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葛剑雄周筱赟

幼时上历史课,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因为课本上和教师都对他赞扬有加,记得一个例子是说,由于唐太宗武功赫赫,但又善待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因此深受各族首领爱戴,被尊称为“天可汗”。以后自己读《旧唐书》,见贞观四年(六三O年)唐朝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知道事情果然如此,唐太宗自己在给西北的属国或部族首领下诏书时,也乐意同时使用皇帝和天可汗的名义。

在我近半个世纪的印象中,唐太宗一直是得到肯定的人物,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尽管毛泽东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诗句,但实际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唐太宗也保持了正面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高层领导发表提倡节俭、接受群众批评、吸取历史教训、对外开放、团结少数民族等方面的意见后,经常可以看到报纸上发表的唐太宗故事,显然这位皇帝在一千多年前已经“率先垂范”,堪为今人楷模。

不过读史稍多后,也使我产生了困惑,这位天可汗生前做过另一件在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事:几次三番要看史官们为他自己记载的历史,并且亲自督促他们修改到他满意为止。这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完全不符,因为即使有九五之尊,皇帝也不能查阅史官们对他记载了什么。史官们对他日常活动和言论的记录应该随时密封,待他去世后才能正式整理成书,永久保存。唐太宗为什么要打破常规,亲自做这样完全可能给他留下不利影响的事呢?

不守古训,唐太宗欲查国史

贞观九年(六三五年)五月,当了十年太上皇的李渊去世。十月二十七日,这位唐朝开国的“高祖太武皇帝”被隆重安葬。就在葬礼举行前十天,唐太宗通知史官,他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录》,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拒绝。

贞观十六年四月,唐太宗又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你还负责记《起居注》吗?记了什么能让我看看吗?”褚回答:“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和行动,好坏都要记载,才能使君主不敢做坏事。没有听说君主自己可以拿来看的。”唐太宗问:“那我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你也记吗?”褚答道:“这是我的职责,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在旁边插话:“假如褚遂良不记,天下人都

会记。”唐太宗又碰了一个钉子。不过就在两个月后,唐太宗忽然下令将十六年前被杀、并被追夺太子封号的长兄建成由“息隐王”恢复为皇太子,又将同时被杀的弟弟元吉由“海陵刺王”改为“巢刺王”,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冤魂在冥冥中传出了什么信息?

到了第二年四月,皇太子承乾因罪被废为庶人,太宗的叔父汉王元昌因参与阴谋而被杀。太宗当面答应立最受宠信的第四子魏王泰为太子,但又改变主意立第九子晋王治为皇太子。魏王泰被降封为东莱郡王,不久又改封为顺阳王,软禁在今湖北西北山区偏僻闭塞的均州郧乡。那几天间,太宗一度心力交瘁,哀叹“我给这三个儿子、一个弟弟搞成这样,想想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从座位上跌倒在地,还不等心腹大臣将他扶起,又拔出佩刀想自杀,被褚遂良夺下。这次变故使一向以英明自居的太宗受到很大打击,他亲自到太庙祭拜,为承乾的事向祖宗谢罪。

六月初一发生了日蚀,到七月间民间居然传出流言,皇上派恶鬼出来挖人心肝,用来祭天狗星。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太宗不得不派人到各地辟谣,抚慰百姓,一个多月后才平息下来。

这些事是否与宫廷的变故传入民间有关,已不得而知,但无疑促使太宗更关注史官给自己的记载,于是向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提出了第三次要求:“我的用心和以往的君主不一样。帝王想亲自阅读国史,以便了解自己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警戒,你可以按顺序写成了呈上来。”谏议大夫朱子奢极力反对:“陛下身负圣德,言行从无过失,史官记载的自然尽善尽美,所以陛下要查阅《起居注》并无不妥。但从此形成制度传下去,我恐怕到了玄孙、曾孙辈,难保没有达不到上智的君子,会文过饰非,那史官就免不了受刑罚惩处。这样一来,史官为了保全自己,避免祸患,无不迎合风向,顺从旨意,悠悠千载的历史还能相信吗?这就是历来不允许帝王查看的道理。”太宗却坚持要看,于是房玄龄只得与许敬宗等人删改成《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呈上御览。

其实房玄龄等心中都明白,太宗最关心的是哪一部分,自然已在文字上下了功夫。但太宗看了“六月四日”的记载后还是嫌他们写得太隐晦:“当年周公杀了管叔、蔡叔而使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为鲁国带来太平。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万民。史官执笔时何必有劳你们特别隐讳呢?应该加以修改,删除不实之处,直截了当地把事实记下来。”有了这样明确的指示,以房玄龄为首的史官们自然只能体察圣心,将两朝《实录》中有关文字修改到唐太宗满意为止。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书中记述的“玄武门之变”。

兄弟相残,李世民先发制人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年)六月,突厥进犯,太子建成建议派其四弟齐王元吉率军北征,并征调秦王(世民)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即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人随军出征,得到高祖李渊批准。一向嫉妒秦王军功和威望的建成,一直在找谋害他的机会,企图利用与秦王在昆明池饯行的机会,埋伏甲士将他刺杀,事成后即上奏称其暴卒,对尉迟敬德等秦王府骁将也准备一律活埋。秦王很快从他收买的太子下属、东宫率更丞王(左日右至)处得到了这一消息,连夜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商议对策。众人都劝秦王先发制人,而李世民不忍骨肉相残,还犹豫不决。幕僚们举了舜躲避受其恶兄象唆使的父亲瞽叟迫害的例子,终于说服他采取行动。

