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

对联趣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

巧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研讨与练习

一、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二、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课本内容说明

《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能让学生从中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联都是七个字。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研讨与练习

一、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此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形成初步认识。能判断什么是对联,并为填写简单的对联打下基础。

二、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此题目的让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从而认识到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隼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巧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三个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

对联一般有四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平仄相合,音调合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有抑扬顿挫之美。

C、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以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D、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作用。

(具体分析见课文内容说明)

(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对故事

1 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一般说给班上的同学听听。

2 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 老师这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说时机_——(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神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对。

(1)写缺字对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对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四、欣赏对联

a) 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b) 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2)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3)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4)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5)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目录

第一课

回乡偶书 (05)

回乡偶书二首

咏柳

变魔术

窗前,一株紫丁香

敕勒歌 (06)

长歌行

明日歌

花儿献给老师

第三课

秋浦歌 (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蘑菇伞

老师的眼睛

第四课

凉州词 (11)

出塞

从军行

小苗圃

十月的鲜花

第五课

早发白帝城 (13)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夏夜

妈妈的爱

第六课

数字诗 (15)

第七课

大林寺桃花 (16)

赋得古原草送别

柿子

眼睛

第八课

前出塞 (19)

绝句

春夜喜雨

什么开花步步高

我想

第一课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译文】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饶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变魔术

小松鼠,采松果,采下松果埋进土。

埋什么,干什么?留着春天填饱肚。

春风吹,春天到,松鼠打开小仓库,

小松果,不见了,只有一棵小松树。

小松鼠好奇怪,松果也会变魔术。

窗前,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

走进浓绿的小院,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老师,

就让它绿色的枝叶,

伸进你的窗口,

夜夜和你做伴。

你听,你听,

绿叶儿在风里沙沙,

那是我们给你唱歌,

帮你解除一大的疲倦。

你看,你看,

满树盛开的小花,

那是我们的笑脸,

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老师,快放下教案吧,

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

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

第二课

敕勒歌

南北朝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同“现”,这里不读jiàn。

【译文】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长歌行

(汉)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花儿献给老师

欢乐地迎来了假日,

我们到野外采摘鲜花,

鲜花打扮着绿色的田野——

一幅多美的春天的图画!

忽然,我们想起自己的老师,

此刻,她正独坐在窗下……

——辛勤染白了老师的头发,

假日也从无闲暇。

老师不是最爱花吗?

应该给她采一束最美的鲜花,

连同一颗颗赤诚的心,

一起请亲爱的老师收下!

轻轻地走到老师的窗口,

【注释】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缘:因为。

个:这样的意思。

【译文】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

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蘑菇伞

小白兔把蘑菇采,

装满了篮子真愉快。

轰隆隆——唰拉拉——

雷声使劲吼,

闪电把鞭子甩,

吓得雨娃娃哭起来。

小白兔,往家跑。

小刺猬一家无处躲,

拿出了蘑菇往刺儿上插,

一把把雨伞把雨遮。

小白兔却被浇得直哆嗦。

老师的眼睛

老师的眼睛,像夜晚的月亮,

我们是一颗颗星星,

在老师的微笑里,

闪闪烁烁。

老师的眼睛,像辽阔的海洋,

我们是一条条小鱼,

在老师的怀抱里,

快乐地游来游去

老师的眼睛,像蓝色的天空,

我们是一朵朵白云

在老师的注视下,

自由地飘来飘去。

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

照亮我们的心灵。

第四课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

【译文】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苗圃

青山下,小苗圃,

苗圃住着小果树。

小果树,真不少,

棵棵长得一般高。

一般高,好朋友,

亲亲热热手拉手。

手拉手,肩并肩,

比赛看谁长得欢。

长得欢,长得壮,

春天种到山坡上。

山坡上,风光好,

荒山秃岭空绿袄。

十月的鲜花

我爱祖国十月的鲜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中芬芳——

啊,这芬芳在我心中四季难忘,

从春天北方的桃花吐艳,

到严冬海南的稻花飘香,

从炎夏荔枝满树的福建山村,

到秋天葡萄成熟的吐鲁番果香……

天天有彩花开放,

季季有丰收在望,

在这些芬芳里,

我看到最绚丽的景象——

还有她的雪白和碧绿,

美如黎明的晴空,

未来的希望……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夏夜

露珠在荷叶上睡觉,

星星在天空中睡觉,

宝宝在小床上睡觉。

露珠的梦是绿的,

星星的梦是亮的,

宝宝的梦是甜的。

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

对妈妈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第六课

数字诗

清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山村

宋邵康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清何佩玉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佛寺,

