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生物学结课论文 昆虫病原真菌研究进展

高级微生物学结课论文 昆虫病原真菌研究进展
高级微生物学结课论文 昆虫病原真菌研究进展

高级微生物学结课论文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2 月21日

昆虫病原性真菌研究进展

摘要

昆虫病原性真菌是引起昆虫外源侵染性疾病,甚至控制昆虫行为的一类真菌。昆虫病原性真菌的寄主范围广,在行为及毒力方面的表现千差万别。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病虫害防控的手段也逐步从化学手段晋升为生物手段,这也是昆虫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逐渐向生物杀虫方面过渡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在昆虫的合理开发应用方面,人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明晰。本文对现行研究的昆虫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分类、杀虫功能发挥的机制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总结,为病原真菌的毒力发挥、参与杀虫剂情况做相应评论及阐述。

关键词昆虫病原性真菌;生物杀虫;毒力发挥;基因工程改造;应用前景

Abstract: Entomopathogenic fungi can cause exogenous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in plenty of insects,which vary considerably in their mode of action and virulence. During the long profou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nkind, the attempts to control insect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from chemicals to natural control methods. This is why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methods of insect control or biopesticides, is preferred.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sects have been used for many years, but their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in the field remains elusive. In this article, the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pesticide mechanism and novel genetic research methods were discussed, and also current study about virulence present and pesticides production.

Key words: Entomopathogenic fungi; biopesticide; genetic project improved methods

1 前言

昆虫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在寄主正常生理条件下能直接侵入体内、增殖和迅速引起死亡的类群。它们以吸收血淋巴中的养分、分解寄主组织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而杀死昆虫。在引起昆虫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由真菌引起昆虫死亡的情形最多,约占60%。对虫口密度起着重要作用。被真菌感染后,昆虫虫体能引发一系列病状,如虫体僵硬,取食倾向下降,甚至行为受到真菌操控。从根本上说,侵染成功与否取决于真菌在寄主体壁的粘附和穿透能力。昆虫病原性真菌产生毒素的过程包含四个步骤:附着、萌发、分化、穿透,它们决定着最终病原菌的致病性。昆虫体壁降解的同时一系列胞外酶也大量合成。通常粘附时会分泌粘液,酶、植物凝集素、疏水作用与静电作用也同样重要。能否粘附成功是判断病菌致病性的标志。粘附成功后,酶解和水解作用将昆虫表皮溶解。比较重要的酶类有脂肪酶、蛋白酶、几丁质酶,酶类随体壁成分的更替有序的分泌。病原菌物从急性致死到完全寄生以各种不同方式在昆虫体内寄生并诱发病症。它们以寄主生存所需的营养为生,有的甚至对寄主产生致命性危害,昆虫被感染后进而以流行病方式传播,最终导致种群数量降低。昆虫病原性真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鳞翅目、幼虫、蚜虫、牧草虫,但只针对特定的寄主,对非靶生物或益虫的命中率很低。因而在世界范围内被大力推广。

昆虫病原性真菌能产生对昆虫致命的毒素,利用该良好特征,不少学者提出生物杀虫的概念。昆虫病原性真菌与传统的化学杀虫剂相比,在效率与成本方面更占优势。除效率高之

外,应用生物杀虫剂还有很多优越之处,如对人体无毒,专一性强,食品中残留量少,不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紊乱等。到目前为止,有13个种或者亚种的昆虫病原真菌已经被登记和注册为真菌杀虫剂和真菌杀螨剂,其中大多数成分包括子囊菌中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在美国,绿僵菌的成分被商业化,并用于控制甲虫,苍蝇,蚊子,白蚁,蓟马,和扁虱。其他几个国家将绿僵菌的几个菌株开发成生防试剂,并大规模释放,以应对蚱蜢,蝗虫,金龟子,沫蝉,蛴螬和蛀虫。

由于目前昆虫病原性真菌在杀虫方面的使用率仍不及化学杀虫剂,因而其商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限制。我们已经证实在绿僵菌中编码节肢动物神经毒素的基因的表达能加强病菌的毒力,我们也培育出了一种能合成单链抗体片段的绿僵菌菌株,它能阻止疟疾的传播。重组抗体提供了一大批潜在的抗昆虫效应物,这些效应物与亲本野生型菌株相比具有高度专一的生物杀虫结构,且能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 分类

真菌是最常见的昆虫病原菌,十分适用于生物杀虫剂的制造。至少90个属,700个种以上的真菌是昆虫病原性真菌。除高等担子菌外,其余病原性真菌菌分散于各个主要的真菌分类学科目中。昆虫病原真菌约占昆虫病原微生物种类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藻菌纲、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类的真菌中,其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是藻菌纲的虫霉目和半知菌类的丛梗孢目。1890年,美国第一次用白僵菌防治麦长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许多国家如日本、前苏联、巴西、英国等也开始应用白僵菌、绿僵菌、黄僵菌等防治农林害虫。目前在昆虫病原真菌中,研究最多的是白僵菌,其次是绿僵菌、拟青霉、曲霉菌、虫霉菌、菜氏蛾霉、汤氏多毛菌、赤霉菌和虫生藻菌等。

2.1 白僵菌

白僵菌是发展历史较早、普及面积大、应用最广的一种昆虫病原真菌,属半知菌类,主要用于防治玉米螟和松毛虫,其寄主种类达15个目149个科521个属707个种,还可寄生13种螨类。白僵菌不仅田间残效长,而且在越冬期仍有36~55%幼虫被寄生,以致来年不能羽化。这样,连年使用可大大降低虫量,这是其它药剂所不能比拟的。据资料报道,在前苏联主要用它防治马铃薯甲虫,美国用于防治森林害虫,而我国用它防治的害虫种类达40种以上,其防效在80%以上。

2.2 绿僵菌

绿僵菌是最早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真菌,属于半知菌类,能寄生昆虫的8个目,30个科约200多种,也能寄生螨类,可诱发昆虫产生绿僵病。目前,我国已有绿僵菌杀虫剂工业化生产,产品产孢量50亿个/g,萌发率91%.用含孢量2亿/ml绿僵菌粉防治杨天牛,防效可达70%以上。[3-4]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室内处理后第10d死亡率为100%,并在1995年进行了田间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证明应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有很好的前景。樊美珍等用其防治柑桔吉丁虫也获得成功。