偏巧五六月间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六月初一、初三又再次出现,傅奕向高祖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高祖闻奏大怒,认为这预示世民将谋反篡位,立即召世民责问。世民申辩说是建成、元吉二人想谋害他,并且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的丑闻。李渊当即大吃一惊,决定第二天将兄弟三人一起召来当面“鞫问”。六月初四一大早,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埋伏于玄武门。建成、元吉二人行至临湖殿时,忽然发觉情况异常,当即掉转马头想逃回东宫。世民率人冲出,在后面追赶,元吉拉弓向世民放箭,因为惊慌失措,弓弦都未拉开,连射三箭不中。世民张弓还击,一箭射死建成。此时尉迟敬德率七十余名骑兵赶到,射中元吉坐骑,元吉坠马。世民的马也受了惊吓逃人树林,被树枝绊倒。元吉赶到,夺下弓箭勒住世民,尉迟敬德跃马怒叱,—箭射死元吉。此时东宫和齐王府二千余精兵闻讯赶到,猛攻玄武门,情势十分危急,尉迟敬德急持两人首级出示,宫府军见主人已被杀,立时溃散。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进宫去保卫高祖。谁知原定当天早上要亲自讯问这三兄弟以判定是非的高祖,居然兴致十足,正在后苑海池的游船上。见到手持长矛、一身甲胄的尉迟敬德闯到面前,高祖大吃一惊。敬德报告太子与齐王作乱,已被秦王杀掉,现在大臣们劝他将国事交给秦王处理。高祖答允得十分爽快:“好得很!这正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立即亲笔写了敕书,命令诸军听从秦王号令。大局已定,秦王赶来与高祖见面,父子俩抱头痛哭。高祖随即颁发诏书,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建成、元吉十个儿子均以谋反罪处死。两个月后,高祖宣布退位,成为安享天年的太上皇。“玄武门之变”以秦王世民提前登上帝位而结束。

篡改史料,两唐书自相矛盾

可惜唐太宗毕竟“稍逊风骚”,对文治的一套还不内行,特别是没有从长远的战略高度重视历史的作用,既没有以钦定的《实录》为纲统一臣民的思想,又缺少“戈培尔”式的人物做好“玄武门之变”伟大意义的宣传和讲解工作,更没有彻底清查和销毁各类违背《实录》精神的论著和史料。尽管有唐一代,因为所有的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孙,没有人敢翻“玄武门之变的案”,但从宋朝开始,就不时有人揭露史料中的矛盾,质疑唐朝的官方记载了。时至今日,我们只要对史料稍作分析,也不难看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真相。

据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巢剌王(元吉)性本凶愎,志识庸—卜,行同禽兽。兼以弃镇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完全是流氓禽兽,显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唐高祖李渊也是优柔寡断,迟迟不敢起兵。既然这父子三人都成不了气候,就只能依靠大智大勇、深谋远虑的李世民了。“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只是这些说法实在过于荒唐,连囿于传统史观、奉太宗为正统的司马光都有所怀疑,“史臣不无抑扬诬讳之辞,今不尽取”;在编《资治通鉴》时没有完全采用。

透过被太宗的史官篡改过的史料,李渊起兵的经过依然可辨。

隋大业十三年(六一七年),太原留守、袭爵唐国公的李渊以尊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的名义,自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次起兵的策划和部署全出自李世民一人之手。万事俱备,李世民却恐怕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告诉他。果然,当世民将计划密告李渊后,他大惊失色:“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我现在马上将你押送朝廷法办。”说完就动手写奏章。李世民不慌不忙地说:“现在天时人事已到了这种地步,我才会作这样的于丁算。如果一定要将我送朝廷究办,我也不怕死。”李渊说:“我怎么会忍心告发你?但你千万小心,不能再说。”经过李世民和众人的反复劝说,李渊才被迫同意,表示今后家破人亡还是化家为国都由你了。此前裴寂还将晋阳行宫中的宫女偷偷送给李渊受用,在酒酣时,裴寂又威胁道:“臣子占用宫女可是杀头的罪,二郎(世民)密谋起兵也是因为怕这件事败露,才这样准备的。”至此李渊已无退路:“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听他的吧!”如果李渊只是为了给儿子保密,在只有父子两人在场时,何必一本正经要写奏章告发他?而到了临起事时怎么还会说这样的话?还要儿子与谋士策划用女色引他上钩,看来李渊真是一个胆小怕事、胸无大志、又好色无度的委琐小人,让他做大唐的开国皇帝实在冤枉!

