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

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他分析了规范对行动的影响。规范是为行动者内化的社会公认准则,用以指导其行动。行动者在行动中存在着努力朝规范化实现行动意义的倾向。他充分吸收和批判了韦伯有关理论、价值和权益方面的观念和理论,强调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意义,认为价值关乎人们对“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信念,它们具有决定人类行动的作用,是构成社会秩序的绝对必要的条件。

二、社会系统论和结构―功能分析学说

帕森斯从4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建立其结构―功能分析理论。他在《社会系统》一书中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其系统理论基于如下几个基本假设:(1)系统化的理论本身对任何科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2)作为社会学基础的理论体系必须比社会学自身的体系更具一般性,它必须是社会系统的理论;(3)这个系统化的理论必须符合“结构--功能”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已体现在生物学理论,特别是生理学理论中;(4)这一理论的形成必须限于所谓的“行动”参考框架之内;(5)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尽可能的借助于专有的操作性概念。

“系统”概念首先是作为单位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即行动体系的概念提出的。通过地位、角色把个人与他人(社会)结合起来,把个别行动单位整合到一个社会行动的体系中。其系统概念强调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与均衡,突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4个子系统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

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行为有机体系统与行动者的生物学方面有关。人格系统组织着个人行动者的各种习得性需要、要求和行动抉择。社会系统组织着中的个人或群体,使之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之中。文化系统由规范、信仰及其他一些与行动相联系的观念构成,是一个具有符号性质的意义模式系统。这4种系统都有自己的维持和生存边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控制论意义上的层次控制系统。为了说明行动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帕森斯从信息和控制两个方面说明它们之间的控制关系。其中,信息控制等级是指地位较高的子系统为地位较低的子系统提供信息、指导和行动调节。文化系统规定限制社会系统的形成,社会系统调整人格系统,人格系统又调整了有机体系统。能量控制等级是指地位较低的子系统为地位较高的子系统提供行动力量和表现手段,有机体系统为人格系统提供能量,人格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能量条件。

根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帕森斯建立起著名的AGIL功能模式。其内容是:①适应(Adaptation):能够确保从环境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能够制定该系统的目标和确立各种目标间的主次关系,并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Integration):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④潜在模式维系(Latent patter-maintenance):能够维持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以及处理行动者的内部紧张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紧张问题。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着这四个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功能,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文化系统具有潜在模式维系功能。

帕森斯把社会看做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个总系统,又把个人行动放置在这个社会系统的不同领域中去分析。他认为,社会系统是一种行动者互动过程的系统,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就是社会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通过社会身份和与社会发生联系。一种身份就是社会中的一种地位,角色是与这种地位相应的规范行为。角色是相互性的,角色之间相互期待,由此而形成社会的角色结构。集体则是一系列互动的角色组成的系统。另一种结构单位是各种。社会制度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是围绕一定的功能焦点而组织起来的权利与义务的模式。一种制度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集体中,在同一集体也可存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制度。社会互动中的角色与人格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帕森斯吸取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超我”的思想,提出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格的观点,认为这种内化过程与密切相关。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为了保证其本身的存在、持续以及有效性,也必须满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潜在模式维系的功能。经济制度发挥着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成员各种需求的产品。政治制度发挥着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权力和权威的作用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实现目标的行动。法律制度发挥着整合功能,即通过威慑和调节使社会成员和组织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合作。而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则发挥着潜在目标维持的功能。即通过保存、传递文化维持基本的价值规范,使社会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

帕森斯认为,在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在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形成社会系统的过程。由于社会行动有着符号―文化的一面,这些输入―输出关系具有信息性质,基本的行动过程就带有沟通特点。简单的输入―输出交换可以是直接的,但在比较复杂的系统里,则需要交换媒介。帕森斯认为,金钱、权力、影响、义务就是一些交换媒介。一般化了的媒介具有符号性质。这些媒介在集体互动和个人互动中被使用。通过交换,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交换的关系,并使社会系统趋于均衡。4种基本必要功能的满足,使系统得以保持稳定性。当系统出现越轨和偏离常态的现象时,可通过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机制,使系统回复到新的正常状态。

三、模式变项

模式变项(pattern variables)是帕森斯结合了他思想中的两条不同路线,即专注于个体选择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与侧重于整体结构的“社会系统理论”而提出的分析行动系统特点的概念。它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

这些模式变项都采取成对的形式,用二分法表示出来,主要包括5对模式变项:①情感投入与情感中立,是指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是按满足当下情感的方式行事,还是在行事时保持情感的中立性。②专门性与扩散性,指与他人的关系是限制在特定的具体范围里,还是处于宽泛的、不单一固定的范围里。③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行动者是按普遍的规则行事,还是按自己的某种特殊参照方式行事。④成就性与先赋性,指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是注重他的效绩或能力方面,还是注重某些先赋性质,如性别、年龄、种族、种姓等。⑤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指是注重自己的利益,还是注重自己所感知到的集体性需要。在每一种模式变项中,行动者都要面临这些关系方式抉择。这些模式变项是分析工具,可用于人格、行动角色、组织、制度和总体社会的结构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动态研究。帕森斯把模式变量当作构造复杂的社会体系的理论的步骤。没有这一概念,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是不可能的。