2.3 拟青霉

我国大田应用的拟青霉主要有淡紫拟青霉、粉质拟青霉和肉色拟青霉等。淡紫拟青霉主要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和烟草根结线虫,其杀虫活性较高,发酵液有类似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目前,我国已进行工业化液体发酵生产,主要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效在60%以上。

2.4 曲霉属

曲霉属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真菌,它能生活在各种基物上,其中有一些种类与昆虫有密切的关系。已报道的可寄生昆虫的曲霉菌资源有黄曲霉、黑曲霉、亮白曲霉、青霉状曲霉、日本曲霉、寄生曲霉、白曲霉、灰绿曲霉和四脊裸胞壳等。其中,黄曲霉寄生甘蔗白螟,自然

寄生率为6~8%,人工感染致死率达70~75%;四脊裸胞壳对蚜虫有很高的寄生率。

2.5 其他

包括座壳孢菌、多毛菌、虫霉、镰刀菌在内的其他病原性真菌也同样广泛施用于田间用于不同种类病虫害的防治。如:双座壳孢菌可防治剌棉蚧,将有粉虱座壳孢子座的柑桔枝叶挂在桔园中,防治柑桔粉虱寄生率达70~90%;以汤氏多毛菌对柑桔锈瘿螨、柑桔锈壁虱、柑桔全瓜螨,防效可达70~90%。

3 真菌毒力的发挥及杀虫机制

有关昆虫病原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很多,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极其复杂。已有的研究表明,成百上千的基因可能与致病相关,并且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受不同侵染阶段昆虫病原真菌与外界环境或寄主环境互作的调控。

3.1 粘附与识别

昆虫病原真菌的侵染孢子主动弹射或随水流、气流被动转运,附着在寄主的表皮上。真菌孢子对寄主的粘附与识别可能与昆虫体表结构和成分、真菌孢子表面结构和成分有密切关系。早在1988年Boucias等就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孢中分离到与孢子附着有关的糖蛋白类。真菌在粘附时通常会分泌粘液,酶、植物凝集素,当然,疏水作用与静电作用也同样重要。能否粘附成功是判断病菌致病性的标志。粘附过后,酶解和水解作用将昆虫表皮溶解。比较重要的酶类有脂肪酶、蛋白酶、几丁质酶,酶类随体壁成分的更替有序的分泌。Wang和Stleger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孢子的粘着蛋白MAD1和MAD2,证明粘着蛋白MAD1是诱导产生的,在增加附着力的同时,调控septin等细胞周期调控有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孢子萌发和菌丝发育,为多功能蛋白。MAD的缺失推迟孢子的萌发和入侵昆虫后血腔中芽生孢子的形成,降低真菌毒力。而MAD2与孢子粘附植物表面有关,缺失后阻碍对植物的粘附,不影响对寄主昆虫的识别和真菌的致病力。由于昆虫和植物有不同的表面结构和成分,这表明,真菌对昆虫和植物具有特异的识别机制。

3.2 萌发与穿透

昆虫病原真菌一般从昆虫表皮侵入,侵染结构也就必不可少。观察到的特殊的侵染结构包括附着胞、穿透钉、穿透板、穿透菌丝等。昆虫体表的水分、离子、脂肪酸和营养成分等因素影响着孢子的萌发与行为。其中,蛋白酶的活力是影响真菌侵染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经鉴定了许多真菌水解酶。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寄主时产生的蛋白酶可分为外切和内切蛋白酶两大类。内切蛋白酶主要有金属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及胶原蛋白酶;外切蛋白酶主要有羧肽酶及氨肽酶。不同的病原真菌产生的蛋白酶在种类和数量上有所不同。萌发要求能吸收可利用的营养成分,且对体表的有毒化合物有一定抵抗能力。萌发后,芽管的末端或一端出现附着胞,呈膨大球形的结构或膨大的菌丝体结构。一段时间后,附着胞上会形成侵入寄主体内的侵染钉或穿透钉或穿透菌丝等结构,菌丝扩展也可以形成穿透板,真菌从此处进入寄主体内。

3.3 体内增值

昆虫病原真菌在寄主体内繁殖,必须利用寄主的营养,这会造成寄主昆虫衰竭死亡。昆虫中广泛存在一种贮存非还原性二糖-海藻糖,是血淋巴中最主要的糖源,约占80%-90%,海藻糖对昆虫有重要的生理作用。Xia等研究表明,绿僵菌侵入寄主血淋巴后,分泌海藻糖酶和酸性磷酸酶,降解海藻糖和有机磷等,产生小分子葡萄糖和游离磷酸,为绿僵菌生长繁殖提供碳、磷营养,从而导致寄主昆虫减少取食、活动变缓,最后衰竭死亡。

4 基因研究手段:

利用基因改良剂改造的方式,我们成功将昆虫病原性真菌的利用价值发挥出来,为人类

的生活提供便利。以绿僵菌为例,正如无性型药用菌冬虫夏草一样,绿僵菌在作用于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和癌细胞是能大量合成酶、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另外,绿僵菌所产生的酶类也常在工业上用作催化剂。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广谱绿僵菌和对蝗虫专一的绿僵菌的试验证实,绿僵菌分泌的蛋白远比植物病原菌、非植物病原菌要多。可见绿僵菌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正如所期待的那样,许多分泌后的蛋白为同一家系,且参与昆虫组织的定植,如蛋白酶。绿僵菌中有32个基因可调控蛋白酶的合成,而其中以胰蛋白酶系的酶居多。这一数量几乎是蝗虫专一性绿僵菌的两倍,其他真菌的6-10倍。总体来说,在植物的利用方面,绿僵菌比其他植物病原菌的可用基因少,但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壁水解酶家族都能在该基因组中出现,甚至连里式木霉这样的腐生菌都缺少降解植物细胞壁的家族酶系,而该家族酶系能在绿僵菌中出现表明这些物种可以利用活体植物组织,推测有助于菌类在根部表皮定植。绿僵菌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途径也不拘一格,因此可在各种环境中得以生存。它们可以在营养并不充足,甚至存在对其他真菌来说致命的化合物也可以照样生存。正如所设想的那样,绿僵菌的基因组合有相对较多的与去毒相关的基因,但与蝗虫专一性绿僵菌,甚至是镰刀酶相比,广谱寄生绿僵菌能产生更多的次生代谢物。在绿僵菌中,许多表达毒力的基因都有独特的复制机制,但使用基因芯片对比基因时发现绿僵菌中有关毒力扩散和消失的基因仅对甲壳虫和蟋蟀有专一性。