一抹黄叶一僧归。

清郑燮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进芦花都不见。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第七课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长恨:常常怨恨。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柿子

一盏小灯笼,

两盏小灯笼。

我家后院有棵树,

上挂许多小灯笼。

西风紧,

露水浓,

树叶片片落,

灯笼盏盏红。

爷爷前来收柿子,

笑脸照得红通通。

眼睛

在洁白洁白的纸上

我画下一双眼睛

这双眼睛

充满了阳光

充满了星星

充满了鲜花

它,永远不会流泪

为了让这双眼睛

永远充满阳光

充满星星

充满鲜花

我在心中

画下了另一双眼睛

这双眼睛

没有见过阳光

没有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鲜花

它,流干了所有的眼泪

在洁白洁白的纸上

我画下了一双眼睛

第八课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注释】

挽弓:拉弓。

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长:长箭。

擒:捉拿。

【译文】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一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一 对联趣谈教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巧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三)“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

经典对联大全[1]

经典对联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异字同音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回文倒顺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顶针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对联故事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叠字复字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 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八国联军出上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清朝官员对下联) 谐音双关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有含有人名:关羽,张飞。)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李调元互嘲。“锯、蹄”谐“句、题”。)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诸葛亮字孔明;李太白字长庚。)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上联可谐音为“因何而得偶”;下联可谐音为“有幸不须媒”。)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隐字联 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隐「水」下联隐「酒」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 歇后联 乌鸦飞入鹭鸶群,雪里送炭;凤凰立在鸳鸯畔,锦上添花 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谜语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谜底:热水瓶)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下联谜底:秤) 集句联 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集李白诗句联) 穷愁但有骨诗兴不无神(集杜甫诗句联)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集宋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集苏轼诗句联) 名胜联

小学对联

对联 1、写景类对联 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5、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6、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7、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8、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 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9、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 2、爱国联 1、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3、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学习做人的对联 1、尽力量为善,振精神读书。 2、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 3、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4、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5、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9、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0、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11、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1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大海有实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1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1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6、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 天下古今愁。 4、趣联 1、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2、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3、水近楼台楼近水,山环树木树环山。 4、院满春光春满院,门盈喜气喜盈门。 5、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6、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池里池水清。 7、能文能武能创造,敢想敢为敢攀登。 8、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9、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10、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11、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

数字谐音对联集锦

数字谐音对联集锦 古代的人们在乔迁新居之时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延续至今汉族人们的传统习俗依旧为了喜庆而张贴对联,这是一篇关于乔迁新居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成败一知己 生死两夫人。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风吹桌上烛,流一半,留一半; 日照檐头冰,掉三根,吊三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二三四五四三二一; 个十百千万千百十个。 横批:减负增寿 童子看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天人合一仗神六; 海龙过五待舟七。 千秋冤狱莫须有;

那天我来到乡下,和我的小爹爹去抓鱼,我们一来到河边就可以看见清澈见底的河水,透过河水就可以看见活蹦乱跳的鱼儿,我迫不及待地冲向河里,我和小爹爹比赛抓鱼,我走到一条鱼的后面,可是鬼灵精怪的小鱼看见了我,我一抓它,它一闪,我一下子给摔倒了,我怒火万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它,我手忙脚乱的追了上去左抓抓右抓抓,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抓住了那条鱼,可是再一看自己已经成了个“落汤鸡”。不过因为抓住一条鱼有了收获心里还是很高兴。我对小爹爹大喊:“我抓住了一条鱼”。小爹爹说:“才一条,我都抓了一桶了!”我跑过去一看果然如此我差点晕了过去! 百战忠魂归去来。(岳飞)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屈原 ) 四壁云山开醉眼; 一楼风月话神仙。(李白) 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 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古代的人们在乔迁新居之时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延续至今汉族人们的传统习俗依旧为了喜庆而张贴对联,这是一