四、社会变迁观点

在帕森斯后期著作中,他开始热衷于进化论。他试图将他的社会进化观念置于自早期进化论来形成的主要的理论与经验的发展脉络以及行动理论与体系的脉络中。他反驳人们关于他未能对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的批评,强调为了能够研究过程,只有先从研究结构开始,生物学是这样,社会学也是这样。帕森斯把“结构”和“过程”看做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提出了他的所谓新进化论观点。

帕森斯是从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角度出发说明社会变迁问题的。他把变迁分为两类:一是系统本身的变迁,二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他提出社会变迁有4种主要的结构变迁过程:①分化,指结构单一、功能多样的单位或子系统,分解成为结构复杂、功能专一的两个或更多的单位或子系统的过程。②适应性提高,指社会诸单元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变宽,因而摆脱了原先较少演进的单元所施加的某些限制。它是分化的结果。适应性的提高既指角色水平,也指集体水平。③容纳,容纳过程是指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传统社会组织加以扩大,以接纳各种各样的人群。④价值普遍化,指通过在比原先较少演进情形时更高的一般化水平上所建立的价值模式,使新出现的资源与结构合法化。帕森斯认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从注重先赋性与特殊性转变为注重成就性和普遍性。

帕森斯描绘了人类进化的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他对于社会进化的兴趣集中在文化的变迁上,指出在社会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和一般法律体系的制定相继起了重大作用。对帕森斯来说,社会进化意味着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力量不断加强与进步。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的具体内容时,帕森斯提出了“进化共相”的概念。“进化共相”是用来概括各个社会在进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普

遍的制度性特征的,它包括:①分层结构②政治结构的文化合法性③科层制④市场体制⑤普遍性法则⑥民主体制。

帕森斯还在许多论著中对经济组织、现代职业、社会分层、官僚制、民主过程与法律、宗教世俗化、科学、教育、儿童社会化、年龄―性别角色、越轨行为、病态角色与精神健康、种族问题以及反文化问题等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包含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量论点。

五、评价及学术影响

帕森斯的社会学学术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对古典社会学进行了现代重建,作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社会学理论对美国社会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学研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只注重实地考察和经验研究。而功能主义观点的提出,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开辟了社会学研究中功能分析的道路,并开始重视将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使社会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社会学方法上,帕森斯由个人的心理学取向转为整体论的反心理学取向,强调概念范畴化,要素体系化,现象整体化。

其理论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抽象性和保守型。帕森斯“囊括了”此前社会学的各种传统:在社会学元预设方面,吸取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个体论与整体论;在方法上,表现出实证主义传统对人文主义方法的让步与包容;在内容上,将个人行动与社会系统、行动意义与系统规范角色行为与制度化模式、人格结构与文化系统社会化与社会控制角色互动模式与社会变迁等研究内容融入一个理论之中;在领域方面,跨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学科;以一种“巨型理论”创立了当代社会学论战的框架。应当说,这是社会学知识自分裂以来的最大的一次整合。而其抽象性则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如米尔斯贬斥帕森斯的巨型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经验主义”,“在相当高的普遍性层面上静止地和抽象地看待社会结构的诸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人和社会本质的系统理论。完全变成了繁琐而枯燥的形式主义.其中心诉求就是分解各种概念并把它们无休止地反复安排”。帕森斯理论的保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帕森斯理论元预设的整体主义社会观倾向,重视个人的可整合性和社会结构对个人的约束性,忽视了人对社会的能动建构作用,从而削弱了对个人的主观心智结构以及行动自主性的理解。他过于强调社会系统的均衡与和谐机制,忽视了系统内部矛盾冲突对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发展既是稳定的发展,也是冲突的发展。冲突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在于,它起到一种定向和校正的作用,去打破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当社会已开始进入新的秩序状态时,稳定则成为发展的必然前提和保证,从而进行建设性的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结构内部的冲突当成病态现象,忽视了冲突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造成了冲突和秩序的分离和二元对立。同时,帕森斯过于强调文化系统的重要性,他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行动者的行为差异,归结为观念和文化的决定作用。他试图通过价值内化的概念,把个人在行动中的努力与社会结构维持秩序的强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了行动和秩序两方面的对立与分化。

帕森斯的理论遭到后来各种社会学理论流派的猛烈批判。但不管怎样,帕森斯社会学理论都是我们理解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和现当代代社会学理论的桥梁,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流派,诸如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批判或补充其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亚历山大所指出的,当代社会学,不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的意义来说,始终脱离不了帕森斯所提出过的基本问题。直到现代为止,社会学理论和各种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宏观和微观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帕森斯的著作中找到其最初的根源。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苏国勋.社会理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高宜扬.当代社会学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苏国勋.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趋势[J]

