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

的顺序叙述。

[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

[板书]:一.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现象结论[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演示[实验1—6] 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

[实验]:演示[实验1—7] 加热少量二氧化锰。

[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实验]:演示[实验1—8]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

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举例]: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

[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文字表达式: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KClO3 KCl O2

[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

[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9]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

[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

[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

收集。

[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

[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

[学生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

[教师活动]: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 K2Mn04 MnO2 O2

(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

管。

[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板书]:5.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AB→A+B

[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讲解]: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

[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

[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压缩蒸发氮气(沸点-196℃)

空气———→液态空气———→

降温液态氧(沸点-183℃)

(四)总结、扩展

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

四.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整数指数幂》精品教案

15.2.3 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能进行有关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探索、类比、归纳、思考等活动过程中,体会由正整数指数幂扩充到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当n为正整数时,a n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教学说明】教师设置问题,师生共同回顾,并一一予以解释,为负整数指数幂做好铺垫. 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思考一般地,a m中指数m可以是负整数吗?如果可以,那么负整数指数幂a m表示什么? 【教学说明】设置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试一试计算:a3÷a5(a≠0) 方法一:a3÷a5= 3 5 a a =1/a2; 方法二:a3÷a5=a3-5=a-2.

比较上述两个结论,你有何发现?由此你是否能找出a-m与1/a m的关系呢? 【归纳结论】数学中规定:一般地,当n为正整数时,a-n=1a n(a≠0),即a-n(a ≠0)是a n的倒数. 你有何发现?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 a m·a n=a m+n这条性质对于m,n为任意整数情形仍然适用. 思考类似上面的探究过程,在(ab)m=a m·b m,(a m)n=a m·n, a m÷a n=a m-n及(a b )n=a n b n中的指数m、n能否也都可以是正整数、0或负整数呢? 不妨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 正整数指数幂的所有运算法则在整数范围内都是成立的. 试一试 【教学说明】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基础上,设置上述两个问题,第1题较为简单,学生可轻松完成.第2题也有意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寻找出结论.教师巡视,然后予以评讲.在评讲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解释,让出现问题的同学加深理解.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课题: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 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涉及的美术知识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美术是视觉性的艺术,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来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确立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原则,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部分内容。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本课分为两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第二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品艺术表

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 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尝试寻找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方法,体验和领会绘画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 2、技能目标:运用透视规律来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重点:如何通过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四、课前准备:教具:课本、课件、课件显示屏 学具:课本、素描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整数指数幂》第1课时导学案

整数指数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通过分式的约分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对比经历探索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过程,理解性质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正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1)m a ·n a = (m 、n 是正整数) (2)()m n a = (m 、n 是正整数), (3)(ab )n = (n 是正整数), (4)m a ÷n a = (a≠0,m 、n 是正整数,m>n ), (5)()n a b = (n 是正整数) , (6)a 0 = (a≠0) 【预习导学】预习P18-20 1、计算:5255÷= ;731010÷= 。 一方面:5255÷=35255??= 731010÷=()()1010= 另一方面:5255 ÷=3525155= 731010÷=()()()=1010 则()()==??4310,5 归纳:一般的,规定:())0(≠=?a a n n 是整数,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 为正整 数)次幂,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一试:=?35 =?22 =?2)2(x 3、思考:当指数引入负指数后,对于1中幂的这些运算法则是否仍然适用? 2a ·5a ?= 251a a =25a a =) (1=3?a )5(2?+=a ,即2a ·5a ?=)(2+a 2a ?·5a ?=2511a a = 71a =)(a )5(2?+?=a ,即2a ?·5a ?=)(2+?a 0a ·5a ?=1×5 1a =5?a )5(0?+=a ,即0a ·5a ?=)()(+a 归纳:当m 、n 是任意整数时,都有m a ·n a = 【精讲点拨】例题、计算 (1)233(2)x y ?? (2)231()3ab ??·3256 a b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97864512358745963001 学校:趣鸟呜市文景镇欧阳家屯小学* 教师:瑰丽艳* 班级:恐龙队参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考a m 中当m<0时,a m 表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①a -2= 2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 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氧气的制法(教案)

