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我们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在药物分类上,它们也同属于一大类——非甾体抗炎药物。但这两个药物在结构上,药物作用效果和适用人群范围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药物。

从上市历史来说,这两个药物都是在临床上应用多年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在上世纪50年代被开发,如果再往前追溯,它的前一代药物非那西丁则更早,算起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布洛芬于上世纪60年代被开发,70年代上市,应用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对于这2个药物的研究,可以说是相关的临床数据是比较充分的。

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这2个药物都属于非选择性的环氧化酶抑制剂。人之所以会发生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等症状,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某些“炎症”的存在,由于炎性因子的刺激,会使人体产生代谢出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细分又有很多小类,也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有的能够刺激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温升高,有的能够使人对于疼痛反应更加敏感,因此,这个物质是导致我们发热、疼痛等反应的重要物质。环氧化酶是生产前列腺素的催化酶,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是通过抑制这个酶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前列腺素产生,达到解热镇痛的药理作用。

从药物结构上说,这两个药物属于不同的类型,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苯胺类的非甾体抗炎药物,而布洛芬则属于芳基丙酸类,由于不同的结构,导致他们的药效也有所区别。通常苯胺类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不具备抗炎的作用,而布洛芬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缓解炎症的作用,因此在抗炎抗风湿方面,布洛芬的应用要更为广泛。

在儿童用药方面,这两个药物都是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幼儿,滴剂、混悬剂都是常见的剂型。从药物作用时间上来说,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时间稍短,通常服用后半小时左右起效,持续时间大约3~4小时左右,而布洛芬则作用时间稍长,解热镇痛持续时间在5~6小时左右。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这两个药物在合理剂量范围内应用时,都是较为安全的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对于胃部的刺激性,这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关,通常可以耐受。

比起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两个药物的过量使用风险,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它的代谢产物需要消耗肝脏内的谷胱甘肽,如果因为过量服用这个药物,谷胱甘肽被耗光,就可能引起肝损伤,甚至肝坏死的问题,同时,过量用药对于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过量应用布洛芬,则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肝损伤的问题,肝肾功能重度不全或心力衰竭的情况,都应该禁用布洛芬。

这两个药物在正常应用时,属于安全性很高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过量应用问题,药物的过量应用,主要提醒大家两点——

1. 小儿用药,一定要严格遵守用药剂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提示的剂量和使用次数来使用,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滴剂的浓度通常较大,而混悬液的用药浓度较小,应用剂量也不相同,用药前都要看好说明书,除了用药剂量,用药次数也要注意,对于反复发热的儿童,通常对乙酰氨基酚每24小时用药不超过5次,布洛芬不超过4次,如果反复发热超过2天,应尽早就医诊察发热原因

2. 不管小儿用药还是成人用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叠加使用问题,比如说有的儿童,吃了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的滴剂退热,但有吃小儿氨酚黄那敏这样的药物治感冒,而这种复方的小儿感冒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就造成了药物叠加使用的问题;而有的成年人,更是有时在治疗感冒的时候,经常多种药物一起服用,造成药物叠加和过量的风险更大。因此,在服药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说明书,看清药物成分和服用剂量,避免造成药物叠加使用而导致药物过量,而引起肝肾方面的毒性反应风险。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如果物理降温没有效果,对于腋下温度超过38.5℃的宝宝,还是要使用退烧药。使用退烧药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缓解发烧给宝宝带来的不适,以便宝宝能正常饮食和睡觉,为对抗疾病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保持体力;其二是预防宝宝可能因为高烧引起的高热惊厥。提示一点:有过一两次高热惊厥通常不会对宝宝大脑发育造成影响,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但反复高热惊厥对宝宝大脑多少会造成一些损伤,一部分会转变为复杂型高热惊厥或者癫痫,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在体温达到38℃时就可以考虑药物降温。另外,降温是为了避免引发高热惊厥,因此使用退烧药降温的目的不是要把体温降到平时的正常温度,而是降低到38.5℃以下就可以了。 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老少皆宜、经济实惠、使用安全性高的退烧药是两种经典口服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这个药名比较拗口,大家可能会不太熟悉,但说起扑热息痛、必理通或者泰诺林这样的药名大家应该就不陌生了,它们是同一种药的不同名字,好比一个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与这个人的各种绰号的关系一样。它们都是含单一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 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日常每次最大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 毫克,每4 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 次。举例来说,如果宝宝体重10千克,则每次能给的最大剂量是150 毫克,如果你手里的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是每毫升含100 毫克的滴剂,那150毫克药量折算成喂药的体积便是1.5 毫升,也就是说,一个10 千克重的宝宝每次最大剂量可以服用1.5毫升,低于这个剂量的用量都是安全的,但不能超过。对乙酰氨基酚成人常规推荐剂量为每次500 毫克或650 毫克,每4~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 次,单次最大剂量1000 毫克,一天最大剂量4000毫克。对乙酰氨基酚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都可以使用,不会伤害胎儿,也不会影响到哺乳中的宝宝。 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服用会造成肝损伤。常用的复方感冒药中,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成分,如儿童用的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以及成人用的日夜百服咛、白加黑感冒片等。如果服用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烧的同时,也在服用上述复方感冒药,就很容易因为重复用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因此服药前要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与同类药物对比 1对乙酰氨基酚(APAP) 扑热息痛,化学名: N-(4-羟基苯基)-乙酰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几乎不溶于冷水、石油醚,在热水、乙醇、丙酮中溶解。解热作用的强度与阿司匹林相近,镇痛和抗炎作用略差,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缓慢而持久,与乙酰水杨酸相比,刺激性小、极少有过敏反应。已成为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类药物之一。 1.1合成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二步法和一步法。 二步法:是将对硝基苯酚等原料还原成对氨基苯酚再酰化成对乙酰氨基酚。 一步法:是在同一反应器中,不分离出还原产物对氨基苯酚的情况下直接进行酰化合成对乙酰氨基酚,还原与酰化同时进行。 对于二步法生产对氨基苯酚,难以克服其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三废污染。同时分离出来的对氨基苯酚极易被氧化,这降低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产率。采用一步法不分离出对氨基苯酚直接进行酰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方法。 此外还有重排法和生化合成等其它路线,对羟基苯乙酮肟重排法是一个新型合成工艺,此方法没有副产物,产品后处理简单,生产成本低,污染小。

