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稳定理论

结构稳定理论
结构稳定理论

基于ANSYS和MIDAS的结构稳定理论实例解析

目录

1、Ansys计算模型 (1)

2、Ansys软件屈曲分析 (1)

(1)模型参数 (1)

(2)Ansys命令流 (1)

(3)Ansys计算结果 (3)

(4)Ansys模型对应的屈曲模态 (3)

(5)线弹性稳定安全系数 (6)

3、MIDAS复核模型 (6)

(1)MIDAS模型参数 (6)

(2)MIDAS计算结果 (6)

(3)Midas模型对应的前五阶屈曲模态 (7)

4、自证正确性 (9)

5、几何非线性分析 (9)

(1)P-?曲线并分析 (9)

(2)Ansys命令流 (11)

1、Ansys计算模型

如图1所示为一简易的平面框架结构,它是由10块0.1m×0.1m正方形薄壁构件焊接而成的,其壁厚为0.01m,钢板长度为1m。材料均选用Q235钢材。框架顶端7,8,9节点处分别作用一集中力,其大小均为10000N,方向为y轴负方向。节点1,2,3处全部为固结。

图1 Ansys平面桁架计算模型

2、Ansys软件屈曲分析

(1)模型参数

钢材弹性模量E=2?11e Pa,泊松比μ=0.3,选用平面梁单元beam3。(2)Ansys命令流

fini

/clear

/filnam,linkbuckle

b=0.1

h=0.1

bb=0.08

hh=0.08

/prep7

et,1,beam3

a=b*h-bb*hh

i=(b*(h**3))/12-(bb*(hh**3))/12 r,1,a,i,h

mp,ex,1,2e11

mp,prxy,1,0.3

mp,dens,1,7698

n,1,0,0,0

n,2,1,0,0

n,3,2,0,0

n,4,0,1,0

n,5,1,1,0

n,6,2,1,0

n,7,0,2,0

n,8,1,2,0

n,9,2,2,0

e,1,4

e,2,5

e,3,6

e,4,5

e,5,6

e,7,8

e,8,9

e,4,7

e,5,8

e,6,9

finish

/solu

d,1,all

d,2,all

d,3,all

f,7,fy,-10000

f,8,fy,-10000

f,9,fy,-10000

pstres,on

solve

finish

/solu

antype,buckle

bucopt,subsp,5

outres,all,all

solve

finish

/post1

SET,LIST

SET,1,1

PLDISP,1

SET,1,2

PLDISP,2

SET,1,3

PLDISP,3

SET,1,4

PLDISP,4

SET,1,5

PLDISP,5

FINISH

(3)Ansys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选取如表1所示的前五阶屈曲模态。

表1 Ansys计算特征值表

(4)Ansys模型对应的屈曲模态

图2 Ansys模型一阶屈曲模态

图3 Ansys模型二阶屈曲模态

图4 Ansys模型三阶屈曲模态

图5 Ansys模型四阶屈曲模态

图6 Ansys模型五阶屈曲模态

(5)线弹性稳定安全系数

表2 前五阶特征值

模态阶数特征值

第一阶548.1

第二阶882.1

第三阶2772.9

第四阶3339.2

第五阶5500.3

最小值特征值称为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故本结构的线弹性稳定安全系数为548.1。

3、MIDAS复核模型

采用MIDAS civil软件对ansys建模计算的结果进行复核。其模型图如下:

图7 MIDAS平面桁架计算模型

(1)MIDAS模型参数

为达到复核效果,模型参数与上述Ansys模型完全一致,取钢材弹性模量E=2?11e Pa,泊松比μ=0.3,边界条件为下弦杆最外侧两端点固结。

(2)MIDAS计算结果

其计算结果同样取前前五阶屈曲模态。

表3 MIDAS计算特征值表

(3)Midas模型对应的前五阶屈曲模态

图8 Midas模型一阶屈曲模态

图9 Midas模型二阶屈曲模态

图10 Midas模型三阶屈曲模态

图11 Midas模型四阶屈曲模态

图12 Midas模型五阶屈曲模态

4、自证正确性

由上可知,Ansys与MIDAS计算得到的特征值及屈曲模态结果十分接近。现将两种软件得到的特征值及误差汇总如下表:

表4 Ansys与MIDAS计算结果对比表

由上表可知,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最大相差不超过0.1%,所以,可以认为ansys计算结果是准确的。

5、几何非线性分析

(1)P-?曲线并分析

为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在原计算模型的框架顶端7,9节点处各增加P=3000N 的横向力,方向均为x 轴正方向,基于线弹性稳定分析的结果,第一阶

失稳模态所对应的失稳临界荷载6

cr 5.480510P =?N ,在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时,

施加一个稍大于失稳临界荷载的值,取为65.510?。如下图所示

图13 荷载位置示意图

取框架顶端7号节点的横向位移作为?,框架顶端7号节点的竖向力作为P ,所得出的P -?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14 P -?曲线