[7]郑杭生,杨敏: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J] 2008

[8]李鸿.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及其缺憾[J] 社会科学战线,1998(5).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特质因素理论、职业性向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特质因素理论 一、特质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1909年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职业选择指的是个人在了解认识自己的主观条件与职业需求条件的前提下,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职业需求相匹配,这就是特质因素理论的内涵。 特质因素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其提出的职业选择方法至今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二、该理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用的三个步骤 1.进行人员分析,评价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2.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 3.人职匹配,个人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职业指导者的帮助,选择一项既合适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 三、人职匹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因素匹配(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2.特性匹配(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第二节职业性向理论 一、主要内容 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他基于自己对职业性向的测试(VPT)研究,提出了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将个人的职业性向划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六种;同时,他将职业类型也相应地分为上述六种类型。(如图所示)图形上连线距离越短,两种类型的职业相关系数就越大,适应程度也就越高。连线距离为0,换言之,劳动者类型与职业类型高度相关,统一在一个点上(即图中6个角端所示),人职配置最适宜,是最好的职业选择。除此之外,图中,连线最短、相关系数最高的,当属每种类型劳动者(职业)同其左右相邻的两个类型职业(劳动者)。例如常规型分别与实际型、事业型;艺术型分别同调研型(学者型)、社会型;其余类推,它们之间连线短,人业相互适应程度高。连线距离越长,表明两类型人业相关系数越小,相互适应程度越

帕森斯AGIL模式及社会变迁理论的理解

帕森斯AGIL模式及社会变迁理论的理解AGIL 是帕森斯社会行动系统论中的四种功能模式。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系统包括人格、文化、行为有机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其中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功能,即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目标,并能够调动资源以实现其目标和定出优先次序;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的过程必须按一定规范连续地进行,并且能够缓和其内部的紧张;行为有机系统具有适应功能,即系统必须有能力从外部环境摄取生存资源并分配给各个部分,其最终目的在于拥有足够的生存资源;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把各组成部分协调合成一个功能总体。整合具有全局性、稳定性等特征,主要通过规范来实施。 按照帕森斯的论述,这四种功能是任何社会系统或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必要条件;四个子系统和四种功能的关系是:一种功能可以存在于多个子系统中,而一个系统又可以包括多种功能。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既属于社会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执行整合功能;同时,社会系统内部又可以分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化系统(有些学者称为价值系统)、社区系统,它们分别执行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模式维持功能和整合功能。帕森斯声称AGIL 模型是以单细胞的有机体到最高级的人类文明中的所有组织及进化的基本性质为基础的,“任何社会系统的过程都服从于四个独立的功能必要条件或‘问题’。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言下之意即AGIL 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制度、结构的分析。 综上可看出,AGIL 理论有两个基本逻辑假定。首先,AGIL 功能存在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结构当中,它们是组织、制度、结构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它们变迁的原因。不管组织、制度、结构如何变迁,新结果都必须具备AGIL 功能。一种社会系统,涉及到经济、政治、价值和社区系统,如果要进行改革,必定是因为它的AGIL 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是在新条件下需要新的系统来执行AGIL 功能。其次,AGIL 功能是既定的,具有预先给定性。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这种预先给定性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在农村人口尚未进入城市之前,城市已经存在固有的AGIL 系统,从城市系统变迁的层面讲,城市就应当吸纳流动人口让他们充分融入到城市的AGIL 系统中,但现实中流动人口很难融入到城市的AGIL 系统中,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传统户籍制度的阻碍。此外,城乡同样具有不同的AGIL 结构,各系统的载体也不同。户籍制度的根本弊端首先表现在它阻碍了新的社会力量融入到城市既有的AGIL系统中,从而使城市系统得不到充分发展;其次是它有可能阻碍农村和城市两个系统之间的平等交换,有可能导致农村处于弱势地位。 帕森斯在其社会变迁理论中指出社会变迁主要是由行为系统的边界关系引

4帕森斯结构功能.

