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_见证黄河变迁

花园口_见证黄河变迁
花园口_见证黄河变迁

黄河报/2006年/10月/19日/第006版

纪念人民治理黄河60年

花园口:见证黄河变迁

祖士保

引言

说起中国的抗战进程,必须提及花园口。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黄河小渡口、小村落花园口,因1938年决口事件而震惊中外。黄河花园口记载着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空前浩劫,留下一段灾难和屈辱的记忆,成为中国历史史册上一道永久的伤痕。

谈起人民治黄的光辉历程,必须提及花园口。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提出堵复花园口黄河口门,使黄河归故,实则阴谋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严峻的黄河归故形势,于1946年2月22日催生了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从而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序幕。

讲起人民治黄60年的光辉成就,必须提及花园口。作为宣传人民治黄成就的一处窗口,它从历史的废墟上崛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雄伟壮观的防洪工程,拥有黄河流域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第一座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成为展示人民治黄辉煌成就的一处窗口。

在人民治黄60年的今天,我们踏上这片曾经遭受过巨大灾难的土地,希望尽可能如实地记录花园口的历史变迁,献给时代大潮中日新月异的黄河。

历史风云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2公里处的黄河南岸。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许瓒在此修建了一座方圆540余亩的花园,种植花木,终年盛开不谢,人们争往游览,渡船频繁,遂成渡口,称之为花园口。

花园口虽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名气并不大。花园口一夜成名,是因为一场大悲剧。

1938年6月,中国军事统帅部为阻止日本侵略军沿陇海路西犯,相继实施了黄河赵口、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使日军改由山路和沿长江逆流进攻武汉,但同时也造成豫、皖、苏3省44县被淹,89万人死亡,391万人逃离,1250多万人受灾的大浩劫。历史的诉说夹杂着悲痛,黄河花园口在特定的战争逻辑下,谱写下了一阙惊天悲歌。

如今,68年过去了,在黄河花园口事件的发生地,人民治黄工作者在此建起了一处扒口堵口纪事广场,《黄河花园口扒口堵口纪事》巨型浮雕,再现了因日寇侵华造成的花园口历史事件全过程。

巨型浮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面碑亭,当地人称为为“八卦亭”。西面的六面碑亭是1947年5月花园口堵口合龙时国民政府设立的纪念性建筑,以标榜为人民做“善”事而立。东面的亭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河务部门所建,亭中六面碑体于1997年7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设立。两座亭子记录的同为花园口扒、堵口事件,但立场并不一致。让我们借助碑文,追溯国共两党围绕堵口复堤而展开斗争的历史烟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共谈判破裂,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国人心头刚刚泛起的胜利欢欣,很快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1946年春,国民党政府及联合国救济总署的代表到冀鲁豫解放区勘察,提出要堵复花园口口门,引黄河回归故道。当时,黄河改道南下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军民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垦为农田,几十万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在这

种情况下,如不先复堤而直接堵口,无异于再造一个黄泛区。为了拯救饱受黄水泛滥之苦的黄泛区人民,又不至于造成灾害转移,酿成第二次水患,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同意堵口,让黄河回归故道,同时又提出先复堤、迁移故道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

1946年初,中国共产党一面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揭露其急于堵复花园口口门的阴谋,一面开始组织复堤工程,号召解放区人民“修堤自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用血汗粉碎‘蒋’‘黄’的进攻。”面对汛前黄河归故的严峻形势,冀鲁豫解放区于2月22日建立了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渤海解放区于5月22日建立了山东黄河河务局,在国民党封锁和军事骚扰的情况下治理黄河。1946年2~3月,解放区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夜以继日地抢修故道堤防,两区先后动员40多万民工投入施工。虽然复堤工程一直受到国民党多方破坏,但经过全面培修,完成土方3000万立方米,解放区黄河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国民党政府没有与中共协商,1946年3月1日在花园口打桩,动工堵口,施工两次受挫,至1947年3月15日实现合龙,黄河回归故道。

花园口堵口历时1年零15天,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边区政府同国民党一方进行了十数次谈判,尽管数次达成协议,但国民党当局却不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坚持一面谈判一面复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边区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军民在中共的领导下,挫败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企图,为保卫解放区打下了基础,从而夺取了“反蒋治黄”斗争的伟大胜利。

堤防流变

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迎着枪林弹雨战斗在黄河岸边的前辈们也许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决口处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如今已演变为标准化堤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治黄成就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走进花园口,一幅美丽的标准化堤防画卷徐徐展开。平坦的柏油堤顶路面,整齐划一的行道观赏林,四季常青树种点缀堤肩,规整平顺的堤坡上葛巴草皮长势良好,黄河大堤100米宽的淤背区淹没在生态林木翠绿之中,临河50米宽的防浪林郁郁葱葱。一流的堤防配套一流的生态景观:四季景观园、花西湖、花园口纪事广场,充分展现了花园口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髓。

