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玄武门之变

浅析玄武门之变
浅析玄武门之变

浅析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2010及历史(本)陈忠权学号:201006084001

摘要:一场政变也许可以带来一个历史的转折,公元62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大唐王朝刚刚建立统一政权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变,称为“玄武门之变”。然而这场政变的发生总是有其必然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学习与了解,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二、当时历史情形,三、历史客观需要。想通过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其必然发生的客观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继承制度历史情形客观需要

公元626年,一场发生在大唐帝国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武门政治流血事件,史称“玄武门之变”。然而对于历史的事件评析总是有着多种多样的,同样的对于玄武门之变也是评析多样。鉴于我近年来对历史的学习与了解,我想通过对一些文献的参考来简单分析一下我心中的玄武门之变。

一、从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分析

中国古代,自夏朝就实行了家天下的世袭继承制度,渐渐演化成了西周宗法制(父终子继,兄终弟继)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古代的皇帝继承往往都是嫡长子继承,除非嫡长子因某些原因不能继承这个位置,或者是发生政变。在历史上通过发生政变而取得皇位的帝王很多,如隋炀帝、李世民等。然而在唐朝开国之初,秦王李世民在开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实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有能力去做这个政权的统治者。但受到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影响,只能做个秦王,居于太子李建成之下。

正如曹印双发表在《历史教学》中的《“玄武门之变”史事新解》所述“李世民在他的亲信鼓动先,确定了‘夺嫡图谋’之‘计’。”①一样,最后为了能走上皇位,不得不打破继承制度的约束,痛下杀手,发动玄武门之变。

二、从当时历史情形分析

玄武门之变有着当时的历史情形,往往一些历史情形会引发一些历史必然的事件,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从历史情形中分析其发展的必然性。我认为玄武门之变之前有两大历史情形。

1.太子李建成在与秦王李世民在功绩对比中失利。

我们都知道对于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到建立大唐,李世民的功勋非常卓著,这种功勋卓著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有夺嫡的实力。在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唐自开国时建成即号皇太子,太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卒酿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之玄武门事变。”②就因为李世民有着卓越的功勋,却因为继承制度的缘故而居于李建成之下,这种情形引来了李世民内心的非常不满,但又非常不愿意手足残杀。这样就形成了李世民内心中的一种矛盾情绪的积累,只要有人给他开了一个口这种不满的矛盾情绪就会决堤的爆发。然而

①期刊《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第66页。

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李建成的猜疑和威胁感正是开启这个决堤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将大门打开后就不得不让李世民进去了。

2.太子李建成受到秦王李世民势力的威胁

通过多年的战争,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都各自用自己的实力建立自己的一个势力集团。而两个势力集团的形成,特别是李世民势力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到太子李建成,这引来了李建成的嫉妒,所以李建成不得不采取必要手段去除掉这个将来对自己统治威胁的势力。

在《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传·隐太子建成传》中说“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晏。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①可见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威胁感有多强,已经到了用下毒来除掉亲兄弟的地步。既然李建成先忍不了而动手了,那么李世民就有借口下手了。所以就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夺嫡而图谋。更如《旧唐书》中所说“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梅、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曰‘事急矣!若不行权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草泽,不得居王左右。’太宗然其计。”②李世民势力集团内部一直都是支持李世民“夺嫡图谋”。这样就不得不让太子李建成产生强大的恐惧和怀疑,就得想办法除掉这股势力。

三、从历史的客观需要分析

客观需要是事件发生的基础,每个事件都是客观现实的的需要而发生的。然而玄武门之变也是有其历史客观的需要,唐朝开国统一不就如果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进行强有力的统治,那么这个政局将难以维持下去。而唐秦王李世民正是这种人。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刘树友发表的《再论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中说“这场攸关唐初政局和新生王朝前途命运的宫廷政变的结果是不坏的。作为宫变胜利者的李世民,的确在品行、才识、功业等诸多方面都绝优于李建成,对于李渊而言,由李世民继承皇位,倒是最佳人选。”③可见我当时李世民发动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是一种历史客观的需求。正因为李世民的这种雄才大略,他所采取的政策也是顺乎民心、适合时宜的,不仅使得发对他的势力很快消散,而且使得这个新生的政权得到了巩固,从而的走向了强盛时期。