孙青云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年级:九教师: 周素进科目: 化学 班主任:张老师日期: 2013/8/27 时段: 13:00-15:00 课题氧气的制法 教学目标1.掌握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及其注意点,学会氧气的检验及验满 2.掌握双氧水制氧气的步骤及其注意点,掌握催化剂的定义 重难点两种制氧气的方法 考点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 知识点剖析 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 1 高锰酸钾制氧气60 min 2 双氧水制氧气60 min 今日授课●新课○复习课知识点难易度○难○较难●简单 学员课堂表现理解程度及互动亮点 精神状态及配合程度 下次课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 氧气的制法 1. 高锰酸钾制氧气 药品:高锰酸钾 发生装置:课本P35图2-8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反应原理:氧气二氧化锰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 22424O MnO MnO K KMnO ++?→??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操作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收集不到气体 装入药品 将高锰酸钾粉末铺在试管底部,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固定试管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 加热 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收集的气体不纯 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水槽中的水沿导管回流到热 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注意点: (1)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有一端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较差。 (2)伸入试管的导管不宜过长,否则排不尽试管内的空气,使得收集的氧气不纯。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2. 双氧水制氧气 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 发生装置:课本P36图2-9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 排水法 反应原理:氧气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22222H O O H O MnO +??→? 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在分液漏斗中注入水,打开分液 漏斗活塞,谁不能持续滴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较差) (2)先装二氧化锰 (3)塞好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 (4)固定锥形瓶 (5)收集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做催化剂。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其本身 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例1: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图,根据图形回答有关问题:

空间与层次1

空间与层次1 实验中七年级教初设计学 课 题 空 与层次间 课 型 备主人 教 目学 标 1学会、不同角从度观察和去现空表间与层次、尝2同不同试材料的技法表不现同画的面果效。 教 重学 点1 学会不从同角去度察观和表现间空层次 2 尝与同试不的材同料技法现不同的画面效果表 。教学难点集一、 识知回顾体 色 彩透视大,透视气空和间视的透理技处巧。智慧个性计设教反思 形体透视是学据根光和学何学几的原,理平在面用上条线来示物体的表间空置,位消失点的按不同分平行透视为、角透视等。成平透视:有一行面与视平成平线行的正形方或长方形物的体视透。具有整齐称对平展稳定、、重严庄肃、层分明次、景场深、