站在花园口黄河标准化堤防上,76岁的郑州黄河河务局离休干部贺耀海感慨万千。这段堤防他太熟悉了,从1947年参加花园口口门堵复之日起,就与花园口堤防结下不解之缘。他打开记忆的闸门,向我们讲述了花园口堤防的沧桑流变。

“解放前花园口堤防堤身矮小单薄,多为沙质土壤,很多獾狐洞穴。”老人回忆说,那时花园口堤防多年失修,河水渗透严重,堤防沿岸还有3处老口门,留下了3个大潭坑,造成郑州沿黄一带地势低洼,沼泽接连,盐卤上升,五谷不成。因垦种、交通和十多年战火摧残,花园口防洪工程已是千疮百孔。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沿黄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第一项工作就是修堤束水。贺耀海清楚地记得,解放后的花园口治黄工作非常艰苦,他们以堤为家,开始了对洪水的治理,从1951年至1976年,先后组织群众对花园口薄弱堤防做过4次大规模的培修、加固,使花园口大堤普遍抬高了2至3米。其中1976年大复堤,动用沿黄群众3万余人,架子车8000多辆,小翻斗300余辆,牲口2000多头,大小拖拉机100多台。从1949年起至1981年底,包括4次大培修在内,400多万土方基本上是郑州郊区的沿黄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们家家出动,用了30年的时间,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花园口治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修整加固的花园口32.14公里堤防和480多道险工石坝,犹如“水上长城”,锁住了奔腾的洪水。人民治黄以来,依靠不断完善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靠郑州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除战胜1958年特大洪水外,还战胜了12次流量在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较大洪水,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进入新世纪,黄委提出加快“三条黄河”建设的要求。花园口作为标准化堤防建设的试点于2003年4月拉开序幕,历时一年完成,创下河南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速度之最。工程共完成放淤固

堤、险工改建等21个项目,总土方量781万立方米,石方量14万立方米。花园口标准化堤防建成后,硬化的堤顶道路如公路般平坦顺畅,行道林整齐划一,扩宽100米的淤背区使黄河大堤更加巍峨壮阔,淤背区生态林、临河防浪林郁郁葱葱,充分展现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的伟岸风貌,不仅为黄河防汛提供了坚实的防洪屏障,而且美化了环境,装扮了黄河,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眼前如诗如画的标准化堤防,贺耀海感慨地说,过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在新世纪初变成了现实。

见证洪水

在郑州黄河大桥南端西侧的黄河大堤上,有一栋3层的乳白色建筑,造型现代,绿地宽阔,被当地群众称为“小白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因为花园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上最重要的水文站,同时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测验难度最大的水文站。

黄河花园口水文站设立于1938年7月,该站集水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7%,水文站断面总宽度达9800米,中常洪水下为3000至5000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水情控制站,花园口水文站担负着为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收集水文基本信息、提供实时水情服务的重任,是国家级重要水文站和黄河下游防洪调度的依据站,在黄河防汛和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58年7月14日到18日,黄河晋陕区间和三门峡至花园口段连降暴雨,干支流河水猛涨。7月17日,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了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被冲断。这是自1919年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的实测最大洪水。按照规定,这个流量的洪水是北金堤滞洪区分洪与不分洪的界限。当时,黄委面临着艰难选择:如果分洪,北金堤滞洪区100多万人口的安全撤退尚无保证;如果不分洪,堤防万一失守,损失将不可估量。7月17日晨5时,黄委主任王化云召开会议研究分洪与否。17日24时,花园口水位达到94.42米。18日晨,花园口的水位开始回落,上游雨势也开始减弱。根据这些水文数据,王化云提出不分洪、加强防守、战胜洪水的意见。周恩来总理接到报告后,乘专机飞临黄河视察,并听取汇报。最后,周总理批准了不分洪的建议。沿河200万军民紧急动员,经过十昼夜的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洪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花园口水文站先后战胜了“58?7”、“82?8”等12次流量在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

正是因为花园口水文站在黄河下游防汛抗洪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花园口水文站不仅外观漂亮,内部设施也非常先进。2002年黄河汛期第一天——月15日,黄河上第一座初具数字化规模的水文站——花园口水文新站正式设立。其现代化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测流控制系统和网络与信息系统,不但能快速采集、处理、传输实时水情,还能快速对历史水文资料进行检索,并且能快速查询全河的雨水情信息和天气、气象信息及其他数据信息,整个系统构成了对测站的测验管理和防汛指挥的强力支持。

多年来,从这里测报的水沙测验数据,一直是黄河下游防洪预报调度指挥决策和水量调度管理的基本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花园口就是黄河下游防汛的“晴雨表”。

水质监测

在黄河花园口,除黄河上第一座初具数字化规模的水文站在此建成外,水利行业第一台用于高含沙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也于2002年4月在这里建成并投入运行,它与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一道,成为展示“数字黄河”建设成就的两道绚丽风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水污染形势一直十分严峻。黄委根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治水思路,针对黄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实现黄河“水质不超标”这一战略任务的框架意见,先后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编制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拟订了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对全流域水质监测站网进行了规划。

