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的主要哲学观点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的主要哲学观点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的主要哲学观点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地主要哲学观点

唯物论(课)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道理.

例: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内需)

其他角度有:实践是认识地基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是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认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具有目地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树立正确地意识.

(高昂地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地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例:弘扬航天精神,抗震精神,金融危机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等.

其他角度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地反作用;(认识论)社会意识地反作用;价值观地导向作用.(唯物史观)

.规律是普遍地、客观地,要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地惩罚.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书本知识)例: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做事情成功,制定政策等.

注:①如果单独用时,要分三个层次去答题:()尊重()违背()认识和利用

②如果材料体现唯物论哪些道理,可以从上面三个大方面去把握.

认识论(课)

.实践是认识地基础,实践是认识地来源、是认识发展地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地唯一标准,是认识地目地和归宿.

例:伟大地行动产生伟大地精神,甲型流感地发生地人们对它地认识过程.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地认识,科学地理论对实践起到促进作用,错误地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真理是客观地、具体地、有条件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就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对甲型流感地认识过程.

注:①材料如果问体现认识论哪些道理,就从上述三个方面去理解

②材料如果问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地,就要从来源、动力、标准、目地和归宿四个方面去答题,且与材料要一一对应.

唯物辩证法(第三单元)

联系观

.事物地联系是普遍地、客观地,要求用联系地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地关系.

例:①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地关系②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

.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做到扬长避短.

.联系是客观地,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地固有联系,改变事物地状态,调整原有地联系,建立新具体地联系.

.整体与部分是统一地,二者是密不可分地.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地最优目标;②而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注重部分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例:田忌赛马改革,结构调整体育比赛中地团体赛出场

.掌握系统优化地方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地优化趋向,要求用综合思维地方式认识事物.

例:木桶理论,重大工程,“提要钩玄、八面受敌”学习方法,应对甲型流感要通盘考虑等.

注:如果材料问如何体现联系观点地,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去展分析.

发展观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地,发展地实质是事物地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要求用发展地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观点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地统一,要求坚信前途是光明地,但发展道路是曲折地例:正确看待个人学习遇到地困难和问题,正确看清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地困难与问题. .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事物地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地基础上开始新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要求①积极做好量地积累和准备.例:发射“神七”前地准备;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平时地学习与积累

②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例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注:如果材料考核如何体现发展观点地,可以从上面三点去分析.

矛盾观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全面看问题.(或者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

例: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分析时要找这两点.人地优点和缺点,形势地好与坏,事物地有利与不利等.

注: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地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地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地方法解决矛盾.(这是课本地基本叙述,注意在答题中地运用)

.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分析事物地特点.(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相通)

例:根据形式发展需要,制定方针、政策

.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地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地特殊性.

如:先试点再推广地经验或者模式;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地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地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地解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地统一.

如:科学发展观地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发展国家战略地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地关键.

注重材料中地提示语,如:中心、重点、关键、重中之重、着要地、根本、第一位地、主题、主体等.

. 矛盾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地关系是对立统一地.事物地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地主要方面所决定地.这就要求着重把握矛盾地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地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地统一.

如评价事情影响(积极还是消极;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认识、判断看待性质类

注:①这个道理往往与一分为二观点共用.②关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地认识方法地表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地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

二地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地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地两点论是有重点地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地重点论.

.辩证否定是自身地否定,是发展、联系地环节,辩证否定地实质就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注:①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一分为二地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地方法.②如何用矛盾地观点看问题?根据材料提示,从本部分内容去筛选.

唯物史观(第四单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地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地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科学发展产生于改革开放,又对改革开放起科学指挥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地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地立场上. 例:涉及到群体活动,重大工程民心工程,“以人为本”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地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活动具有重要地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地选择具有重要地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地价值观.

例:环境污染是错误价值观起导向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 如: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制度地完善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

如:政治体制地改革(完善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体制地改革5.正确地价值判断与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地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地立场上

.人生观、价值观地道理

①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人地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对社会地责任和贡献

②评价一个人地价值主要是看他地贡献,最根本地是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类进步事业地贡献,就是看他为社会、人民贡献了什么

③正确地价值判断与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地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地立场上

④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地根本途径.

社会提供地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地基础.在个人与社会地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地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地指引.

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周年.为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地丰硕成果,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营造文明和谐地社会氛围,中央文明委决定今年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注:①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文化生活中地三四单元联系去理解.如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等.②注意涉及群众观点地内容:群众观点与价值判断.

