧郁和感伤。这不但是康德认识论的严重缺陷,而且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最致命矛盾之一。

我们考察康德认识论的另一个角度是其认识论路线和方式(方法),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重视。

其一是先验逻辑的认识方式(方法)。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先验逻辑起着统摄的作用,它是研究由概念形成的先天综合判断或先验知识的来源、范围与客观基础的科学。康德借鉴了形式逻辑的诸多成果,却与形式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先验逻辑研究思维形式所蕴涵的认识论内容,在先验意义上规范认识对象,确立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考察纯粹理性(包括感性与知性)与对象一致性是如何实现的。先验逻辑的表达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0,这一命题形式体现了逻辑方法中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综合,为科学知识和形而上学的命题表达提供了一种区别于分析论和综合论的形式。就命题本身的规定性而言,/先天综合判断0似乎具备着更深入认识对象从而把握对象本质的可能性,因为先验逻辑是在证明理性与对象先天一致的基础上,得出思想形式最终能普遍地、必然地应用于经验,实现/知识何以可能0的理性解答。无论是/先验分析论0,还是/先验辨证论0,归根结底是先验逻辑的具体应用。先验逻辑是康德认识论的基本方式(方法),这一逻辑方法一方面强调思维主体的先天认识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类认识必然在经验中拓展和丰富。这种认识论逻辑在形式上克服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缺陷,同时强烈显示了康德对科学知识科学性的热切追求及其试图确立科学知识基础的深切愿望。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知识0,先验逻辑以/先天综合判断0这一命题形式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先验逻辑所展示出来的认识论主体原则及/知识何以可能0这一问题的解答方式确实给予我们绵长而深刻的启迪。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先验逻辑不但强调主体思维方式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的综合作用,而且体现着认识过程必然包含矛盾这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显然,先验逻辑无法在康德的认识论中贯彻到底,在/先验理性论0中,他遇到了无法跨越的障碍。另外,先验逻辑的/泛化0直接导致了形而上学建设的重重困难,当康德晚年热衷于建立先验的自然形而上学体系,试图用所谓的先验原则构建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0时,只能毫无建树,无果而终。这充分说明先验

11

第1期兰师文:浅议康德认识论的理论得失

逻辑本身的弱点及其内在根据的非科学性,介于此,先验逻辑的普遍性遭到质疑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康德的认识论采用了一种本体论认识论一体化的路线。康德的本体论探讨和他的认识论研究,从根本上说是统一一体的。由于康德把理性限制在/现象世界0,把/自在之物0排除在理性之外,我们容易形成这样的结论:康德根本没有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起来。一般认为,5纯粹理性批判6仅仅作为未来形而上学的一部导论,可正是以这部导论作为基础,才使康德哲学由理论理性进入到实践理性,最终到达道德形而上学的/本体0。另有郑昕先生认为:/康德的哲学是严格的现象论,,前人所称的现象界,大抵只及于-次性.,而将-第一性.推于本体界。康德将-次性.和-第一性.统一化、综合化,统称之为现象界。0[4]综合以上两个层次的理解,我们可以形成一种共识:5纯粹理性批判6所展示的对理性本身的批判考察,是作为科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本身的一项任务,也即是/认识论0构成了/本体论0的准备性知识部分,任何形而上学,只要它想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以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为基础。因此/当康德把5纯粹理性批判6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的严格论述时,也就意味着他已把形而上学的基础当作一门科学来建立0。[5]康德的这种认识论本体论一体化路线,告别了以往哲学把两者绝对分离和对立的恶习,为哲学思考和研究的范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启示。另外,这种一体化的认识论路线为哲学理论系统化、体系化提供了最初范本。更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一体化路线的可能性源于真理体系内在系统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及其内在的张力结构。

但似乎问题也恰恰暗含于此,正是这种一体化路线扼杀了哲学理论形态及思想实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康德本人为了服从这种一体化的逻辑行程所导致的某些僵化的、牵强的思想就是一个例证,康德之后的古典哲学更印证了这种缺陷。