分析:

这样,我们得出压力P 与框架顶端7号节点变位?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曲线。 1) 当轴压荷载P 较小时,表现为?-P 曲线图上接近直线的上升段,压杆基本 表现为直线形式;

2) 当轴压荷载P 接近结构临界失稳荷载Pcr 时,单元的几何刚度很大,且几何

刚度G K 与单元轴力大小有关,由[][](){

}{}P U K K G E =+可知,荷载P 与位移U 不再是线性关系,表现为?-P 曲线图上接近临界荷载的曲线上升段(非线性),位移增长较快;

3) 当压力P=第一阶失稳模态所对应的失稳临界荷载6cr 5.480510P =?N 时,任何微小的干扰力Q 都足以引起压杆非常大的挠度。这种物理现象说明P 等于欧拉临界力时,轴心压杆进入不稳定平衡状态,或说为开始屈曲。

(2)Ansys 命令流

finish /clear /prep7 b=0.1 h=0.1 bb=0.08 hh=0.08 et,1,beam3 a=b*h-bb*hh

i=(b*(h**3))/12-(bb*(hh**3))/12 r,1,a,i,h mp,ex,1,2e11 mp,prxy,1,0.3 mp,dens,1,7850

k,1,0,0,0

k,2,1,0,0

k,3,2,0,0

k,4,0,1,0

k,5,1,1,0

k,6,2,1,0

k,7,0,2,0

k,8,1,2,0

k,9,2,2,0

l,1,4

l,2,5

l,3,6

l,4,5

l,5,6

l,4,7

l,5,8

l,6,9

l,7,8

l,8,9

LESIZE,ALL,,,20 ESIZE,10 LMESH,ALL finish

/solu ANTYPE,0 NLGEOM,ON NSUBST,500 AUTOTS,ON

LNSRCH,ON OUTRES,ALL,ALL dk,1,all

dk,2,all

dk,3,all

P=5.5e6

fk,7,fy,-P

fk,8,fy,-P

fk,9,fy,-P

fk,7,fx,3000

fk,9,fx,3000

solve

finish

/post26

NSOL,2,7,U,x PROD,3,2,,,,,,1 PROD,4,1,,,,,,P

/AXLAB,X,N7UX(m) /AXLAB,Y,P(N)

XV AR,3

PLV AR,4

ZKY-试题(2014)-结构稳定理论概念问题分析

结构稳定理论基本概念 第1章 1、在下图中,小球的三种平衡,分别称为稳定平衡状态,中性平衡状态和 不稳定平衡状态。 2、什么是结构的第一类稳定问题(分支点失稳),什么是结构的第二类稳定问题(极值点失 稳)?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类稳定问题是失稳前后平衡形式产生了性质的改变,第二类失稳问题失稳前后变形不发生改变,只是变形大大发展直到破坏。两者最明显区别就是失稳前后变形形式是否发生质变。 3、判断结构平衡的稳定性准则有哪些? 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4、什么是静力准则? 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后,若在体系中产生正恢复力,扰动除去后结构恢复原来平衡位置,则结构是稳定的;若产生负恢复力,则结构是不稳定的,若不产生任何作用力,则体系处于中性平衡,处于中性平衡的荷载就是临界荷载。 5、什么是能量准则?如果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后,产生某一足够小变形,则体系总势能存在一个增量,当增量大于零,总势能是增加的,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稳定的,若小于零,总势能减小,初始平衡位置不稳定,增量为零时总势能保持不变,说明初始位置是中性平衡的。 6、什么是动力准则?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体系在原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结构是稳定的。振动频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当压力达到临界荷载时,频率为零振动无界,平衡是中性的。 7、结构稳定性问题与强度问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强度问题要求结构截面最大应力不超过材

料强度极限值,稳定问题是找出荷载与结构内部抵抗力之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稳定问题属于整个结构的变形问题, 8、在结构分析中,何谓一阶分析,何谓二阶分析? 针对未变形的结构分析其平衡,不考虑变形对外力影响效力的影响是一介分析,针对已变形结构分析其平衡是二阶分析。 9、对于结构稳定问题,叠加原理是否还适用?为什么?不适用应用叠加原理需要:材料符合胡克定律,荷载和变形呈线性关系。弹性问题不满足第二个,非弹性问题两个都不满足 第2章 10、系统应变能的增量ΔEε=外荷载做功增量ΔW F+扰动力做功W R。根据能量准则: 当ΔEε-ΔW F<0时,系统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 当ΔEε-ΔW F>0时,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当ΔEε-ΔW F=0时,系统处于中性平衡状态。 为什么?试解释之。最小势能原理 11、在铁摩辛柯能量法求解结构稳定性临界荷载时,如何理解外力做功式(2-2)和弯曲应变 能式(2-7)?(p12-13) 12、利用铁摩辛柯能量法求解结构稳定性临界荷载时,对其挠曲线有什么要求?(p16)形状合理,尽可能满足边界条件,便于积分 13、求解结构稳定性临界荷载时,为什么式(2-7)比式(2-8)的计算结果精度要高? 14、对于图示受压简支梁,利用能量法求解时,荷载所作的功ΔW= 。