水质自动监测是加强流域内省(区)界水质管理,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水功能区管理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黄河水沙条件复杂、泥沙含量大、时空分布不均、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摆动无常、水污染严重、泥沙对水质影响复杂,因此,在黄河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比一般河流难度大、技术问题多,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为适应黄河水资源保护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为黄河水资源监督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水质信息支持,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于2001年利用国家“948”项目,通过竞标与美国YSI公司签订了技术与设备引进合同,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花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由自动采水系统、智能化多级泥沙预处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仪、逻辑控制、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等组成,可进行水温、电导、pH、DO、浊度、氨氮、总有机碳等7项水质参数的自动监测,基本解决了高含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实现了远程智能化控制、自动站工作状态实时显示等功能,初步解决了高含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关键技术,充分体现了黄河多泥沙的特点,发挥了水利行业水质水量相结合的技术优势,使黄河水质实时监测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黄河流域第一台高含沙水体水质自动监测站花园口站的建成和运行,为黄河下游供水安全、花园口省界控制断面实施水功能区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引黄兴利

站在花园口大堤将军坝,放眼望去,缓缓东去的黄河雄浑壮阔,一道长桥飞架南北,形成一幅天地苍茫、动静相间的图画。在岁岁安澜的昔河岸边,由于引用黄河水,昔日沙荒、盐碱、涝洼的花园口变得富饶起来。今日的花园口,林网如织,稻田如毯。农舍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以优质水稻种植和黄河鲤鱼养殖为主的花园口,已成为中原腹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1956年引黄灌溉以前,郑州沿黄地区淤沙堆积,盐碱卤硝遍地,芦苇杂草丛生,稍有风起黄沙遮天蔽日,种植业很少有收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遵照“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治黄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花园口堤防上陆续建起花园口引黄闸、东风渠引黄闸、申庄虹吸、石桥提灌站等大小10余处水利工程。通过这些工程,首先淤平了历史遗留的潭坑和沼泽,随后又改良了16万多亩盐碱、沙荒土地。随着渠系工程的发展,灌溉面积已近20万亩,彻底改变了黄泛故道和沿河一带的沙化土壤。

1964年,花园口大队在淤平的花园口大潭1000多亩土地上试种水稻,水稻亩产平均257.5公斤。稻改试验成功后,各大队纷纷推广。1969年冬,从老鸹陈、柳林、祭城3个公社,划出沿河一带13个大队,成立了专门种植水稻的花园口公社。1985年灌区面积已达12.5万亩。据1986年统计,花园口地区平均亩产555公斤,与1956年以前平均亩产65公斤相比,增加了8.3倍。黄河花园口,已从昔日“盐碱洼”,变成了稻米飘香的“米粮川”。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黄河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口大米,以质优价廉叫响国际市场。

如今的花园口镇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东部鱼、西部菜、中部优质大米”的农业格局,目前该镇正逐步向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强镇奋力迈进。

如果说50年前开始的引黄淤灌,依靠花园口引黄闸、东风渠引黄闸把郑州北部花园口、柳林镇一带5000多公顷沙荒、400多个流动沙丘塑造成肥沃的良田的话,那么,此后陆续兴建的邙山提灌站、郑州市第二水源场、东周水厂等,则为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着稳定的水源,滋润着更美、更绿、更蓝的郑州城区。

生态景区

近年来,在治黄工作者的精心打造之下,黄河花园口已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它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完美结合,展现在人们面前。

花园口河段是黄河下游悬河的开端。花园口堤防是黄河下游千里堤防的起始堤段,雄浑壮阔的地上悬河、巍峨千里的黄河堤防连同万亩黄河湿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素有黄河下游“第一险”的花园口险工,集中体现了黄河治理的悠久历史和人民治黄的光辉成就。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多次到花园口视察黄河治理工作,使花园口再次以考察黄河的最佳去处而闻名遐迩。

在“老郑州”的眼中,郑州是个风沙城,黄河堆积的泥沙是郑州主要风沙来源区之一,大风一起,漫天黄沙就奔袭到郑州。多年来,花园口治黄人对黄河大堤进行绿化,昔日黄沙茫茫、尘土飞扬的黄河大堤,变成了充满绿色生机的生态长廊。田园风光、渔家文化、万亩黄河湿地、四季景观园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成为花园口景区旅游开发的第一张资源品牌。

花园口景区最珍贵的,还是它的历史价值。那场人为的水灾,把花园口载入史册。当年滔滔大水自此涌出,水势所至,庐舍荡然,尽成泽国,罹难民众,九死一生。其惨痛之状,不忍溯想。在景区的东段,还有扒口纪念碑、掘堤堵口纪事碑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在扒口纪念碑前肃立,还是在掘堤堵口纪事碑前仰读碑文,都会感受到历史的烟云在胸腔间荡漾,感受到黄河的波涛在血管里激荡,沉思和豪情,在那一瞬都会奔涌而出,令人感慨万端。还有那历经沧桑的镇河铁犀,还有那遐迩闻名的将军坝。在见证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诠释了不同的理念和精神。