诚如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第二版序言中所言:/一切普遍的人类事物及人世间从纯粹理性的学说中所引出来的一切好处,都仍然保持在其向来存在的有利状态中,损失的是学派的垄断,而决不涉及人类的利益。0[6]康德认识论的得得失失只有在人类利益这一评判标准面前,才会经得起考验。无论我们的评价多么肤浅,带上康德哲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理应学会在前提和原则意义上启示我们生活着的自己和思想着的自己。

注释:1引自安徽师范大学张传开教授讲授5康德哲学6的课堂笔记。

[参考文献]

[1]朱高正.朱高正讲康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2]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汝伦.德国哲学十论#康德二百年祭[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1德2康德.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 Theoretical Ac hieve m ent and Defect ofKant.s Episte m ology

LAN Sh-i wen

(Anhu iN or m a lU niversity,W uhu241003,Ch i n a)

Abst ract:B ased on the m acro understanding on K ant.s ep i s te m ology,t h e paper analyzes the defect and ach ieve m ent fr o m t w o perspecti v es:t h e outco m e and m anner.E ach perspective is discussed fro m t w o aspects.

K ey w ords:rational bound;en li g htenm ent spiri;t pre-experience l o g ics;the un ity o f episte-

m o l o gy and noum enon

12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

浅谈康德哲学中的理性秩序

浅谈康德哲学中的理性秩序 发表时间:2019-03-06T09:38:29.1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成昱良[导读] 摘要: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理性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理性理论和实践理论,人们可以运用理论理性的功能来提高认知能力,并借助实践理论的功能来实现内心的立意。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摘要: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理性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理性理论和实践理论,人们可以运用理论理性的功能来提高认知能力,并借助实践理论的功能来实现内心的立意。近些年来,我国在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的深度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剖析康德哲学中的理性秩序来加深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认知,进而加深对理性秩序的了解掌握程度。 关键词:康德哲学;理性秩序引言: 康德在研究理性问题时,按照其不同功能分为理性理论和实践理论,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理论理性偏于理论性,缺乏实践意义,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形成内心的价值观,而实践理性更侧重于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由此可以推导出人类具有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一类人的行动由经验条件所决定,更偏向于自然的生命状态,其更适合从事于科学研究。而另一类人的行动不被经验性条件所决定,更偏向于自由的生命状态,其更适合从事于实践探索。 1 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含义 1.1 理论理性康德在探讨理论理性过程中,更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理论理性的人更侧重于自然化,将经验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在理论理性范畴中,经验理论者认为,认识的过程在于对自然本真和被动接受的直接反应,而坚持唯理论思想的人们认为,认识只有经过理性的加工才能具有作用,二者的矛盾在于未能将感性的认知与理性的法则相互结合起来,因此在长期的辩论中甚至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研究相关理论中通过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理论,并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等内容进行批判整合,创造出了理论理性。 康德认为人们的理性认知是需要借助理论理性体系来表达出来的,而理论理性的具体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因此可以说人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性和知性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在理论理性观念下,现象是由人们的感性和知性共同组建的,其中包括对自然主体的表象状态的认知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充分认识。在研究康德的理性理论中,首先需要充分借助人们身边空间和时间所提供的材料,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合认识,来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康德认为理论理性的认知内容存在于人们所处的经验世界,因此在探讨理论理性过程中,不可以将认知的对象超越经验世界的范畴。另一方面,康德先生认为人的感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自然必然因果关系的影响,甚至会受其支配,因此从这一层面讲康德先生对人们持有的理论理性思想持有批判态度,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无法正确地使用其理性来实现思维理论中的内容,这样会显得很笨拙。 1.2 实践理性针对康德先生在理论理性中的认知,他主张理论理性研究范围仅限于人们的感性层面,而这一层面的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更表现出自然的必然性,缺乏自由性,由此康德先生更深层次探讨了实践理性的内涵及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实践理性更侧重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一思想体系影响下,人们会为了自由而进行日常活动。在实践理论思想中,人们需要借助理性的具体实践意义来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物体,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成为自由的主体,更好地实现自由。康德先生表明实践理性体系下,更偏向于纯粹理性意志方面的功能表现,因此人们在实践理性的支配下会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并通过具体的行动来真正实践自由的内涵。康德先生在阐述实践理性内涵时,对自由的概念做了区分,一方面是先验的自由,而另一方面是实践的自由,二者的区分在于对自由实现过程的概念意义,先验的自由内涵更偏向于消极性,而实践的自由则在于展现自由的积极概念。通过对自由概念的深刻认知,并将康德先生的实践理性进行实践性的探索,能够更好的把握其实践的自由意义。康德先生在解释实践理性内涵时,将其自由的积极意义更好的表现在道德实践中,并通过结合人们的真实选择来明晰实践理性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指向作用。 2 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别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思想在于理性,通俗的讲,理性是辨别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作为具有理性的生物,因此在日常活动中能够依靠理性来做出判断,而动物由于缺乏理性而无法实现更好的自我控制和表达。在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界限进行区分前,首先要明确理性是建立在人们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并且人作为具有理性的生物,在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可以借助理性的能力来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理性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环节中的理性可以称为理论理性。哲学家在对理论理性判断过程中,通常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的判断,另一类是利弊的判断,如果人们在对自然物进行判断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利弊判断和科学判断,这也就意味着其属于理性理论的信奉者。而如果另一类人在对自然物判断过程中依靠的不是经验性条件,而是超过经验性条件的东西,那么这一类人就偏向于实践理论。通过研究康德先生的理论秩序,能够更深层次的把握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范畴和界限,二者从根本上讲都偏向于人们的理性能力。但是理论理性更侧重于人们的认识论领域,而实践理论跟偏向于实践性领域,因此,对于人类的认知体系而言,理论理性的功能更侧重于对自然因果必然性的研究,而实践性理论的功能在于对自由因果必然性的探索。从这一层面上讲,康德先生的理论秩序在于对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之间的区分,二者既矛盾对立又紧密联系。