结构失稳和整体稳定性分析

结构失稳和整体稳定性分析 失稳破坏是一种突然破坏,人们没有办法发觉及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其导致的结果往往比较严重。正因为此,在实际工程中不允许结构发生失稳破坏。 导致结构失稳破坏的原因是薄膜应力,也就是轴向力或面内力。所以在壳体结构、细长柱等结构体系中具有发生失稳破坏的因素和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壳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稳定性分析如此被重视的原因。 下面根据本人多年来的研究及工程计算经验,谈谈个人对整体稳定性分析的一点看法,也算做一个小结。 1稳定性分析的层次 在对某个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实际上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单根构件的稳定性分析。比如一根柱子、网壳结构的一根杆件、一个格构柱(桅杆)等。单根构件的稳定通常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进行设计。不过对于由多根构件组成的格构柱等子结构,还是需要做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二)是整个结构的稳定分析。比如整个网壳结构、混凝土壳结构等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分析。整体稳定性分析目前只能根据有限元计算来实现。 2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内容 通常,稳定性分析包括两个部分:Buckling分析和非线性“荷载-位移”全过程跟踪分析。 (1)Buckling分析 Buckling分析是一种理论解,是从纯理论的角度衡量一个理想结构的稳定承载力及对应的失稳模态。目前几乎所有的有限元软件都可以实现这个功能。Buckling分析不需要复杂的计算过程,所以比较省时省力,可以在理论上对结构的稳定承载力进行初期的预测。但是由于Buckling分析得到的是非保守结果,偏于不安全,所以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 但是Buckling又是整体稳定性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因为一方面Buckling 可以初步预测结构的稳定承载力,为后期非线性稳定分析施加的荷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Buckling分析可以得到结构的屈曲模态,为后期非线性稳定分析提供结构初始几何缺陷分布。 另外本人认为通过Buckling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校核单根构件截面设计的合理性。通过Buckling分析得到的屈曲模态,我们可以看出结构可能发生的失稳破坏是整体屈曲还是局部屈曲。如果是局部屈曲,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局部屈曲?局部屈曲的荷载因子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是由于局部杆件截面设计不合理所导致?这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2)非线性稳定分析 前文已经讲过,Buckling分析是一种理论解。但是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温度应力、焊接应力等因素的存在,现实中的结构多少都会存在一些初始缺陷,其稳定承载力与理论解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由于Buckling分析是线性的,所以它不可以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所以如果在发生屈曲之前部分构件进入塑性状态,那么Buckling也是无法模拟的。所以必须利用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对结构进行考虑初始几何缺陷、材料弹塑性等实际因素的稳定性分析。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利用弧长法对结构进行“荷载-位移”全过程跟踪技术,来达到计算结构整体稳定承载力的目的。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围之。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力。 (2)应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学生活动一】 (3)拓展:探讨强度和应力的关系 示例:粗绳和细绳,两种相比粗绳更结实,牢固,换句话说是抗拉强度更大。绳子所受拉力一定,即构件受到的外力一定,而粗的横截面积大,所以应力小,此时变形小,而抗变形的能力大,即强度大。 结论:应力小,强度大应力大,强度小 【学生活动二】 (4)结合课本分小组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同时完成26页问题,答在学案上。 结构的强度,一般取决于它对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具体取决于以下因素: 形状、材料(不同的材料有承受不同应力极限的能力) 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受力传递方式和效果不一样) 师生探讨:如何改进物体结构的强度?

【结构稳定理论概念问题(考试)】

结构稳定理论基本概念 态。 2. 什么是结构的第一类稳定问题(分支点失稳),什么是结构的第二类稳定问题(极值点失稳)?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平衡形式发生.. 变化的失稳现象。 第二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变形形式不发生... 变化的失稳现象。 划分:按照结构或构件在失稳前后变形形式是否发生质变。 特征:第一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的变形产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即原来的平衡形式不稳定后,可能出现与原来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平衡形式,这种改变是突然性的。 第二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变形的性质不变,只是原来的变形大大发展直到破坏,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式。 3. 判断结构平衡的稳定性准则有哪些? 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4. 什么是静力准则? 处于平衡的结构体系,收到微小扰动力后, 若在体系上产生正恢复力,当扰动除去后结构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则平衡是稳定.. 的; 若产生负恢复力,则平衡是不稳定... 的; 若不产生任何作用力,则体系处于中性.. 平衡,处于中性平衡状态的荷载即临界荷载。 (静力法只能求解临界荷载,不能判断结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5. 什么是能量准则? 当0>?p E ,则总势能是增加的(p E 为最小值),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稳定.. 的; 当0