可是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早在大业六年(六一三年)李渊和宇文士及就在涿郡(今北京)“尝夜中密论时事”。既然要秘密讨论,自然不是效忠隋朝的事了。而据《旧唐书.夏侯端传》,在起兵的一年前,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好友夏侯端曾以天象的异常相劝:“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完全赞同他的分析和建议。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说得更具体:在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李渊“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温大雅在李渊起兵后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是李渊的机要秘书,此书又撰写于“义宁、武德间”,即公元六一七年后的几年间,看来在玄武门之变后也没有受到删削,应该比较可信。可见李渊早有叛隋起兵之心,只是感到时机还未成熟,才韬光养晦。对他的政治态度和密谋策划有人已有所觉察,晋阳长姜(上莫下言)曾私下对其亲信说:“隋祚将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篆,唐公(李渊)有霸王之度,以吾观之,必为拨乱之主。”(见《旧唐书,姜(上莫下言)传》)李靖因为已经查到了蜘丝马迹,肯定李渊“有四方之志”,想亲自向隋

炀帝告发,只是由于道路阻塞才—作罢。(见则日唐书.李靖传)) 温大雅的记录更明白,李渊明确告诉世民:“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李渊应该是晋阳起兵的主角,退一步说,至少也是共谋者,绝不是为李世民的既成事实所迫。

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大业九年(六一三年)年仅十五周岁,李渊正式起兵时(六一七年)也才十九周岁,不论唐朝史官以后如何吹嘘他才略盖世,当时毕竟还不成熟。而李渊的长子建成当时已二十九岁,显然更应该成为李渊的得力助手。《通鉴》明确记载,在李世民多次催促下李渊仍“迁延未发”,就是因为当时“建成、元吉尚在河东”。由于李渊抗御突厥失利,隋炀帝一度要将他解捕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治罪。这种情况下李渊仍不愿起兵,不正透露出要等待建成、元吉二人到晋阳后谋划起兵大事吗?而且,一旦李渊公开起兵反叛,留在河东的儿子必定有生命危险,对此李世民不会一无所知。而且《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明确记载,李渊告诉世民:“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果然在建成、元吉离开河东、李渊起兵后,李渊庶妻万氏所生儿子智云就被隋朝捕捉,送至长安杀死。如果李世民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说明他与长兄建成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就欲借刀杀人,将他置于死地,日后在玄武门弑兄屠弟也就毫不奇怪了。

对于建唐前建成、元吉的作为,《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说他们“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济为恶”。可是温大雅的记载完全不同。前面提到李渊对世民说的话,对建成的倚重溢于言表。河东是军事要地,介于太原和关中之间,建成留在那里,是负有李渊的特殊使命“潜结英俊”,而建成亦不负期望,“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以后唐军攻克霍邑后,河东沿黄河的百姓数百人争先恐后,主动送来渡船”(《旧唐书.高祖本纪》),足见建成此前拉拢人心的成效。建成、元吉从河东赶回太原,随即与世民共同指挥了关系帝业成败的首次大战,一举攻克西河城,往返仅用九天时间,从此奠定了进军关中、直取长安的基础。而两《唐书》涉及这一至关重要的战役时,却只说世民奉高祖之命征讨西河,一笔抹杀建成的功绩。西河之役后,建成因功封为陇西公,统率左军,世民封为敦煌公,统率右军,可以说建唐以前的全部军事活动,定西河、取霍邑、围河东、屯永丰、守潼关、克长安等,建成都是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温大雅属于李世民—党,虽然当时不可能预料他们兄弟间日后的绝情,但绝不会故意贬低世民,抬高建成,他的记录应该比《高祖、太祖实录》真实可信得多。

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定都长安后,李渊随即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作为储君,建成的主要职责是帮助高祖处理日常政务,“高祖忧其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并委派德高望重的老臣李纲、郑善果辅佐。而领军作战、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的任务基本上都由秦王世民承担,客观上为其建立显赫的战功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局面。(同上)如果仅从这一点便认定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远远不如世民是很偏颇的,刘黑闼事件就是明证。

窦建德为唐军击败后,其部将刘黑闼于武德四年(六二—年)起兵,很快重新占领旧地。世民奉命围剿,实行残酷镇压,被俘虏的小头目都杀死示众,妻子都由唐军抓走,连刘军投降都

不接受。唐军付了极大代价,勉强取胜,但仅隔数月,刘黑闼于武德五年再度起兵,“旬日间悉复故城”(《旧唐书.刘黑闼传》),并定都滔州,称汉东王。此时建成接受王硅、魏徵的建议,主动请令征讨,一改世民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所获俘虏全部遣送回乡,“百姓欣悦”,于是刘黑阀众叛亲离,本人也被活捉。仅两个月时间就平定山东,这些都是《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都承认的事实。可见建成的军事才能绝不亚于世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资治通鉴》为了贬抑建成,借王硅之口说“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建成正可借此轻易博得勋名云云。但对照《旧唐书.刘黑闼传》,形势并非如此明朗,刘黑闼再度起兵后,凭借突厥兵力进攻山东,瀛州刺史马匡武城陷被杀,贝州刺史许善护全军覆没,淮阳王李道玄战死,原国公吏万宝大败而逃,沧州刺史程大买、庐江王李瑗弃城逃走,可见其声势非常浩大,所以齐王元吉也“畏黑闼兵强,不敢进”(《资治通鉴》卷一九O)。

蓄谋已久,玄武门兵变真相

旧时史家的记载,均众口一辞称建成、元吉嫉贤妒能,两人狼狈为奸,多次阴谋加害世民,玄武门之变实在是他不得已之举。据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三天的六月初一晚,建成召世民到东宫饮酒,在酒中下了毒药,世民当即“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西宫。此事的真伪实在令人可疑。建成既然要置世民于死地,必然要用剧毒,世民当场吐血数升,说明毒性已经发作,回家后居然平安无事,莫非用了假冒伪劣产品?而建成居然没有预伏甲士,听任世民活着脱身,以建成的政治经验,难道不知道毒杀未成的严重后果吗?再说,既然世民早已掌握建成“淫乱后宫”等诸多罪行,又有叔父在场目击自己被毒的铁证,为什么还要等两天后再向李渊告发,而且绝口不提毒酒事件呢?看来此事多半出于贞观史臣的虚构。

