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在课堂里,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3、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生置于书海之中,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激发创新欲望。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观念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我们要充分吃透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要求,从传统的教

学思想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去实践,特别是物理教师,因为物理学科更

能发挥探究和合作的力量。

2、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他要和各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任何一种方法并不能涵盖物理学学习的本身,它只能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部分问题,不要一味地为了探究而探究,要为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而实实在在地去探究。

3、分组要科学,要适度调控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对探究的顺利进行很重要,因此,往往可以采用规定人数自由组合的方法来分组,这样容易形成一个真正的合作群体,但这样做的弊端是,“人力资源”无法合理配置,有的组中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的小组中则可能表达能力强的人多,造成一定的不合理,还可能出现的可能是:基础差的学生、内向的学生则可能无人选择与之合作,从而造成新的不合理,进一步地形成两极分化,对以后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要科学分组,适度调控。

4、忌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放羊式的探究,它是针对某一书本上的知识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不可图省力简单地提示后就任由小组各自自由完成,而应先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每位成员陈述各自的想法,经老师进一步指导后进行探究、推理或实验,这样既可以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学习过程,又可以节省时间。况且,指导的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过程。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只有正确地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操作可消减成员参与不平衡,分组不合理等不良的因素,使学生现有能力得以强强整合教师宜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展示探究目标,分组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预讨论

这一步一方面将目标呈现,正如作文章时的开门见山,学生们在分组前各抒已见,形成一定的观点群,为分组打下基础。

2、组建合作小组

经过第一步的讨论,班集体中会有几种不同观点,相同观点者先分为一大组,而后根据探究目标的实际,结合组织行为和管理的理论来划定小组规模,并将大组内的人员按知识程度,能力水平,能力构成进行合理分配,一般3-5人最佳,人少不利分工,人多了则又会分工模糊,从而会减弱组织的灵活性。

3、产生小组负责人

任何一个组织都应有一个形式上的带头人,3-5人的小组虽不大,但必须有一人来协调,来分工,来沟通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他来引导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负责人,可指定,可民主推荐,本人以为民主推荐为佳。

4、组内分工

小组只有有了明确的分工,才会产生较大的绩效,才会有真正的合作,探究过程才会有序地进行,从而也会避免部分学生养成“逃避”或“惰性”,使每个成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合作。可以根据各人的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并将分工情况报教师处公

布,教师则引入小组间的竞争,使各组员对自己的探究活动产生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5、探究过程监控和支持

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刚刚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时,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师的穿针引线,适时指点和支持不可或缺,如研究方法的辅导,研究结论的获得,小组成员歧见的统一,相关资料、信息、器材、场地的提供,都会给小组合作探究带来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6、小组成果的发布和评价

发布成果这无疑也是小组积极探究的一个动力,而恰当的评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所得结果的掌握,并养成再次探究的动力。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优势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显见的优势。

1、探究目标的启发性

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讲到,通过个人亲自参与发现的形式,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益处。探究过程是教师让学生加强对比:做有知的猜测、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他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具有启发性。

2、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教师为探究的引导者,以合作的方式亲历讨论、亲历实验、亲历发现,从而使学生悟出探究物理世界规律的过程,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步骤,积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个体思维发展水平情感认同和参与积极基础上的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探究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为前提,以组内分工的形式共同参与某一探究过程,每个组员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使心灵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分工使原本擅长于语言表达的学生、擅于找资料查信息的学生、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擅长动手的学生等等都找准自己的坐标,在自己的特长中得到了又一次锻炼和提高,为培养专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合作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他们各自对小组成员产生依赖和信任,会给相互之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氛围。从而为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提供可能。

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逐渐唤醒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养成的过程,个体的主动参与,某些建议被采纳,自己承担一定的任务,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使学生产生自信和自豪,从而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对学习自信心差的学生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品质得到锤炼和强化。

6、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实际是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地教会学生知识,以及教给学生多以百计的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把学生弄得莫衷一是,无从下

