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徐文彬

当今教育正从过去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要求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挖掘个体的潜能,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既承担着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又承担着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材,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为依托,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适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学生迫切希望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建多样的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

动性和个性全面发展。

1.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产生内在驱动力。

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求,也是联系与现实生活与世界的桥梁。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开放的学习驱动,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在一定情境的作用下,会产生智慧的为花。如:在学习“建立文件夹”这一节课时,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小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有一个毛病,学完的保存的文件总是不知道放到哪去了,怎样帮小强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引发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有个建议,可以为小强的电脑桌面上建立一个文件夹”把需要保存的文件放在文件夹中,这样只需要打开文件夹就能找到保存过的文件了。又如:在“多边形工具”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校园花园的场景,在学生感受美的气

氛中提出思考,进行任务驱动:我们想用手中的鼠标记录这一美好画面么?然后出示由教师电脑创作的由线条组成的花园美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解决学习任务的动力。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互助的品质与合作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内容,完成教师布置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团队互助的品质与合作的意识。如“制作贺卡”一课,这一教学任务内容可较灵活,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特殊节日的贺卡,送给指定的人,如“教师节贺卡”、“生日贺卡”、“新年贺卡”等。教师给学生机会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与操作交流,领会教师教学word软件艺术字等操作方法的同时,融合小组的想法和建议,提升

操作能力,培养了团队与互助的品质。

3.“以赛代练”增强学习氛围,提升主动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赛代练,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水平和学习效率。如在教学“word”运用这部分内容时,通过组织“格式调整大赛”的活动,四人为一组,按要求将格式混乱的四个文档在规定时间内调整。这样既可以利用竞赛增强学习氛围,又能引导学生合作,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亲手操作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4个文档调整完,学生已基本上熟练掌握“word”格式调整这一内容,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4.“任务驱动法”构建学生自驱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具有“以任务为主

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科学合理的任务,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学习word表格,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来创设生活情境型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家庭成员简介表格,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情境展示所制作的表格,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而动,积极自主地探究word表格技术,很容易就掌握操作,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如,在教学“自选图形”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自选图形设计一个机器人。由于学生对机器人很感兴趣,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

5.“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发展差异,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促进全体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增强每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挖掘学生潜在信息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个性成长。

如,在讲授word中的文字输入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成A、B、C三个等级教学,让等级为A的学生练习基本的文字输入;等级为B的学生,练习键盘上功能键的简单使用,逐步提高打字速度;等级为C的学生,练习键盘上特殊符号,熟悉智能ABC输入法,尝试盲打。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步熟悉操作,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因材施教。又如:文件夹整理一课,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掌握“编辑”菜单的复制、粘贴命令即可;而对一般学生就要求掌握复制、粘贴命令的快捷键;对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拓展精通掌握拖拽等鼠标复杂操作。在课堂练习期间,还可以组织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教师

助手,在完成自己练习任务后,辅助教师巡视辅导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实现全体学生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性发展。

1.创建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学生获取可靠信息的来源是教材和老师,而网络上开放的资源库突破了限制。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的环境氛围更加符合课堂课程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更加优化和清晰,通过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学习进程。教师为学生使用的平台库中针对性的精心筛选的优质教学资源,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喜好选取,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下的多元评价,促进学习兴趣,培养正确认知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没有机会人人表达,甚至部分学生长期充当听众,思维训练及表达能力必然提高不快。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创设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已见,真正实现师生知识与感情的交流。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信息化条件越来越丰富的教育环境中,评价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将自已的作品上传到班级课节作业论坛中进行自评、互评。在教师网络监督下学生自评与互评可以达到认知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最后教师予以客观、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

了解他人的学习和方法,表观个人见解,接纳他人观点,欣赏和肯定他人长处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培养正确认知观和自信心。