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 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占有支配地位,30年代中,米德的去世和帕克的去职,使芝加哥社会学系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其在美国社会学界的领导地位。 二战结束后,人们渴望建立没有战争,没有社会冲突的理想世界,这与帕森斯在其理论中试图得出的解释本世纪上半叶社会行动中的非理性,建立新的道德伦理的结果和愿望相吻合。帕森斯构筑了结构功能主义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他希望其社会学理论不仅能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能在意识上为社会整合作出贡献,他企图排除个人偏见,解释集体的秩序和规范。 1937年,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美国社会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功能分析的道路;代表了一种方法的转折,即从早期美国社会学主导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向反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能主义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学范式。到了50年代,功能主义不再被人看作仅仅是诸多社会学方法之一,而是被视为唯一的社会学方法,一直到6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主导了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帕森斯占核心地位。 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研究的基本假设上,在使用的概念上,以及在分析方法上,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其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方向,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中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 再次,在研究主题上,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 最后,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类比,而这种类比方法可追溯到孔德,斯宾塞。1.孔德中其著作中,明确使用典型的生物学概念去说明社会,将结构分成要素,组织和器官。如家庭-细胞,阶级-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2.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他明确指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的过程;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依存,认为社会是一个以部分与整体之间分化与合作为特征的结构体系。 3.迪尔凯姆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 A.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的需要。 B.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 C.将因果分析法与功能分析分开。揭示它们对建立社会普遍和谐的功能。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要不是人类学家把功能主义看作是分析简单社会的有力工具,功能主义早就随着迪尔凯姆消亡了,两位人类学家使得功能主义作为一种表述明确的方法占据了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杨方 “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 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生涯辅导常用理论

生涯辅导常用理论 生涯理论起源于美国,最早是以“职业辅导”形式出现的。职业辅导是指由专业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创办了“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并于1909年撰写了《选择职业》著作。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帕森斯的理论成为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理论和实践获得蓬勃发展。9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为人们所接受。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按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派,即:特质论、生涯发展论、适应论、建构论。 一、特质论 全称为“特质因素论”(Trait-and-Factor theory),“特质”是指能够心理测验所测得的特征;“因素”,是指能够胜任工作表现必须具备的特征。特质因素论就是研究个人心理特质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帕森斯(Parsons)、霍兰德(John Holland)。霍兰德将美国社会中的职业归纳为六大类型,在1971年提出的类型论是特质因素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在“职业选择”这个焦点上。 适合使用特质论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适合做生涯教育,展

望未来时可以把视线放窄,做更高概率的事情。第一类是上班后三年左右,他在第一段生涯已经完成社会生存和职场适应话题,但又不太满足原来职业的生态,所以适合用特质论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把已经形成的特质做一个自我认知,同时给他更好的定位。特质论不是把你定死在一个职业,而是帮助你找到成功更高概率的地方。 二、生涯发展论 关注的焦点是生涯发展问题。舒伯理论观点雏形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认为“生涯选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从1953到1990期间的系列成果)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让生涯发展的概念替代了职业辅导的模式。其主要观点是,生命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保持、衰退5个阶段,个体在生命全程要扮演孩子、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6个,每个角色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会随着生命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淋漓尽致地过平衡满足的人生。 可以参见生涯彩虹。 28-40之间的女性,80%都是面临着很多职业生涯平衡的问题;对于生涯角色剧增的35-45岁男性,也是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三、适应论 克朗伯兹、伦特等提出的学习适应论。适应与发展:设定自己想要的方向,盯紧和校准目标,不断的自我提升与修炼,最终达成结果。 人们提出了人和职业的关系,这个问题就好像是树,同样是树,长的不一样,因为环境和树的适应能力不同。 有CIP理论、SCCT理论等。

帕森斯社会行动

2、社会行动理论:单元行动、社会行动 帕森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兴趣不在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行动者、目标手段、情境及规范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位行动”或者叫“单元行动”。(1)继承韦伯的思想,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首先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行动,因此,个人行动就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本单元。单元行动则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2)帕森斯认为,在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行动者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情境以及规范或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元行动。单元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一是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目标的主体。行动者本人必须有知识,必须有实现自身目标的冲动、需要或欲望。 二是目标。这是行动者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它指向行动者的未来。 三是情境。行动者实现个人目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无法控制的情境以及个人可以控制的情境因素。帕森斯认为,情境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行动者实现目标的限定。帕森斯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视力不好,那么就无法成为飞行员,视力不好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情境。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医生,即使有机会让他选择,他也不会去学堕胎手术,这个就是可以控制的情境。 四是规范或限定。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它制约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影响行动者的行动。帕森斯举例说,在斯巴达,一个战士不是凯旋而归就是战死疆场,很少有苟且偷生的选择。 (3)社会行动:个体的行动通过“制度化”就能够成为社会行动。 第一,帕森斯认为,任何单元行动总要涉及到外在的社会结构因素,涉及到社会秩序、共同价值观念等问题。这样,任何单元行动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系统或者制度化问题。这样,他就提出了社会行动的概念。所谓“制度化行动”就是将个人的行动结构化、制度化。 第二,社会行动表示各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因此,社会行动又可称为社会行动体系或社会行动系统,或者直接叫做行动系统或社会系统。但是,单位行动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呢?帕森斯认为,其中桥梁就是共同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的角色。 例如:某个行动者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就会重复该行动(守株待兔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每个行动者都会期待他人(其他行动者)做出某种反应,以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样社会规范便形成了。 第三,社会行动系统往往通过地位、角色把个人与他人结合起来,从而把个别行动整合为社会行动系统。这里又涉及到帕森斯的两个概念: 一是“地位”:行动者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位置。如教师、医生、总统等(社会化);二是“角色”:则是依附于地位之上的,被社会所期待的规范。(内在化) 第四,这样,社会行动系统就包括两个部分:社会行动系统的价值或目标制度化;二是个人人格的价值体系的内在化。即角色的自我认同。 所以,社会行动体系九必然包括:追求目标的行动者的人格体系;调节地位角色并整合为一个的行动观即文化体系。后来他又加了个“有机体系统”。 3.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功能必要条件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发现,帕森斯的理论已经开始从个体行动上升到社会行动,事实上实现社会学微观到宏观的整合正是帕森斯理论的主旨。 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如:人格系统对于社会行动系统的整合主要有两个途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二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这两者是任何一种社会行动系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说: (1)适应:adaptation: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并在系统中加以分配,以使之适应环境,即对“环境”这个条件的适应。 (2)目标实现:goal attainment: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去实现系统目标,即从环境中获取目标。 (3)整合:integration:每个个体都必须实现他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内部协调,并发展出对付由各部分越轨行为的方法。 (4)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主要包括维持模式和调停紧张。维持模式是指如何根据一些规范确保体系中行