手,即使是有时教师把某个策略选准教好了,但策略的训练常常无法迁移因此换一种条件仍然无效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重在探究的过程,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显然这种方法重在教会学生思维,从而逐步形成个性特色的思维特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以后的发展有厚积薄发之功。

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评价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果的评价要以此为突破口,要脱离原有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摸索出一套特有的评价体系。

1、对探究过程要重点评价

探究过程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我们对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评价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的核心评价,因此,我们的评价重点要放在探究的过程上。

2、学生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知识和能力的两条线的综合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要侧重能力,兼顾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3、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个1+1>2的过程,我们对其综合成绩的评定,一方面要衡量小组集体的探究成果,如方案、过程、成绩汇报、合作方式、协作和谐度、存疑程度,另一方面要有个体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具体参与度和成果比例的评价,把两方面的评价进行一定比例的综合为成员和个体都给以一定的成绩或评语才比较合理。

另外,评价要在鼓励合作、鼓励研究探究过程、鼓励探究的深度、鼓励探究的创新上有所体现,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指向成功的鼓励下才能得以健康地推进,对促进学生养成探究能力、维持探究动力,积累创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所裨益。

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践举隅

课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气的压强

1、展示探究目标,分四个大组进行预讨论

在掌握了10〃1—10〃3的知识后,学生对于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手段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现在要求来探究大气的压强,全班分四大组就课本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其中有学生说:先探究气体有没有压强,再把方向定位到特定的气体——大气的压强研究上,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理由。是呀,气体都无法产生压强,何谈大气的压强呢,还有不少同学也提出不少的探究途径和方法,有的源于书本,有的则和书本上的不同。经过短暂的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大家基本初步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方法,接下来的技巧和创新就是组建小组以后各

1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P70。

自研究的事了。

2、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提议组建合作小组,每组5人,方法是,先用举手的方式询问有哪些人愿意自由组合,发现共有十人左右未举手,这些人大都是较内向或平时缺乏自信心的学

生,于是首先将这些人分到8个组,按序编号,余下的人按学号依次在这8组和两

个空白组中选择,满5人即不可选择,这样两都兼顾只需再经少量的微调小组就组

建完毕。

3、推荐或指定小组负责人

要求各小组各自推荐小组的负责人,这一步往往不难,有的组员毛遂自荐,有的小组通过短暂的协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4、组内分工

接下来的一步反到至关重要。合理的分工能促使探究活动顺利完成。为了分工的合理,此时宜小组内就探究的课题进行一次组内讨论,并因此确定整个探究过程的步骤,同时罗

列出各种任务,当任务变成一项项明确的指令时,分工就显得顺利而明了了。

5、监控、引导和支持

各小组将分工明确后就进入分头活动阶段,找器材的找器材、查资料的查资料、记录

的则已开始设计表格、“发言人”则开始准备稿子了,原本几个没有举手的学生也都乐颠颠

地领到了或大或小的任务,学生们心得不亦乐乎,不久万事俱备到了重新会合实验探究阶

段了。此时,我在各探究小组间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和设疑,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6、成果汇报及评价

经过紧张、富有成效而充满乐趣和智慧闪光的探究,每一组都满载而归,文字材料都

交到了我手上,不难看出,他们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成功都不少,我让各组派出发言人,

在3分钟内讲解自己的设想和探究过程,凡是共性的实验则不再演示,独特的实验由小组

成员再次演示,结果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我唱独脚戏好上何止数倍,同

学们洋溢的笑容和成功的满足感写在脸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的探究

热情高涨,智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诱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实行之初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受习惯、已往教育方法及其

他各科教学的影响,推广之初也有较大的难度,但如果大家跳出应试教育为主的圈子,共

同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想见,受大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熏陶培养,新一代的中国人将会更多更

快地攀上科学的高峰,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这正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学期伊始,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从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入手,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感受他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听课世界,领略他的诊断性听课、专题性听课、个案观察式听课的魅力;研究郑金洲主编的《课堂观察指导》、吴江