再一个是,当时客观上两个势力集团的暗地里相互争斗,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必须是采取一种方式去除掉一方,才使得这个新生的政权得到巩固。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是当时客观历史的需要,如果不是玄武门之变,也会是其他政变形式。正如赵剑敏在《细说隋唐》一书中所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李建成、李元吉准备采取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是贬黜他们认为最难对付的房玄龄、杜如梅,然后以征伐突厥为契机,夺去秦府的精兵强将,伺机杀死李世民。”④一样,终于有人对这种历史状态忍不住了,先动了手,这样就使得这次政变有了一种发动的理由。就是这种历史客观的所迫,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所回击,玄武门之变就如此发生了。

四、对玄武门之变的自我评价评价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封建统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的一次政治流血事件,双方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胜与败之分。只不过是谁在斗争中胜利了,

①《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16页。

③《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06页。

④赵剑敏《细说隋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34页。

胜利的那个人有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统治封建国家,或者是怎样来书写这段历史罢了。正如牛致功发表在《人文杂志》上的《“玄武门之变”与唐高祖让位析》中所述“所谓‘玄武门之变’,就是唐高祖的儿子们为争夺太子地位而进行的互相残杀”①一样,这种政变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统治轮换,一种政治利益的争夺。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变,正如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刘树友发表的《再论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中说“由于李世民采取了宽大政策,不独避免了社会动乱,而且化干戈为玉帛,使整个社会在已有基础上更加稳定。”②一样,这次政变使得唐王朝的政治得到稳定,统治得到巩固,更使得唐王朝走向了空前的繁荣。

参考文献:[1] 期刊《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4]《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 赵剑敏《细说隋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期刊《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

①期刊《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第52页。

②《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07页。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互相残杀。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嫉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他当初下定决心

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用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激。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幸好秦王察觉了,躲过一劫。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秦王却犹豫不决。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也许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所以秦王再躲过一劫。 读完后,我已经置身于古代之中,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我在这奇妙的旅行中领悟到了许多。比如,防人之心不可无。也领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来之不易。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语文

2016~2017学年南京玄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7分) 【追溯经典忆古昔】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⑴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⑵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其一) 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⑸,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⑹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⑺千门万户曈曈日,。(王安石《元日》) ⑻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⑼同为寄情山水,柳宗元欣赏小石潭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清新美好;欧阳修则钟情于琅琊山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在悠闲。 【踏遍山水觅民俗】 民俗,顾名思yì(),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随文人的笔触,驰骋南北,体验风土人情。萧乾青睐京城吆喝,招徕()客人,清脆悠扬,;沈从文醉心云南歌会,声韵如龙吟凤哕(),让人流连;琦君忆母亲酿造的家pēi(),唇齿留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谓“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顾名思yì()招徕() 龙吟凤哕()家pēi() 3.用行楷书体将划线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3分) 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穿越古今向未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隐退。…… 他把硬性的奏鸣曲典型化为表白情绪的灵活的工具。此外,还把另一个古老的曲体(变奏曲)改换了一副新的面目。……

2021年《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欧阳光明(2021.03.07)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吕思勉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读《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采集果实,打渔狩猎,群居洞穴,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来,生产资料渐渐丰富,他们也有了美的意识,粗糙的泥陶制品上开始有了最简朴的印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开,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啧啧称奇,这是具有真实触感的人类进步。还有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传说,蚩尤貔貅,仓颉造文字,伶伦作乐器,嫘祖养蚕纺织,大挠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尧禅让……这些神秘的传说为一切都带上了迷幻色彩,使历史不至于枯燥无味。看着这些传说,我觉得无比自豪,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 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