帕森斯社会整合变迁思想综述

帕森斯社会整合与变迁的思想综 ——对AGIL理论图式解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帕森斯的AGIL理论图式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为切入点,综述帕森斯关于社会系统整合与变迁的思想。从而理解帕森斯如何在理论中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而使其理论所具有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帕森斯AGIL整合变迁综述 在社会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之中,谁也不能抹杀帕森斯的贡献,这位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开创了社会学的一个新时代.不仅仅为美国只重视实地研究而缺乏理论建构的社会学传统带来理论指导,也成了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流派的源头之一。直到今天,他的理论仍然闪耀着巨人的光辉。玛格丽特.波洛玛如此写道:如果说在当代社会学中有一位处于中心的理论家的话,这个理论家就曾经是帕森斯[1]。 帕森斯也自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论家",他一直努力要形成统一的社会理论。从帕森斯的学术生涯来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早期的社会行动理论,到中期的结构功能主义,最后才建立其一般体系理论(贝朗塔菲提出建立社会科学的一般体系理论[2])。在这样的三个阶段中,其理论是一步一步积累和发展起来,贯穿其中的结构功能分析思想是其精华。他提出的模式变项理论和AGIL图式理论是其主要贡献。 本文主要是以帕森斯在一般体系理论中提出的AGIL理论图式为切入点,看其如何构建AGIL,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子系统的分析,从而达到对社会系统整合和变迁的解释。帕森斯的思想也试图在强调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去解释社会变迁的发生,可以从中发现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1]《当代社会学理论》玛格丽特.波洛玛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 [2]同上 一,AGIL理论分析框架 帕森斯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前还是主修生物学的学生,跟大多数古典社会学家一样,他也认为社会类似与一个生命有机体。而且对于所有有生命的体系,"功能是理解起体系的中心概念"。而帕森斯想要论述的是:①有生命的体系存在与环境之中并对环境起反应;②这种有生命的体系维持一种组织和发挥功能的模式。并且有生命的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要与环境进行交换,且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那么对其分析则形成两个向度,一个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另一个则涉及到体系与环境的交换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考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期末考试题 班级:文新学院广电1101 学号:201130404015 姓名:陈杨阳 一、名词解释 1、职业生涯规划 答: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体为未来职业发展所做的规划和准备,它是个人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外界机遇与制约因素以及对机遇与制约因素发展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制定发展计划以及实现生涯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 2、职业锚 答: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二、简答题 1、内外职业生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内职业生涯,是指个人根据对自我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的深入认知后,所选择的职业发展路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看法,一个人在某个行业或者某一机构中取得发展所必需经历的实际过程称为“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指某一行业或者某一组织界定的一系列工作角色和状态。内职业生涯和外