我们也曾经利用EST手段,基因芯片分析及高产量转录技术将昆虫的核心与根围的绿僵菌2575型诱变菌株副本相联系,提出一套有关植物-菌物-昆虫的相互作用理论机制。在侵染昆虫寄主早期,所有的绿僵菌菌种都有约20%的基因处于高水平表达状态,通过对致病性、毒力和效应基因的实验,证实了其他真菌,特别是相关的植物病原菌,与绿僵菌有相似的基因序列,这就需要多种信号传导的元件来为绿僵菌建立十分复杂精微的分子结构,以此来调整细胞的分化,应对不同的昆虫寄主。绿僵菌与真菌寄生生物类似,都能使翻译、译后修饰、氨基酸与脂肪代谢处于上调水平。这三种菌侵染结构的构造都与氮被剥夺和相关压力作用管辖的基因水平上调有关,这可能是所有真菌最基本的共同之处或寄主的外部表皮特征所引起的(植物、昆虫外表均被坚硬、蜡质的表皮覆盖)。基因芯片有关研究证实了绿僵菌能形成多种不同的表达途径,以此来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土壤、水域、根部分泌液、昆虫体表和血淋巴)。

绿僵菌菌株的一些高水平表达基因的构造及功效已被识别,其中一些基因能编码如蛋白激酶A一类的调节物质,它能控制许多毒素分泌方面的表达;还有能控制菌丝伸入血腔的渗透感受器;能调节脂类分解、渗透压和侵染结构构造的脂滴包被蛋白。一些基因高度适应了绿僵菌的特殊需求,其胶原结构域迄今为止绝无仅有。从绿僵菌中也分离出了粘附素,能分别完成昆虫体壁及植物表皮的粘附。有一点极其重要,绿僵菌能分别正向调节对植物和昆虫体壁的特定粘附,证明有特定的基因调控其双重的生活方式。其他定植根围所需的基因包括:一种新型的转运根部营养的低聚糖转运体,特别是棉子糖,还有一种RNA结合蛋白。它对腐殖性营养与病原性侵染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转运体还是RNA结合蛋白,它们都成为真菌第一重要的良好特征,同时向我们揭示了真菌在土壤中意想不到的生存策略,这无疑是对真菌生物学有着重大意义的。

5 基因工程改进的病原菌: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植物病原菌物与害虫病原菌物生防试剂的使用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在有政府或国际组织的资助下,活跃于缝隙市场中。例如绿僵菌已在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投入使用,用于蝗虫的生物防治。但另一方面,真菌市场占有率也受到表达效果不一致和毒性低(致死缓慢、接种量高)的制约,只占有很小一部分市场。低效性也许是其内在的无法动摇的一个特征,因为微生物与寄主间的进化平衡导致快速致死,即便是提高接种量而

达到的快速致死效果,对病原菌来说也是极难适应的。目前一些功能性基因的相关知识已被用作绿僵菌应用于生物防控制剂的改进,基因序列会促进候选基因的识别操纵,以此提高绿僵菌的应用优势:不仅发挥杀虫功效,同时也可以成为潜在的生物肥料,参与植物病原菌的拮抗。可开发利用的用于编码对某种物种有专一的毒力的基因还是数量庞大的。在许多昆虫病原菌中躲避寄主免疫防御的系统可能是独立进化的,所以在其他病原菌中能通过基因重组在昆虫寄主专一性和毒力的发挥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基因工程师们也提供了无数的非真菌案例以提高效力,但也因此牺牲了昆虫病原菌的效益为代价。节肢动物神经肽的高生物活性的特点尤其引人注目,它能在自然界快速降解,对环境友好。在绿僵菌中表达的蝎子神经毒素可以缩短40%的杀虫时间,在毛虫、蚊子和甲壳虫中的致命孢子的生成量高达之前的22倍。尽管节肢动物的毒素对昆虫有严格的选择性,而且蝎子神经毒素已经在美国跨越了田间实施的障碍,但极可能还是有少数国家会迫于对亢奋性毒素的畏惧而将该项研究扼杀。现有关抗节肢动物毒素的社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篇Matthew Thomas和Andrew Read撰写的评论性文章中称赞到,生物杀虫剂对环境友好,副作用少,且使用助催化剂时也同样安全,直到真菌菌丝遇到靶昆虫体内的血淋巴后才会形成毒素,因此毒素不会在昆虫体外合成。Bernard Dixon在文章中使用了一个很有煽动性的标题:可疑的试验。他指出用以描述一些研究手段的言辞过于激进,不尊重科学,因而为这个世界平添了许多强烈的不安与焦虑。他也同样赞举了发展这门科学的积极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生物杀虫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副作用少,更重要的是替代了广谱的神经毒素杀虫剂。

近期我们生产了一种能表达单链抗体结构的绿僵菌菌株,它能抑制疟疾的传播。重组基因抗体也能产生一大批有针对性的抗昆虫效应物(如昆虫激素受体)。这使得高效、高度专一的生物杀虫剂的结构与野生型相比能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且一些全球作物害虫及疾病也很易受生物技术的掌控。前人有先例证明,这些问题需要生物转基因技术来解决,协调相关问题的组织协会也表示愿意去解决此类难题。最迫切的需求十分明晰,例如疟疾的防控。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现已被广泛认可的技术会随着真菌学的发展而逐步瓦解。疟疾发病的情况终将减少,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将烟消云散。我们认为,当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会产生不良的健康影响时,届时他们极有可能会试着接受这些真菌,毕竟,选择权在他们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 Campbell MA, Fitzgerald HA, Ronald PC. Engineering pathogen resistance in crop plants.

Transgenic Res 2002; 11:599-613.

2. Gurr SJ, Rushton PJ. Engineering plants with increased disease resistance: what are we going

to express? Trends Biotechnol 2005; 23:275-82.

3. Liu B, Zeng Q, Yan FM, Xu HG, Xu CR. Effects of transgenic plant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Plant

Soil 2005; 271:1-13.

4. Punja ZK. Recent developments toward achieving fungal disease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plants. Can J Plant Pathol 2006; 28:298-308.