林的《基于合作体的课堂观察:教研组的视角》。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教学离不开教研组同伴互助的作用,而听课是诊断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手段。

二是改变听课的视角,把“课堂观察”定位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制高点、开展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将课堂观察的框架定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二级指标为20个视角,三级目标为60多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和开发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三是做好课堂观察研究。课前,观察团队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制订一系列观察量表;课中,观察者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具体入微的观察,并记录或描述观察结果;课后,观察小组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观察结论,再进行集中研讨,反思课堂教学。

如:一次,我们选取“教师教学”的维度对五年级语文《凡卡》一课的教学进行观察。根据课前讨论,课题组教师将课堂观察点定位在教师课堂“有效提问”上,如果只带着观察点走进教师,可能依然难以观察细节,或者难以记录信息,因此,我们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让教师带着明确的观察目标,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分析课堂。

观察量表使课堂观察凸显了目标性和选择性,保证了课堂记录的迅速、准确、具体、客观。现呈示部分观察量表如下:

有效提问认知水平检核

这段记录的是在老师开课5分钟内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平均每分钟2个。这些问题是零碎的,缺乏适当的深度,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谈自己的“感觉”:提问数量好像偏多,问题似乎比较零碎等等。但是在这种没有实证的评价中,执教老师也可以凭着感觉走:好像不是很多,似乎并不零碎啊。例如这堂课,我们将统计结果公布时,上课的老师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看了观察量表的记录,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用“震惊”来形容自己此时的感受。

课堂观察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不是“终结者“的评价,不是只看病不开药方的“指手划脚”。因此,我们根据课堂观察量表的记录对《凡卡》这堂课的问题设计进行了重构。老师建议:要从教材特点出发,设计“核心问题”,深刻解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关键。本环节中,第一到第四个问题可以缩减为一个,而且此问题不是课文的重点,可以采用学生简要介绍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而第五到第十个问题都是要追问学生“怎样读课文,才能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问题应该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将问题改为:“认真读课文,找一找凡卡给爷爷讲了自己的哪些悲惨遭遇?”这样的问题设计,指令清晰,指导学生通过整体的阅读来学会学习。这种以课题观察为载体的评价之后的建构无疑是一针见血的,对老师的帮助是具体的、有效的。

二、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

在外出学习和前期摸索实践的基础上,沈北新区实验学校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

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是初中和小学高年级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因为它转变了教学观念,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先进,方式科学,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它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拥有了自信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在教学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课前展示,显现才华;创境激趣,确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展示提升,汇报成果;穿插巩固,解答疑惑;达标测评,拓展实践。这六个环节环环相扣,既有外地经验的借鉴,又有本校的精髓,凸显了新课改的诸多亮点:如角色的转变,教师变成了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融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发展。他们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演变成了师生共同成长学习的舞台。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一定提高,教师研究的热情升温,从而为打造高效课堂,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将分组联动、和谐高效六步教学法介绍如下。

第一环节,课前展示、显现才华。由科代表负责。展示内容包括:

1.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容,比如语文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美文欣赏等;政治的新闻播报;生物的生活小百科,历史的名人故事;地理的名胜古迹介绍等;理科的定义、公式、预习题、课后练习题等。但时间不能过长。

2.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时间可稍长一些,如预习提纲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安排学习基础比较困难的学生完成。给予评价,给予鼓励,给予要求。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听说读写等。

第二环节,创境激趣、确立目标。目标可以写在黑板上,也可以打在大屏幕上,但对学习目标应该说明,尽量细化学习目标。教师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内容:

1.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学习。这就需要兼顾时、人、地三方面的因素。课堂学习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就会成为强人所难的“被学习”,其效率可想而知。

2.建构合理的三维目标。要把过程与方法,融入课堂流程之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定位要具体化,但绝不意味着对整体的肢解。要预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究竟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具体到重点难点。

3.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目标的的达成度一定要便于测量。目标一旦没有测量作保障,就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幌子。目标不可测,效果无着落。

