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描述: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是临床常用清热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明确了其解热、镇痛、抑菌、抗炎、止血等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有研究表明,以黄芩为君药的黄芩汤,通过联合用药,组成的PHY906能够增强结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而且对消化道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本课题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建立了《中药部颁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借助该平台软件的分析功能对其中明确含有“黄芩”的方剂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将《中药部颁标准》结构化数据中含有“黄芩”方剂进行提取筛选。

1.2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黄芩”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477首。然后

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药物基本信息统计,组方规律分析(包括聚类分析、提取组合、网络化展示等)、新方发现分析等。

2 结果

2.1 统计报表

2.1.1 中医疾病与证候 477个含有黄芩的成方制剂中,通过“频次统计”,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频率≥15)的有23种疾病,见表1;而疾病证候中使用频率较高(频率≥17)的有10种证候,见表2。

2.1.2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在477方剂中,共涉及692味中药,频率较高(频率≥75)的20味药物,见表3。黄芩常与清热泻火、行气活血、养阴等药物联用,如栀子、黄连、当归等。

2.2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组方规律分析

2.2.1 含黄芩方剂的用药核心组合分析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95”,支持度为20%,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共11个,见表4。支持度个数为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的出现频次(本参数≤处方总数)。支持度个数=“处方数目”×支持度(默认为20%),可根据实际数据量调节。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1。可较全面地展示黄芩的用药配伍,本研究选取15%,20%,25% 3种支持度,确保提取的常用核心组合,既能体现不同药物组合间的个性特征,又能抓住不同组合中黄芩药对共性的核心组合。其常与清热解毒之品如黄连、大黄以泻火热毒,又常搭配疏风宣肺之品,如白芷、防风、桔梗等,以疏散风邪,泄肺止咳。

2.2.2 含黄芩方剂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网络图黄芩核心药物组合见表4,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深入分析,纵横比较分析药物组合的用药规律。黄芩与清热泻火药联用,如黄芩-栀子,见图2。黄芩与补血活血药联用,如黄芩-当归,见图3。黄芩与止咳平喘药联用,如黄芩-桔梗,见图4。组图显示,黄芩在不同的药对中,其作用方向不同。与栀子配伍使用时,其核心药物以清热泻火药为主,功在泻火解毒;与当归配伍使用核心药物以气血双补和清热之品居多(支持度40%),其可视为《金匮要略》当归散加减,以清热、养血、安胎,此外,因其中亦包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支持度20%),还可以用于痢疾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与桔梗配伍使用时则以疏风理气之品最多,以宣肺、清热、止咳。可见,要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药物的配伍至关重要。

2.3 黄芩常用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举隅

从表1中黄芩主治疾病中选择具有代表性者进行分析,下面以咳嗽、感冒和眩晕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2.3.1 咳嗽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治疗咳嗽常用方剂的药物组合中,见图5。最高频核心组合为苦杏仁、桔梗等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以奏行气降逆之功,医教论文风为阳邪,易从热化,所以在治疗咳嗽时可配伍清热之品,以泻肺中实火,《本草纲目》言“黄芩可治火咳肺痿……”。此外,还常配知母、麦冬等养阴之品以滋肺阴,防咳嗽日久伤阴太过之弊(支持度20%)。

2.3.2 感冒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黄芩治疗感冒规则分析时,见图6。其治疗感冒时,多配伍清热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然感冒常引起肺气不宣导致咳嗽等症状,因此配以桔梗、苦杏仁以理气降逆,综合配伍使诸证皆愈。褚为名认为单味黄芩对治疗妊娠期感冒有很好的疗效,当其配伍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和柴胡等,构成银翘抗感冒合剂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2.3.3 眩晕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治疗眩晕常用方剂的药物组合中,见图7。《景岳全书·眩晕》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可见,眩晕病机有虚有实,虚则加以当归、人参等补气养阴之品,实则加以大黄、栀子等清热之品,如临床上常用“黄连上清丸”和“龙胆泻肝丸”分别治疗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和肝胆湿热所致头晕;也可以通过小柴胡汤中的加味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因此,不同的眩晕,只要通过不同的加味,便可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黄芩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涵盖了153种中医疾病,其主治疾病主要涉及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胎动不安。《神农本草经》中列其为中品,《名医别录》中也言黄芩“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由上述证型来看,黄芩最主要用于热盛类病证。

其组成的方剂涉及692味中药,其常与清热解毒和疏风宣肺之品联用,如配伍黄连、栀子等以解热毒,配伍白芷、防风、桔梗等以疏散风邪,泄肺止咳。此外,常伍以活血养阴润燥之品,如生地、白芍,以防热盛伤阴、苦寒伤阴。总之,黄芩所涉及的中成药以有清热为主。