5. Kiraly L, Barnaz B, Kiralyz Z. Plant resistance to pathogen infection: Forms and mechanisms of

innate and acquired resistance. J Phytopathol 2007; 155:385-96.

6. Bent AF, Mackey D. Elicitors, effectors and R genes: The new paradigm and a lifetime supply

of questions. Annu Rev Phytopathol 2007; 45:399-436.

7. Collinge DB, Lund OS, Thordal-Christensen H. What are the prospects for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isease resistant plants? Eur J Plant Pathol 2008; 121:217-31.

8. Zhao BY, Lin XH, Poland J, Trick H, Leach J, Hulbert S. A maize resistance gene functions

against bacterial streak disease in ri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15383-8.

9. Yang SM, Gao MQ, Xu CW, Gao JC, Deshpande S, Lin SP, et al. Alfalfa benefits from Medicago truncatula: The RCT1 gene from M. truncatula confers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in alfalf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12164-9.

10. van der Vossen EAG, Gros J, Sikkema A, Muskens M, Wouters D, Wolters P, et al. The Rpi-blb2 gene from Solanum bulbocastanum is an Mi-1 gene homolog conferring broad-spectrum late blight resistance in potato. Plant J 2005; 44:208-22.

11. Zhou YL, Xu JL, Zhou SC, Yu J, Xie XW, Xu MR, et al. Pyramiding Xa23 and Rxo1 for resistance to two bacterial diseases into an elite indica rice variety using molecular approaches. Mol Breed 2009; 23:279-87.

12. Tian D, Traw MB, Chen JQ, Kreitman M, Bergelson J. Fitness costs of R-gene-mediated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Nature 2003; 423:74-7.

13. Govrin EM, Levine A. The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facilitates plant infection by the necrotrophic pathogen Botrytis cinerea. Current Biol 2000; 10:751-7.

14. Dewit PJGM.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for-gene systems in plant-fungus interac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virulence genes in control of plant-pathogens. Annu Rev Phytopathol 1992; 30:391-418.

15. Keller H, Pamboukdjian N, Ponchet M, Poupet A, Delon R, Verrier JL, et al. Pathogen-induced elicitin production in transgenic tobacco generates a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and non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 Plant Cell 1999; 11:223-35.

16. Belbahri L, Boucher C, Candresse T, Nicole M, Ricci P, Keller H. A local accumulation of the Ralstonia solanacearum PopA protein in transgenic tobacco renders a compatible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 incompatible. Plant J 2001; 28:419-30.

17. Takakura Y, Ishida Y, Inoue Y, Tsutsumi F, Kuwata S. Induction of a hypersensitive response-like reaction by powdery mildew in transgenic tobacco expressing harpin(pss). Physiol Mol Plant Pathol 2004; 64:83-9.

18. De Lorenzo G, D’Ov idio R, Cervone F. The role of 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s (PGIPS) in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ic fungi. Annu Rev Phytopathol 2001; 39:313-35.

昆虫与人类 论文

昆 虫 资 源 的 价 值 与 利 用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昆虫资源的价值与利用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最终得出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既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又给人类以帮助,带来巨大财富。人类需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为产生、生活服务。 关键词 昆虫资源有益性有害性论述 正文 一、工业用昆虫 昆虫每年为人类生产大量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蜂产品等。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每年生产大量蚕丝,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我国生丝出口约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90%,丝绸占40%。蚕丝用于丝绸工业、医用材料等方面。 白蜡是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布匹、纸张、器皿的磨光之用,可作科学模型、药丸的外壳等,金沙江下游云、贵、重庆接壤的高山地区是白蜡虫最适宜生产基地。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上产生的虫瘿,含大量鞣酚,是制革,染料的重要原料。紫胶是紫胶虫的产物,可作油漆,唱片等用品,产于南方各省区。 洋红是胭脂虫中提取出的染料。蜜蜂分泌的蜂蜡可制化妆品、地蜡、复写纸、蜡笔,蜂蜜、蜂胶、蜂毒、蜂花粉和蜂王浆用于医药工业等。 二、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昆虫为材料的中成药有26个品种,占全部275种中成药的9.46%。列入《中药志》的昆虫药有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新陈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的动力源泉,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有机大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ATP形式存在)和还原力(一般以[H]表示)的作用。 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是指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 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1、代谢旺盛;2、谢极为多样化;3、代谢的严格调节和灵活性。 生物氧化: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形式:发酵、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发酵:广义的发酵: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发酵:指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经历10步反应,产生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2分子丙酮酸。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EMP途径生理功能:供应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又称磷酸戊糖途径或支路,是循环途径。葡萄糖未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彻底氧化,由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循环一次用去1分子葡萄糖,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提;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羟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菌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 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 ED途径特点:1、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他途径的特征性反应 2、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 3、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1分子是由KDPG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 4、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 细菌酒精发酵:ED途径产生丙酮酸对于运动发酵单细胞菌这类微好氧菌来说,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又可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WD途径: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 PK途径:肠膜明串珠菌,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途径中关键反应5-磷酸木酮糖裂解为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催化反应的酶是磷酸戊糖解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生成乙酸,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乳酸。1分子葡萄糖生成乳酸、乙醇、CO2、ATP和NADH+H+各1分子。

食品营养学课程论文

大学生饮食与营养健康 摘要 现代社会,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的饮食和营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社会大群体里,大学生这个群体也以其人数的逐渐庞大、身份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其中饮食与营养是关注度较高的方面。大学生的生理特点、膳食营养特点以及针对以上特点应该采取的饮食策略等等,都是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健康身体和美好前程必须考虑的事情,而这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生理饮食营养健康 前言 平时,我们总能看到关于儿童、中年人、老年人营养健康的分析与建议,却鲜见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饮食营养的探讨。但现在,对于大学生饮食营养的探讨也慢慢多起来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大学还是精英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发展就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饮食存在着问题,因为有问题,所以会去探讨,探讨,就有可能发现更大的问题。大学生在饮食和营养上究竟有怎样的一些情况呢?且听慢慢道来。 正文 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 大学生,一般年龄是18岁至25岁。青春期,是指个体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一般是在10~20岁之间,从这一个概念出发,大学生普遍是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身体外部基本发育成熟,男的更结实,女的更丰满; 2、身体内部各器官机制如呼吸、神经系统发育渐趋稳定; 3、身体各部分系统机制都达到最佳水平 4、性器官发育成熟。 这一时期是生长发育最为完善的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较为复杂。虽然身体各方面相对于青春期里长身体阶段已经发育成熟,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更多的营养,同样是需要的,大学生需要营养去维持这样一个身体完善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动力去支持平常身体器官的运行,这动力来自于能量和营养,因此更需要日常饮食的摄入,获得合理的营养。况且,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是处于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地位,面临着艰巨的学习任务,在脑力和体力两方面都要求严格,思维能力活跃而敏捷,是长身体和长知