第三环节,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本环节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提纲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提前发放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也可于周五放学前下发下一周的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做到:

1.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预习提纲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

2.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预习提纲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提纲上的问题。

3.循序渐进完成提纲。通过自学能解决提纲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纲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提纲,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

4.注重纠错反思。提纲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提纲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5.两次上交提纲。一是课前做好的提纲,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提纲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

6.及时整理提纲。保存好所有的提纲,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本环节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如何让预习更有效,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教师要依标设练。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必须做到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要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层次性、开放性。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才有的放矢。

3.重视课前预习检查。对于预习作业,教师要认真看,认真总结及时鼓励。让学生永远充满热情。通过自学,应达到如下目标:将文本课程转化为个人体验了的课程,从而为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展示提升、汇报成果。本环节要交流展示提纲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面。

学生行为。交流展示的同学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平均分组,每组6—7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成员的确定必须要使各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有事要做,有事愿做。责任明确

而具体。每组都有一名组长,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整个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每两人还要结成互帮对子,互帮互助学习,在做练习时负责批改,不会的还要给讲会。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的讨论内容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取得时效性,初级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确保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体现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树立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向杜郎口中学那样,人人参与展示。二是学生的展示,不能只停留在板演和讲解上,要形式的多样。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以爆发,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三是教师的点拨不能是“一言堂”的“独角戏”,要为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依此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让互动成为一种提醒,让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第五环节,穿插巩固、解答疑惑。本环节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环节,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预习提纲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预习提纲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要精心选取和设计巩固练习,练习题要有层次性: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只要是有比较就要分先后,成序列。二是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适应差异训练的弹性练习结构;练习要限定完成时间,做到当堂反馈。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真正实现“堂堂清”。

第六环节,达标测评、拓展实践。本环节要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拓展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拓展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设计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怎样组织好课堂教学,上一堂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效果良好的课是广大英语教师反复思考、努力追寻的目标。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使用与其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多年的执教体会,笔者认为,教师应紧紧围绕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等五个基本环节,创新设计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主要依据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课标实质,并加以贯彻实施。

2、教材。教材内容就是教学材料,它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面对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深刻理解教材,通览全书,把握好当节课内容。②考虑整体教学效果,合理安排课时、内容。③教学设计突出课文重点和难点。④教学过程尽可能地多用英语。

3、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等,以便依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由于课堂上许多创造行为是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发生的,具有随机性和个性。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不能简单地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的讲解上,而是要放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上,整个学习过程必须让学习者主动感受语言,用语言灵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4、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可以说,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少年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

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只有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真正的理

解和创造,才能表现为积极的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具体载体

课堂创意性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感受知识。教师

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组织

好相关教学活动形式。

1、个别活动。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活动,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主要适用于:

①检查复习所学知识。如,在归纳同一类单词时,教师可提出类别让学生回答

归纳。②在对某个单元进行复习时,教师可根据该单元的中心话题设问,由学

生逐个归纳与本话题相关的知识。例如,笔者在复习仁爱版

Book8,Unite5,Topic1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How does he feel? Why does he feel surprised? What’s your problem in your study? What’s your advice? What things can affect your moods? How do they affect? 通过谈论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把这一单元功能话题与句型结构和短语结合起来,这样,学

生不仅在语境中复习了语言点,也使整个单元的脉络在其脑海中清晰可见,所

学的知识有了系统性,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提高。③语法复习时,老师也可让学生个别活动来归纳语法规则并举例,从

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2、两人一组活动(Pair work)。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一定的

灵活性和有效性,如可以进行自由对话,可以一问一答,一分钟对话,背诵课

文对话等;也可以模拟情景表演,如模拟Making a call, Shopping或Asking the way等,使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在实践中学会交际;或做游戏,或猜英语字谜等。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时,我通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组简略的二人活动

对话来进行机械性操练,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培养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交际的过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我通常还会让学生自由问答来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3、小组活动(Group work)。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和谐气氛中进行交际,集思广益、拓展思路,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消除心

理障碍,大胆地去说英语。如针对当前学校班生数较多的实际情况,备课时精

心设计分组练习,课前动员多数学生参与。在课堂45分钟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

的活动机会。大面积的全班活动,有省时间、效率高、活动面大的特点,如连锁操作(action chain),这种活动形式主要适用于固定句型的操练。在调查学生的上学方式,早餐情况,喜好等,可以连锁操作来训练句型,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What’s your favorite …?