1.2不良反应 (1)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偶尔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短期服用很少出现胃肠道出血。早起出现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1至3天内出现腹痛、肝肿大和压痛、氨基转移酶升高及黄疽:4至6天后可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扑翼样震颤、惊厥、心血管性虚脱、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 (2)对乙酰氨基酚能使阿司匹林过敏患者的支气管痉挛加重。 (3)过量服用会造成肾小管坏死、肾脏衰竭、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正常剂量长期服用,也会造成肾损害。妇女在妊娠期服用此药可造成羊水过多和新生儿肾衰。 (4)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药后能恢复正常,长期使用还可引起其它血细胞的减少。 (5)引起过敏性体克、荨麻疹、皮炎伴瘙痔等皮肤病,但数天后会消退。 (6)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长期服用会削弱雄性大鼠的生殖能力,还可抑制动物的甲状腺功能。 2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或微有醋酸臭,易水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口服易吸收,在全身组织分布广泛,作用强,在广泛应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 不良反应

类人不宜用布洛芬

类人不宜用布洛芬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布洛芬的3大优势 1.相对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使用。在所有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中,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作为安全有效的解热药应用于儿科,可见在正常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它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2.控制持久高热的效果好,多用于高烧不退。同为退热药,在体温高于39.2℃时,布洛芬比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更有效,且退热时间较之更持久。正因为有此特效,布洛芬大多情况下用于持续高热不退。 3.镇痛作用强,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它的优点还在于优越的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常用于各种关节炎、牙痛、术后疼痛及癌症的止痛。 二、4类人不宜用布洛芬 1.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鼻息肉患者:这些人在初次用布洛芬时尤应谨慎,布洛芬可加重或诱发哮喘。 2.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长期服布洛芬的人,临床约有15%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多数人都能忍受且停药后症状可消失,但仍有少数人会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反应,因此,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3.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该药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即使肾功能健全的人,长期大量应用布洛芬时也可发生,因此用药前需谨慎选择。 4.患病及老人尤其是心脏病患者或因患其他疾病已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慎之又慎。此外,老年患者往往本身就有肝肾功能减退,尤其不宜长时间服用。 三、与布洛芬相克的药或食物 1.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如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是已知的有明显肾毒性作用的药物,布洛芬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儿童或青少年,在短期内(有的患儿用药仅一天)就出现肾功能损伤。两药联合应用时,起病非常迅速,使用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逆肾衰竭,要格外小心。 2.阿司匹林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同用,可能会减弱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口服降糖药布洛芬和口服降糖药同服时,能增加口服降糖药的血药浓度,相当于增加了降糖药的剂量,严重者可诱发低血糖昏迷。 4.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本身能诱发胃肠道溃疡,合用布洛芬会加重肠道发生溃疡的危险性。