生物防治-04昆虫病原真菌

第五章昆虫病原真菌及其应用 近代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的趋向是细菌和病毒的研究快于真菌,直至近十多年来才发现到因真菌引起害虫种群的抑制作用而引起重视。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利用虫生真菌的白僵蚕入药的记载。冬虫夏草、僵蚕作为药物的记载都是虫生真菌的结果。 能侵染昆虫并使昆虫死亡的真菌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约有530余种真菌,分属于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有可能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真菌主要是藻状菌和半知菌。最常用于微生物防治的虫生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菌、多毛菌、虫霉等。其中绿僵菌和白僵菌多。 第一节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白僵菌) 本节内容包括白僵菌(半知菌)的生活史与侵染循环、培养与培养物、大规模生产和制剂种类及其稳定性与应用。通常所说的白僵菌,指的是白僵菌属的真菌。生活史中有分生孢子。 一、白僵菌概述 白僵菌属半知菌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白僵菌属。被白僵菌侵染的昆虫可从外形加以识别,多数情况下,虫体上长出白色菌丝体并变硬,在表面长出孢子层,普遍称为白僵病或硬化病 1.形态:白僵菌菌丝体具隔膜、分枝,表面色泽白色至不同程度的乳色,或略带橙黄或红色,偶有绿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分枝,最后形成产孢细胞,产孢细胞多为球形,有时呈瓶状的圆柱形,弯曲或正直,孢子生于产孢细胞的呈线形的顶端,产孢细胞生于小枝梗上。白僵菌在虫体上蔓延为白色菌丝,至后期呈淡黄色,有的很快形成粉层状孢子,有的继续保持絮状。 2.种类: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是区别种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孢子的大小和形状。经研究,白僵菌属可作为独立种的只有2个种,即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这两个种的区别是:白僵菌的分生孢子约有50%为球形,而卵孢白僵菌的分生孢子约有98%为卵形。之前曾有19个种被描述,后经研究将其归并。 白僵菌的寄主范围很广,有200多种昆虫和螨类,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白僵菌常常侵染的是幼虫。 二、白僵菌的感染途径及杀虫机理 1.感染途径及侵染过程:白僵菌在虫体上及在培养基上均以无性繁殖完成世代交替。绝大多数真菌是通过体壁侵染寄主的,但有证据表明,白僵菌也可通过口被寄主摄入后,经肠壁感染寄主,经此途径感染的均为咀嚼式口器昆虫,如家蚕、蚱蜢等。也有人认为白僵菌从气门等处进入虫体。对于同翅目、半翅目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真菌感染的唯一途径是体壁。

可食用昆虫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食虫资源的利用及前景 作为食物被人类利用的食用昆虫具有种类繁多,资源数量大,繁殖力可培育等特点。人类利用食用昆虫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食用昆虫的历史,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成分,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昆虫的这些特点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值得人类利用的宝贵资源。根据食用昆虫的特点,人类可以以原形昆虫食品、昆虫蛋白食品、昆虫油料产品和昆虫保健食品等方式加以利用。 一食用昆虫的资源价值 昆虫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与多元化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类特殊的食用资源,昆虫与其他生物资源相比,有种类多、资源数量大、种群繁殖力强、可培育等特点。据统计,地球上的昆虫种类有800万种以上,已描述过的昆虫种类有180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的50%以上,每年还不断有众多的新种发现。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巨大,繁殖力很强,有的每头雌虫一次的产卵数量可达粒以上,可产卵多次,有的昆虫可繁殖多代。昆虫物种丰富、资源数量大的特征为食用昆虫资源利用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昆虫分布范围广泛,几乎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昆虫生存,昆虫的食性多种多样,有植食性、腐食性、寄生性等,广阔的生存地域性和多样化的取食方式为食用昆虫资源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和可能性。据统计,全世界的食用昆虫有很多种,所有目的昆虫都有人食用。墨西哥已确定种名的食用昆虫有种,在泰国东南

部,市场常见的食用昆虫有很多种,日本年时统计,食用昆虫就有很种,在中国,已确定种名的有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工饲养繁育昆虫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食用昆虫被人类培育和利用,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品和营养需求。

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学小论文 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应用类型能量代谢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

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

食品营养与卫生论文

南京学院 作者学号 分院 专业 题目浅谈水果膳食 完成时间: 第一章:水果膳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都与蔬菜或水果打交道,一般只把蔬菜作为送饭的佳肴,而水果则被当成一种享口福的食品,甚至许多女孩一日三餐均用水果来代

替,认为既可以减肥又对美容有好处。但就在你和水果亲密接触的同时,一味的傻吃不但不给你带来健康,反而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为了健康,必须了解水果的特性。 第二章:水果的类别 从传统医学来看,水果可分为寒冷性、温热性、平性三种。寒冷性水果的代表有:西瓜、梨、香蕉、芒果、橙、柑、柿子、香瓜、棱角等。温热性水果的代表是:山楂、松子、栗子、石榴、菠萝、桃、葡萄、桔子、荔枝、龙眼、榴莲等。平性水果主要指:山楂、菠萝、木瓜、苹果、椰子等。所以在不同季节选吃不同的水果或因个人体质不同选用的水果类别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实热体质的人夏天代谢旺盛,交感神经占优势,出汗多,经常脸色通红、口干舌燥、易烦躁、易便秘,所以在夏天选择寒冷的水果。但是,寒性水果不宜多食,否则对身体有害。而温热性水果一般用于食欲不好,并且脾胃虚寒的人,平常肚子怕凉、怕凉食的人,一般可食用一些热性水果。平性水果象山楂、菠萝、这样的水果有利于开胃消食,特别喜欢吃肉的人,一般多吃山楂有利于消化肉食,并且山楂这种水果能活血化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高血压患者、消化不良的人应多吃山楂。 第三章:水果营养成分的分类 水果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分,一般在70%~90%之间。水果的汁液中溶解了许多物质,是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人每天至少要消耗2500毫升的水,而每天我们吃的食物中已含有大量的水,像蔬菜中90%是水分,水果中80%是水分,肉类和鱼也含有70%的水分扣除这些,一天喝1500毫升的水就足够了。而且水果也是含水分较多的食品,供给的热量不多。其次是水果中的糖分,主要有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三种。成熟的水果含糖较多,所以吃起来很甜。实际上所有的水果都有糖分,尤其是香蕉、葡萄、苹果等含糖量很高。所以吃多了糖分很容易对减肥女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水果中也含有有机酸,但主要以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

