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汇总

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分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1.自身条件 (1)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2)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

(3)液态水

2.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紫外区、红外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可能与某些自然灾害有关。地震、水旱灾害等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④[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俄罗斯)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面夹角为黄赤交角,66°34′

公转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回归运动两种形式判断两分两至点: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位置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动方向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

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晨昏线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③画上夜半球

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

(1)回忆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经线: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被等分为两个半圆为两条经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① 经度判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

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

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②时区差:同减异加

(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

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B地区时=A地区时±1 相隔时区数

①±号: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则-1天,同时+相隔时区数

②相隔时区数:(12-A地时区数)+(12-B地时区数)

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

北京地方时:115°经线的地方时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1)判断某地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为18时。(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

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

(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例: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则

①NA经度为(45°W),NB经度为(180°)。

②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1时)。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白昼,角>0°昼半球上,角>0°

晚上,角<0°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黄昏,角=0°晨昏线上,角=0°

(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1)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4)极昼和极夜扩缩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3、季节更替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

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A 、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 、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散热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

6.总结 太阳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

二、大气运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80 A(冷) B (热)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

1、冷气团和暖气团: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

晴朗晴朗晴朗晴朗

连续降水降水(雷雨)

寒潮我国春季沙尘暴、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冷锋)暖锋

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梅雨)

寒潮: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寒潮的危害:大风、降温、冰冻、雨雪等

中国的寒潮

(1)时间:多发生在冬春两季(11月-4月);对农业春秋两季(冻伤幼苗/ 影响作物成熟)(2)影响区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除外。(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利:高纬度的生长期延长;热带北缘的橡胶、咖啡等不受冷害

弊:热带干旱地区和中纬度的粮食产量下降

2、工业:高纬度供暖能耗减少,低纬度制冷能耗增加。

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节水节能技术和耐高温、干旱培育技术市场广阔。

3、人类健康:夏季高温且持续时间长---- 人口死亡;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增大

4、海平面和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上升/影响航运/水产养殖

5、生态系统陆地原生态/ 海洋生态系统---- 物种损失;

生态环境---- 干旱/半干旱的土地荒漠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1、、海上内循环:蒸发、凝结降水

2、陆地内循环:蒸发/ 植物蒸腾、凝结降水

3、海陆间循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

④下渗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

4、意义:建立起各圈层的水分联系并进行着能量交换;使水资源得以更新和平衡等。

二、世界的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

1、暖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增温增湿25℃

寒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减温减湿大陆海洋

二者温度的比较是相对的,但在同一纬度T暖流﹥T寒流

2、分布规律: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环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北逆)大洋环流。(3)在南纬40°附近海区,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

(4)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交换,和全球热量的平衡。暖流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寒流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2)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四大渔场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①航行速度(顺水快逆水慢);②海雾(寒暖流交汇处)。(4)对污染物的影响:①近海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②污染范围扩大。

(三)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1)水资源:①广义:海洋水(97%)、陆地水(3%)②狭义:世界上的淡水资源

③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河流径流量= 降水量—蒸发量

4.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四.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作用

(一)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1、岩浆活动侵入活动

喷出活动

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1)褶皱一系列的褶曲

背斜(岩石向上拱起)山岭----谷地①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谷地----山岭②

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②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断层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块状山地----- 泰山、华山、庐山

地堑: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只改变岩石原有结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石灰岩高温大理岩)

4、地震(四类):

〈板块构造运动〉

(二)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夷为平地,减小差异。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二、岩石的分类,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①冷却凝固

岩浆岩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① ④

③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② 岩浆 ③

④重熔再生 ④ ④

沉积岩 ③ 变质岩 ②

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二)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与城市: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 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

(1)平原----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地形。 (2)山区----- 城市沿河谷和低地分布(渭河平原的西安、汾河谷地的太原) (3)热带湿热地区------ 高原(巴西高原)

2、气候与城市

(1)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①气温:适宜---中低纬度(赤道两极很少)②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密度大

(2)影响城市布局:污染大气的企业---- 盛行风的下风向/ 季风的垂直方向

3、水与城市

(1)水对城市的意义:提供水源、交通等;城市形态:带状或组团状

(2)河流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多分布于江河湖海交通要道

①河流入海口处 ②干支流交汇处 ③水运的起点、终点和水运陆运转换处

(3)方法: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植树造林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址、交通线路的弯曲程度和长度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二、气候(指标: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纬度分布不均---热量差异----气候差异

2.大气环流(直接因素):(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调整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水热分布

3.下垫面(1)海陆差异 : 大气热量 大气水分 (2)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温暖湿润 易于对流---降水