解热镇痛类抗炎药--布洛芬

解热镇痛抗炎药----布洛芬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鉴于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将这类药又称为非甾体抗炎类药。在众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中,布洛芬(Ibuprofen)以其抗炎、解热和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口服易吸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对儿科多种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成为全球最畅销的非处方药物之一,与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并列成为解热镇痛的三大支柱物[1.3]。 1.布洛芬的作用机制 布洛芬抗炎解热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前列腺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致热原和炎症介质,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因前列腺素聚集引起的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充血肿胀是炎症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素能够引起明显的血浆渗出,并在其他炎症介质协同作用下加重这一过程,而布洛芬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素E2(PGE2) 、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的充血肿胀。此外,在大鼠模型中发现,布洛芬能使白介素-2(IL-2)生成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增加,淋巴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改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试验动物抗炎能力。疼痛是炎症另一个主要表现,前列腺素能使炎症局部的外周神经末梢致敏,同时还能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元,加快和放大疼痛的传导,布洛芬通过抑制外周炎症局部和中枢神经元中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镇痛的作用。布洛芬的退热作用是通过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完成的。事实上,布洛芬及其他NSAI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大部分都可通过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这一点来解释,因为前列腺素除了是疼痛、炎症、血小板聚集的介质,同时也是胃的保护剂和肾脏血流灌注的调节物质,。临床上应用的布洛芬是既有S(-)又有R(-)对映体的消旋体,而且约平均63%的R(-)对映体在人体内可转变成S(-)对映体,因此其作用机制可能更为复杂,是否COX 抑制和非COX抑制的两种作用机制都存在还难以确定[2. 3 ]。 2.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 布洛芬的吸收迅速完全,口服生物利用度为80%。峰值浓度出现在服药后l-2 h ,99 %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半衰期为1h。布洛芬的血清蓄积率为1.2 ,这与它的短半衰期是吻合的。在儿童身上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的相似。3-lO岁儿童布洛芬的最大血清浓度范围在17—42g/ml,最大血清浓度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服药后54min药代动力学

4种常用退烧药的比较

4 种常用退烧药的比较 1.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商品名: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等 用法:每千克体重 10 ~ 15 毫克/ 次,每 4 小时 1 次,每 24 小时不超过 5 次。 优点: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 30 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对胃肠道基本没有刺激,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没有影响,没有肾毒性,所以安全性比较高。对 2 岁以下的孩子,医生通常习惯用这种药物。而且它可与牛奶、果汁同服。 缺点:退烧虽然起效快,但控制体温的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控制退烧时间约为 2 ~ 4 小时。 2.布洛芬 商品名: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用法:可用于婴幼儿的退热,缓解由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轻度头痛、咽痛及牙痛等。按体重一次 5 ~ 10mg/kg,需要时每 6 ~ 8 小时可重复使用,每 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优点:它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推荐的两种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退烧药。它的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 6 小时左右,最高可达 8 小时。而且它对于 39℃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 缺点:有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影响凝血功能及转移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还有报道说它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副作用。所以一般多用于 3 岁以上高热的孩子。 3.尼美舒利 商品名:瑞芝清 用法:儿童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5mg/ 天,分 2 ~ 3 次服用。 优点:曾经有人将尼美舒利和布洛芬进行比较,发现尼美舒利突出的优点是较少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因为它对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低(约 1/100 万),所

布洛芬

布洛芬 Ibuprofen 【其它名称】 安瑞克、拔怒风、波菲特、大亚芬克、迪尔诺、芬必得、芬克、芬尼康、福尔栓、抚尔达、吉浩、抗风痛、洛芬、美林、摩纯、托恩、雅维、炎痛停、依布洛芬、异丁苯丙酸、异丁洛芬、易服芬、Andran、Brufen、Bufedon、Emodin、Fenbid、Ibuflam、Ibuprofenum Lopane,Melfen、Motrin Novogent、Perofen,Proflex、Rupan 【临床应用】 1.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 2.用于治疗非关节性的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 3.用于急性轻、中度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4.口服或直肠给药对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等疾病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通过抑制细胞膜的环氧酶,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为炎性介质前列腺素,减轻因前列腺素(PGG1、PGE2、PGE2)引起的局部组织充血、肿胀,降低局部周围神经对缓激肽等的痛觉敏感性,从而起到镇痛、抗炎作用。此外,本药还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而起到解热作用。 临床报道,本药用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时,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比对乙酰氨基酚强。 2.药动学本药口服易吸收,吸收率达90%以上。药物吸收后广泛分布于肾上腺、卵巢、关节滑膜腔、甲状腺、皮肤和脂肪组织中。分布容积为O.15士O.02L/kg。服药后1.2-2.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用量200mg,血药浓度为22-27μg/ml,用量400mg时为23-45μg/ml,用量600mg时为43-57μg/ml。服药5小时后,关节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以后的12小时内药物在关节液浓度高于血药浓度。 本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单次给药后半衰期为1.8-2小时。本药在肝内代谢,60%-90%经肾由尿排出,100%于24小时内排出,其中约1%为药物原形。另有部分药物随粪便排出。【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对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也可能对本药过敏。 2.禁忌症 (1)对本药过敏者。(2)对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3)孕妇、哺乳期妇女。(4)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溃疡合并出血(或穿孔)者。 3.慎用 (1)支气管哮喘患者。(2)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3)血友病或其它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障碍及血小板功能异常)者。(4)有消化道溃疡史者。(5)肝、肾功能不全者。(6)6个月以下小儿。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晚期妊娠妇女用药可使孕期延长,引起难产及产程延长。 5.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停药24小时该作用即可消失。(2)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含量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3)氨基转移酶升高。 6. 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约16%的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反应,也较多见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症状较轻,停药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偶见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1%),亦有因溃疡而致穿孔的报道。 2.神经系统偶可出现头痛、嗜睡、晕眩、耳鸣等症状,发生率约为1%-3%。抑郁或其它