基础分析之后,本研究将表4,5中所含黄芩的核心药物组合,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黄芩-栀子、当归、桔梗”3对组合进行深入分析,纵横比较分析药

物组合的用药规律(图3~5)。“黄芩-栀子”常配合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如黄连、大黄,以清火热,解热毒;而“黄芩-当归”气血双补和清热之品。支持度为40%时,可以发现其核心药物恰恰是当归散加减,用于治疗孕妇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有堕胎之患或者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等妇科疾患;“黄芩-桔梗”则常配以解表行气之品,如薄荷、苦杏仁,用来宣发外感风邪之邪。因此,药物的搭配至关重要,这也为研究药物组合寻找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有效方法。黄芩方中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药物黄芩在不同的药对中,其发挥功效的作用方向相似,但通过不同的配伍,可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这对研究黄芩的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突破简单的频次方法,在频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集成于系统中的apriori算法,选取合适的支持度,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及配伍特点。最重要的是,本文意在提供一种方法,通过本软件统计结果,以纵横对比的方法,展示药物和药物组合在治疗不同疾病下用药特点,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

有效方法,对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脏腑用药规律总结版

1、养心阴安心神一一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 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乱益心气一一人参,黄罠,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日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苓,山呃,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一一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一一菖蒲,远志,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一一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乱温肝寒一一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灰蓉。 4、平肝潜阳 (1 )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 )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一一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螟蚣,地龙,蝉蛻,菊花。 6、理肝气一一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 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一一川苒,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脾 k补脾气——人参,黄罠「党参,白术,扁豆,炙日草,升麻,逹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茨实。 2、温脾阳---- 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蔻,白蔻仁,砂仁,草豆蔻,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荧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一一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一一砂仁,蔻仁,陈皮,木香,薑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 -^=-0 6、消脾积一一枳实,大黄,山植,神曲,麦芽。 7、清脾热一一黄连,黄苓,大黄,连翘,石膏’山梔子,芒硝,西瓜,绿豆。 k滋肺阴一一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放互补及增放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报告格式:目的、时间、地点、内容、收获。 手写版,3000字左右。 实习目的: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掌握运用硅胶色谱来定性黄芩苷; 掌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黄芩苷含量。 了解怎么判断黄芩质量的优劣。 实验六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黄芩蒸制软化的目的。 2.掌握黄芩炮制的质量控制方法。 3.认识冷制和蒸制黄芩由于内含酶活性的变化而对成分发生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黄芩饮片的制备。 2.观察冷制和蒸制黄芩色泽的变化。 3.黄芩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器材、药品 电炒锅(带盖、蒸帘)、粉碎机、电炉、干燥器、温度计、水浴锅、普通天平、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乳钵、烧杯、试管夹、小三角烧瓶、小漏斗、具塞三角烧瓶、容量瓶(10ml、50ml)、移液管(0.1、0.2、0.5、1.0ml)、层析槽、层析板(2块)、毛细管、量筒(10ml)、滤纸。 硅胶G、CMC-Na、乙醇(50%、95%)、甲苯、甲酸、乙酸乙酯、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原药材、AlCl3显色剂。直尺(自带)、铅笔(自带)。 四、实验方法 (一)黄芩饮片制备 1.蒸制法:先将水煮沸后,再将净黄芩置锅内蒸帘上,隔水加热,蒸至上大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 2.冷制法:取净黄芩,冷水浸润软化,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二)定性实验 1.样品的制备:取干燥的生品黄芩药材及蒸制黄芩片,分别粉碎,各称取0.2

g置小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ml,放置24小时,观察记录色泽变化,然后各加95%乙醇8ml,立即放入8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分别滤于小三角烧瓶中,供点样用。 2.制板:取硅胶G适量加2.5-2.7倍的0.5%CMC-Na溶液搅匀,适当研磨,倒在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放入烘箱,于110℃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点样及展开:取上述制备的样品液及黄芩苷、黄芩苷元对照品,分别用毛细管点于薄层板上,置层析槽内,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开至适当距离,挥干溶剂,观察结果并计算Rf值。 (三)定量实验 1.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2.5mg,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8ml溶解,冷至室温,再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0.25mg/ml的黄芩苷标准溶液。 精密量取此液0.1、0.2、0.3、0.4、0.5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用50%乙醇液作为空白,于分光光度计279nm处测吸收度,并求出回归方程。 2.样品的含量测定:分别取蒸制和冷制黄芩样品,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取各1g置具塞三角烧杯中,加50%乙醇50ml冷浸24小时,过滤,滤液置50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为样品液。精密量取样品液0.5ml置25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精密吸取此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以50%乙醇作为空白,在279nm处测吸收度,从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中计算含量。 五、注意事项 1.制备样品时,应分别进行,以免干忧实验结果。2.实验操作时,应保持条件一致,否则影响结果。3.用50%乙醇冷浸时,应密闭,避免乙醇挥发。六、思考题 1.如何控制黄芩饮片的质量? 2.黄芩应选用何种方法软化切片为好?为什么?