结构稳定理论试题答案A卷

西安XX学院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结构稳定理论》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使用班级:命题教师:主任签字: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2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薄板薄膜 3.中性平衡(随遇平衡)平衡微分方程 4.边缘屈服准则极限承载力准则 5.能量守恒 6.等弯矩二阶弯矩最大值 7.平面应力线性偏微分方程 8.位移边界力学边界(自然边界) 9.横梁梁柱线刚度比 10.压弯杆件梁柱 11.分支点失稳极值点失稳 12.侧向弯曲应变能自由扭转 13. 轴向力效应 14.F cr=π2EI/l2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理想压杆:受压杆件两端铰支、荷载作用于形心轴(轴心受压)、杆轴线沿杆长完全平直、 横截面双轴对称且沿杆长均匀不变、杆件内无初应力、材料符合虎克定律。 2.二阶弯矩:在压弯杆件中,考虑轴力和纵向弯曲变形影响的弯矩称为二阶弯矩。 3.翘曲:非圆形截面的杆件扭转时,截面除绕杆件轴线转动外,截面上各点还会发生 不同的轴向位移而使截面出现凹凸。 4.柱子曲线:临界应力σcr与长细比λ的关系曲线,可作为轴心受压杆件的设计依据。 5.等效弯矩系数βmx:其意义在于把各种不同荷载作用的压弯杆件转化成梁端等弯矩的压弯 杆件来处理。 三、识图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A跃越失稳 B分支点失稳 C极值点失稳(每空1分) 2.D 扭转失稳 E弯扭失稳 F弯曲失稳(每空1分) 3.五点分别为: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屈服强度) 极限强度(抗拉强度)破坏点(颈缩段) (评分标准:图形趋势正确且五点无误得5分,每点1分,图形错误扣2分) 4.环流方向与外扭矩方向一致:前者逆时针,后者顺时针(每图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6分) 1.①采用二阶分析②不能应用叠加原理③不必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每项1分,共3分) 2. 三个基本准则: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三个物理量:产生怎样的恢复力、结构体系总势能的变化量、结构振动频率 (每项1分,共6分) 3. ①荷载沿梁轴的分布情况②杆件侧向抗弯刚度、抗扭刚度、翘曲刚度以及跨度③ 荷载沿梁截面高度的作用位置④梁两端的支撑情况 (每项1分,共4分) 4. ①构件是等截面直杆;②压力始终沿构件原来轴线作用;③材料符合虎克定律,即应力 与应变呈线性关系;④构建符合平截面假定,即构件变形前的平截面在变形后仍为平面;⑤构建的弯曲变形是微小的,曲率可以近似地用挠度函数的二阶导数表示。 (每项1分,共5分) 5. ①变形是微小的,材料为弹性体,杆件无缺陷②集中荷载沿柱轴线作用于柱顶,即假定 在屈曲前所有杆件中没有弯矩③荷载按比例同时增加,各柱同时丧失稳定④刚架失稳时,不计横梁中的轴力(每项1分,共4分) 6. ①初弯曲将降低柱的承载能力,初弯曲越大,荷载降低得越多。受荷初期,挠度增长较 慢,当P→P cr时,中点挠度显著增加(2分) ②初弯曲和初偏心两个缺陷对柱子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相似,可以用其中一个缺陷来模拟 两个缺陷都存在的实际压杆(1分) ③残余应力降低比例极限,使柱子提前出现弹塑性屈曲。当超过比例极限后,残余应力 使杆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变成非线性,同时减小了截面的有效面积和有效惯性矩,从而降低了杆件的刚度和稳定承载力(3分)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与进展_何金龙