但是就哲学的根本意义上来讲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功能都在于人们所给予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体系中二者所涉及的内容仅区别于现象界和本体界。通俗的来讲,坚持理论理性的人们更适合科学研究,其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人为自然而立法,而坚持实践理性的人们更适合实践探索,其在本体界中的表现为人为自由而立法。 3 结束语 通过深入剖析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区别,可以更深层次的领悟康德先生的理性秩序内涵,进而推动我国哲学领域的研究进度。近些年来,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通过探讨康德先生的理性秩序体系,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更优质的发展进步。参考文献: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高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出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象的转移,从研究本原,探索自然,转向探索社会和研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然而“自我意识”学说的提出应当主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根据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在这里心灵中的原则虽然只是“神谕”,还不具有近代认识论的含义,但这一立场实为康德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先声。 西方哲学发展到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人类的“自我”之光在上帝中黯然失色了。直至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时为新时期的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近代欧洲开启了一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自我意识”是在以上两派的争论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自我”的学说。 二、康德对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批判及其“自我意识”的含义 我们知道,尽管“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甚至康德自认为“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整个范围的最高原理”,但是“我思”和“统觉”这两个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并不是由康德首先提出。 首先是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和继承。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时代,他为了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对现有的一切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策略。这些知识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因为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已完成 1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出自: ?A、季羡林 ?B、王国维 ?C、郭沫若 ?D、鲁迅 我的答案:B 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A、康德 ?B、尼采 ?C、叔本华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3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费希特 ?D、康德 我的答案:D 4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A、哥白尼 ?B、康德 ?C、伽利略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主要采用哪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的??A、康德 ?B、克罗齐 ?C、叔本华 ?D、尼采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B、他的学说对早年的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D、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我的答案:D 7 牛顿和卢梭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我的答案:√ 8 康德曾经去过巴黎求学。 我的答案:× 9 “哲学之说,大多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王国维说的?我的答案:√ 10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我的答案:× 11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常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我的答案:√ 12 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很有成就。 我的答案:√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二)已完成 1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看作是哪本书的改写本?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C 2 主要讨论审美和崇高两个范畴问题的是: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3 康德的三大批判作品不包括哪一项?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以下关于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充满敬畏说法错误的是?()?A、它由康德所提出 ?B、海德格尔也讨论过畏和怕 ?C、现代人不会遇到类似问题 ?D、“头上的星空”具有一种自然界的必然性 我的答案:C 5 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四、崇高的分析 (一)理论渊源 1、“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时代的朗加纳斯在题为《论崇高》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章的风格角度谈起的,但它不只是谈风格,它涉及到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特征与本质问题。认为崇高的对象是那些伟大、恢宏的事物,崇高的本质在于主体——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加纳斯虽然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但更强调人类的尊严,他所说得“不平凡的、伟大的”,实际上是两种,一种是大江水河海洋那样数量无限的自然,一种是力量无边无际的人的思想和精神。这里看作是康德的崇高学说的萌芽。 2、17世纪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与古典主义美学要求不符,没有受到重视。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虚弱纤巧,崇高美学风格被重新发现。法国的卢梭要求艺术要表达那种雄浑豪壮的美,要表现庄严崇高的事物。狄德罗更是明确的表达“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康德对启蒙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因此也影响到他的思想。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崇高的提倡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康德。 3、对康德的崇高理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的崇高理论。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崇高感和美感的主观客观条件,把崇高、美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从对象的客观性质和主体的生理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崇高和美的不同。对崇高对象客观特点和产生崇高感的主观心理条件的分析,把对崇高的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康德崇高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二)现实原因 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在柏克、康德时特别受到重视,有它的阶级根源于社会根源。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们在工商业上竞相角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上提倡启蒙运动,在学术上则掀起了反对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在欣赏上强调崇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共同主张。 (三)崇高的三个问题 1、崇高与美的比较 (1)、相同点 第一、它们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最为判断的宾语,都能引起快感;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律 毫无疑问近两、三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天才所放射的光辉是无可比拟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德国哲学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并将他的伦理学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理论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二、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 三、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理性与善良意志 卢梭是对康德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卢梭的哲学思想是源本于人类学。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康德也继承了这种“自由”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整个哲学的基础都转移到‘自由’的概念上来了;自由成了一种‘自发性’或‘自律’,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是道德性的内在先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先天的道德原则的肯定并不表示康德完全否定感性世界中的人的欲望和幸福。他承认在理性原则之外还有感性的幸福,“人属于感觉世界;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即照顾感性的关切,并且为今生的幸福起见,以及可能的话为来生的幸福起见,制定实践的准则,在这两点而言,它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 虽然承认感性世界,但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关注点还是理性。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建立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除此之外,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康德认为那就是“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单 纯 (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式的革命;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6-0001-11 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 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这说明在建构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人的主体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 “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 过直觉的事物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1](P300) 由此可见,理性是处于最高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从综合和终极——广度和深度方面——意义上指导认识者主体去寻找各种经验的偶然性条件背后的绝对条件,以便确保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安全性。因此,理性既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终极性。 但是,恰好是在认识的终极性这里,理性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相遇了。在这里它们两者都会产生“哲学上的虚幻”(philosophical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单纯(1956-),男,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本文系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宗教哲学传统的反思与展望”(批准号:05BJ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与当代科学幸福观的构建_陈丽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和配享幸福?这是一直以来人类最关心和热衷探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哲学和伦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康德指出:幸福“乃是尘世上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1]127。康德在继承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把德性与幸福联系在一起。他强调,最高的善,必然是德行与幸福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统一,德性与幸福是至善的两个要素。在康德那里,幸福必须与道德相称、与德性联结,才能真正抵达幸福的彼岸,即“至善”的最高境界。康德的德性幸福论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对于斧正今天为追求利益至上、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而无视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的错误观念和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之要义 康德在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主张德福统一。在康德看来,实现幸福的至上条件是德性,能够配享幸福的人首先应是有德性的人。他同时强调,从义务出发而做出的行为,就可以在效果上成为他幸福的途径或方式。人性的两重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前提和依据。就哲学范畴而言,幸福观和人性观、人生观密不可分。对于幸福概念的理解、幸福目标的实现,都植根于对人性的理解之中。因此,在剖析康德的幸福观之前,有必要首先探寻康德的人性观。 人性的两重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依据。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对 于现象世界而言,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的行为受到自然本能的左右及因果律的支配,人所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和物质满足的本能需求。对于本体世界而言,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超越自然本能的支配和束缚,不再仅仅受制于苦乐欲求的驱使,转而追求普遍的道德律令,凭借自由意志主宰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因此,在康德那里,人生而具有自然人性和道德本性。 “善良意志”,即德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理念。德性是什么?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所能获得的最高目的就是德性,即在合乎道德律令的基础上所达到的道德品质的超越。它表现为人的尊严和道德的崇高,而德性的实现则是要通过人对于普遍道德律令的尊重、敬畏与遵守,进而完全超越自然欲求和本能欲望的束缚。康德认为,德性即是“善良意志”,它是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所生而具有的使人摆脱感性欲求的干扰而完全服从道德律令的意志和力量,人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是“善良意志”的最好体现。人正是由于具备德性和“善良意志”,才得以称其为人。德性的实现和“善良意志”的产生,是道德的根源和基础,同时也是人能够获得幸福、达到“至善”的首要条件。 “至善”,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康德看来,人生就是追求一个无限完满的过程,达到福与德的统一,即“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实现“至善”,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那就是理性道德和感官幸福。作为自然人,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作为道德人,则追求德性的实现和道德的圆满。据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与当代科学幸福观的构建 陈 丽 摘要:康德在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主张德福统一,幸福须与道德相称、与德性联结,才能真正抵达幸福的彼岸,即“至善”的最高境界。康德的德性幸福论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对于斧正今天为追求利益至上、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而无视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的错误观念和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幸福;康德;德性;至善;道德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3)11-0035-02 作者简介:陈丽(1979-),女,安徽濉溪人,硕士,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芜湖241000)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 向为哲学与政治。收稿日期:2013-05-14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12013