近几年,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加快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了南裹头景区、黄河儿女抗日英雄纪念碑、黄河花园口纪事广场等景点,使花园口成为集人文、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河南省从A级景区以及郑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新世纪,黄河人对花园口建设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编制完成的“河南黄河花园口风景区规划方案”,用10年时间,把花园口建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带和生态景观带,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这个基础上,弘扬黄河文化,创建世界名园。

在人民治黄60年的今天,我们解读黄河花园口,回顾花园口的历史变迁。通过这个弘扬黄河历史文化、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展示黄河防洪工程和现代治黄科技形象的窗口,看到了昨天的风雨、今天的成就。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征途中,黄河花园口的治理开发必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4), 313-3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313755.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313755.html,/10.12677/jwrr.2019.84037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al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ast 550 Years Bo Li1, Xingmin Mu1,2, Peng Gao1,2, Guangju Zhao1,2, Wenyi Su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9; accepted: Jul. 4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Long-term historical runoff analysis is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harge in river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has long been suffered from water scarcity.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ural runoff to regulate and util-ize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the sliding average analysis, MK test and anomaly accu-mul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trend and fluctuation, and used the Pettitt method to test the abrupt and Hurs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nual runoff wit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47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runoff has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 time series remained strong persist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unoff still keeps decreas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e found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unoff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and late Qing Dynasty.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641, 1731, 1757, 1816, 1864 (1861), 1933, 1989. The long-term time series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has experienced five abundant water periods, two normal stages and five dry periods, and will stay in dry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Natural runoff showed a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examined by wavelet transform. Keywords Natural Runof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Yellow River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李勃1,穆兴民1,2,高鹏1,2,赵广举1,2,孙文义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作者简介:孙文义(1983-),男,汉族,山西繁峙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生态水文。 *通讯作者。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郑州市黄河花园口风景区总体规划

郑州市黄河花园口风景区 总体规划 2011-2025年

目录 一、环境和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1)、城市位置 (2)、风景区位置 2、历史沿革 (二)、自然资源环境 1、气象气候 2、地质地貌 3、水文 4、植被动物 (1)、植物 (2)、动物 5、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4)、结论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1、单因子分析 (1)、地质灾害评价 (2)、干扰强度分析 (3)、植被因子分析 2、多因子叠加与生态敏感度分级 (1)、一级生态敏感区 (2)、二级生态敏感区 (3)、三级生态敏感区 二、旅游现状分析

(一)、SWOT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遇 4、挑战 (二)现存主要问题 三、风景区范围、性质和规模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1、指导思想 2、规划目标 3、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景区性质 1、职能 2、景观特色 3、旅游地位 (1)、风景区在郑州市沿黄区域旅游中的地位 (2)、风景区在郑州市旅游中的地位 (五)、景区规模 三、规划结构与空间布局 (一)、规划结构 (二)、风景区功能分区

1、管理服务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2、花园口自然风光景观带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3、历史文化游览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4、大型花卉植物景观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5、花西湖生态休闲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6、游乐活动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一、环境和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1)、城市位置 郑州,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中原地区都会,东经112°42' -114°14' ,北纬34°16' -34°58' ,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会展、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2)、风景区位置 黄河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的黄河南岸,距市中心12公里。景区东西全长10公里,占地面积60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高达99%。是郑州市人民的“绿肺”,健康的“绿色银行”。花园口河段是黄河下游的缩影。黄河从这里开始进入下游游荡性河段,黄河千里金堤也从这里“零公里”处开始。 黄河花园口风景区及其所依托的黄河游览区与郑州市沿黄地区政区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荥阳市、巩义市中连霍高速公路以北、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形成了沿黄景群,与以其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内的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郑东新区旅游区、浮戏山旅游区、嵩山文化旅游区、康百万庄园、郑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等一起,构成风格各异,相辅相成的区域旅游网络

黄河知识三百问

黄河知识三百问 一、基本情况 1.黄河全长多少公里?流经哪几个省? 答:黄河全长5464km。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里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长度各是多少? 答: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可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长3472km;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长786km。 3.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于哪里? 答: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区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 4.黄河水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①水少沙多;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大; ③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5.黄河治理的任务是什么? 答:任务有: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保护与开发利用。 6.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那岸?起止桩号?长度多少? 答: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右岸。起止桩号70+250~94+907、96+517~97+630。全长25.77km。 7.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几处?其中险工有哪些?护滩控导工程有哪些? 答: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6处。其中险工有黑岗口险工、柳园口险工工两处;护滩、控导工程有黑上延、黑下延、高朱庄、王鹿4处。