一远目了然构图的特点。成透视角 :何任面都不与一平线平行视,底线与视平线成角 度的正形方或长成形的方体透视。物有具变多化、样式形活灵、横交错、富有节纵的 构图奏特点。二、新授 1.彩色透视活动:一看一看看观一幅的摄影云作品:问看了见么?云什有么变化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形有的状变化色彩的,变化总结。由:于物所体处间空距离的远不同,近景物位部的层次同使不色彩产生冷暖浓,淡鲜明,灰暗与强烈,虚与弱等各差异种怎,样这些空使间离,距层关系,明暗对次比,近远明 分色 的 实验初七中年教级学计 设彩 统一在幅画中一,这技法种,叫色就透彩。视称也气的大透视空气透视和。色彩透 视通以过下况来情表空现形间。体()1影投长的短色彩和的暖冷表现来空形间态: 奈表现莫、早中晚、《的草干》垛;(2 )光的强弱影虚和来表现实空间形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3 )角的高地视近来远表现间空态形 2.。深与空间层次景景:深 被描的绘景所在的物间的深度空,叫景深就常常用:景近中、、远景景表现来为了。表 画现的面景,深常用常近清远模糊楚,景近对强比远景对比,弱来表现。为加形强的层 体感次最好,的技是空法的间视。使透画面景的颜色深对比和明对度比随物着的向体延 后伸逐渐而减,弱色部分浅越来淡,越深色部分来越浅越直至所,有对的同时的融比入 浅色调。问题:透视规的律近是浓淡,远《都市高楼》这的幅为何画远近浓淡答。:特的殊现表法-技-逆光。学生活二:动欣与赏探。欣究赏杜菲的圣《德鲁安远斯眺和》 克麦迪里的《诺伯兰郡的雨》画家森是样怎现空间表与层次的?距离产美,同生的样象,近观平淡对奇,无远含蓄统观。一试着多从角种感度美受景。欣赏:金陵节拍, 受感熟的金悉陵不熟悉的空,间与层 次。三、间空层与的次美及感表现 1 .明表暗现空间与层:明次对暗比色、变调 化 2.。线条表空现间与次:线的层强弱粗细、、密疏 3.。色彩现空表与层间:次彩 的浓色、淡冷。 暖 实验中初七级年学教计 设 .4 动中漫大角表广现的间空层与次。 . 对5画面分割或的加叠的特殊间与层次空。 格马特利《公平俘虏的》。6. 视频赏欣:康斯坦丁?坦尼斯诺斯维奇水画彩把。形体 视透和色透视彩完的美一起来统画。家把心特灵性化到融形和体色里彩。超了对物越单 纯视象感觉受由视觉,探引索精向神体验的间与层空次。完美演的了绘绎画的意。境小结:间与空层通次形体过视,色彩透视和景透深来表。现四示范、板、粉黑笔在,黑上,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3.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包括药品、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初步学会气体制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信息引导设计实验装置。 2、在阅读交流中总结化学知识,掌握操作要点。 3.、视频欣赏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 2、通过阅读归纳培养自学能力。 3、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设计及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制取氧气的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学生;学案指引学生;自学阅读训练学生;实验操作锻炼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课堂阅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91855558874563331258 学校:元明壮市文银汉镇便家蚕小学* 教师:青稞酒* 班级:飞鸟参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考a m 中当m<0时,a m 表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①a -2= 2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 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主讲: 黄冈优秀化学教师程为民 知识强化 一、知识概述 1、常握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2、常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用途;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为: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 K 2 MnO 4 ) (MnO 2 ) (O 2 )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H 2O 2 ) (H 2 O) (O 2 )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2、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3、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⑤收集气体。 ⑥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⑦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①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放置。 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7、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8、注意事项: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 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例2.(学生活动)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老师点评) (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 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最后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 三、巩固练习 教材P65 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所示,?让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与另一个正方形中心 重合,不难知道重合部分的面积为1 4 ,现把其中一个正方形固定不动,?另一个正方形绕其 中心旋转,问在旋转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分析:设任转一角度,如图中的虚线部分,?要说明旋转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不变,只要说明S△OEE`=S△ODD`,那么只要说明△OEF′≌△ODD′. 解:面积不变. 理由:设任转一角度,如图所示. 在Rt△ODD′和Rt△OEE′中 ∠ODD′=∠OEE′=90° ∠DOD′=∠EOE′=90°-∠BOE OD=OD ∴△ODD′≌△OEE′ ∴S△ODD`=S△OEE` ∴S四边形OE`BD`=S正方形OEBD=1 4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空间与层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 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形体空间,色彩空间的表现,让我们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 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 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与欣赏,发现与探索。关注不同透视下空间与层次的表现。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空间与层次的表现方法进行自主研究。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本课是在前两节课延伸

整数指数幂教案

1.3 整数指数幂 1.3.1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6课时) 教学过程 1 通过探索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2 熟练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3 通过计算机单位的换算,使学生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学习学生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 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以及利用该法则进行计算。 难 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 约分:① , ②, ③ 复习约分的方法 2 引入 (1)先介绍计算机硬盘容量单位: 计算机硬盘的容量最小单位为字节,1字节记作1B ,计算机上常用的容量单位有KB ,MB ,GB, 其中: 1KB=B=1024B 1000B, , 23412a b a bc 1n n a a +224 44 x x x --+102≈1010102012222MB KB B B ==?=1010203012222GB MB B B ==?=

