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

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主要途径。

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2年,56%的私营工业产值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当中。毛泽东:“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为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性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 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

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杆,连已经取得的政治独立都有可能丧失。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前,并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的变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万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表明,当时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2、实现社会主义发行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从1953年开始,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恶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经济在20实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这次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密不可分的。

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制定了一五计划,在“一五”期间中国着重建设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早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实际步骤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国家

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大力发展信用合作。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提出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度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在党的上述方针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在党的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的向前推进。到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1000多万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从1951年底的2100万户增加到1954年底的7000万户,占全国农户的60.3%。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农户占全国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达87.8%。

对农业的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农业合作化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

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到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化的人员已占总数的91.7%,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积极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1953年2月,毛泽东提出: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书赎买的办法。

1953年春,李维汉率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调查组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调查后,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这个报告,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公方代表处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性的工作安排。

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邓小平:“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

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到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中共中央原定18年的时间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但社会主义改造也有诸如急于求成、工作过粗等局限性。

1981年6月找个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确实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002年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的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007年中共十七大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制度前提和制度基础。”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阅读文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3.刘小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政治报告》(节选)(1956年9月15日)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参考答案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参考答案 1. 名词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时一种臆想,而是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为目标和结果,走一条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完成按一般规律本应由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需要那些基本条件? 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改造私有制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 (1)生产力落后(2)发展不平衡(3)商品生产不发达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占支配地位(5)社会形态: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 走一条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完成按一般规律本应由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4.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开始对“斯大林模式”及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商品货币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成果。 论述题2: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说,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主要讨论了经济问题围绕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意义。 第二,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党的八大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1.名词解释: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需要那些基本条件? 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6.为什么说我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8.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是什么?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如何实现这一制度? 参考答案: 1 .名词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时一种臆想,而是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为目标和结果,走一条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完成按一般规律本应由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需要那些基本条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并将编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体系。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民主主义D、共产主义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的社会。 A、资本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独立性质 D、过渡性质 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 A、集体经济B、国营经济C、.混合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5、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 )。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国家资本主义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高级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10、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为()。 A、无偿没收 B、四马分肥 C、核价收购 D、实行定息 1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我国对资本家采取的赎买形式是()。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极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历基础。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答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A、1952-1956年 B、1949-1954年 C、1953-1957年 D、1950-1955年 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全营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 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 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 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 容的形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 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 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摘要: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要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又直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为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贡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有着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从质的规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因此,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破除两个禁锢:一个是思想上的禁锢;一个是体制上的禁锢。由此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思想基础。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

4、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本题答案:(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1、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本题答案:“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1、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本题答案: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 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本成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4、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题答案:(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 (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答案: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 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本题答案: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 本题答案:错。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儒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本题答案: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6、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本题答案: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3、简述“三公九卿”的职责及设置意义。 本题答案: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 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 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1、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答案: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 (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 (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

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例外。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建立并巩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 标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及成效,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过程与方法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本课采用情境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解决课文的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难点明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制作本课课件。板书设计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二、“一五计划” 重点:重工业成就 三、“三大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我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巩固新生政权的?(学生回忆回答)那么,在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经济建设的策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称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主要考验有哪些?[单选、多选、简答]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哪些措施】[多选、简答、论述]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2)开展土地革命及其其他民主改革;3)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其他多方面的民主改革;4)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5)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统一全国财政。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减;6)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御资产阶级的腐蚀。 [多选]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 ①《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3.[多选、简答]新中国是怎样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打开外交局面的?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同苏联等欧亚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3)1952年10月,主持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号召亚太地区和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4)参加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为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1)[多选]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多选、简答]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哪些种类的经济成分? 1)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3)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最主要的。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际步骤【采取哪些措施】,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