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通用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word完整版)通用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word完整版)通用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

m 北京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

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

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F=2

11221m m g)(m m g)(m m ++

m 2

m 1 F m 1

m 2

a

θ

α

N= 2

112

12

m F m

m m

F

+

+

(

2

F=是上面的情况)

F=1221

12

m(m)m(m gsin)

m m

+

+

F=A B B

12

m(m)m F

m m

g+

+

F1>F2m1>m2N1

例如:N5对6=F

M

m(m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12

对13

=F

nm

12)m

-

(n

模型四:轻绳、轻杆

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通过轻杆连接的物体

如图: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只有θ=arctg(g a)时才沿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

假设单B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R

2g?mgR=2

2

1

B

mv

整体下摆2mgR=mg

2

R

+'2B

'2

A

mv

2

1

mv

2

1

+

'

A

'

B

V

2

V=?'

A

V=gR

5

3

;'A

'

B

V

2

V==gR

2

5

6

> V B=R

2g

所以AB杆对B做正功,AB杆对A做负功

◆通过轻绳连接的物体

①在沿绳连接方向(可直可曲),具有共同的v和a。

特别注意:两物体不在沿绳连接方向运动时,先应把两物体的v和a在沿绳方向分解,求出两物体的v和a的关系式,

②被拉直瞬间,沿绳方向的速度突然消失,此瞬间过程存在能量的损失。

讨论:若作圆周运动最高点速度V0

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自由落体时,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损失(即v1突然消失),再v2下摆机械能守恒

模型五:上抛和平抛

1.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H = (2)上升的时间:t=

m

L

·

(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

g

V o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6)匀变速运动适用全过程S = V o t -

g t 2 ;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 -2gS (S 、V t 的正负号的

理解)

2.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1)运动特点:a 、只受重力;b 、初速度与重力垂直。其运动的加速度却恒为重力加速度g ,是一个匀变速曲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

(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分运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等时性。

(3)平抛运动的规律: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平总位移的中点。

证:平抛运动示意如图,设初速度为V 0,某时刻运动到A 点,位置坐标为(x,y ),所用时间为t.此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水平轴的交点为'

x ,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以物体的出发点为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

依平抛规律有: 速度: V x = V 0

V y =gt

22y

x v

v v += '

0x

y v gt v v tan x x y -=

=

=

β ①

位移: S x = V o t

2y gt 2

1s =

22y

x

s s s += 002

gt 21t gt tan 21v v x y ===α ② 由①②得: βαtan 2

1

tan = 即 )(21'x x y x y -= ③ 所以: x x 2

1'

= ④

④式说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总位移的中点。

模型六:水流星 (竖直平面圆周运动)

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圆周运动实例) ②汽车过拱桥、凹桥 3

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⑤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关健要搞清楚向心力怎样提供的)

(1)火车转弯:

设火车弯道处内外轨高度差为h ,内外轨间距L ,转弯半径R 。由于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火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F 合提供向心力。

为转弯时规定速度)(得由合002

0sin tan v L

Rgh v R v m L h

mg mg mg F ===≈=θθR g v ?=θtan 0

(是内外轨对火车都无摩擦力的临界条件)

火车提速靠增大轨道半径或倾角来实现

(2)无支承的小球:

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受力:由mg+T=mv 2

/L 知,小球速度越小,绳拉力或环压力T 越小,T 最小值只能为零,此时小球重力作向心力。

结论:最高点时绳子(或轨道)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此时只有重力提供作向心力。 能过最高点条件:V ≥V 临(当V ≥V 临时,绳、轨道对球分别产生拉力、压力) 不能过最高点条件:V

m

2临

v ,临界速度V 临=

gR ;

可认为距此点2

R h = (或距圆的最低点)2

5R h =处落下的物体。

☆此时最低点需要的速度为V 低临=gR 5 ☆最低点拉力大于最高点拉力ΔF=6mg

② 最高点状态: mg+T 1=L

2m

高v (临界条件T 1=0, 临界速度V 临=

gR , V ≥V 临才能通过)

最低点状态: T 2- mg = L

2m

低v 高到低过程机械能守恒:

mg2L m m 2

2

122

1+=高低v v T 2- T 1=6mg (g 可看为等效加速度) ② 半圆:过程mgR=

2

2

1

mv 最低点T-mg=R

2v m ?绳上拉力T=3mg ; 过低点的速度为V 低 =

gR 2

小球在与悬点等高处静止释放运动到最低点,最低点时的向心加速度a=2g ③与竖直方向成θ角下摆时,过低点的速度为V 低 =)cos 1(2θ-gR ,此时绳子拉力T=mg(3-2cos θ)

(3)有支承的小球:

在竖直平面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①临界条件:杆和环对小球有支持力的作用知)

(由R

U m N mg 2

=- 当V=0时,N=mg (可理解为小球恰好转过或恰好转不过最高点)

圆心。

增大而增大,方向指向随即拉力向下时,当④时,当③增大而减小,且向上且随时,支持力当②v N gR v N gR v N mg v N gR v )(0

00>

==>><<

作用

时,小球受到杆的拉力>,速度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时,杆对小球无作用力,速度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用有向线段,但(支持)

时,受到杆的作用力,速度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N gR v N gR v mg N N gR v 0

==<<

恰好过最高点时,此时从高到低过程 mg2R=

22

1mv

低点:T-mg=mv 2

/R ? T=5mg ;恰好过最高点时,此时最低点速度:V 低 =gR 2

注意:物理圆与几何圆的最高点、最低点的区别

(以上规律适用于物理圆,但最高点,最低点, g 都应看成等效的情况)

◆匀速圆周运动

??