3.优秀学习软件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认知的速度就快。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都很高,但很多学生真正的兴趣不是在学习内容上。我样要想将知识与技能全面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比如,指法练习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正确的指法练习对于熟练操作计算机有很大帮助,但这部分内容确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输入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其它学习软件,如“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小游戏,将学习与娱乐有效融为一体。

4.创建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环节不清、不敢动手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开发了微课程短片的想法。

(1)微课程短片可以促进学业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程重

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抓住主干和核心内容。

(2)微课程短片轻松实现分层教学。掌握快的、动手能力强同

学和直接进行操作,掌握慢的、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可在教师讲解后一边自行看课程短片一边操作,从而实现分层教学。

(3)微课程短片拓宽了课堂教学模式。短片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使用方便,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亦可用于课前预习自学,课堂质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屏幕广播软件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方式。

屏幕广播软件的功能强大,如“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其广播、转播、监管、分组教学、文件传输、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丰富了信息化教学手段。

(1)屏幕广播,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将老师的屏幕上的内容实时地广播给单个、部分、全体学生;老师屏幕上能够显示的任何内容都能实时高效地广播。(2)屏幕转播,检测或示范学生学习成果。。老师可以将任一台学生机的屏幕转播给其他同学,同时老师可以在窗口模式下接收该学生的屏幕转播,同时可以看到其的鼠标的变化及移动过程。(3)屏幕监管,监管和了解学生操作并实现远程辅导。屏幕监看老师可以实时监看单一、多个学生机的屏幕,在监看中,可对任一学生机进行直接遥控,指点学生操作,实现远程类似手把手的辅导。(4)分组教学,使教师分层教学得以方便实现。老师可以将班级学生通过监看按掌握情况分成多个小组,或指点、或布置新的任务,实现差异化教学。使不同能力学生都能得到发展。(5)文件传输,使课程资源、微视频教程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6)作业提交,学生可以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指定的目录。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思维方式,促进教学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断强调改变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就在于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实践需要新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亟需教师创新原有的教学思想以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教学思想和创新教学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结构,重新思考对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对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新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师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更新,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形式与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发现教学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策略,因地制宜的应用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设计策略的多样化、适用化。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创新教育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可以了解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虽采用不同的做法,但都体现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占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也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这三者都不重视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产生效益的收效甚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如: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在课堂中不喜欢听讲课,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喜欢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于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率特别低。许多学生学习一学期后,似乎什么都会,又似乎什么都不会。分析问题,归结原因是多方面的:1.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2.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能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对信息技术不再有神秘感,教师若还是按讲、练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3.信息技术教师有的是理工科出生,对教育学心理学钻研不够。不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在课堂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无法采取合适的方式掌控课堂,也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针对问题现象与分析,我们查询了网络上的相关课题。了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已有教师在研究。从目前课题成果看,大部分是对理论的阐述,提出的改进途径,缺乏具体实例指导,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也决定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的课题研究,希望能够在前人已有的成果上有所突破。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性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实践自学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我认识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研究、探索和网上讨论交流,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1、情境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就可以收到“电子”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例如,在创设“美化工作表”这一课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部分知识点多且杂,部分知识点与Word排版类似,容易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感觉没兴趣、不熟练的学生又跟不上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本班的成绩表为操作样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组为单位,形成组合作、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海口市灵山中学信息技术组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而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注课堂行为提高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摘要]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现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优化地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本质是什么?教学追求是什么?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将课堂教学仅仅看做个体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道德生活,从而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师重建课堂生活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具有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等等。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何谓有效教学 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我们如何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效教学”的概念,我们也必须吃透。到底什么是“有效”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概念的另一种理解是: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它包括三重意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目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1、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还很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2、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同学们的信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3、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2节)在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4、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题报告 吴岫 蒲城县电力学校 2015.7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属于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 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 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 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 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 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 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我们 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

为当务之急。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集合教学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具体形成以下三个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