纪晓岚对联精选

纪晓岚对联精选 牛头喜得生龙角 狗嘴何曾长象牙 (上联为老和尚所出,当时纪晓岚头上梳着_髻) 小童子暗藏春色 老宗师明察秋毫 (纪晓岚参加童生试前被担任主考的教谕大人看见他拿着一根树枝玩耍,便把树枝藏在衣袖里向教谕问好) 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纪晓岚当时十岁,考官在朝中任职三年) 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 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 (考官看着门神出上联) 盲人看牡丹,心中富贵 哑巴念左传,腹内春秋 (纪晓岚的启蒙老师得了眼疾,近乎眼盲)

五月五日,五弟篮中提五粽 三更三点,三嫂床上抱三哥 (纪晓岚在家中排行第五,按照习俗,五月初五这天拿粽子给三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老师施先生把纪晓岚养的小鸟压死了,纪晓岚对上下联以报复) 水月寺鱼游兔走 山海关虎跃龙飞 (水中有鱼,月中有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对得自然贴切,天衣无缝) 鬓边斜插一枝带叶嫩海棠 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上联为纪晓岚赞美女友文鸾,下联为文鸾所对,山药即红薯。无意中引起一场搞笑,甚是滑稽)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纪晓岚向马家求婚时,小姐马月芳出上联考验他)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二九佳人逢佳期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一个痴人说痴语 (新婚之夜,轮到纪晓岚出上联,马月芳对下联,对完后,一男一女就钻进被子里为所欲为,大干特干) 二猿伐树,看小猴子如何下锯 一马犁田,瞧老畜生怎样出蹄 (纪晓岚两个族侄玩耍爬树,折断不少树枝,被老和尚看到,出了上联,纪晓岚对下联解围) 中秋八月中 半夜二更半 (族侄的老师出上联当中秋节作业)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纪晓岚为铁匠写的春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

史上最经典对联

史上最经典对联 哪些对联是史上最经典的对联呢,大家有没有了解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史上最经典对联,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史上最经典对联1 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上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下联: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上联:一经飞红雨;下联:千林散绿荫。 上联:山静水流开画景;下联:鸢飞鱼跃悟天机。 上联:五车诗胆;下联:八斗才雄。 上联: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下联: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上联:问青牛何人骑去;下联:有黄鹤自天飞来。 上联: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下联: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 上联:古今奇观属岩壑;下联:往来名士尽风流。 上联:云影波光天上下;下联:松涛竹韵水中央。 史上最经典对联2 上联:雨过林霏清石气;下联:秋将山翠入诗心。 上联:留此湖山,得此佳趣;下联:召以佳景,假以文

章。 上联:掬水月在手;下联:弄花香满衣。 上联:风旌不动真乘义;下联:月印常圆了悟因。 上联:开张天岸马;下联:奇逸人中龙。 上联: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下联: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上联:笔底江山助磅礴;下联:楼前风月自春秋。(来自张广楠苏东坡读书的台联) 上联:铁石梅花气概;下联:山川香草风流。 上联: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 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月光千里白;下联:秋色一天青。 上联:几点梅花归笛孔;下联:一湾流水入琴心。 上联:开轩敫朗月;下联:对弈趁清风。 上联:偶呼明月问千古;下联:临对青山思故人。 上联:睡至二三更时,下联: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上联:天上何曾有山水;下联:人间岂不是神仙。 上联:提笔四顾天地窄;下联:长啸一声山月高。 上联:瑞气降寰宇;下联:兰香遍大千。 上联:云水风度;下联:松柏气节。 上联:荡思八荒;下联:游神万古。