8.我局辖区内有哪几座涵闸?其名称、位置如何? 答:有2座涵闸。分别是黑岗口闸和柳园口闸。相应大堤公里桩号为77+170和85+700。 9.河道工程基本情况如何? 答:①黑岗口险工:始建于1737年,现有坝、垛、护岸85道,顺堤长569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74+100~79+795。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41(修黑下延前是18-53)。 ②柳园口险工:始建于1842年,现有坝、垛、护岸47道,顺堤长4287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2+263~87+550。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39-4(1997年之前)。 ③黑上延控导:始建于1995年,现有丁坝8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1m,坝长100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在1:1.3~1:1.5之间,根石深度在4~l0m之间。 ④黑下廷控导:始建于1998年,现有丁坝9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1:1.5,无根石深度10m左右,坡度1:1.1~1:1.3。 ⑤高朱庄工程:始建于1952年,现有坝、垛、护岸23道,顺堤长307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0+115~83+190。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0~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m以下,靠溜几率小。 ⑥王庵控导:始建于1998年汛后(郊区局段),有坝16道,垛3道,-6坝~-5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14垛~-7坝顶高程超当地4000m3/s洪水位lm,坝长100m,坝间距120m,坦石坡度1:1.5。-14垛~-12垛为抢修工程。 10.新中国成立后,黄河花园口站三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和相应流量是多少?黄河下游最高洪水位发生在哪一年、流量是多少? 答:1954年8月5日,15000m3/s;1958年7月18日,22300m3/s;1982年8月12日15300m3/s。1996年8月5日7600m3/s,黑岗口水位84.30m、柳园口水位82.77m(大沽)。2003年9月3日2780m3/s。黑岗口水位82.88m、柳园口水位82.09m(大沽)。 11.什么是洪水? 答:洪水是河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流量比较大的水流。

花园口决堤事件作文600字七年级

花园口决堤事件作文600字七年级 花园口决堤事件作文600字七年级 2017年10月5日星期四下午,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我们来到了位于郑州北郊黄河岸边的黄河花园口游览区,这里曾经以一九三八年花园口决堤事件而闻名。 花园口虽小,却名震天下。她地处中原大地,傍依滚滚黄河,名字美丽而富有诗意,却承载了现代中国一段沉重悲怆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6月6日,开封失守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强大的攻势,国内抗战形势十分紧迫,蒋介石责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迅速掘开黄河大堤,利用黄河水阻挡日军的进攻。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造成黄河改道8年9个月,横淹豫、皖、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市,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关守,日本侵略军沿陇海路西犯。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六月一日策定:将豫东二十万军队调往豫西山地做战略转移,并掘黄河堤放水,以阻滞侵略。6月4日,6日尉氏。开封相继失守。6月2日至五日,国民党56师,在中车赵口掘堤,水流文余即被塌方阻塞,又因河事北移,夺留未成。六月七日,中华又为侵华曰军所占领。六日七日至九日,改由新八师

在此堀堤成功。口宽四米,炮轰两丈。十一日涨水,赵口亦畅,泛水汇于段庄,越陇海路,沿贾鲁汈东南流。下旬,此处囗百米;八日,此口宽四百米;十月赵口断流,11月故道干涸,1939年春,赵口及故道又水流,日军协迫数县民众来此以东,又挖十口大水时七口过水。冬天,日军堵塞赵口。一九四一年囗宽一千一百四十五米,一九四六年扩至一千四百六十米。决口后,日军沿陇海路西犯的计划遭到阻挠,改由山路和沿长江逆流进攻武汉。10月25日,武汉失守。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决口后。路泛区长400公里宽30至80公里,受灾面积达29000平方公里。含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人口1250万。淹没耕地1263万余亩。水灾、蝗灾使泛区居民挣扎,饿殍枕籍,有家战乱兵匪之扰,八年多,共死亡,89万人,逃亡391万人。这次决口所造成的劫难,是黄河灾害史上最惨重的一次。 过去已成历史,如今的花园口黄河大堤成了风景游览区,有黄河公路大桥、将军坝、扒口处遗址、事件广场、碑林、文化长廊、提灌站、游乐场、渔家乐等,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薛妍茹指导老师:方少华所属学校: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

黄河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于对比分析(修改稿)