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开始了。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政治斗争,时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旌旗摇摆,士兵坚毅的脸庞,王者睥睨天下的气魄,自然还有成王败寇的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驳的青铜器,端庄厚重,纹饰华美,反映的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特有的华贵稳重,那背后的高超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百家争鸣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统一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统一简化文字的出现为交流和记载开拓了更广大的空间。佛教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艺术的流传为我们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那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美丽。唐诗宋词楚国离骚,明清小说元散曲,怎能忘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还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明灭灭的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勾践卧薪尝胆,名医扁鹊,项羽大摆鸿门宴,昭君出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房谋杜谏,武则天称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成吉思汗铁木真,朱棣靖难之变,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智擒鳌拜……这些我们数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每每想起总是能勾起我们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厌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玄武门之变经过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争夺皇位发生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恭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三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对于玄武门事件,无论历史上的史官、学者,还是当今的史学研究者,都存在着各自的看法。在唐朝史官的记载中,把玄武门事件说成是正义的事情,而不是出于争权夺利。唐朝修史官总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对李世民加以粉饰。《旧唐书》写道:“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因忧启圣。运属于皇(唐太宗),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用定。”宋代以后,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观念的加强,对玄武门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多了。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案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认为唐太宗“推刃同气”,实在是“贻讥千古”的事,表示了惋惜。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当今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仍持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宫廷内兄弟相残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权终身制和嫡长继承制的必然产物。对于封建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加以否定。其实玄武门之变还有立嫡以长还是以功继位的意义。嫡长制所确定的人选,往往不是贤才,未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当然,李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残忍平庸之辈,他为人宽简仁厚,善于物色人物,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但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战功,都是差一段距离的。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缺乏远见和进取精神。李世民固然野心勃勃,但是那种雄心奋发、积极向上的气概为其兄弟所没有。他长期转战疆场,驰骋各地,深入民间,学会了一套老谋深算的本领。他战功显赫,凭借天策府和文学馆,尽力扩大政治影响。如果根据立贤的原则,李世民立为太子当更为理想。但是因长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来解决。因此,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一个挑战。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20高一上·靖西月考)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 先代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王族 D . 功臣 2. (2分)(2016·湖南模拟)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 . 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 . 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 .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 (2分) (2019高二下·上海期中) 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官员的身份() A . 丞相 B . 郡守 C . 御史 D . 刺史 4. (2分) (2020高三上·长沙月考) 阎立本的《步荤图》反映了盛唐“万国来朝”的壮观场面。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则反映了盛唐时期,三教并立,宗教文化开放多元,佛教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中国化的景象。这体现了()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 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D . 绘画内容的时代性 5.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期中)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共为四册,编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穿针引线,纵横交织,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一一展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捷径。详实的历史片断,弥足珍贵的图片,加之细腻的笔法,简洁的语言和亲切的文风,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真伪善恶,也使得此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上历史博物馆。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追随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的巨大变化。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一切该经历和不该经历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的好宰相狄仁杰;名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着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天文学家张衡;大禹治水;秦始皇…… 在这本书中,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桧了。就在岳飞即将抗金胜利、凯旋归来之际,是秦桧在宋高宗面前花言巧语,致使岳飞在一天之内收到12块“金字牌“。可怜的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啊!最后,昏君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杀死在狱中。文天祥也是一个坚强的人中豪杰。在皇上投降敌人时,他却致死不屈,结果被判死刑。死前,他写下了《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了千古名句。《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了成千上万个古代发生的事情,读了这本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中华上下五千年》目录 史前人类 中国早期人类概述 传说时代 盘古化育生万物 女娲抟黄泥造人 燧人氏击燧取火 有巢氏构木为巢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一、概括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背景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但是《唐书》中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三、参与人员 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 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 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 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 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 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明朝朱棣靖 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 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在建立唐朝的第二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军队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李世民的兵权,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才得到消息,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在面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01 看完了《喋血长平》之后顺路过来看了本片。两者的表达风格可谓一脉相承,镜头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史料支撑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了不亚于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其中人物局部特写的镜头以及道具服装的展现尤为值得称赞。 与《喋血长平》叙事结构虽然雷同,但因为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性质的截然不同而使得纪录片本身的叙述重点完 全不一样。本片着重提到了围绕着皇位之争,李家三兄弟明争暗斗的大致过程以及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政治局面,详尽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二人会采取各自不同行动 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虽然其中不乏学者的猜测,但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值得关注的是,全片对于高祖李渊的刻画让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父亲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儿子 争权时那种备受煎熬的为难之情,他的犹豫不决既值得同情又不得不说是造成之后手足相残悲剧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对于这位晚年失意的天子的心理刻画以及将其视

为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历史观点是本纪录片 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为权争斗的兄弟俩各自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 都是咎由自取,那么这位一心期盼着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的老人还真是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呢。 02 话说之前吐槽了一大堆有关纪录片<激变玄武门 >的这个那个,其实也不是个人没事找事的抓着点儿细节便说了又说,实话说从服饰和家具上看,前前前些年央视拍的那部电视剧<<唐明皇>>,刘威主演的那个,都比央视拍这部纪录片靠谱呢。 当然,这篇文纯因为本人的发散思维作祟,下边两段原本是上文的一部分,但一来越写越长,二来实在和前篇主题对不上,所以干脆另辟新篇了。下面上主菜:焗法国螺丝走起来。 每个朝代都是先盛后衰,同样的,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等四风问题也通常在朝代中后期发力,现在总推崇明清家具,其实你看那些受追捧的家具大多都是明代中后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端、经济快速发展那会子的出品,你说明朝早期,且别说朱元璋同志是苦出身,穷孩子,过的节俭。 你看朱棣那会儿,一是花钱的地方多,大规模拆迁、建设新北京,远征漠北,铸钟编书,七下西洋搞外宣外联同