???=∑===∑0222

2y x F R T

m R m R v m F )(建立方程组πω

在向心力公式F n =mv 2/R 中,F n 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所能提供的向心力,mv 2

/R 是物体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当提供的向心力等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作圆周运动;若提供的向心力消失或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即离心运动。

其中提供的向心力消失时,物体将沿切线飞去,离圆心越来越远;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不会沿切线飞去,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某条曲线运动,逐渐远离圆心。

模型七:万有引力

1思路和方法:①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② F 心=F 万 (类似原子模型)

3

22)(33R h R GT GT +==

远近

ππρ

∣→→匀加速直线运动→→→→∣→→→变加速(a ↓)运动→→→→→∣→匀速运动→ 2公式:G 2r

Mm =ma n ,又a n =r T 2(r r v 22

2π=ω=3求中心天体的质量M 和密度ρ

由G 2r

Mm ==m 2

ωr =m r

T 2(2π?M=

23

2GT r 4π (恒量=2

3

T

r ) ρ=

233

3

3

43T GR r R M ππ=(当r=R 即近地卫星绕中心天体运行时)?ρ=2

G T

=

(M=ρV 球=ρπ4r 3) s 球面=4πr 2 s=π

r 2 (光的垂直有效面接收,球体推进辐射) s 球冠=2πRh

②理解近地卫星:来历、意义 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 r 最小时为地球半径、 最大的运行速度=v 第一宇宙=7.9km/s (最小的发射速度);T 最小=84.8min=1.4h ③同步卫星几个一定:三颗可实现全球通讯(南北极仍有盲区)

轨道为赤道平面 T=24h=86400s 离地高h=3.56x104km(为地球半径的5.6倍) V 同步=3.08km/s ﹤V 第一宇宙=7.9km/s ω=15o/h(地理上时区) a=0.23m/s2 ⑤卫星的能量,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

⑦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进行

⑥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 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 地球表面半径6.4x103km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 m/s 2 月球公转周期30天

模型八:汽车启动

具体变化过程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 关键是发动机的功率是否达到额定功率, 特别注意匀加速起动时,牵引力恒定.当功率随速度增至预定功率时的速度(匀加速结束时的速度),并不是车行的最大速度.此后,车仍要在额定功率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这阶段类同于额定功率起动)直至a=0时速度达到最大。

模型九:碰撞

碰撞特点①动量守恒 ②碰后的动能不可能比碰前大 ③对追及碰撞,碰后后面物体的速度不可能大于

前面物体的速度。

◆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应同时满足:

???

??'+'=+'+'=+)2(v m 21v m 2121v m 21)1(v m v m v m 22

221122221122112211v m v m 2

'2

212'1222121'

K 2'K 1K 2k 12m p 2m p 22m p E m 2E m 2E 2E m 22

1

2

1

+=++=+m p m

???

???

?++-='++-='211

12122212

21211m m v m 2)(v m m 2v )m m (v v m m v m

2

111'2

v

2

11

21'

1v

m m v m 2m m )v m m (0'

22++-=

==

时当v m ①一动一静且二球质量相等时的弹性正碰:速度交换

②大碰小一起向前;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小碰大,向后返。 ③原来以动量(P)运动的物体,若其获得等大反向的动量时,是导致物体静止或反向运动的临界条件。 ◆“一动一静”弹性碰撞规律: 即m 2v 2=0 ;2

2

22

1v m =0 代入(1)、(2)式 解得:v 1'=

12121v m m m m +-(主动球速度下限) v 2'=12

11

v m m m 2+(被碰球速度上限)

◆完全非弹性碰撞应满足:

v m m v m v m '+=+)(212211 '=++v m v m v m m 1122

12

2

1221212

'212211)(21)(212121m m v v m m v m m v m v m E +-=

+-+=损 ◆一动一静的完全非弹性碰撞

特点:碰后有共同速度,或两者的距离最大(最小)或系统的势能最大等等多种说法.

v m m v m '+=+)(02111 2

111m m v m v +=

' 损E )(2

1

0212'21211++=+v m m v m 12

122112122121212

'21211E 21)()2()(2121E k m m m v m m m m m m v m m v m m v m +=+=+=+-=损

讨论:

①E 损 可用于克服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 E 损=fd 相=μmg ·d 相

=20mv 21一'2

M)v (m 2

1+=M)2(m mMv 2

0+? d

=

M)f 2(m mMv 2

0+=

M)

g(m 2mMv 2

②也可转化为弹性势能;

③转化为电势能、电能发热等等;(通过电场力或安培力做功)

由上可讨论主动球、被碰球的速度取值范围

210121121m m v m v m m )v m -(m +??+主 2

1112101m m m 2m m v m +?

?+v v 被

“碰撞过程”中四个有用推论

推论一:弹性碰撞前、后,双方的相对速度大小相等,即: u 2-u 1=υ1-υ2 推论二:当质量相等的两物体发生弹性正碰时,速度互换。 推论三:完全非弹性碰撞碰后的速度相等

碰撞模型

v 0 A B

A B

v 0 v

s M v

L 1 A v 0

其它的碰撞模型:

模型十:子弹打木块:

子弹击穿木块时,两者速度不相等;子弹未击穿木块时,两者速度相等。临界情况是:当子弹从木块一端到达另一端,相对木块运动的位移等于木块长度时,两者速度相等。实际上子弹打木块就是一动一静的完全非弹性碰撞

设质量为m 的子弹以初速度v 0射向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 的木块,子弹钻入木块深度为d 。

()v m M mv +=0

从能量的角度看,该过程系统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设平均阻力大小为f ,设子弹、木块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 1、s 2,如图所示,显然有s 1-s 2=d

对子弹用动能定理:22012

121mv mv s f -=? …………………………………① 对木块用动能定理:222

1

Mv s f =

?…………………………………………② ①、②相减得:

()()

2

22022121v m M Mm v m M mv d f +=+-=

? ………………③ ③式意义:f d 恰好等于系统动能的损失,可见Q d f =?

模型十一:滑块

在动量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如滑块与滑块相互作用,滑块与长木板相互作用,滑块与挡板相互作用,子弹射入滑块等,或在此基础上加上弹簧或斜面等,这些问题中都涉及到滑块,故称之为“滑块模型”,此模型和子弹打木块基本相似。

1、运动情景 ① 对m :匀减速直线运动 ② 对M :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 对整体:m 相对M 运动,最终相对静止 2、动量关系

① 对m :0-mv mv mgt -=μ

② 对M :Mv mgt =μ ③ 对整体:v m M mv )(0

+=

3、能量关系

① 对m :动能减小

2022121-mv mv mgs m -=

μ

② 对M :动能增大 2

2

1Mv mgs M =μ

③ 对整体:动能减小 l mg v m M mv E Q K ?=+-=?=μ2

20)(2

121

4、临界条件

速度相等(l 最大,L 最小,m 恰好不滑下)

V 共

v 0 m

M S M

S m

l

S1

S2

模型十二:人船模型

一个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系统,在系统内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设人的质量m、速度v、位移s,船的质量M、速度V、位移S,在此方向遵从

①动量守恒方程:mv=MV;ms=MS ;

②位移关系方程:

人船相对位移d=s+S ?s=d

M

m

M

+

M/m=L m/L M

模型十三:传送带

传送带以v顺时针匀速运动,物块从传送带左端无初速释放。从两个视角剖析:力与运动情况的分析、能量转化情况的分析.