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主要研究应用类群 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共有 100 多个属 700 余种, 分属于真菌的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及担子菌亚门中, 大部分是兼性或专性病原体。在含有昆虫病原真菌的 100 多个真菌属中, 约 50 多个属于半知菌亚门。目前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莱氏野村菌、汤普森被毛孢、蜡蚧轮枝菌等。 3. 1 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机理 根据报道 ,白僵菌、绿僵菌、汤普生多毛孢、莱氏野村菌与根虫瘟霉在入侵寄主昆虫体内直至使昆虫死亡的过程中均大致有下面 4 个阶段。 3. 1. 1 分生孢子附着于寄主体表 ,产生或不产生附着孢。 3. 1. 2 附着的分生孢子产生胞外酶 ,主要是几丁质酶和各种不同的蛋白酶类 ,可分解寄主昆虫的体壁。 3. 1. 3 萌发的孢子侵入寄主昆虫体内。 3. 1. 4 菌丝体在虫体内生长 ,消耗虫体内营养并分泌毒素杀死寄主昆虫。 许多资料报道认为:病原真菌分泌的毒素是昆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较新近的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机理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类以及真菌毒素的产生与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力有关。国外专家经系统地研究绿僵菌的酶系 ,认为弹性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决定绿僵菌的侵染力 ,并且对编码弹性凝乳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 ,准备在植物中选用这种基因[ 23 ],这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菌株或育种创造了条件。 昆虫病原真菌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昆虫病原真菌的代谢产物从作用上可分为 3 类。除了可杀死昆虫的毒素外 ,还有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激素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营养物质 ,有些真菌的分泌物还可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4. 1 产生杀虫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的主要类别 目前已报道的可以产生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 ,它们在孢子萌发 及菌丝生长中均能分泌毒素。绿僵菌的培养滤液和菌丝体中均能提取出毒素物质。虫霉菌也能产生毒 素 ,主要发现在冠耳霉( Conidiobol us coronata)的培养液中,尖突耳霉( C. apiculata) 也产生毒素。拟 青霉属的种类、镰刀菌的许多种类、莱氏野村菌及蜡蚧轮枝孢菌均产毒素。虫草属( Cordycepin)的种类 在培养物中可提取出毒素。有报道认为交链孢属的链格孢菌也有毒素产生 2 国内、外已报道的真菌杀虫剂种类 从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及日本在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上取得了一些突破。20 世纪 90 年代报道的真菌杀虫剂有 7 种类 24 个商品,分属 8 个国家(名录略写) ,以后报道增至 8 种类 26 种商 品[2 ] 。2000 年还报道了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防治白蚁 Ret icul i termes f lavi pes 使用的由金龟子绿僵菌制 成的商品“Bioblat”。中国目前能工厂化生产的种类有白僵菌、绿僵菌 ,拟青霉中有 2 种已得到应用[ 2 ]

《观赏昆虫学》课程论文

《观赏昆虫学》课程论文 昆虫学(观赏昆虫学)的鉴赏及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是我对昆虫学这门课程的所学及相关资料的览括,希望通过我的疏略研究能对昆虫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扩充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对自己本学期所获得认知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小结。全文主要围绕昆虫资源的特征及其利用价值等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昆虫学在人类科学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对昆虫学的前景作了宏观的展望。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 在我国,对于昆虫的研究及观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一、昆虫及观赏昆虫的定义 (一)什么是昆虫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那些很微小的小动物都可以叫做昆虫。其实

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那么究竟什么是昆虫呢?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特殊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湖南观赏昆虫据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共统计88种,隶属于11个目。它首先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 它们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组成的,外面是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一些体节上长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神经索组成,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体腔血腔合二为一。除了这些特点外,昆虫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包括一对触角、三对口器附肢及单、复眼等;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三对足,多数还有两对翅;腹部是生殖中心,生殖系统及大部分内脏包含于腹中。昆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从卵发育成性成熟的昆虫,需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变态。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才是昆虫。 (二)观赏昆虫的定义 观赏昆虫是指能够美化人们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并且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昆虫。包括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形态奇特、鸣声动听、好斗成性或会发萤光的各种昆虫。如蝶类、鸣虫类及某些色彩形态美丽的甲虫。观赏昆虫是“资源昆虫”中的一类。 二、观赏昆虫的历史与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可谓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地理和历史学家陈正祥认为,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西北农业大学邹德秀教授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沉积,丰富的内涵和辉煌的成就,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害虫防治与益虫利用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国昆虫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如治蝗文化与蚕桑文化便是典型例子。昆虫文化源于人类与昆虫共存的活动中。 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数冤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三分之二,按分布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查历史已有三亿年之久;而人类的出现仅仅有300万年。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