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与对比分析 吴立君,葛朝霞,曹琨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8;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以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为预报对象,通过建立多元逐步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该站的年平均流量进行拟合、预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拟合上,两者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对于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预报结果,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效果相对较好。由于多元逐步回归考虑了74项环流指数的影响,而时间序列分析则考虑到年平均流量的自身变化规律,所以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可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以提高拟合预报合格率。 关键词:中长期水文预报,年平均流量,逐步回归,时间序列分析 花园口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桃花峪只有很短的距离,它的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为470亿m3,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亿m3。花园口作为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也是黄河危险的开始,因此,花园口站的流量和水位就成为黄河下游的防汛标准,而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花园口站的中长期水文预报,对下游的防洪以及区域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作用。 以黄河流域花园口站的年平均流量为预报对象,通过多元逐步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建立[1],对该站1956―1987年间的流量值进行拟合,并对1988年、1989年和1990年3a的年平均流量做出预报。 1资料说明及两种模型的建立 1.1 资料说明 本文所用资料包括:①1954―199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各月流量(m3/s);②1954―1990年74项环流特征量逐月值。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黄河流域包括巩义市、上街区全部,荥阳市、邙山区一部分及中牟县、新密市、登封市一少部分,面积183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包括新郑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全部,新密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和邙山区的大部,面积561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其中黄河流域6条,淮河流域23条。过境河道有黄河、伊洛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444.1亿立方米(黄河花园口站),其中伊洛河过境水量31.4亿立方米(黑石关站)。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古宗烈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由巩义市康店镇曹柏坡入郑州境内,经巩义市南河渡、河洛镇,荥阳市汜水镇、北邙乡、广武镇,邙山区古荥镇、花园口镇和中牟县万滩、东漳、狼城岗乡入开封市境。郑州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堤防长度71.422公里。黄河进入郑州市境邙山岭桃花峪以下,地势平坦,河床变宽,流速减缓,造成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形成“悬河”,高出两岸地面 3-10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意思是说黄河中、下游最为险要,历史上“三年两决口”。郑州市所辖河段正处“豆腐腰”之处。据记载,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8次,其中有三次改道在郑州市境内。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黄河在中牟县杨桥决口,大河夺溜,由贾鲁河、惠济河分道入淮,使河南12州县被冲,山东12个州县、安徽4个州县被淹;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在中牟县九堡冲决,大溜分两股直泻东南,使河南的中牟、尉氏、祥符、通许、陈留、淮阳、扶沟、西华、太康、杞县、鹿邑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被淹;1938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追击,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制造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人间浩劫,淹没豫东、皖北、苏北44县(市),受灾面积5.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50万,89万人死于非命,造成震惊中外的“黄泛区”,使黄河泛滥于豫、皖、苏平原将近九年之久。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把黄河防汛列入重点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在上游修建大量的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在下游加高培厚两岸堤防,修筑坝垛工程,保证了黄河五十年安澜。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的防汛能力将由防御6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据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实测,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4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2.5亿吨。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量差别较大。最大年径流量1964年为861.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60年只有201.2亿立方米,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值为4.3比1;最大年输沙量1958年的27.8亿吨,最小输沙量是1961年的4.43亿吨,最大、最小输沙量的比值为6.3比1。建国后,黄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958年花园口实测流量2.23万立方米/秒。黄河在郑州市境内的支流有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 一、伊洛河 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由洛河和伊河组成,洛河和伊河在偃师市高庄汇流后称“伊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冢岭山;伊河源于河南省卢氏县关顿岭。伊、洛两河在偃师市高庄汇流后入巩义市,经回郭镇、芝田、康店、孝义、站街、南河渡等6个镇,在南河渡镇神北村注入黄河。伊洛河总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在巩义境内河长37.8公里,

黄河发展变化_作文素材

黄河发展变化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黄河发展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

黄河花园口

黄河花园口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 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313755.html,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1期 1946年3月1日,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国民党政府以“拯救黄泛区人民”为名,暗藏“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的祸心。从1946年初到1947年初,周恩来作为中共驻重庆首席代表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围绕黄河归故问题进行反复斡旋与艰苦谈判,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保护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 黄河改道与黄河归故 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沿陇海线西犯,并于6月初占领开封,郑州形势岌岌可危。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蒋介石采用“以水代兵”之策,下令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企图利用泛滥的黄河水阻挡日军西进。6月9日,黄河水由花园口冲出,经河南、安徽、江苏夺淮入海。人为制造黄河决口,虽然延缓了日军西进的速度,却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84万公顷土地变为泽国,形成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的黄泛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准备。此时,蒋介石下令堵住花园口黄河决口,让黄河水回归花园口决堤以前的故道,把自己打扮成黄泛区人民的“救星”。然而,在黄河故道无水的7年中,两岸老百姓逐渐从岸上迁徙到这条长600余公里、宽约6公里的河床上,垦荒耕种,黄河故道渐渐形成了1700多个村庄,生活着40多万人口。且大多在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境内。蒋介石此举,名义上是“拯救黄泛区人民”,实则是“以水代兵”,企图水淹解放区。 《开封协议》与《菏泽协议》 1946年4月7日,鉴于黄河故道人民的强烈呼声和舆论压力,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和共产党走到谈判桌前,共商黄河归故实施方案。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各方秉承合作、友善的主旨,取得谅解,达成《开封协议》。这份协议将与复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提到了和堵口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了黄河下游解放区的安全。 此后,国民党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在中共代表陪同下,沿黄河故道直至入海口,进行实地勘察。4月15日,勘察团返回山东菏泽,举行了黄河问题的第二次谈判。在周恩来 倡导的抛弃一党私利、化干戈为玉帛精神感召下,各方代表達成《菏泽协议》,决定“复堤、修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成后,再行合龙放水”,“新建村由黄委会呈请行政院每人发给10万元(法币)迁移费”。 最终签订《上海协议》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花园口事件