2020届高三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韩非在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这一主张反映了() A.百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融合B.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哲学观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逐渐形成D.法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主张 25.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26.关于“玄武门之变”,北宋编纂《新唐书》载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这说明() A.“玄武门之变”有其历史必然性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 27.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人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 A.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8.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提出:“中国立南北直省,环拱京师,外而督抚将军,内而阁部大臣,俱有专司,以上承天子,意美法良,诚不必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纷更也。”这一主张()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说明中国传统政体有一定合理性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隋唐英雄传》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

《隋唐英雄传》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隋唐英雄传》观后感400字作文精选五篇(一)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 里面主要讲了:隋末暴君杨广之后,他只贪图酒色,不理朝政。然后由秦叔宝、罗成、单雄信、徐茂公、程咬金、王伯当等人组成的瓦岗寨英雄起义,推翻隋朝统治,辅助秦王李世民打下唐朝江山的过程。在李世民的统帅下,徐茂公、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罗成等率兵扫平了十八路反王。在这场统一战争中李世民还得到少林寺的十八棍僧的相助,击毙了王世充,演绎了场颇为神奇的故事。然而才高功大的李世民一直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所嫉恨,他们谋害李世民的阴谋暴露后,忍无可忍的李世民终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翦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后,李世民也被群臣拥戴登上帝位,为唐太宗。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罗成大破一字长蛇阵。 靠山王杨林奉杨广之命来瓦岗寨消灭反贼,来到瓦岗寨,知道秦叔宝的粮食不多了,立刻摆出了一字成蛇阵。瓦岗寨众人都不会破此阵。徐茂公道:若击首,其尾则应;击其尾,其首则应;若击其腰,则首尾具应。随后,罗成赶到。他吩咐好其他将士,自己去缠住杨林,好让别人运粮草进城,罗成怕连累做侯爷的父亲和家人,蒙面上阵。可知道,杨林的囚龙棒比秦叔宝的双锏还厉害。可是罗成一点都不含怕,为了整个瓦岗寨,他和杨林打的难解难分,连杨林都暗暗佩服。最后因为罗成破了一字长蛇阵,杨林下令退兵,因此罗成救了整个瓦岗寨。 我不仅佩服罗成的武功,还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罗成的武功在隋唐英雄中是数一数二的,都应为他好学,认真学了几次在危难时救人。他的才智也很好,几次破阵救人,都因为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也非常好学。 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竞争那么大,就要多学几样本领,这

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

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势力也最盛;但由于中国皇朝历来的地长子继承制,李建成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被册封为太子。这也就为宣武门之变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认真地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与权力之争。 一,收罗天下人才,以丰满羽翼 李世民是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大批的人才对于谋取皇位的重要性。于是,整个的统一战争的过程就成了他聚笼大批文人武士、极力丰满羽翼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麾下逐渐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这就为他日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实力保证。 正如尉迟敬德曾经跟李建成的使者说的:“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拒绝了太子的千金贿赂。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收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二,致力舆论宣传,以天下收买人心 李世民又是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之于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于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丑化太子的形象,以美化自己,为最后的玄武门政变以及篡取皇位,准备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 李世民通过自己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极力地向公众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而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做。例如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就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以达到丑化太子势力集团,美化自身形象的目的。 李世民还通过他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忌恨李世民屡立战功,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如‘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