小儿常用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小儿常用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黄从付1,黄列虎2,卢仕仰1,王强1 (1.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 518172;2. 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江西修水 322400)The Mechanism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Children’s Drugs Commonly Used in FeverHUANG Cong-fu1, HUANG Lie-hu2, LU Shi-yang1, WANG Qiang1 (1.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Shenzhen 518172, China;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uShui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Jiangxi Xiushui 322400, China)发热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是人类抵抗疾病反应的一种生理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腋温≥39 ℃)会直接威胁病儿健康,它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和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还可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神经系统也会受到侵害,甚至可诱发高热惊厥,适当应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退热药物品种也很多,有单一成分的,也有各种复方制剂,但主要有效成分基本相同或相似。退热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何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并了解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儿科医生及病儿家属共同关注的问题。1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及其盐类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强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恢复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因而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作为小儿解热药应用也历史悠久且广泛但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出血、水杨酸反应、皮疹、或哮喘等,其中哮喘最多见(约占2/3),故哮喘患者慎用。阿司匹林的某些复方制剂如APC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患流行性感冒(流感)或水痘后用本品,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 3岁的幼儿,不主张用这种药。在儿童目前仅限应用于风湿病、川崎病等。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注射给药见效快,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释放出阿司匹林,从而达到解热、镇痛、抗炎的目的。同阿司匹林一样,由于存在发生Reye’s sydrome(瑞氏综合征)的风险,因此,儿童应慎用。临床上有多例赖氨匹林和头孢拉定合用致血尿的报道[1]。窦天荣等[2]总结赖氨匹林不合理用药情况,提示赖氨匹林不能用于出血性疾病和有出血倾向患者,也不能用于等待手术的患者。另外,赖氨匹林与阿昔洛韦和地塞米松配伍时,溶液pH值变化较大,影响药物稳定性,因此,不宜配伍使用。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因此,赖氨匹林不宜与抗凝药合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哌酮和头孢噻肟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基团,可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出血,故也不宜与赖氨匹林合用。潘菡清等[3]对使用赖氨匹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不良反应类型共有13种,主要涉及泌尿、神经和循环系统。除了过敏性皮疹为一般不良反应外,其余均为严重不良反应。所有不良反应都在用药后2 h内发生,变态反应均在用药后10 min内发生,且起病急、进展快。因此该药肌肉注射或者静脉给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另外,临床上还有赖氨匹林致儿童肺水肿死亡[4]及致儿童心跳、呼吸骤停死亡[5]的报道,提示在儿童中使用应更注意其安全性。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属于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传导而起到退热和镇痛作用。它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无肾毒性,不会引起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其退热效果和剂量成正比,但剂量过大会引起肝毒性,因其起效较快,作用强且安全而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 个月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的退热药,代表药如小儿百服宁、泰诺林滴剂等。目前扑热息痛引起肝细胞损伤机制不明,逐渐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所引起的原发性肝细胞毒性主要是因为在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产生毒性较大的自由基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 I)所所致。据报道,90%~95%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萄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在24 h内以原形、葡萄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小部分在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中间代谢产物,该产物与肝脏大分子不可逆共价结合,如服用中毒剂量,产生大量毒物,肝中谷胱甘肽缺乏代谢物储积,引起细胞损害和肝坏死。有研究证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可引起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近年的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理还与氧自由基的产生与膜脂质过氧化有关,还能加速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生成。郑英等[7]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对仔鼠谷胱甘肽S2转移酶的影响,表明对乙酰氨基酚90~150 mg/kg能增加小鼠血清谷胱甘肽S2转移酶(GST)活性,降低肝微粒和肝匀浆GST水平,有学者认为是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脂质过氧化反应介导APAP的肝损伤。而McGregor等[8]报道,乙酰氨基酚诱发的肝坏死可能与肝细胞凋亡有关,而凋亡可能由Kupffer