【核心提示】那没办法,战时没办法,他如果不把黄河决口,不把那个14师团消灭掉,14师团如果攻下来以后没有人敌得住。它有两万多人呢。 摘自凤凰卫视2009年04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抗日战争初期,上千万的中国人历经千里的颠沛流离奔赴大后方,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凝结着一部国破家亡的历史。我们今天的讲述者刘敬坤先生既是这场大迁徙的亲历者,也是这段历史的研究者。今年82岁的刘敬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离休干部、民国史专家,他不仅著书立说,在20世纪90年代还曾经参与了《剑桥中华民国史》的翻译工作。当我们来到他家的时候,老人已经为了这部书的再版进行了9个月的推敲和修订的工作。 刘敬坤年近七十才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年过八十还在对手中的大部头进行修订,他把这些归功于良好的中学教育。然而他的中学时代却是在战火和动荡中度过的。 刘敬坤是安徽人,出生在阜阳南边一个名叫霍邱的地方。1937年夏天,刚刚小学毕业的刘敬坤看见学校里来了一位军人。 刘敬坤:东北军的一个军长,因为抗战从西安那边调来,就住在我念书的小学里边。后来上海撤退的时候,这个军长在松江阻击,日本飞机来轰炸,他就炸死了。 解说:这个军长叫吴克人,是东北军第57军军长。他是刘敬坤抗战时见到的第一位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他牺牲在异常惨烈的淞沪会战当中。 刘敬坤:1937年11月13号上海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这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线兵力在上海总共伤亡了30万人,整编的那些精锐军队全部伤亡了。上海撤退真是溃不成军,但是有一个特点,把它战争的重心从北方引到上海来了,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日本一直从北向南攻,那对中国很不利,因为河北、河南这都是大平原,日本机械化部队很有利作战的,引到上海以后都是一些沼泽地带,它就不利于作战了。 特别是南京失守,南京大屠杀以后,就感觉到亡国问题了。我那个时候上的是私立中学,这个校长是同盟会的,南京是12月13号失守的,12月14号早上升旗的时候他痛哭流涕,说我们对不起先总理,我们让先总理蒙难,南京失守了。那个时候南京失守对人心的刺激是非常大的。 解说:日军抽调重兵大举进攻徐州的时候,刘敬坤正在安徽省立颍州中学初中部读书。1938年4月,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组织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全面抗战的第一个大胜利。川军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名的滕县保卫战,死守孤城的就是川军。但是台儿庄大捷之后,日军反而加紧了对徐州的包围,1938年5月 ,刘敬坤在学校里得知了徐州失守的消息。

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始末

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始末 1938年6月6日,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决定在黄河花园口掘堤放水淹日军,6月9日,悍然掘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水奔腾直泻,夺淮入海,人为地制造了一场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大浩劫、大灾难。69年后,在花园口决堤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管志光、黄河河务局处级调研员赵友林等学者、专家,他们向记者再现了当时悲惨的一幕。 “以水代兵” “花园口原是一处古渡口,位于郑州北郊30多里的黄河南岸。花园口不论是作为小村落名还是黄河流经道路上的普通渡口,都一样是默默无闻。可是60多年前那场人为的大灾难却让它一夜成名天下知。”对花园口颇有研究的原邙金河务局副局长余汉清在接受采访时说。 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6月7日继开封失陷后,中牟又失守,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黄河大堤。

赵友林说:“应该说扒黄河阻挡日军早就有想法,当时的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晏勋甫建国后著书说,1935年他担任武汉行营参谋长时,便有中日交战时可决黄河之堤将敌隔绝于豫东,借以保全郑州之议案;1938年他出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时,又和副参谋长张胥行以此计划向程潜建议,程认为可行,遂向蒋介石请示,蒋回电予以批准。但下命令又是比较仓促的,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6日,国民党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提出改在花园口另行决堤,被采纳,得赏金2000元。蒋在珍在掘堤前,先把花园口一带的群众都赶到5公里以外,然后密布岗哨,选出身强力壮的士兵800多名,分5个小队,日夜轮流掘堤,夜间以汽车上的灯光照明。6月9日上午9时许,蒋在珍部在花园口决堤成功,河水奔腾而出,水流由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犯。6月13日,花园口和赵口决堤之水汇合于中牟县前后段庄,如脱缰之马,越过陇海铁路,倾平贾鲁河,经中牟、朱仙镇、尉氏,直扑开封西、北两门,越鄢陵过扶沟,经西华、淮阳至安徽亳县,夺颍河到正阳镇入淮河,形成人为的黄河大改道。