(2)提出问题: 小明的爸爸最近买了一台计算机,硬盘容量为40GB ,而10年前买的一台计算机,硬盘的总容量为40MB ,你能算出现在买的这台计算机的硬盘总容量是原来买的那台计算机总容量的多少倍吗? 提醒这里的结果,所以, 如果把数字改为字母:一般地,设a 0,m,n 是正整数,且m>n,则这是什么运 算呢?(同底数的除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同底数的除法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你能用语言表达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吗?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初步运用 例1 计算:(1)(n 是正整数), 例2 计算:(1) ,(2) , 例3 计算:(1),(2) 练一练 P 16 练习题 1,2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30 20 40402,40402GB B MB B =?=?3030201010 202020 402222240222 ??===?103020 22 -=30 302010202222 -==≠?m n a a =m n m n m n n n a a a a a a --?==()()()()()() ()9 5 821 4251,2,3,4n n x x y x y x y x x y ++-?-?()5 3 x x -()4 3 x x --() ()3 46 x x -÷-2 213n n n b b a a +????÷ ? ?????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学设计

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4.作业要求 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 5.展示评价 全班同学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小巷景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6.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所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二课时 一、认识空间与层次 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 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空间 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咼二个特征显现出来的。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层次 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 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咼二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 面的纵深感。纵深感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欣赏一组摄影作品,说一说这组图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现象? 答:透视。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二、了解空间与层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以及色彩的明暗,浓淡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它分为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1.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透视的几何图。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15635478925896743 学校:山黄市鹤仙镇那年小学* 教师:戒悟空* 班级:蝶舞伍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①a -2= 2 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1)当n 为正整数时,a -n = 1n a (a≠0),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2)a m 的意义(m 为正整数、0、负整数).

实验室制备氧气教案

实验室制备氧气 课题实验室制备氧气 科目化学班级初三(1)班人数30 教师陆雨婷时间周三上午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知道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铁架台、铁夹、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毛玻片、塑料瓶 药品:二氧化锰、双氧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 【讲述】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 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 人、炼钢、潜水、气焊都需要较纯的氧气, 同学们有人知道氧气如何制取嘛? 在自然界中,植物“制造”氧气的方 式是通过光合作用;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 气法来制取氧气。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 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思考、回答】 氧气的性质 【讲述】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 前,我们首先来学习氧气的相关性质。 【展示】我手里这一瓶氧气是事先收 集好的,请大家自己观察,并请同学闻一 下气味,试着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演示】这个塑料瓶中也是老师课前 收集的氧气,现在我打开盖子,倒入一些 水,然后摇匀,请大家观察,是否有什么 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可以得 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下是无色、 【观察】 【观察、讨论】 【记忆】

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为1.429g/L。 氧气的制备 【提问】刚刚我们一起探究了自然界 以及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又了解了氧 气的物理性质。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验 室制备氧气的方法。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 之前学过的一些方程式,讨论并回答,实 验室制备氧气可以用什么药品? 请同学回答一下。 2H 2 O 2 2H 2 O + O 2 2KClO 3 2KCl +3 O 2 2KMnO 4 K 2 MnO 4 +MnO 2 + O 2 【讲述】这节课,老师将为大家展示 用双氧水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 【提问】在PPT上的这几套装置, 请大家结合氧气的相关性质以及以往所 学知识,从中选取仪器,组合成一套完整 的实验装置。并给出你选择的理由。 【讨论、回答】 【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实验】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 性; 2、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 末,旋紧胶塞,在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 3、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 集; 4、等集气瓶中液面下降至瓶口,瓶 外有气泡产生时,实验结束。 【提问】 1、实验中分液漏斗的作用? 2、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作用? 【观察】 【讨论】 1、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 应物的量,从而来控制 反应的速率。 2、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 作催化剂,能改变反应 的速率,而本身在反应 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 变,对于生成物的量是 没有影响的。 MnO2 △ △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