建成系高祖与窦皇后所生嫡长子,立为太子名正言顺。他曾为大唐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掌握着东宫独立的武装长林兵,并且获得手握兵权的四弟齐王元吉的支持。高祖最为信任的宰相裴寂,也是建成的坚定支持者,高祖宠爱的张婕妤、尹德妃等人经常说建成的好话。显然,建成的“接班人”地位十分稳固,完全没有搞阴谋诡计的必要。而世民身为次子,正常情况下绝无做皇帝的可能,除非发生意外,或采取政变夺权,可见他才有背着高祖与建成暗中活动的必要。世民确实早有夺取皇位的野心,据《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世民平定长安后,秦王府很多文武官员被调赴外地,使得他颇感不安。谋士房玄龄告诉世民,这些人调走得再多,也用不着可惜。但是杜如晦就不同了,此人是辅佐帝王之才,如果你只想当一个藩王,杜如晦这样的人也没什么用,但是如果要“经营四方”,则非此人莫属。世民闻言大惊,“你要不说,我差点就失掉这个人才。”急忙将已外调为陕州总管府长史的杜如晦调回。这些对话不可能出自引《旧唐书》编者的杜撰,想必本自贞观史官的实录。当年收录此事无非是为

了突出世民重视人才,却无意中暴露了早在建唐之初,他就在积极筹备“经营四方”,蓄谋夺取皇位了。

在这场储位斗争中,高祖李渊的态度颇为关键。按两《唐书》和《通鉴》的说法,早在晋阳起兵之初,他就许诺要立世民为太子,只是被世民坚决推辞了。到了武德四年(六二一年),高祖再次私下许诺立世民为太子。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但却与同一来源的另外几条材料相抵牾。东都之役后,李世民逐渐以洛阳为基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武德四年设立文学馆,招徕了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府十八学士”,武将则有“八百勇士”,引起高祖极度不满。武德五年他对宰相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此后对世民的军政权力加以限制,于同年四月将其兵权转归齐王元吉,不久又罢免了他的陕东道大行台、都督山东河南河北诸军事的职务,由太子建成取代。接着又驱逐了世民心腹房玄龄、杜如晦,以至六月初三夜世民召二人密谋时,他们都是身穿道服化装潜回的。高祖还曾经当面斥责世民:“皇帝自有天命,不是靠智力可获得的,你何必那么急着想要呢?”(《资治通鉴》卷一九一)由此可见,李渊在立储一事上,态度一直没有改变,从未倾向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位合法继承者的太子建成要除掉意欲篡夺的世民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谋士魏徵就“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同上)。尽管建成采取了不少维护自己地位、打击秦王势力的行动,但始终没有采纳直接刺杀他的建议。武德七年(六二四年),齐王元吉自告奋勇要为建成除掉世民,“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同上)。即使史籍中所说建成等人“日夜谮诉世民于上”(同上)完全是事实,也只能说明建成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高祖作主,按正常程序解决兄弟争端,而不愿骨肉相残。直到玄武门之变的当天,建成接到张婕妤密报,得知世民在高祖面前密奏自己淫乱后宫,高祖将召兄弟三人入宫“鞫问”,李元吉主张应该“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同上)。而建成却认为应该与四弟入朝,亲自向高祖说明(同上),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便坦然人宫,可见对他“性颇仁厚”、“亲慈”的说法绝非子虚乌有。而世民在种种情势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要夺取皇位,惟有孤注一掷,发动政变对自己的同胞兄弟下手。陈寅恪曾据巴黎图书馆藏敦煌写本P2640《李义府撰常何墓志铭》考定,玄武门之变太宗取胜的关键在于收买了原建成的亲信、玄武门守将常何(《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可见玄武门伏兵绝非仓促之计,这血腥一幕的出现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由于唐太宗与贞观史臣的合谋,要复原“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已经不可能了。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这是唐太宗蓄谋已久的一场政变,而皇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却毫无戒备,以至在获得明确情报后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遭伏击后才夺命而逃,自然必死无疑。被武力胁迫的唐高祖只能就范,在完成了宣布儿子建成、元吉的罪状,杀死了十个年幼的孙子,改立太子,转移权力的手续后,老老实实做太上皇了。

就在二十二年前的隋仁寿四年(六O四年),太子杨广因为有被废的危险,就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其父文帝杨坚和其兄废太子杨勇自立。所不同的是发动政变的主人,一个是“接班人”位置受到威胁,另一个却根本不是“接班人”。一个是杀了父亲,一个是让父亲做了太上皇。不过要是唐高祖不愿就范,不主动配合的话,让年已六十的皇上“驾崩”,焉知不是尉迟敬德执行的方案之一?留在史书上的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荒淫无耻、灭绝人伦的暴君。而导演了一场同样宫廷政变的李世民,却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所以会有

如此巨大的差别,当然与两人的所作所为有关,但更是隋炀帝亡国的结果。要是隋朝不亡,炀帝也像唐太宗那样在《实录》上下些功夫,今天我们了解的杨广就不是那样,也绝不会获得“炀帝”的恶谥,遗恶万年了。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功过。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主要要看他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必过于注重他的个人品质或私生活。尽管李世民是以残酷、卑劣的手段成为唐太宗的,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还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应该完全相信他一手炮制出来的史书,让“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就是对被人津津乐道的“天可汗”称号,也不要太当真。在只有汉文史料的情况下,谁知道这是不是哪位唐朝词臣的杰作或蓄意误译,就像乾隆皇帝时英使马戛尔尼来华,天朝大臣们将英国国王平等的问候信译成“恭贺万寿”的表文那样。在我们读到残留的突厥文碑文时,可以肯定国破家亡的突厥人绝不会对“天可汗”那么尊敬,被武力纳入唐帝国的各国各族真会对唐太宗衷心爱戴吗?