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与进展 何金龙1,法永生2 (1.卓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322;2.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4) 【摘 要】 就目前结构动力稳定性问题这一研究领域的若干基本问题,常用的处理方法,判别准则与实验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简要总结和综述,并且对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与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结构; 动力稳定性; 处理方法; 判别准则;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T U311.2 【文献标识码】 A 根据结构承受荷载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结构稳定问题分为静力稳定和动力稳定两大类。动力载荷作用下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由于时间参数的引入,使问题变得极为复杂。对于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定义一直难以确切给出,这是因为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具有复杂性使得其在数学意义上的定义很难予以准确表达[1]。长期以来,力学工作者致力于结构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发展了经典稳定性理论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动力稳定理论研究的前进。如稳定性判定准则的建立、临界载荷的确定、初缺陷的影响或后分叉分析等。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逐渐增多,使得这门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现在的结构动力稳定性研究分析已经是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法、数值计算方法及程序设计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现代工程结构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分类及主要的研究问题 结构动力稳定性就其承载的动力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在简谐荷载等周期性荷载作用下,当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外载荷的强迫振动频率非常接近时,结构将产生强烈的共振现象;当结构的横向固有振动频率与外荷载的扰动频率之间的比值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时,结构将产生强烈的横向振动,即参数振动。对于这类问题,前苏联学者符华·鲍络金(Bolito n)在其著作《弹性体系的动力稳定》中给出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他们导出的区分稳定区和不稳定区的临界状态方程是一个周期性方程,即M athieu-Hill方程。在周期相同的解之间存在着不稳定区域,便把问题归结为确定微分方程具有周期解的条件,从而解决了稳定的判别问题。但是对于大变形的几何非线形结构,结构的刚度矩阵需要经过迭代,微分方程非常复杂,这些理论将难以成立。 (2)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与冲击类型密切相关,而且首要问题在于合理、实用的判别准则,它不仅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又要在实际上可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目前对结构承受瞬态冲击作用下的冲击稳定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想脉冲以及阶跃荷载下的动力稳定性。在脉冲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动力屈曲称为脉冲屈曲,已有的研究表明[2][3][4],脉冲屈曲是一类响应式屈曲或者动力发展型屈曲。阶跃荷载是一类具有恒定幅值和无限长持续时间的载荷形式。在试验或者实际当中,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冲击引起的屈曲就可看作脉冲冲击。 (3)结构在随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所谓随动荷载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荷载的幅值保持不变而方向发生变化的作用力,它是非保守力。它的分析将极其复杂,目前还难以见到可借鉴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文献。因此,许多学者通常采用结构动力学响应分析常用的手段,将这类荷载作为确定性荷载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的动力平衡路径全过程进行跟踪,根据结构的各参数在动力平衡路径中的变化特性,对结构的动力稳定性进行有效的判定[5]。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动力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大致为:对周期荷载下的参数动力稳定性问题、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冲击动力稳定性问题和阶跃荷载下的参数阶跃动力稳定性问题研究较多,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6][7][8]。恒幅阶跃载荷及矩形脉冲载荷或其它冲击载荷作用下杆的动力稳定问题也有很多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一些稳定性判定准则。但冲击载荷作用下板的动力稳定问题还没有获得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于较为复杂的冲击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稳定性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想脉冲载荷和阶跃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稳定问题。在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最常采用的屈曲准则有B-R准则、Simitses总势能原理和放大函数法。对非周期激振、参数激振和强迫激振耦合引起的动力稳定问题研究较少;对弹性基本构件和简单模型研究较多(如周期激励下的柱子、梁、拱及壳等已得到了成功的分析),对复杂工程结构研究较少。对于在地震、风荷载等任意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具有较强的几何非线性的结构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虽然最近几年也有一些,但距离真正地合理解决这类动力稳定性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收稿日期]2006-06-12 [作者简介]何金龙(1962~),男,工学学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作。 155  ·工程结构·  四川建筑 第27卷2期 2007.04