北大西方哲学史考研要点

西方哲学史复习参考 希腊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始基逻各斯种子说四根说奴斯影像说智者理念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四因说《理想国》《物理学》《工具论》《形而上学》悬搁判断太一 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 1、西方哲学史的开端(米利都学派)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3、思维与存在同一(巴门尼德) 4、飞矢不动(芝诺) 5、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6、“精神接生术”和辩证法(苏格拉底); 7、自知自无知(苏格拉底) 8、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9、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图) 10、回忆说(柏拉图); 11、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 12、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 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 1、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及伊壁鸠鲁的发展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启示 3、柏拉图“理念论”在哲学史发展上的意义 4、柏拉图《理想图》的政治主张及意义 5、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6、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7、亚里士多德关于“是者”的学说 8、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9、新柏拉图主义“太一说” 中世纪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教父哲学原罪说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唯名论与实在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神学大全》奥卡姆的剃刀 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 1、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2、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论理性和信仰 3、罗吉尔.培根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4、阿奎那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 1、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2、唯名论与唯实论分歧及其争论的理论意义。 3、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近代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

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 一、先验逻辑 在《总论》的学习中,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有关先验的词语,例如“先验的”、“先天的”。要了解什么是先验逻辑,对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先天的”可以理解为所有一切先于经验的,它包含了超验的与经验的。“先验的”不仅是先于经验的,并且还要求考虑与经验知识有关的,运用于经验的。而在康德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但是却并非来源于经验。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包括了两个部分,即先天知识和后天的经验知识,因而就有了对后天经验知识能够进行“先天综合”的能力。而在先天知识的成分中,除了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外,还有先天的知性范畴。而我们所说的先验逻辑,就是研究这种范畴的科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认为所有的人类科学知识都包含“人为自然立法”的成分,也就是人类通过先验逻辑的诸范畴为后天经验知识“立法”,充分的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康德的这种方式,使得人类的科学知识有了可依赖的客观性及普遍性,让人类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空中楼阁。 二、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康德则称之为“普遍逻辑”,意思是“其逻辑原理对于所有的命题都是普遍适用的,无论这