尊师对联

天地君亲师趣谈对联中的尊师重教 作者:解维汉发布者:学科专家来源:国学网发布时间:2012-09-2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庙堂奉祀的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阐述了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教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尊敬的行列。而这种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历代的对联里也闪现着灼灼之光。 书院尊师联 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既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也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家先师先贤在书院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大的书院里有道南祠、依庸堂、体圣堂、崇贤堂,甚至还有礼圣殿、大成殿,俨然就是一座小孔庙。随处悬挂的楹联也极力烘托了这种师道尊严的气氛。如山西灵石修身书院牌坊联:“春风化雨恩浩荡;身教名传德崇隆。”南京尊经书院联:“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这些联语高度强调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恩德和职能。 不少书院楹联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含有尊师的典故。如明万历二十二年,由巡抚许孚远创建的福州共学书院中的道南翼统祠有联:“坛

上弦歌思孔壁;阶前雪色映程门。”登封嵩阳书院立雪堂有联:“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这两副楹联都包含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其出自《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与“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陆佃千里求师”、“宋濂冒雪访师”等被后人引申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长沙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其讲堂侧门有一联:“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贤关,进仕途之门径。圣域,圣人之境界。明确指出要进入贤关圣域,惟有经过“严师”导引。 文庙尊师联 春秋时的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教育界的祖师爷,就连天下至尊的皇帝,对其也要顶礼膜拜。尊师重教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上层统治阶级也是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当然,统治阶级尊师在于重道,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统治秩序。祭祀孔子,是历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各地都建有文庙或孔庙对他供奉,其中许多楹联也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理念。如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是五代时期的建筑,刻有门联:“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安徽舒城文庙大成殿有

趣谈灯谜与对联

趣谈灯谜与对联 对联在中国出现的年代很久远了,灯谜就更远了。今天先讲讲对联,再讲灯谜,最后我们大家搞一个小的活动,给点小小的纪念品让大家猜一猜。 一、关于对联 对联源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那两句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今天之所以把对联提前讲了,是因为最近我发现很多商业企业开张的日子,大家送的花篮上面不是对联,就是贺词,但好多都挂反了。贺联和对联一样,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而且要记住关键的一点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第三声、四声的字。像“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庆”、“尽”都是第四声。在这方面,我们千万不要搞错。对联俗称“对子”,春联有特殊含义,就是春节用的。现在外面卖的对联良莠不齐,有的对,有的不对。有的上联下联有重复的字,这个犯忌讳。现在书店有好多小册子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大家看一看,就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了。在全世界的语系当中,只有汉语有对联和灯谜,这点值得我们骄傲,但这也要求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对二者的基本常识应该粗知浅懂,知道一点起码的知识。首先是要把上下联分清楚,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是第三声、四声――仄声的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的字。这个不能任意改。为什么?因为对子集文学、书法、语言、音乐四大特点为一身,它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继承下来。现在有一本书,叫《笠翁对韵》,它从一个字两个字一直到对十一个字,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对联基本知识,相当好。还有,就是过去私塾里面念的“老三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去的读书就是死记硬背,为什么?你给他讲也不懂,虚岁五岁就上私塾了,好多东西就只能先背,背到滚瓜烂熟以后再给讲,他才能够接受,这叫死学用活,我认为这个适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下面说说楹联。楹联要庄严一些,楹指的是门庭前面的柱子,楹联可以说是对联更高层次的表现,楹联是刻在木板上的,就是桃符。王安石的《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刻在板上的对子。现在,故宫及北京其他文化名胜处的对联基本上都是楹联,下面也有落款。各个庙宇基本上也都是楹联。楹联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应该含义很深,文字很美,经过多少年以后,都不感觉陈旧,能很好的体现汉语的功能。现在有人把故宫和北京市所有的楹联专门收集在一个集子里面,写景的、抒情的等,都有,文学意味很深,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下面讲讲平仄。对联的规矩主要体现在“实对实,虚对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说“实对实,虚对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怎么讲呢?就是说,对联起码得有四个字,多的有上百个字。如“忠厚传家,诗书济世”,也可以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楹联、春联一般都是单数字,因为单数字对音韵来说念起来上口。长联就要用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怎么不论呢?不是说了要“平对仄,仄对平”吗?这是说长联的单数字可对可不对,就是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第七个字,跟下联对的时候可对可不对,而双数字就一定要对。例如第二个字,上联是平声,下联一定要是仄声,这个要求很严格。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是平仄平平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就是平平仄仄平。这样,除去字词描写很美以外,念起来还有文字搭配的音韵之美。下面两句也是这样的,“欲穷千里目”,“欲”仄声,“穷、千”这两个字是平声,“里、目”两个仄声;“更上一层楼”,关键的“一”字,念平声还是仄声?是平声,上联是仄平平仄仄,“更”跟“上”都是仄声,“一三五不论”,可对可不对,“一层楼”是平平平,我觉得对得很好。对联如果你念着不顺嘴,那就可能是平仄有问题了。对联的平仄相对从哪里来的呢?从唐朝的律诗来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中间那四句也有个说法,前两句可对可不对,中间四句必须两两相对,最后两句一律不对。所以说,对联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谁定的?是多年发展下来并得到人们认同的,就这么定下来了。有个小伙子说那要改改,我跟他开玩笑:你不能叫你爸爸儿子吧?对联的规则也一样不能改。大家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 对联小故事大全 以下关于对联故事内容由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