《结构与稳定性》教案

《结构与稳定性》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

现。 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 通过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1、平衡稳定性的三个基本准则是什么?根据这三个准则,求结构稳定临界荷载方法有哪些?求解临界荷载是在结 构原来的位图上求解还是在变形后位图上求解? 答:三个基本准则: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求临界荷载方法:静力平衡法、能量方法、动力方法。 必须采用结构产生变形后的计算图形来建立平衡方程和其总势能表达式。P11 2、结构稳定问题有哪些类型? 答:稳定问题根据荷载-位移和荷载-变形曲线不同分为两类: 1)第一类稳定问题,具有平衡分枝点的稳定问题。 属于这类稳定问题的有:轴压杆的弯曲屈曲、轴压杆和压弯杆件的弯扭屈曲、在腹板平面内受荷的梁的侧扭屈曲以及在板平面内受轴压荷载和剪切荷载的薄板的弯曲屈曲等。 在临界荷载Pcr以前,属稳定平衡;在临界荷载Pcr以后,进入不平衡状态。 2)第二类稳定问题,无平衡分枝的稳定问题。 属于这类稳定问题的有:压弯杆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稳定。 上升段是稳定的,下降段是不稳定的,转折点即不稳定平衡的临界状态,用极限荷载Pn表示。 3)跌越失稳 3、结构稳定问题与结构强度问题的有何区别? 答:1)强度问题,是指结构或单个构件在稳定平衡状态下由荷载所引起的最大应力(或内力)是否超过建筑材料的极限强度,因此是一个应力问题。 2)稳定问题,主要是要找出外荷载与结构内部抵抗力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从而设法避免进入该状态,因此,它是一个变形问题。 3)强度问题可以采用一阶或二阶分析结构内力,而稳定问题必然是二阶分析,其外荷载与变形间呈非线性关系,叠加原理不能应用。 4、理想轴压杆小挠度理论和大挠度理论有哪些不同?根据你的理解,理想轴压杆大挠度理论最适合用于分析夏志 斌教授《结构稳定理论》书中P29图1-5中哪个阶段的轴压杆的力学行为? 答:从P/P E-δ/l关系曲线分析不同点: 1)大挠度理论,在P/P E>1,时,与小挠度理论的差别是能得到相应于屈曲后强度的曲线; 2)小挠度理论的分枝荷载代表了由稳定平衡到不稳定平衡的分枝点,而大挠度理论的分枝荷载则是由直线稳定平衡状态到曲线稳定平衡状态的分枝点。 3)大挠度理论,荷载较临界荷载略有增加,就将导致较大的挠度,在挠度很小的范围内,小挠度理论代替大挠度理论完全可行。 4)在弹性工作阶段,一般都可采用小挠度理论。 AB段?B-C? 5、初弯曲、初偏心以及残余应力对压杆稳定承载力有哪些影响? 答:1)初始缺陷(几何缺陷、荷载缺陷)将降低柱的承载能力,缺陷越大,荷载降低得越多。受荷初期,挠度增长较慢,当P P E时,挠度显著增加。欧拉荷载是实际压杆承载力的一个上限。 2)初弯曲和初偏心两个缺陷对柱子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相似,可以用其中一个缺陷来模拟两个缺陷都存在的实际压杆。 3)残余应力降低比例极限,使柱子提前出线弹塑性屈曲,并降低了临界荷载或临界应力。 6、结构稳定计算方法中能量方法是精确方法吗?为什么能量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是近似的? 答:是精确方法。P69 1)变形连续体是由无数个介质点所组成,基于能量方法的近似解法用有限个自由度的体系来代替。 2)预先假定的位移函数与真是的位移函数存在一定的误差,带来计算的近似性。 7、结构稳定分析有限元法与结构静力分析有限元法有哪些区别? 答:(1)稳定问题有限元法中轴向力对单元刚度有影响,而静力问题有限元则忽略轴向力对刚度的影响;(2)求pcr 时,在稳定问题有限元法中,初应力对其有影响,而在静力问题有限元中不考虑。稳定问题有限元法中的单元刚度矩阵由两部分组成(1)普通受弯杆单元的刚度矩阵,与杆件截面特性相关,与轴力P无关,(2)轴向荷载对刚度的影响当轴力P为压力时,将减小杆件的刚度,当为拉力时,将增加杆件的刚度,它与截面的特性无关,称为初应力刚度或几何刚度矩阵。静力问题有限元中的单元刚度只由第一部分组成,不受轴向荷载的影响。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两种极限状态是指哪两种极限状态? 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承载力极限状态包括哪些内容? 结构、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3、什么是一阶分析?什么是二阶分析? 对绝大多数结构,常以未变形的结构作为计算简图进行分析,所得的变形与作用的关系是线性的,称为几何线形分析,或一阶分析;而某些结构,如张拉结构,必须用变形后的结构作为计算依据,作用与变形呈非线性关系,称为几何非线性分析,或二阶分析。 4、强度和稳定问题有什么区别? 强度问题关注的在结构构件截面上产生的最大内力或最大应力是否达到该截面的承载力或材料的强度,因此,强度问题是应力问题;而稳定问题要找出作用与结构内部抵抗力之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属于变形问题。 5、稳定问题有哪些特点?进行稳定分析时,需要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吗? 1.稳定问题采用二阶分析; 2.不能用叠加原理; 3.稳定问题不必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6、结构稳定问题有哪三类? 1.分支点失稳; 2.极限点失稳; 3.跃越失稳。 7、什么是分支点稳定?什么是极值点稳定?什么是跃越稳定? 1.原有的平衡形式可能成为不稳定,而出现与原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的平衡形式,即结构的变形产生了本质上的突然性变化。 2.结构的弯曲变形将大大发展,而不出现新的平衡形式,即结构的平衡形式不出现分支现象。 3.跃越失稳既无平衡分支点,又无极限点,但与不稳定分支点失稳又有相似之处,都在丧失稳定平衡后经历一段不稳定平衡,然后达到另一个稳定平衡状态。 8、什么是临界状态? 结构由稳定平衡到不稳定平衡的界限状态。 9、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归纳总结静力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0、什么是能量守恒原理?什么是势能驻值原理?基于势能驻值原理的方法有 哪些? 保守体系处在平衡状态时,储存于结构体系中的应变能等于外力所做的功,这就是能量守恒原理。势能驻值原理:受外力作用的结构,当位移有微小

结构稳定概述(结构稳定原理)