儿童用药需谨慎 布洛芬不能乱用

儿童用药需谨慎布洛芬不能乱用 相信大家对布洛芬都不陌生,孩子发烧了,许多家长会选择直接给孩子服用布洛芬。布洛芬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布洛芬分散片具有崩解速度快、释药迅速等优点,适合儿童和吞咽困难的人群服用。布洛芬虽然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但是还有一些副作用,因此不能乱用。 布洛芬,作为甲类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牙痛等,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可见应用极其广泛,在临床应用中也是公认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物之一。 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它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但是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儿童对布洛芬的耐受性较好,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的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等,一般都较轻微。不足1%的患者会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可以与食物同食,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少数会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布洛芬虽是“良药”,但作为解热镇痛药物服用仍需严格按照剂量和服药周期,不可超量或长期使用,否则成为“毒药”。儿童的肝脏发育不完全,用药上更加需要慎重,只有做到合理安全地使用布洛芬,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才能发挥布洛芬的最大疗效,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童常用退热药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儿童常用退热药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门诊和病房工作中,都会遇到发热患儿。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退热是大部分家长强烈意愿,要求医生用在短时间内退热,以为不烧了就好了,医生给开了一针药就不烧了就是好医生,吃了退热药还是发热就不是好医生,有时不得不加入激素退热。其实发热是一种通过调动全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自我保护机制。体温高低与患儿体质、营养状况、时间(如早晚、四季)等密切相关,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即并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有时反复高热3-5天很常见,因此在退热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单纯一味退热不是目的。 一、何时应用退烧药? 一般温度腋下超过37.5,定义为发热。又分为低热37.5-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1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对于温度38.5°C 以下的患者,如果精神状态好,可暂不使用退烧药,通过物理降温即可。对于超过38.5°C的患者,则需要应用退烧药,来减少能量的消耗,避免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二、儿科常用退热药物的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安全性高的儿科适用的退烧药是两个经典口服老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泰诺林):首选,适用于3月龄以上的儿童。儿童常规用量:口服,10-15mg/kg/次,4-6h1次;3-12岁小儿每24h应用小于5次,疗程不超过5d。直肠给药已经不推荐在儿科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安全性高,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少数可出现皮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过量会造成肝损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对于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患、G-6-PD缺乏的患儿慎用。一些复方制剂中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成分,如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等,但扑热息痛、泰诺林则是单一的制剂。服用时一定要避免重复用药。