◆水平传送带:

◆功能关系:

W F=△E K+△E P+Q。

(a)传送带做的功:W F=F·S带功率P=F× v带(F由传送带受力平衡求得)

(b)产生的内能:Q=f·S相对

(c)如物体无初速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则物体获得的动能E K,摩擦生热Q有如下关系:E K=Q=2

mv

2

1

◆传送带形式:

1.水平、倾斜和组合三种:倾斜传送带模型要分析mgsinθ与f的大小与方向

2.按转向分顺时针、逆时针转两种;

3.按运动状态分匀速、变速两种。

v v2gLμ

2

2

v

L

v g

g v

μ

μ

-

+

22L

v L

g g v

μμ

或或

2L

g

μ

22

22

v v v

v

g g g

μμμ

?-=vt L

-

vt L

-

(22)

L R

π

+

不超过

2

1

2

mgl mv

μ=()

mg vt L

μ-()

mg vt L

μ-

2

v gL

μ

<2

v gL

μ

=2

v gL

μ

>

20m

M

m

O

R

模型十四:弹簧振子和单摆

◆弹簧振子和简谐运动

①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时,回复力F=-kx ,“回复力”

为振子运动方向上的合力。加速度为

m

kx

a -

= ②简谐运动具有对称性,即以平衡位置(a=0)为圆心,两侧对称点回复力、加速度、位移都是对称的。 ③弹簧可以贮存能量,弹力做功和弹性势能的关系为:W =-△EP 其中W 为弹簧弹力做功。 ④在平衡位置速度、动量、动能最大;在最大位移处回复力、加速度、势能最大。 ⑤振动周期 T= 2πm K

(T 与振子质量有关、与振幅无关)

通过同一点有相同的位移、速率、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

半个周期,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半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2t mv 一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原来位置,一切参量恢复。一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零。 ◆碰撞过程

两个重要的临界点:

(1)弹簧处于最长或最短状态:两物块共速,具有最大弹性势能,系统总动能最小。 (2)弹簧恢复原长时:两球速度有极值,弹性势能为零。

◆单摆

T l

g

=

θ() (T 与振子质量、振幅无关) 影响重力加速度有:①纬度,离地面高度;②在不同星球上不同,与万有引力圆周运动规律;③系统的状态(超、失重情况);④所处的物理环境有关,有电磁场时的情况;⑤静止于平衡位置时等于摆线张力与球质量的比值。

模型十五:振动和波

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①各质点都作受迫振动,

②起振方向与振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③离源近的点先振动,

④没波传播方向上两点的起振时间差=波在这段距离内传播的时间 ⑤波源振几个周期波就向外传几个波长。

⑥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频率不改变, 波速v=s/t=λ/T=λf 振动图象 波动图象

V 1

V 2

B

A V 0

B

A

A 球速度为V0,

B 球静止,弹簧被压缩

状态分析

受力分析

A 球向左,

B 球向右

V 2↑

V 1↓ 过程分析

A 球减速,

B 球加速

条件分析

临界状态:速度相同时,弹簧压缩量最大

F

F

图2

图1

② 横轴

表示的物理量不同。 ②直接读的物理量不同。

研究对象 一个质点

介质上的各个质点

研究内容 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空间分布 物理意义 一个质点某时偏离平衡位置情况。 各质点某时偏离平衡位置情况。 图象变化 图线延长 图线平移 完整曲线

一个周期

一个波长

波的传播方向?质点的振动方向(同侧法)

知波速和波形画经过Δt 后的波形(特殊点画法和去整留零法) (1) 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v

f T

==

λλ

λ =VT x=vt (适用于一切波)

(2) I 如果同相

①若满足:L L n n 21012-==±±λ(),,,…,则P 点的振动加强。 ②若满足:L L n n 21212

012-=

+=±±()()λ

,,,…,则P 点的振动减弱 II 如果反相,P 点振动的加强与减弱情况与I 所述正好相反。

(3)一个周期质点走的路程为4A 半个周期质点走的路程为2A 一个周期波传播的距离为λ 半个周期波传播的距离为λ/2

波的几种特有现象:叠加、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知现象及产生条件

模型十六: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 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

2

mv 2

1qEd qu W =

==加 ① ⑴ 加速

m

2qu v 0加=

T

t

x

O

λ

x

y

O

⑵ 偏转(类平抛)平行E 方向:

加速度:dm

qU m qE m F a 2偏

=== ② 再加磁场不偏转时:d

U q

qE qB 0

偏==v

水平:l=v o t ③

竖直:2

t 2

1y

a =

④ 结论:

①不论粒子m 、q 如何,在同一电场中由静止加速后进入,飞出时侧移和偏转角相同。 ②出场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跟入射速度相交于O 点,粒子好象从中心点射出一样。

o

o y

v gt

v v tg =

o

o 2v 2gt

t v gt tg 2

1=

=α αβ2tg tg =(αβ分别为出场速度和水平面的夹角、进场到

出场的偏转角)

2、 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规律:qB mv R R v m qBv 2

=?= (不能直接用) qB

m 2v R 2T ππ==

1、 找圆心:①(圆心的确定)因f 洛一定指向圆心,f 洛⊥v 任意两个f 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

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

2、求半径(两个方面):①物理规律qB

mv R R v m qBv 2

=?=

②由轨迹图得出与半径R 有关的几何关系方程

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角)α=2倍的弦切角θ

相对的弦切角相等,相邻弦切角互补 由轨迹画及几何关系式列出:关于半径的几何关系式去求。 3、求粒子的运动时间:偏向角(圆心角、回旋角)α=2倍的弦切角θ,即α=2θ

)

360(2)(0

t 或回旋角圆心角π=

×T

4、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 、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 、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3、复合场中的特殊物理模型 1.粒子速度选择器

如图所示,粒子经加速电场后得到一定的速度v 0,进入正交的电场和磁场,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方向相反,若使粒子沿直线从右边孔中出去,则有qv 0B =qE,v 0=E/B ,若v= v 0=E/B ,粒子做直线运动,与粒子电量、电性、质量无关

若v <E/B ,电场力大,粒子向电场力方向偏,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增加. 若v >E/B ,洛伦兹力大,粒子向磁场力方向偏,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少. 2.磁流体发电机

如图所示,由燃烧室O 燃烧电离成的正、负离子(等离子体)以高速。喷入偏转磁场B 中.在洛伦兹力作用下,正、负离子分别向上、下极板偏转、积累,从而在板间形成一个向下的电场.两板间形成一定的电势差.当qvB=qU/d 时电势差稳定U =dvB ,这就相当于一个可以对外供电的电源. 3.电磁流量计.