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论文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则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以哲学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适当穿插哲学小故事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寓言小故事“蜗牛的婚礼”。有一对蜗牛在公路旁边的草丛里约会,公蜗牛问母蜗牛:“亲爱的,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母蜗牛思考了半天,说:“听人说,爱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么没有品尝到呢?”公蜗牛听了这话,朝前方那条开阔的柏油路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信心十足地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结婚吧!”于是,他俩爬上那条柏油路面,一起没白日没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没爬出小镇的中心,两只蜗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没有先前的浪漫念头。之后,他俩就在一棵青草底下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只蜗牛选择旅行结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二、以流行歌曲增强教材的趣味性一般来说,学生对音乐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流行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授“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进行归纳: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把握哲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三、以笑话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笑话大都是违背常情令人发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话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画、一段风趣的相声,闪耀着机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轻松愉快,又给人有益的教训。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笑话故事,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具体分析解决不同矛盾”时,可以穿插这样一则笑话故事。据说,平原地区有个医生,自称治驼背百发百中。驼背病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闻风而来。(教学论文)他并没有去了解每个人造成驼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是让所有的驼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后他用脚往他们背上用劲踩。驼背们痛得哇哇大叫:“你这样不把我们弄死呀?”他回答说:“我管的是把你们的背弄直,没说管你们死不死啊。”学生听后哈哈大笑,通过这则笑话学生既掌握了哲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四、以名言警句增强哲理说服的趣味性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补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能说出相关名言名句,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去回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哲理。五、以漫画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几乎每一个框题都有一幅漫画。漫画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寓哲理于漫画之中,可谓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漫画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漫画故事的趣味中轻松地识记教材内容,把握哲学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投影一组漫画名字叫“笑一点”。这幅漫画有三幅图构成,分别为“不笑”、“微笑”、“狂笑”,来体现“不美”、“美”、“很丑。”图中那位女士本来笑得很美,但由于笑过了头,物极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让学生把握哲理“坚持适度原则”。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2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 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 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 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 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 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哲学方面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7832907.html, 哲学方面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方面论文选题参考 1、思维反作用于存在应当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 2、《生活与哲学》教材需完善的几个方面 3、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学基本問題的第二个方面 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评郭月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一文 5、世界本原问题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 6、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两个基本方面 7、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三方面 8、论傅山哲学思想在自然观方面的贡献 9、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0、再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答董新民同志 11、亦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 12、由会计的概念想开去——关于会计哲学、美学方面的思考 13、论我国哲学研究的五个重要方面 14、延安新哲学会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情况及贡献 15、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问题的几个问题 16、学习哲学常识必须掌握的四个方面 17、人体健康问题的哲学——方法论方面 18、哲学的困惑源于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割裂 19、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方面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7832907.html, 20、存在主义与解释学在人的基本哲学分析方面的片面性 二、哲学方面论文题目大全 1、哲学是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运动 2、改造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方面 3、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两方面鸣不平 4、齐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历史贡献 5、追求实践,追求行动,追求变革:哲学双刃作用的重要方面 6、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方面再探讨 7、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一点理解 8、后萨特时代的萨特肖像--从哲学、文学、政治方面解读知识分子萨特 9、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还有第三个方面 10、哲学与现实——基于教学方面的思考 11、术语学与科学理论——兼谈维也纳术语学派与维也纳哲学学派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关系 12、论哲学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13、西方和日本学者对新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的探讨评述——从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新技术革命的动态(二) 14、关于儿科学向儿童保健方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15、浅谈哲学社会科学在维护高校稳定和谐方面的意义 16、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 17、荣开明在哲学、理论和期刊编辑学方面的理论建树 18、论建设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几个方面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选择题训练

《认识论》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C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已不再存在 C人的实践活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2、“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导性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因为( B ) (1)科学试验以精确认识自然界为直接目的(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通过人才才能发挥出来 (5)实践主体是智力与脑力的统一 A(1)(2)(3)(4)B(2)(3)(4)(5)C(3)(4)(5)D(1)(3)(4) 3、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C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 ) 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 5、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B ) (1)蜜蜂酿蜜(2)教师讲课(3)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4)鹦鹉学舌(5)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6)经济体制改革(7)修身养性 A(1)(2)(3)B(2)(5)(6)C(3)(4)(5)D(5)(6)(7) 6、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说明( B ) A思想观念不能说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C ) A认识不断发展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B ) A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B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D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 9、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 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C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D本身错误。 答案: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 ⑤生产式具有客观性 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 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性 C.自然界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B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 7.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注意不要误选B,B不是