脏腑用药

脏腑用药【中医基础版】 脏腑用药 一、心、小肠医学教育网 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 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 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 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 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医学教育网 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 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 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 二、肝、胆 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 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 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 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 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 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 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 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 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 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 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黄芩饮片质量控制中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分析

黄芩饮片质量控制中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2T10:41:17.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作者:刘军 [导读] 黄芩干燥根能起到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止血的作用,对于湿温、泻痢及黄疸、高热咳嗽。 刘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黄芩饮片质量控制中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以便对黄芩饮片质量做出综合的评价。方法: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技术对黄芩饮片进行提取,在选择了共有峰后,以此当作变量因子对黄芩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实现降维分析作用。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黄芩饮片质量控制情况,对黄芩饮片做出综合的评价和合理分析。结论:应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对黄芩饮片能更好的进行质量控制,可以作为中药饮片常规质量控制方法使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芩饮片;质量控制;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327-02 黄芩干燥根能起到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止血的作用,对于湿温、泻痢及黄疸、高热咳嗽、胎动不安等症状均有理想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中,应用主成分分析技术结合指纹图谱技术对黄芩饮片做出质量控制分析,从而得到有效的数据信息分析。 1.仪器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 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及自动进样系统、超声波清洗器、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等作为基础研究仪器。再选择我市大药房采购的黄芩饮片进行数据分析,以黄芩干燥根为制备研究对象,再选择黄芩苷为对照。 1.2 方法 色谱条件:选择色谱柱与流动相(0.2%的磷酸水与甲醇),流速控制在1mL·min-1,波长控制在280nm,而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L,分析计数黄芩苷峰大于7000。制备对照品溶液可以取黄芩苷适量,称量后加入到甲醇中,溶解后定容到25ml,把浓度控制在0.084mg·mL-1。制备供试品溶液取黄芩饮片粉,取量为0.3g,称量后加入到甲醇后经过超声30分钟后提取,在室温下以甲醇定容到25ml再摇匀[2]。 试验方法:取黄芩苷对照溶液进样7次后,对峰面积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RSD=0.06%,表示测量仪器的精密度较高。以同供试品溶液取适量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RSD=0.33%,可见,供试品溶液处于36h内的稳定性最佳。取同来源黄芩饮片,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后,对这些溶液分别测定,结果表明,RSD=0.74%,可见,此次检测方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指纹图谱提取黄芩饮片,制备供试品溶液后,通过分别进样再测定,按照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对数据进行评价,评价分析软件取平均值后建立共有模式图,才能确定黄岑饮片共有峰,对共有模式下的共有峰保留时间进行计算,而指纹图谱技术分析符合质量控制要求。主成分分析法对共有峰数据分析,选择黄芩共有模式保留时间峰面积进行变量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后,确定数据间的联系,而主成分分析法适用性检验表明,KMO检验样品容量值为0.725,而球形Bartlett检验结果表示,近似卡方值为208.303,而自由度为21,显著性差异小于0.05。变量共有度表明变量间含有原始变量信息可以被提取,提取公因子表示程度也就是影响的程度,所以,可以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计算,通过变量共同度分析,除X6共同度小于50%,其他变量共同度均大于60%,可见,提取公因子对变量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可以当作分析方法对中药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因子分析也是主成分分析法重要延伸,可以对数据做出更精确的分析和统计[3]。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黄芩饮片质量较高,综合评价后得到不同药房采购药物质量差距,评价为正值表明,黄芩质量高,评价为负值表明综合评分评价质量与正值相比差异较大。 2.结果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黄芩饮片质量控制情况,对黄芩饮片做出综合的评价和合理分析。 3.讨论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药质量评价可以对中药质量做出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对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药和复方制剂的成分十分复杂,这就导致中药和复方制剂产品在质量控制上存在很大的难度,也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我国对中药质量控制多选择性状鉴别及理化、显策、薄层色谱等鉴别方法,可是,这些鉴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某种情况下无法使用这些鉴别方法对中药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为更好的发挥出中药的特色,利于中药的发展,必须对中药和相关复方制剂做出客观的质量评价[4]。主成分分析法是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将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可以帮助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随着技术发展,还能分析中药中药理活性组分,这些药理活性组分含量也可以真正决定中药质量。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对中药质量评价是有效的弥补,通过各项指标的关联和区别进行检测,完善中药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指纹图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黄芩饮片分析中,可以通过实验检测,准确分析变量共有峰和共有因子,对黄芩饮片质量做出评价,避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这种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质量标准分析统计中,通过对中药数据的降维和变量数据进行提取,再对数据进行压缩,从而更好的完成中药分类与聚类,由此获得中药鉴别准确的评价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和鉴别,完成中药质量的分类与优选。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分析和鉴别,可以更好的分析中药饮片质量,优选中药资源,这对于中药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指纹图谱技术,可以通过技术简单化的方式,完成黄芩饮片质量的检测,通过两种鉴别方法的联合使用,还能对黄芩饮片质量做出综合的评价,从而有效防止了单一方法评定带来的局限性,更准确的综合评价中药质量优劣。总之,应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对黄芩饮片能更好的进行质量控制,可以作为中药饮片常规质量控制方法使用,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张建萍.黄芩饮片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河南中医,2014,34(5):967-969. [2]庞力贤,张文岭,吕维红.黄芩药材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2):195-197. [3]杨欣文,吴德康,李俊松等.黄芩炮制前后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比较[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3):282-286.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中药——脏腑用药规律 (2015-01-27 09:23:56) 转载▼ 玉棠:中医中药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养肝血: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阿胶桑椹子 滋肝阴:山萸肉熟地枸杞女贞子憋甲 清肝热:桑叶菊花羚羊角青箱子密蒙花决明子 平肝潜阳: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泻肝火:龙胆草青黛栀子夏枯草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薄荷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益母划川牛膝