电磁流量计原理可解释为:如图所示,一圆形导管直径为d ,用非磁性材料制成,其中有可以导电的液体向左流动.导电液体中的自由电荷(正负离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纵向偏转,a,b 间出现电势差.当自由电荷所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平衡时,a 、b 间的电势差就保持稳定. 由Bqv=Eq=Uq/d ,可得v=U/Bd.流量Q=Sv=πUd/4B

4.质谱仪:如图所示:组成:离子源O ,加速场U ,速度选择器(E,B ),偏转场B 2,胶片.

原理:加速场中qU=?mv 2 选择器中: Bq v =Eq

?1

B E =

v

偏转场中:d 2

比荷:

122q E

m B B d

=

质量122m E

=

作用:主要用于测量粒子的质量、比荷、研究同位素. 5.回旋加速器

如图所示:组成:两个D 形盒,大型电磁铁,高频振荡交变电压,两缝间可形成电压U

作用:电场用来对粒子(质子、氛核,a 粒子等)加速,磁场用来使粒子回旋从而能反复加速.高能粒子是研究微观物理的重要手段.

要求: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等于交变电源的变化周期. 关于回旋加速器的几个问题:

(1)回旋加速器中的D 形盒,它的作用是静电屏蔽,使带电粒子在圆周运动过程中只处在磁场中而不受电场的干扰,以保证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2)回旋加速器中所加交变电压的频率f,与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频率相等:

12qB

f T m

π=

=

(3)回旋加速器最后使粒子得到的能量,可由公式222

2122K q B R E mv m

== 来计算,

在粒子电量,、质量m 和磁感应强度B 一定的情况下,回旋加速器的半径R 越大,粒子的能量就越大.

模型十七:电磁场中的单杠运动

在电磁场中,“导体棒”主要是以“棒生电”或“电动棒”的内容出现,从组合情况看有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等;从导体棒所在的导轨有“平面导轨”、“斜面导轨”“竖直导轨”等。

主要考虑棒平动切割B 时达到的最大速度问题;及电路中产生的热量Q ;通过导体棒的电量问题。

①2

2

L

B R F v m

合外=

(合外F 为导体棒在匀速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

求最大速度问题,尽管达最大速度前运动为变速运动,感应电流(电动势)都在变化,

但达最大速度之后,感应电流及安培力均恒定,计算热量运用能量观点处理,运算过程得以简捷。

②Q=W F -W f -2

2

1m mv (W F 为外力所做的功; W f -为克服外界阻力做的功)

; ③流过电路的感应电量R

n t t R n t R t I q φ

φε?=

????=??=?= .

模型要点:

(1)力电角度:与“导体单棒”组成的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导体棒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导体棒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感应电动势变化→……,循环结束时加速度等于零,导体棒达到稳定运动状态。

(2)电学角度:判断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那一部分导体(电源)→利用或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利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分析电路结构→画等效电路图。

(3)力能角度:电磁感应现象中,当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时,就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当安培力做正功时,就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模型十八:磁流体发电机模型

磁流体发电,是将带电的流体(离子气体或液体)以极高的速度喷射到磁场中去,利用磁场对带电的流体产生的作用,从而发出电来。如图所示,在外磁场中的载流导体除受安培力之外,还会在与电流、外磁场垂直的方向上出现电荷分离,而产生电势差或电场,称其为霍尔效应。从微观角度来说,当一束速度是v 的粒子进入磁场强度为B 的磁场一段时间后,粒子所受的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相等

Bv

E Bvq

Eq ==

这时,粒子进入磁场后不再发生偏转,它所产生的电动势,这样就形成了磁流体发电机的原型。

Bvd Ed ==ε

我们可以将运动的粒子可看成一根根切割磁力线的导电棒,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在棒两端产生动生电动势,如右图所示。

为了方便求解,假设0v 在运动过程中不变,其中p F 是外界的推力,A F 是安培力。

()2

22

0202

0200max 0r R R d v B r R R v F p r

R d v B F F I r

R d

Bv r

R I R dKq Bv I p Kq

I d

Bv BId

F F L L L L

p L A p L L L A p +=

+=+=

=<+=

+=======饱和

饱和饱和时,当外接电阻是ε

εε

所以利用磁流体发电,只要加快带电流体的喷射速度,增加磁场强度,就能提高发电机的功率。实际情况下,考虑等离子体本身的导电性质,输出功率需要乘以一定的系数。

模型十九:输电

远距离输电:画出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包括发电机、两台变压器、输电线等效电阻和负载电阻。一般设两个变压器的初、次级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 1、n 1/ n 2、n 2/,相应的电压、电流、功率也应该采用相应的符号来表示。

功率之间的关系是:P 1=P 1/,P 2=P 2/,P 1/=P r =P 2。 电压之间的关系是:

212

2

221111,,U U U n n U U n n U U r +=''=''='。 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21222

21111,,I I I n n I I n n I I r ==''

=''=',求

输电线上的电流往往是这类问题的突破口。

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分析和计算时都必须用r I U r I P r r r

r ==,2,而不能用r

U P r 2

1'=。

特别重要的是要会分析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S U S L U P P r 212

111'∝????