4种退烧药各有优缺点

4种退烧药各有优缺点 1.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商品名: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等 用法:每千克体重10 ~ 15 毫克/ 次,每4 小时1 次,每24 小时不超过5 次。 优点: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 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对胃肠道基本没有刺激,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没有影响,没有肾毒性,所以安全性比较高。对2 岁以下的孩子,医生通常习惯用这种药物。而且它可与牛奶、果汁同服。 缺点:退烧虽然起效快,但控制体温的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控制退烧时间约为2 ~ 4 小时。 2.布洛芬 商品名: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用法:可用于婴幼儿的退热,缓解由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轻度头痛、咽痛及牙痛等。按体重一次5 ~ 10mg/kg,需要时每6 ~ 8 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 小时不超过4 次。 优点:它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 推荐的两种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退烧药。它的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 小时左右,最高可达8 小时。而且它对于39℃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 缺点:有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影响凝血功能及转移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还有报道说它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副作用。所以一般多用于3 岁以上高热的孩子。 3.尼美舒利 商品名:瑞芝清 用法:儿童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mg/ 天,分2 ~ 3 次服用。 优点:曾经有人将尼美舒利和布洛芬进行比较,发现尼美舒利突出的优点是较少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因为它对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低( 约1/100 万) ,所以,在临床中常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发热疼痛的治疗。 缺点: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报道。2002-2005 年, 西班牙、土耳其、爱尔兰等国家已将该药撤出市场。 4.赖氨匹林 商品名:来比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我们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在药物分类上,它们也同属于一大类——非甾体抗炎药物。但这两个药物在结构上,药物作用效果和适用人群范围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药物。 从上市历史来说,这两个药物都是在临床上应用多年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在上世纪50年代被开发,如果再往前追溯,它的前一代药物非那西丁则更早,算起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布洛芬于上世纪60年代被开发,70年代上市,应用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对于这2个药物的研究,可以说是相关的临床数据是比较充分的。 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这2个药物都属于非选择性的环氧化酶抑制剂。人之所以会发生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等症状,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某些“炎症”的存在,由于炎性因子的刺激,会使人体产生代谢出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细分又有很多小类,也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有的能够刺激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温升高,有的能够使人对于疼痛反应更加敏感,因此,这个物质是导致我们发热、疼痛等反应的重要物质。环氧化酶是生产前列腺素的催化酶,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是通过抑制这个酶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前列腺素产生,达到解热镇痛的药理作用。 从药物结构上说,这两个药物属于不同的类型,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苯胺类的非甾体抗炎药物,而布洛芬则属于芳基丙酸类,由于不同的结构,导致他们的药效也有所区别。通常苯胺类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不具备抗炎的作用,而布洛芬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缓解炎症的作用,因此在抗炎抗风湿方面,布洛芬的应用要更为广泛。 在儿童用药方面,这两个药物都是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幼儿,滴剂、混悬剂都是常见的剂型。从药物作用时间上来说,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时间稍短,通常服用后半小时左右起效,持续时间大约3~4小时左右,而布洛芬则作用时间稍长,解热镇痛持续时间在5~6小时左右。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这两个药物在合理剂量范围内应用时,都是较为安全的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对于胃部的刺激性,这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关,通常可以耐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比较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什么不同? 乔安?罗因斯(美国儿科医生)解答: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药效都不错,不过,虽然两种药都有退烧和缓解疼痛的基本作用,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副作用还是有所不同。 布洛芬的是靠控制人体产生的脂肪酸量(即前列腺素)来发挥药效的。除了退烧、减轻前列腺素引起的身体疼痛外,布洛芬还能消炎(即消除红肿)。布洛芬的药劲比对乙酰氨基酚稍微强大一些,药效发挥的时间也长一些,所以医生建议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要吃布洛芬,因为如果宝宝的体温和炎症在一段时间内被掩盖的话,会影响对宝宝病情严重程度的观察。 布洛芬的另一个缺点是胃肠道反应,宝宝生病后,本身吃饭就比较差,加上药物,会更影响宝宝的食欲,所以如果你的宝宝大到可以吃布洛芬了,你也可以选择让他随饭一起吃药,或者先喂他饭,再喂他药。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他肠胃的刺激。 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一样,也能退烧,缓解疼痛,但它不能消炎。虽然科学家目前对对乙酰氨基酚的确切原理还没有明确定论,但他们认为这种药影响的不是炎症细胞,而是神经细胞。 与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对消化系统的刺激作用更小些,所以你不一定需要让宝宝随饭吃药。 然而如果大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医生建议你选择适合孩子的最小剂量,并且至少每隔4~6小时吃一次药,24小时内服药次数不要超过4次。布洛芬由于药效较长,所以要求每隔6~8小时吃一次,24小时内不要超过3次。 不管你给宝宝吃对乙酰氨基酚还是布洛芬,一定要根据他的体重给他选择正确的剂量。虽然通常药品说明书上都会同时标注宝宝的年龄,但你还是要以他的体重为准。如果你不能确定宝宝该吃多少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 需要提醒你的是,有时候爸爸妈妈偶尔会因为用药的器具不当,给宝宝服药过量。比如说,婴儿滴剂必须用药品随附的滴管服用,如果用勺子喂就很容易过量。另外,不同形式的药物浓度不同,作用强度也不同,比如混悬滴剂的浓度就比混悬液大。所以,在给宝宝服药时一定要严格注意用量。

布洛芬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可是,您真的了解这两个药吗?下列 5 个问题来看一下。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退热药吗? 布洛芬(Ibuprofen),和萘普生一样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对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但在常规治疗剂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aracetamol),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Panadol、Tylenol、Fortolin 等都是这类药物,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作用极弱(可能与药物对机体不同酶的敏感性差异有关),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里都有它的存在。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从而达到使发热者退热、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等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是无影响的,不会使其体温降低。两者的退热效果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单次剂量的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后半小时比布洛芬更明显。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热药安全吗? 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儿童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耐受性都是差不多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儿科医生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不要随意使用,如实需使用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来综合计算(其中体重是优先考虑的)具体的给药量,应避免用药过量和用药过频。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1. 布洛芬的副作用 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等,一般都较轻微。另外,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1%,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约1%~3%。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2.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反复多次的应用,超剂量所致,同时由于混合了病毒感染的因素,易引起肝炎。 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治疗剂量仅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不良反应,少数可发生过敏性皮炎/ 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但若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尤其是高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转氨酶增高,但未见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报道;超剂量使用可导致肝功能明显异常,有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 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禁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的患儿需慎用。脱水或水分补充不够等低血容量的患儿使用布洛芬退热可增加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另外,罹患水痘的患儿使用布洛芬则可增加 A 组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发生过敏,但<5% 的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可能会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服用剂量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否则可能引起头痛、呕吐、倦怠低血压及皮疹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轻至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儿应慎用。如果患儿出现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试。 如果伴有持续的呕吐、腹泻或液体摄入不足,出现明显的脱水者需及时处理,积极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如患儿出现囟门下陷、口唇干燥、眼眶下陷、少泪、虚弱等时意味着已经脱水了。若发现患儿具有脱水征时应注意补液,对于正处于哺乳期的患儿来说,最合适的液体就是母乳。 推荐阅读:儿童退热之经典10 问 参考文献 [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1709954.html,/medlineplus/druginfo/meds/a682159.html [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1709954.html,/medlineplus/druginfo/meds/a681004.html