职业生涯在某一各特定时期可能是相符的,但大多数时间不相符,可以把内职业生涯理解为职业发展的内因规划,外职业生涯则是时间的职位发展序列。 2、MBTI的四个维度和八个方向 MBTI人格共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面。 分别是:外向(E)和内向(I) 感觉(S)和直觉(N) 思考(T)和情感(F) 判断(J)和知觉(P) 3、SWOT分析的具体含义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 4、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历程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从学科历史发展角度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历程。在我国,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凸显出各种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大量人员无法找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状况。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成为人们公认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滥觞。1939年,美国学者威廉姆逊出版了《怎样咨询学生》一书,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及其间所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 首先,帕森斯将“系统”一词视为分析工具(也有论者批评帕森斯有时把分析工具太当真) ,而卢曼则强调“世间存在系统”,坚持系统所具有的经验性而非分析性的地位。因此,系统在卢曼的理论中就被实体化而拥有其自身之目的,系统无疑会在卢曼的理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也为卢曼维护系统之自主逻辑铺平了道路。批评者于是指出卢曼应铭记分析意义上的系统和经验意义上的系统之区别。 其次,根据亚历山大的看法,帕森斯坚持选择的唯意愿特性,并认为“这类选择的进行应遵照一般的评价标准,我们也因此获得规范”;而卢曼则强调系统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抽象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这种机制是因应与日俱增的难以处理的复杂性和偶连性而生的。亚历山大认为,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以牺牲人类自由意志为代价来坚持系统之必要性。这一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与利奥塔的批评相一致,后者抨击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一种恐怖主义,它为实现系统之效率而罔顾弱者之生存。 第三,根据亚历山大的看法,帕森斯试图去克服深植于德国社会理论中的规范与利益、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两分。如此论正确,那么卢曼的努力则是朝向不同的方向,他所致力的是发展出非规范性的科学。帕森斯用“双重偶连性”这个词语来描述沟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自我和他我的行动选择是偶连的,而且由于社会行动的他人取向,他们也各自知道对方之行动选择是偶连的,在这种情况下,帕森斯认为这种双重偶连性暗含了行动的“规范取向”, 因为如无此规范取向, 则难以想象社会性之可能。卢曼则以为,双重偶连性并不能推论出规范的存在,处于互动中的意识系统对各自来说都有如黑箱,但从意识系统的互动中茁生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中的沟通以自我指涉的方式不断运转下去。这里,沟通只提供继续运作的可能性,而无关乎共识与规范,如果达成共识与规范,系统之运作也就无法进行下去。双重偶连性只是自我指涉系统的一剂催化剂,自我指涉系统要在双重偶连性所提供的种种不可能性和可能性下让沟通持续进行下去。 第四点与第三点紧密相关。尽管卢曼追随帕森斯,同样将社会秩序问题视为社会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对“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看法则大相径庭。在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中,文化系统之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制度化和内化决定性地影响了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当其将控制论引入系统理论时,更是将文化系统置于最高的地位。帕森斯认为,社会基于一些普适性的文化价值,如他所提出的四对模式变量,这些不同的模式变量也相应地可以界定不同的社会。概言之,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一套共享的文化价值的整合作用是重要原因。卢曼对以共识来解释社会秩序的观念很不以为然,因为在一个无中心的社会中,在一个彻底功能分化的社会中,没有哪个系统可以宣称是最基本的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没有哪一系统的符码可以被认为是元符码而放诸任一系统而皆准。现代社会作为功能分化社会只能是差异的共存,谁也不能取代谁,诸系统之间只以一种结构耦合的方式发生关联。卢曼评论说,相比以往,诸系统拥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因为它们的运作是自主的,与此同时,它们又拥有了更多的相互依赖性,因为惟有其他系统充分地良好地运转下去,该系统才可运转下去。这样,如社会诸系统间之差异共存可维系下去,则社会之运转也得以存在。因此,这里的进一步问题是社会系统如何能持续运转下去。在此,系统的结构是作为期待结构出现的,也就是说系统的结构把双重偶连性下的无限多种可能性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它把一些较不可能发生的衔接可能排除在外了。同样的,每个系统拥有它所谓的符码,这种符码总是以二元两分的差异出现,比如经济系统是支付/不支付,科学系统是真/不真,等等。符码是系统的运作和观察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类似于固定值的东西,因此系统的运作总是按照这一符码进行。这些就使得沟通的可能性实现了从较低的或然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名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为一种广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社会学早已存在的对社会所做的普遍的、明确的科学分析的同义语,而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功能主义开始说起。 一、理论发展: (一)早期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孔德、斯宾塞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 (二)传统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即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且他还把社会组织和价值系统对应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价值系统的在联系。 2、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个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 3、杜尔克姆是第一个将因果分析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严格加以区分的人。杜尔克姆指出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同,用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杜尔克姆的功能主义又影响了两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二人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对土著部落社会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为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动理论