苦练三思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活起来

苦练“三思〃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活起来 论文导读: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和押学味。思气苦练"三思〃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活起来。关键词:〃三思J《生活与哲学》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和哲学味。 然而,要让课堂洋溢着生活味相对容易些,而充满着碎学味却并非易事。因此,很有必要对《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充满哲学味进行探索。 一、让课堂充满理性思辨的魅力普通人对哲学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问题往往终生不疑,其至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它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 实际上碎学的问题就深深地蕴涵在R常生活中,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使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性思维罢了。 碎学的土壤,尤其是"辩证法r孕育的是人的思维方法,敢于否定自己的、客观的、不拘泥于任何束缚的思维方法。研究押学的人受过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之后,长于推理及判断,不容易自相矛盾。哲学家大都具有整体而根本的立场,在提出观点时,也明口自己的预设及限制,总是温和而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常不可避免地要从哲学意义上对〃人〃进行思辨。尽管有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说法在先,但是“如果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 有个故事,说是一个瞎子在森林里迷了路,摸来摸去却怎么也找不着方向。后来,他一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这时他听到地上有人 骂到:“谁踢我了?"原来绊着他的是一个腐子。两个人于是坐到地上聊了起来,瞎子说自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方向,两人彼此诉了很长时间的苦。后来瞎子灵光一闪说."我把你背在背上,你为我指明方向,我来行走,不就能走出去了吗?〃两人一拍即合。故事中说的瞎子即指理性,而 癘子即直觉。同样,R常工作中,它们缺一不可,我们只有合理地使用二者才能取得成功。毕业论文,"三思化这种理性的思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舒展着师生的心灵。 二、重视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是一门特具思辨性的学科。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外,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认识论

认识论 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 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 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 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反对夸大认识反 作用的唯心主义。 真理观 原理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①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的含义: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错误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伴而行。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原理2、真理是客观的 内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方法论: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客观真理,反对主观真理。 原理3、真理是一元的 内容: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质是讨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最早的哲学来自宗教,希腊语哲学意思是“爱智慧”古代文明中对哲学的研究最多的民族是古希腊人。中国古代在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建树“阴阳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思在总结了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马克思主意哲学。哲学是一门抽象性思维的科学,是理论思维结晶的学说,以存在为自己懂得研究对象.但是这个对象的存在不是具体而是总体的,如果对总体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或幻想上,就不是哲学.只有人们研究存在总体,对于存在本质的认识达到理论思维,才是哲学. 从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上来看,哲学是关于中介的科学.哲学研究总体的存在,必须以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中介.所以可以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认识始于直接性,并不是说哲学也直接的与总体的存在发生关系,大部分人都知道哲学是以理论思维作为自己的手段的学说.因为哲学是

抽象性的,所以它必须要通过其他科学这个中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看,哲学是历史的科学,也是思维着的历史的科学.各门对存在的特定领域或方面的认识,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以科学认识为基础,达到对存在总体的认识,也只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因而哲学也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生活是人对活着的劳动行为的认识,对社会世人间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态度和对自我人生的价值使用和评价.生活是人们从出生到死亡这段过程的体验和活动,是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和态度,是对人类自己的进步研究.生活之于人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而人在生活的同时给自己了一个活着的目的,而这些目的使人的生活有了意义.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那哲学是对生活世界的总体性思考.所谓生活世界就是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自己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

20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选择题2015-2017 年唯物论(探索世界)高考题真题再现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8.(2016 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足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2015?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 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 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7.(2015?福建卷)34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 滴水穿石② 根系沃土③ 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2016 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0..(2016 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6 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6 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3、(2017 江苏卷)25. 20 世纪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 年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4、5课)知识点总结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原理:物质是本源,意思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思是对物质的反应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映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A.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B.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 惩罚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类 4.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客观性 ②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把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重要哲学观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 区别: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B 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一 3.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含义: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怎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夸大客观实际,无所作为;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唯物质主义 三、唯物论中的典型选择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 质 和意 识的 辩证 关系 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规律:正确的表述:认识、把握、 利用、发现 错误的表述:改造、改变、 创造、消灭、 发明 强调运动 强调物质 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 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人脑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唯物论

唯物论 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 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2、社会的物质性 内容:人类社会是客观的:(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从古猿进化而 来 的,在此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 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 们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3)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方法论:尊重社会客观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原理3、世界的物质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

观主义。 原理4、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内容:(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①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④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待分析任何事情,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原理5、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内容:(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错误倾向,既承认绝对运动,又承认相对静止;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示例及训练之认识论 班别姓名 示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2)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应准确反馈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内容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和设问选择其中的要点展开分析。审题时要明确设问的落脚点在于分析开展调研工作这一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因此主要回答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而不是谈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每个要点2分) 训练题 1、在浙江发展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代办。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对待“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的正确性。 答题区域 修改(订正)区域 2、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

高三《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