帝王真相

帝王真相 丁辉 《民主与科学》双月刊(九三学社中央主办)2010年第5期 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其实,揆诸中国历史,“明君圣主”向来是稀罕物,百不生一;但若论古代皇帝的刻戾忍杀,无赖凶顽,中国皇帝却可拔得头筹无疑。如今要想从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找一个真正的“仁慈”的君主,竟难过披沙拣金。当然,也不是全无斩获。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并提。其实,赵匡胤的仁慈与宽厚岂是屠兄、杀侄、逼父的刻戾忍杀的李世民可堪比伦! 王夫之《宋论》中有一段话:“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对异姓旁人尚能如此宽厚仁慈,千载而下,犹让人怀想高风,唏嘘不已。只可惜悠悠数千载,赵匡胤这样的皇帝只是凤毛麟角。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争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禁锢高祖李渊,以“太子、齐王作乱”为名擅杀李建成、李元吉。这种为了皇帝这个“鸟位”,父子反目、同胞相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可谓“罄竹难书”;更为残忍的事情还在其后。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太子、齐王伏诛后,他们的儿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儿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计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龄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诛”,可谓“斩尽杀绝”!而高祖李渊其时尚在帝位,坐视其孙伏诛,竟不能援手一救,赵翼由此推论:“高祖亦危极矣。”李世民就这样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电视剧《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李世民照例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更兼爱民如子,我们有理由一问:一个连至亲骨肉都不爱的人,何爱于民?亦曾有人提出要把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和文化评价分开来,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杀侄、逼父是道德评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是文化评价。我是断断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所谓“文化”,即“以文化成”,人端赖文化脱离动物的野蛮状态,人也端赖文化优越于低等动物,现在,至亲骨肉相残,且斩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此举禽兽尚且不为,为之蒙羞的岂不正是人类的“文化”?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弑父屠兄、骨肉相残,夺取帝位的事,一再发生,几成历史的常态,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深重的污点! 赵匡胤“政治遗嘱”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更堪称“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赵匡胤虽出身“赳赳武夫”,却厌弃刀兵,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赵匡胤不仅自己未杀过一个读书人,还把“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作为“遗训”告诫后世子孙,遂使有宋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尊重读书人的朝代,王夫之说“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绝非妄断!相应地,有宋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 语文 (满分 120 分;时间 120 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30 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 从你的一座庭院 观赏亘.()古已有的繁星, 坐在夜幕下的长凳上níng() 望天体的寒光荧荧, 聆听从看不见的池塘传来 的溪流淙淙, 呼吸素馨与忍冬的芳菲, 感受睡鸟的沉寂、 门廊的静穆、湿气的蒸téng() ——这一切,也许,就是诗情。 2.在方框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名言。(2 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3.用诗文原句填空。(9 分)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4)文人爱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亮出水之色彩;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呈现水之澎湃;李白《赠汪伦》中“,”两句借水抒情;流水不止,引发孔子对时间的感叹:“,。” 4.以下是初三某班的《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7 分)

5.以下是《儒林外史》的片段学习单,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 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 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吗?”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庵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 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 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 手如何?”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 20 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五经讲书》的“五经”是指道家的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上文中的“仙乡”“贵”“尊”是对别人的尊称,“贱”“拙”“草”是对自己的谦称。 C.古人在姓名之外常有字号,如匡迥,号超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D.画线句“家家隆重的是小弟”中“隆重”一词本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意为“推崇”。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 分) ①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②丈夫之冠.也() A. guān B. guàn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乃.不知有汉 B.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秦王怫然.怒 B.何得.如此称呼?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根据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点。(3 分) 二(40 分) (一)古诗文阅读(16 分) 题寺壁① [宋] 冯 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 ②栖迟:飘泊失意。③吁嗟:叹息。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咸阳,秦朝都城。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秦琼——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位(其实秦琼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民间的左门神,少年参军归于来护儿麾下,后跟着大隋名将张须陀东征西讨,张死后又跟随裴仁基降李密,李密败亡,短暂的跟随王世充,后终于投李渊,和程咬金一起划给李世民指挥,为大唐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和李靖、徐世绩一样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因战时留下太多伤病,早卒。 罗成——原型为秦叔宝好友罗士信,俩人同是少年英雄,14岁跟随张须陀讨伐卢明月时成名,武艺高强并且心狠手辣,对待敌人从不手软,同时他对朋友又有情有义,事绩和秦琼类似年少成名,几经辗转终于投唐,在守卫洺水战斗中,为了换防王君廓,被刘黑闼的义军所杀,葬于北邙山恩公裴氏父子墓旁,谥号勇,享年27岁。 裴元庆——原型裴行俨,大隋名将裴仁基之子,号万人敌,也是少年勇将,被人诬陷造反后投于李密,李密败亡跟随王世充拥杨侗为皇泰主,后王世充杀杨侗,裴行俨悲愤万分,准备起义之际,消息泄露,被王世充所杀,夷三族。可以说是隋唐英雄里面结局最悲惨的,早知道和秦琼、程咬金一起走了得了。 徐世绩——隋唐英雄里面最不得了的一个,凌烟阁24功臣倒数第二,翟让的老部下,后跟随李密,李密败亡后降唐,跟随战神李靖学习兵法,后被李渊赐姓李,叫李世绩。李世民即位后,为了避讳,又把世字去掉了,所以叫李绩,此人早期并无特别出彩的时刻,但是所谓大器晚成,在唐高宗时期,率领大军出征高句丽,将其灭亡,可以说是了了两代三帝的一个心愿,次年病逝,因其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凌烟阁排倒数第二。单雄信——翟让老部下,李密败亡后投于王世充,并且差点一枪刺死李世民,洛阳投降,被李世民所斩,尽管徐世绩为其求情。为人并不像影视作品里那么忠义,翟让被李密杀后,马上匍匐在地求饶,徐世绩为他求情未果后,竟然还责怪他。 尉迟敬德——凌烟阁第七,早年跟着刘武周攻打李唐,后降李世民,三番两次救李世民性命,刚刚单雄信那一枪就是尉迟恭挡下来的,不仅如此,他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可以说为了李世民的登基,立下了赫赫功劳,后又多次抵抗突厥南下,但是晚年时期,曾因喝醉打伤李家宗室,从此闭门不出,终享玩年。 程咬金——史书上记载的是他自己取的那个文绉绉的名字--程知节,早年也是官军出身,后投于瓦岗,李密败亡后,和秦琼一起从王世充处降于唐,最出彩的一次就是单枪匹马救裴行俨,当然他儿子也很出彩,这么多英雄豪杰就他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做老婆,成了驸马爷,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出了大力,所以凌烟阁排19,晚年时期因为收受突厥贿赂,被人弹劾,因此免官,后病故。 李元霸——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原型应该是李世民的孪生弟弟李玄霸,此人能文能武,可惜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16岁。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六 至 九 世 纪 中 国 政 治 史 读书笔记 外二张妍1308020220