个命题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否指向某个具体的经验对象。只要在形式上不矛盾,都能被这种逻辑认可”。而康德所说的“先验逻辑”,就是“有关真理的认识内容的逻辑”。当然,分清“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先验逻辑必须以形式逻辑为“线索”,也为此,康德建立了“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表”,即“量、质、关系、模态。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先天分析命题,而先验逻辑处理的才是先天综合命题。 三、先验逻辑的地位 康德将形式逻辑奠基在先验逻辑的认识论基础之上,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一贡献又仅仅只是向古希腊逻辑思想发源的一个回复。古希腊逻辑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以前,都没有作为纯粹的形式逻辑思想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中分化出来,而到了康德,他用“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能动性活动上解释逻辑词系“是”,首次通过“能动连接”恢复“是”这个词作为联系词和作为最原本的的认识活动者两种语感的统一。 这位后世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胡塞尔则从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即在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的基础上,先讲范畴扩展到包括一切表象,构成一门“纯粹逻辑学”之后再用这种意义上的先验逻辑来为形式逻辑奠基。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概念(最新)

摘要:物自体是康德哲学中最为基础以及最为重要的概念。康德认为由人的主体所建造出来的科学仅仅存在于现象界,而不能深入到对象自身的本体。对象自身的本体被康德称之为“自在之物”,即物自体。这一概念的提出调和了独断论和怀疑论,是康德所有概念的基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断论怀疑论物自体 一、物自体概念提出的背景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世,调和了当时两大哲学流派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对立,是康德进行创作的首要原因。何为唯理论,就是注重理性思维去思考,那么经验论就是注重实践经验到的事物。但是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走向了两个极端,唯理论表现为以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首的独断论,经验论表现为以休谟为首的怀疑论。独断论就是在没有任何经验作为根据的条件下,单凭逻辑思维的推论断言在我们的主体之外存在着某些终极客体的知识。而康德在早期主张唯理论,大量吸收了莱布尼茨思想中的能动性因素。 提到了休谟就不得不提到笛卡尔。笛卡尔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真正的鼻祖,因为近代哲学从笛卡尔那里由先前的本体论研究转移到认识论,人们能否由表象通达到实在。笛卡尔要寻求的是整个哲学的根基,他发现那些本体论哲学家所认识到的本体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他要寻找作为哲学根基的“不可怀疑性”,答案就是“我思”。笛卡尔将“自我”确立为哲学的主题,确立了近代哲学的基点。当我在思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是不用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思考。一旦我们意识到了,就已经处在意识当中了。 在欧洲中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充当了上帝的位置,理性是用机械论的方式解释世界,这种理性主要体现为数理的因果模式。休谟建立在习惯联想基础上的怀疑论引起的恐慌可想而知。康德的形而上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为自然立法”,另一个是“人为自己立法”。因为要为“自然立法”,这是关于现象界的机械的存在论,是经验范围内的形而上学。因为要为“自己立法”,所以建构了物自体概念,是作为自由意志的物自体的存在论,是超验的形而上学。因此康德发言:“我们要悬置这些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 二、哥白尼式革命 牛顿物理学对康德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中就能看出来。康德列举伽利略、托里拆利、施塔尔等人的例子,着重讨论了在经验性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用来说明科学、哲學、形而上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依照理性自己放进自然中去的东西,到自然中去寻找(而不是替自然虚构出)它单由自己本来会一无所知、而是必须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 ①14,BXIV由此得知,自然科学是依照主体的理性运用经验在自然中不断总结和寻找,这就是科学所走的道路。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西方哲学概览之一)① 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2) 二、前批判时期 (3) 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4) 四、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6) 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 ①提到的章节号码和页码是赵敦华的书中的章节号码和页码