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

描写历史名人的对联

描写历史名人的对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写孔子) 2.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于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写孔子) 3.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写孔子) 4.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写荆轲) 5.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信陵君祠) 6.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悼屈原) 7.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写屈原) 8.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悼屈原) 9.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0.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 11.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12.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写项羽) 13.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羽)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勾践) 15..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写项羽) 16.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写张良) 17.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写韩信) 18.家传十四篇书,合三苍为一;律讽九千字学,通五经无双。(写许慎) 19.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苏武) 20.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

小学六年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对联趣谈

小学六年级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对联趣谈》[认识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欣赏故事] 巧对(两则)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内容说明] 《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能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联都是七个字。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研讨与练习] 一、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古代经典对联大全!

古代经典对联大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6-11-18 09:35:57|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厚德载福《古代经典对联大全!(一)》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下联: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此联为一行人天幕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他应口而出下联。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对上了。”守关的涣然大悟。此联另有一故事详见:《联坛典故·第二》第十六。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明】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老”。众人戏之曰:未老思阁老。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众皆大笑。上联:复生不复生矣。下联:有为安有为哉。此联为【清】康有为纪念谭嗣同而作。上联:江东之过江东,得见江东父老。下联:

鬼谷子隐鬼谷,遂成鬼谷先生。此联中江东之、鬼谷子皆人名也。上联:余见心乐余心乐。下联:史载可法史可法。此联为【近代】国学大师余心乐幼时对塾师的联。上联: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此联相传为【明】艾自修讽刺张居正而作,实属无中生有。上联: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原对:无!吾联:许褚仕许昌官封许都许虎候。 【清】末光绪年间,江西南昌知县江某主持正义,被洋教士所杀,全国为之愤然。北京名流江亢虎在陶然亭为江知县举行追悼会。当时曾有人作一上联求对,可惜无人能续下联。我的不算好,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嘻嘻!上联:石万石授石州离石县令。原对:无!【宋】庄绰《鸡肋编》:石万石于神宗元祜年间(派任当时的石州离石县县令,时人作此单联。其中姓氏为石,人名带石,州名是石,县名含石,是为绝妙之处。上联:

古代书院中的6个经典对联

古代书院中的6个经典对联岳麓书院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报,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微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怎么评价黄仲则呢?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清朝词人只选一个,那么这个人只能是纳兰性德;如果清朝诗人只选一个,那么这个人只能是黄仲则。清朝有许多大诗人、大词人,但他们的创作完全比不上这两个人用情之深。许多女生都喜欢纳兰性德,因为其词情真,其词凄美。我要说纳兰词有多让人意乱情迷,黄仲则的诗就有多让人意乱情迷。这两人很相似。虽然他们地位迥异,一个是满族贵胄,一个是布衣诗人,但却都是极其深情的人,这种人一般不会享年太久,纳兰也只活了30岁。 【讲解】此联是清代旷敏本题湖南岳麓书院讲堂的对联,是古代关于个人修养的绝好座右铭。 广雅书院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讲解】这副对联为广东广雅书院开张之日张之洞为“礼堂”题的对联,可用作广雅书院的“教学大纲”了。 贵山书院 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 酬知在居恒造就,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 【讲解】此联出自清代贵山书院,雍正年间由阳明书院改名而成,光绪六年(1880)重修之际,贵州巡抚岑毓英撰联。这副对联是以明代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而大悟良知之道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主题展开的。 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名人爱国名言大全,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言警句栏目! 龙岗书院 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 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 【讲解】此联出自明代贵州著名的“龙岗书院”,后改阳明祠,到清代又改名为王文成公祠,这是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题写的对联。 桂林书院 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史上最有趣的对联