一、本书逻辑 在众多参考书目中选择黄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黄永年先生是吕思勉的学生,在上一本读书笔记中因选择诚之先生的《中国制度史》而深受折服,因而想要读读这位史学大家的学生笔下又是如何叙述唐史的。再者,作为我个人来说,其实读过的历史书籍相对较少,对魏晋南北朝以及五胡十六国这部分的历史是较为混乱与了解甚少的,因此选择本书也相当于是为自己所欠缺的历史部分加油充电吧。 在序言中作者已指出,本书是在其曾撰写大量论文的基础上汇成系统性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主要以唐代政治史为线索,并加以对东西魏、北朝齐周以及隋的政治斗争进行描写,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到唐朝政治发展的历程及原因。作者黄永年先生围绕旧史记载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前人的研究著作中存在的谬论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北周吞并北齐,再度统一北方,缪彦威先生在对此阶段历史研究时提出“民族问题不能解决促使北齐亡国”,作者认为,在高欢政权体系下,汉人与鲜卑分别有掌权代表,而非以民族来划分营垒,两个民族互相抨击打压,实则是文官与武官之斗争。在北周吞并北齐不久后,军政大权又落入到外戚杨坚手中,并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隋朝。由此观之,并非民族矛盾致使两个王朝步入灭亡,内部的政治斗争才是关键。第二章“关陇集团的始末”,作者借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提出的“关陇集团”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唐朝政治,关陇集团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其中大多是文武兼和于一身的官员,而这种政治集团总体来说是落后的。黄永年先生举例论证了关陇集团的消失是在唐初,对陈寅恪认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这一认识进行了修正。紧接着,在第三章“府兵的兴衰”中阐述了与关陇集团密切相关的府兵制,西魏宇文泰在大统十六年前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组织系统,而这八柱国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可以说,府兵制是关陇集团的一面镜子,亦或是其掌控军事大权的有力武器,从府兵制的盛衰可以看出关陇集团的兴亡。 第四章“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正式进入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四至八章主要讨论的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史,占据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中,作者首先探讨的是玄武门之变,不同于其他历史大家所认为的唐初宫廷政变成败在于控制玄武门,其实只不过是李世民和其胸建成、元吉之争而侥幸取胜的。这几章中,着重描写唐太宗与武则天,揭开大多历史学家及史官为其披上的明君圣主外衣,更加真实的剖析这两位一直被后世所称赞的明君。再由“李武政权”阐释后宫妃嫔参政带来的政局混乱,从而到李隆基唐玄宗继位时,对皇后摄政是严加防范的。 这之后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第九至十一章就是围绕这一重大事件而展开的。第九章讲述府兵制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情况,从而朝廷设置节度使来使安禄山得据以叛乱,对最初在范阳设立节度使来防备奚和契丹的情况作了说明。第十章则详细说明安史之乱为何发生、如何发展以及为平定安史之乱所采取的措施,向读者交代了一个完整的安史之乱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