寒流---降温减湿—寒冷干燥,不利于对流---雾

(3)地形高度:H T

坡向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气温阴坡低、阳坡高

(4)其他:反射率举例:南极大陆极端最低气温

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能源消耗(火电厂、炼钢厂)、电气设施(空调)

(2)改变大气成分:废气(CO2、SO2、氟利昂)、尘埃

(3)改变下垫面性质:形成局部气候(城市气候)--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上海的“热岛”效应

(1)影响因素:下垫面、人口、建筑物高度、废气排放

(2)影响:城市气候、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绿化:郊区种树、工业在下沉气流之外

5.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

1、纬度地带性---热量为基础水分: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经度地带性---水分为基础温度: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3、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4、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举例:沙漠中的绿洲、济南泉水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 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 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高一地理笔记(注释)整理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一 1、天体恒星光热气球 星云气体尘埃 行星绕恒星转 卫星绕行星转 彗星慧头彗核慧发慧云慧尾 2、总行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3、太阳大气光球太阳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内到外,温度由低到高,光度由大到小,厚度由大到小)*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4、太阳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大气层(由内到外) 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6、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 1、恒星月:月球公转周期27.32日(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均自西向东) 2、塑望月:29.53日 3、月相变化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峨眉月 4、日食太阳月亮地球(月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新月) 5、月食太阳地球月亮(地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满月) 6、黄道地球轨道 白道月球轨道 7、朔望月大潮 上下弦月小潮 8、涨落潮时间差12时25分 专题三 1、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

1、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2、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3、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日本(零增长)。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对策(课本P4笔记)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正比。)西亚地区,新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美国老年人口为什么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知道两者的不同)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它(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 高、大、外、全、美(高中级和低级的区别,课本P19)(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工厂外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主要),保护环境(次要)。注意课本P24活动题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笔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温 的同时也向 外辐射热量, 向上的部分 散失到宇宙 空间,向下的 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把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 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 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 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 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 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 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 2

热量归还给地面。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 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⑷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疏密一样,看等压距。等压距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看温差,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3

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 气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 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近地面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 线成一夹角夏季:海陆夏季风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冬季:陆海冬季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4

分享2020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2020高一地理 必修一笔记 整理人尼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响。 要点突破 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定义: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 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特性:、、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是不同的,因而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 断、和 2、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运动,阳光直射赤道(即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虑高低 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B C D E F G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相间分布,并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问题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1 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 或降低),(易或不易)降水;高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降低),(易或不易)降水。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 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这样的风带名称有;由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word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在高一人教版教材中,清晰的笔记是学好地理必修二的重要资料。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一) 1、=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为什么?(见课本)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批发为主。 3、环境问题产生:(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4、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5、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

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6、可持续发展: (基础)(条件)(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能根据材料合理选择) 7、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8、南亚、东南亚地区,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区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日本除外,日本的机械主要为小型机械) 9、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10、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结构P6)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 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分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 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1) 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 运行方向: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 王星 (4) 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 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 太阳运转) (6) 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 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 1. 自身条件(1) 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2) 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 (3) 液态水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 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 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 通信号灯, 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 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 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 (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①>②, ③>④); (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①>⑤=⑥>②,③>⑦>④) (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③, ①>④)。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 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 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 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 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

【高一生物必修1有关酶的知识点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有关酶的知识点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一知 识点 酶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生物必修1有关酶的知识点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1、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3、酶的本质: 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

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 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点: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 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一 1、天体恒星光热气球 星云气体尘埃 行星绕恒星转 卫星绕行星转 彗星慧头彗核慧发慧云慧尾 2、总行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3、太阳大气光球太阳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到外,温度由低到高,光度由大到小,厚度由大到小)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4、太阳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大气层(由到外) 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6、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 1、恒星月:月球公转周期27.32日(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均自西向东) 2、塑望月:29.53日 3、月相变化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峨眉月 4、日食太阳月亮地球(月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新月) 5、月食太阳地球月亮(地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满月) 6、黄道地球轨道 白道月球轨道 7、朔望月大潮 上下弦月小潮 8、涨落潮时间差12时25分 专题三 1、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 1、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2、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3、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7、太阳直射点 3.21 赤道春分 6.22 北回归线夏至 9.23 赤道秋分 12.22 南回归线冬至 8、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 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9、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 (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 2、太阳辐射能 1)概念: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 4、对地球的影响: 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昼夜交替 一、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3)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1 2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 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2

远日行 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9)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太阳大气由 里到外层 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层太阳风 (太阳结构P6)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4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word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 高一的地理的学习依然是以大量的记忆为主,将繁重的知识内容整理成笔记很有必要。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希望你能仔细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第一章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第二章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