对联趣话(一 数目对联 一次,一群侨胞游览桂林风景,登上独秀峰,在凉亭旁休息。有人面对锦绣河山,看着这个六角亭,向同伴出了个上联:“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嵌了三个数字。 过了一会儿,一位青年侨胞站起来,两手握拳向前举起,作古代行拱手礼姿势,说:“两拳 拱拱,五指二短三长。”大家都称赞对得工整自然。 “免得保长拉壮丁”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曾有人在土地庙写了一副对联: 婆婆莫搽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公公要留络腮胡,免得保长拉壮丁。 讽刺得入骨三分,一时传遍山城。 佛印巧对苏小妹 宋时,苏东坡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谈论佛事,佛印大吹大擂什么佛力广大,佛法无边等等。躲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听见后,有意想刺一刺这个大言不惭的和尚,便写了一句上联,叫使女拿出去,让佛印对下联。苏东坡看后边交给佛印边笑着说;“有意思,有意思。” 原来那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知道这是挖苦自己的,但又不甘心认输,经过一阵思索,写出了下联,也交给了苏东坡。东坡一看下联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连连称好,并说:“不但对得工整,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 戒烟春联

一年之计在于春,某厂青年工人决心自春节起集体戒烟,让厂里的高人写一副对联。 联曰:除恶习清神爽气 扫烟尘益寿延年 横披:持之以恒 当代工人对清代名联 相传江南一位名士游览成都望江楼薛涛故居时,写了一副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位名士在成才住了半年,天天苦思冥想,却始终对不出下联。百余年来,到望江楼的游客成千上万,但也无人能对。 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楼举办的一次“工农兵赛诗大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对了个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表达了风流人物数今朝的工农兵豪迈气概,要是不从平仄拘论,不愧为一绝对。 连环式对联 连环式对联,就是每句的末一字,作为下句的头一字,不断接连起来,有内容,对仗工整的对联。这种对联因字句多、长,作起来较费脑筋。 从前,有个地主过生日,有个富农给写了一个加环式上联: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餚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 华宝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有个才华出众的贫民立即给对了个下联: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茔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对联,上联表达了富农对地主的殷勤献媚,下联描述了贫农对剥削者的憎恶心情。这是一副生动反映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连环式对联。

校本课程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 对联趣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 巧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研讨与练习 一、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二、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课本内容说明

著名的千古经典对联

著名的千古经典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有哪些经典的励志对联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史上最著名的千古经典对联。 名流千古经典对联 1.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3.烟锁池塘柳 梗烧海地锅 4.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尔人你,伪为人,裘求衣,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5.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 燕莺穿绣幕半窗玉剪金枝 6.人说之人被人说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官管之管被官管之管管管管被管不如不管

7.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尼洗泥泥落尼归 8.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9.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湖 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10.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经典励志对联集合 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2.盗者莫来道者来 闲人免进贤人进 3.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 4.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5.鹰立树梢月照斜影鹰不斜 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6.人说之人被人说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官管之管被官管之管管管管被管不如不管 7.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尼洗泥泥落尼归 8.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奇妙的对联》学案

《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2、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今天我们学习《奇妙的对联》。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常见的对联,(出示教学卡片)大家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10分)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看下面示例,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 2、对联的特点和特殊对联的欣赏 (卡片1)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师:这上联出得妙吗?妙在何处?—— (卡片2)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师:下联对得如何?—— 板书:普通对联第一个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