23.1图形的旋转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旋转、旋转中心及旋转角的概念. 2.理解旋转的对应点概念,学会判定图形旋转后的对应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 难点:对数学中的旋转现象的探索. 教学过程(教学案) 一、情境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经常会看到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转动,电风扇通电后,电风扇的叶片在飞快地转动.教师多媒体演示图23.1-1和图23.1-2(见教材P59)等.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有区别吗?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钟表的指针,电风扇的叶片等是物体绕定点转动的. 二、互动新授 1.指出旋转的概念,及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定义. 2.出示P59“思考” (1)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从3时到5时,时针转了60°. (2)教师说明:图23.1-1中,时针在旋转,表盘的中心是旋转中心,旋转角是60°,时针的端点在3时的位置P与在5时的位置P′是对应点. 3.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至少要旋转多少度,才能与自身重合? (1)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讨论. (2)教师分析:等边三角形不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绕着它的中心旋转120°,都可以与自身重合.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丰富的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的习惯,将“创设情境”有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有关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都是以原图形中的点、角、线段为基准、寻找旋转后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的. 导学案 一、学法点津 学生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内容,把旋转与平移、轴对称进行比较学习,并通过练习、交流、总结旋转与平移、轴对称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旋转及其特征的理解. 二、学点归纳总结 1.知识要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八上《 整数指数幂(第1课时)负整数指数幂练习 (vip专享)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15.2.3 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 负整数指数幂 要点感知1 一般地,当n 是正整数时,a -n =_____(a ≠0).即a -n (a ≠0)是an 的____. 预习练习1-1 (潍坊中考)计算2-2的结果是( ) A.41 B.2 C.-41 D.4 要点感知2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当m ,n 均为整数时,(1)a m ·a n =____;(2)(a m )n =____;(3)(ab)n =____. 预习练习2-1 计算(a -1b 2)3的结果是( ) A.a 3b 6 B.a -3b 8 C.-a 3b 6 D.36a b 知识点1 负整数指数幂 1.计算3-1的正确结果为( ) A.3 B.-3 C.31 D.1 2.计算(a 1)-2的正确结果为( ) A.a -2 B.a 2 C.21a D.a 1 3.(曲靖中考)计算: |-2|-(14 )-1+(2-1.414)0+9. 知识点2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4.计算: (1)6x -2·(2x -2y -1)-3; (2)(-2a -2)3b 2÷2a -8b -3.

5.将(31)-1、(-3)0、(-3)-2这三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 A.(-3)0<(31)-1<(-3)-2 B.(3 1)-1<(-3)0<(-3)-2 C.(-3)-2<(-3)0<(31)-1 D.(-3)0<(-3)-2<(31)-1 6.计算x 3y(x -1y)-2的结果为( ) A.y x 5 B.5x y C.25 x y D.25 y x 7.计算: (1)(a -3b)2·(a -2b)-3; (2)(2m 2n -3)-2·(-mn 2)3÷(m -3n)2. 8.计算: (-1 2)-1-12+(1-2)0-︱3-2︱. 9.已知式子(x -1) -1 2x -3+(x -2)0有意义,求x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要点感知1 n a 1 倒数 预习练习1-1 A 要点感知2 a m+n a mn a n b n 预习练习2-1 D 当堂训练 1.C 2.B 3.原式=2. 4.(1)原式=3443 y x .(2)原式=-4a 2b 5. 课后作业 5.C 6.A 7.(1)原式=b 1.(2)原式=-41m 5n 10 . 8.-3- 3. 9.x ≠32且x≠2且x≠1.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 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 夹)、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制氧气 3、氯酸钾制氧气 二、重难点 1、催化剂 2、分解反应【教学反思】【素材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