第1章结构稳定概述 工程结构或其构件除了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有足够的稳定性,以确保结构的安全。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刚度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而结构的稳定性则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在工程实际中曾发生过一些由于结构失去稳定性而造成破坏的工程事故,所以研究结构及其构件的稳定性问题,与研究其强度和刚度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1.1 稳定问题的一般概念 结构物及其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外力和内力必须保持平衡,稳定分析就是研究结构或构件的平衡状态是否稳定的问题。处于平衡位置的结构或构件在外界干扰下,将偏离其平衡位置,当外界干扰除去后,仍能自动回到其初始平衡位置时,则其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当外界干扰除去后,不能自动回到其初始平衡位置时,则其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当结构或构件处在不稳定平衡状态时,任何小的干扰都会使结构或构件发生很大的变形,从而丧失承载能力,这种情况称为失稳,或者称为屈曲。 结构的稳定问题不同于强度问题,结构或构件有时会在远低于材料强度极限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失稳。因此,结构的失稳与结构材料的强度没有密切的关系。 结构稳定问题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稳定问题(质变失稳)—结构失稳前的平衡形式成为不稳定,出现了新的与失稳前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平衡形式,结构的内力和变形都产生了突然性变化。结构丧失第一类稳定性又称为分支点失稳。 第二类稳定问题(量变失稳)—结构失稳时,其变形将大大发展(数量上的变化),而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式,即结构的平衡形式不发生质的变化。结构丧失第二类稳定性又称为极值点失稳。 无论是结构丧失第一类稳定性还是第二类稳定性,对于工程结构来说都是不能容许的。结构失稳以后将不能维持原有的工作状态,甚至丧失承载能力,而且其变形通常急剧增加导致结构破坏。因此,在工程结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结构的 116

结构与稳定性

结构与稳定性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部分——结构与稳定性。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构的含义,认识了常见的几种结构,本课是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究了结构的重要性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技术试验和案例式的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2)通过探究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对学习重难点的理解。(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结构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结构设计的兴趣和欲望。 (2)增强学生学生探究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审美意识。 (3)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热爱,增进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2 教学难点: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钩的含义,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几种结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并未形成对结构的深层理解,缺乏对结构的理性认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对结构设计缺少经验。对于结构稳定性的内涵容易和强度的内涵模糊混淆。然而,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性,在学习完“技术与设计1”模块后,学生已经具有技术基础的认识和较大的创造冲动,具有一定的技术试验的能力,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做好知识铺垫。 教学资源准备 1 准备一些实物:不倒翁玩具矿泉水瓶吹风机三角形和四边形 2 为学生准备筷子橡皮筋等实践活动用具 教学策略 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演示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直观的演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促进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2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探究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讨论简答和尝试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三大步骤:

ZKY-试题(2014)-结构稳定理论概念问题

第1章 1、在下图中,小球的三种平衡,分别称为 不稳定平衡状态。 2、什么是结构的第一类稳定问题(分支点失稳),什么是结构的第二类稳定问题(极值点失稳)?两者最明显 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类稳定问题是失稳前后平衡形式产生了性质的改变,第二类失稳问题失稳前后变形不发生改变,只是 变形大大发展直到破坏。两者最明显区别就是失稳前后变形形式是否发生质变。 3、判断结构平衡的稳定性准则有哪些? 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4、什么是静力准则? 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后,若在体系中产生正恢复力,扰动除去后结 构恢复原来平衡位置,则结构是稳定的;若产生负恢复力,则结构是不稳定的,若不产生任 何作用力,则体系处于中性平衡,处于中性平衡的荷载就是临界荷载。 5、什么是能量准则?如果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后,产生某一足够小变形,则体系总势能存 在一个增量,当增量大于零,总势能是增加的,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稳定的,若小于零,总 势能减小,初始平衡位置不稳定,增量为零时总势能保持不变,说明初始位置是中性平衡的。 结构稳定理论基本概念 稳定平衡状态,中性平衡状态和

6、什么是动力准则?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体系在原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结构是稳定的。振动频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当压力达到临界荷载时,频率为零振动无界,平衡是中性的。 7、结构稳定性问题与强度问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强度问题要求结构截面最大应力不超过材

料强度极限值,稳定问题是找出荷载与结构内部抵抗力之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稳定问题属于整个结构的变形问题, &在结构分析中,何谓一阶分析,何谓二阶分析? 针对未变形的结构分析其平衡,不考虑变形对外力影响效力的影响是一介分析,针对已变形结构分析其平衡是二阶分析。 9、对于结构稳定问题,叠加原理是否还适用?为什么?不适用应用叠加原理需要:材料符合胡克定律,荷载和变形呈线性关系。弹性问题不满足第二个,非弹性问题两个都不满足 第2章 10、系统应变能的增量E£=外荷载做功增量WF扰动力做功WR根据能量准则: 当E£-WFv0时,系统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 当 E £-WF>0时,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当E £-WF=0时,系统处于中性平衡状态。为什么? 试解释之。最小势能原理 11、在铁摩辛柯能量法求解结构稳定性临界荷载时,如何理解外力做功式(2-2 ) 能式(2-7 )?(p12-13 ) 12、利用铁摩辛柯能量法求解结构稳定性临界荷载时,对其挠曲线有什么要求?( 合理,尽可能满足边界条件,便于积分 13、求解结构稳定性临界荷载时,为什么式(2-7 )比式(2-8 )的计算结果精度要高? 14、对于图示受压简支梁,利用能量法求解时,荷载所作的功W= 。和弯曲应变 p16)形状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docx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一、课题:章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稳定结构的概念,明确 结构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稳定条件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演示、案例、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 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 乐趣。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说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 2》的个主题,该主题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 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 核心概念。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 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 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稳 定结构的含义,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 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