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

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 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园海,李伟,陈敏,何洁雪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的退热疗效。方法:选择有发热症状的患儿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布洛芬混悬液和复方氨基比林治疗。结果:两组在第1 h内退热效果和速度相同,而布洛芬混悬液在第2 h就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体温,并能维持6~8 h;复方氨基比林未能将体温退至正常,用药3 h后体温有回升趋势。结论:与复方氨基比林比较,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布洛芬;儿童;发热;安全性 发热是儿童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小儿体温调节能力不强,发热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因此需有效控制高热。复方氨基比林常在儿科急诊肌肉注射用于治疗中、重度发热,但可引起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紫绀、注射局部的红肿疼痛和组织损伤,部分病例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布洛芬混悬液和混悬滴剂上市以来,已成为口服治疗儿童发热的药物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布洛芬混悬液替代我院急性发热的常用药物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治疗儿童发热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04年5月~2004年10月我院门诊留院观察病房因呼吸道

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200例,年龄6个月~1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102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用药方法 治疗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美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20 mg/mL),(0.4±0.03)mL/(kg·次)口服给药。对照组采用复方氨基比林(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每2 mL含氨基比林0.1 g,安替比林0.04 g,巴比妥0.018 g),(0.1±0.07)mL/(kg·次)臀部肌肉注射。 1.3 观察内容 记录首次用药后第30 min、1 h、2 h、3 h、6 h、8 h肛门体温1次,观察用药后随时间变化布洛芬与复方氨基比林的退热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哭闹不安、多汗、皮疹及全身状态等情况。 1.4 结果判定 观察用药后2 h内退热的情况,按以下4个等级作为体温下降幅度的判定标准。显效:用药后降温≥2 ℃;良效:用药后降温1.0~1.9 ℃;有效:用药后降温0.4~0.9 ℃;无效:用药后降温<0.4 ℃。 2 结果 2.1 退热效果 结果见表2,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R值分别为0.427和0.570,经μ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μ=3.50,P<0.01)。

常用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注意事项

常用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注意事项 导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日前发表公告,呼吁警告医生不要给患者开出超过合理剂量的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每次不要吃超过325毫克的量。因为没有证据显示更高剂量有更好的止痛作用,过量倒有可能引起肝脏损害。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勿怪幸(东京大学医学博士)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日前发表公告,呼吁警告医生不要给患者开出超过合理剂量的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每次不要吃超过325毫克的量。因为没有证据显示更高剂量有更好的止痛作用,过量倒有可能引起肝脏损害。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药物。很多感冒药,止痛药主要成分都是这个,比如泰诺。普通剂量都是一片325毫克,但加强版会有500毫克。又因为是非处方药,可以自己在药店自由购买,所以选购和服用时候需要谨慎。 关于对乙酰氨基酚,有几个普通人常见的误区,我觉得有必要普及澄清一下。 1.尽管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止痛药,但是对于肌肉酸痛这样的痛是不怎么有效的。乙酰氨基酚是非阿片类止痛药的一种。非阿片类止痛药还包括常见的阿司匹林,布洛芬。与阿司匹林这样的非甾体消炎药不同,乙酰氨基酚通过阻断体内的一个叫做COX的酶起作用。COX在体内起到帮助合成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分子,而前列腺素就是我们痛觉的罪魁祸首。乙酰氨基酚阻断COX,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痛觉。大多数止痛药作用于外周神经,也就是除开大脑和脊髓的别的神经。但是乙酰氨基酚很可能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也就是作用于大脑和脊髓,特异性地阻断COX3这个分子。所以乙酰氨基酚对于头痛,发热,或者别的轻微疼痛有效,但是对于肌肉损伤或者扭伤引起的痛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乙酰氨基酚不是万能止痛药。 2.对乙酰氨基酚不仅仅在泰诺这样的常见解热镇痛药里面,其实在其他药物里广泛存在。几乎所有非处方的感冒药或者止痛药里都有。比如,常用的康泰克,百服宁、必理通,等等。其中新康泰克、百服宁的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都超过325毫克,达到500毫克。大多数号称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维C银翘片等等。所以,选购感冒药时需要认真的阅读药物说明,搞清楚每片药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服用的时候,仔细计算总剂量,不要过量。为了轻微疼痛,结果导致肝损害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4类人不宜用布洛芬