甄嬛传是哪个朝代,甄嬛传的历史是真的吗-

甄嬛传是哪个朝代,甄嬛传的历史是真的吗? 甄嬛传是哪个朝代 清朝雍正时期。 甄嬛传的历史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甄嬛传》的电视剧是根据流潋紫的历史架空小说改编,历史架空的意思是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朝代,完全是小说作者创造的一个世界。由于广电总局不允许电视剧架空历史,所以剧本将朝代套在了清朝雍正时期。 甄嬛原型简介 中文名钮祜禄氏 外文名Xiaoshengxianqueen 别名孝圣宪皇后,崇庆皇太后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692年11月5日 逝世日期1777年3月2日 职业妃嫔→皇太后 陵墓泰东陵 享年86 旗籍满洲镶黄旗 孝圣宪皇后(1692年—1777年),钮祜禄氏,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孝圣宪皇后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她与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是一个曾祖父。而曾祖父是大清王朝的满洲开国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将巴图鲁额亦都。 嫁入皇家 钮祜禄氏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被指婚给当时26岁的胤禛,由于其父亲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当时胤禛的封爵是贝勒,所以当时钮祜禄氏是格格身份,也没有因生下弘历提升地位,十余年间皆号格格。 母凭子贵 康熙年间,雍正患上了时疫,病情非常严重,几乎丧命,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雍正康复后,对其尤有钟爱。后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于雍和宫邸。 弘历十岁时,随父雍正初侍康熙帝,宴于圆明园牡丹台,康熙帝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互相残杀。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嫉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他当初下定决心

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用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激。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幸好秦王察觉了,躲过一劫。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秦王却犹豫不决。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也许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所以秦王再躲过一劫。 读完后,我已经置身于古代之中,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我在这奇妙的旅行中领悟到了许多。比如,防人之心不可无。也领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来之不易。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提到“八贤王”三个字,我们会很快的想到杨家将、包青天的相关影视或者戏曲,那么八贤王指的是谁呢?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指的是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另个一指的是清朝时期,《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即爱新觉罗.胤禩。接下里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这两个人。 北宋的八贤王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手执开国宝剑,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很受后人敬仰。他究竟是谁,始无定论,不过,从后来的南宋高宗赵构重立赵匡胤之后代为皇帝的史实来看,这个八贤王实际上就是赵匡胤要立的太子。 据山东的一些民间老艺人讲,赵光义杀赵匡胤之时,赵匡胤已经预感到了,所以,他事先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安排以备不测。当他在血光之中临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问了赵光义这样的话,你杀了我不要紧,你把我儿德芳如何。赵光义心里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一点手足之情,他保证说不会杀掉他的后代。于是,赵光义说,我当皇帝,封你子德芳为贤王。这里的贤王,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辅政大臣。 可是,赵匡胤知道,赵光义心狠手辣,终究会除掉德芳,为了争取最大的可能,他说,这个王不能同于一般的王。赵光义说,他当然知道,就许诺让这个贤王享受八个王爷的俸禄,一个人领八个王爷的工资并且诏告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八贤王的称号来历。不过,赵匡胤还是不放心,就说,百年之后,你把皇帝位子当然是传给你的儿子,那我的儿子,也就是八贤王的位子也得代代相传。也就是说,赵匡胤的理想就是一代一个皇帝,然后跟着是一代一个八贤王,代代相传,不得违背。 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因太祖驾崩之时,宋皇后召他入宫,德芳深恐太宗皇帝追究此事,惶惶不可终日,加上唯一的兄长自杀身亡,心理受到了极大压力,终於一病不起。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去世,谥康惠,年仅二十三岁。 清朝的八贤王 《步步惊心》中的八爷,爱新觉罗.胤禩,康熙帝第八子,母良妃卫氏。年幼时书法差劲,康熙令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禩部署夺嫡,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胤礽获释,胤禩复为贝勒。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语文