发酵食品与健康结课论文

酸奶的发酵与对人体的健康综述 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在生物化学中把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我们所指的发酵早已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发酵产物是指在反应过程当中或反应到达终点时所产生的能够调节代谢使之达到平衡的物质。实际上,发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种,只不过通常的呼吸作用是指有氧呼吸,其最终结果是生成CO2和水,而发酵过程则是一种无氧呼吸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产生酒精,二氧化碳以及其它代谢的产物。因而,现代发酵的定义应该是:通过对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进行大规模的生长培养,使之发生化学变化和生理变化,从而产生和积累大量人们发酵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目前市场上酸奶制品多以凝固型、搅拌型和添加各种果汁果酱等辅料的果味型为多。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经加工过程还扬长避短,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 酸奶的发酵过程使奶中糖、蛋白质有20%左右被水解成为小的分子(如半乳糖和乳酸、小的肽链和氨基酸等),奶中脂肪含量一般是3%~5%。经发酵后,乳中的脂肪酸可比原料奶增加2倍,这些变化使酸奶更易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素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除保留了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以一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如VB1、VB2、VB6、VB12等。 酸奶的制作工艺可概括为配料、预热、均质、杀菌、冷却、接种、(灌装:用于凝固型酸奶)、发酵、冷却、(搅拌:用于搅拌型酸奶)、包装和后熟几道工序,变性淀粉在配料阶段添加,其应用效果的好坏与工艺的控制有密切关系,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1玻璃瓶等消毒灭菌。玻璃瓶在灭菌器内灭菌半小时,如用蒸锅灭菌需45分钟,接种室内需紫外线灭菌50分钟,接种工具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内灭菌30 分钟。 2牛奶灭菌。把鲜牛奶装入加热罐,并加入10~12%的白糖,在85~90℃下灭菌30分钟或用其它方法灭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以不破坏牛奶原有营养成分为佳,灭菌后冷却。在灭菌前或灭菌过程中最好除去上层油脂,使牛奶脱脂。 3接种。把温度低于43℃的灭菌牛奶分装于灭好菌的玻璃瓶中,按牛奶2%~4%的接种量在接种室内接种并搅拌均匀,注意罐装要满,不留空隙,接好后立

昆虫与人类(选修论文)

浅谈昆虫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易饲养、很多是植食性、廉价、是深具潜力急待开发的可再生资源。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药用昆虫、食用昆虫、饲用昆虫、天敌昆虫、工业用昆虫、文化昆虫这六种主要的昆虫对人类的价值进行分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 关键词: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开发利用;资源;产业化;面临问题; 正文 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从对人类的价值层面来说,昆虫主要用于医药、食用、饲用、农业上害虫的消灭、工业原料的提炼等。这些昆虫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试验的再三验证,能被人们所利用的昆虫种数越来越多,它们对于人类的正常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一、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列出的虫药有29种,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将虫药扩充到106种,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医的药用昆虫达300种之多,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 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尤其昆虫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久食不易引起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而且有调节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如九香虫可补肾助阳、温中行气,桑螵蛸可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土元可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蚕蛹可益脾补虚、除烦止渴。

微生物学课程论文

微生物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2 年10 月25 日

一、摘要: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特点、标准类型及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生物肥力、及核心作用,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二、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固氮菌土壤肥力复合肥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三、前言: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菌肥、接种剂,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微生物能在保护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及在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已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压力下,为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应用微生物肥料是一条必由之路。据2004年的统计,生物肥料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如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已成为肥料的主力军,其用量超过150万吨,约占我国生物肥料年产量的3o%,而这一数字还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微生物的作用和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将会更为突显。 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特点、标准类型及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生物肥力、微生物在土壤生物肥力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四、正文: 微生物肥料(英文名称:microbial manure)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微生物肥料制品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一方面从狭义上讲,仅仅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促进植物吸收养分,提高产量、质量等(以研究的很彻底的根瘤菌为主);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不仅从提高植物营养物的供应量,还可以分泌植物激素等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等(以PGPR菌肥为主)。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微生物,而微生物本身又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等特点。此方面知,可以不断地分离、纯化、鉴定、复壮等方法保持并不断提高微生物菌的活力,更大可以用到转基因技术等挑选并培育优良品种,甚至创造符合需要的新品种。从资源环保方面,我们又可以做到利用微生物肥料的无毒、无害的性质来减少化肥的施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据统计,至少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和应用豆科根瘤菌剂,生产应用规模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卢旺达等。在美国、巴西等大

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论文

《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色香味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担忧和危害,所以我们消费者急需认识各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并能正确选择各类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以保证能过上健康的生活。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认识;安全;健康;危害 一.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二.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 1.利于保存,防止变质 例如: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又如: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此外,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这些对食品的保藏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氯蔗糖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三. 常用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商品分类中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共有35类,包括增味剂、消泡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其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主要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 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其他等23类。

高级微生物学结课论文 昆虫病原真菌研究进展

高级微生物学结课论文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2 月21日

昆虫病原性真菌研究进展 摘要 昆虫病原性真菌是引起昆虫外源侵染性疾病,甚至控制昆虫行为的一类真菌。昆虫病原性真菌的寄主范围广,在行为及毒力方面的表现千差万别。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病虫害防控的手段也逐步从化学手段晋升为生物手段,这也是昆虫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逐渐向生物杀虫方面过渡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在昆虫的合理开发应用方面,人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明晰。本文对现行研究的昆虫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分类、杀虫功能发挥的机制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总结,为病原真菌的毒力发挥、参与杀虫剂情况做相应评论及阐述。 关键词昆虫病原性真菌;生物杀虫;毒力发挥;基因工程改造;应用前景 Abstract: Entomopathogenic fungi can cause exogenous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in plenty of insects,which vary considerably in their mode of action and virulence. During the long profou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nkind, the attempts to control insect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from chemicals to natural control methods. This is why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methods of insect control or biopesticides, is preferred.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sects have been used for many years, but their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in the field remains elusive. In this article, the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pesticide mechanism and novel genetic research methods were discussed, and also current study about virulence present and pesticides production. Key words: Entomopathogenic fungi; biopesticide; genetic project improved methods 1 前言 昆虫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在寄主正常生理条件下能直接侵入体内、增殖和迅速引起死亡的类群。它们以吸收血淋巴中的养分、分解寄主组织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而杀死昆虫。在引起昆虫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由真菌引起昆虫死亡的情形最多,约占60%。对虫口密度起着重要作用。被真菌感染后,昆虫虫体能引发一系列病状,如虫体僵硬,取食倾向下降,甚至行为受到真菌操控。从根本上说,侵染成功与否取决于真菌在寄主体壁的粘附和穿透能力。昆虫病原性真菌产生毒素的过程包含四个步骤:附着、萌发、分化、穿透,它们决定着最终病原菌的致病性。昆虫体壁降解的同时一系列胞外酶也大量合成。通常粘附时会分泌粘液,酶、植物凝集素、疏水作用与静电作用也同样重要。能否粘附成功是判断病菌致病性的标志。粘附成功后,酶解和水解作用将昆虫表皮溶解。比较重要的酶类有脂肪酶、蛋白酶、几丁质酶,酶类随体壁成分的更替有序的分泌。病原菌物从急性致死到完全寄生以各种不同方式在昆虫体内寄生并诱发病症。它们以寄主生存所需的营养为生,有的甚至对寄主产生致命性危害,昆虫被感染后进而以流行病方式传播,最终导致种群数量降低。昆虫病原性真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鳞翅目、幼虫、蚜虫、牧草虫,但只针对特定的寄主,对非靶生物或益虫的命中率很低。因而在世界范围内被大力推广。 昆虫病原性真菌能产生对昆虫致命的毒素,利用该良好特征,不少学者提出生物杀虫的概念。昆虫病原性真菌与传统的化学杀虫剂相比,在效率与成本方面更占优势。除效率高之