? ??'=ρ, 模型二十:限流分压法测电阻

电路由测量电路和供电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组合以减小误差。

◆ 测量电路(内、外接法)

B E

霍尔效应示意v

+

d

电动势、电功率模型原理图

A

V R

A

V

R 要点:内大外小,即内接法测大电阻,外接法测小电阻。 类型

电路图 R 测与R 真比较

条件

计算比较法

己知R v 、R A 及R x 大致值时

R 测=

I U U A R +=R X +R A > R X

A v x R R R ?≈

适于测大电阻

R x >

v A R R

R 测

=v x v x R v R R R R I I U +=+

适于测小电阻

R X

A R R

①R x 与 R v 、R A 粗略比较 ② 计算比较法 R x 与

v

A R R 比较

◆ 供电电路(限流法、分压法)

以“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采用以小控大的原则 电路图

电压变化范围

电流变化范围

优势

选择方法

限流

E R R R 滑+x ~E

R R E

+x ~

x

R E

电路简单

附加功耗小 R x 比较小、R 滑 比较大,

R 滑全>n 倍的R x 通电前调到最大 调压 0~E

0~

x

R E

电压变化范围大 要求电压 从0开始变化

R x 比较大、R 滑 比较小

R 滑全>R x /2 通电前调到最小

R 滑唯一:比较R 滑与R x ?

确定控制电路

R x

?限流方式

???x 10

R R R X

滑分压接法 R 滑≈R x 两种均可,从节能角度选限流 R 滑不唯一:实难要求?确定控制电路?R 滑

实难要求:①负载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

②负载两端电压要求从0开始变化。 ③电表量程较小而电源电动势较大。

有以上3种要求都采用调压供电。 无特殊要求都采用限流供电

模型二十一:半偏法测电阻

欧姆表测: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大到小)、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时注意挡位(即倍率)、拨off 挡。

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电桥法测:

X R R R R 321

=1

32R R R R =?

半偏法测表电阻: 断s 2,调R 1使表满偏; 闭s 2,调R 2使表半偏.则R 表=R 2;

图A 图B

◆ 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图A )

先让电流通过电流表并使其满偏,然后接上电阻箱R 2,并调节它使电流表半偏,由于总电流几乎不变,电流表和R 2上各有一半电流通过,意味着它们电阻相等,即为电流表的内阻R g =R 2。 1、先合下S 1 ,调节R 1使电流表指针满偏.

2、再合下S 2,保持电阻R 1不变,调节R 2使电流表指针半偏,记下R 2的值. 若R 1>>R 2,则R g =R 2 一般情况 R 测量<R 真实 ◆ 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图B )

先调分压使电压表满偏,然后接上电阻箱R 2,并调节它使电压表半偏,由于总电压几乎不变,电压表和R 2上电流相同,意味着它们电阻相等,即为电压表的内阻R V =R 2。 G R 2 S 2 R 1

S 1 R 1

S V R 2

1.先合下S ,调节R 2 =0,再调节R 1使电压表指针满偏.

2.保持变阻器电阻R 1不变,调节R 2使电压表指针半偏, 记下R 0的值.

.若R 2>>R 1,有 R V = R 2, 一般情况 R 测量> R 真实

模型二十二:光学模型

美国迈克耳逊用旋转棱镜法较准确的测出了光速,反射定律(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由偏折程度直接判断各色光的n

折射定律介

空介λλγ====sinC 90sin sin sin n o

v C i

光学中的一个现象一串结论

色散现象

n

v

λ(波动性)

衍射

C 临

干涉间距

γ (粒子性) E 光子 光电效应

红 黄

小 大 大 小 大 (明显) 小 (不明显) 容易 难 大 小 大 小 小 (不明显) 大 (明显) 小 大 难

易 全反射现象: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C 临时,折射角达到900

,即是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折射角变为90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

全反射的条件:光密到光疏;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应用:光纤通信(玻璃sio 2)、内窥镜、海市蜃楼、沙膜蜃景、炎热夏天柏油路面上的蜃景 理解:同种材料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同一色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率不同。 双缝干涉: 条件f 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亮条纹位置: ΔS =n λ; 暗条纹位置: λ2

1)(2n S +=?(n =0,1,2,3,、、、);

条纹间距 :1)

-L(n da L x d 1-n a d L X =?=?==?λλ

d 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 :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 条亮条纹间的距离。 光的电磁说

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提出光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光的电磁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光的电磁说的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各 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 射线 ν射线 组成频率波 波长:大小 波动性:明显不明显

频率:小大 粒子性:不明显明显

产生机理 在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作周期性运动产生 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产生的 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原子核受到激

发后产生的 种 类 产 生 主要性质 应用举例 红外线 一切物体都能发出 热效应 遥感、遥控、加热 紫外线 一切高温物体能发出 化学效应 荧光、杀菌、合成V D2 X 射线 阴极射线射到固体表面 穿透能力强 人体透视、金属探伤

光五种学说:原始微粒说(牛顿),波动学说(惠更斯),电磁学说(麦克斯韦),光子说(爱因斯坦),波粒两相性学说(德布罗意波)概率波

各种电磁波产生的机理,特性和应用,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是横波,也证明光的波动性. 激光的产生特点应用(单色性,方向性好,亮度高,相干性好)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mV m 2/2=hf -W 0一个光子的能量E =hf (决定了能否发生光电效应) ①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大于这个极限频率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不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康普顿效应:石墨中的电子对x 射线的散射现象,这个实验都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n E /eV

∞ -13.6 4

模型二十三:玻尔模型

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叫量子数),提出了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终初E E h -=ν

)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 =E

-E 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2

12

-=

=n n C N n ]。

[ (大量)处于n 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的所有辐射方式]

⑶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即原子的不

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

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但由于它保

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库仑力等),所以在解释其

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氢原子在n 能级的动能、势能,总能量的关系是:E P =-2E K ,E=E K +E P =-E K 。(类似于卫星模型) 由高能级到低能级时,动能增加,势能降低,且势能的降低量是动能增加量的2倍,故总能量(负值)降低。量子数

模型二十四:放射现象和核反应

从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四种核反应类型(衰变、人工核转变、重核裂变、轻核骤变)

⑴衰变: α衰变:e 422349023892H Th U +→(实质:核内He n 2H 2421011→+)α衰变形成外切(同方向旋), β衰变:

e Pa Th 0123491234

90-+→(实质:核内的中子转变成了质子和中子e H n 0

11110-+→)

β衰变形成内切(相反方向旋),且大圆为α、β粒子径迹。

+β衰变:e Si P 0

130

1430

15+→(核内e n H 0

11

01

1+→)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

H O He N 1

117842147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并预言中子的存在 n C He Be 1

01264294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查德威克)钋产生的α射线轰击铍

n P He Al 1030154227

13

+→+

(人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α粒子轰击铝箔

⑶重核的裂变: n 3Kr Ba n U 1

09236141561023592++→+

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n He H H 1

04

23

12

1+→+(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

计算式为: T t

t m m ??