2016~2017学年南京玄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7分) 【追溯经典忆古昔】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⑴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⑵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其一) 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⑸,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⑹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⑺千门万户曈曈日,。(王安石《元日》) ⑻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⑼同为寄情山水,柳宗元欣赏小石潭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清新美好;欧阳修则钟情于琅琊山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在悠闲。 【踏遍山水觅民俗】 民俗,顾名思yì(),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随文人的笔触,驰骋南北,体验风土人情。萧乾青睐京城吆喝,招徕()客人,清脆悠扬,;沈从文醉心云南歌会,声韵如龙吟凤哕(),让人流连;琦君忆母亲酿造的家pēi(),唇齿留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谓“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顾名思yì()招徕() 龙吟凤哕()家pēi() 3.用行楷书体将划线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3分) 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穿越古今向未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隐退。…… 他把硬性的奏鸣曲典型化为表白情绪的灵活的工具。此外,还把另一个古老的曲体(变奏曲)改换了一副新的面目。……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玄武门之变经过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争夺皇位发生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恭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三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 柴郡主也不存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柴郡主也不存在! 导语: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 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 业的长子(小 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 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 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 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 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 兵护塞有父风”。 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不过,其郡马身份问题,到 底是真是假,还值得进行一番探讨。 早期的几部杂剧,包括《谢金吾》、《活拿萧天佑》等都提到了杨六 郎的郡马身份,特别是《谢金吾》一剧说得更为明白。 至于杨六郎与柴郡主是如何结缘的,京剧《状元媒》有专门演绎。 该剧又名《铜台阵》、《杨六郎招亲》,1960年改编为《状元媒》,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首演,成为张派代表作。豫剧、汉剧、越剧也有 类似题材,有的称作《八贤王说媒》。 《状元媒》除了原有的八贤王等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之外,又增加了 一个新科状元吕蒙正。吕蒙正史上确有其人,曾三次为相,是宋朝的 生活常识分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对于玄武门事件,无论历史上的史官、学者,还是当今的史学研究者,都存在着各自的看法。在唐朝史官的记载中,把玄武门事件说成是正义的事情,而不是出于争权夺利。唐朝修史官总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对李世民加以粉饰。《旧唐书》写道:“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因忧启圣。运属于皇(唐太宗),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用定。”宋代以后,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观念的加强,对玄武门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多了。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案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认为唐太宗“推刃同气”,实在是“贻讥千古”的事,表示了惋惜。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当今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仍持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宫廷内兄弟相残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权终身制和嫡长继承制的必然产物。对于封建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加以否定。其实玄武门之变还有立嫡以长还是以功继位的意义。嫡长制所确定的人选,往往不是贤才,未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当然,李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残忍平庸之辈,他为人宽简仁厚,善于物色人物,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但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战功,都是差一段距离的。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缺乏远见和进取精神。李世民固然野心勃勃,但是那种雄心奋发、积极向上的气概为其兄弟所没有。他长期转战疆场,驰骋各地,深入民间,学会了一套老谋深算的本领。他战功显赫,凭借天策府和文学馆,尽力扩大政治影响。如果根据立贤的原则,李世民立为太子当更为理想。但是因长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来解决。因此,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一个挑战。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20高一上·靖西月考)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 先代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王族 D . 功臣 2. (2分)(2016·湖南模拟)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 . 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 . 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 .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 (2分) (2019高二下·上海期中) 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官员的身份() A . 丞相 B . 郡守 C . 御史 D . 刺史 4. (2分) (2020高三上·长沙月考) 阎立本的《步荤图》反映了盛唐“万国来朝”的壮观场面。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则反映了盛唐时期,三教并立,宗教文化开放多元,佛教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中国化的景象。这体现了()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 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D . 绘画内容的时代性 5.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期中)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 关于写清朝历史的事迹有哪些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过许许多多贤哲志士、革命先辈、文学大家、科学巨匠……他们以崇高的信念、坚韧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创造出无数的丰功伟绩,他们自然也就成了享誉世界的“名人”。下面是的写清朝历史的事迹,欢迎阅读借鉴!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皇太极一风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娶嫔妃十六人。其中的几个颇有故事。 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妹二人,是海西女真叶赫贝勒杨吉的女儿。当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时,叶赫贝勒杨吉对努尔哈赤颇有好感,说:"我有个小女儿,等她长大了一定要许配给你。"努尔哈赤问道:"欲结盟好,我可以迎娶您的大女儿呀,何必要等着小的呢?"杨吉说:"我的小女儿仪容端重,举止不凡,他许配你最合适。"努尔哈赤听后满意地点头称是。这个小女儿就是孟古姐姐。后来当其父被辽东总兵李成染所杀,其兄便携其投靠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欲统一女真时,叶赫部大为反感,亲家之间越发不悦。此时,孟古姐姐病危,思念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遭到拒绝。不久,孟古带着深深的遗憾死去了。她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就是后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一、概括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背景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但是《唐书》中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三、参与人员 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流潋紫编剧,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主演,讲述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是一部宫廷情感斗争大戏。下面,列举剧中情节与史实出入较大之处:第一:历史上的“甄嬛”——钮祜禄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1697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13岁入侍雍王府邸,名号为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册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晋熹贵妃;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雍亲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此人便是剧中的甄嬛。 史实中的钮祜禄氏不像《甄嬛传》里那样命途多舛。史书上没有她拉帮结派的记载,她的父亲也没有遭受文字狱,她的得宠缘于对自己丈夫的关心。譬如说,有一次,胤禛染上了流行的瘟疫,病情严重、几乎丧命,钮祜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因此胤禛康复后,对她十分恩宠。 弘历10岁时随胤禛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不仅称弘历的福气甚于自己,还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因此,钮祜禄氏更得胤禛的恩宠。据中说弘历出生不好所以皇帝不喜欢他,说弘历的生母是宫女或是其他人,这些全见于野史,而历史上康熙可是非常喜欢弘历这个孙子的,也深受雍正偏爱,他能继位,是毋庸置疑的。 钮祜禄氏的一生贯穿于康乾盛世,享年86岁。生前儿孙满堂、享尽荣华,而乾隆的孝顺更可谓是有目共睹,他对母亲千依百顺、敬爱有加,那份真挚的母子深情着实令人动容。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 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 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 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 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 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明朝朱棣靖 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 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在建立唐朝的第二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军队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李世民的兵权,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才得到消息,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在面