一、布洛芬的3大优势 1.相对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使用。在所有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中,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作为安全有效的解热药应用于儿科,可见在正常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它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2.控制持久高热的效果好,多用于高烧不退。同为退热药,在体温高于39.2℃时,布洛芬比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更有效,且退热时间较之更持久。正因为有此特效,布洛芬大多情况下用于持续高热不退。 3.镇痛作用强,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它的优点还在于优越的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常用于各种关节炎、牙痛、术后疼痛及癌症的止痛。 二、4类人不宜用布洛芬 1.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鼻息肉患者:这些人在初次用布洛芬时尤应谨慎,布洛芬可加重或诱发哮喘。 2.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长期服布洛芬的人,临床约有15%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多数人都能忍受且停药后症状可消失,但仍有少数人会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反应,因此,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3.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该药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即使肾功能健全的人,长期大量应用布洛芬时也可发生,因此用药前需谨慎选择。 4.患病及老人尤其是心脏病患者或因患其他疾病已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慎之又慎。此外,老年患者往往本身就有肝肾功能减退,尤其不宜长时间服用。 三、与布洛芬相克的药或食物 1.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如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是已知的有明显肾毒性作用的药物,布洛芬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儿童或青少年,在短期内(有的患儿用药仅一天)就出现肾功能损伤。两药联合应用时,起病非常迅速,使用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逆肾衰竭,要格外小心。 2.阿司匹林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同用,可能会减弱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口服降糖药布洛芬和口服降糖药同服时,能增加口服降糖药的血药浓度,相当于增加了降糖药的剂量,严重者可诱发低血糖昏迷。 4.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本身能诱发胃肠道溃疡,合用布洛芬会加重肠道发生溃疡的危险性。 5.酒、咖啡布洛芬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性,与咖啡同用会刺激胃酸分泌,会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与酒同饮会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增加溃疡风险。

儿童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真相解密

儿童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真相解密年初,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由于某儿童退烧药的不良反应事件而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实,父母们也不必过度担心,在给孩子服用退烧药时,只要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和剂量,听取医生的指导,不良反应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宝宝退烧药主要是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编者注:布洛芬同时具有镇痛、退烧两大作用,在用于宝宝退烧时其主要剂型为混悬液,因此,本文将称布洛芬为布洛芬混悬液),两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而作为唯一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被公认为儿童退烧药的首选。 那么,布洛芬混悬液的安全性究竟如何?与同类小儿退烧药相比,有何不同?宝宝发烧后,家长又该采取什么用药方式,才能有效保证患儿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前世今生,揭开“布洛芬”神秘面纱 回顾布洛芬的发展历史,可以正确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该药。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作为抗炎解热止痛类OTC产品,布洛芬

被广大医师广泛地用于儿童退热以及成人止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关医学研究人员在开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果实。当时人们将布洛芬誉为“超级阿司匹林”,这意味着布洛芬超越同类药物“前辈”的可能,在疗效与安全性层面更具优势。随后不久,布洛芬便在英国、美国相继成功上市。 实际上,布洛芬之所以能成为非处方药(OTC),安全性是主要因素。一份药物监督系统的统计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应用500万片布洛芬才引起1例不良反应,而美国的报告是2 500万片才引起1例不良反应。同时,在一项自愿的超量试验中,口服剂量低于6克(30片)的布洛芬,很少引起肾脏或其他的不良反应。布洛芬这一显著的安全性优势得到了充分证明。近六十年来的大量临床实验,将用于宝宝退烧的布洛芬混悬液打造成一款安全性非常高的宝宝退烧药,也正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会共同推荐,布洛芬混悬液现今已成为一款深受好评的儿童退烧药。 小儿感冒发烧,确保“安全用药” 那么与同类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混悬液究竟又存在什么优势?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孩子一旦感冒,发烧就会接踵而至,这时候家长必须给孩子感冒药、退烧药同时服用。另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儿童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退烧药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这就可能使得对乙酰氨基酚“超剂量使用”,会带来诸多药物副作用。因此,笔者建议,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烧,就尽量别再让宝宝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若让宝宝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就尽量别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给宝宝进行退烧。而在感冒药中却极少包含布洛芬成分,因此,使用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退烧,处于正常药物剂量范围,相对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