? ??=210或T

t t n n ??

? ??=210,式中m 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 表示单位时间内放

出的射线粒子数。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⑶进行考古研究

↓↓↑↑↑T V E E E n k p e

Si P 0

1301430

15

+→

最新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 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a θ

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2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 0F =是上面的情 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12121 2 例如:N 5对6=F M 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 12)m -(n m 2 m 1 F m 1 m 2

2019年高考理综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 35.5 As 75 I 127 Sm 1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脂质、RNA B.氨基酸、蛋白质 C.RNA、DNA D.DNA、蛋白质 2.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3.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 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

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1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2. 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 ..的是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doc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对三年试卷的总体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年来,命题遵循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体现了“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指导思想。 2.试卷既遵循考试大纲,又体现地方特色 三年的试题严格按照《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规定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思路清晰,试题科学规范,未出现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考生所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某些试题体现四川特色。 3.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在合理范围控制试题难度,确保区分效果,三年的全卷的平均得分率为0.57,达到了较佳的区分度,Ⅰ卷和Ⅱ卷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引导教学和复习回归教材。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技,强调知识应用,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如2006年试卷的4、6、11、14、22、26、28、29、30题; 2007年试卷的3、4、12、14、17、25、26、29、30题等;

2008年试卷的1、3、12、16、20、22、28、30题等。 这些试题均考查了考生运用理、化、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理科学习的价值。 5.体现新课标精神,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注意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06年试卷的第22题、第26题、 2007年试卷的25题等,对课程改革起着良好导向作用. 6.突出学科特点,强调实验能力的考查 三张试卷有鲜明的理科特色,而实验题与教材联系更加紧密,坚持“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的思想,对中学实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对物理试题的基本评价 (1)试题结构非常稳定,难度有变化但幅度不大,试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高了物理试题的区分度,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2)全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注重回归教材,这对促进考生注重双基,全面复习,减少投机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知识点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53分,占44.2%;电学49分,占40. 8%;热学6分,占5%;光学6分,占5%;原子物理学6分,占5%,和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特别注重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力和运动、功能关系、动量、机械能、电场、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的考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1:7:2 。 2008年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大纲中17个单元中的14个(未涉及到电场、电磁场和电磁波、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涉及到30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考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高考常用 24 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 24 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 向上超重 (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 )F=m(g+a); 向下失 重 (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 )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tg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 tg 物体静止于斜面 < tg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 a=g(sin 一 cos ) (或此方向的分量 a y )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铁木球的运动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F 1>F 2 m 1>m 2 N 1

完整word版,2019物理高考题分类汇编,推荐文档

2019高考物理题分类汇编 一、直线运动 18.(卷一)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 上升第一个4H 所用的时间为t 1,第四个4H 所用的时间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2 1t t 满足( ) A .1<21t t <2 B .2<2 1t t <3 C .3< 21t t <4 D .4<2 1 t t <5 25. (卷二)(2)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前方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从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开始计时,已知汽车第1 s 内的位移为24 m ,第4 s 内的位移为1 m 。求汽车刹车系统稳定工开始计时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二、力与平衡 16.(卷二)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重力加速度取10m/s 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 500 N ,则物块的质量最大为( ) A .150kg B .1003kg C .200 kg D .2003kg 16.(卷三)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 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 斜面之间,如图所示。两斜面I 、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重力加速度为g 。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圆筒对斜面I 、Ⅱ压力的大小分别为F 1、F 2,则( ) A .1233==F mg F mg , B .1233= =F mg F mg , C .1213 ==2F mg F mg , D .1231= =2 F mg F mg , 19.(卷一)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

2018年全国卷1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均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A.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15.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P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和x之间关系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16.如图,三个固定的带电小球a、b和c,相互间的距离分别为ab=5 cm,bc=3 cm,ca= 4 cm。小球c所受库仑力的合力的方向平衡于a、b的连线。设小球a、b所带电荷量 的比值的绝对值为k,则 A.a、b的电荷同号, 16 9 k= B.a、b的电荷异号, 16 9 k= C.a、b的电荷同号, 64 27 k= D.a、b的电荷异号, 64 27 k= 17.如图,导体轨道OPQS固定,其中PQS是半圆弧,Q为半圆弧的中心,O为圆心。轨道的电阻忽略不计。OM是有一定电阻。可绕O转动的金属杆。M端位于PQS上,O M与轨道接触良好。空间存在半圆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现使OM从OQ位置以恒定的角速度逆时针转到OS位置并固定(过程Ⅰ);再使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以一定的变化率从B增加到B'(过程Ⅱ)。在过程Ⅰ、Ⅱ中,流过OM 的电荷量相等,则B B ' 等于

近五年高考理综卷全国卷Ⅰ物理试题分析

近五年高考理综卷全国卷Ⅰ物理试题分析 利川一中高三物理备课组 2008.11 搞好高考真题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分析试题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历年试题抽样分析——找共性;(2)近期试题重点分析——找趋势;(3)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分析——找变化;(4)不同模式的试题分析——找差别。下面对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卷(以下简称理综卷)全国卷Ⅰ物理试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09年高考提供一些预测依据。一、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知识点的分布,预测09年物理高考 湖北省近五年高考,理综卷用的都是全国Ⅰ卷,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但物理核心内容重点考查,力学和电学两大块所占比例约为48.3%和36.7%,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三块所占比例均为5%,即各占一道选择题。下面按题型具体分析。 1.选择题 近五年在高考理综卷物理试题(全国卷Ⅰ)中,选择题数量均为8个,分值共48分,占物理试题总分的40%。选择题的考查内容较为稳定,题目数量为力学3个(08年力学4个,其中1个内容为振动和波),电学2个(08年电学1个),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各1个。选择题具体知识点分布见附表一。 五年中,最近四年都考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考查有三年都是以图像的形式;单独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有三次(04、05、08);热、光、原、波几乎每年都以一个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可以预测,在09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相结合,万有引力与航天,原子物理中的核反应方程和原子能级及跃迁等问题仍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电荷在电场中的动力学及功能关系问题,动量和能量问题,一些科普知识和物理学史等问题也有可能出现,以体现对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考查。 2.实验题 从近五年高考实验题来看,已从考查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过渡到要求考生用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解决新颖灵活的实验问题,强化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从仪器使用,装置改造,电路设计,实验方法等多方面设置了新的物理情境。实验题具体知识点分布见附表二。预测09年高考实验题仍然为一大一小两道实验题不变,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必修(包括必选修)内容中实验共有十一个,选修3-5中一个,共十二个实验(具体内容见附表三),考虑到重复考试的可能性很小,其中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等实验考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些实验应该作重点复习。 3.计算题 计算题只有三道题,通过由易到难的三个考题,区分考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程度、鉴别考生物