2020届高三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韩非在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这一主张反映了() A.百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融合B.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哲学观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逐渐形成D.法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主张 25.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26.关于“玄武门之变”,北宋编纂《新唐书》载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这说明() A.“玄武门之变”有其历史必然性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 27.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人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 A.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8.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提出:“中国立南北直省,环拱京师,外而督抚将军,内而阁部大臣,俱有专司,以上承天子,意美法良,诚不必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纷更也。”这一主张()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说明中国传统政体有一定合理性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谁,八贤王的金锏的作用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谁,八贤王的金锏的作用 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时间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时间是一座大花园,你是是繁星,时间是蓝色的天幕。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八贤王就是其中之一,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八贤王的金锏作用。 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着《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 八王爷,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其子为六合王,曾经在《三侠五义》里第一回出场,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是三侠五义里的太上皇,养优处尊很少过问朝事,朝中没有大事不出来。 由文学衍生的京剧对八贤王的来历自有一番解释,程派名剧《贺后骂殿》便为此证。故事里的事如此这般: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匡胤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 在赵光义赐封赵德芳时有几句唱,很好的解释了八贤王的权力范围: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不知道宋太宗这么做是出于内疚还是权力平衡。不管怎样,如此安排,我们得到了一个出彩的八贤王。民间也有一句很骄傲的歇后语,八贤王进宫——好难请。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小说《甄嬛传》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XX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小说《甄嬛传》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姓名: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专业: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X 二○一三年六月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 一、后宫女性的悲剧命运……………………………………………………… 二、造成后宫女性悲剧的原因………………………………………………… 三、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后宫甄嬛传》向我们详细展现了那个年代对女性身心的压抑,深刻地揭示了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异化。甄嬛及其一同入宫的姐妹被封建制度和后宫生活所异化。甄嬛在现实的逼迫下,从一个单纯的少女一步步变成了工于心计、心狠手毒的后宫女强人,不可一世的皇后、华妃、安陵容都一一败在她手下,最终爬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但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孤独、极其悲苦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美的人、美的情愫被异化、被毁灭的整个过程。后宫中女性无一能够逃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戕害。 关键字:甄嬛传后宫女性悲剧探析

小说《甄嬛传》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现代小说作家吴雪岚以网络连载的方式创作了《甄嬛传》,作品从博客起家,靠点击率扩展影响,以互联网的排行榜赢家挣得出版界的青睐。此前,吴雪岚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中国的史书是属于男人的历史,作为女性,能在历史中留下寥寥数笔的只是一些极善或极恶的人物,像丰碑或是警戒一般存在,完全失去个性。女性的心理其实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我极力想写下历史上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的女人的故事,还原真实的后宫女子心态图。”在吴雪岚的笔下,后宫中那群如花似月的女子,或有显赫的家世,或有绝美的容颜、机巧的智慧。通过几位后宫女子的故事,揭示她们为了争夺爱情与权力,不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希望获得自由,有的只是单纯地希望得到皇上的宠爱,有的是为保全自己的地位,将青春和美好都虚耗在了这场永无止境的战争中,目的各不相同,结局也各不相同。 一、后宫女性的悲剧命运 1、甄嬛的命运。 甄嬛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本期待安稳度日,但偏偏嫁入深宫,被裹挟入一场无休止的女人之战。在屡遭算计几番忍耐后,她决定主动出击步步为营,可当她站到权利与荣宠的高峰时,却发现世事到头终成空。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了,不管曾经多少争斗杀戮都随风而逝,偌大的后宫只剩下她孤寂的身影。 甄嬛不愿嫁入帝王家,在选秀时故意打扮朴素,却因为天生丽质难自弃,再加上容貌神似皇帝挚爱——故去的纯元皇后,便注定了一生的命运。她的伶俐、体己、真知灼见则奠定了她在爱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皇帝的一句“莞莞类卿,亦除却巫山非云也”终于让甄嬛知道,自己被皇帝如此宠爱,只不过是因为自己长得像纯元皇后罢了,只是别人的替身!知道自己痴心错付,于是对皇上心灰意冷,决意要出宫修行。经历感情低谷、潦倒生活的废妃甄嬛在清修时与果郡王相恋。但不久后,外出征战的果郡王就传出死讯,已有身孕的甄嬛决定回宫,不愿再“为人刀俎我为鱼肉”。果郡王死后,甄嬛对雍正已不再是男女间的怨念,而变成了无以复加的仇恨。为了复仇,甄嬛在雍正面前假装柔顺,暗地里却给其下药,最终与叶澜依合谋弑君。果郡王终究是不能与甄嬛在一起的,虽然他们彼此深爱,虽然他们有弹奏长相守与长相思的默契,最终只能被华丽的宫墙隔开,最后只能阴阳相隔,留甄嬛一人与冰冷的后宫相依为命。 最后终于扳倒皇上,成为了皇太后,她的一生其实是古代后宫女人的缩影。终究最后她也是一个千古伤心人罢了。 2、华妃的命运 华妃出身名门世家、美艳不可方物,倚仗专宠横行六宫[1]。只可惜她高调跋扈的背后缺乏足够心机和智慧的支撑,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前朝后宫权力游戏的一枚棋子——全心爱着的皇帝竟然是后宫里算计自己最深的那个。 华妃貌美,“一双丹凤眼微微向上飞起,说不出的妩媚与凌厉。体态纤秾合度,肌肤细腻,面似桃花带露,指若春葱凝唇,万缕青丝梳成华丽繁复的缕鹿髻。”[2]原著中,作者这样描述华妃。她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01 看完了《喋血长平》之后顺路过来看了本片。两者的表达风格可谓一脉相承,镜头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史料支撑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了不亚于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其中人物局部特写的镜头以及道具服装的展现尤为值得称赞。 与《喋血长平》叙事结构虽然雷同,但因为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性质的截然不同而使得纪录片本身的叙述重点完 全不一样。本片着重提到了围绕着皇位之争,李家三兄弟明争暗斗的大致过程以及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政治局面,详尽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二人会采取各自不同行动 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虽然其中不乏学者的猜测,但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值得关注的是,全片对于高祖李渊的刻画让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父亲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儿子 争权时那种备受煎熬的为难之情,他的犹豫不决既值得同情又不得不说是造成之后手足相残悲剧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对于这位晚年失意的天子的心理刻画以及将其视