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945年后成为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地处波罗地海之滨,普瑞格河流经市区入海,它是海岸贸易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父亲是一位马鞍匠。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心地善良,信虔诚派基督教,她对康德影响很大。八岁至十六岁在教会办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成绩优异。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学习,1745年毕业。这时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困难,他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他在给学生上课之余,还抓紧时间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获得担任大学教师的资格。在1755年以前匿名发表了《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著作和几篇论文。1755年开始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担任了多年的编外讲师。有时每周上课多达二十课时,他曾讲过自然观、人类学、自然地理、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神学、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课程,据说还讲过建筑学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课程。1770年晋升为教授。在康德的一生中,除了有一次暂短的外出旅行以外,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他没有结婚成家,生活极其有规律。早五点准时起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或搞研究和会见朋友等,下午五点准时散步,晚上读书或写作,晚十点准时就寝。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著作着迷而没有去散步。正如教材第259页的引文中说的那样,是卢梭告诉了他,凡是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有才能,而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是卢梭教给了他要学会尊重人,特别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因此他与卢梭一样,可以说都是平民哲学家。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但是他的性格外圆内方,有调和折中的特点。他的宗教观是理性的宗教观,因此受到政府和宗教界的批判和限制,不让他发表有关宗教方面的言论和著作,他不得不违心的服从。但是等到他退休,前德国国王死了以后,他照样坚持发表自己的见解。1804年病故。 康德熟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典籍和哲学,也非常了解英法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除了卢梭以外,就是牛顿和休谟了。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进行教学和哲学与科学的研究上。因此有人说,康德没有生平,他的工作和著作就是他的生平,他是典型的学院派的书斋哲学家,这种评价是世界公认的。他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

浅谈康德的意志自律理论

浅谈康德的意志自律理论 2002-11-21 09:16前言 这篇论文是我的毕业论文,我个人认为康德这些道德理论和观点对律师的自律执业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我把它整理出来,供律师朋友一起赏阅 要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其先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他把道德的纯洁和德性的尊严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详细阐述了自律和他律的区别,道德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等学说。意志自律是康德伦理学中所特有的。康德的自律其实是一个道德规律,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自由意志。康德还认为责任是先天的理性概念,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十八世纪下半叶,当以感性论为依据的利己主义伦理学风靡莱茵河西岸之时,我们已年逾花甲的“矮小的哲人”——康德,却在其先验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德性论伦理学。他把道德的纯洁和德性的尊严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之所以得以崇高和尊严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任何目的,满足了自己的任何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德性是有限的实践理性所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康德在他的德性论伦理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善与恶,责任与爱好,幸福与痛苦,意志自律与他律等重要道德问题。而道德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的学说,又是康德伦理学中所特有的,意志自律性又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说:“道德法则就不表示别的,只表示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也即表示自由的自律,这种自律本身就是一切准则的形式方面的条件,一切准则唯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符合最高实践法则。”⑴准则只有在自律原则下,才被理性规定为与主观条件相符合的实践法则,服从这个道德法则,也就是服从真正的“自我”,道德活动也就是“自我”最纯粹的自律活动。自身作为最高实践法则的意志,把来自意志准则的一切都看作是一个自身普遍立法的意志所制作的,不以任何兴趣和关切为依据,因而它对命令的服从是无条件的,这就是意志自律。 一、“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所依据的唯一原理,是与这些法则相符合的义务所依据的唯一原理。反之,任意选择一切的他律不但不是任何义务的基础,反而与义务原理,与意志的道德性,相互反对。”⑵ 康德认为,人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作为感性存在者,他是“现象世界”即自然界的一部分,这种属性把人变成外在因果性的玩物,人受自然规律和感性欲望的支配,没有意志自由;但是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他作为“自在之物”的智性世界即本体世界的一员,他却被赋予了自由,他可以超越感性世界,不受自然规律和感性欲望的支配,而按照理性自己规定的法则行动。这说明,人是道德法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认识论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摘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唯理主义)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革命;二律背反 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 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这说明在建构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人的主体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即 “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过直觉的事物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 由此可见,理性是处于最高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从综合和终极——广度和深度方面——意义上指导认识者主体去寻找各种经验的偶然性条件背后的绝对条件,以便确保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安全性。因此,理性既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终极性。 但是,恰好是在认识的终极性这里,理性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相遇了。在这里它们两者都会产生“哲学上的虚幻”(philosophical illusions)。相对于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或者整个经验现象世界,形而上学的实在和理性的结论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的短处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不能直观,不能被描写成某种具体的经验实物;它们的长处是可以为普遍的经验实物建构起必然的规定性,即规律。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所说的“经虚涉旷”和“超以象外”的统一,它们没有物象,因此是“虚幻不实”的,但却可以超越物象的局限而揭示整体物象或经验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理性在人类认识中的本质就是要建构“整体性的知识大厦”(entire edifice of knowledge),所以它需要经验论的一砖一瓦,但不是乱堆乱放,而是要放在大厦中的某些确定位置;它也需要独断论的建筑蓝图,但要严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康德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之上对时空的看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完全接受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另一方面,他对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有一种新的哲学说法,他说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不在于它们独立不依的自身存在,相反,在于它们属于人的先天感性形式. 康德认为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由感性先验提供出来的纯粹直观形式使感觉、直观成为可能的.人的感觉之所以是人的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感觉,因而总是有时序和方位的感觉.人因有时间这种感性形式,他必定总是打开了一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界,并且总是且不得不在这个时间视界里感觉、直观一切.因此,一切现象物必须以先验的时间表象为前提.时间是先验的,但它不是先验的概念,而是先验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都是感性的直观形式,但是时间具有更根本的地位.因为空间只是外在现象的条件,却不是内在现象的条件,而时间则是一切现象的条件. 康德在时空观上真正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将时间和空间范畴引入认识论.从前的哲学家都视时空问题为自然哲学问题,没有意识到它是知识论问题的基础.康德创造性地将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与时空问题相联系.康德认为纯粹数学是超经验的普遍必然,因而是先天知识,但也是综合知识.所有的综合都基于一个直观,它们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空间直观使几何学得以可能,时间直观使算术得以可能.一句话,全部康德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的阐明的结论就是:时间和空间意识不是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它是人类的先天的直观形式.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它与感性的空间以及牛顿的物理学空间之本质是同一.因此,当康德论证空间之为先天直观的时候,他心中所想的,当然只能是欧氏空间.正是这一点,在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出现后,被一些人用作否定康德时间和空间意识先天论的根据.