学者评花园口决堤:战略意图取得了成功但是代价惨重

学者评花园口决堤:战略意图取得了成功但是代价惨重 花园口决堤 “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集大胜”的思想在国民党的战略战术中是一个努力争取实现的过程。至少有3件事情可以证明:一是淞沪抗战。为什么会有淞沪抗战?如果日本侵略军从平汉路打到武汉是比较快的,因为有铁路干线。河北、河南是广大平原,机械化部队便于行动,要是在河北同日本人搞战役决战必然吃亏,抵挡不住,日本人就会沿着平汉路南下直取武汉,没有什么回旋的空间,就谈不上以空间换时间,可能武汉很快就会丢失。是在河北同日军进行战役决战,还是把它引到东边去呢?这个时候,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定:放弃北边,北边取守势,搞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把日军的战略进攻主力作战战线引到东边去;在东边淞沪则采取打的方针,越打越大,国民党的军队越来越集中,日军就随之被牵着把战线移到了华东。我认为这个战略策略是成功的,是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集大胜”思想的主动决策;二是徐州会战,即以台儿庄战役为核心、为主体的大会战。这个主动决策怎么来的呢?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参加徐州会战的主力很快沿着陇海路向西进,想拿下开封、郑州,从北边南下。这时,蒋介石及一些主要的作战参谋人员想出一个办法,叫做“以水代兵”,即把黄河南岸的两个大口子,中牟以北的赵口,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引黄河水南下,形成一个黄泛区,阻止日军从陇海路由北向南的进攻。这个战略策略也起了作用。黄泛区形成几十公里宽、数百公里长的一个广大区域,一直从河南、安徽、到江苏,也就是开封、蚌埠到江苏的淮阴,这个线的以西以南全是黄泛区。日军的机械部队在黄泛区起不到作用,有的部队在这里还被国民党军队消灭了。这就又使日军把作战重心从北边回过头来向东,再由东向西打,仰攻,沿着长江,或者打大别山的南北,夹着长江两岸向西进攻。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19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19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

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略读课文,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

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二维洪水模拟

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二维洪水模拟 万洪涛",周成虎",吴应湘#,万 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应用流体力学研究室,北京"%%%&%)摘要: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系典型的游荡型河段。在该河段,黄河大堤内范围宽广, 一般洪水频率年份,水流主要限制在主槽内,因此大堤内分布有不少居民点以及纵横交错的保 护居民点的生产堤和不少高于地面的灌溉渠堤和公路,使洪水行洪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 洪峰流量很大时,洪水将造成生产堤溃决,极大地危害滩区居民的生活。因此,设计模拟模型 计算网格时需要考虑大堤、生产堤、明显高于地面的道路等阻水建筑物的影响,使这些堤及公 路成为计算格网的边。不规则四边形网格能够很好地拟合黄河这种复杂的计算域。数值模拟时 采用有限体积法,为确保通量的单向性,文中使用’()*+格式计算通量。通过对",&#年洪水的模 拟,模拟结果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二维洪水数值模拟;黄河下游;不规则网格;有限体积法;’()*+格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0%#"30%&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性强,每年约1%45&%4的降水集中在25"%月,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下游地区的洪水是由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造成。黄河的大洪水 时具有峰高量小的特点,一次洪水历时"%5"#6,主要集中在36以内["]。黄河下游花园口至 夹河滩系典型的游荡型河段,以强烈的堆积性“地上悬河”著称于世。这段河道长"%%$789,河道纵比降#%$7:,两岸堤距35#%89,槽宽7$#5;$389。一般滩槽高差"5#9,有的小于"9。堤防临背悬差一般7539,最大达"%9。河流曲折系数约"$"3,比降"2$#:5#1$3:。该河段特性为河身宽浅,水流湍急,汊流交织,沙洲众多,主流摆动不定,河床由粉和细沙组成,变形迅速。具有高、中、低三级滩地,由于大量漫流淤积,使槽、滩经常易位,主流摆动 频繁,险情丛生 [#,7]。由于黄河经常发生大洪水,引起河道决口,历史上黄河经常发生河堤被冲溃,甚至引起河 流改道。据统计,黄河下游堤防在",;,年以前#%%%多年的时间里,决口达"3%%多次[;];由 于黄河下游具有以上特点,有必要在河道内对洪水及行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洪水期间河道内的水文特性,了解洪水在河道内各处的水深以及洪水演进规律。在河道洪水模拟实际应 收稿日期:#%%%0%30#3;修订日期:#%%%0"%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0?’’03);“九五”国家重中之重攻关项目(,30 @%#0%#0%#)资助 作者简介:万洪涛(",1,!),男,江西吉安人,博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水文模型的集成以及遥 感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等研究。第"7卷第#期 #%%#年7月水科学进展/?./ABCD =A E/-CF DB=CABC .GH$"7,AG$# IJ+$,#%%#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