当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课标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实际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好和组织好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就一定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标规定的任务。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来激励学生全面参与。

三、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关键问题

英语教学形式创新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培养其“听、说、读、写”综合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教学形式要指向明确。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避免盲目机械地参与。如,初一时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初二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如pair work, group work, chain drill等),初三时则多安排些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让每个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饶有兴致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

2、教学形式要体现梯度。有的教师教学形式的设计缺乏梯度,使学生参与时显得尴尬。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教学中,应多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如设计每一项任务,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又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来设置,使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在英语

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基础。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的、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

3、教学形式要发展变化。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雷同,使学生参与显得乏味。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各自成功的经验,如农村校的教师应积极向城区学校的教师学习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城区学校的教师应主动向一些办学基础条件并不好、却能在综合考评中脱颖而出的农村校的教学经验,据此适时调整各自的教学形式;要经常进行课后反思,把思考、交流中得到的东西及时应用于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使课堂设计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更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要切实加强教学理论研究进修,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从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受益。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课堂教学创新得意义 随着创新教育得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得不断深入,其重点与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得地位与作用,课堂教学得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得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创新得无限动力。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出之初,在社会上,甚至在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曾经出现过淡化与轻视,甚至就是否定得倾向。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在过去得升学教育模式中,已不知不觉地充当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得得力帮凶;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由于班级制得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具有统一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得发展;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得局限,其组织方式与方法违背了儿童得天性,不利于学生人格得健全、完善与发展。但随着教育研究得不断深入,又经过一段时间得教学实践检验,加上对中西教育经验得深入比较,加上置身在世纪得大门清醒地反思过去,认真地设计未来,才进入了全面、正确、合理地认识与研究课堂教学得全新天地. 1、课堂教学就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得重要渠道 创新教育目标得实现,从纵向上瞧,有赖于胎儿教育、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得共同作用;从横向上瞧,有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共同作用;从学校教育得微观上瞧,有赖于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内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学校环境感染等得共同作用;另外,还有广播教育、电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自学教育等众多教育渠道得共同作用。但在这些教育渠

道中,学校教育,特别就是课堂教学,由于具有时间保证、组织保证、精力保证;具有目得性、计划性、针对性;具有信息交流得多向性、多样性、交互性与导向性;具有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发展得综合性等特点与优势,这一切决定了课堂教学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得最重要得渠道。 2、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得重要途径 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作为人得高级能力并非就是生来就具备得,必须经历一个漫长得知识积累、情感培养、方法掌握与能力形成得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得基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以最小得教育耗费(时间、空间、资金、人力、资源等消耗),求得最大效率(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得收获。课堂教学得最大优势正就是高度集中地进行知识得积累;正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丰富情感得充分交流、感染与共鸣;正就是教法向学法得逐步转换,学法得尝试、运用、熟练得过程;正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能力得早期实践与成功体验。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得基础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得最重要得途径. 3、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得重要场所 人类得学习活动无外乎直接认识活动与间接认识活动两种。在中小学中,学生得学习活动也不外乎这两种活动,并且由于时间、空间与条件得限制,只能以间接认识活动为主,以直接认识活动为辅。但间接认识所得到得东西,远远没有直接认识所得到得生动、形象、深刻而持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创造尽可能多得直接认识活动得机会,变间接认识活动为直接认识活动或半直接认识活动;其次要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得尝试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得不断深入,已提出了以