(完整word版)高三物理综合大题

高三二轮复习综合大题汇编 1. (16分)如图所示,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拴住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线的上端固定,开始时连线带球拉成水平,突然松开后,小球由静止开始向下摆动,当细线转过60°角时的速度恰好为零。问: (1)电场强度E的大小为多少? (2)A、B两点的电势差U AB为多少? (3)当悬线与水平方向夹角θ为多少时,小球速度最大?最大为多少? 2. (12分)如图甲所示,一粗糙斜面的倾角为37°,一物块m=5kg在斜面上,用F=50N的力沿斜面向上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升,g取10N/kg,sin37°=0.6,cos37°=0.8,求: (1)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若将F改为水平向右推力F',如图乙,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力F'才能使物体沿斜面上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3. (18分)如图(甲)所示,弯曲部分AB和CD是两个半径相等的四分之一圆弧,中间的BC段是竖直的薄壁细圆管(细圆管内径略大于小球的直径),细圆管分别与上、下圆弧轨道相切连接,BC段的长度L可作伸缩调节。下圆弧轨道与地面相切,其中D、A分别是上、下圆弧轨道的最高点与最低点,整个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小球多次以某一速度从A点水平进入轨道而从D点水平飞出。今在A、D两点各放一个压力传感器,测试小球对轨

道A、D两点的压力,计算出压力差△F。改变BC间距离L,重复上述实验,最后绘得△F-L 的图线如图(乙)所示。(不计一切摩擦阻力,g取10m/s2) (1)某一次调节后D点离地高度为0.8m。小球从D点飞出,落地点与D点水平距离为2.4m,求小球过D点时速度大小。 (2)求小球的质量和弯曲圆弧轨道的半径大小。 4. (18分)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3.0kg的长木板A的左端,叠放着一个质量为m=1.0kg的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处于静止状态,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0。在木板A的左端正上方,用长为R=0.8m的不可伸长的轻绳将质量为m=1.0kg的小球C悬于固定点O点。现将小球C拉至上方使轻绳拉直且与水平方向成θ=30°角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到达O点的正下方时,小球C与B发生碰撞且无机械能损失,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求: (1)小球C与小物块B碰撞前瞬间轻绳对小球的拉力; (2)木板长度L至少为多大时,小物块才不会滑出木板。 5. (20分)如图所示,在高为h的平台上,距边缘为L处有一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木块的尺度比L小得多),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射入木块中未穿出,木块恰好运动到平台边缘未落下,若将子弹的速度增大为原来的两倍而子弹仍未穿出,求木块的落地点距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设子弹打入木块的时间极短。

2019年全国卷2高考物理试题附答案

2019年全国卷2高考物理试题 15.太阳内部核反应的主要模式之一是质子-质子循环,循环的结果可表示为 1401214H He+2e+2v →,已知11H 和4 2He 的质量分别为P 1.0078u m =和 4.0026u m α=, 1u=931MeV/c 2,c 为光速。在4个11H 转变成1个42He 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约为 A .8 MeV B .16 MeV C .26 MeV D .52 MeV 16.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 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3 ,重力加速度取10m/s 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 500 N ,则物块的质量最大为 A .150 kg B .1003 kg C .200 kg D .2003 kg 17.如图,边长为l 的正方形abcd 内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纸 面(abcd 所在平面)向外。ab 边中点有一电子发射源O ,可向磁场内沿垂直于ab 边的方向发射电子。已知电子的比荷为k 。则从a 、d 两点射出的电子的速度大小分别为 A .14kBl , 5 4kBl B .14kBl ,5 4kBl C .12kBl , 5 4 kBl D .12kBl ,54 kBl 18.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其机械能E 总等于动能E k 与重力势能E p 之和。取地面为 重力势能零点,该物体的E 总和E p 随它离开地面的高度h 的变化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 m/s 2。由图中数据可得

A.物体的质量为2 kg B.h=0时,物体的速率为20 m/s C.h=2 m时,物体的动能E k=40 J D.从地面至h=4 m,物体的动能减少100 J 19.如图(a),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身体的姿态会影响其下落的速度和滑翔的距离。某运动员先后两次从同一跳台起跳,每次都从离开跳台开始计时,用v 表示他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其v-t图像如图(b)所示,t1和t2是他落在倾斜雪道上的时刻。则 A.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小 B.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大 C.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比第一次的大

最新物理选修3—4近5年高考试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卷) 34【物理—选修3-4】(15分)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分布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照射同一双缝,在双缝后的屏幕上,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1x ?与绿光的干涉条纹间距2x ?相比1x ? 2x ?(填“>”“<”或“=”)。若实验中红光的波长为630nm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1m ,测得第一条到第6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0.5mm ,则双缝之间的距离为 mm 。 答案:> 0.3 解析:双缝干涉条纹间距L x d λ ?= ,红光波长长,所以红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较大,即 1x ?>2x ?。条纹间距根据数据可得2 10.5 2.1 2.1105mm x mm m -?===?,根据L x d λ?=可得9421630103100.32.110L m m d m mm x m λ---??===?=??。 (2)(10分)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波速均为 25/cm s ,两列波在0t =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 求 (i )0t =时,介质中偏离平衡位置位移为16cm 的所有质点的x 坐标 (ii )从0t =开始,介质中最早出现偏离平衡位置位移为16cm -的质点的时间 答案 (i ) 1(50300)x n cm =+ 1,2,3n =±±±…… (ii )0.1s 解析:(1)根据两列波的振幅都为8cm ,偏离平衡位置位移为16cm 的的质点即为两列波的波峰相遇。 设质点x 坐标为x 根据波形图可知,甲乙的波长分别为60cm λ=乙,50cm λ=甲 则甲乙两列波的波峰坐标分别为