资源昆虫学课程论文

资源昆虫——蜜蜂 摘要:“无论山间与平地,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蜜蜂作为一种资源昆虫,在那久远的年代已经开始为人民服务了。蜜蜂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蜜蜂不仅具有很广阔的国内市场,还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其发展潜力相当巨大。同时蜜蜂具有广泛的应用,一般用在农间传粉,还用来进行产业生产蜂蜜,获取经济价值。蜜蜂不但具有如此多的优势,而且其养殖的技术也很成熟。现在蜜蜂的养殖概况很好,在国内外有很多城市的人们看到蜜蜂的广阔前景而进行蜜蜂的养殖。 关键词:资源昆虫蜜蜂市场价值养殖 前言:蜜蜂(Bee/Honey bee)属膜翅目、蜜蜂科。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有毛,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在当今这个资源匮乏的时代,如何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各国都在争相开发各种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资源昆虫,而蜜蜂就是资源昆虫中开发利用较好的一种。现在就让我们从蜜蜂的价值,市场,应用和养殖概况几方面来介绍一下蜜蜂的现状。 1.蜜蜂的价值 蜜蜂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和饲养,它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蜂蜜为蜜蜂所酿的蜜,有润肺止咳、补益脾胃、润肠通便、缓急止痛、解毒的功能。内服可治疗肺燥咳嗽、咽痛音哑、脾胃虚弱、脘腹虚痛、肠燥便秘;外用可治疗痈疮肿毒、水火烫伤。长期饮用蜂蜜,能美容延年益寿。中国人称蜜蜂为国宝。同时,蜂蜜也是蜜丸类中成药的粘合剂。 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昆虫,可以经过人工饲养形成强大的群体,并可经过人工操纵为植物授粉。由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收益是蜂产品自身价值的几十倍到百倍。蜜蜂授粉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品质也能够显著改善,种子生命力加强。据粗略统计,全国百万群蜜蜂为各种农作物授粉增产的直接经济效益至少150亿元。利用蜜蜂为温室内蔬菜授粉也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绿色食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蜜蜂被誉为“农业之翼”。 1.1养蜂业是农业之翼 养蜂业和农业关系密切。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昆虫,可以经过人工饲养形成强大的群体,并可经过人工操纵为植物授粉。实验证明,由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收益是蜂产品自身价值的几十倍到百倍。蜜蜂授粉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品质也能够显著改善,种子生命力加强。据粗略统计,全国百万群蜜蜂为各种农作物授粉增产的直接经济效益至少150亿元。利用蜜蜂为温室内蔬菜授粉也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绿色食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蜜蜂被誉为“农业之翼”。

食品与营养学结课论文

《营养学》课程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国贸1201 肖岱滨 学号2012003667

食品营养与健康 摘要: 民以食为天,健康是身体的最大本钱。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营养,什么是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水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运转的物质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食物中摄取足量的营养素为人体提供能量。了解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营养素的合理摄取、使用是保障家人健康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营养健康均衡食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 正文: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而营养素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不管男女老幼,每天都需要从食物中获取一定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来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我们的人体基本上就是由七大营养素组成。人体所有的病变基本上都由这七种营养素的不同比例造成的,而现当代大多数人一方面没有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由于自身的约束力不够,让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偏食等坏习惯的养成,导致我们的营养更不均衡。如果我们把握好他们的比例,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7大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其食物来源。 7大营养素食物来源及功能和作用: 蛋白质 (一)食物来源 鱼,蛋类,豆制品,坚果(如花生、向日葵籽、杏仁),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羊肉),小麦,乳制品等. (二)生理功能 1、人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分和修补人体组织;2.维持肌体正常的新代和各类物质在体的输送;3.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滲透压的平衡和酸碱平衡;4.免疫球蛋白可维

昆虫学论文

蜜蜂的价值 摘要:蜜蜂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昆虫资源,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蜂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众多植物授粉是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蜜蜂作为社会性模式动物,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关键词:蜜蜂;蜂产品;农业;研究价值;经济价值 蜜蜂属昆虫纲膜翅目,是蜜蜂总科的统称。蜜蜂广泛分布于除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是一种易于人工饲养和繁育的社会性昆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传统的养蜂目的是获取蜂蜜、蜂王浆、蜂花蜜、蜂胶、蜂毒、蜂蜡、蜂蛹以及蜂尸等蜂产品。蜜蜂产品有很高的营养、医疗保健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等领域。⑾另外,昆虫为植物,尤其是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人们从蜜蜂授粉增产所获得的收益,比蜂产品本身的价值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利用蜜蜂授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蜜蜂作为社会性模式动物,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⑽。除此之外,蜜蜂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一、蜜蜂产品及其营养保健药用价值 蜂产品(包括花粉、蜂蜜、蜂王浆、蜂胶等)大都是蜜蜂采集植物精华酿制而成,不仅是人类纯天然的营养保健食品。而且各具功能。 蜂蛹是蜜蜂的受精卵孵化而成的工蜂幼体,它是以吸食蜂王浆、蜂蜜和花粉等发育而成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亟待开发的天然食品。据科学分析,蜂蛹中含丰富的蛋白质、粗脂肪、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含量高于蜂王浆、花粉、牛乳等,是一个营养宝库。另外,蜂蛹还有很好的医药价值。蜂蛹对生物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精力减退、体力虚弱、营养不良、青春发育迟缓、更年期、未老先衰的康复方面较为突出,在调节中枢神经、内分泌紊乱、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方面也显示其独特的疗效。还具有抗癌的作用.蜂蛹是指雄性蜜蜂发育到2 2—2 3日龄时的个体,此时的蛹已成熟,但尚为羽化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台物、水分、灰分、矿物元素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在蜂蛹中均有,而且这些氨基酸符合必需氨基酸模式,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此外,雄蜂蛹中还含有生物活性酶类和激素物质,其含有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是目前人们食用昆虫食品中营养和色昧的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