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主题: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目标: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内容: 1、课堂课堂要实行民主化 2、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话插嘴 3、要让全体参与原则。 措施: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只爱自己说,不让学生讲,要建立一个伙伴性的师生关系,问错的可以重问,答错的可以重答不同见解可以争议,老师错了允许学生提出意见。 2、传统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洗耳恭听,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先举手,允许后才可以发言,不经允许视为“接话”和“插嘴”这样学生的心里没有一点自由,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允许“接话插嘴”。 3、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教师思考的力量。课堂教学学生提出各种各样问题是学生的动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不拍学生提问题,要随时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 反思: 只有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并运用于课堂中,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 主题: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目标: 目标: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内容:一、具有人格的魅力 二、具有走进学生心灵的魅力 三、具有学识魅力 措施:1、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 2、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观的,或经常批评、指责,而是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3、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说,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反思:教师不仅以忙碌、奉献为荣。还以追求人生的质量,并在创造性教学中发展自身。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 主题: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目标:掌握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内容:课堂提问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常用手段之一,课堂提问设计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科学适时适度的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反之,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则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措施: 1、问题经要心安排,不能随意发问,问题没价值,缺乏科学依据与科学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2、问题形式要多样化和教师点评准确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到位,学生学习才能激发创造性。 反思:问题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要么蜻蜓点水,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应尽量避免。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参考。比方说怎样才能将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并且怎样通过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社会中去。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 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 题。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例如: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 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 道上来。 抗拒性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 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

浅谈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几点做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教学的高效性就越高。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首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尝试和体会。 1.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时都要从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考虑,不能照搬书本和教参书。例如设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等因素,我把“惯性”的知识内容没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课堂上时间相对充裕,而且通过师生合作解决了学生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创设情景一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验了自己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过分强调所谓的全面,常常会得不偿失。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要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学生状况,组织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只是用教材教。 2.创设激发兴趣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新奇直观的实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导入新课。这样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用小激光灯沿着黑板或者白墙照射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看自己在镜中的像引入平面镜。在导入“汽化”的内容,教师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字迹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先走起来然后突然停止,让学生体验“惯性”。在引入“大气压强”的内容时,取两支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向大试管里注满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放入大试管中,(小试管有一半插入大试管即可),这时有一部分水被排挤出去。当把两试管一起倒过来松开拿小试管的手时,小试管不下落,而是上升。这样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形象直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了情感条件。虽然教无定法,但如果能做到因人因地,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重点利用多媒体,用好多媒体,创设好教学情境。 3.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物理实验 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6324238.html, 浅谈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作者:杨志峰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8期 【摘; 要】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決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改革。那么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在哪些方面进行坚守,才能抓住课堂和教育的本质,促使课堂真正得到发展和进步呢?一是课堂教学做到六个“变”;二是课堂教 学坚守三个不变;三是三个创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变革;创新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课堂教学的角色和中心来说也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本课堂”“师本课堂”,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且现在已进入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堂”“习本课堂”。课堂教学的模式更是多种多样,更新不断。但现实实践中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改变多少。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讲课时最省事,于是就按部就班走老路。二是部分教师受素质和能力限制,连最基本的都难做到,何谈改革。三是课堂改革和更新较快,模式多样,有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心境下难以接受;有的教师凭借已有经验和取得的成绩,思想上排斥课改,认为只要学生考试能考好就可以。四是现在的考试和对教师的考核,还没有直接涉及课堂改革,就算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也不认为完全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因此大部分课堂教学真正的变化并不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课堂效率低下。 课堂改革和发展的内因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课堂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抓住了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不变,变革不适应学生需要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从而才能实现和达到课堂在“变革”与“创新”中发展。 一、课堂教学做到六个“变” 1.师生角色的转变。由教师为主体、为主演的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主演的课堂,变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课堂的导演,教师绝不是主演。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2.教学目标的转变。由“应试训练”为主体的单一提高分数为目标的课堂变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因此,“六大核心素养”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将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