2017高考全国Ⅲ卷理综物理试卷(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物理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N14O16S32K39Cr52Mn55Fe56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 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A.周期变大B.速率变大 C.动能变大D.向心加速度变大 15.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一圆环形金属框T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逆时针方向 B.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顺时针方向

C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D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16.如图,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均匀柔软细绳PQ 竖直悬挂。用外力将绳的下端Q 缓慢地竖直向上拉起至M 点,M 点与绳的上端P 相距13l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在此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为 A .1 9mgl B .16mgl C .13mgl D .12 mgl 17.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 长也为80cm 。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cm ;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 .86cm B .92cm C .98cm D .104cm 18.如图,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1B 的匀强磁场中,两长直导线P 和Q 垂直于纸面固定放 置,两者之间的距离为l 。在两导线中均通有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电流I 时,纸面内与两导线距离为l 的a 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如果让P 中的电流反向、其他条件不变,则a 点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A .0 B 0B C 0B D .02B 19.在光电效应试验中,分别用频率为a v ,b v 的单色光a 、b 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 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a U 和b U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ka E 和kb E 。h 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b v v >,则一定有a b U U < B .若a b v v >,则一定有ka kb E E > C .若a b U U <,则一定有ka kb E E < D .若a b v v >,则一定有a ka b kb hv E hv E ->-

2019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19全国Ⅰ卷物理 2019全国Ⅱ卷物理 2019全国Ⅲ卷物理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物理试题

14.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光子能景在eV~ eV的光为可见光。要使处于基态(n=1)的氢原子被激发后可辐射出可见光光子,最少应给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A.eV B.eV C.eV D.eV 15.如图,空间存在一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两个带电小球P和Q用相同的绝缘细绳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下,两细绳都恰好与天花板垂直,则 A.P和Q都带正电荷B.P和Q都带负电荷 C.P带正电荷,Q带负电荷 D.P带负电荷,Q带正电荷 16.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若某次实验中该发动机向后喷射的气体速度约为3 km/s,产生的推力约为×108 N,则它在1 s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约为

A .× 102 kg B .×103 kg C .×105 kg D .×106 kg 17.如图,等边三角形线框LMN 由三根相同的导体棒连接而成,固定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 面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线框顶点M 、N 与直流电源两端相接,已如导体棒MN 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F ,则线框LMN 受到的安培力的大小为 A .2F B . C . D .0 18.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上升第 一个4H 所用的时间为t 1,第四个4 H 所用的时间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21t t 满足 A .1<21t t <2 B .2<21t t <3 C .3<21t t <4 D .4<21 t t <5 19.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 端悬挂物块N 。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 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左的拉

近五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整理

第一章 直线运动 (2011)24.(13分)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2013)24.(13分)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 和B ,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 。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 、B 和R 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 )、(0,-l )和(0,0)点。已知A 从静止开始沿y 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 的匀加速运动;B 平行于x 轴朝x 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 在某时刻通过点(l ,l )。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 运动速度的大小。 (2014)24.(12分)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后,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来而不会与前车相碰。同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 。当汽车在晴天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18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m 。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未120m ,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2013)19.如图,直线a 和曲线b 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 和b 的位置-时间(x-t )图线。由图可知 A .在时刻t 1,a 车追上b 车 B .在时刻t 2,a 、b 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率一直比a 车的大 第二章 力与物体的平衡 (2012)24.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 ,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 ,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 θ0。 (2012)16.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1N ,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2N 。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 ) A. 1N 始终减小,2N 始终增大 B. 1N 始终减小,2N 始终减小 C. 1N 先增大后减小,2N 始终减小 D. 1N 先增大后减小,2N 先减小后增大 O x t t 1 t 2 a b

高考真题全国卷理综物理卷

高考真题全国卷理综物 理卷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S 32 K39 Cr 52 Mn 55 Fe 56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A.周期变大B.速率变大 C.动能变大D.向心加速度变大 15.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一圆环形金属框T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逆时针方向 B.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顺时针方向

五年高考真题高考物理专题近代物理精选

五年高考真题高考物理专题近代物理 考点一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1.[2015·新课标全国Ⅱ,35(1),5分](难度★★)(多选)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 ) A.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装置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 B.β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 C.人们利用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 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 E.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解析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装置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可以说明电子是一种波,故A正确;β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可以说明β射线是一种粒子,故B错误;人们利用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中子衍射说明中子是一种波,故C正确;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利用了电子束的衍涉现象,说明电子束是一种波,故D正确;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说明光是一种粒子,故E错误.答案ACD 2.[2015·江苏单科,12C(1),5分](难度★★★)(多选)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解析光电效应说明光的粒子性,所以A正确;热中子束在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即运动的实

物粒子具有波的特性,即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所以B 正 确;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说明电磁辐射具 有量子化,即黑体辐射是不连续的、 一份一份的,所以黑体辐射用光的粒子性解释,即C 错误;根据德布罗意波 长公式λ=h p ,p 2 =2mE k ,又质子的质量大于电子的质量,所以动能相等的质 子和电子, 质子的德布罗意波较短,所以D 错误. 答案 AB 3.[2014·江苏单科,12C(1)](难度★★)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 7.73×1014 Hz 和 5.44×1014 Hz ,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 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 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 较大的( ) A .波长 B .频率 C .能量 D .动量 解析 由光电效应方程 E km =hν-W =hν-hν0 钙的截止频率大,因此钙中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小,其动量p = 2mEkm ,故动量小,由λ =h p ,可知波长较大,则频率较小,选项A 正确. 答案 A 4.(2014·广东理综,18,6分)(难度★★★)(多选)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 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 .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 .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D .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解析 增大入射光强度,使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加,因此光电流增 大,选项A 正确;光 电效应与照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强度无关,选项B 错误; 当照射光的频率小于ν,大于极限频率时 发生光电效应,选项C 错误;由E km =hν-W ,增加照射光的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选项D 正确. 答案 AD 5. (2013·北京理综,14,6分)(难度★★)如图所示,一束可见光射向半圆形玻璃砖 的圆心O ,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 和b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312 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 (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N f 1tan tan F ==F αμ 。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 1212 222t/s s T ++== =v v v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 s/= v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高考理综试卷word版(新课标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是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全卷满分300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第Ⅱ卷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将试题卷和答题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 本试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Cu 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让你听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购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迁都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迁都降低升高 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迁都降低降低 D.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迁都降低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