行动理论 社会学上的行动是指“面向他人或假设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换句话说,就是“在社会场景中,即在与他人的密切关联中所采取的行动”。西方社会学中,没有那一个理论家自称自己的理论是行动理论,但每一个社会理论家的理论都涉及到行动的理论,但对行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把行动理解为劳动。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看到的行动是理性的,秩序是压制性的。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行动只是“自私自利的计算”。个体虽然没有在道德上相互渗透,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超个人的秩序。这种秩序是以压制性的方式实现的,是由资产阶级通过种种安排建立的。这种秩序并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而是阶级对阶级的战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由于对象的商品化,行动就变成了没有主观情感的工具性行动,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以商品形式出现。资本家没有主观目的,他的唯一动机就在于扩张交换价值,也只有在交换价值成为他的全部考虑时他才成为资本家,所以资本家是物化的人,因为商品决定着他的每一个行动,仿佛是商品而不是人具有“意志”。无产者也以类似方式对待自身,他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可供交换的商品,他与同伴的关系成为一种工具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竞争规律造成了外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秩序,而且竞争使得资本运动出现难题,步入危机。——理论框架中排除了个体意图。 韦伯:诠释社会学的开山祖师把“行动”及关于行动的研究引入社会学领域,是最早倡导行动理论的人,他的行动理论是(刺激——主观理解——反应)S—A—R。他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认为凡缺乏主观目的的行动都不在社会学的视野之内。他把个人及其行动看做基本单位,看做“原子”,个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最高限度和唯一载体,诸如“国家”、“社团”、“封建制度”等等概念指的是人类相互作用的某些范畴。所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概念一律简化为“可理解的”行动,简化为参与者个人的行动。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界定:(1)行动者主观上以他人1行为为取向;(2)几个行动者各自行动意义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他人的行为,于是出现一种社会关系2;(3)在长期的关系中存在一种稳定的有意义的内容。他指出,这种内容可能被行动者理解成一套准则、规则或规范,他们期待同处那种关系中的其他行动者也会以此引导他们的行为。宗教方面的戒律、科层制的规则、实践经验中的生存法则等都属于这个意义上的超个体的准则3。 1他人可能是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也可能是几个人的行为取向,还可能以数目不定的大量人群的行为为取向,可能会包括一些庞大的人群或有组织的群体。这些他人可能是同时代人,可能是先辈,也可能是未来世代的成员。而行动 者与自己行动取向的他人之间可能有着个人的交往,也可能素不相识。 2掩盖了经验上的偶变性,行动者之间并不一定就其对彼此行为的解释达成共识。比如一对夫妇可能都同意结婚,但其中一位或许将订婚看做是最终的承诺,而另一位则或许依然有所保留。 3应注意:对于同样的超个体规则或规范,不同类型的行动者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公司经营者以营利的运作方式作为合法的规范,而公司雇员之所以也以赢利能力的规范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则或许只是因为他们 别无选择,确实需要得到那份工资。

职业发展特征因素理论

第五章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职业选择与决策 一、特征—因素理论 (一)起源 特征—因素理论由“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创立,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后由佩森特发展成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基本观点是核心是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的匹配(“人—职匹配”)。 (二)名词解释 特质: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过心理测量工具加以评量。 因素: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可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三)假设(理论前提) 1.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所有人在发展和成长的各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 2.某种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与某些职业因素存在着相关,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逾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人的特性可以客观测量,职业因素也可以进行分析。 (四)基于特征—因素理论的职业选择实施步骤 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以便做到特性匹配,即不同的人去找适合自己的“活”。 2.了解各种职业的岗位要求模式: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何种职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及晋升的机会,以便做到因素匹配,即要知道某类的活适合什么样的人。 3.对以上两方面做出明智的思考,尽可能达成两者的平衡。

(五)基于特征—因素理论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过程 1.探究个人,通过生理和心理测量或调查,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做出分析评价。 通过心理测量及其他测评手段,获得有关身体状况、体质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等身心特点,分析自己的家庭背景、学业成绩、课外活动、业余兴趣、工作经历等情况,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2.熟悉并分析各种职业岗位的职责及其对人的要求,及有关的其他职业信息。包括: (1)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晋升可能性。 (2)任职的最低条件,如学历要求、所需专业训练、年龄及其他心理特点的要求。 (3)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及费用等。 (4)就业机会,职业信息咨询渠道,如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以及由国家领导人、劳动部的权威人士、各行业的专家、各专业的教授、职业指导专家、中学教师等撰写的额职业指导类书籍等。 3.使人—职匹配。在了解了个体的特性和职业因素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六)意义与不足 特征一因素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与掌握,特性一因素论十分重视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特征一因素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一职匹配的思想,所提供的

积极心理学优课联盟习题教案资料

1、“美”指能够引起我们____的事物和属性。(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感官快乐 2、希腊神话中______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美神维纳斯 3、________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元青花瓷 4、审美的关键在于“审”,而“审”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透过外在的美达到_______,这才是“审美”的本质。(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身心的愉悦 5、_________指在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事物时获得的愉悦情感和精神享受。(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审美心理