康德的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的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和他的哲学,无疑是在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康德在哲学史上恰似一个贮水池,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或者其他科目,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的哲学的贡献至少有三点: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先验论的哲学思维和观念;以及他的辩证法的思维。 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就不得不说到他的“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个重要思想的提出,给哲学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变。 “三大批判”分别教给人们如何判断“真”、“善”、“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意在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即求真。而他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都在补充和提出更多的强调人的能动作用。 “三大批判”哲学体系的形成,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在此之后,无数的伟大的哲学家都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领悟,并如同师出康德般,发展出更多的哲学思想。 康德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先验论的哲学思维和观念。在康德时代,所谓的认识不过就是通过对现象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关系上,就是要求主体认识必须符合客体对象。因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特别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只能在认识中起到消极的、被动的作用。然而,康德敏锐地发现,这一认识论的原

则最终会导致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从而完全否定认识的可能性。 康德认为,如果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向到对象符合认识这一崭新的原则上来,也许我们就可以给出认识可能性更为充分而雄辩的说明。这就预示了人的认识能力在认识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又是同经验紧密相联系的,康德称之为“先验的”。所谓经验的,就是人的直接感知。由于任何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经验的往往是不确定的,有局限的,有限的;而先验的则是经过人的理性对于经验的知觉的整理,它是确定的,普遍的,必然的。 康德的先验哲学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使人们可以从认识能力上去解决如何认识可能的这一重大问题。 康德的重大影响还有他的辩证法思维。康德在认识论的思想上认为,一方面,人的本体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的本体,本体并不是万物由它构成,最终又归于它的那种世界的“始基”或“本原”。康德认为,这种本体仅仅是经验的本体,是人们在自己经验里的感知,没有普遍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所有客观有效的问题在认识论中不过是知性的统觉所综合统一的判断。 这种二元论的思想模式即发展成为了辩证法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并是辩证法的思想发扬光大。 康德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无论是他的“三大批判”、“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观点”等等,都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贡献。正是有了康德的哲学体系,哲学的魅力才更有光彩,也使后人前仆后继的在康德的影响之下在哲学的领域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