(二)胆 清胆:柴胡郁金金钱草青蒿茵陈 泻胆:龙胆草黄芩栀子黄连 (三)心 养心阴: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助心阳:桂枝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灵磁石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四)小肠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车前子赤茯苓小蓟

白茅根淡竹叶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寇半夏砂仁白寇仁白术燥脾湿:苍术白术薏苡仁半夏草蒄厚朴茯苓藿香佩兰 理脾气:陈皮砂仁白寇仁香附木香厚朴枳壳 (六)胃 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芦根沙参玉竹 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大青叶芦根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丁香草叩毕澄茄吴茱萸砂仁白寇仁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炒卜子谷芽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旋复花代堵石

============== 中药口诀 消导药 消化增食欲,化食消导进,脘胀食欲减,嗳腐吐酸频。过食可消导,脾虚配健运,宿食已化热,苦寒轻泻姻。气滞食不化,理气消食呈。脾胃后天足,谷麦鸡楂神。 谷芽健脾消食积,炒用消食能养津。 麦芽和中消乳积,疏肝回乳生麦用。 健脾消食鸡内金,肿块结石亦可进。 山楂消食能行瘀,肉食积滞功最能。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花,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支子,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仔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滕。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 吴茱萸,肉桂,小茴,荔枝核,肉苁蓉。4、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伐肝淤-----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如米,莲仔,葛根,山药,大枣。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只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支子,芒硝,西瓜,绿豆. 四、肺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

优质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 地方标准 DB XX/ XXXXX—XXXX 优质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优质黄芩药材评价指标 (1) 5 优质黄芩药材评价方法 (2) 6 优质黄芩药材评价规则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化学成分指标测定方法 (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药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卫红、王喜明、高文军、乔丽芳、倪素丽、刘俐君、李丹、田志刚

优质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优质黄芩药材的术语和定义,优质黄芩药材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栽培黄芩药材的优质质量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芩药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3.2 优质黄芩药材 达到本质量评价要求的黄芩药材。 3.3 4号筛 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筛孔内径(平均值)为250μm±9.9μm,目号为65目。 4 优质黄芩药材评价指标 4.1 感官评价指标 本品较细,主根长不低于20cm,直径0.5~1.6cm。表面浅黄棕色或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味微苦。 4.2 理化评价指标 优质黄芩药材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20T14:45:07.46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魏领琴 [导读] 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魏领琴(河北省邯郸经济开发区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治疗;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13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且有发病低龄化的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1]。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现代多发病常见病。 1 治疗糖尿病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医药卫生辑专栏目录,搜索2000年至2010年期间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其提取物。所收集的治疗糖尿病相关中药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共用药113种,共用药1658次。各种药物的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1658次)。 3 用药规律 3.1 用药频率统计分析使用标题2所述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出现次数越多,在中药复方中出现的频率越多,其药用价值越高,越有研究意义。30味中药中出现频次在60次以上的有黄芪、山药、茯苓、麦冬、天花粉、白术、人参、山茱萸、知母、黄连、生地。它们主要以益气养阴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 注:表1列出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频率75%以上的前30味药。 3.2 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率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所用113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统计分析,见表2。益气养阴药居于首位,其次是清热药,第三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