6、根据()可以将对言语美的表达分为浅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深入深出型和深入浅出型四类。(单选题) A、 言语和思维的同步性 B、 言语的内涵 C、 思维的质量 D、 话题的深入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7、巴黎卢浮宫镇馆三宝不包括()。(单选题) A、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B、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C、 米洛的维纳斯 D、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8、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原因是阁中藏有三位著名书法家的稀世珍品,以下不属于“三希堂”由来的作品是()。(单选题)A、 王殉的《伯远帖》 B、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C、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 王献之的《中秋帖》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C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行为逻辑?()。(单选题) A、 选择逻辑 B、 人格逻辑 C、 行为方式逻辑 D、 时间逻辑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一种人的幸福感体验与其他三种人不同?()(单选题) A、 善于捕捉生活美的人 B、 追求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人 C、 具有乐观人格的人 D、 合理运用情绪记忆、善待自己智力的人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11、根据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好工作就是适合自己的、人职匹配的工作。(判断题)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 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他分析了规范对行动的影响。规范是为行动者内化的社会公认准则,用以指导其行动。行动者在行动中存在着努力朝规范化实现行动意义的倾向。他充分吸收和批判了韦伯有关理论、价值和权益方面的观念和理论,强调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意义,认为价值关乎人们对“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信念,它们具有决定人类行动的作用,是构成社会秩序的绝对必要的条件。 二、社会系统论和结构―功能分析学说 帕森斯从4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建立其结构―功能分析理论。他在《社会系统》一书中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其系统理论基于如下几个基本假设:(1)系统化的理论本身对任何科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2)作为社会学基础的理论体系必须比社会学自身的体系更具一般性,它必须是社会系统的理论;(3)这个系统化的理论必须符合“结构--功能”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已体现在生物学理论,特别是生理学理论中;(4)这一理论的形成必须限于所谓的“行动”参考框架之内;(5)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尽可能的借助于专有的操作性概念。 “系统”概念首先是作为单位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即行动体系的概念提出的。通过地位、角色把个人与他人(社会)结合起来,把个别行动单位整合到一个社会行动的体系中。其系统概念强调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与均衡,突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4个子系统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行为有机体系统与行动者的生物学方面有关。人格系统组织着个人行动者的各种习得性需要、要求和行动抉择。社会系统组织着中的个人或群体,使之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之中。文化系统由规范、信仰及其他一些与行动相联系的观念构成,是一个具有符号性质的意义模式系统。这4种系统都有自己的维持和生存边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控制论意义上的层次控制系统。为了说明行动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帕森斯从信息和控制两个方面说明它们之间的控制关系。其中,信息控制等级是指地位较高的子系统为地位较低的子系统提供信息、指导和行动调节。文化系统规定限制社会系统的形成,社会系统调整人格系统,人格系统又调整了有机体系统。能量控制等级是指地位较低的子系统为地位较高的子系统提供行动力量和表现手段,有机体系统为人格系统提供能量,人格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能量条件。 根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帕森斯建立起著名的AGIL功能模式。其内容是:①适应(Adaptation):能够确保从环境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能够制定该系统的目标和确立各种目标间的主次关系,并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Integration):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

AGIL理论

第五节AGIL功能分析模型 一、AGIL功能分析模型的内容 1.AGIL的提出和应用,帕森斯提出AGIL功能分析模型是为了说明行动系统的整合,认为行动系统的整合必须满足四个基本功能条件;然后他用AGIL功能分析模型用来分析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环境; 2.AGIL的内容:帕森斯认为系统的存在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功能要求: (1)适应(adaptation),指系统必然和环境发生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环境状态,从中获取所需资源; (2)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指系统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导向,也就是说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顺序并调动内部的能量实现系统目标; (3)整合(integration),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4)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时,原有的行动模式必须完成地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3.系统的层次:特定的系统由满足功能需求的四个功能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根据功能需求划分为自己的四个子系统。 二、行动系统的AGIL分析 (一)行动系统的四个功能系统: 1.行为有机体系统,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征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并为满足适应性功能提供基本能量 2.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系统的存在要以满足个体目标为导向;3.社会系统是由单个行动者通过制度化联结而成的,因此满足着整合功能; 4.文化系统包含和保存价值规范,可以满足行动系统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二)行动系统内的控制等级关系:为了说明行动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帕森斯从信息和能量两个方面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控制关系。 1.信息控制等级:在信息控制等级中,地位较高的子系统为较低的子系统提供信息制导和行动调节;文化系统规定了限制社会系统的形成,社会系统调整人格系统,人格系统调整有机体系统; 2.能量控制等级:在能量控制等级中,地位较高的子系统为较低的子系统提供行动力量和表现手段。有机体系统为人格系统提供能量,人格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能够能量条件……三、社会系统的AGIL分析 1.社会系统的结构:社会系统作为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行动系统中发挥整合功能;而社会系统的存在也要依赖于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整合,即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要满足AGIL功能条件。 (1)经济制度发挥着适应功能,即通过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成员各种需求的产品; (2)政治制度发挥着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权力和权威的作用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实行实现目标的行动; (3)法律制度发挥着整合功能,即通过威慑和调节使社会成员和组织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合作; (4)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发挥着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通过保存、传递文化维持基本的价值规范,使社会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 2.社会系统内部的交换。 社会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功能子系统的存在,还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互配合,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