如何利用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利用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微课凭借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特点,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不可置否,微课教学模式冲破了以往授课中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法宝。而利用微课,使得课堂模式在创新中优化的具体运行方案还有待探究,本论文关于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创新、课堂模式 教育事业应当紧随时代的潮流,在改革中寻求发展,若止步不前,固守传统,则无法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全能人才。“微时代”席卷了整个世界,微信、微博等接踵而至。可见,加入到微课大家庭是必然趋势。 一、微课特点 微课导入方法决定了微课课堂的效果,导入方式唯有千变万化,才可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想得知微课导入方法,知晓打造高效微课课堂的方案,应当先了解微课的特点。 (一)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微课时,教师应以趣味作为切入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活跃度。例如:如果教师在微课导入时先设置悬念,或者以幽默风趣的故事引入微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便会提升。 (二)实效性。微课应当注重实际效果。教师在利用微课时,要抓准所教内容的重难点,观察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素材,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授重难点内容。 二、微课创新课堂模式策略 (一)力求微课导入巧妙有效 课堂以何种方法开头,往往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因此应注重微课导入的方法,在导入时力求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具体的创新方案有以下三点: 1、衔接导入法。顾名思义,也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学习内容。这一方法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趣味性较低。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做练习、提问等方法,进行导入。 2、问题导入法。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可通过提问,设问等方法,故作悬念的方法,打造微课课堂。

应用信息技术经验总结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适时恰当地选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对动画、声音,颜色和传播速度的控制,使得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

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

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罗燕,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计算机专业工程硕士;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510006)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因特网的普及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技术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选择性和公平性大大提高。同时,信息交互手段的使用,使个体化的学习、因需学习以及因材施教得以实现;信息化更能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远程教育、终生教育、学习社会化也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国际教育技术界在总结近10年网络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给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 BlendedLearning(结合式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即各种 学习方式的结合。例如运用视听媒体(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的学习方式或是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实质上,所谓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由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一切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指引的作用,所以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教改试验等等在内都将受到当时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种模式。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是让计算机扮演导师的角色,只讲计算机教育,还没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成功研制第一个CAI系统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CAI技术的发展,CAI课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从程序式教学发展为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CAI课件制作越来越精美,功能越来越强大。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由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接近原则(反应必须在刺激之后立即出现)、重复原则(重复练习能加强学习和促进记忆)、反馈与强化原则(与反应正确性有关的信息可以促进学习)、提示及其衰减原则(在减少提示的情况下,朝着期望的反应引导学生,从而完成学习)等,是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CAI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它所提供的课件设计原则指导了CAI软件的设计开发,形成了CAI软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即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模式)。基于这种模式的课件,其功能主要有知识介绍、操作练习、单元测验、资料查询、演示说明等,但内容上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替代,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课件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 罗 燕 孙友松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种教育模式。当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应用受到所处的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这三种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优缺点。随着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在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因材施教、交互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多元化;教育模式 2006年第2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78??

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鲁甸县第一小学——孔令鸽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上课前在大屏幕上打出学案情况反馈:规范认真的个人及团队,予以表彰激励。 1.课前准备:(1)激情培训设计。(2)认真批阅学案,发现集中的问题,做好难点突破设计。(3)课前培训:预习要求培训;学习状态培训确保小组成员积极投入本节课学习讨论、展示、点评、质疑等环节的培训;对学习过程的达标过关、评价记录.(要对预习、讨论、展示、点评与质疑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厌其烦的专题培训,通过反复培训,使学生学会预习、讨论、展示、点评和质疑,能够深下去预习与讨论,高效展示与点评,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2.导入新课,用好学习目标,引领课堂方向: (1)板书课题:课题板书要认真、工整且醒目,通常是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2)板书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易实施、目标容易达成且效果好,如: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等。(3)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学科特点,我们用物理学发展史、丰富的视频资源、形象的flash课件、老师制作的教具、小组自主制作的模型等等来引入课堂,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好玩。(附学生自制的水流星,引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看我做的水流星,里面盛满了水!转起来在最高点水真的流不出来呀! (4)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最后回扣目标,总结归纳。 温馨提示: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做到一到位、二围绕、三生成、四回 扣。“一到位”,对学习目标阐释到位;“二围绕”,课堂学习活动要围绕学习目标达成展开;“三生成”,引导学生解决好生成目标;“三回扣”,一堂课结束时要回扣学习目标,清出学习目标的底子。 3.自主学习、整理问题(5分钟) (1)迅速整理导学案,把没做完的题作完 (2)有困难的问题红笔标记出,等待讨论时解决 (3)完成同学进行概念规律总结记忆 要求:①分层目标:AB层同学积极思考,及时补充和拓展C层大胆质疑。 ②在导学案上用红笔做好勾画和补充。