浅谈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你的授课感兴趣。因为态度和蔼可亲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往往学生在亲近你本人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亲近、热爱你所讲授的课程。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幽默是一种包含智慧和情趣的领域,令人解颐、畅怀、回味和神往。不能否论,有些政治理论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但教学效果往往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课上缺乏生动性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演进程曲线变化的,而且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高潮,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要恰到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除了清晰严谨之外,还应具有诙谐幽默的语言,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融洽、友好和活跃,也才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更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它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无味,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巧问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可否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否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这种制度的差异会影响我国的统一大业吗?为什么?你认为台湾的出路是什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周金美信息来源:怀化市正清路小学点击数:588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6日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提高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现在,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质量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教师就一定要认真的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个内容时,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找出规律,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相关计算,在获得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2、要领会教材意图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摘要】教学技巧与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 思想品德课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情 趣性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8.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050-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 相比,是一大跨跃。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漫无 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怎样提高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值得我们深思。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要立 足于课堂,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情趣 性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 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 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 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引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 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消费者权益时”时,引用一幅漫画《该找谁》,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 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 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课文中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 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 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八课《法 律保护我成长》中,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进入营业性舞厅对我们有什么危害?设计这些问题目 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 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 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软硬并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已 显陈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手段要走向现代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肩负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索,开拓创新。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观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提炼。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通过学习数学史了解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化归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猜想等方法。 数学史本身就蕴涵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向学生介绍十进制计数法的由来,介绍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探索史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来龙去脉,也就把握了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通过挖掘教材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呈现隐蔽形式,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揭示其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极限思想在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渗透,如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初步体会“极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l÷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再如,在“圆的面积”这节中圆面积的求法:先把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把它剪开,再拼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越接近圆的面积了。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用“无限逼近”的方法来求得圆面积的,也就是验极限思想的运用。 三、通过教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 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是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无法直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引进“小方块”,并把它一个一个地铺在被比较的两个图形上,这样,不仅比较出了两个图形的大小,而且,使两个图形的面积都得到了“量化”。使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小方块”所起的作用。接着又通过“小方块大小必须统一”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任何量的量化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且标准要统一。很自然地渗透了“单位”思想。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迫切要求革新传统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指导和规范全局的作用。创新课堂教学目标,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统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创新策略主要有:生本化策略、师生共创策略、整体呈现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显然,课堂教学应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实现课堂教学创新,首当其冲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规范和指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也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一、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意义 1.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目标 ( 1) 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理念是紧密相联的。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对考试、选拔高分的思想观念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于是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形成了“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恶性循环。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器,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自己所备教案里的全部内容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一切的教

学都围绕着考试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转,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 (2)一种制度性的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单一的知识性目标,而且这一目标是刚性的、制度性的,是封闭性的。也就是说,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没有给教师留下发挥的余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导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严格地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施教,用统一的目标来要求和塑造每一个学生,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价每一个学生。这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当成了工具,而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中的人,这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2.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对课堂教学其他方面创新的意义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对课堂教学创新起指导作用。它约束和规范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创新,同时在课堂教学各方面得到创新的基础上又不断调整自身,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创新。 ( 1)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目标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而且制约着教学的内容。 创新型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具有稳定的性质,而且有动态生成的特点。这就要求摒弃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的观点,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除了基本的教材内容之外,还有许多再生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来源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相联系的社会生活。这些资源的发掘,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去发现和把握。教学内容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不断生成的,在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地得以创新,并且越来越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与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即是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的评判。因此,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审视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树立新的评价观,改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 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

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 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 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组 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曹钤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在课堂里,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 3、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生置于书海之中,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激发创新欲望。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几点理解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推理思想、变换(转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方程函数思想、模型思想、对应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数学基础知识,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是明线,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教材里了,反映了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是暗线,反映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需要老师在教材中加以分析。数学史本身就蕴涵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向学生介绍十进制计数法的由来,介绍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探索史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来龙去脉,也就把握了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一通过挖掘教材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呈现隐蔽形式,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揭示其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