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 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 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因 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小试验、多媒体等 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技术点 重点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 主要因素。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 技术点通过各种试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 素。 五、说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激趣法,一开始利用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紧接 着播放视频资料,介绍 07 年夏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圣帕”袭击,很多结构受到破坏,通过四幅台风过后的结构 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结构的稳定性。再结合不倒翁演示试验,引起学生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 的兴趣。接下来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借助于演 示及分组试验,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 过分析比萨斜塔和运动中自行车的稳定性,

结构稳定理论

基于ANSYS和MIDAS的结构稳定理论实例解析

目录 1、Ansys计算模型 (1) 2、Ansys软件屈曲分析 (1) (1)模型参数 (1) (2)Ansys命令流 (1) (3)Ansys计算结果 (3) (4)Ansys模型对应的屈曲模态 (3) (5)线弹性稳定安全系数 (6) 3、MIDAS复核模型 (6) (1)MIDAS模型参数 (6) (2)MIDAS计算结果 (6) (3)Midas模型对应的前五阶屈曲模态 (7) 4、自证正确性 (9) 5、几何非线性分析 (9) (1)P-?曲线并分析 (9) (2)Ansys命令流 (11)

1、Ansys计算模型 如图1所示为一简易的平面框架结构,它是由10块0.1m×0.1m正方形薄壁构件焊接而成的,其壁厚为0.01m,钢板长度为1m。材料均选用Q235钢材。框架顶端7,8,9节点处分别作用一集中力,其大小均为10000N,方向为y轴负方向。节点1,2,3处全部为固结。 图1 Ansys平面桁架计算模型 2、Ansys软件屈曲分析 (1)模型参数 钢材弹性模量E=2?11e Pa,泊松比μ=0.3,选用平面梁单元beam3。(2)Ansys命令流 fini /clear /filnam,linkbuckle b=0.1 h=0.1 bb=0.08 hh=0.08 /prep7 et,1,beam3 a=b*h-bb*hh

i=(b*(h**3))/12-(bb*(hh**3))/12 r,1,a,i,h mp,ex,1,2e11 mp,prxy,1,0.3 mp,dens,1,7698 n,1,0,0,0 n,2,1,0,0 n,3,2,0,0 n,4,0,1,0 n,5,1,1,0 n,6,2,1,0 n,7,0,2,0 n,8,1,2,0 n,9,2,2,0 e,1,4 e,2,5 e,3,6 e,4,5 e,5,6 e,7,8 e,8,9 e,4,7 e,5,8 e,6,9 finish /solu d,1,all d,2,all d,3,all f,7,fy,-10000 f,8,fy,-10000 f,9,fy,-10000 pstres,on solve finish /solu antype,buckle bucopt,subsp,5 outres,all,all solve finish /post1 SET,LIST SET,1,1

结构与稳定性

一、课题:结构与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的概念以及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审美意识。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主题“结构与稳定性”。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对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而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认识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巩固,为后续的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探究,讨论,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创新的品质和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多列举些涉及结构的稳定性的生活实例,便于师生进行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因素的理解。基于学生对三角形结构的结实稳固和物体结构的重心越低越稳定相关知识已经通过其它学科在理论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精力要放在对具体实物结构稳定性的分析上。 五、教学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 六、教学难点:(1)接触面与支撑面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七、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切实的去创造环境,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如:表述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做,以“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为主线,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以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 八、教学过程: 教师:(观看幻灯片)看下面这些图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翻到在地的物体。是什么原因出现了图上所示的现象?

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ppt课件

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ppt课件 篇一: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 结构与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稳定性的概念。 (2) 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 能对简单的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试验使学生明白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掌握分析结构稳定性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掘与通用技术相关的内容,可以技术的思维解决或解答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 二、教学重点 ⑴ 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⑵ 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试验法、分析法等。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单元总的设计思 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 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 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 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 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而 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紧紧抓住课程的标准“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 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突出教材的“探究”的教学指引。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易学到相关知识,以“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 因素”为主线,并以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达到了解并应用知

识的最终目的。课堂安排具有开放性的学生定性的小试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教师提供道具学生上台亲自做试验。从而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理解。在完成之后还可以让结构完成试验报告的书写,掌握简单试验试验报告的书写方法。 3. 教学策略设计 (1)通过身边的台风破坏的例子引入本节课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2)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 (3)提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试验、探究活动等形式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4)安排一些适当的思考使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与研究,提高课堂有效性。 4.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稳定与不稳定的结构,因此对结构的稳定性的认识有一定的探索欲望。学生原本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即凭感觉觉得它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亲自动手试验等途径,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