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言,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教师应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规律的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种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高的课型。 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如何具体操作,下面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 1、准备资源:光盘,网站和课件等资源,供学生使用。 2、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3、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导入法(2)设疑导入法(3)多媒体导入法(4)作品导入法(5)演示导入法 二、展示教学(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方案 定远县城北小学教育技术课题组 一、课题的确定 (一)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界定 1、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2、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鼻祖的建构主义认知学派认为: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意义的形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其四大要素,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理想的认知工具。 2、教学信息论。 教学信息论“确定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存在着丰富的信息流通的特殊的可控组织系统”,它吸取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信息论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原理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变换、反馈、及其规律,探讨教学信息数量化与教学系统的组织管理科学化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信息化实验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参考价值。 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而且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确实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这种讲解常常会使学生乏味。信息技术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

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编写:谷城一中徐东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因此,经济生活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态度,并形成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本框教学大胆践行“角色——探究法”,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究,从而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本框教学中,用“一封家书和两份清单引发的思考”的情境创设来揭示课题;用“我校学生消费面面观的调查”的任务驱动零距离解读课题;通过创设“对话表演模式”与“消费心理咨询室”了解四种消费心理,比较四种消费行为的差异;通过“小王的迷惑引发的思考”来解惑明理,知行合一,学做理智的消费者。上述的“角色——探究”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情境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1.课标标准与指导意见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课程标准》1.3规定的“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要求。《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出了如下的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了解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比较几种消费行为的差异;理解理智消费的四大原则。

(2)发展要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做理智的消费者。 2.教材内容结构 本框题包括两目内容,“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两个问题,其内在联系是先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二课以及本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学生是生活中消费者角色的体验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对于他们的消费行为是受哪些消费心理影响以及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还欠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涵义,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象,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分析各种消费心理和观念,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领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重要性;感悟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观念的科学性;增强在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自觉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做理智的消费者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角色——探究法 创设情境实施“角色——探究”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应避免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探索。如在教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把教学任务融于一张音乐贺卡上。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是艺术字,哪些部分是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片,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还须再进一步地完善,电脑中的音乐、背景又该如何放到贺卡中来。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时,我们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综合能力和审美观点。 小组合作形式教学 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合作学习受到相当的重视,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呢? 首先是要合理分组,就是把学生从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形成合作小组,就是要选好组长。要选择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组长肩负着分配本小组工作,协调小组成员、指导帮助小组成员的作用。另外是要选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些课,如《网络与道德》这一课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那样效果可能更好一些。这一课是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的,避开了机房。因为这一课比较适合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而小组讨论的教学如果在机房进行,比较难以控制,座位也安排不好。这样讨论的时候气氛会好一点。谈起网络,不同层次的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学生眼里的网络世界和成人的是不相同的。这就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很多精彩的话题。在这一课中,联系实际举了一些案例,如中学生的网友约会,少年黑客,网吧里的案件等,把这些案例解剖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去理解《全国青少年文明网络公约》。 简而言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是适用于每一堂课的,我们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 法是否匹配,是否还有更适合的教学方式。 分层次教学信息技术上机辅导教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分层次教学手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分层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 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