想方法。极限思想在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渗透,如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初步体会“极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l÷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再如,在“圆的面积”这节中圆面积的求法:先把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把它剪开,再拼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越接近圆的面积了。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用“无限逼近”的方法来求得圆面积的,也就是验极限思想的运用。 二、通过教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是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无法直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引进“小方块”,并把它一个一个地铺在被比较的两个图形上,这样,不仅比较出了两个图形的大小,而且,使两个图形的面积都得到了“量化”。使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小方块”所起的作用。接着又通过“小方块大小必须统一”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任何量的量化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2-01-10T14:00:54.72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黄华丽[导读] 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生不愿学、教师不认真教的现象较为常见。黄华丽(邯郸市第一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生不愿学、教师不认真教的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并参照其它科目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扭转这种不良局面的最佳措施为:以行激情,以情激趣,以趣促学。【关键词】高中政治;教书育人 1.以行激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应当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实际的行动教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着奇装异服,自己穿着就应当整洁庄重、落落大方。俗话说,其身正,不会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师者当正身、修身、励志、笃行;精其业,美其德,爱其生。作为政治教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评论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政治课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师德的高低对其教育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加里宁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这样严格的监督”。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任何教科书都大。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2.以情激趣 在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机器快速运转的润滑剂。师生感情融洽,心灵相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上乘教学效果的保证。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使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正确观点,树立坚定信念并付诸于行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信息交流,而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动情是前提和基础,明理是关键,导行是目的和归宿。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而只是传经布道式的说教,则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表达主要借助于语言信息,其信息载体主要是动态和动作。有经验的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①以目传情。在教学中,教师的眼睛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感情和谐交流,启发和鼓励学生,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进行。 ②有力的手势。随着口述内容或者讲课内容情节的发展,恰当地配以手势,将会给学生以心灵的共鸣。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 ③稳重的身态。教师教学时的仪表和动态,如果给学生以稳健、大方、自然、洒脱的感觉,就会给他们带来一种轻松愉快、钦佩折服的感觉,这对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是十分有利的。 ④简练幽默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活动比学生复杂地多,尤其是反馈和评价。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将这一思维活动压缩得相当短暂,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充满了信任、期待、鼓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有在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中,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开启心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以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调动起课堂的心理气氛,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学习动机也会油然而生。 3.以趣促学 高中政治课教材相对于初中课本来说具有抽象理论多,举例说明少;理论概述多,具体阐述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知识性多,趣味性少的“四多四少”特点。针对这一实际,要使学生学之有味,学中有乐,乐中求学,就必须在授课方面下功夫。 3.1 在教学方法的目的性中去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明确。教师必须站在二个制高点上,纵观全册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已知水平,应知能力等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主攻方向,也是教学能否优化、成绩能否提高的前提。 在教师制定计划,目标的同时,要求学生也定计划、定目标、定座右铭。在班内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然后师生再共同交流,讲座所定的计划、目标,使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中教师总是和他们站在一起想在一正起。他们会感到有学头,有比头。隔一段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查,看自己是否进步了,进步幅度如何,赶超目标是否实现,让他们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即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教和学的目的性统一起来了,这就为打开教学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在每一节课的40分钟这个较短的时间播种收获,这是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而“活”又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要从活字下功夫。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师积极调动、调节和引导的结果。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法是否得当。若教法灵活多样,学生就会进入角色,呈现应有状态。教学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抓好每堂课的导语设计、主题讲解和课堂小结三部分,用扣人心弦的开头,引人入胜的主旋律,意味无穷的结尾环环相扣,使学生乐学不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歌曲导入。如讲物质运动变化发展时,运用通俗歌曲《山不转水转》的歌词,轻松自然地说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即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漫画导入。如在讲解资本主义两党制时,运用漫画《驴象斗法》导入新课,指出不论哪个政党上台都是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统治的。漫画导入,借助艺术的力量,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谜语导入、格言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等多种方式导入新课。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新课贵在贴近主题,扣人心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大力开展电化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的年龄大多处在14岁到19岁之间,正处在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新颖,乐于接受新事物。抓住其这一心理特点,彻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电化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