为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历史观点是本纪录片 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为权争斗的兄弟俩各自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 都是咎由自取,那么这位一心期盼着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的老人还真是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呢。 02 话说之前吐槽了一大堆有关纪录片<激变玄武门 >的这个那个,其实也不是个人没事找事的抓着点儿细节便说了又说,实话说从服饰和家具上看,前前前些年央视拍的那部电视剧<<唐明皇>>,刘威主演的那个,都比央视拍这部纪录片靠谱呢。 当然,这篇文纯因为本人的发散思维作祟,下边两段原本是上文的一部分,但一来越写越长,二来实在和前篇主题对不上,所以干脆另辟新篇了。下面上主菜:焗法国螺丝走起来。 每个朝代都是先盛后衰,同样的,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等四风问题也通常在朝代中后期发力,现在总推崇明清家具,其实你看那些受追捧的家具大多都是明代中后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端、经济快速发展那会子的出品,你说明朝早期,且别说朱元璋同志是苦出身,穷孩子,过的节俭。 你看朱棣那会儿,一是花钱的地方多,大规模拆迁、建设新北京,远征漠北,铸钟编书,七下西洋搞外宣外联同

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

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势力也最盛;但由于中国皇朝历来的地长子继承制,李建成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被册封为太子。这也就为宣武门之变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认真地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与权力之争。 一,收罗天下人才,以丰满羽翼 李世民是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大批的人才对于谋取皇位的重要性。于是,整个的统一战争的过程就成了他聚笼大批文人武士、极力丰满羽翼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麾下逐渐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这就为他日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实力保证。 正如尉迟敬德曾经跟李建成的使者说的:“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拒绝了太子的千金贿赂。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收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二,致力舆论宣传,以天下收买人心 李世民又是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之于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于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丑化太子的形象,以美化自己,为最后的玄武门政变以及篡取皇位,准备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 李世民通过自己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极力地向公众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而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做。例如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就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以达到丑化太子势力集团,美化自身形象的目的。 李世民还通过他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忌恨李世民屡立战功,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如‘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

帝王真相

帝王真相 丁辉 《民主与科学》双月刊(九三学社中央主办)2010年第5期 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其实,揆诸中国历史,“明君圣主”向来是稀罕物,百不生一;但若论古代皇帝的刻戾忍杀,无赖凶顽,中国皇帝却可拔得头筹无疑。如今要想从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找一个真正的“仁慈”的君主,竟难过披沙拣金。当然,也不是全无斩获。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并提。其实,赵匡胤的仁慈与宽厚岂是屠兄、杀侄、逼父的刻戾忍杀的李世民可堪比伦! 王夫之《宋论》中有一段话:“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对异姓旁人尚能如此宽厚仁慈,千载而下,犹让人怀想高风,唏嘘不已。只可惜悠悠数千载,赵匡胤这样的皇帝只是凤毛麟角。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争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禁锢高祖李渊,以“太子、齐王作乱”为名擅杀李建成、李元吉。这种为了皇帝这个“鸟位”,父子反目、同胞相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可谓“罄竹难书”;更为残忍的事情还在其后。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太子、齐王伏诛后,他们的儿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儿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计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龄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诛”,可谓“斩尽杀绝”!而高祖李渊其时尚在帝位,坐视其孙伏诛,竟不能援手一救,赵翼由此推论:“高祖亦危极矣。”李世民就这样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电视剧《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李世民照例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更兼爱民如子,我们有理由一问:一个连至亲骨肉都不爱的人,何爱于民?亦曾有人提出要把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和文化评价分开来,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杀侄、逼父是道德评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是文化评价。我是断断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所谓“文化”,即“以文化成”,人端赖文化脱离动物的野蛮状态,人也端赖文化优越于低等动物,现在,至亲骨肉相残,且斩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此举禽兽尚且不为,为之蒙羞的岂不正是人类的“文化”?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弑父屠兄、骨肉相残,夺取帝位的事,一再发生,几成历史的常态,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深重的污点! 赵匡胤“政治遗嘱”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更堪称“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赵匡胤虽出身“赳赳武夫”,却厌弃刀兵,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赵匡胤不仅自己未杀过一个读书人,还把“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作为“遗训”告诫后世子孙,遂使有宋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尊重读书人的朝代,王夫之说“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绝非妄断!相应地,有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